2024-11-27 12:06
穗波心理師
聊「黑白大廚」:個性與群性的華麗交鋒
本文有雷
從今以後,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先生將會一輩子和「第一美味廚師」的稱號完全結合,也將會遭到許多其他有志於此的廚師挑戰,他這個人的其他特性也會隱而不顯。甚至以後可能常常焦慮他的料理是否持續匹配他的地位。這就是得冠軍的後遺症」,心理師這麼說。
最近叫好又叫座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以下簡稱「黑白大廚」)在整個實境秀展演出來的,是關於「個性」與「群性」的爭鬥與調和。
「群性-個性-群性」成長的三階段論
當人從小長成完整成年人時,要經過三種階段的陶冶,也就是「群性-個性-群性」。
第一階段的群性陶冶,也被稱為第一次的群性階段,大約始於個人出生,終於到青少年的時期。在此,我們言行舉止對應著是身處於社會文化的規則,父母教導我們,而我們學習並遵守這些規則,社會文化的規則是最大的群性,遵守它會讓自己身處在這個社會很安心。
第二階段的個性陶冶始於青春期。隨著時間成長的心智,人開始往自己內在觀看(比如開始關注「別人怎麼看待我這個人?」⋯這類問題),這時期也是「自我意識」開始快速成長的時期,人開始發展出對自己的思考以及感覺,並且向外展示自己的特色,通過此階段,人們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身心,瞭解自己,並且更好地駕馭自己去生活。
第三階段,再次返回群性的陶冶,這是第二次的群性陶冶,和第一次的群性陶冶不同,人們是帶著自己的個性和他人合作,他必須對於自己個人的意見與欲求有所節制,並遵守團體的規則,個人有意識地掌控自己的個性,甚至控制他自己的需求,以符合群性規範。
如此當個人經過「群性-個性-群性」三階段的陶冶,不僅能肯定自己,活出自己特色,追求自己想要的事,也能和別人順利合作,不會因為團體利益而犧牲個人該有的權益,也不會完全固守個人權益而犧牲團體利益,個人會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且可以找到平衡點。
個性與群性的競合
以上述群性個性的論述來看「黑白大廚」,會發現賽制設計兼顧個性和群性的展現。
在「黑白大廚」中,先是個性的展現,評審要求展示料理出你最拿手的菜,整個過程若以心理的語言描述,就是先展現你的特色;第二步是通過評審的嘴巴,在這步驟,可視為個人特色被評價了,這個評價的過程可想成以一種標準來評判你個人特色「是否合格」,而這種標準是眾人認可的標準,換句話說,裁判白種元和安成宰的嘴巴就是大家認可的主要部分的評判規則。這很像是各類體育比賽中的規則,誰愈瞭解規則,就更能運用規則獲勝,而在黑白大廚中,誰愈瞭解兩位評審的內在標準,誰愈能取勝。
在第一階段,可以看到個人特色料理的個性展現狀況。參與比賽的每個人對自己的料理都有一套哲學,而且說明的相當真誠,可以推斷出每位黑湯匙的廚師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個性都得到不錯的發展。在各自的料理被評判之前,可以看到每個人對自己菜色的說明,這時會感覺到每人料理是一個整體,各自不同,呈現出來相當多元。
單面向的人
但一旦進入了競賽,每人的料理就被迫區分為「評審能接受的味道」及「評審不能接受的味道」兩種,原本一道料理可能多方立體3 D的呈現,瞬間轉變成2 D的合格與不合格;整體被評核標準壓成部分。這也是人進入社會生活的縮影,社會充滿許多評判標準,把一個整體的人扭曲成單一面向的認識:比如在公司眼中,你我都可能被區分成「會賺錢的」與「不會賺錢的」;「長的好看的」與「其他」;「動作敏捷的」與「笨手笨腳的」;「好學生」與「壞學生」⋯等,這些評判標準,在所處的社會脈絡中,我稱之為「主流評判標準」。當整體多面向的人通過評判標準,他將被評判標準標籖化而喪失整體多元性,而以一個單面向標準被認識。比如我們談起一個運動健將,因為他在運動項目上屢屢獲勝,大家不會去注意到這個人的其他面向,比如喜歡動漫、愛打電動、愛吃排骨飯、喜歡榨醬麵⋯等,他的名字幾乎等於運動健將。
在人生的很多挫折經驗上,很多人就是用這種敗下陣來的經驗來看自己,說自己不夠好,他是用單面向的標準來概括自己,而喪失用整體多元的方式認識自己,說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
要知道,當人進入一個競賽或被評判時,人的價值就被競賽規則、評核標準印壓成扁平單面向化了。
無可取代的整體
我覺得「黑白大廚」最好看刺激的部分,是人在被評審裁判前的焦慮狀態與料理創意被激發而實踐的料理狀態,在前者狀態,攝影機往往會拉近放大參賽者的面部表情,每個人臉部表情顯現方式不同,呈現的就是當一個人被評判的焦慮,在這時候,一個人的價值被他者所決定。我在想,如果一個人被神審判時,是不是也是如此?自己覺得美好的事物,他人不一定認同。他人的不認同,會不會反過來傷害對自己的認識呢?我覺得會,但必須瞭解這個認識是擺在規則的脈絡裏,才有意義。舉例來說,100公尺跑15秒和100公尺跑18秒誰優誰劣?其實他們各自的樣態都是對等的,但是一個規則、標準劃定下來就出現階級。如果比賽是「比誰跑比較快」。那麼100公尺跑15秒的人就比較厲害,比較優;但若是劃定的規則是「誰跑得比較優雅」?那可能100公尺跑18秒的人不一定會輸。
所以,由個性產生的個人料理的好壞評價往往取決於比較的向度為何,通過向度的比較,才產生個人料理的評價。在這之前,由個性產生的個人菜色在某個角度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換言之,個人的個性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存在,無可取代,例如撕漫男、料理狂人、學餐名家、阿姨無菜單料理⋯等都是各具特色,獨特且唯一的存在。
群性中的個性
在第二階的競賽中,改成黑白湯匙的團體戰。就事先分析來說,白湯匙廚師均是已成名許久的人物,這意味著他們各自的個人特色的菜色很鮮明,也表示平日他們在社會上被認識時,是以個性為主要。而這些個性明顯的廚師要打團體戰,就是要抑制住自己的個性,遵守群性的規範,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大部分是由團體的領導分派任務調配,形成團體的作品。
團體戰要打的好,有兩個主要因子,一是強而有力的領導能力,他要能清楚指派隊員的任務;二是隊員遵守群性的規範,比如抑制個人意見,聽從隊長的指揮。從劇中可以看到第一次團體戰的兩段黑白大戰,第一段白湯匙隊落敗了,可以觀察到這些成名已久的白湯匙廚師,多有各自的意見;而領導也因為大家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也不敢強力要求,呈現出來的氣氛是紊亂的;反觀第一段的黑湯匙隊,領導分配清楚,隊員各自作好自己的工作,較少產生意見不和的情況。但到第二段黑白大戰,情勢反轉,白湯匙崔隊長的強勢領導負全責,同隊各隊員雖有不同看法,但都遵從隊長意見,而黑湯匙隊長,想要多元融合大家各自的建議製作整合菜色,但隊員們卻是相當焦慮自己的任務,終至落敗。這也在告訴我們,好的領導者在團體操作下,能讓每一個螺絲丁都能發揮自己最佳效用下,然後和諧地組合成美好的整體。用心理學的語言來描述,就是在群性整體的展現下,還能看見個性部分的表現。
擺在生活世界的脈絡中
料理做的好,要能在社會上擴散開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脈絡下,就必須考慮到支撐這些菜餚可長可久的因子,在開一家能夠持續營運的店,並以營利金額最高為目標,是最接近把個人或群體料理技能展現得以生存在這個社會中的競賽。這也是說空有能力卻無施展場所是無法在現代社會生存的道理一樣,就好像廚師找不到顧客;老師找不到學生⋯,那廚師的料理和老師的教學,就顯得空洞無意義。找不到施展的場所,那有再好的廚師、有再厲害的老師,我們都見不到「料理的佳餚」與「春風化雨」。以現代商業概念來看,我們不僅要鍛練好能力,也需要能表現出能力的場所。這也讓我們反思,在工作中的我們,是否已經找到可以施展長才的工作場所?
總之,「黑白大廚」所演示的,很像人在社會中的狀況,聚焦在「個人-他者」的競合關係上,也可視為「個性與群性」如何互動?到底要順著自己的意見,還是要以他人意見為準來生活,我沒有答案,我只知道不少人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知道!而且這個社會充滿各式的「白種元」和「安成宰」。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