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啦(隨書腰附贈電影早場優惠券)

姜泰宇(敷米漿)

79折$ 292
《嘎啦》試讀心得
劇透警告
初拿到試讀內容,內容開始前的句子,由《起世經・地獄品》而來,昭示了故事的核心「飢餓」。
故事的第一部分,以1950年代泰緬孤軍撤退為背景,訴說四名軍人與部隊走散,遇見當地的一個少年,軍人們稱他猴兒鬼,也隨他到達自己的村落。身在異地的語言及文化隔閡中,以及不知正確方向的恐慌,加上體感無邊無際的飢餓,侵蝕著這四名軍人的心神,而他們最終在昏昧渙散的狀態下,在陌生又帶著詭異的村落中陸續死去。
這一切唯一的記錄,就是督導日誌。這一本日誌輾轉隨著國民政府撤軍來台,開啟故事的第二部份,1980年經濟起飛的台灣,工地建案蓬勃發展。某處工地的意外,老董讓廟公老胡來祭改,卻陰錯陽差,將除穢儀式,做成了還魂法事,引發一連串驚悚的事件。

四名走散軍人的飢餓感,影響了生理運作,到錢淹腳目的台灣,更多得是心理層面的飢餓。對財富權利的慾望、渴求、執著,讓人陷入盲目及癲狂,讓整篇小說讀來雖令人毛骨悚然,卻不恐怖,真正恐怖的是人性。

「喀、喀、喀。」
「 嘎啦、嘎啦、嘎啦。」
就像小說裡貫穿時空的聲響,人心不足,不只是口腹之慾,更是陷入無底深淵,最終也將自己吞食進去,永恆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