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活
  • 電子書
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38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 (電子書)

  • 定價:348特價:278
  • 特價再66折:183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是一部深入探討三國時期重要人物司馬懿的評傳。全書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細緻呈現司馬懿從幼年至魏晉之際的人生軌跡和政治生涯,從出身軍閥世家的少年時期,到獲得曹操信任並於三國混戰中嶄露頭角,直至他的政治崛起以及成為曹魏實權的主導者。

該書詳述了司馬懿在其政治生涯中如何以精巧的策略和毫無情感的利己主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他如何在朝廷中建立權力基礎,並利用這些權力影響戰爭和國家政策的方向。他的才識、決策和行動不僅讓他在混亂的三國時期保持了存活,且成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為晉朝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該書也對司馬懿的性格和人格特質進行了深入的解析。他既是一個深思熟慮、機智過人的策士,也是一個冷酷、計算精密的實利主義者。他的行為舉止,對於各種情勢的應對,無不體現出他深謀遠慮、一絲不苟的個性。

此外,《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還試圖揭示司馬懿如何營造與維護他的權力基礎,如何鞏固他的地位,以及他如何巧妙地操縱人心,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該書是對這位三國時期重要人物深度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司馬懿背後的真實面目,並提供了瞭解三國歷史和政治的新視角。

全書從多方面刻畫了司馬懿的形象:一方面,他是一位儒家精神與軍閥背景相結合的政治家,體現了機智與冷酷的結合;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策略家,其謹慎、勤勉和創新的策略讓他在漢中戰役以及與蜀漢諸葛亮的對決中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全書還揭示了司馬懿在家庭、社會和國家層面的影響力。他既是一位敏銳的政治預見者,又是一位無情的利己主義者,這使他在魏晉時期的朝廷內外都取得了重大影響。在家庭層面,他成功地傳承了權力,為司馬氏家族在晉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更深入地探討了司馬懿的內在心理和動機,並試圖揭示他在魏晉變遷中如何成功地維護和擴大他的權力,以及他如何透過謀略和利己主義的策略在三國時期的激流洶湧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存和權力。
《司馬懿評傳:琅琊塵緣,司馬懿的人生與政治》不僅是一部深入剖析三國時期重要人物司馬懿的評傳,也是一部照亮魏晉時期政治風雲的歷史巨著,對於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無論是對歷史學者,還是對一般讀者,都會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讀物。


 

作者介紹

葉毓洲,中文系畢業,專業作家。

 

目錄

緒論 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
第一章 家世少年
一、軍功傳家到漸入儒門
二、嚴格的家教
三、生逢亂世
四、避亂黎陽
五、軍閥混戰概況
六、師從胡昭
第二章 出仕
第三章 謹慎、勤勉的屬官
第四章 從征漢中
第五章 軍司馬任上
一、首倡軍屯
二、進聯吳破羽之策
三、諫阻移民
四、勸曹操進位稱帝
第六章 太子紅人
一、世子之爭
二、「每與大謀,必有奇策」
第七章 一個快速崛起的政治明星
一、奉梓宮還鄴
二、助曹丕上位
三、在權力重構中獲益
第八章 夷陵之戰及曹丕伐吳
一、夷陵之戰
二、廷議不言為哪般
三、草率興兵無果而還
四、「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第九章 曹魏之殤
一、夏侯尚之死
二、屈殺鮑勛
三、曹丕駕崩
四、司馬懿受遺輔政
五、曹睿登基
第十章 新城擒孟達
一、孟達其人
二、孟達猶豫諸葛促變
三、司馬出擊孟達敗亡
第十一章 與時舒捲
一、蜀漢東吳重續好
二、諸葛亮一出祁山
三、消極征吳
四、參與征蜀
五、興辦軍屯
第十二章 關隴對諸葛
一、接手西部防務
二、「畏蜀如虎」
三、張郃之死
四、興農關隴
五、耗死諸葛亮
六、勝之不武
七、諸葛司馬優劣論
第十三章 太和青龍詭異事
一、散佈謠言壓制宗室
二、暗害對手逼瘋劉曄
三、抓住軟肋 籠絡蔣濟
四、排抑忠良打壓杜恕
五、防謀外泄殺妻滅口
第十四章 遼東平公孫
一、一個游離於曹魏的地方政權
二、決勝於廟堂
三、風光歸故里
四、剿滅公孫淵
第十五章 再受託孤之任
一、曹睿為政得失
二、彌留託孤中書作梗
三、曹睿的教訓
第十六章 爽、懿的矛盾與鬥爭
一、短暫的合作
二、建功江淮
三、正始改制
四、曹爽伐蜀
五、明爭暗鬥
六、詐病騙李勝
第十七章 高平陵政變
一、政變過程
二、政變的結果及影響
三、懿勝爽敗原因分析
四、曹爽與司馬懿之爭的性質
第十八章 剿滅王
一、政變後的朝野形勢
二、王凌其人
三、王凌敗亡
四、王事件再檢討
第十九章 司馬氏亡魏成晉
一、司馬懿之死
二、司馬師專權
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魏晉禪代
第二十章 世道人心沉淪下墜的推手
一、世道人心的「幾」字形曲線
二、司馬氏營立家門的基本套路
三、司馬懿的性格及其為人
四、有關司馬懿的幾則傳聞
五、魏晉之際眾生相
六、玄風大行「清談誤國」
七、「奢侈之費,甚於天災」
八、百端待理積弊難除
九、不天爵必遭天譴
附錄 司馬懿(附司馬師、司馬昭)年表
後記

 

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
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講到戰國紛爭時曾說:「六國蚩蚩,為嬴弱姬。」意謂東方六國紛紛擾擾,最終為嬴姓的秦國取代姬姓的周代創造了條件。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到三國時代,魏、蜀、吳也是爭鬥不斷。不意間,司馬氏巧取豪奪竊取了魏國,並以此為憑藉將天下收入囊中。
司馬懿無疑是三國時代最大的贏家,他笑到了最後。
這是不是歷史在不經意間開起的玩笑?
劉邦得天下,阮籍喟然長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或許是醉酒哥說的醉話,當然,也可能是影射現實,隱隱約約指向司馬懿也未可知。
秦末大亂,英雄輩出,怎麼能說「時無英雄」呢?是的,劉邦有時顯得無賴,但更多的是英雄本色!他自己就給出了詮釋: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資),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沒有大言欺人。他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用計不如張良,理政不如蕭何,用兵不如韓信。但是,劉邦是天生的帥才,為人仗義豪爽,識大體,明事理,劍膽琴心,善於協調,尤其是慧眼識人,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上,由布衣而天子的就那麼幾個人,能不算英雄?
李白夠狂傲了,他在《登廣武古戰場懷古》一詩中說道:「沉湎呼豎子,狂言非至公。」顯然不認同阮籍的說法。
那麼,阮籍是否影射司馬懿呢?還真的值得玩味。
蘇軾就不認同李白的解釋。他說:
嗣宗(阮籍)雖放蕩,本有意於世。以魏晉間多故,故一放於酒,何至以沛公為豎子乎?
周一良認同蘇軾的說法,他說:
蘇軾之言甚是,豎子之嘆,顯然亦是針對司馬氏。阮籍的年輩與司馬師兄弟約略相等,豎子之云,故非指年齡,而是表示輕視。
漢末至三國時代,是歷史上少有的亂世。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豪傑燦若星辰,數不勝數。如果以成敗論英雄,曹操與司馬懿就是其中前後輝映的兩顆巨星。一個是魏國的開創者,一個是緊隨其後的晉國開創者。
實事求是地講,曹操置身亂世,靠自己的不懈奮鬥,殳刈群雄,統一了北部中國。曹魏江山說到底是靠曹操一點一點打下來的,其間只是借用了漢室的名號而已。
曹操被陳壽稱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在爭天下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雄才大略。
司馬懿則不同,他棲身於曹魏政權,靠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的信任、提攜才位極人臣。之後,趁皇帝幼弱,陰謀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為其子孫改朝換代打下基礎。
司馬懿從入仕直至去世,一直生活在曹魏,是地道地道的魏臣,但《三國志》作者陳壽不能簡單地視之為魏臣,所以,沒在《三國志》中為他立傳。因為,他不是曹魏的皇帝,不能用「紀」;用「傳」也不行,那有貶損之嫌。作為晉臣,陳壽根本不敢這麼做。司馬懿是晉國的實際開創者,所以,有關他的傳記只能放在《晉書》中。
現存的《晉書》,是根據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修撰的。由房玄齡領銜,先後組織21名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十八家晉史」,用了兩年多時間完成。《晉書》問世後影響較大,後世「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所以,司馬懿的生平事跡,除散見於《三國志》《資治通鑒》外,集中呈現在《晉書·宣帝紀》。
或許是因為司馬懿陰鷙內斂的性格,或許是史書作者的忌諱,司馬懿在《三國志》中的形象比較朦朧,《資治通鑒》也只是粗線條呈現,一鱗半爪,很難窺其全貌。就是集中呈現的《晉書》,也因為年代久遠,加之成書倉促,對原有史料甄別不夠,行文不夠嚴謹,其形象也不夠鮮明,這就給研究司馬懿帶來很大困惑。
總體來看,關注和研究曹操的學者為數眾多,論文不計其數,學術專著就多達近10部。可是,研究司馬懿的學者卻相對較少,論文不多,論著更少。
目前僅見何茲全先生所撰《司馬懿》,以及鄭欣、楊希珍合撰的《論司馬懿》兩篇專論。張大可先生論文集《三國史研究》雖講到了司馬懿,也只是將他納入《論三國一統》這篇論文中,沒有對他做專門論述。方詩銘先生在《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一書中,共論及30餘人,納入專論的就有22人,其中有郭泰、丁沖、張燕、魏滕、虞翻這些不太重要的角色,居然沒有司馬懿,甚可怪也。
研究司馬懿的學術專著就更少了,囿於見聞,筆者只看到柳春藩先生所撰《正說司馬懿》,以及方北辰先生所著《司馬懿——誰結束了三國》。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兩部比較嚴謹而通俗的讀本。
同為重要歷史人物,在研究方面出現這麼大的反差,筆者似覺與二者的形象與性格以及史料的記載有關,也與史家治史放不開、過於拘謹有關。
曹操很複雜,巍巍如高山,浩渺如大海,任何一個側面、任何一個角落都耐人尋味、值得咀嚼。並且,作為一手資料的《三國志》,無論是本傳還是散見於其他人物傳記中的曹操,都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因而引發人們的濃厚興趣。
司馬懿則很神祕,神祕得讓人難以捉摸。其為人外寬內忌,陰鷙內斂,不苟言笑,彷彿一架冷冰冰的政治機器,吊不起人們的胃口。而現有的史書對司馬懿的記載原本就比較朦朧,並且這種朦朧因為歷史的久遠已無法澄清,因此,研究起來不好把握,頗感棘手。
如果說寫曹操有難度,難在求新,那麼寫司馬懿則不同,難在求真!
求真是史家的責任和使命。缺少史料支撐,率意行文,倉促成論,自然是治史大忌。但這並不意味著唯本本是從,連合理的推斷都不要。有道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史書對司馬懿的記載比較朦朧,尤其是《晉書》,多有脫漏,且不實之處往往而在,而學者在研究時,又過於拘謹,不敢做大膽的推斷,這大概是司馬懿研究相當沉悶、寂寥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比較而言,寫司馬懿的文學作品別開生面,蔚為大觀。
現今所見到的就有李浩白的《司馬懿吃三國》《天才權謀家司馬懿》,陸傑峰的《隱忍的老虎——司馬懿》,秦濤的《權謀至尊司馬懿》《老謀子司馬懿》,馬敏學的《司馬懿大傳》。筆者大致看了看,這幾部書雖以文學面目示人,然作者在研究歷史方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李浩白、秦濤對司馬懿的審視和把握比較到位,加之文筆粲然,頗值得一看。
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
他30歲出仕,到73歲故去,在長達43年的時間裡,從屬員幹起,逐步成為重臣、託孤大臣。他一生經歷過許多大事,也做過許多大事。客觀上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司馬懿的表現是好的,也為曹魏帝國立了汗馬功勞。
可是,他晚年透過政變全面攫取曹魏大權,完成了亡魏成晉各項準備。這就意味著,對曹魏政權而言,他先前的一切功勞就此清零。
南宋葉適就針對魏晉禪代文中「晉有大造於魏」的說法,憤然寫道:
魏未有內外之難,司馬懿受遺作相,一朝劫奪,弒二君(此處有誤,司馬氏廢一帝、弒一帝,逼一帝禪位),夷滅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等,皆決潰魏人膏肓,做自家計,以此反稱有大造於魏,舉一世之亂臣賊子,公肆誣罔,是真以為天下可欺歟?
司馬懿本應是為人尊敬的政治家、軍事家,後來卻成了遭人诟病的陰謀家、野心家、亂臣賊子。
這或許就是阮籍直呼為「豎子」的原因。
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權,先廢掉曹魏少帝曹芳,接著,弒殺繼位的曹髦。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當政,逼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
曹魏皇室並非無道,命不該絕,卻被司馬氏生生掐斷!
當然,司馬氏還是有些能耐的,他們借曹魏帝國的力量,先後滅掉西蜀和東吳,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按說國家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分裂,好不容易實現了統一,司馬氏理應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勵精圖治,開一代盛世的,可是,晉王朝一開張就沒有新朝氣象,反倒是暮氣沉沉,危機四伏!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當政沒有多久就腐化不堪,繼任皇帝司馬衷更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朝廷上下醉生夢死,佞臣充塞,諍臣孤單,外戚干政,皇室內鬥不已,隨即釀成「八王之亂」,接著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少數民族第一次全面入主中原,歷史隨之進入大動盪、大分裂的南北朝時期,持續時間長達300多年,各族人民飽受苦難。
司馬氏的後代也命運多舛。西晉時,「八王之亂」中,有7個王死於非命。傻子皇帝司馬衷疑被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司馬越毒死,第三任懷帝司馬熾和最後一任愍帝司馬鄴先後被匈奴擒獲,受盡屈辱和折磨,一個被毒死,一個被殺死。
建興五年(317),西晉滅亡。司馬氏殘存宗室成員雖然在南方建立東晉,但一直很弱小,常被權臣凌辱,國祚時斷時續,氣若游絲,苟延殘喘了一個多世紀,最終被宋武帝劉裕所滅。司馬氏最後兩個皇帝安帝司馬德宗和恭帝司馬德文,一個被縊死,一個被悶死。
司馬懿及其子嗣巧取豪奪,風光了幾代,但到頭來化作一片煙雲,其後世冥冥之中得到了報應。
《周易·坤》中講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看來還是有道理的。
晉朝實在是中國歷史上最爛、最黑暗的王朝,與後世明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爛還可以理解,其開國皇帝出自布衣,是典型的暴發戶,文化和道德素養原本不高,情有可原。但是,司馬氏則不同,他出身於世家,世代簪纓,自謂服膺儒教,怎麼會爛成這樣?
這應當是研究魏晉史必須嚴肅面對的一個課題。
探究這個問題,應立足當時的社會現實,從大的時代背景找原因,並著重釐清晉朝之亂與其開創者司馬懿的關係,最好先從政治倫理的高度去認識和把握。
筆者認為,晉朝之亂,其來有自。社會沉淪是重要原因,司馬懿也難辭其咎。
有人可能認為這一判斷有失公允,陷入了唯心主義血統論。父母難保子孫賢,司馬懿不應對晉朝開國之後的齷齪事負責。
這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流於空泛,缺乏針對性。
要看到,中古時代與近現代的情形有很大不同,中古時代的大家族普遍講究家學淵源,講究家庭傳承。司馬家的家教、家風自司馬懿曾祖父司馬量棄武從文開始,至司馬懿已傳承四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家族文化。在這個家族文化的構建過程中,司馬懿所發揮的作用無疑是最大的,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對其家族及其後世的影響更大。這可以從其後嗣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後來「八王之亂」中的諸王身上清晰地看出,尤其是在自私與冷血方面一脈相承。
探究這個問題,尤要對現有史書進行甄別,不做耳食之論。
在甄別的過程中,應當像諸葛亮治學那樣,「觀其大略」,從總體上去認識和把握司馬懿的思想意識、性格特徵和處事的方式方法,而不必「務於精純」,去糾纏細枝末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司馬懿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用一句什麼話對其準確定位?這個疑問常在筆者腦際盤桓,並飽受困惑和折磨。
解開這一思想疙瘩的,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他提出的「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概念給了筆者認識、研究司馬懿以莫大的啟發。
錢先生解釋說: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社會所做的一切,全部是一種投資。所謂「精緻」指什麼呢?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同時,他們驚人的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他進而指出: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要害,就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慾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他還斷言,這樣的人一旦掌權,比貪官危害更重。
筆者反覆咀嚼錢先生這段話之後,有一種發現似的驚奇,歷史上的司馬懿不正是錢先生所謂的「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嗎?
從思想觀念分析,司馬懿呈現出複雜的狀態。入仕之前,司馬懿「本諸生家」,所學主要是儒學。但與那些皓首窮經的學者不同,司馬懿重在經世致用。跟胡昭長時間學習之後,司馬懿的身上又有了很強的道家氣息。他半推半就地入仕,就給人以清心寡慾的印象。
入仕之後,司馬懿有幸接觸到荀彧、崔琰等名臣,應該說他充分感受到了這些正直而賢能的儒臣的人格魅力。司馬懿對荀彧讚歎有加就說明了這一點。
建安十七年(212),荀彧被曹操逼死,四年之後崔琰又被曹操賜死。兩位恩主的死讓司馬懿深受刺激——原來,儒學在強權面前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擊!他開始對長期研習的儒家思想感到懷疑。
司馬懿其後為丞相府主簿,直接與曹操打交道。透過近距離接觸,司馬懿對曹操充滿了崇拜,同時有一種莫名的敬畏。
曹操作為政治強人,其思想對其部屬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風向標意義。曹操的真實政治思想是外法內儒,雜以黃老之道。不過,他並不刻板,而是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實際需要,適時調整其側重點。他在《以高柔為理曹掾》中說:「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曹操在這裡雖展現了「禮」和「刑」兩手抓的執政理念,但當時天下還不太平,「以刑為先」,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施政的重點。
傅玄就據此說:「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
司馬懿為了迎合曹操,便有意識淡化儒家思想,轉趨刑名之學。隨著政治地位的上升,為了榮寵並在政治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他的思想意識也在逐步微調,以刑名之學待人,以黃老之道自處,潛心研究權謀之術和兵書戰策,先前所持儒學思想已不再堅守,只是偶爾拿來充作繩治政敵的道義工具而已。當初的儒者,變成了極端的精緻利己主義者,變成了老到的政治權謀家。
很多史家認為,司馬懿是古代政治家、軍事家。說他是軍事家,筆者認同;說他是政治家,筆者不敢苟同,覺得實在高看他了。
「政者,正也」,其為人不正,忠義仁恕等基本道德觀念都被他棄之如敝屣,還談什麼政治家?
繆鉞在《論政治家諸葛亮》一文中講到了封建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其中第一個條件就是「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堅強的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也就是說,要胸懷治國安民之大志,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道德標準」。一心營立家門的司馬懿在第一條就存有巨大虧欠,自然算不得政治家。
可是,司馬懿又長時間涉足官場,從事的又是政治,所以,筆者認為,他只是一個得勢的政客,或者說是政治權謀家。政治權謀家與精緻利己主義者並不矛盾,它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顯達之後的必然歸宿。
作為精緻利己主義者或政治權謀家的司馬懿,有其獨特的個性。《晉書·宣帝紀》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
李世民用駢儷文給司馬懿寫了評語,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司馬懿)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己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意是說,司馬懿的心思深沉得讓人難以捉摸,心胸豁達,能夠忍別人所不能忍。與誰都合得來,能夠與時俱進、隨遇而安。藏鋒露拙,審時度勢,內心奸詐而外飾以忠,履危蹈險卻安然無事。李世民是極其用心寫這段話的,寫出了他的獨特見解。
人們常常把司馬懿與曹操相比,其實,二人有同有異。同的是敏感多疑,狡詐殘忍。異的地方更多,甚至迥異。
曹操有較高的政治理想,只因戰事頻仍,才採取權宜之計,如任法術、搞唯才是舉之類,可惜,終其一生戰亂不止,不能遂其宏願。在心性上則是一個感性的人,性格較為外露。讀《三國志》,我們分明感受得到曹操的生動與鮮活,他很自信,也很張揚,行事無所顧忌,敢作敢為,有強大的氣場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處處流露出英霸之氣。
司馬懿則不然,他的理想只是營立家門,沒有更高的追求。儘管後來位高權重,並且時局較軍閥混戰相對平和,司馬懿卻「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放任社會沉淪下墜,也不出手有所振作,甚至借由社會下墜而渾水摸魚。在心性上,很理性,堅韌內斂,不苟言笑,不動聲色。讀史書,給人的印象是模糊的、朦朧的,讓人難以捉摸、難以看透。
如果說曹操有如一團火,光焰四射;司馬懿則如一汪水,靜水流深。如果說曹操如猛虎,山林獨尊,興風咆哮;司馬懿則如鱷魚,水陸兩棲,隱忍待機。
司馬懿這種自私而有本事的人,實際上就是錢先生所指「絕對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他有很高的智商,善於偽裝、善於鑽營。與曹魏同時代的大臣相比,他少了忠心,多了奸詐;少了仁心,多了戾氣;少了本真,多了詭譎。一切以家世利益為重,只計利害、不問是非,上不忤逆龍鱗,下不開罪群僚。趨炎附勢,精心構建人際關係網絡,培植親信,甚至陰養死士。外寬內忌,低調隱忍,善於表演,精於算計。不出招則靜如處子,一出招則凶如虎豹。一切都做得那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那樣渾然天成、不露破綻。他逼瘋了劉曄、害死了張郃、耗死了諸葛亮、騙殺了曹爽、慪死了蔣濟,把盛極一時的曹家、夏侯家踩在腳下,玩天下於股掌之中,讓人嘆為觀止!
現舉其大端,概而述之:
司馬懿為臣不忠,以營立私門為內在動力。對上刻意逢迎,經達權變。主強則隱忍,主弱則強梁。在雄才大略而又敏感多疑的曹操面前,小心謹慎、勤勉樸實,絲毫不敢造次;在自負而任性的曹丕面前,恭順乖巧,勤於政事,不爭而爭;在精明強幹的曹睿面前,效命輸誠,收斂鋒芒,持盈保泰。他騙得了曹氏祖孫三代的信任。曹操即對司馬懿作為後起之秀進行了刻意栽培。曹丕依之為股肱之臣,臨死付予託孤重任。曹睿更是把司馬懿視為柱國重臣,給予了特殊的榮寵。
如果說曹操在世時,能人太多,司馬懿官階低,曹操縱然有什麼過失也輪不到他司馬懿置喙,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到了曹丕、曹睿時代,司馬懿已經是朝廷重臣,可他從沒有對曹丕的褊狹與任性以及曹睿的奢靡犯顏直諫過,充其量只是點到為止,其非憂國之臣可知矣。
到了曹芳時代,司馬懿羽翼已豐。即便如此,他起初並不張狂,仍然謙虛低調,在與曹爽合作共事的前期,表現比較大度,給人以長者的印象。後期遭遇曹爽的排擠、打壓,他便以屈為伸、以退為進,然後乘隙政變翻盤。
全面掌權後,違背誓言,誅殺曹爽集團;平定王凌「反叛」後,誅殺被動參與的曹彪,並將曹魏宗親囚禁於鄴城。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先後廢一帝(曹芳)、弒一帝(曹髦),逐步將曹魏根基掏空。司馬炎掌權時,政敵基本肅清,曹魏失去反抗力量,於是逼迫曹奐遜位,完成魏晉禪代。
因為司馬氏在忠的方面有所虧欠,所以,在亡魏成晉的過程中乃至立國之後諱言「忠」,而極力主張「孝」。執政集團的政治倫理淪落至斯,歷史上所僅見。
正因司馬家得國不正,所以,連他的曾孫東晉明帝司馬紹都覺得慚愧。《世說新語·尤悔》記有以下一段文字: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司馬懿為人不信,是典型的「兩面人」。他「和光同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與人相處,貌似恂恂儒者、謙謙君子,其實都是裝樣子。為攀附潁川文官集團,他盛讚荀彧,並厚待荀彧的後人;禮讓陳群,違心地與陳群聯署保舉不受曹丕待見的鮑勛;他是朝廷重臣,卻能放下身段,以鄉里耆老待常林,每次相見,必先下拜,目的是藉以獲取清譽。
他沒有是非、沒有原則,明知蔣濟貪賄,他不規勸、不糾舉,目的是拿住把柄,以便要挾驅使;明知正始改制「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三大舉措「皆大善」,卻因為擔心觸動朝廷大員(包括其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開罪於人,既不配合、也不支持,反而推說「當待賢能」;明知曹爽有時胡來,他不勸諫、不糾正、不制止,反而「稔其惡」,目的是等待時機,一網打盡;為了麻痺曹爽集團,他在李勝前來探視時裝病的一幕,堪稱影帝;他發起政變本來就包藏禍心,可為了拉攏高柔,讓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一本正經地給高柔戴高帽兒:「君為周勃矣。」連自己都不信的事,居然弄得跟真的一樣!政變發起之後,他信誓旦旦地說僅免除曹爽等的官職而已,還讓蔣濟寫信,讓陳泰、尹大目等傳話。可事後食言,連足智多謀的蔣濟都給賣了,蔣濟因此抑鬱而死。
一個人如此不信,竟無恥到這個地步,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司馬懿不仁,內心陰毒,手段殘忍。司馬懿平常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頗有局度,給人以仁者的印象。其實,他的內心非常忌刻,發作起來,手段極為殘忍,不像是儒者,倒像是一個暴徒。遼東平定公孫淵後,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2000多人,屠15歲以上男子7000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更是令人髮指;高平陵政變之後,一口氣誅曹爽等八姓「三族」,連出嫁的女子都不放過,以致天下「名士減半」,社會政治氛圍極為恐怖。
司馬懿不義,空負曹丕、曹睿二主之托。高平陵政變期間,為了籠絡高柔,讓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可事後就將高柔閒置。王凌事件後,他誅殺曹彪,將曹氏宗親拘禁若囚徒,摧折殆盡;惡其髮妻老邁,致其絕食;杜恕與他本是世交,因杜恕為人耿直,不媚權貴,極言直諫,就遭到司馬懿無情的打壓。斑斑惡跡,其義者哉?!
孫鳴盛說司馬懿「少壯則為魏畫篡漢策,及老則又自為子孫定篡魏策,興亡若置棋,亦可嘆矣」。
司馬師、司馬昭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同司馬懿如出一轍。因為他們沒有乃父的功績和威望,在亡魏成晉的過程中,分化瓦解,恩威並施,逼群臣選邊站隊。其手段更為激烈和毒辣,連夏侯玄小心翼翼以求自保都不可得,以致出現正始之後萬馬齊喑的局面,社會快速沉淪、下墜。
司馬炎稱帝後改元泰始,即忙不迭地大封諸侯王,一口氣封了27個,其後又陸續增封,總計達57個。此舉自然是吸取曹魏損抑宮室的教訓,希望諸王能夠拱衛王室,說到底還是為家門計。
滅吳後,罷州郡兵,將權力授予宗室、外戚,並優渥「勛臣」。這些既得利益者在享受亡魏成晉饕餮盛宴的同時,或鉤心鬥角,或醉生夢死,鮮有憂勞國事者。晉國立國不久就內外矛盾紛至,危機四伏。司馬炎死後旋即出現「八王之亂」,繼而「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神州陸沉。
此間,士人命運悽慘,有的連避世都不得,無辜被殺,如嵇康;有的被裹挾而死於非命,如張華、陸機;即使僥倖不死,也痛不欲生,如阮籍;有的乾脆無與世事,醉酒癲狂,如劉伶。世道沉淪,文人沮喪,玄風大行。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
一個政權的生命,必須依賴於某一種理論之支撐。此種理論同時即應是正義。正義授與政權以光明,而後此政權可以綿延不倒。否則此政權將為一種黑暗的勢力,黑暗根本無可存在,必趨消失。
這段話高屋建瓴,為我們審視歷史的興衰開啟了思路。
錢穆在後文中進一步揭露晉室的兩大弊端:一是沒有光明的理想為之指導;二是貴族家庭之腐化。
東晉軍事家祖逖在論及晉室衰亡時也說道:「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之也,晉之德澤薄矣。」
「晉之德澤薄」,薄自司馬懿始。鱗爪分明,有跡可循,毋庸諱飾。
歷史的煙雲早已過去,但作為後來人,尤其是歷史研究者,不能作漁翁樵叟,「慣看秋月春風」,對歷史興衰,笑談了之。也不能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對顯赫一時的某一人物給予廉價的膜拜。
歷史的話題是嚴肅的,是冷靜的,苦澀中蘊含睿智。
而筆者欲嘗試撥開歷史的迷霧,以可靠史料為基本憑藉,同時運用心理分析的辦法,放眼漢末至魏晉這個大時代,從歷史演進中審視和把握司馬懿,寫一部有關他的傳記,解碼其人生智慧,揭露其陰險詭詐,以為歷史的啟迪。
此願雖宏,難度實大。不揣鄙陋,勉力為之,期以功成。唯大家不棄為幸!

 

詳細資料

  • EISBN:978626363076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