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進行式

全球多國朝2050年淨零減碳目標前進,台灣也沒缺席,2016年開始執行離岸風機計劃,提升太陽能和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量。風電部分,政府立下2025年全島1000部風機、發電量達5.7GW供全台393萬戶一整年使用的目標。《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團隊近期走訪台灣本島各大風場,採訪開發商達德、台電,以及專門出產零組件的西門子歌美颯公司,集合業界、政府及學者觀點,詳述台灣風電的現在與未來,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發展綠能的同時,又能愛護、守護這片土地。

離岸風電崛起

台灣,為何可以發展風電,其實跟「天生的優勢」有關。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解釋,台灣海峽位在中央山脈和武夷山脈中間,高山形成天然管道,夏天吹西南風,冬天吹東北風,等於一整年都有風,「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光是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政府把紅線畫出來,提供36處潛力場址,讓開發商評估可行度,政府未來2到3年還會逐年開放建置風場。」台電再生能源處長蔡英聖表示,「從這2年發電的狀況,我覺得全年都可以超過40%,比預期的發電量還多40%,我們可以很樂觀的看待離岸風電的發展。」

▲全台風機陸域加離岸,截至2021年底統計約有396部。(圖/王譯萱製)

▲台灣海峽有天然優勢,夏天吹西南風,冬天吹東北風。(圖/王譯萱製)

台灣風力發電發展將近20年,「風電戰隊」從北海岸一路往南延伸到屏東,甚至外島的金門澎湖都有風力發電機座,陸域風機成熟之際,政府在2016年轉向推動離岸風電,吸引海外開發商、零組件廠商來台設廠。截至2021年底的統計,全台風機陸域加離岸有396部。

▲全台風機陸域加離岸,截至2021年底統計約有396部。(圖/王譯萱製)

開發商看好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說,「台灣離岸風電正在蓬勃發展中,台灣政府針對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公佈至2035年將釋出大量開發容量,這讓我們對台灣市場有極大的信心,是我們在其他地區看不到的。」

政府設下目標,2035年風力發電累積達20.6GW,寄望這個目標能為台灣缺電問題注入活水,而2022年,台灣離岸風電的衝刺年,能否突破過往的瓶頸,將是政府能否完成目標的一大關鍵。

葉片回收難

台灣西部沿岸陸域風機密集度高,能源局統計全台陸域加上離岸的風機累積達到396部,目前「最資深」的風機是位在澎湖中屯的台電陸域風機,明年,也就是2023年使用滿20年,屆齡退役。現行的陸域風機大約都用10年上下,未來10年,將要面臨300多部風機退役汰換,相當於有900多支葉片要被「破碎掩埋」。

▲8MW離岸風機葉片單片81.5公尺長,相當於高鐵3.26節車廂長、7.5輛砂石車的長度。(圖/王譯萱製)

 風力發電機建構原型是電風扇,組成的零件包括機艙、塔架和葉片傳統系統,這三項的原料都是金屬,退役後能熔回金屬再製使用。但是,第四個主要零件「葉片」,材料是玻璃纖維和部份碳纖維,在台灣,大都採用「破碎掩埋」方式處理。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台大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茂雄坦言,掩埋並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他反問,「未來離岸風機一支葉片一百多公尺,它要去哪裡埋,也找不到那麼多地呀!」

▲陸域風機的葉片按機型不同,葉片大小也不一樣,以圖片中的教學用葉片為例,約30多公尺長。(圖/記者沈君帆攝)

以陸域來看,1MW機型造價大約在5千萬元以內(單位:新台幣,以下同),葉片價格佔2到3成,換算下來單片葉片約333萬元左右。離岸風機造價更高,1MW機型一部約1.8億元,折算後單片葉片約1800萬元。廠商大多以躉購價格去換算使用年限,陸域可用20年,離岸25年,而明年、2023年台灣首批「澎湖中屯發電站」的風機將屆齡退役。

目前台電規劃,會更換適合當地航高限制又能提高發電量的風機,但舊的風機該何去何從?台電再生能源處長蔡英聖表示,暫時先「延役」,延長原有風機使用年限,「等找到合適的風機後,再替換。」而首批退役葉片暫時會以過往「破碎掩埋」方式處理。

風機女工程師

吳詩渝

目前全台陸域加離岸的風機,大約400部,這意味著工程師需求越來越多,風機維修需要「耐熱、耐高、耐晃」,連男性都吃不消的工作,但全台唯一風機女性工程師,現年27歲的吳詩渝。

吳詩渝皮膚黝黑,留著一頭俐落短髮,在風機內部作業,得背著超過4公斤重的安全裝備,雖然她怕高,「第一次來面試時,公司就規定要認識環境、自己爬上風機頂部,有高度就有掉下來的風險,但在這裡我覺得很安全,因為隨時都有救援裝置,可以百分之百相信。」

延伸閱讀 全台唯一「風機維修」女工程師 爬23樓高「邊修邊晃像衝浪」

吳詩渝說,工作最大的挑戰就是體能,平時可以搭電梯,但若遇到電梯壞掉,就得靠自己爬上風機機艙,「一般來說邊爬邊休息,差不多半小時,爬上來以後還要做故障排除,所以平時都會讓自己有持續運動的習慣,以免上來以後腦袋不清楚,根本無法做事。」

工作幾年下來,吳詩渝最開心的是修好風機那一刻,「目前台灣在推離岸風電,我希望能在陸域方面做得更好,推廣讓更多人關注到這項能源,希望風力發電在台灣的發展更加穩定。」

外商搶登台

▲西門子歌美颯位在台中的機艙組裝廠。(圖/記者梁建裕攝)

▲西門子歌美颯製成的風機塔節。(圖/記者陳詩璧攝)

再生能源被政府視為重要政策,喊出佔比須在2025年達到20%,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要達到5.7GW,相當於207億度電,能提供560萬戶家庭年用電量。這樣的「願景」讓不少外商來台佈局,其中,全球離岸風機巨擘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選擇台北作為亞太總部,希望將台灣打造成出口離岸風電零組件的核心。

一部風機動輒要投入上億資金,成本相對高出許多,台灣剛剛踏入離岸風電,該如何吸引廠商?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政府的決心和穩定的政策就相當重要,「我們從2016年喊出轉型後,就一直堅定推動綠能,很多廠商看到台灣的希望,也就願意進來投資設廠。」

除了政策,外商看好台灣發展離岸風電,一部分也是因為台灣的先天優勢。李君禮提到,台灣海峽地理位置優異,整年都有風,「全球前20大最好的風場,光是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

▲達德能源集團董事長王雲怡提到,基於國安問題,台灣必須發展自產能源。(圖/記者梁建裕攝)

離岸風電要成功發展,開發商達德能源(WPD)董事長王雲怡給出三個因素,第一當然是大自然的禮物,也就是天然的風資源,「這部分台灣得天獨厚,擁有非常適合的風力。」第二則是需要政策的輔助和扶持,王雲怡說,這在全球都是一樣的,新能源一開始會碰到許多問題,政府在躉購費率的訂定以及各部會的協調上,需要做好非常順暢的「橫向協調」。另外,台灣沒有傳統化石燃料,97%以上的能源都是取自國外,王雲怡強調,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嚴重的國安問題,「光是基於國安問題,台灣就必須發展『自產』能源。」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表示,國內產業發展急起直追,有望可以成為亞洲的生產基地,「在亞洲我們不是第一個推動離岸風電的國家 ,但我們是第一個成功的國家,就連日本都受到鼓舞。」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也樂觀看待台灣離岸風力發展。政府發展離岸風電的決心,都讓外商看在眼裡,年前有丹麥永續企業的沃旭能源(Orsted)在台灣設立亞太總部,近年則有西門子歌美颯將「風機心臟」、也就是機艙組裝廠,設置在台中港,不僅是設立於歐洲區以外的第一座組裝工廠,也是亞洲第一座。

▲西門子歌美颯離岸風力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圖/記者顏如玉攝)

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Niels Steenberg)說,台灣目前在離岸風電可以說是「領頭羊」的角色,他也希望在台灣建立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產業鏈,「因為我們目光不只放在台灣,更希望能大量製造壓低成本,朝海外發展,將台灣打造成出口的國家。」

成功大學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主持人郭玉樹認為,德國風力發電發展多年,卻由盛轉衰,他提醒,這個過程也不能忽視,「2030年後,台灣在離岸風電的重心會轉向『運維』,成本相對較高,若是想要出口日韓,還得留意越南政府的優惠補助影響。」廠商該如何有效運用、政府該如何推動,都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深度報導

全球20大風場「台海佔16處」 離岸風電「疫後復甦」衝刺搭建

陸域風機迎10年汰換期 900支葉片恐成「垃圾電」只能破碎掩埋

全台唯一「風機維修」女工程師 爬23樓高「邊修邊晃像衝浪」

颱風吹壞7部風力發電機 風機葉片「本土化」防震防颱

台灣當「風機心臟」出口基地 外商佈局亞太離岸風電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