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活珊瑚礁覆蓋率3年平均僅11.9%,權責機關遭監院糾正。(圖/記者彭懷玉攝)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監察院11日表示,小琉球2015年以前的活珊瑚礁覆蓋率約30%至50%,2016年因聖嬰現象海水水溫異常升高,大幅下跌至10%至20%,如今墾丁、綠島及澎湖嶼等地均有所回復,唯獨小琉球無恢復跡象,2021年至2023年平均覆蓋率僅11.9%,為全台最低,經監委調查,權責機關顯有疏失,因此通過糾正海洋委員會、觀光署、鵬管處及屏東縣政府。
有民眾向監委陳訴,屏東縣府和鵬管處為了快速從觀光人潮獲取經濟效益,大量開發並在島上到處建設,將自然景觀破壞殆盡,多數小琉球人輕忽此舉影響,為了留住就業機會賺錢,導致亂象叢生。另據學者調查,小琉球海域珊瑚多樣性越來越低,呈現珊瑚扁平化趨勢,浮潛與潮間帶踩踏等人為活動,對小琉球珊瑚礁產生劇烈衝擊。
監委調查指出,目前小琉球沿海珊瑚礁生態系多半已屬於衰退或失能,其中又以人為活動頻繁之沿海遊憩活動密集區之珊瑚覆蓋率更為低落,對於源源不斷湧入的遊客,權責機關有必要對小琉球遊憩承載量進行調查評估及遊客總量管制。
▲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全台最低。(圖/監察院)
▲小琉球各景點珊瑚覆蓋率。(圖/監察院)
監委表示,針對小琉球遊客量、遊憩行為等事項規劃,屬於鵬管處業務範疇,並由觀光署主管。鵬管處於2018年委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針對該區域遊憩承載量進行評估,發現1天1萬人次以下為舒適、1萬到1萬5,000人次則須採適度的分流措施,1萬5,000人次以上應進行較嚴格的管控,卻未考量對當地生態影響及遊客過度集中於濱海景點的現象,即便鵬管處2024年重新委託評估,仍以觀光發展為依歸。
監委認為,海委會長期知道小琉球環境承載量與海域生態息息相關,可主動進行評估調查,以保護小琉球自然生態資源,避免海洋生態受到衝擊,卻未積極採取行動,反寄託於觀光主管機關鵬管處調查評估,放任小琉球周遭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惡化、劣化,也未積極掌握小琉球珊瑚礁生態系統變化,加以研訂適切保育措施,遲至2021及2022年才辦理珊瑚監測計畫及珊瑚移植復育措施,鮮有怠失。
監委指出,鵬管處雖曾在2018年進行小琉球環境承載量評估調查,但調查僅著重觀光旅遊發展,即便海委會2022年建議重新評估、調整遊客人數上限,但鵬管處遲未研議處理,直到今年3月才重新辦理評估招標,且迄今都仍未完成調查,以致無法擬定經營管理計畫。
監委批評,鵬管處長期消極不作為,對於大量觀光客源源不斷赴小琉球旅遊完全束手無策,既無法限制交通部航港局交通船航班班次及限制遊客登島人數,也無法提出人流管制替代方案,致使登島遊客源源不斷,影響海洋生態維護,自有怠失,觀光署作為鵬管處上級機關,監督不力,難辭其咎。
至於屏東縣政府,對於小琉球島上熱門潮間帶及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無法完全落實遊客總量管制,造成小琉球海域海洋生態沉重負擔,又長期忽視該島海域珊瑚覆蓋率衰退及生態惡化狀況,遲至今年才將珊瑚列入該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保育對象,實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監委表示,海委會雖定有「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但珊瑚礁對水中營養鹽含量變化較為敏感,海委會未據以研擬更嚴謹、適切規定,相比鄰近亞洲國家如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之海域環境保護規範與力度,仍有不足。即便小琉球島上設有4座污水處理設施,但對於營養鹽去除效果有限,多處潮間帶仍有藻類繁生等優養化現象,致使狀況持續惡化,珊瑚覆蓋率僅剩約1成,海委會、屏東縣府均有檢討改進必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