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家庭和人際關係等因素,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有些人甚至走上絕路!而今年的主題是「透過行動創造希望」,希望能喚起民眾對心理健康的關心。
自殺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會對社會、感情和經濟造成深遠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數據,幾乎每40秒,就有1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每年造成超過80萬人死亡。自殺也成為15到29歲青少年第四大死因,全球有近八成的自殺事件,發生在中低收入的國家。
哪些人是自殺高風險族群?
受財務問題所苦、人際關係破裂,或是罹患慢性病等,都是高風險族群。此外,時常遭受歧視的弱勢族群,像是難民、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和囚犯的自殺率,也比其他族群來得高。
WHO有何回應?
WHO已將自殺列為公共衛生優先事項。2014年,WHO發布第一份世界自殺報告《預防自殺:全球當務之急》(Preventing suicide: a global imperative),目的就是提高人們對自殺和自殺未遂的認識,並讓「預防自殺」成為全球公衛優先事項。
此外,在WHO的《2013~2030年心理健康行動計畫》(Mental Health Action Plan 2013~2020)中,成員國承諾在2030年前,將致力達成降低三分之一自殺率的目標。
「透過行動創造希望」
每年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是由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和WHO,在2003年共同設立的,希望喚起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今年主題為「透過行動創造希望」,提醒人們除了自殺以外,還有其他選擇,透過眾人的行動,可重新燃起希望,並加強預防。
「眾人的行動,不論大小,都可以為那些正在掙扎的人們帶來希望。」
從「世界自殺地圖」中,可以看到哪些事實?
儘管「世界自殺地圖」沒有2019年之後的數據,但相對來說,也沒有Covid 19這個變數,在「自殺」這個議題的討論,會有相對持平的看法。
▼可點選地圖上任一點,顯示該國自殺率2000到2019年的變化
根據互動式圖表網站「Our World in Data」中的「世界自殺地圖」,可以發現一些事實:
1.不同國家自殺率的差異相當大
非洲南部和一些東歐國家自殺率較高,平均每年每10萬人,就有超過15人死亡。
然而,歐洲、南美洲和亞洲國家的自殺率相對較低,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只有不到10人死亡。
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差異,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心理健康和治療方面的差異、個人和經濟壓力,以及對自殺的認知等。
2.自殺率在許多國家已逐年下降
此外,從圖表裡2000到2019年的數據觀察,許多國家的自殺率已逐漸下滑,包括西班牙、義大利、芬蘭和法國等歐洲國家。
Our World in Data分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健康治療改善,以及人們對高風險族群愈加重視有關。
這也同時告訴我們,自殺是可預防的。但許多國家沒有採取足的行動降低自殺率,甚至沒有將自殺視為公衛問題。
▼可點選地圖上任一點,顯示該國自殺率的通報情況
3.許多國家的自殺死亡人數被低估
從圖表中可以發現,某些國家的自殺事件通報率較低,可能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許多國家,一般死亡事件(不只自殺事件)都沒有完善的通報機制。
這表明在某些情況下,不是所有死亡事件都會登記在案,尤其是非洲和南亞,登記的死亡事件相當稀少。
Our World in Data分析,在這些國家中,自殺受到高度汙名化,甚至被視為是刑事犯罪,因此,自殺可能會被歸類為事故、意圖不明的事件等。
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十年來逐步上升
回到台灣,自殺防治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今年6月,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除了癌症仍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0到19歲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十年來逐步攀升。
專家分析,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和憂鬱症有關。
國外研究也顯示,若青少年的家庭和身心健康出問題,像是父母離異和家庭衝突等,都會讓自殺意念上升。
「成績或其他事都先放下,陪伴孩子走過低潮,讓孩子穩定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微光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鄧善庭提到,要從根本上防治自殺,社會就必須重視情緒教育和情感教育,「做心理諮商不可恥,把它當成感冒去看病一樣自然就好。」
當家人朋友有自殺念頭,可以怎麼協助?
1.關懷與傾聽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到,有人談到自殺念頭時,務必好好傾聽,因為這就是他的求救訊號,千萬不要覺得會惹上麻煩或無法承擔,好好當聽眾就好。
2.安全的環境
將尖銳物品等可能自殺的工具拿走,隨時陪伴在身邊。
3.醫療藥物的治療
若自殺者有憂鬱症或受其他疾病困擾,應及早就醫治療,並尋求專業輔導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