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長河】交織歷史與生活對話的歌:研史、寫史、說史的許倬雲院士
許倬雲院士在一九四九年隨家人來臺,並即就讀臺灣大學,在名師教導下受到良好的史學訓練,一九五七年赴芝加哥大學東方學研究所深造,進入世界古文明史的領域,並研讀西方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名著,開拓了思想領域與視野,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接受西方學術思潮啟蒙的學者,因此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開創了新的解釋與格局,對臺灣的史學發展影響甚鉅。晚年體悟歷史知識向大眾傳播的重要性,戮力於通論著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曾任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月刊》總編輯、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因在臺推廣法國文學並促進臺法之間的文化交流,二○一一年受法國文化部頒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獲得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二○一○),金鼎獎圖書類特別貢獻獎(二○一二)。研究專長以日據時期臺灣文學與中、西近代思想史為主。
許倬雲院士在一九四九年隨家人來臺,並即就讀臺灣大學,在名師教導下受到良好的史學訓練,一九五七年赴芝加哥大學東方學研究所深造,進入世界古文明史的領域,並研讀西方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名著,開拓了思想領域與視野,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接受西方學術思潮啟蒙的學者,因此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開創了新的解釋與格局,對臺灣的史學發展影響甚鉅。晚年體悟歷史知識向大眾傳播的重要性,戮力於通論著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一九七一年春天黃仁宇終於將費時七年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定稿,但要三年半後(一九七四年)才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一年他又完成了題為《中國並不神袐》(China Is Not a Mystery)這本具有「望遠鏡般的視野」的著作,希望成為合適的中國歷史輔助教材,然而卻被出版社拒絕出版(本書要到一九八八年才由美國M.E. Sharpe 出版社以《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 History〕之名出版)。
林毓 特別提到書目中所列的書籍,約有2/3是他在過去25年中研讀或瀏覽過。從這份書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1960-1980年代,一位關心民主與自由建構的學者,他是透過哪些著作來進行思考的。
「余英時的第一課」為一系列精品小課,是給所有對余英時的作品有興趣,並希望有系統及立體地理解余英時思想的讀者。
在台灣文壇史上,李一冰原來並非一個知名作家,儘管他的《蘇東坡新傳》從1983出版後,逐漸為讀者所知,並獲得極高的評價,但是沒有人知道李一冰是誰?
我們都知道余英時在一九五〇年七月經歷了一場天人交戰後,突然在本來要重返燕京大學的路程上,從廣州決定折回香港,這是他生命史上一個最大的轉捩點。
賴瑞和在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杜甫「塞蘆子」的「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一時興起,希望「總有一天,我一定要乘搭火車,沿著黃河,走這一段路……」
然而,百部著作終究一一完成。在這些龐大著作的背後卻隱藏了一個高陽終生的懸念:要成為歷史學家的高陽?還是歷史小說家的高陽?既然只能求一,那麼「我無法去追求歷史興趣的滿足,是由於我無法捨棄小說的寫作。小說寫作是我的志業,既然與考據工作發生了衝突,那麼我唯一能做的事,便是從故紙堆中鑽了出來」。
「我和聯經之間從一開始便遠遠超出了作者和出版家的契約關係。我每次在聯經出版一本書,都覺得是一次友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