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啟聰:第三勢力與冷戰:由余英時的《香港時代文集》談起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所出版《香港時代文集》為該出版社「余英時文集」叢書之一,收錄了余英時教授在香港生活時發表,而未曾結集出版的文章。本文希望通過這些文章,探討余先生在五〇年代於香港的經歷及其時代意義。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所出版《香港時代文集》為該出版社「余英時文集」叢書之一,收錄了余英時教授在香港生活時發表,而未曾結集出版的文章。本文希望通過這些文章,探討余先生在五〇年代於香港的經歷及其時代意義。
救亡的激情,反而讓中國近現代思想界陷入了激進化的狂熱中,在極端反傳統的革命思潮下,最終促成了中共挾著「主義」教條式的意識型態而起,建主了違反自由、民主價值的專制政權……
在台灣文壇史上,李一冰原來並非一個知名作家,儘管他的《蘇東坡新傳》從1983出版後,逐漸為讀者所知,並獲得極高的評價,但是沒有人知道李一冰是誰?
在五四一代中,雖然很多知識分子如魯迅、陳獨秀、胡適在各種具體立場上所持觀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非常一致:就是對於中國傳統價值的徹底否定。在林先生看來,導致這種反傳統的是因爲……
英國作家朱利安 · 巴恩斯(Julian Barnes)以肖斯塔科維奇為主人公的小說《時間的噪音》,則時時提醒讀者:事情即便一目瞭然,也不是簡單的。如果,事情是簡單的,那麼肖斯塔科維奇這個人物,還會閃現觸目的火花,引人深思嗎?
我們正面臨一個重大的危機:確定性的喪失,包括「事實」的確定性和「價值」的確定性。我們不時陷入這樣一種境地,不得不就某個遙遠、與自己沒有直接聯繫的事件發表「站隊」的意見,哪怕並不願意,一旦發言,就被拋入一場混戰。我們如何確定所知的事實是「真的」,又如何知道哪一種立場是「正確的」?
八十年代對於人道主義馬克思的重視,也是想借助於重新「發明一個字的古義」來重構理論大廈。現在,「馬會」學生是不是又到了研究「字的古義」時刻?這個現實的問題令我打開了半年多前泛覽過的一本書《尼伯龍的寶藏》,韓國學者鄭文吉關於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傳世、出版史的研究著作。
圍繞納粹德國的討論存在很多幻想和傳說。作為「絕對惡」的符號和代表,各方都有動機投資符合自己認知立場的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敘事。這既可以撇清罪責打擊對手,同時有政治上的功效。然而這些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解讀也扭曲了我們的歷史視野。什麼是法西斯?什麼是納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