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Ⅰ: 1375
出版日期:2016/03/30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672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47031
出版社:聯經
  定價:1100
銷售狀態:暫無庫存
內容簡介
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
──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
──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孫康宜
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原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京,兩歲時隨家人遷往台灣。1968年移居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2015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and Sciences)院士。2016年7月被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作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目前正在從事杜甫全集的翻譯。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

作者:柯馬丁(Martin Kern)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教授。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早期文學、歷史以及宗教的研究著作。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意表達、禮儀表演和周代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近作包括《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2000),並主編《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5)。

作者: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
美國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漢賦研究二則》(Two Studies on the Han Fu, 1968)、《揚雄賦研究》(The Han Rhapsody: A Study of the Fu of Yang Hsiung, 1976)、《漢書揚雄傳研究》(The Han shu Biography of Yang Xiong, 1982)。一直從事《文選》的英譯,目前已出版三卷(1982, 1987, 1996)。編譯了龔克昌的《漢賦研究》(1997),與范士謹(Eugene Vance)合作主編了《宮廷文化中的權力話語和修辭》(Rhetoric and the Discourses of Power in Court Culture, 2005),還與張泰平(Taiping Chang)合作主編了《古代及中古中國文學史料叢考》(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Reference Guide, 2010)。

作者:田曉菲(Xiaofei Tian)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文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文學和文化、書籍史以及比較文學。著有《神遊:中國中古時期與十九世紀的行旅寫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2011)、《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2007)、《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2005)、《「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2004)、《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等等。

作者: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榮退教授。用英文和荷蘭文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的研究作品,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合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作者:艾朗諾(Ronald Egan)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歐陽修文學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1984)、《蘇軾之辭、象、事》(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1994)、錢鍾書作品選譯本《管錐編:錢鍾書論文學與思想》(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1998)、《美的問題:北宋的美學思想與趣味》(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2006)。

作者:傅君勱(Michael A. Fuller)
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中國文學教授。著有《漂流於江湖之間:南宋詩與文學史之難題》(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2013)、《文言文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 1999)、《東坡之路》(The Road to East Slope: The Development of Su Shi’s Poetic Voice, 1990),以及《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01)中關於宋代詩歌的章節。

作者:林順夫(Shuen-Fu Lin)
1972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73年9月起執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學系中國文學榮譽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中國詩歌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 1978)、中文演講集《理想國的追尋》(2003)和學術論文集《透過夢之視窗: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2009)。與宇文所安合作主編《漢末至唐代的詩歌》(The Vitality of the Lyric Voice: Shih Poetry from the Late Han to the T’ang, 1986),並與舒來瑞博士(Larry J. Schulz)合作翻譯董說的《西遊補》(The Tower of Myriad Mirrors: A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1978; 2000)。

作者:奚如谷(Stephen H. West)
197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執教於亞利桑那大學,1986至2004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Louis Agassiz中國文學講座教授。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擔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並且是該校全球研究學院語言和文學系(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etters and Cultures)講座教授(Foundation Professor)。研究集中於中國早期劇場以及晚期的城市文化和文化史;教授的課程涵蓋宋元時期的詩文,12、3世紀的城市文學以及早期戲劇。

譯者:彭淮棟
新竹縣竹東鎮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肄業,曾任出版公司編輯,現任報紙編譯。譯有《後殖民理論》、《意義》、《俄國思想家》、《自由主義之後》、《西方政治思想史》(麥克里蘭)、《鄉關何處》、《現實意義》、《美的歷史》、《醜的歷史》、《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等書。

延伸閱讀
中國文學史新講(上、下)修訂版(二版)
中國文學史的編寫撰述,自二十世紀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但在格…
台灣新文學史(世紀典藏精裝版)
《台灣新文學史》,謹向所有台灣作家致敬! 近50萬字,撰寫時間…
一本就通:中國文學史
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人們獲得詩意、尋找精神家園的良好途徑。 …
3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目前  Go /共1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生徒年代:茶金歲月前傳
最美時代劇《茶金》的感動原點 北埔姜阿新…
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
──第13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