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media
人物

【鏡相人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

發佈時間2024.04.18 05:58 臺北時間

更新時間2024.07.26 15:19 臺北時間

鳳山大書城 高雄 1980年創立 (2024年4月30日停業)
攝影
去年夏天,作家吳明益展開全台獨立書店新書巡迴活動,行程走到嘉義民雄工業區一家傳統書局,他有感而發:「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他不會喝咖啡,不會覺得是枝裕和的海報有質感,但他會走進地方書店,不需要每一家書店都是文青書店…我小時候就是在這樣子的書店看倪匡長大。」
日前獨立書店訪視員一篇〈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又掀起紙本書籍與書店的論戰。但大家還記得嗎?「傳統書局」模樣的獨立書店曾遍布全台,無論是學生開學買自修評量、搶《少年快報》,站著讀老夫子、金庸、瓊瑤,或精挑明星護貝卡、花語書籤,甚至請老闆包一本黨外雜誌,都是網路與手機出現前,幾代人長達半世紀的記憶,而這些書店正在快速消失。
《鏡週刊》走訪金門、南投、雲林、彰化、嘉義到台東,在小鎮、工業區、夜市邊找到11家仍亮燈的傳統書局,記下他們的人情、時代與輝煌。青春榮景不復在,但回望圍繞閱讀的辛勞與歡樂,或能提供未來的書店經營更多想像。
2月29日,當高雄鳳山大書城掛上「萬分不捨,珍重再見」的紅布條,老闆娘黃麗美深吸一口氣,這是他們虧損長達5、6年後終於做出的決定,「我們一直掙扎,業績不好,再下去自己也會變成下流老人,但店裡的小姐都跟我們這麼久了,有的單親媽媽、帶著小孩,好不容易等到今年,最小的孩子大三,我們也功成身退。」

衰敗又遇疫情 老書店難回春

在地紮根44年,鳳山大書城是當地僅存的大型書店,占地200坪,位處舊客運大樓的地下室,被在地愛書人稱為「魔法洞穴」,作家謝哲青、詩人夏夏與鄭聿都曾分享在這度過美好時光。老闆知道老客人多,特地預留2個月時間來結束營業,沒想到消息公開,客人還是瘋狂湧入,有人特地從台北、新竹搭高鐵趕來,還有一家三代一起拜訪,「有的看到我們,齁,真的是痛哭流涕,我們只能給他們抱抱,請他們體諒,老闆老了,文化事業利潤很薄。不然我們很驕傲,我們的專業書是高雄最齊全的,服務也做最好。」
老客人不捨,希望用新台幣讓他們撐過去,橫掃架上書籍禮品,連書店用過的架子也不放過,還有客人召集連署要向政府請願。那3天,員工加老闆10人,忙到沒時間喝水、上廁所,開業44年來,書店第一次宣布緊急公休,「空前絕後,把我們嚇著了,3天的營業額就超過之前一個月的銷售。我跟老闆好感恩,鳳山人給我們一個很美好的ending,但一、二週後又會恢復平靜,我們很明白。」
momo與博客來書價折扣戰、誠品信義店熄燈、書店訪視員不買書的發言…這2年,出版、書業很不平靜。但在書價與新興獨立書店的討論外,地方傳統書局正在快速消失,「這些書店不見得受媒體關注,但成立多年,歷經台灣書業興衰,對地方文化的影響也最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會長廖英良說。
關於書店統計,目前資料最完整的是2017年文化部委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執行的「全國書店營運調查案」。依財政部營利事業登記資料估算,台灣全盛時期有3千多家書店,當時尚有2千多家,但實地調查,確認店裡還陳列圖書的書店僅869家,其中連鎖體系共358家,單一書店包含二手書店與出版門市則有511家,傳統書局占20.4%最多。而目前仍在營業且賣書的書店,沒有實地調查的統計,但一位南部業者私下告訴我們:「傳統書局這10年來一直關,疫情又倒一片,很多店家默默拉下鐵門,稍微有人氣的店家預告收攤,也只是短暫回春,過一陣子還是黯然收場。」

文青書店興起 客群門檻較高

作家吳明益去年出版新書《海風酒店》,由小小書房/小寫出版和瓦當人文書屋,規劃在全台85家獨立書店展開巡迴活動。吳明益觀察,約15年前開始,台灣書店形成新的斷代,小型獨立書店興起,但童年賣氣球、玩具、文具的書店消失了,他在新北市瑞芳「非書店」分享:「這些(新興)書店呢,很棒,我非常愛,但9歲的孩子進不來,不是說書店拒絕9歲的孩子,而是他不會被吳明益吸引,不會被辯論或文化的議題吸引。…我們要培養的還有7歲到16歲、還沒到文青年齡的年輕讀者。」
書店經營是自由市場,沒有應該如何的定論,吳明益走訪多家書店後,也整理出十幾種開書店的邏輯,只是,當新興獨立書店客群明確偏向最有消費力的17到35歲族群,書店型態難免朝向一致性,進書也偏向人文社會類型,他感到有些可惜,「或許新的文青書店,特別是靠近學校的書店,可以有一點點改變,擺一、二台彈珠機,(把)門開放,就有可能改變一個小學六年級、早熟、喜歡閱讀的孩子。」
作家吳明益(左)在仁偉書局簽書,氣氛輕鬆。(仁偉書局提供)
嘉義仁偉書局是吳明益簽書巡迴難忘的一站,「它就是比較大型的傳統書店,會賣文具、美術紙,小時候,老師說下禮拜美勞課要帶色紙,我們就會去這種書店,買的時候如果有找零錢會買個糖果。」
仁偉書局二代店主羅怡芬,大學畢業後在紙風車劇團工作,是十足十的熱血七年級生。9年前,父母因年歲漸長,考慮頂讓或收店,她捨不得,決定回家鄉見習。最初3年,她也很羨慕新開的文青型書店可以專心做書、推動議題,但爸媽反對,甚至叫她乾脆不要回來接手。
「我帶他們去看(文青書店),他們只覺得:這是要吃什麼?很直接的疑問,哈。」羅怡芬苦笑:「可是啊,我後來發現,做生意就是要有客人,沒有客人,這間店沒有太大的意義。講坦白的,我們這邊(民雄工業區)如果要開那樣形式的店,不會有人進來,我後來希望,我們家的店還是像爸媽留下來的,做一間『沒有門檻的店』。」

賣書也賣雜貨 見證時代起落

沒有門檻的店意味著,有客人會來問有沒有賣腳踏車、洗衣粉,羅怡芬崩潰笑說:「還有人來問空拍機,因為我們家太像五金雜貨店。」平日下午的冷門時段,居民來來往往,有的買作業簿、買膠帶,雖多只停留在一樓,但偶爾有媽媽在樓下購物、聊天,念小學的孩子跑上二樓翻漫畫、看書。
拜訪傳統老書店,大部分老闆的起心動念不是高遠的知識、文化或理想,而是為了生計。
嘉義仁偉書局,1981年創立。由左至右:二代老闆羅怡芬、創店老闆蔡香珍、羅仁材。
「那時陣很簡單,1981年結婚,先生去吃頭路,我想說,來開一間小小的文具店,將來懷孕可以騙小孩兼顧店,不用請假,去上班孩子還要請人顧。」仁偉書局老闆娘蔡香珍直爽地說,過去哥哥在嘉義市經營書店,常跑外務,看到民雄潛力,建議她來此開店。只是前半年選錯地點、生意不好,短暫兼賣過檳榔,後來換到熱門路段店面,才賺錢買下現在的書店,慢慢擴大。老闆羅仁材指著窗外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以前這什麼都沒有,只有檨仔(芒果)樹。」
傳統書店多為家庭經營,隨產業、人潮聚散,也見證不同的時代。今年邁入70週年的南方書店,位在彰化火車站側,古色古香的招牌貌似古董藝廊,推門進去,原來是一間一家四口經營、超級歡樂的地方書店。「我們家的書店,每個時期的型態都不一樣。」第三代經營者陳筑閔說道,弟弟陳峻昕在旁搭腔:「我們知道的南方書店,可能跟爸媽那代,甚至在地人知道的南方書店也不一樣。」
南方書店,1954年創立,位於彰化火車站旁,既是當地超過70年的出版社、傳統書局,也是新一代獨立書店,由三代老闆陳峻昕(右1)、陳筑閔(左1)經營,二代老闆陳潤星(右2)、陳劉富美(左2)也幫忙顧店。
姊弟倆的阿公陳川鏡就讀淡水中學時,和李登輝是同屆、也是同劍道館的同學,考上台大法律系,但228事件後,他對進入司法體系心灰意冷,「那年代,弄不好命都沒了,阿公的岳父跟賴和一樣是當時文化協會的成員,怕女婿整天在那晃啊晃,讓在台北東方出版社工作的大舅推他一把,弄了南方書店,同時還經營南方出版社,創辦《銀星雜誌》。」
南方書店創辦人陳川鏡台大法律系畢業,因228事件受挫回鄉開書店,還出版2期的《銀星雜誌》,並附贈黑膠唱片。
講起阿公,一家人好氣又好笑:「阿公就是少爺啦!」「他為了《銀星雜誌》花很多錢,1961年,買雜誌送黑膠唱片,那時候的人飯都吃不飽了。」「第一期創刊號,第二期休刊號。」「出雜誌送黑膠,還去租大歌廳錄音喔。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成本概念。」翻開書店典藏的《銀星雜誌》,有還是童星的張小燕專訪、白色恐怖受難者、《王子》雜誌創辦人蔡焜霖翻譯羅曼.羅蘭的小說,還有手寫創作歌譜與歌詞。」
早期的南方書店,入口處還掛著羽球拍。(南方書店提供)

與警總諜對諜 暗銷黨外雜誌

228事件讓中南部許多書店的家庭留下陰影,卻也埋下追求言論開放的種子。雲林自由書店的二代老闆潘學德說,外公在日治時代是當地有名的土木工程師,虎尾糖廠、虎尾女中、婦產科醫院都由他負責建造,他也是書店主要的出資與建造人。228發生時,虎尾是民兵集結重地,警備總部大舉鎮壓,專抓知識分子,鄰居通報要外公藏在土庫,才逃過一劫,而媽媽在家中二樓,親眼看到認識的人被拖到圓環「碰碰碰」槍斃。
南投竹山新文明書局的二代老闆陳伯三,直到解嚴才知道外祖父在228事件是鎮民代表,曾與鎮上的知識分子組隊包圍虎尾機場,但在林內發生槍戰,死了9人,之後國民政府大力掃蕩,外祖父被關了2年多,228成為家族祕密,然而,新文明書局是鎮上唯一買得到《美麗島》等黨外雜誌的書店。老家在台北的老闆娘許美琴笑說,1983年嫁來竹山,她超驚訝,原來台灣有黨外雜誌,還有那麼多政治事件,「以前在重慶南路不會看到。」
雲林虎尾的自由書店,1955年創立,二代老闆潘學德(左)與黃昭嫣(右)與愛狗「歹灣」,2人因黃常來店裡買郵票到店門口的郵筒寄信而結識。
幾乎每家傳統書局都有與警備總部諜對諜的經驗。自由書店老闆娘黃昭嫣記得,警備總部在雲林縣駐有稽查隊,「一個歐吉桑,外省人,他都知道什麼時候書會來,大概就是這時間(下午3點),他蛇勒蛇勒來了,我們就知道那個下午不能擺黨外雜誌出來。幾次他沒抓到,不太高興,有一次不曉得怎麼露餡,進來,他不客氣,要我起來,我說衝啥?他說:『妳、起、來、一、下。』很凶喔,二十幾本全部沒收。」為什麼冒著風險也要賣?潘學德在一旁笑說:「搶手啊,像《美麗島雜誌》、什麼週刊,被抓他們就改名,很多啦,你沒有,就很遜。」?
宜蘭羅東夜市內的國民書局,77歲的老闆林勝裕是鄭南榕的中學同學,兄弟經常參加黨外活動,二代老闆林毓倫記得,鄭南榕總在拉下鐵門後來,跟爸爸到附近的水手屋喝咖啡、談事,老闆娘陳碧蘭感嘆:「鄭南榕要自焚前,有打電話來說,如果來抓,他是死的給他們,不會給他們抓活的。我們以為他是開玩笑,結果事情真的發生,他自己走,他是真正的人,用身體來反抗。」
宜蘭羅東夜市旁的國民書局,1977年創立,77歲老闆林勝裕(圖)是鄭南榕的中學同學。
林毓倫找出當年宜蘭縣政府違法出版品查扣三聯單與筆錄,薄薄的黃紙上,寫著由黃信介擔任社長的《青雲雜誌》是「為匪宣傳書刊」。陳碧蘭回憶美麗島事件時,語氣仍帶顫抖,先是林勝裕被要求主動到案說明,她去為他簽保,更擔心沒退的雜誌被查到,「我真的很怕,去找二伯,他們洗澡水是柴燒,我說拜託、這些書幫我燒一燒,結果燒了灰到處飛,飛到隔壁,那醫生不認識,怕他去告發我們,燒了幾本又不敢再燒。」
國民書局老闆林勝裕(左)、二代老闆林毓倫(中)、老闆娘陳碧蘭(右)。(國民書局提供)
遠在離島軍事重鎮的金門長春書店老闆陳長慶說,黨外雜誌他連看都看不到,因為寄來郵局就不會過,且政治禁書查緝更嚴,78歲的老人想起往事仍氣噗噗:「郵局有警總抽檢,政府不時叫人來檢查,最離譜是朱光潛、大漢出版社創辦人黃勁連的書,那些都沒收,你嘛無伊的法。但我有給它做紀錄,後來寫在我的書裡,不能讓它被白白抽走。」

兼賣明星海報 反映流行文化

傳統書局的時代首先是政治的,接著是一頁又一頁的流行文化史。
資深書店人、前誠品敦南店與中央書局店長羅玫玲觀察,台灣書店的發展,要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來看,「我們曾經歷戒嚴時期,從威權轉到民主…而日本統治一路到國民政府過來,出版受到管制,圖書產業跟新聞產業一樣,是被管控到最後的,從解嚴到民主化之後才完全鬆綁。」
七年級前段班的謝佳吟是彰化和美人,國高中因就學經常到彰化市。「國中好不容易從鄉下到比較城市的地方,騎腳踏車四處晃,那時候追星,追郭富城,第一次發現南方書店,它的透明玻璃門掛著偶像小卡。」謝佳吟現在是彰化在地有名的觀光導覽員,當她帶來珍藏多年的小卡收藏冊,南方書店的人全部「哇」一聲,那是還沒有版權概念的年代,廠商精印的《尼羅河女兒》《美少女戰士》《來自遠方》漫畫小卡。
1994年612大限前,盛極一時的漫畫小卡,此後不得銷售無版權文化商品。
「這些我們自己都沒紀錄。」同是七年級生的第三代陳筑閔形容,小時候的書店很像《哆啦A夢》裡演的,「站著看書,老闆就在旁邊揮雞毛撢子,什麼東西都擺得很滿,反正社區小朋友喜歡什麼,我們就賣。以前書店有電池、卡片、麻將、呼拉圈還有碟仙,只差釣具了吧。」
明星海報曾是傳統書店的熱銷商品。宜蘭國民書局老闆娘陳碧蘭說,她每週上台北後火車站補海報,一補就是50、100張,「賣最好的是酒井法子,現在還有一張,幫我們顧櫃檯。」嘉義仁偉書局的暢銷海報第一名則是小虎隊,小時候最愛乖乖虎蘇有朋的羅怡芬說,明星護貝卡、明星海報在民雄至今仍有銷路,主要是國小升國中的女生,會買喜歡的韓國男女團或中國男團商品,「但現在他們誰是誰,我認不出來了。」
明星護貝卡與海報至今仍有銷路,主要客群是國小升國中的女生,明星從以前的小虎隊變成韓國女團TWICE。
明星海報、漫畫小卡、花語書籤盛行同期,六、七年級生最難忘的大概是週刊《少年快報》(合法授權後改為《週刊少年》《寶島少年》)。雲林自由書店老闆潘學德描述:「業務的小貨車來,120本放在櫃檯前的地上。下課不到2小時,沒半本。不誇張,太搶手。」現年40多歲的小雲是當時搶購的學生之一,「那時禮拜六早上還要上課,我是升學班,中午一放學,就先騎腳踏車去自由買連載《灌籃高手》的《少年快報》,再回學校上課。」

暢銷書排行榜 各地喜好不同

而傳統書局共通印象的暢銷書,有葉宏甲1958年起在《漫畫大王》連載的《諸葛四郎》、香港的《老夫子》,現象級的暢銷書則橫跨金庸、倪匡、瓊瑤、林清玄到《哈利波特》,幾乎每家書店老闆,都會提到高中生站在書店看小說看到欲罷不能、追趕公車的景況,以及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曾經多麼暢銷、離婚後書再也賣不動的事。
解嚴後,西方經典文學、當代思潮書籍和大眾暢銷書一同進到傳統書局,各地也有自己的閱讀偏好。例如南投竹山新文明書局,在老闆娘許美琴印象中,本地賣特別好的是東野圭吾的小說,「什麼《白夜行》《解憂雜貨店》啊,很奇怪,可能推理又有故事性,年齡層比較沒有限制。」
南投竹山的新文明書局,1953年創立,書店二代老闆陳伯三(左)、陳許美琴(右)。
金門長春書店老闆陳長慶,提到最令人意外的是《爾雅小說選》(現為《九歌小說選》),「以前幾十萬阿兵哥在這,他們在前面看電影、吃個冰、撞個球,有空就來買書。那時候爾雅出版社的年度小說一出版,30、50本賣光光。」回看1980年代的《爾雅小說選》,主編從詹宏志到陳雨航,小說家有劉大任、曹又方、李喬、黃春明、七等生,當時廖輝英與袁瓊瓊都是新銳作家。
最不可思議的暢銷書榜在鳳山大書城。我們拜訪十多家書店,僅在鳳山大書城看見客人買書,平日下午至少6、7人。讀者的口味也很多元,老闆張仁飛指收銀台前的書區,擺放《原子習慣》《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星座大戰》《被討厭的勇氣》等書,大致和連鎖、網路書店的理財、勵志類型相仿,但累積最長銷的是2005年出版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文學類長銷款則是白先勇《台北人》,現場即看到一位穿英式工裝外套的老先生,拿了一本結帳。

商品連結生活 依循年節更迭

傳統書局無論熱鬧蕭條、或大或小,一定有一櫃擺滿命理堪輿的通書(農民曆)。雲林自由書店不再進新書,但每年5月,各家通書如期而至,「最暢銷就林先知、蔡炳圳,一本定價6、700元,有小姐來一次買十幾本,可以用1年。」但通書也潛藏風險,南方書店老闆娘劉富美記得,2020年,有人從台北大稻埕打來說他有寫農民曆,要寄給他們賣,「收到我一看,裡面內容亂七八糟,一直捧韓國瑜、置入韓國瑜才是未來,太政治了,我們就收著沒賣。」
傳統書局的生意不僅反映文化潮流,也跟著節日走。「以前從耶誕節開始,12月賣耶誕卡、春節賣春聯,拿到壓歲錢,小孩第一個跑來書局,天上飛的直升機,地上跑的遙控汽車,女生玩的芭比娃娃,玩具商每年有不同主題,但整天店裡好吵,我都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過年結束元宵,大家又來買花燈。」嘉義仁偉書局羅怡芬笑說,早年大家還會來買畢業禮物,相簿、字典或鋼筆,「現在很沒有季節儀式感,大家不會存錢來買什麼,所以也不會有銷路特別好的東西,也不會有不銷的。」

娛樂型態改變 功能漸遭取代

傳統書局走下坡,業者多劍指博客來,2000年博客來與超商合作到店付款的模式,徹底改變買書的途徑,手機更顛覆新世代的休閒娛樂。南方書店樓上是劍道館,陳筑閔說,很多家長送孩子來,因為擔心他們全身上下有在運動的只有二根大拇指:「現在要讓小朋友出門非常困難,就算帶他出門,他手上有平板或手機,有出門和沒出門是一樣意思,他的精神都在那邊。…更麻煩的是,媽媽帶小孩來看漫畫,他們說已經有動畫了,為何要看漫畫?甚至有人不知道漫畫怎麼看,不曉得下一格在哪裡。」
早年傳統書局分二類,會外出跑業務的「武市」,以及純經營店面的「文市」,包括新文明、自由、南方的老闆都曾騎摩托車全台跑透透賣參考書。鳳山大書城店長吳桂芬說,國立編譯館的時代,沒版權問題,開放版本後,參考書年年更新,成本增高,給書店的折扣每年往下跳,「我們被打沒辦法還手,還只能退10%的書,賣不出去的要自己吃下,所以很多書局後來都不做中小學的參考書了。」
傳統書局少了參考書吸引學生,販售日常文具的功能也被取代。南方書店陳峻昕回憶:「以前文具有需求,往往晚上快關店,媽媽氣急敗壞跑進來要買三角板、量角器,或上學前趕來買一罐膠水、作業簿,但現在很多都包給福利社。」劉富美補充:「我們不做文具是因為家樂福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的便宜文具,後來台南很多廠商、批發商也自己跳出來做,像101(文具天堂)、光南大賣場,價格沒辦法競爭。」即便店開在夜市口,人流多,宜蘭國民書局林毓倫仍感嘆書難賣,文具也真的沒利潤,像金玉堂主打批發價,他只能拿幾組比較多人買的明星商品做特價,勉強留住客人。
國民書局老闆林勝裕(右)、老闆娘陳碧蘭(左),二代老闆林毓倫(中)積極接班,摸索轉型的路。
雪上加霜的是,地方傳統書局進書過去依賴地方中盤經銷商,書市下滑,地方經銷商也陸續結束營業,狀況好的結清帳款,狀況不好的廠商跑路,書店虧損從4、5萬元到百萬元都有。「現在濁水溪以南,只剩我們還保有中盤商的功能,但說實話,我們也在考慮結束南部發行…」聯寶國際總經理、中華民國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政鴻說。
吳政鴻的父親50多年前從南一書局出來開設金寶書局,做圖書採購與發行,年輕時也當業務跑台南的書局,「中盤很競爭,一家書店可能同時有3、4家經銷商,為了搶第一批,早上出去一次,下午又要出去一次。但10年前是個分水嶺,圖書業產值從400億元掉到180億元,產值不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中盤退場,造成惡性循環。」
然而,並不是所有傳統書局都坐以待斃。1990年在屏東火車站開業的大學書城,是這波約訪中,唯一差點因忙不過來而拒訪的店家。「大學開學,我們真的很忙,進、出貨都來不及,實在沒時間哪。」今年58歲的王銀祿是屏東麟洛人,身材瘦小,無法像父兄一樣做工,退伍後,經親戚介紹至桃園中壢諾貝爾圖書城工作,從庫存管理一路做到負責桃竹苗業務,逐漸摸索出心得,決定回鄉開自己的店,百坪的書店空間,賣得嚇嚇叫。
屏東大學書城,1990年創立,靠經營國考、專業用書與網購成功轉型,老闆王銀祿(右2)與太太(中)逐漸將事業交棒給2個女兒和女婿。

調整經營模式 投標案謀出路

2008年,王銀祿意識到網路書店逐漸取代實體書店的危機,陸續在Yahoo、PChome開設線上商店,專營國考、公務體系、學術領域等專業用書,「我們是往專業書店的方向走,還能夠這樣生存。屏東早年7、8間書店,比我們老,現在都沒了。而我們原來網路與實體書店的業績是1比9,慢慢翻轉成8比2,實體書店的功能變得像展示場,營業時間也改成下午到晚上。」專業書的實體書店過去以台北重慶南路為強,但書籍銷售漸漸難以支撐地段房租,大學書城在屏東,至少沒那麼大壓力,他也能專心經營賽鴿興趣,將書店事業逐漸交棒給2個女兒與女婿。
屏東大學書城老闆王銀祿副業是養鴿,且在業界名聲顯赫。
台灣最老的書店瑞成書局,1912年在台中市創立,歷經數次搬遷,2021年現址裝修完畢,由第三代董事長許欽鐘與第四代副總經理許永奕主導經營。許欽鐘說,祖父在日治時代就印賣漢文書,後潛心慈善修行,宗教心靈的書籍成為瑞成書局最大特色,三樓整層是各宗教書典、用品,平日時間,其他樓層空蕩蕩,宗教樓層卻同時有6、7人在選書。
台中瑞成書局,1912年創立,是全台最老的書局,以豐富的宗教藏書聞名,圖為第三代董事長許欽鐘(左)與第四代副總經理許永奕(右)。
瑞成書局早年的出版品。
1966年成立的青年書局,從國小的測驗評量、一般圖書到國考用書,書種齊全,綠底白字、五層樓高的書店布條掛在高雄市青年路上,是當地人的回憶,Google評論多達2千條。第二代老闆蔡志興坦言,對於書店未來的經營方向很迷惘,他除了將建築物一半分租給高雄本地的烘焙與咖啡廳,維持書店營運,這幾年也積極參與學校與圖書館的標案尋出路。
高雄青年書局1966年創立,頭家娘劉秀枝(左)退休回麻豆種紅文旦,豐收也擺在書局外面賣,右為第二代老闆蔡志興。
高雄青年書局的巨幅招牌是許多高雄人的回憶。(青年書局提供)
傳統書局無法被取代的功能,包括販售房屋租賃契約書、離婚協議書,圖為青年書局顧及客人不好意思問而做的指示,一度在網路爆紅。
台東的池上書局,已是近年結合地方創生、最知名的小鎮傳統書局,近來也在摸索轉型的路。書店創辦人的孫女簡淑瑩說,池上書局是賣布的阿公開給女兒的店,當時經濟條件有限,3個女兒初中畢業後,無法升學,阿公因而開了一間書店給女兒學習、經營,她以及附近城鎮的學子也因而受惠,現在的經營者是她哥哥簡博襄與嫂嫂曹菊苹。
1955年在台東開業的池上書局,圖為創辦人的孫女簡淑瑩。
小鎮書店經營困難,但深愛閱讀與音樂的簡博襄不捨,一直苦撐,11年前,因台灣好基金會徐璐牽線,陳文茜、蔣勳、蔡康永等作家在書店設置名人書櫃,也提供二手書,讓書局與池上一同打開知名度,來店的觀光客與在地居民各半,只是大批遊客將書店當成景點,湧入打卡卻不消費也造成困擾,夫妻倆一直是斜槓在地文化工作來支持書店。

種地瓜補收入 期許維繫百年

南投新文明書局經營71年,老闆陳伯三說,父親日治時期是長工,曾去日本海運工廠做工,回台後為了擺脫貧窮而學習刻印,從小攤位開始兼賣一些小書,慢慢擴大,才租下整間店面,一半賣書、一半賣文具;後來買下現在的店面,目前三層樓的建築,於921之前改建,當時為了裝電梯,特別開挖地下筏式工程,地震時整條街倒了一片,書局因此倖免,挑高8公尺、氣派的裝潢,也成為竹山人的約會聖地。
人潮早成往事,隨著竹山人口衰退,書局現在的收入主要來自不習慣用網路訂書的老客人,或是帶著孩子來懷舊的居民。房子若出租,肯定賺得比經營書店多,但老闆娘許美琴捨不得,「你有沒有看過京都的百年書店?我好喜歡喔。不分租,還是希望書店能開到百年,希望啦。」陳伯三在旁樂著說,他早上6點就去田裡,「我都跟人家說,晴耕雨讀,我不是在書店,就在田裡種地瓜,加減賣,用這個收入來彌補。」
新文明書局早年一邊是刻印,一邊擺售文具、圖書,前為二代店主陳伯三。(新文明書局提供)
「以前書店養我們一家13人,現在換我們養它囉。」南方書店二代老闆陳潤星說。3年前,全家一度考慮收店,因為業績無法負擔請人,老闆娘每天早上8點顧店到晚上10點,實在累了。但家人討論後,還是捨不得。「如果房子出租,爸媽勢必每天窩在家裡,看電視,沒互動,很容易退化。我之前當藥廠業務,看太多。」兼職經營寵物營養食品的三代陳筑閔解釋。
投票結果,老闆娘1票輸給其他人3票,但愛畫漫畫的兒子陳峻昕,決定離開佳能的工作回來接手。年輕人先因應疫情,向文化部申請補助,將店內老舊的日光燈、招牌汰舊換新,也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辦活動,傳統書局漸漸有了新的氛圍。今年邁入70週年的南方書店,因位在車站旁邊,同時有學生、遊客與居民的客流,他們發現,閱讀雖被網路取代,但被取代的是流行、消費型的內容,與連鎖書店相比,南方書店的史地、科普書籍反而賣最好,最熱銷的是本地作家的《彰化小食記》,與已逝作家陳柔縉的台灣文化史相關書籍。去年,他們重印台灣女婿、日籍作家青井哲人絕版的《彰化一九○六》,本擔心賣不完,結果店內500本很快銷售完畢,也給了他們繼續經營的信心。
同樣是二代接班,嘉義仁偉書局羅怡芬發現,書籍銷售占比雖低,但只要她認真訂書,每週更換展示新書,書的販售額就會提高。從台北嫁到民雄的美術老師黃莘雅是店裡常客:「每週都很期待去看有什麼新書,有些書我翻了有趣,想說冷靜一下,結果下週去就被帶走了。」

舉辦議題活動 補助申請困難

羅怡芬同時在學校兼任台語老師,與在地有理想的青年辦活動,也將想推動的議題海報、布條,散布在書店各角落。公投東京奧運台灣正名時,鄰居阿姨看到宣傳、主動幫她蒐集一疊連署書,「客人看到我掛的反核旗會說:『這毋通啦,攏無電啊。』我就跟他們聊:『阿姨那妳知道我們現在用多少核電嗎?』也不用跟他們爭辯,就是聊天。」
只是她既要顧書店本業,還要展開議題觸角,如要認真選書,或申請文化部獨立書店補助方案,難免吃力。南方書店陳筑閔也直言:「我們另外都有工作,文化部的補助要辦活動才能核銷,我們的人力狀況,也擔心到最後會變成為了拿標案而去辦活動,所以不是每年申請。」青壯世代的書店經營者已是如此,年長經營者更感困難。對此,文化部回應,傳統書店可向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諮詢。然而,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業務眾多、人手有限,又是2年一標的單位,政府沒有建立明確、長期的窗口。

推文化幣有感 政策回歸購書

不過,政府推出的「文化幣獨立書店點數放大專案」,則是目前每家地方傳統書局「真的有感」的文化政策,也回歸到賣書的本質。所謂點數放大,是文化部發放1,200點文化消費補助點數給16到22歲的年輕人,1點等於1元,若將點數用在獨立書店,可多得600點。我們在鳳山大書城,一下午就看到好幾位學生來買書,有人手機掃碼抽到50元,開心得不得了。
據文化部統計,400家獨立書店參與文化幣點數放大專案,2年度使用金額占整體文化幣消費約9.1%。文化部回應本刊時解釋,從各縣市獨立書店消費占整體文化幣使用金額來看,六都縣市平均約為7%,非六都縣市平均高達約16%,離島地區更有約34.38%,顯示對非六都縣市及離島地區而言,獨立書店是民眾非常重要的藝文消費據點。
鳳山大書城平日下午客人不斷,幾組是使用文化幣點數放大券的年輕人。老闆張仁飛(左)低調不願上鏡頭。
資深書店人羅玫玲換算分析,獨立書店回收約3,664萬元,幾乎是現在全台獨立書店圖書營收的3至4成,是非常大幅的成長;而台灣獨立書店營收占全書市不到1%,文化幣點數放大的使用,能達到實體書店銷售的9%,顯示如果有政策鼓勵與行銷方式,讀者不是不願意走入獨立書店。
「買書的人口不是不在,只是獨立書店在電商折扣優勢與經銷商夾攻下,很難靠賣書獲利生存。」在台中經營書店逾40年的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會長廖英良也認為,政府的獨立書店政策應回歸書籍銷售,圖書折扣秩序制(參考國外圖書統一訂價制的模式規範折扣範圍,避免惡性競爭)外,折扣價差補貼如設計完善,或是一種變通方法。針對中盤退場、地方書店進書困難的問題,發行方吳政鴻提議運費補貼機制,「預算規模不大,卻能大幅增進實體書店的進書動力與週轉率。」
只是,補貼政策牽涉配套,易引發爭議,去年推動圖書折扣秩序制座談的立委陳培瑜,正研擬與連署「出版文化產業政策草案」,希望下半年度會期有所進展。「出版社、獨立書店、發行方各有專業需求,但整個產業萎縮、人才流失,是時候回到更上位的國家政策。」陳培瑜指出,圖書折扣秩序制與公共出借權將優先討論。她也提到,文化部與教育部應建立跨部會的常態合作,「街角書店的消失,讓小孩失去自主遊逛、探索選書的機會,教育部大力鼓勵閱讀,跟獨立書店應該也有合作可能。」
彰化女中國文老師、作家陳育萱,已連3年將拜訪獨立書店納入課程教案,「一開始是因為課文有一篇林文月先生的〈記憶中的一爿書店〉,擔心學生可能沒看過文中的書店,所以請他們逛一間書店,並設計明信片。」陳育萱不要求學生從此愛上獨立書店,或在書店消費,而是潛移默化,有些學生因此和地方書店產生連結,和店主聊漫畫、新書,「地方政府如果能將獨立書店納入教案比賽,不是強制,而是獎勵,說不定能改變地方的文化風景。」

文史保存堪憂 有待政府扶持

事實上,老書店多沒有文史保存的概念,書店結束,地方的集體文化記憶也隨之消失。鳳山大書城承載地方與多位作家的青春記憶,關店後,該地區將不再有書店,但無論是文化保存,或協調、鼓勵其他業者開店,截稿前仍沒有政府人士出面了解。金門長春書店內留有大量軍中周邊及文學類書籍,店主陳長慶先前曾詢問縣府和圖書館能否接手,他淡淡說:「他們經費充足可以買新書,對這些沒興趣啦。」
1973年創立的長春書店。金門早年駐軍多,阿兵哥看完電影、吃完冰就來買書,長春書店過去《爾雅小說選》擺上架,50本很快就銷售一空。
如今還亮燈的傳統書店,談到結束營業,多半已不是悲情,而是留守的心意。
雲林虎尾自由書店二代老闆潘學德年屆六十,每天早上9點開店,晚上9點半關店。書店生意最好時,一天營業額10萬元;我們造訪的午後,只有一位騎摩托車的阿伯來買原子筆,一個媽媽帶小孩逛逛,整個書架除了農民曆是最新的,後方層櫃不是空空,就是陳年的健康叢書或食譜。
「(還開著書店)實在是變不出新把戲,你說再去吃頭路,工作不好找。再來也想說,這是爸爸的店,我們要顧到一個坎站,最起碼撐到書店70週年,再1年,我們就打算收起來,繼續也不是辦法。」潘學德說,書店是1955年父親從基隆到虎尾與母親結婚時,外公為他們開的,父親本來在日治時期能考上高中,但家裡經濟不允許,才去跑遠洋漁船當行船人,書店取名「自由」,是希望客人自由來去,看書、逛文具,都沒有壓力。
這可以自由來去的書店,以及老老闆的風骨,長居在地人心底。六年級生小雲記得:「那就是一家小鎮的書店,離家上大學後,有次我回去,竟然在那邊看到劍道的書,老闆還跟我講了一些劍道的事,我一直記得,他有一種曖曖內含光的感覺。」

承載地方記憶 留守只為情意

二代老闆娘黃昭嫣說,書店每幾個月會收到沒有寄件地址的信封,裡面裝1千、2千或3千元;有次一位老先生來,說他年輕時不懂事,偷了東西,但不確定是哪一家店,比對後,確定老先生形容的老闆就是公公,後來客人寄來一張2萬元的支票。她有些哽咽:「公公是一天晚上10點收店回去,睡到隔天沒醒就歸去的。那時候開學,他的棺木放在門口,參考書都在後面,一個爸爸帶女兒來,我在摺蓮花,請他去別家,他說沒關係,帶著女兒進去選了好久的書,結帳後還留他的心意給公公。」
鏡頭拉到離島,金門山外昔日最熱鬧的廣場前,長春書店大大的紅字壓克力招牌,大晴日也是黯淡。78歲的老闆陳長慶家裡務農,無法供他讀書,國一就休學打工,經人介紹到金防部當雇員,自學投稿、出書,還辦了雜誌社,他靠賣書買了房子,現在是在地有名作家。我們和他相處一天,除了鄰居朋友前來送禮,幾乎沒有客人,店內滿滿的文學書,最新一本是2017年作家方清純的《動物們》。
陳長慶每天早上六點多拉起鐵門,在店內泡茶、寫作,他也是當地有名的作家,著有《特約茶室》。
「電動機台流行時,很多朋友建議,書收一收、擺幾台,現在也有人說,賣書是能賺多少?但是,人不能這樣。」他放慢聲音,一字一句鏗鏘有力:「我們(書店)幾十年,有個堅持。第一,對文學有興趣,冊跟我們密切又親密,沒銷路沒關係,看了心情也很好。第二,我透早6點多開門,人如果來,喝個茶,人如果走,我寫一些東西,寫50字,我賺50字。人的價值觀,要把它理清。哩掐(而且)這書店跟我們有幾十年的感情,人有飯吃就好。我活著一日,這間書店就一定不會關。有一天鐵門沒開,就是我不在了。這些書就載去回收廠。書的生命就是這樣,感謝它們。」
長春書店老闆陳長慶說,有一天店門沒開,就是他不在了。

魔法洞穴熄燈 伴隨愛與感謝

鳳山大書城公布關店消息一個月後,人潮又恢復平靜。他們預計,4月底關門前會再有一波。44年前,黃麗美與張仁飛這對年輕夫妻,因連襟介紹自台北來到高雄,在地下街的百貨商城賣起鋼筆,輾轉租下高雄客運車站的地下室,也跨入圖書、參考書的行業,200坪的地下室空間,白花花的日光燈,天花板掛著滿滿的手寫POP,左邊整區是書,右邊是文具禮品,「以前放假,這邊滿滿的頭,看不到路,不誇張,我們常常忙到半夜,做夢都在包書。」
這個鳳山人心中的魔法洞穴,老闆娘開朗愛笑,老闆則是冷面笑匠,總是格子襯衫塞進西裝褲、露出皮帶,襯衫口袋夾著Pilot一藍一紅的原子筆。70多歲了,他笑說網路上有人討論自己,「那個人留言:『其實這是不關我的事,但是老闆頭髮為什麼要染那麼黑?』」
書店5、6年前開始虧損,「要不是政府推文化幣,讓我們可以稍微再撐一下,不然你看租金、小姐的薪水、勞健保、水電、哩哩摳摳,還有每年的消防費用,怎麼可能cover?」連珠炮說完,67歲的黃麗美,感情一下全部湧上,「我們捨不得收的原因是,我們在這邊耗盡一切。我們的青春都在這裡。」有些哽咽了,她很快重整情緒:「真的要謝謝你們耶,謝謝你們不辭艱辛過來採訪這些即將完蛋的書店。」
關於即將完蛋的書店,有一個下午是這樣的:
「頭家娘,咁無租厝欸契約書?」「來,底遐!」戴著安全帽的婦人還沒走進來,聲音先傳到店裡,一旁的店員快步走入書架間,轉身將東西交給客人,婦人一邊掏錢,一邊跟收銀台的老闆娘抬槓:「我自樓梯下來就聽到妳的聲音真快樂,真有元氣。」「抑若無(要不然),我運動假的?」2人笑得整間地下室叮叮咚咚。
過沒10分鐘,一位灰平頭的先生進來,店長吳桂芬很快到收銀台旁抽出一本書,「頭家娘,幫我看看他這本《假面的告白》定價多少?」「360,打9折,324。」她轉身拿給先生:「好,那你的村上春樹下禮拜二書到再過來。」先生看來高壯穩重,問他怎麼特別來訂書?「嘿,退休想說找一點樂子。」「老師?」「嘸,是流氓!」又一陣大爆笑。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