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Industry 4.0。)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著名勞動經濟學家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日前在上海一場研討會中表示,現在主要的820種職業中,估計未來會有超過1/3的人類工作被機器取代;但是經濟體系會產生其他工作需求,所以人們不需要擔心。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可以安定人心,實際上,調整的成本恐怕超過我們的想像。經濟體系會因為機器人的出現而產生新工作機會,但這些新機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和被取代的工作大不相同。教育和職業訓練體系必須洞燭機先,做出適宜的調整,才可能造就未來工作所需要的人才。
對製造業而言,機器人的來臨,並不只是以機器的動作來取代人類的動作。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連結的智慧系統,一般稱為工業4.0。每部機器人所處理生產步驟的過程,其數據進入生產智慧系統,然後由此系統進行分析,再對機器的參數進行調整。所以機器人也是收集數據的管道,成為大數據分析的耳目;整個系統不斷學習、不斷精進,來追求生產效率的極大化。
在此過程中,傳統生產線上的工人,還有管理工人的領班或主任都被取代了,這些員工很難到其他工廠找到類似原來的工作,因為所有的工廠都在做同樣自動化的轉換。新系統創造的工作機會是機器人生產事業的工程師、智慧生產系統程式設計師,以及管理這些工程師的人員。
最有可能實際發生的是大部分
失業的工人繼續失業,其中一小部分工人重新進入學校或職業訓練,獲得新的技能。在學校,大部分系所都來不及調整,訓練傳統工人或管理人員的課還在繼續上,畢業生不容易找到工作,而新系統所需要的技能,或其所對應的科系還沒有建立,或只少數學校建立,畢業生奇貨可居。
這就是「調整成本」,也就是皮薩里德斯對經濟學主要貢獻的領域。這個調整成本可能比皮氏在演講中所描述的要大得多。英國在工業革命前夕的19世紀初葉,紡織機器大量取代傳統紡織工人,又由於拿破崙戰爭造成物資短缺、物價上漲,引發了大規模的工人抗爭活動,史稱盧德(Luddites)運動。前後5年間,紡織工人破壞機器、攻擊管理人員的行為,從原來諾丁漢地區傳染到全國各工業地區,形成大規模的暴力抗爭。最後政府必須大規模動用軍隊,才得以平定暴亂。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機器人取代人工的速度和範圍,可能不會像當年英國工業革命前夕那樣劇烈,但對其調整成本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尤有甚者,所謂機器人時代必須擴大解釋為人工智慧系統時代,才能準確描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革。也就是不一定要有一個機器人的實體,而是人工智慧可以成功扮演人的功能,進而取代相關的人力。
近日谷歌所發展人工智慧下棋機器人AlphaGo,打敗世界各國好手的類似新聞,以後將在各行各業開始出現。事實上,很多系統的運用已經問世。在醫療上,IBM所發展的Watson解讀了幾乎所有醫學期刊文章,而將其變成一套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在
美國等地開始被醫院採用,作為醫師診斷的輔助資訊來源。
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或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發生在許多行業,包含銀行、保險、理財、健康管理、長期照護、建築、居家安全、食品追蹤、紡織產品、交通等。它們可能無法取代服務顧客的第一線人員,但它們會是所有在第一線服務人員以及後台人員不能不仰賴的智慧系統。
所以,人工智慧對於行業的滲透率,可能超過想像,幾乎可以用另一場革命來形容。莫怪本月初美國《華爾街日報》邀集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和矽谷奇點大學傑科斯坦(Neil Jacobstein)教授座談,與會者說過去有關人工智慧將造成另一場工業革命的說法,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兌現,但現在看起來很可能成真。
一旦成真,再來改變教育和職業訓練系統就來不及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現在就開始做出改變。幾乎所有應用型科系,都需要接受該科系領域裡智慧管理的訓練和課程。例如銀行和保險,學生應當了解此領域智慧系統的設計、原理、功能及既有的重要應用;再如旅館管理,學生應當了解旅館智慧管理系統、訂房系統和相關的建築智慧管理系統。各科系均需加聘同時具備資訊專長與科系領域知識的教師,才能開得出這些課程。只有這樣,才可以讓畢業生和接受職業訓練的學員,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本文刊於2017年5月28日中國時報中時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