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日前科技部舉行「科學發展策略諮詢會議」,會中有報告指出,近年來
台灣科技類的博士生比例大幅減少,從民國99年佔博士生比例為68%,降至106年的59.8%。面對這樣的發展,可說是對台灣的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是重大警訊。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民國99年我國博士生的人數為最高,達到34,178人,就讀各類科系之人數與比例分別為人文5,651人、佔比16.5%;社會5,266人、佔比15.4%;科技23,261人、佔比68.1%。到了106年整體博士生的人數降為28,346人,而各類科系之人數與比例分別為人文6,049人、佔比21.3%;社會5,340人、佔比18.8%;科技16,957人、佔比59.8%。若說整體博士生比例的減少與
少子化有關,但是這十年來就讀人文與社會類別的博士生,非但沒有減少還有增加,而科技類的博士生卻大幅的減少,這樣的趨勢不容樂觀。
科技類博士生大幅下滑,可能與科技產業的獲利下滑有關,例如從金融海嘯後台灣的四大科技產業包括:面板、DRAM、LED與太陽能產業等的獲利都開始下滑,甚至出現大幅虧損,媒體還稱之為「四大慘業」,科技業獲利不好,也就連帶影響了就讀科技類博士班的意願;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環境不佳,加上國外的學校提供優厚的獎學金等誘因,吸引國內優秀學生去就讀,也是可能的原因。
但不管如何,雖然傳統科技業的獲利下滑,但是新興科技業例如:大數據、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智慧駕駛、物聯網、科技金融的發展都相當蓬勃,如果台灣沒辦法培育相關的人才,恐怕就無法趕上這波的科技發展潮流,科技業也沒有轉型升級的機會。另一方面,博士生也有很高的比例是在做基礎科學或前瞻科技的研究,若是整體的博士的數量下滑,對於未來科技研發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這樣的發展令人擔憂。
國內的人才培育不及,還得面臨國外的挖角,這就引發所謂的「人才危機」。新任的工總理事長王文淵就曾透露,其台塑旗下的南亞科,過去一、兩年已被挖48名高階技術人員,另一記憶體大廠華亞科,更被挖角400多人。
事實上,台灣近年來赴海外工作的人數不斷增加,根據主計處的調查,2005年赴海外就業的台灣民眾為34萬人,到了2016年則達到72.8萬人。人才不斷外流,導致台灣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
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公布「2018人力短缺調查」,台灣人力短缺程度全球排第3、亞太地區排第2,僅次於日本,是2006年台灣列入調查以來最嚴重的狀況。
根據2017年IMD的評比,我國在世界人才
競爭力評比排名世界第23,在亞洲國家中雖然只僅次於香港、新加坡位列第三。但是,台灣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排名卻不佳,也就是說台灣的教育體系雖然可以培養出很優秀的人才,但卻沒有好的環境留住這些人,導致最後都選擇赴外地工作。
國家或產業間的競爭,說穿了就是人才的競爭,競逐優秀人才已是世界潮流,然而台灣的經濟規模較小,在吸引人才上本來就有劣勢,若本身培養的人才充足則問題不大,但隨著國內就讀科技類博士的人數不斷下滑,人才的缺口就不斷的擴大,這不僅是人才危機,更會影響台灣的科技研究、產業發展甚至
經濟成長的動能。希望政府正視這個警訊,努力解決台灣的人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