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張智琦),勞團要求改善低薪現況。)
隨著2020
總統大選日益升溫,為能爭取更多青年選票支持,如何協助國內青年擺脫長期薪資偏低議題,不但是朝野政黨辯論攻防的主軸焦點之一,甚至已成為未來左右大選勝負之關鍵。
依據10月13日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18年所得統計」調查統計指出,國內所得收入者(包括:受僱者、自營作業者及無業家庭經濟戶長等)共計1530.41萬人,平均年所得收入(包括:薪資報酬、營業淨收入、農業淨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達到65.58萬元,創下歷年以來新高,較2017年增加935元;如扣除稅費、利息支出等非消費支出之後,平均可支配所得54.77萬元,則是較2017年增加2,794元。
此外,在各年齡層中,未滿30歲者171.93萬人,平均年所得47.28萬元,年增5,155元;30-35歲者128.49萬人,平均年所得63.86萬元,年增34,566元,皆為歷年新高;至於35-39歲者155.53萬人,平均年所得70.01萬元,年增9,913元,則是11年新高。不過,最值得重視的未滿35歲者,平均年所得54.37萬元,更是創下歷年新高。
儘管,在野黨不斷透過各種場合指陳痛批,因執政黨政策落差、失能,而使得國內青年所得成長陷入停滯、呈現倒退,已經淪為貧窮階級,甚至無法扭轉「
台灣=
低薪」現象。但是,若從上述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所得資料統計卻又顯示,近年以來始終是社會各界關心的青年所得成長陷入多年停滯,或是呈現大幅倒退趨勢,似乎已經獲致明顯改善。
究竟國內青年所得成長,是否誠如主計總處資料統計所顯示的已經獲致明顯改善?按照勞動部8月28日公布於今年4月底,針對最近五年國內大專畢業生共計153.5萬人「就業狀況及薪資行情」進行例行調查,扣除出境、完全在學、服役及死亡者之後,可以進入勞動市場就業者133.9萬人,參加公、農、勞保者則是110.2萬人。其中,96.3萬人屬於全時工作,不論是從事製造業,抑或是投入批發零售業,若以
勞工退休金新制提繳工資推算這些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37,764元,以金融業及保險業的薪資最高、達到46,441元。
再就勞動部資料統計加以分析,在這些大專畢業生中,其最近五年大專畢業生全職者工作平均薪資,雖以3~5萬元的比例47.4%最高,但薪資未滿3萬元的比例達到36.04%,其人數超過30萬人。若以過去五年同期資料統計發現,未滿3萬元者比例,從2015年的45.29%逐年下降至2019年4月的36.04%;不過,勞動部表示,其原因並非薪資明顯增加,而是受到近年
基本工資調漲影響,導致其比例逐年降低。
此外,更加值得重視的是,若以最近五年大專畢業生全時工作者薪資分布加以觀察,其中落在2.5~3.0萬元比例,始終呈現停在17%上下,絲毫沒有因近年隨著基本工資調漲而連帶調整。此一現象,誠如許多學者專家研究顯示,這些大專畢業生全時工作者乃是社會各界最擔心的「青貧族」,在基本工資持續向上調漲的同時,其所得卻又更加接近「赤貧線」。
很顯然地,近年以來國內青年所得,並非所指出的按照時間序列逐年遞增創下歷史新高,而是陷入工作貧窮現象日益嚴重。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政府在解決青年工作貧窮政策上,卻又較重視於如何改善勞動條件與福利,例如:基本工資的調漲、時薪的提高、津貼補助的增加、有給假別項目的擴大等;相對較少從外在環境劇變投入較多的資源,針對提高青年在就業市場上的硬實力,以及建立青年在職場中之軟實力,作為政策選擇方向,這些包括:課程規劃的前瞻化、技職教育的實務化、產學合作的普及化、回流訓練的系統化等,提供青年一套較完整與時俱進的生涯發展制度。
在此同時,我們不厭其煩陳述解讀這些數據,乃是希望從資料統計中檢視青年工作貧窮所存在的事實,以及提醒朝野政黨在大選競爭的同時,重視青年工作貧窮對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威脅,並非僅是大幅鬆綁勞動法規,而是需要形塑較良好的經營環境,提高企業在台投資意願,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防止青年工作貧窮之暈染。換句話說,如果青年工作貧窮現象不斷惡化,不但可能重創台灣社會凝聚力量,而且亦會波及
經濟成長的動能,否則屆時鄰國日本「失落20年」教訓,恐將在台複製。
(本文刊載於2019年10月21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