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
previous post
2022 年倒數之際,《聯合文學》雜誌與台灣森永聯名推出「幸福世代」牛奶糖,訴諸 20、30、40、50 世代的幸福詮釋。除了企劃前期的大規模數據採集之外,《聯合文學》雜誌也發起了幸福問卷徵文,旨在探求引發幸福感的實際情境。
幸福的樣貌理應沒有公式,然而我們卻在近 350 份問卷中,發覺為數不少有關「牽手散步」的描述,這不免令人好奇。為什麼幸福的樣貌如此神似?又為什麼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在某些時刻感到幸福?為此,我們邀請了作家知寒,與我們一同聊聊愛情中的幸福感。
知寒
生於一九九五年夏,以前很在意因為生日在暑假經常被忘記,長大以後發現沒暑假了才是真正悲傷的事情。喜歡睡覺、喜歡從容地生活;討厭鬼片、討厭拖延症末期的自己。著有《我在這裡擱淺——有人看到,但沒人知道》、《總在說完晚安後,特別想你》、《我把什麼都告訴你,除了喜歡你》。Instagram_infernowords。
知寒筆下的文字,總是觸動人心中最深層的脆弱,精準描述關係中的種種觸動,然而當他提到「幸福」時,通常不只寫下純粹的快樂與美好,而是以悲傷、心酸、寂寞等複雜而矛盾的情緒,去映照出幸福的感受。問及此創作手法的緣由,知寒說:「對我來說,幸福是一種透過比較而來的感受。」
若非品嚐過苦,怎能感受到甜?無論是回望過去、品味當下或者遙想未來,幸福總現蹤於「比較」之後。知寒補充道:「有時候你感覺不幸福,不是因為真的過得不好,而是你認為過去比較好。同理,若當下感覺幸福,可能正是你與過去的記憶做了比較。所以,幸福其實是一種珍惜。」
至於為什麼「牽手散步」成為集體幸福感的依歸呢?知寒提到孫得欽詩作〈青春期(三)〉:
不明白接吻比牽手容易的
大抵都是未經世事的少年
「一段感情中,總會經歷過牽手、擁抱、親吻等令人怦然心動的時刻,但比起後兩種感性的舉動,牽手更像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在牽手那刻,你明白自己是對方的選擇,同時也知道對方是這麼想著。那是一種微妙的默契,擁有一種屬於彼此的安心。至於散步,則是一件更日常的事,不管身旁的是家人、朋友或是戀人,或許置身旅行的美景中,或是夜晚的返家路,其過程大略雷同。人們分享著生活所見,交換彼此的大小感受,格外閒散而輕鬆地,走一段長長的路。」
提到有幸福愛情感的地點,知寒認為 IKEA 的居家擺設,是兩人對未來的幸福想像。
曾聞,分享慾是最高級的浪漫,那散步的過程,便是為建構情感基樁的溫柔工事,再加上牽手堅定的關係界定。牽手散步,成了愛情最純粹的模樣。
散步好比人生旅途,牽手作為親密陪伴。在這一路上,你可以聆聽、可以傾訴、可以回饋,也可以清晰看見彼此狀態的好壞,進而溝通感受、解決問題,甚至只是單純陪伴,都是長期相處所需建立的默契,並透過牽手,確認彼此步伐相當,不會終致走散。
牽手,在關係互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知寒也對各階段的牽手方式,做了一些日常觀察。曖昧時的牽手是偶發事件,例如紅燈將近、人潮湧現時,也透過短暫的觸碰,確認對彼此的感覺;交往時的牽手是自然而持續的親密,不再只是稍縱即逝的觸碰,而是對外宣告選擇彼此的信號;老夫老妻的牽手是相互扶持,既浪漫又實際地,理解並關照彼此的人生細節,堅定守著陪伴的初心。
知寒對於牽手的觀察,延伸到了對世代幸福感的洞察,20、30、40、50 世代的愛情幸福感,或許沒有明確的分界,但卻擁有一些共性。知寒分析道:「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對自身的理解會越來越透徹,而幸福的樣貌,也會漸趨具體。年輕時,眼中只有愛情,年長後,會有更多實際的考量。但這不代表愛消失了,也不是人心變貪婪了,只是打破粉紅泡泡的想像,愛以更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再舉例道:「比如大學時,你會覺得只要兩個人在一起,窩在小套房也很幸福,但當你年紀漸長,你會開始知道自己需要獨立的空間、下廚的場域……等,這樣日子才能長久地過下去。這種親密中帶有距離的精微尺度,是需要厚實的彼此理解,才有辦法拿捏得宜。愛情,終將歸於平淡,而我們可在澎湃的情感退去後,看見伴侶的原貌,並學習如何在兩人的需求中尋得平衡點,好好走下去。」原來,經營感情的同時,也是在面對自己,而愛情裡的幸福,正是來自坦然而真誠地直面彼此的本質啊。
撰文|陳渝柔
台南佳里人,國立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現為一名自由撰稿人及攝影師,以忠實記錄為志向,期望透過文字與影像交織的力量,如實留住每個當下的感動。
提問|馬嘉駿
攝影|邱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