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在機場工作術語中,Pushback是指飛機自停機坪移動至跑道,先後退以利起飛的動作。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的記錄、保存在地文史工作亦是如此,必須以退見全貌,蹲低才能看見文化的寶藏。
為挖掘深藏土地的珍貴文史、扎根在地的文化底蘊,桃園市政府於2022年成立「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以下簡稱駐地工作站),是記錄大園地方歷史記憶的重要據點,以及曾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常民軌跡。本文專訪文化局文化資產科同仁陳穗妮、林子皓,以了解駐地工作站、社區互動推展的業務,如何連結航空城的今昔與未來。
城市的變遷,是世代歷史的縮影。日治時期興建的桃園飛行場,在國民政府來臺後,成為空軍第五大隊、第六大隊、照相技術隊、黑貓中隊等單位執行重要任務的空軍基地,眷村文化與常民風土也在基地周遭交織發展,發展成大園地區獨有的地方文史。
2013年,政府正式核定桃園航空城計畫,其中,前空軍桃園基地亦在計畫範圍內。2016年,桃園市政府將基地內七處建築群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陸續完成調查研究、文史文物徵集、影像紀錄等計畫,並逐步朝「航空城博物館園區」願景邁進,以保存、活化歷史場域。林子皓介紹:「現今市定七加二處古蹟群,實為約六十棟建築構成,完整收存過去桃園基地的歷史。而整個大航空城的範圍自基地向外延展,約有四千多公頃。」航空城跨足之地域、文史脈絡廣大及深遠,未來將以博物館的形式典藏。設置駐地工作站則作為現階段據點,由在基地附近執行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多年的中原大學團隊營運,整合過去於當地建立的人際網絡與調查成果,以更加友善的姿態走入地方,持續累積文史調查。
透過培訓,讓駐站志工更加瞭解軍事史、文化資產及航空城資訊。(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圖片提供)
駐地工作站以軟調性活動呈現觀看地方故事的多元視角,如2022年底舉辦「園生地」成果展,以「走進航空城」、「居民生活記憶」、「天公作美」、「Pushback(後推)」、「基地外的多元樣貌」、「此時此刻—承載未來」等六大展區,呈現早年大園風景、當地宗教信仰,更涵蓋了紀錄片《記憶家園》拍攝介紹、與壽山高中合作設計「追翼翔啟」教具箱、和臺南藝術大學合作修復玻璃底片等大園文史保存工作的豐碩成果。
除記錄在地文史外,航空城文史調查駐地工作站也專注於串連地方組織、深化與在地居民的互動,陳穗妮提到:「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關注航空城歷史,駐地工作站規劃與即將遷校的五所小學合作暑期營活動,讓孩子們透過蒐集歷史資料、口述分享等推廣教育活動,理解自己的家鄉正發生些什麼事情。
對於未來的航空城博物館園區,初步以古蹟設施活化、帶動地區文化向下扎根與深化航空城的文化內涵為目標,規劃「空軍基地博物館」、「航空城城市記憶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等展區,將戰時文史資料、城市變遷與歷史人文如實記錄,讓屬於大園的故事橫跨時空,持續地被訴說、流傳下去。
舉辦大海社區小旅行,看基地周圍的聚落痕跡。(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圖片提供)
目前航空城搬遷計畫中,竹圍社區居民多數已遷移,大海社區居民們也在遷移名單中。陳穗妮分享,執行團隊在大海里進行田調時,曾偶遇一位燒學士服的長輩,他說:「燒學士服是對自己居住地的告別儀式,就像是一場人生記憶的畢業典禮。」話雖然說得清淡,但在學士服燃燒的火光中,流露出人與土地間緊密相連的情感,這也是駐地工作站的初衷。與使命——延續地方所蘊含珍貴歷史的價值。林子皓說:「航空城計畫我從小就有耳聞,沒想到因緣際會,長大後能參與其中,這對我來說是深刻的。我能做的就是在記錄保存的階段,努力地去做。」
他也分享一位長官曾觸動他的話:「比起光鮮亮麗的都市開發、經濟成果,文化局要做的應該是去記錄那些可能消失、即將被遺忘的角落裡的故事,那塊土地上的每位居民都是身處其中重要的一環。」駐地工作站將持續帶著更謙卑的態度,投入航空城博物館園區的點滴累積。
在航空城計畫下,駐地工作站試著保留真實的歷史,讓累積的文史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基石,因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始終來自生活於其中的人們,與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大小事。
站內有陳設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模型展示,並規劃閱讀區,讓民眾交流放鬆,拉近與文化資產的距離。(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圖片提供)
承辦航空城文史保存相關專案的文化局同仁林子皓、陳穗妮。(宋裕書/攝影)
採訪撰文|吳孟倫
1994年生,桃園人,喜歡寫字與旅行,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具有七年採訪、撰稿之工作經驗。文章散見《聯合文學》、《文化桃園》、《大誌》等紙本刊物與 BIOS monthly、女人迷等多家網路媒體。落下的字,是為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
攝影|宋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