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post
作為記憶與過往的未盡與延續,謝瑜真的《可能性之海》不僅書寫了「夢境」作為療癒與自省的可能,同時也是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前的,遲來的告別。
Q 「夢」作為全書集結的錨點,起初的動機是什麼?想請你談談創作的源起。
A 我想把夢當作日常的一部份去了解,因為做夢其實就是一件很日常的事。在這方面我其實是很隨興的寫作者,也因為比較直覺性,因此當情節和夢境能夠呼應時,我就會剪一段放進去,形成似真似假的感覺。
Q 書中有許多情節或故事本身來自於真實出現過的夢境,能否談談「夢」對於你而言扮演著何種角色?
A 有時候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往往會在夢裡面得到療癒,若經歷了一段很棒的冒險,我就會想把它寫成故事,而在書寫夢境的當下,也等於是再重播、溫習一次,並重新思考夢境的由來。
Q 書中出現了許多動物:鯉魚、狗、蝴蝶、蛾、鱷龜……等等。或直接與動物意象相連的角色,當初的目的與構想是什麼?
A 我想表現的是人與動物間的對照;故事中的許多角色都因生而為人而感到痛苦,例如談戀愛、就業,必須一直去追逐、去煩惱,但反之,我們也無法理解動物的痛苦,我認為故事中的動物跟人類也是這樣的對照。
Q 在故事中,夢經常是「記憶的延續」與「現實的停滯」這兩者拉扯而出的空間。你如何看待夢這個意象在故事中的意義?以及書名提到的「可能性」?
A 我認為人是依靠記憶而生的動物;一個人的人格、內在都是由從小到大的記憶累積而來的,你覺得自己已經忘記的、不在意的人事物,有時候就是會在夢裡出現。例如故事中的角色們在經歷某些坎時,其他人往往都會叫他們不要去在意,但夢就像一套修復機制,陪伴著他們前往下一步。
我覺得「夢」這個主題更像是一個階段性的題材,我在停滯的人生階段裡會渴望一個解答,而夢就是一個可以完全感性的場所,並提供了自我療癒的可能性;不管未來變得更好或更糟,我們都只能往下一步走,既然夢實現了現實生活中無法完成的事情,那反過來說,現實也跟夢一樣,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Q 下一階段的寫作計畫是?
A 接下來會出版散文集。相較之下,我比較習慣感性一點的去寫小說,散文則更需要邏輯去編排與布局。下一本小說作品,我認為內容會更注重在人性的複雜面;目前這本小說作品比較偏向個人狀態的悲傷,例如失戀或失業,之後想寫的會偏向關注更大的社會環境。
木馬文化(2024.01)
一九九四年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出身於臺南一名叫灣裡的海邊小鎮,自此覺得自己與海脫不了關係。目前以短篇小說創作為主,也寫長篇小說、散文、現代詩。曾獲臺北文學獎、臺中文學獎、後山文學獎、金車詩獎等。
採訪撰文|張瀚翔
一九九五年生,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獲臺北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奇萊文學獎,作品曾刊於自由時報副刊、《幼獅文藝》與《鹽分地帶文學》。著有短篇小說集《波群延遲》。
攝影|劉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