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丹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木羊乳
丹参
丹参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唇形目 Lamiales
科: 唇形科 Lamiaceae
属: 鼠尾草属 Salvia
种:
丹参 S. miltiorrhiza
二名法
Salvia miltiorrhiza

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又称作柴丹参红丹赤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根是一种中药

形态

[编辑]

多年生草本,有丹红色肥大的根,俗称“红根”,茎高40~80厘米,多分枝,被长柔毛。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小叶较大,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钝,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轮状聚伞花序成顶生或腋生,组成假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及长柔毛;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花冠筒外伸,弯曲,筒内有毛环。椭圆形小坚果,花期5~8月,果期8~9月。

分布地点

[编辑]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丹参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 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日本、台湾也有分布。 目前栽培与野生品均有,主产于中国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

名称

[编辑]

学名

[编辑]

丹参的拉丁学名为Salvia miltiorrhiza,其中属名Salvia鼠尾草之意;而种加词miltiorrhiza意为“丹砂根”,可拆分成两部分miltosrhizoma,其中miltos见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意为“丹砂”、“赭石”,来自希腊语μιλτος,意为“红土”[1]。而rhizoma意为“根茎”。这个种加词巧妙地将中文“丹参”中的“”翻译成了“miltos”(丹砂)。

别名

[编辑]

一般称为"丹参"。另有:赤参,山参,紫丹参,红根,红骨笋,红暖药,紫党参,红参,血参,血参根,血丹参,红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连马,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蜂糖罐,朵朵花根,却蝉草根,却蝉草根,奔马草根,长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等别名。

变形和变种

[编辑]

除原变形外,还有白花变型(f. alba),与原变形不同在于花的颜色为白色,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山东省。

有一变种:

丹参之生长发育

[编辑]

丹参之生育期可分为生育初期、生育中期、生育后期、生育末期等不同生育阶段

1.生育初期:丹参播种或移植田间的2个月为丹参之生育初期,植株地上部开始生长。

2.生育中期:丹参种植田间的3-6个月为丹参之生育中期,植株地上部茎叶生长旺盛,植株抽花苔。

3.生育后期:丹参种植田间的7-9个月为丹参之生育后期,植株地上部茎叶生长旺盛,植株开花,种子陆续成熟。

4.生育末期:丹参种植田间的10-12个月为丹参之生育末期,此时根部的产量最高、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品质最佳,为丹参根部的采收适期。

药用

[编辑]

中药记载

[编辑]

丹参最早在典籍里出现是“神农本草经”,该典将丹参列为上品药材,意思就是没有毒性。在《本草图经》并云:“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馀,一苗数根。”而后在历代的本草药典中也都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

  • ‘日华子’: “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药性论’: “能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
  • ‘本经’: “主心腹邪气,肠呜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意气。”
  • ‘别录’: “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立人。”
  • ‘滇南本草’:“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征忡,惊悸不寐。”
  • ‘吴谱本草’: “治心腹痛。”
  • ‘本草经集注’:“疗风痹。”
  • ‘四声本草’:“治风软脚。”
  • ‘品汇精要’:“主养阴血,除邪热。”
  • ‘纲目’:“活血,通心胞络,治疝痛”
  • ‘广雅’:“郝蝉,丹参也。”

丹参药用成分

[编辑]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为传统中医所使用的药材,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著名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胆碱酯酶、抗肿瘤、抗炎和抗血管病特性。其根部已分离出来的化合物成分主要包含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与水溶性的酚酸成分,其中脂溶性成分已有50多种二萜类化合物已鉴定出来,大部分为丹参酮类,包括丹参酮I(tanshinone I)、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丹参酮 ⅡB(tanshinone 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等,为脂溶性成分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而丹参根部呈现深红色就是因为丹参酮类存在于根表皮所致。 丹参的活性成分透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逆转各种类型的血管生成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缓肿瘤进展,包括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骨肉瘤(osteosarcoma)、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黑色素瘤(melanoma)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丹参的三种主要二萜化合物包括丹参酮 I、丹参酮 IIA 和隐丹参酮,除了与心血管系统之效率有相关外,此3种化合物都已被证明具有独特的抗肿瘤生长特性,包括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停滞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等。

(1)丹参酮 I :研究发现,高浓度的丹参酮 I对心血管疾病和发炎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具有临床安全性,可有效使抗药性肿瘤细胞失去活性;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 IL-6 刺激诱导的核因子NF-κB的转录活性;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对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直接影响,在缺氧或常氧条件下,丹参酮 I在肿瘤转移中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丹参酮 I 可以减弱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从而在其初始阶段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在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A165基因触发的肺癌小鼠模型中,丹参酮 I显著下调 hVEGF-A165 的过度表达,使细胞停留在 S 期和 G2/M 期,有利于抗血管生成治疗;丹参酮 I可治疗各种异种移植肿瘤中微血管密度的衰减以及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的迁移和形成能力。

(2)丹参酮 IIA :是丹参活性成分中经过很多全面性研究的化合物,据研究其为多种癌细胞类型(包括肺癌和骨肉瘤)中新血管形成的有效抑制剂,研究指出,丹参酮 IIA 透过阻断 HIF-1α/β-catenin/TCF3/LEF1 信号通路,在各种人类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如 LoVo、SW620、HT-29、HCT-116 和 HUVEC;丹参酮 IIA 可诱导 HIF-1α 和 VEGF 表达受损,并抑制人类乳腺癌的生长。

丹参酮 IIA已被研究证实具有抗血管生成(anti-angiogenic)、抗氧化、抗发炎及抗肿瘤生长之特性。已有多篇研究报告发现丹参酮 IIA 在前列腺、肝脏、骨骼、口腔、食道、子宫颈、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癌细胞中具有抗癌活性,对一些癌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cytotoxic activity),可引起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及白血球癌细胞株的细胞凋亡。亦有研究发现,丹参酮 IIA可诱导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人类肺癌细胞株 A549同时产生细胞凋亡(apoptosis)与细胞坏死(necroptosis),对这种细胞死亡形式的研究在目前非常流行,基于细胞坏死的癌症治疗(necroptosis-based cancer therapy)已被建议作为克服细胞凋亡抗性(necroptosis resistance)的替代方法。事实上一些晚期肺癌常因基于细胞凋亡的抗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通常选择 A549 细胞作为评估耐药性的模型,而研究显示丹参酮 IIA对肺癌治疗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在避免产生细胞凋亡抗性方面有效。

(3)隐丹参酮:具有抗发炎、抗神经变性(antineurodegeneration)、抗氧化压力(antioxidative stress)、抗血小板聚集(antiplatelet aggregation)、抗菌和抗肿瘤血管生成(antitumor angiogenesis)活性。隐丹参酮可抑制 U2OS 骨肉瘤细胞中的细胞增殖和 VEGF 诱导的血管生成;隐丹参酮抑制 U2OS 骨肉瘤细胞的细胞增殖和 VEGF 诱导的血管生成;透过破坏涉及 NF-κB 和 STAT3 通路的 TNF-α 的mRNA水平,并减少mRNA稳定因子HuR的细胞质易位,对各种癌细胞产生抗血管生成作用;隐丹参酮可抑制HUVEC细胞活性、管状结构(tubular-like structure)形成、迁移及侵袭,是透过阻断β-catenin 的转录与表达来抑制。

细胞坏死是一把双面刃,透过消除癌细胞与抑制癌症的发生、生长及转移来帮助预防癌症的发生。然而因细胞坏死而死掉的细胞会释放某些分子或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但这些缺点可以透过在传统中医药处方中,结合使用抗发炎和抗转移的植物化学成分来克服。中医药在对抗肿瘤所诱导的血管生成方面具有积极的药理活性,天然化合物以及来自中医药的方剂在调节免疫功能、肿瘤增殖与转移、加速血管生成和抑制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上具有重要功效。在传统中医医理观念,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性味苦,微寒,入心、肝经,故相关文献中记载丹参的药性为活血化瘀、养血宁心、宽胸止痛,另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

性味归经

[编辑]

味苦辛,性微寒。归心、心包络、肝经。

功能主治

[编辑]

祛瘀止痛,活血化瘀,活血通经,清心除烦,扩张血管。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症瘕积聚,产后恶露,胸腹刺痛,肠鸣腹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一味丹参同四物汤,为妇科要药。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丹参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植物名实图考·丹参》,出自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外部链接

[编辑]
  1. ^ 这个词是马拉松战役的指挥官米太亚德Miltiades)名字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