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邵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邵榮(14世紀—1362年8月3日),元朝末年紅巾軍將領,又稱邵六元帥[1]

生平

[編輯]

渡江初期

[編輯]

韓宋龍鳳元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徐達馮國用、邵榮、湯和李善長常遇春鄧愈耿君用毛廣廖永安等渡長江[2]六月,邵肆、邵榮、趙繼祖、鄧愈、畢高攻克廣德府並駐守。八月,邵榮等攻克溧陽縣。九月,元降將陳埜先復叛,殺都元帥郭天敘、右副元帥張天祐,郭張二帥所部敗軍退向句容、溧陽。次年(1356年)四月,邵肆、邵榮、廖永安升同僉。邵肆又稱「邵四元帥」,而邵榮又稱「邵六元帥」,未詳二人是否同族。此時邵榮地位與朱元璋相當,可見朱元璋並未成為集團領導人,集團領導人很可能是郭天敘的弟弟,即後來的江南行省右丞郭天爵。七月,韓宋建立江南行省。同月,邵肆陣亡。[3]

經略浙東

[編輯]

龍鳳四年(1358年)二月,朱元璋遣邵榮、徐達率大軍取道長興,圍攻張士誠治下的湖州。張士誠為了解圍,遣兵攻陷宜興,徐達分兵攻打宜興,邵榮繼續圍攻湖州。徐達久攻宜興不下,朱元璋遣使告訴他:「宜興城西通太湖口,是士誠餉道所經之處,斷其餉則必破。」徐達於是遣左翼元帥丁德興阻絕太湖口,並力急攻,十月,攻克宜興。[4]邵榮曾攻破天目山寨,但終於十一月放棄圍攻湖州。[5]先前七月,郭天爵已因謀叛被朱元璋所殺。年底,廖永安被俘,[6]邵榮成為唯一郭子興麾下僅存的高級武官。

龍鳳五年(1359年),朱元璋論功任邵榮為江南行省平章。[3]正月,邵榮在餘杭擊破張士誠的軍隊。二月,邵榮攻湖州,屢破張士誠軍,兵至湖州城下,但未能擊破守城的李伯升,還一度被李軍全部出擊所敗。邵榮回屯臨安,偵察得知張士誠軍想來攻,先設伏以待,告誡將士一旦敵人來襲,堅守勿動,等他在山上舉旗再一齊攻擊敵人。李伯升率軍到,攻打邵榮營寨,不能克。邵榮推測李軍已經疲憊,就舉旗,諸軍都鼓譟而出,伏兵也發作,敵軍大亂,踩踏而死的屍體遍地都是。李伯升氣憤,重新整軍回攻,又敗,偃兵退守。[7][8]

約五月,朱元璋升任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兼江南行樞密院同僉,[9]為行政長官,而邵榮改任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江南行樞密院同知,掌握軍權。[10]

六月,朱元璋在杭州經略和紹興戰事都不利的情況下,從浙東返回應天府以防禦漢王陳友諒,邵榮仍以重兵指揮浙東戰局,牽制張士誠在浙西的軍隊以阻止其南下。鄧愈、胡大海所部控制了天目山南麓通道,也確保了邵榮能夠率兵自由往來於天目山南北的杭州、湖州之間。胡大海在攻取婺州後,並未乘勢南進尚在元朝治下的衢州,而是率軍北上進攻張士誠治下的諸暨紹興,也正是為了牽制張士誠以策應邵榮、徐達等北路軍進取杭州,徐達也曾分兵攻打諸暨。[5]同時,浙東紅巾軍也攻打元朝治下的衢州、處州以免其與張士誠聯合。七月,常遇春攻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攻克處州。[7]同月,邵榮未能攻克湖州,回屯臨安。[8][11]

年末,邵榮、常遇春率大軍攻杭州。出兵前,朱元璋告誡:「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日關羽號萬人敵,卻為呂蒙所破,因為無謀,你應該引以為戒。」[12]邵榮攻打杭州時,數戰不利,元帥劉芒古歹及掾史商尚質戰死。龍鳳六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遣使召邵榮、常遇春率大軍回應天。[13]紅巾軍歷時一年有餘的浙東經略未能驅除張士誠集團,此時也不得不兵返應天以全力應對陳友諒舉國來襲,但依然掃蕩了殘元在浙東的勢力,擴大了在浙東的領地,卓有成效。

龍灣之戰

[編輯]

五月,陳友諒攻打朱元璋,常遇春與徐達守池州,大敗陳友諒。邵榮是否也參與,無考。閏五月,朱元璋受到陳友諒弟陳友仁攻打,調邵榮率馮國勝、常遇春等帳前五翼軍三萬人埋伏在石灰山抵禦。朱元璋數戰不利後,調邵榮軍沿江西截殺敵軍,即「龍灣之戰」,最後斬殺、溺死漢軍二萬、俘七千,[14]漢將張志雄、梁鉉、俞國興、劉世衍等皆降,朱元璋軍俘獲漢軍大船「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百餘艘及戰舸數百,陳友諒、陳友仁乘小船逃脫,僅以身免。[3][13][15][16][17]

處州平亂

[編輯]

先前韓宋政權已經瓦解,所餘江南勢力為朱元璋所掌握。龍鳳七年(1361年)三月,已受封吳國公、位在行省之上的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邵榮改任中書省平章政事,在諸將中,仍然地位最高。[18]

龍鳳八年(1362年)二月,處州苗軍元帥李佑之賀仁得作亂,朱元璋認為浙江行省右丞朱文忠的軍馬不夠用,命邵榮率兵討之。三月,時值張士誠派弟弟張士信率兵萬餘圍攻諸全州,守將院判謝再興告急於朱文忠。當時金華叛軍剛被平定,嚴州地近敵境,苗軍又占據處州,朱文忠自認為兵少,不能應援,得知邵榮將至,於是與都事史炳合謀,派間諜在義烏古樸嶺揭榜,揚言『右丞徐達與邵榮領大軍到了嚴州,邵榮領兵五萬已出江西,徐達領兵五萬已出徽洲,即將進擊。』張士信的軍隊果然驚訝,圖謀夜遁。同僉胡德濟偵察得知,秘密與謝再興合謀,派壯士夜半開門鼓譟出擊,張士信軍混亂逃跑,自相蹂踐及溺死的很多,諸全因而保全。[19]安南翼總管季汶以所部駐白岩,出其不意攻打處州,邵榮軍到後也令院判張斌等分攻處州四門,左右夾擊。[20]四月,邵榮及元帥王佑胡深等在劉基參謀下攻處州,燒其東北門,軍士乘城而入。李佑之自殺,賀仁得逃跑被俘,檻送應天,伏誅。[21][22][23]王佑守處州,邵榮回應天,[24][25]七月,到應天。[26]

謀反伏誅

[編輯]

邵榮回到應天府的當月,因與參政趙繼祖圖謀作亂事敗,為朱元璋所誅。

謀反爭議

[編輯]

分歧記載

[編輯]

按《明史》《明實錄》等記載,邵榮粗勇善戰,與朱元璋同時起兵於濠州,朱元璋待之甚厚。邵榮與徐達、常遇春是朱元璋所任將帥中戰功最卓著的。平處州歸來後,邵榮開始驕蹇有覬覦心,常憤憤出怨言。有部將欲告發邵榮,邵榮不自安,與趙繼祖圖謀伺機作亂。張中預言:國中大臣有變,宜預防。七月,朱元璋閱兵於三山門外,邵榮與趙繼祖伏兵於門內,欲發難,正好突然起了大風,吹軍旗碰到朱元璋的衣服,朱元璋感到吃驚,換了衣服從其他道路回去。邵榮等不得發難,被部下元帥宋國興所告發。朱元璋召邵榮等面訊,都伏罪,說:「死而已!」朱元璋不欲立即誅殺邵榮,幽禁於別室,對諸將說:「吾不負邵榮,而邵榮所為如此,我應該何以處之?」常遇春說:「邵榮等一旦忘卻恩義,謀為亂逆,縱然公不忍殺之,遇春等也決不與他同生。」於是朱元璋準備酒食給邵榮吃,哭著與之訣別,邵榮等皆就刑。[21][24][25][27][28]朱元璋也因此愈發愛重常遇春。[29]

劉辰《國初事跡》也記載此事,但有出入,且誤載為龍鳳元年八月事:朱元璋得到告變後,令平章廖永忠、都護康茂才[30]以設宴為名命壯士擒邵榮、趙繼祖,給他們戴上枷鎖,設酒招待,問:「我和你們同起濠梁,希望事業成功後共享富貴,為一代君臣。你們為什麼要謀害我?」邵榮答:「我等同年出外,攻取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兒相守同樂,所以作此圖謀。」不喝酒,且追悔了,哭泣。朱元璋也淚下。趙繼祖對邵榮喊:「如果早為之,不見今日獵狗死於床下。事已至此,哭有什麼用?」痛飲。朱元璋想禁錮邵榮終身讓他自己死。常遇春說:「如果邵榮得逞,豈肯留我等性命?我們的妻兒也要被沒為奴婢了。您有天命,其事敗露是老天要誅殺他。現在反而留下他,是違背天命。不要讓後人仿效。遇春等實在心有不甘。」於是朱元璋命縊殺邵榮,抄其家。[26]

談遷在《國榷》卷一中分析認為邵榮與朱元璋地位相當,無君臣之分,故見兵權皆歸於朱元璋便萌生異心。

李新峰《邵榮事跡鉤沉》、《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郭玉剛《1360年前後邵榮的地位及「應天集團」的性質》等文指出邵榮為紅巾軍老資格將領,地位與朱元璋相當;如邵榮為朱元璋親信嫡系,沒有理由在朱元璋正煊赫時對其懷恨覬覦。朱元璋明知陳埜先有異心卻不告知郭天敘、張天祐致其中計而死,或系朱元璋與陳埜先的合謀;郭天爵之死亦朱元璋所為;郭天爵死後,邵榮就成為郭子興餘部的勢力代表,所謂「憤憤出怨言」或係為郭子興二子被害不平,其與趙繼祖或早有推翻朱元璋的合謀,故選擇在至正二十二年(即龍鳳八年)七月正值邵榮剛平定處州之亂獲得威望,而浙東、江西兩次大規模叛亂使得朱元璋根基動搖之際舉事,但朱元璋也本就有激邵榮作亂然後除之之心,剛逃脫邵榮暗算就接到邵榮要作亂的報告並隨即設計以設宴之機擒拿邵榮,似早有準備。此外,宋國興早已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即龍鳳二年)於南台陣亡,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認為告發者可能是其弟宋晟潘檉章國史考異》卷一認為宋國興並未戰死,但據俞本記載,告密者「授指揮,守廣德」,應為宋國興父宋朝用。先前巢湖水軍將領趙伯中因失守安慶被判處決時,常遇春曾勸諫看在趙伯中是渡江舊人的份上姑且赦免,但朱元璋堅持「不依軍法,無以戒後」;而在邵榮事件中,二人姿態卻皆與此時相反。朱元璋的設酒、哭泣、不忍誅殺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大胸襟和邵榮的忘恩負義,及讓邵榮心存僥倖,及考驗部下忠誠度,只有趙繼祖看穿了知道自己必死。

查繼佐在《罪惟錄》卷三十一〈叛逆列傳·邵榮〉中也說:「邵榮與朱元璋為布衣之交,恩義不薄,又沒有人激怒他,朱元璋兵威正盛,邵榮憑什麼造反?既然朱元璋親自問案,自然可以問出自己希望得到的案情。」

影響

[編輯]

此後,郭子興勢力不復存在,朱元璋在統一前再未受到內部挑戰;邵榮及其所領軍隊的戰功也在朱元璋影響下被遮掩,或略去不提,或記在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等名下,或稱之為「邵某」。

注釋

[編輯]
  1. ^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八《昭信校尉崇明沙守御千戶所正百戶晁君墓志銘》:「予視晁氏之黃,其初起七跟隨邵六元帥。以是功,子孫世世不絕。而邵六元帥者,今不可考其人矣。蓋興王之際三十四功臣,『富貴淫溢,亦多隕命亡國』,耗焉。」周本淳注釋此句:「邵六元帥,即邵榮也,後以謀叛誅。」
  2.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03
  3. ^ 3.0 3.1 3.2 俞本《紀事錄》
  4. ^ 《明史》卷一百三十載「徐達、邵榮攻宜興」,《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載「吳將徐達、邵榮克宜興」,但據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邵榮仍在湖州,並未參與宜興戰事。且邵榮地位在徐達之上。
  5. ^ 5.0 5.1 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
  6.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06
  7. ^ 7.0 7.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07
  8. ^ 8.0 8.1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
  9. ^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一
  10. ^ 李新峰《朱元璋任職考》指「同僉」斷句錯誤,應為邵榮官職,但郭玉剛指出韓宋用元朝官制,宋濂元史》載元朝官制平章高於同僉,當時邵榮已為平章,似不應用較低階的同僉稱呼。
  11. ^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12. ^ 《明實錄》原文為告誡常遇春,但郭玉剛認為應為告誡邵榮。
  13. ^ 13.0 13.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08
  14. ^ 《明實錄》作二萬,此從俞本。
  15. ^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引俞本《紀事錄》
  16. ^ 李新峰《元末龍灣之戰與南京水道》[J],北大史學(第16輯),第84—86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7—97
  17. ^ 愛德華·德爾《明代的軍事起源》第84頁誤以為邵榮初戰即被俘,所以對此後戰鬥過程的敘述和解釋與《明實錄》《紀事錄》均無法吻合。
  18. ^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09
  19. ^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20. ^ 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三十四《故處州翼同知元帥季君墓志銘》
  21. ^ 21.0 21.1 《明史》卷一
  22. ^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23. ^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
  24. ^ 24.0 24.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011
  25. ^ 25.0 25.1 《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26. ^ 26.0 26.1 劉辰《國初事跡》
  27. ^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28. ^ 楊士奇東里文集》卷十二《西寧侯宋公神道碑銘》,第171頁
  29. ^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30. ^ 原文誤作康茂才父康鐸陳學霖《俞本<紀事錄>與元末史料》已予更正。

參考文獻

[編輯]
  • 李新峰《邵榮事跡鉤沉》,載《北大史學》第8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 李新峰《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 郭玉剛《1360年前後邵榮的地位及「應天集團」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