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4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Wmr-bot留言 | 贡献2020年6月15日 (一) 03:05的版本 (使用人工智能標點 。 *** 现有文本覆盖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四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二十六

  痹門一

  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五臟生成篇 移精變氣論 診要經終

  論 脈要精微論 玉機真臟論 宣明五氣篇 逆調論 風論 痹論 皮部論 氣穴

  論 四時刺逆從論 氣交變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壽夭剛柔篇 厥病篇 五變篇 禁服篇 陰陽二十

  五人篇 邪客篇 論疾診尺篇 九鍼篇

  張機金匱要略痹證

  華佗中藏經五痹

  嚴用和濟生方五痹歷節

  劉完素六書諸痹

  張從政儒門事親論痹

  李杲十書痛風論

  朱震亨心法痛風

  虞摶醫學正傳

  戴思恭證治要訣痛痹

  樓英醫學綱目白虎飛尸歷節辨 痹分陰陽

  李梴醫學入門痛風 痹證

藝術典第二百四十六卷

醫部彙考二百二十六

[编辑]

痹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生氣通天論》

[编辑]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 生大僂。

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痹閉於背,而形體為之俯僂,《金匱》所謂「痹俠背行」是也。

《金匱真言論》

[编辑]

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冬不痹厥,飱泄而汗出也。

四肢為諸陽之本,冬時陽氣下藏,經氣外虛,風入於經,故手足痹厥。「按蹻」者,按摩導引,冬氣伏藏,故冬不按蹻。復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必不使邪傷經脈,內為飱泄,亦不使邪傷陽氣,外而汗出。

《五臟生成篇》

[编辑]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 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 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痹者,痹閉而不遂也。泣者,凝於絡脈,泣濇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為陰,如血凝於下,則上下陰陽不相順接,而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於皮膚,不得反循於穴會,故為痹厥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 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脈之喘急而牢堅,主積氣於中,當時害於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有積於中,故害於食也,名曰心痹,積氣痹閉於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於內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 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胸中為氣之海,上注於肺,以司呼吸,邪積於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則為往來之寒熱。酒者,熟穀之液,其氣慓悍,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於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 「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膕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與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頭痛。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 痹」,得沐浴清水而臥。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故腎脈堅大。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與陰者,小腹而兼於前陰也

考證

《移精變氣論》

[编辑]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 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 得,邪氣乃服。」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虛無之世,雖有賊邪,不能為害,設有病至,而即以湯藥治之。「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五痹」者,五臟之痹也。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痹;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痹;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痹;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痹;以至陰戊己遇此者為脾痹。草蘇之枝,莖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五痹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病,以蘇荄治之,經脈之外合病,則以蘇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診要經終論》

[编辑]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痹。

《脈要精微論》

[编辑]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在陰者,名曰痹,故當按之至骨。

《玉機真臟論》

[编辑]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 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 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 肺,名曰「肺痹」,發欬上氣。

「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可發汗而愈也。痹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於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病舍於肺,名曰肺痹;邪閉於肺,故欬而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 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脅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於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木鬱欲達,故可按摩而導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氣篇》

[编辑]

五邪所亂,邪入於陰則痹。

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之證。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

《逆調論》

[编辑]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 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 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 相有,曰死。

此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不仁者,不知痛痒,不用者,痿而不勝。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榮衛兩虛,則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人身者,榮衛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臟之神志也。《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則氣血不行,魂魄離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 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 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 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 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 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腎氣勝者,腎水之氣勝也。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言水寒之氣偏勝,則太陽氣衰,而孤陰不長矣。腎臟之精枯不長,而膀胱之一水不能勝二火矣。腎脂不生,則髓不能滿於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陽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腎為孤臟,孤臟之陰,藉太陽標本以合化,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膀胱之津液不能勝二火。不能凍慄者。二陽之火熱在內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當骨節拘攣。

《風論》

[编辑]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 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 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此言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

《痹論》

[编辑]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風者善行而數變,故其痛流行而無定處。

寒氣勝者為痛痹。

寒為陰邪,痛者陰也。是以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 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 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五臟之氣,合於四時五行,故各以其時而受病,同氣相感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肺合皮,心合脈,脾合肌,肝合筋,腎合骨。邪之中人,始傷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內舍於所合之臟,而為臟腑之痹矣。

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 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 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 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舍者,如館舍,邪客留於其間者也。邪薄於五臟之間,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見其煩滿喘逆諸證,如入臟者,則死矣。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肺主氣而司呼吸,其脈起於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痹則煩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 厥氣上則恐。

心主脈,故痹閉而令脈不通。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而心下鼓。心脈上通於肺,故逆氣暴上,則喘而嗌乾。心氣上逆則善噫。水火之氣時交,心氣逆於上,則不能下交於腎,腎氣虛,故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發驚駭。肝脈入毛中,過陰器,循喉嚨,入頏嗓。肝氣痹閉則鬱熱,在上則多飲,在下則便數,上引於中,而有如懷妊之狀也。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陰病不能仰,故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脾氣不能行於四肢,故「四肢解墮。」脾脈上鬲挾咽,氣痹不行,故發欬。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泄。

腸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之則火熱鬱於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之故上則為中氣喘爭,下為飱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 為清涕。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閉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水閉不行,則蓄而為熱,故若沃以湯,且澀於小便。膀胱之脈,從巔入腦,腦滲則為涕。上為清涕者,太陽之氣痹閉於下,不能循經而上升也。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陰氣」者,臟氣也。神者,五臟所藏之神也。五臟為陰,陰者主靜,故靜則神氣藏而邪不能侵,躁則神氣消亡,而痹聚於臟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居處失宜,則風寒濕中其俞,當節飲食,勿使邪氣內入。如飲食應之,邪則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 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淫氣」者,陰氣淫佚,不靜藏也。淫氣而至,見於諸證,則臟氣不藏,而痹聚在臟,是以在臟腑經俞。諸痹留而不已,亦進益於內,而為臟腑之痹。夫寒濕者,天之陰邪,傷人經俞筋骨;風者,天之陽邪,傷人皮膚氣分。是以三邪中於臟腑之俞。而風氣勝者,其性善行,可從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膚 間者易已。」

夫風寒濕氣中其俞,其臟氣實,則邪不動臟。若神氣消亡,則痹聚在臟而死矣。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 為其病本也。」

夫居處失常,則邪氣外客;飲食不節,則腸胃內傷。故「飲食居處」,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 而入,各舍其腑也

飲食入胃、大小腸,濟泌糟粕、膀胱,決瀆水濁,蒸化精液,榮養經俞。如居處失常,而又食飲應之於內,則經脈虛傷,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鍼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 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矣。」

「營俞治經,故痹在臟者,當取之俞。合治內腑,故痹在腑者,取於合。」又當循形身經脈之分所發,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則其病自瘳。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 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 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言五臟六腑,受穀精之氣,營行於經脈,經榮之氣,復貫絡於臟腑,互相資生而養育者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穀之悍氣,行於臟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絡小腸之脂膜,謂之肓。是以在中焦,則熏蒸於肓膜,行於胸膈,則散於心肺之膜理,行於腹中,散於腸胃肝腎之募原,是外內上下,皮肉臟腑,皆以受氣,一日一夜,五十而周於身。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 痹。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旋轉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邪合,而留連於皮膚脈絡之間,故不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 其故何也?

不仁不知痛痒。燥謂無汗。濕者多汗而濡濕。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氣勝者為痛痹,故痛者寒氣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 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通」,當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將內舍於其合也。邪病久,則榮衛之道傷而行濇。邪入深,則不痹閉於形身,而經絡時疏,故不痛也。榮衛行濇,則不能榮養於皮膚,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人之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與病相益,其陰寒矣。邪屬陰,故為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人之陽氣多而陰氣少,邪得人之陽盛,而病氣勝矣。人之陽氣盛,而遇天之陰邪,則邪隨氣化而為痹熱矣。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 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濕者天之陰邪也。感天地之陰寒,而吾身陰氣又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 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 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邪痹經脈,骨肉之有形,而不傷其氣者,則不痛也。夫骨有骨氣,脈有脈氣,筋有筋氣,肌有肌氣,皮有皮氣,皆五臟之氣,而外合於形。身如病形,而不傷其氣,則止見骨痹之身重,脈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證而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帝曰:「善。」

凡此五痹之類,如逢吾身之陰寒,則如蟲行皮膚之中,逢吾身之陽熱,則筋骨並皆放縱,又非若病氣之有寒則痛,陽氣多則為痹熱。

《皮部論》

[编辑]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 主外,陰主內。

陽明為陽盛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於蜚,故名曰「害蜚。」視其皮部之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盛而不泄其邪,則入客於經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故見於皮膚間者,為絡為陽而主外,絡於筋骨。間者為經,為陰而主內。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入而舍於臟腑矣。

《氣穴論》

[编辑]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 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於谿谷也。

積寒留舍。致榮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於外,故內為骨痹榮衛

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餘,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於谿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

《四時刺逆從論》

[编辑]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少陰有餘病皮痹; 隱軫不足病肺痹。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 痹。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餘 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 足病肝痹。

「有餘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

《氣交變大論》

[编辑]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痿痹,足不任身。

「痿痹足不任身。」皆寒濕之證。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太陰司天,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

「太陰司天,丑未歲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

少陰在泉,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痹皆 作。

終之主氣,乃陽寒水,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氣乃厥陰風木。眾痹者,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鬲中眾痹皆作。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心氣微盛,則逆於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而淚出矣。

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肺氣微盛於上,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欬引小腹。

「陰縮」,肝氣逆於下也。肝脈扺少腹上注肺。欬引小腹者。經氣逆於上下也。

《壽夭剛柔篇》

[编辑]

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 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 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 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 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 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風者天之陽氣,痹者人之陰邪。陰陽俱病,名曰「風痹」,外內之相合也。皮肉筋骨,乃有形臟腑之氣,為無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陽也;病無形而痛者,氣傷痛也。陰完陽完,乃臟腑陰陽之氣不傷。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乃陰陽之不表不裡。心為陽而主火,水為陰而居下。加以煩心,此陰勝其陽矣。陰陽外內不交,水火上下相尅,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故「其形不久」,形氣之相應也。

《厥病篇》

[编辑]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肘如入湯中,股脛 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 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風痹淫濼」,乃痹逆之風邪,淫濼於上下,蓋風之善行而數變也。風邪淫濼於上下,故病不可已。蓋寒之則傷心主之火,熱之則傷腎臟之陰,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淫濼於下,故足如履冰,感寒水之氣也。時或淫濼於上,則如入湯中,感火熱之氣也。股脛淫濼,淫及於下之足脛;煩心頭痛,淫及於上之頭首也。時嘔時悶,有時而逆於中也。諸脈皆會於目眩者,淫於經脈之血分也。毛腠疏則汗出者,淫於毛腠之氣分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志與心精共腠於目,故久則目眩也。悲以喜恐者,心之神志傷而悲泣也。腎為生氣之原,短氣者,傷其腎氣也。不樂者,傷其心氣也。不出三年死者,不過盡水火陰陽之數,周而終也。

《五變篇》

[编辑]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 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 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之痹在下也。

《禁服篇》

[编辑]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 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 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地即面之地閣,風乃天氣,故常候於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

《陰陽二十五人篇》

[编辑]

足陽明之下,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善痿厥足痹。

「瘃乃凍瘡,血少則肉善。瘃」者,血所以溫膚熱肉者也。痿厥足痹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足少陽之上,血氣皆少則無鬚,感於寒濕則善痹,骨 痛爪枯也。

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

《邪客篇》

[编辑]

脈大以濇者,為痛痹。

《論疾診尺篇》

[编辑]

「尺膚濇」者,風痹也。

病在陰者,名曰痹。如尺膚澀者,此風痹於筋骨間也。

診血脈者多黑,為久痹。

此以皮部之色,而知血脈之為痹也。

《九鍼篇》

[编辑]

邪入於陰,則為「血痹。」

「痹」者,閉也,痛也。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矣。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痹證》

[编辑]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 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 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鍼引陽氣,令脈和緊 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 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 癭者,皆為勞得之。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 苦煩,脾色黃,瘀熱以行。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 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華佗中藏經》

[编辑]

五痹

[编辑]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 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氣 痹,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 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肝則名筋 痹,入於肺則名氣痹,入於腎則名骨痹。感病則一,其 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 而不仁,故曰「閉」也。又痹病或痛痒,或痲,或急,或緩而 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 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 側,或行步而不能言語,或不能行步而左偏枯,或右 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或 左右手疼痛,或即病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 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證。出於痹也。痹者。風 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其於脈候形證治療 之法。亦各不同焉。

「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 傷氣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胸腹痹而 不能食,注於下則腳腫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 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則不 能溺,壅而不散則痛,留而不聚則痲」,真經既損,難以 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 「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怒以全真,最為良矣。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 於榮衛,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外,氣 不能養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 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下,下先枯 則下不能尅上,中先枯則下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 失血也。其脈左寸口脈結而不流利,或斷絕是也。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痹者,肉之本 氣,以食則肉不榮,肌膚不澤則紋理疏。凡風寒暑濕 之邪,易為入,故不即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 能食而不能充悅,四支緩而不收持者也。其右關脈, 按舉皆無力,而往來澀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 居以安其痹。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 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 不能舒緩也,故名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 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理,合自瘳已,不然則害人 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而有力是也。

骨痹者,乃嗜慾不節傷於腎也。氣內消,則不能關禁, 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 通,三焦痞則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 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 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 不遂;旁攻四支,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 其證不一。要在詳明。

《宋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

五痹歷節

[编辑]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 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 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 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 熱則縱,此皆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大率痹病,總而 言之,凡有五種,筋痹、脈痹、皮痹、骨痹、肌痹是也。筋痹 之為病應乎肝,其狀夜臥則驚,飲食多,小便數。脈痹 之為病應乎心,其狀血脈不流,令人痿黃,心下鼓氣, 卒然逆喘不通,嗌乾善噫。肌痹之為病應乎脾,其狀 四支懈怠,發欬嘔吐。皮痹之為病應乎肺,其狀皮膚 無所知覺,氣奔喘滿。骨痹之為病應乎腎,其狀骨重 不可舉,不遂而痛,喜脹。診其脈大而濇,為痹。來急者, 亦為痹,濇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 經故也。外有支飲,亦令人痹,當隨證施治。白虎歷節, 由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寒濕毒之氣,使筋脈凝 滯,血氣不流,蘊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 病晝輕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囓,故名白虎也。痛如 掣者,為寒,多腫;滿;如脫者,為濕。多汗出者為風多。《巢 氏》云:「飲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 骨節蹉跌。為癲病者。」誠有此理也。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諸痹

[编辑]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氣痹者。血氣不行。如從水中出。 不必寒傷而作也。附子丸主之。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凍慄。故 攣急。附子湯主之。

近衣絮肉苛。榮氣虛則不仁。其痿重為肉苛也。以前 胡散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上下左右 無常,留隨所至而作。防風湯主之。

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 愈,茯苓湯加減主之。

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 濡者,茯苓川芎湯主之。

同痹,《黃帝鍼經》云:在血脈之中,隨上下,本痹不痛,今 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大豆糵散主之。 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 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循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 清涕不止,腎著湯主之。

腸痹者,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使糟粕不化,故氣 喘急而飱洩,木香丸主之。 熱痹者,陽氣多,陰氣少,陽熱搏其陰寒,故痹臟腑熱。 請幫助識別此字。然而悶也。升麻湯主之。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當汗惡風。目瞤脅痛。或走注 四支。皮膚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湯主之。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論痹》

[编辑]

夫痹之為狀,痳木不仁,以風寒濕三氣合而成之。故 《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 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 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 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勝則筋 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 不知,反呼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 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或 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 痹從外入。況五方七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稟,飲食起 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 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 熱則縮緩,不相亂也。」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 而成脈痹,脈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久而不已內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 圖也。凡病痹之人,其脈沉澀。今人論方者,見諸痹證, 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或曰諸 方亦有腳氣統論,又有腳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 方皆非耶?曰: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 為痹,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便 作寒濕腳氣,烏頭、附子、乳香、沒藥,種種燥熱攻之,中 脘、臍下、三里灸之,蒸熨湯炕以治之,以至便漩澀滯, 前後俱閟,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外侵, 雖遇扁、華,亦難措手,何哉?胸膈間有寒痰故也。痹病 本不死,死者皆醫之誤,雖有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 寒痰,然後諸法皆效。《經》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 之本分,各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痹病瘳僕。常 用傷寒汗、下、吐三法治風痹,愈者多矣。

大人小兒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痲木不仁 者,可用鬱金散吐之;吐訖,以「導水丸」、「通經散」泄之;泄訖,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則可服當歸、芍藥、乳、沒行 經和血等藥。如不愈,則便不宜服此等藥。

《李杲十書》

[编辑]

《痛風論》

[编辑]

「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 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 行速而太過,內傷於七情,外傷於六氣,則血氣之運, 或遲或速,而病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 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 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 行於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 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治法稍異。 治法見醫案中或曰:「比見鄰人用草藥研酒飲數貼,亦有安 者,如子經久取效,無乃太迂緩乎?」曰:「此劫病草藥,石 上采石絲為之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者,不 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痰得燥則開,熱血得 熱則行,亦取效。彼病深血少者,愈劫愈虛愈深也。」 臂痛有六道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者,以兩手 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則臂 臑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乾葛行之。後 廉痛者,屬太陽經,以藁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屬少 陽,以柴胡行之。內廉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 內前廉痛者,屬太陰,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後廉 痛者,屬少陰,以細莘、獨活行之。仍視何經而用針灸。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痛風

[编辑]

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歷節風證」是 也。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因於風者,小續命湯;因 於濕者,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因於痰者,二陳湯 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因於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 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朮、川芎、白芷、南星、當歸、酒 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 己、木通、黃蘗。若血虛,宜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 花、薄桂、威靈仙。凡治痛風,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 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藥至痛處。

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囓之狀,名曰「白虎歷 節風。」並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又 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 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

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朮、羌活。如肢節 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 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 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 肢節痛,發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蘗。如肢節腫 痛,脈滑者,當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 檳榔,在下者加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 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 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 有濕鬱而周身走痛,或關節間痛,遇陰寒即發,當作 濕鬱治,或用白朮一味,酒煎服之,其痛立愈。

手足痳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痲木」, 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编辑]

丹溪曰:「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遠, 非烏附氣壯不能行,故用為引經。若以為主治,非惟 無益,而有殺人之毒,此病必行氣流濕,舒風導滯血, 補新血,降陽升陰,治有先後,須分腫與不腫可也。不 可食肉,肉屬陽,大能助火,素有火氣盛者,小水不能 制。若食肉厚味,下有遺溺,上有痞悶,須將魚腥麪醬」 酒酢皆斷去之。先以二陳湯加酒浸白芍藥。少佐以 黃連降心火。看作何應。又為區處也。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故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河間曰:「流著不去,四肢痳木拘攣 也。」經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 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 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 痲木不知痛痒,如繩紥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痲痹 者是也。丹溪曰:「痲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痲 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 但痲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痲木兼作者;又有因 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痳木併作者,古 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痛痹

[编辑]

傷濕兼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 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而 成痹,宜防己黃芪湯、五痹湯。詳五痹用藥,於風濕最 宜。若因浴未解裙衫,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濕干腎 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以五苓散一貼,入真坯少許, 下青木香丸,三服,臟腑纔通,腫消腰直,其痛自止筋骨疼者,俗呼為「痛風」;或痛而游走無定,俗呼為「走 注風。」並宜烏藥順氣散和煎復元通氣散,嚥地仙丹 或青龍丸。未效用大防風湯或五積散調乳香末。 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之囓,名曰「白虎歷節 風。」並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

有於窗牖間梳洗,卒然如中風,呼為「簷風」,五積散加 防風一錢。有痛風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 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宜敗毒散。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白虎飛尸歷節辨》

[编辑]

有附骨疽,與白虎、飛尸、歷節皆相類,歷節痛則走注 不定。白虎、飛尸痛淺,按之則便止;附骨疽痛深,按之 亦無益。又一說白虎、飛尸亦能作膿,著骨而生,及其 腐潰,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與白虎、飛尸同是 一病,但淺深不同耳。

痹分陰陽

[编辑]

病在陽者,命曰風。《東垣》云:「此病在陽,因十二經各受 風邪,以高言之,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之中也,用鍼 當引而去之也。」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發散,通 因通用。又熱因熱用是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尺膚濇者,風痹也。《靈樞》云:「風痹 淫濼,病不可已。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而 煩心頭痛,此傷腎也;時嘔時悗,眩已汗出,此傷心也; 久則目眩,此傷肝也;悲以善恐,短氣不樂,此傷肺也, 不出三年死也。」

病在陰者,命曰痹。《東垣》云:「身半已下,濕之中也,命曰 痹。」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勞倦,脾胃氣虛而下陷, 運氣營氣不得升浮,經營心肺也。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痛風

[编辑]

形怯瘦者,多內因血虛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風濕 生痰。以其循歷遍身,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曰「白虎風。」 痛必夜甚者,血行於陰也。

痛多痰火,腫多風濕,然痰火雖內因七情六慾,或病 後亡津,血熱已自沸騰,亦必略感外邪而後發動,骨 節痛極,久則手足踡攣。風濕雖外因涉冷坐濕,當風 取涼,然亦必血熱而後凝滯污濁,所以作痛,甚則身 體塊瘰。痰火風濕全者,古龍虎丹主之。

傷寒通身節痛,乃風寒入肌骨;雜病週身痛,乃風痰 壅滯,二陳湯加南星、羌活、蒼朮、白芷、酒芩、竹瀝、薑汁。 挾瘀血者,再加桃仁、紅花。濕痰瘀血,週身兩脅走痛, 控涎丹加桃仁泥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 及左右手足踡攣者,烏頭湯微汗之。虛者,地仙丹。 上體痛者,宜祛風熱豁痰,二陳湯主之。痰熱客太陽, 頸項強,動則微痛者,加酒芩、羌活、紅花。濕痰鑽注肢 節痛者,加二朮、威靈仙、乾薑、黃蘗、羌活、白芍。結陽肢 腫者,倍加黃芩。濕痰橫行手臂痛,加南星、蒼朮、酒芩、 香附、威靈仙。臂重難舉者,加二朮、羌活、桂枝、威靈仙、 黃芩。臂軟難舉者,加南星、枳實、木香、薑黃。如臂痛不 能舉,或連指掌腫痛者,舒經湯。肩忽痛者,小柴胡湯 去半夏,加防風、當歸、生地、大黃、黃連、滑石。肩背痛,因 食積者,單龜板為丸,薑湯下。肩腿痛者,用龜板一兩, 側柏葉、香附各五錢,白芥子、凌霄花各一錢五分,為 末,酒糊丸,四物湯加甘草、陳皮,煎湯下。背心常一片 冰冷者,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

下體痛者,宜流濕行氣,四物湯主之。陰虛臀尖痛者, 膀胱有火,加知母、黃蘗及桂少許;有痰,合二陳湯,加 澤瀉、前胡、木香為引;痛甚加乳香、沒藥;熱者合大承 氣湯下之。兩腿痛者,加牛膝、陳皮,吞加味三妙丸。兩 腿痛甚,素虛性急,或痢後血流經絡作痛者,加桃仁、 牛膝、陳皮、甘草、薑汁煎熟,調「潛行散。」如兩腿間忽一、 二點,痛入骨不可忍者,用芫花根為末,酢調敷痛處, 以帕緊紥。產後有此疾者,亦宜。兩足痛,當歸拈痛湯。 凡痛風丸散佐使,在上加羌活、威靈仙,在下加牛膝、 防己、木通、黃蘗,在手臂加桂枝,引至痛處。如遍身痛 者,則問所起處加之。

痛風百節痠痛無定處,久則變成風毒,痛入骨髓,不 移其處,虎骨散、麝香丸。如赤腫灼熱者,敗毒散。肢節 腫痛,挾濕熱者,麻黃赤芍湯主之。

外因濕證,腫滿身痛如脫者,除濕湯。寒濕者,附子六 物湯、捉虎丸。濕熱者,五苓散加蒼朮、防風、羌活、白芷、 黃蘗、竹瀝、薑汁。走注者,四妙散。肢節腫,脈滑者,加南 星、木香、檳榔、蒼朮、黃蘗、防己。

濕氣背傴僂,足攣成廢者用甘遂一錢為末,入豬腰 內煨食之,上吐下瀉。

風證黃汗出,面微紅,掣痛,熱者,防風通聖散,或小續 命湯去附子,加羌活、黃芩;虛者,烏藥順氣散、「獨活寄 生湯,上體金棗丹,下體換腿丸。」

風中肩背,太陽氣鬱,不可回顧,或肺氣鬱熱,小便數 而欠伸。宜「通氣防風湯、羌活勝濕湯。」

風濕相搏痛者,甜瓜子丸、「神仙飛步丹、龍虎丹、活絡丹、乳香黑虎丹、活血應痛丸。」

風濕毒生瘡者,單蒼耳加羌活、防風十分之二,為末, 蜜丸如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單豨薟丸一斤,加四 物湯料各五錢,防風、羌活各三錢,川烏一錢五分,為 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 風寒濕熱成痹,臂髀腰腳骨熱腫痛,行步艱難者,二 妙蒼蘗散等分,加虎脛骨減半,為末,水調服。

暑濕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敗毒散。加當歸、赤 芍。或「復元通聖散。」

結陽肢腫,熱毒流注,大便閉者,「犀角湯。」

寒證,肢節掣痛,小筋急痹,五積散合順元散,加麝一 釐。鶴膝痛,五積散加松節、杉節。骨髓痛,虎骨散。 內因七情,肢節胸脅刺痛,初必眩運自汗,二陳湯加 香附、枳殼、木香。如腰背氣動發痛者,枳甘散、流氣飲 子,俱加蔥白,服後臥少時。如思慮憂心,痛從背起至 胸脅者,人參四分,木通二分,煎湯,吞當歸龍薈丸。 飲食積痛風,初必胸滿嘔吐,二陳湯加烏藥、枳殼,或 單蒼耳丸。因食厚味積痰,脾胃髀樞左右發痛一點, 延及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者,潛行散為主,加甘草梢、 蒼朮、犀角、川芎、陳皮、牛膝、木通、白芍,入薑汁煎服,病 稍減,去犀角,加牛膝、龜板、歸身尾,冬月加桂夏,加黃 芩。又有遍身遊走痒痛,狀如蟲囓,遇痒而進飲食,則 蟲亦饜飫其間,庶不致頻頻囓也。宜「麝香丸。」

留飲四肢歷節,氣短脈沉,久則令人骨節蹉跌,恐為 癲癇,宜導痰湯加減。痰飲者,古半硝丸。氣短倦怠者, 六君子湯加南星。

酒濕痛者,用黃蘗、威靈仙各五分,蒼朮二錢,陳皮、芍 藥各一錢,甘草三分,羌活二分,水煎服。

血虛,四物湯加龜板、秦艽。有火者,調潛行散。有瘀血 者,加大黃、桃仁、紅花微利之。性急發熱者,加酒芩、黃 蘗。肢節腫痛,脈澀者,加桃仁。歷年不愈者,倍加木通 出汗,或發紅丹即愈。若不愈者,痛風丸、二妙蒼蘗散、 三妙丸。

虛氣歷節,痛如鎚鍛者,四君子湯加桂、附、白芍。 血氣俱虛挾痰火者,八物湯加羌活、防風、黃蘗、龜板。 勞傷者,趂痛散、血風丸、劫勞散。陰虛,虎潛丸、「補陰丸。」 痛風因是風熱風濕得者,初起與傷寒相似,宜分表 裡治之。表證,九味羌活湯。氣虛表實,骨節痛者,六一 散加香附、黃芩,水煎,或薑汁糊丸散。

裡證,五積交加散加大黃。痰濕熱者,導水丸。病愈後 大便閉,稍虛者,麻子仁丸。驟痛不可忍者,用楓寄生 焙乾浸酒常服微醉。通用史國公浸酒方。萬應膏。 屬內因者,宜消瘀血,養新血,兼理痰火,則血活氣和, 痛無不止。又不愈者,間用升降之劑,或專養血補脾。 如久病及亡血產後病此者,俱不宜用風藥燥血。

痹證

[编辑]

痹者,氣閉塞不通流也。或痛痒,或痲痹,或手足緩弱, 與痿相類。但痿屬內,因血虛火盛肺焦而成,痹屬風 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此所 以痹久亦能成痿。又痹為中風之一,但純乎中風,則 陽受之,痹兼風寒濕三氣,則陰受之,所以為病更重。 觀宋明醫錢仲陽,自患周痹偏廢,不能全愈,可見 《經》言:「春為筋痹,夏為脈痹,仲夏為肌肉痹,秋為皮痹, 冬為骨痹」,言皮脈肌筋骨,各以時而受風寒濕之邪 也。大概風濕多侵乎上,肩背痲木,手腕硬痛;寒濕多 侵乎下,腳腿木重。若上下俱得,身如板夾,腳如石墜, 須分風寒濕多少治之。風多痛走不定,寒多掣痛,週 身拘急,手足冷痹與痛風同,濕多浮腫,重著一處不 移。風多烏藥順氣散、三痹湯、越婢湯、單豨薟丸。寒多, 五積散加天麻附子,或蠲痹湯。寒濕,五積交加散。濕 多,川芎茯苓湯、當歸拈痛湯、防己黃芪湯、羌活勝濕 湯、續斷丸。冷痹:身寒不熱,腰腳沉冷,即寒痹之甚者, 三痹湯合三五七散,或舒經附子理中湯。熱痹:或濕 生熱,或風寒鬱熱,身上如鼠走,脣口反縱,肌肉變色, 宣明升麻湯;風寒濕熱痹,二妙蒼蘗散等分,加虎脛 骨、防風減半,水煎服。

風寒濕三邪交侵。在皮則頑不自覺,遇寒則急,遇熱 則縱,應乎肺,其證氣喘煩滿。在脈則血滯,六脈濇而 緊,面無色;應乎心,其證心煩上氣,嗌乾善噫;在肌肉 則四肢不仁;應乎脾,其證怠惰嘔吐。在筋則屈而不 伸,應乎肝,其證夜臥多驚,溺澀小腹痛。在骨則「重不 能舉,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應乎腎,其證心腹脹滿。」初 入皮膚血脈,邪輕易治;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 難治。久久不愈,五痹,復感三邪,漸入五臟,臥不起床, 瀉多食少,亦如中風入臟者死。

初起強硬作痛者,宜疏風豁痰;沉重者,宜流濕行氣。 久病須分氣血虛實、痰瘀多少治之。氣虛痹者,關節 不充,一身如從水中出,陽虛陰盛也,四君子湯加肉 桂、生附,或川附丸。血虛痹者,皮膚不仁,《濟生》防風湯, 或黃芪建中湯去飴加桂枝。挾瘀血者,四物湯加桃 仁、紅花、竹瀝、薑汁。挾痰者,手足痲痹,多睡眩運,《濟生茯苓湯,或二陳湯加竹瀝、薑汁。腎脂枯涸不行,髓少 筋弱,凍慄攣急者,十全大補湯、地仙丹。通用五痹擦 痹法。初病驟用參、芪歸地,則氣血滯而邪鬱經絡不 散。虛者,烏頭粥行濕流氣散主之。

痳屬氣虛,木屬痰凝,此概言耳。有因虛而風寒濕三 氣乘之,痲木併作者,有氣血俱虛,但痳不木者。蓋痲 猶痹也。雖不知痛痒,尚覺氣微流行,在手多兼風濕, 在足多兼寒濕。木則非惟不知痛痒,氣亦不覺流行。 常木為血礙氣間木為濕痰,皆經絡凝滯,血脈不貫, 謂之不仁。或兼虛火,則肌肉瞤動,不可誤作風治。 週身掣痛痲者,謂之週痹,乃肝氣不行也,宜先汗後 補,黃芪湯開目,痲木漸退。閉目甚者,升陽和中湯。皮 膚痲木者,補氣湯。手足痳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去當 歸、陳皮,加五味子、白芍、生甘草。虛甚挾風者,補中益 氣湯正料加烏藥、附子、羌活、天麻。十指痲木。胃有濕 痰死血者,二陳湯加二朮、紅花、桃仁,少加附子以行 經。左手腳腿偏痲疼痛,右口角併眼牽引側視者,表 有風也,宜天麻黃芪湯。兩腿痲者,導氣湯。兩腳痲木 如火熱者,三妙丸。

凡味酸傷筋則緩,味鹹傷骨則痿。令人發熱,變為痛 痹痲木等證。慎疾者須戒魚腥麪醬酒酢肉,屬陽助 火,但可量喫。若厚味過多,下必遺溺,上必痞悶,先用 二陳湯加芍藥、黃連降火,然後用本證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