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8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Wmr-bot留言 | 贡献2020年6月15日 (一) 03:27的版本 (使用人工智能標點 。 *** 现有文本覆盖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八十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八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六十

  外科癰疽疔毒門二

  齊德之外科精義診候入式法 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論持手訣消息法

   三部所主腑臟病論 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三部脈所主證候 三部脈所主

  雜病法訣 將護忌慎法 論虛實法 辨淺深法 辨膿法 辨證法 辨善惡法 砭鎌

  法 貼熁法 溻漬法 針烙法 灸療法 內消法 追蝕法 托裏法 止痛法 用藥

  增損法 權變通類法 論五發疽 總論 疔瘡

  戴思恭證治要訣癰疽癤毒證治

  薛己醫按用藥總論 治法三要 灸法 攻補法 分三因 陰滯於陽則生癰

  陽滯於陰則生疽 明本末 膿潰論 生肌止痛 惡肉論 腫瘍 潰瘍 作痛 發熱

   作渴 作嘔 便祕 疔瘡

藝術典第三百八十卷

醫部彙考三百六十

[编辑]

外科癰疽疔毒門二

[编辑]

《元齊德之外科精義》

[编辑]

《診候入式法》

[编辑]

夫醫者,人之司命也;脈者,醫之大業也。蓋醫家苟不 明脈,則如冥行索途,動致顛覆矣。夫大方脈,婦人、小 兒、風科,必先診視,後對證處藥。獨瘡科之流,多有不 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 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瘡 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氣血凝滯。若不診候,何以知 「陰陽勇怯。血氣聚散耶。」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 診候之道。不可闕也。歷觀古今治療瘡腫方書甚多。 其間診候之法。略而未詳。比夫諸科。甚有滅裂。愚雖 不才。輒取黃帝《素問》《難經》《靈樞》《甲乙》。及叔和仲景扁 鵲華佗《千金》《外臺》《聖惠總錄》。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 中。診候瘡腫之說。請幫助識別此字。編類次貫成篇帙,首載診候入 式之法,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源,後明脈之名狀,所 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庶使為瘡腫科者,覽此則 判然可曉,了無疑滯於胸次。一朝臨疾診候至此則 察逆從,決成敗,若黑白之易分耳。

《榮衛色脈參應之法》

[编辑]

夫天地之道,曰陰與陽,陰陽在人,曰血與氣。蓋血者 榮也,氣者衛也,榮者榮於中,衛者衛於外,所以榮行 脈中,衛行脈外。脈者血氣之先也。血非脈則焉能榮 於中?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二者相資而行,內則通 於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外則濡於九竅四肢、百節萬 毛,晝夜循行,如環無端,以成其度,會於寸口,變見於 脈。故曰「氣血者人之神也。脈者氣血之神也。」所以治 病之始。五決為紀。蓋五決者。五臟之色脈也。脈應於 內。色應於外。其色之與脈。當相參應。故曰「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也。」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若於此不精。雖 聰慧辯博。亦不足委也。

《論持手訣消息法》

[编辑]

夫診候脈法,常以平旦為紀,陰氣末散,陽氣未動,飲 食未進,血氣未亂,經脈未隆,絡脈調勻,故乃可診有 過之脈。若遇倉卒患病,不拘此論,《內經》所謂「持脈有 道,以虛靜為保。」但可澄神靜慮,調息凝心,視精明,察 五色,聽音聲,問所苦,方始按寸尺,別浮沉,以此參照, 可決生死之分矣。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 女,性情緩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 調者病。」謂如室女尼冠,脈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 細而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八至為平。比夫 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子先診右手。 男子左脈大則順,女子右脈大則順。大凡診脈,先以 中指揣按掌後高骨,骨下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 左右兩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 三指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 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 消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一 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 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 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止忽略,此庸醫也。

《三部所主腑臟病論》

[编辑]

夫診候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辛苦,勤於記 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 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 神」,以悟其探賾索隱之玅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 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 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 神,豈容易可至哉?嘗考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 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上一分曰魚際,從 寸至尺曰尺澤。寸後尺前為關,關前為陽,即寸口也;關後為陰,即尺脈也。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寸主上焦 頭手皮毛;關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 三部所主之大略也。左右兩手三部,謂之六脈也。又 有人迎、氣口、神門所主,又各不同。蓋左手關前曰人 迎,右手關前曰氣口,兩關之後一分,即曰神門。故《脈 法讚》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 魄穀神,皆見寸口。」所謂「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其經手 少陰與手太陽為表裏,小腸合為腑。左手關上,肝之 部也,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裏,膽合為腑。左手 關後,腎之部也,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裏,膀胱 合為腑。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 為表裏,大腸合為腑。」「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其經足太 陰與足陽明為表裏,胃合為腑。右手關後,命門之部 也,其經手厥陰與手少陽為表裏,三焦合為腑。」此謂 六部所主,臟腑十二經之義也。又《脈要精微論》曰:「尺 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 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亶 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 下者,小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粗大者,陰「不足,陽有 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 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 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 為眴仆。諸浮而數者,皆在陽,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脈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 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濇 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 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身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 不內者,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 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已上諸疾,若非指明心了,烏 可得而盡其妙也。又《平人氣象論》曰:「一呼脈再動,一 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行五動,閏以太息。不大不 小,不長不短,不滑下澀,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命曰平 人。平人者不病也。」蓋平人之常氣稟乎胃,胃氣者,平 人之常氣也。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 也。《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合《靈樞經》云:「胃為 水穀之海也。」又曰:「脈應四時曰平。」信夫四時之脈,皆 以胃氣為本,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脈微弦曰 平。餘皆倣此,逆四時則病矣。若診婦人之脈,妊身則 慎勿亂投湯散。其婦人之脈,診得少陰脈動甚,則有 子也。又曰:陰搏陽,別有子也。又曰:身汗而無脈者,即 有妊也。治重身者,問其月事,觀其體貌,然後主治,不 可忽也。又《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 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於陰陽寒暑四時, 五臟之根也。以脈言之,則浮沉也;以部言之,則尺寸 也。《經》故云:「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 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以 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應在臟腑,則浮 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 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 腎俱沉也。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 也。仲景曰:「大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濇弱弦微,皆陰也」, 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沉而遲,熱則脈 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 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 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濇則煩心,大則病進。」浮為 在表,沉為在裏,遲為在臟,數為在腑。又形壯脈細,少 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斃,形氣相 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 聖診脈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 之無後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 易已。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以滑者,是有胃氣,此皆 易治也。若形氣相失,或色夭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 實益堅,皆不可治。《經》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又若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 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泄,脈滑數者,難治也。凡出膿 多,或如清泔,脈滑大散,寒熱發渴者,治之無功也。若 患肺瘡者,欬嗽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矣。大凡診 脈見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雖頭項拘急,四肢煩 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欲發瘡腫也。

《脈證名狀二十六種所主病證》

[编辑]

夫脈之大體二十六種,此診脈之紀綱也。細而論之, 毫釐少差,舉治必遠。總而言之,逆從虛實,陰陽而已, 兩者議之,以要其中。謹於諸家脈法中,撮其機要,翦 去繁蕪,載其精義。

浮脈之診,浮於指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 狀如太過,瞥瞥然見於皮毛間。其主表證,或為風,或 為虛。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浮而數者 熱也。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瘡疽之謂也。

洪脈之診,似浮而大,舉按皆泛泛然滿三部,其狀如 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其主血實積熱。《瘡腫論》曰:「脈洪 大者,瘡疽之病進也。」如瘡疽結膿未成者,宜下之。膿 潰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滑 脈之診,實大相兼,往來流利如珠,按之則累累然滑 也。其主或為熱,或為虛,此陽脈也。瘡疽之病,膿未潰 者,宜內消也;膿潰之後,宜托裏也。所謂「始為熱而終 為虛」也。

數脈之診,按之則呼吸之間,動及六至,其狀似滑而 數也。若浮而數,則表熱也,沉而數,則裏熱也。又曰:「諸 數為熱。」仲景曰:「脈數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 洪數,則生瘡也。」診諸脈洪數者,裏欲有膿結也。 散脈之診,似浮而散,按之則散而欲去,舉之則大而 無力,其主氣實而血虛,有表無裏。瘡腫膿潰之後,而 煩痛尚未痊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也,以其正 氣虛而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 散者也。

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其主血虛, 或為失血,瘡腫之病。診得芤脈,膿潰後易治,以其脈 病相應也。

長脈之診,按之則洪大而長,出於本位,其主陽氣有 餘也。傷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 病皆愈,謂之長,則氣治也。

牢脈之診,按之則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堅之 意。若瘰𤻤結腫,診得牢脈者,不可內消也。 實脈之診,按舉有力而類結,曰實。《經》曰:「邪氣勝則實, 久病則虛,人得此最忌。」瘡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 其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脈之診,按之則緊而弦,其似緊者為弦,如按弦而 不移,緊如內繩而轉動,以此為異。春脈浮弦而平,不 時見則為飲為痛,主寒主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 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之診,似弦而緊,按之如繩而轉動,其主切痛積 癖也。瘡腫得之,氣血沉濇也,亦主痛也。

濇脈之診,按之則散而復來,舉之則細而不足。脈濇 則氣濇也,亦主血虛,瘡腫潰後得之,無妨也。

短脈之診,按舉則不及本位。《內經》曰:「短則氣病,以其 無胃氣也。」諸病脈短,皆難治也。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之絲而欲絕,舉之如 無而似有。細而微,其主亡陽衰也。瘡腫之病,脈來細 而沉,時直者,裏虛而欲變證也。

微脈之診,按之則軟,小而極微,其主虛也。真氣復者 生,邪氣勝者危。瘡腫之病,潰後脈微而勻,乃為瘥也。 遲脈之診,按舉來遲,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狀似緩 而稍遲。痼疾得之則善;新疾得之,則正氣虛憊。瘡腫 得之,潰後自痊。

緩脈之診,按舉似遲,而稍駛於遲。《仲景》曰:「陽脈浮大 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陽同等,謂之緩。脈見長緩,百 疾自瘳。」凡諸瘡腫潰後,其脈濇遲緩者,皆易愈。以其 脈候相應,是有胃氣也。

沉脈之診,舉之不足,按之方見,如爛綿,其主邪氣在 臟也。水氣得之則逆,比陰脈也,瘡腫得之,邪氣深也。 伏脈之診,比沉而伏,舉之則無,按之至骨,方得與沉 相類,而邪氣益深矣。

虛脈之診,按之不足,遲大而軟,輕舉指下,豁然而空。 《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 宜托裏和氣養血也。

軟脈之診,按之則如帛在水中,極軟而沉細,亦謂之 「濡。」其主胃氣弱,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裏。

弱脈之診,似軟而極微,來遲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其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大抵 瘡家沉、遲、濡、弱,皆宜托裏。

促脈之診,按之則去來數,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陽 盛則促,主熱畜於裏也,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 之。

結脈之診,按之則往來遲緩,時一止而復來。仲景曰: 「陰盛則結。」《經》曰:「促結則生,代則死。」

代脈之診,按之則往來,動則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 動者,曰「代脈」也。代者氣衰也。諸病見之不祥。大凡瘡 腫之病,脈促結者難治,而況見代脈乎。

動脈之診,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動搖 者是也。《脈經》曰:「陰陽相搏,故謂之動。」動於陽則陽氣 虛而發厥,動於陰則陰氣虛而發熱。是陽生於尺而 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不可不辨也。

《三部脈所主證候》

[编辑]

夫寸關尺者,脈之位也。浮沉滑濇,脈之體也。奠位分 體,指文語證者,診脈之要道也。《脈經》曰:「大凡診候,兩 手三部,脈滑而遲,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去來齊等者, 無病也。」

寸口脈浮者,傷風也;緊者,傷寒也;弦者,傷食也。浮而緩者,中風也;浮而數者,頭痛也;浮而緊者,膈上寒,脅 下冷飲也;沉而緊者,心下寒而積痛;沉而弱者,虛損 也;緩而遲者,虛寒也;微弱者,血氣俱虛也;弦者,頭痛, 心下有水也;雙弦者,兩脅下痛也;偏絕者,不遂也;俱 絕者,不治也。「潎潎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連連如蜘」 蛛絲者,陽氣衰也。

關主中焦胸腹中事,去來徐而緩者,無病也。浮者,腹 滿而不欲食,胃虛脹也。滑者,客熱在胃也。數者,熱結 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氣,或嘔逆而吞酸也。弱者,胃 氣虛也。雖有虛熱,不可大攻,須防熱去則生寒也。牢 而實者,腹滿響響噎塞而不通,或復大痛。澀者,氣逆 也,芤則瀉血。濇堅大實,按之不減而有力者,中焦實 有結伏在胃也。微浮者,積食不消,蚘動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腎膝脛足中事也。尺脈浮者,風熱小便 難也。沉者,腰背痛而腎氣不足。數者,臍下熱痛,小便 赤色而惡寒也。遲者,下焦寒而陰虛也。緊者,臍下小 腹急痛也。緩者,腳弱下腫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腎 氣衰也。軟者,腳不收而風痹,小便難也。伏者,小腹痛 而疝瘕穀不化也。「細」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澀, 而血下虛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腳下隱隱疼痛也; 「細而急」者,筋攣不能行也。「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 滯氣也,婦人月水不利也。

《三部脈所主雜病法訣》

[编辑]

夫三部之中,俱見一脈,所主雜病。略而言之,《脈經》曰: 「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微細;水穀之邪,來見實堅; 寒癖之邪,來見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 者,酒病也;遲而滑者,脹滿也;洪而大者,傷寒也;浮而 數者,傷風也;浮而急者,飲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 者,寒氣結而陰痛也;浮而緩者,皮膚不仁也;滑而散」 者,癱瘓也。遲而緩者,寒癥也。浮而濇者,霍亂也。弱而 濇者,反胃也。緊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數者,心痛也。弦 而數者,為瘧也。緊而急者,尸遁也。實小而堅者,病在 內而冷也;浮滑而緊者,病在外而熱也。短而急者,病 在上也;長而緩者,病在下也;長而弦者,病在肝也;滑 而洪者,病在心也;微而軟者,病在脾「也。浮而濇者,病 在肺也。沉而緊者,病在腎也。」又《訣》曰:「諸浮為風,或為 虛也。諸緊為痛,或為積也。諸濇為痹,諸弦為飲,諸數 為熱,諸遲為寒。芤則為失血,軟則為虛。」若脈沉沉澤 澤,四肢不仁者,亡祟也。或大而搦搦者,社祟也。若脈 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鬼祟也。

《將護忌慎法》

[编辑]

大「凡有瘡疽生,皆只如黍粟粒許大,其狀至微,人多 不以為急。」此蘊大患,宜速辨之,不可自忽。若能防之 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或朝覺而夕治,求治於良醫,則 必無危困矣。若因循慢忽,詢於庸醫,致令膿血結聚, 委之於命,束手待斃,不亦去道遠乎?以致筋骨敗壞, 穿通臟腑,死者十有八九矣。可不慎歟!蓋患瘡疽之 人,托命庸醫,任意措置,危殆立至。若用良醫,則可保 痊愈。用醫之際,不可不擇,辨之何難。若能飽讀經書, 久諳證候,湯藥熟請幫助識別此字。洞明色脈,性情仁善,孝義忠信, 臨事不惑,處治有決,方為良醫,委用勿疑,然後要在 病人自克,不可恚怒悲憂,叫呼忿恨,驕恣情性,信任 口腹,馳騁勞役,惟宜清靜恬澹耐煩為宜,於患人左 右,止息煩雜,切忌打觸器物,諸惡音聲,爭辨是非,呪 罵鬥毆,及產婦婬男,體氣不潔,帶酒腥羶,雞犬乳兒, 孳畜禽獸,並須遠離,「設或親友重意問疾者,可以預 囑徐行,低聲款曲,伺候禮畢躬退,勿令嗟呀,驚怪話 舊」,引其遊賞宴樂,遠別親戚,牽惹情懷。但恐病人心 緒悽愴,尤不可亂舉方藥,徒論虛實,惑亂患人,疑滯 不決,祇合方便省問,不可久坐多言,勞倦病人,深不 方便。夫侍患者,宜須壽近中年,情性沉厚,勤謹耐煩, 仁慈「智慧,全在調以粥藥,無失時節。勿令於患人左 右,彈指嗟咨,掩淚竊言,感激病人,甚不利便。飲食之 間,忌慎非細,不可不載。畜中勿食驢、馬、駝、騾、豬、狗、牛、 羖羊等,并雜魚、龜𪔀、蝦蟹及淹浥臭陳,自死病倒之 類,慎勿嘗啖。飛禽之中,忌食鵝鴨、鴻、鷹、雀、鶴、鴛鴦、鷺 鷥、鳩、鴿、鴉、鷄、鴙,及能學人言者,慎勿食之。」野獸之中, 忌食獐鹿狐兔、虎豹熊豺及爪牙,害人有毒。蟲獸并 父母自本命生屬,忌慎勿嘗啖。菜蔬之中,忌食黃瓜、 茄子、蘭香、蕓薹、胡荽、生菜、蓼芥、菌瓠、韭、蒜、蔥、薤,勿食 之。果木之中,忌食桃杏棗栗李柰梨梅、輭棗、紅柿、櫻 桃、胡桃、榛松、林檎及諸蟲。請幫助識別此字。未熟之果,慎勿食之。若 其瘡疽膿潰腫消,氣血虛弱,則可食羊肉、鵪鶉、蔓菁、 薑、醬、瓜、薺、蘿蔔,及黃白糧米、細米、稀粥、輭飯。若至肌 肉漸生思想滋味,則宜食白熟酥餅、虀粥羹湯,熟輭 溫和,稀稠得中,製造如法,勿令太飽。此時猶忌饅頭、 蒸餅、餺飥、餛飩、肉角煎餅及炙煿燠。請幫助識別此字。煎炒鹹酸油 膩脂肥魚肉,若至肌膚欲平,惡肉去盡,瘡口收斂之 際,尚忌起立行步,揖待賓客,房酒宴會,嗔怒沐浴,登 陟臺榭,運動肢體,寒暑勞倦,正宜調節,飲食保攝,以 待瘡瘢平復,精神如故,氣力完全,萬無所忌,百日內慎勿觸犯之。

《論虛實法》

[编辑]

夫瘡疽膿潰,腫毒浸展,證候危惡者,須辨虛實。況夫 虛者難補,實者易瀉,補瀉之法,不可輕用,若或少差, 利害甚大。然而虛實證多端,不可不辨。有瘡之虛實, 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各有虛實,故不同也。分而言 之,則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輭漫膿稀 者,瘡疽之虛也;「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 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 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臟腑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 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 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者,悉臟腑之實也。凡 諸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 汗色脫者,氣血之虛也。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 熱,膿水稠粘,頭目運重者,氣血之實也。頭疼鼻塞,目 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 上實也。精滑不滯,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 下虛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 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之虛也。腫焮尤 甚,痛不可近,積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祕澀,小便如 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又曰:真氣奪 則虛,邪氣勝則實。又曰:諸痛為實,癢為虛也。又曰:診 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輭者,虛也。虛則補之, 和其氣,托裏也。實則瀉之,疎利而自導其氣。《內經》謂 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

《辨淺深法》

[编辑]

夫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若不素知方論,而 妄生穿鑿者,如大匠捨其繩墨,以意度量,安能中於 規矩哉?嘗聞古人有言曰:「多則惑,少則得。」簡而論之, 則瘡疽概舉有三:腫高而輭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 者,發於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發於骨髓。又曰:「凡療 瘡疽,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 淺也。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 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人雖 患瘡疽,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疾浮淺也。惡瘡初生, 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覺有深 意,速服犀角湯及漏蘆湯、通氣丸等,取通利疎暢,兼 用浴毒湯溻漬之類。若浮淺者,絍貼「膏求差。」以此推 之,淺深之辨,始終之要也。

《辨膿法》

[编辑]

夫瘡腫之疾,毒氣已結者,不可論內消之法,即當辨 膿生熟淺深,不可妄開,視其可否,不至於危殆矣。凡 瘡疽腫大,按之乃痛者,膿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膿淺 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若按之即復者,有膿也; 不復者,無膿也,非也,必是水也。若發腫都輭而不痛 者,血瘤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 瘤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 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必多成瘻, 宜早服內塞散以排之。諸癭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 內潰。若治之於年壯,可無後憂也。又凡療癰疽,以手 掩其上大熱者,膿成自輭也。若其上薄皮剝起者,膿 淺也。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若患瘰𤻤結核,寒熱 發渴,經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黃,被熱上蒸,已成膿 也。至於臟腑腸胃,內瘡內疽,其疾隱而不見,目既不 見,手不能近,所為至難,可以診其脈而辨之,亦可知 矣。有患胃脘癰者,當候胃脈。人迎者,胃脈也。其脈沉 細者,氣逆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為癰 也。若其脈洪數者,膿已成也。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 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爾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不 可救也。又《肺癰論》曰:「始萌則可救,膿成即死,不可不 慎也。久久欬膿如粳米粥者不治,嘔膿而止者,自愈 也。」又《腸癰論》曰:「或遶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 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也。」

《辨證法》

[编辑]

夫瘡疽癤腫,其名甚多,載之紛紜,方書百緒,及至臨 疾,治之無據,不知所以。《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愚雖不才,姑揣其要而言之。 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不過二三分 者,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暴甚,腫 皮光輭,侵展廣大者,癰也。五臟風積熱,攻焮於肌骨, 風毒猛暴。初生一頭如㾦,㿔白焦枯,觸之應心者,疽 也。夫癰疽發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膚肉;疽生五 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惟難 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易得痊復。夫癤與瘡初生並 宜灸之,謂其氣本浮達,以導其熱,令速暢也。疽則烙, 不宜灸,謂其氣本深沉,須達其原也。凡瘡疽生於外。 皆由熱毒蘊於內。明乎三者。腫毒丹。請幫助識別此字。可以類推矣。 蓋皮膚微高,起而肌厚,或痛或癢,移走無常者,謂之 腫。有因風而得之者,有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腫硬 色白;因熱而得之者,腫焮色赤;因風熱相搏而得之 者,久久不消。熱勝於風,若不即治,血不流通,與氣乘之以成膿也。又曰:風多則癢,熱多則痛,此為驗也。又 有丹毒者,謂人身忽然變赤,如塗丹之狀,故謂之丹 毒。世俗有云赤瘤,或因有瘡,誤而相觸,四畔焮赤,謂 之「瘡瘤。」凡丹毒之疾,皆遊走不定,狀如雲氣者是也, 小兒得之最忌,百日之內,謂之「胎瘤」,以其氣血嫩弱, 臟腑柔脆,難任鎌針,所以忌也。又頸腋之間而生結 核,初如豆粒,或如梅李核,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枚,久 久不消,以漸長大,或發寒熱者,謂之「瘰𤻤。」有風毒者 得之於風,熱毒者得之於熱,氣毒者得之於氣。悉由 風熱邪氣蘊結所成。證候不同。治之者亦各異矣。

《辨善惡法》

[编辑]

夫瘡疽證候,善惡逆從,不可不辨。從來醫瘡,概舉五 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所論之 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蓋「七惡者, 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 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 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 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 敗,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動息自寧,飲 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水鮮不 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和平,五 善也。」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 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者,豈淺識之所知哉?只 知五善併至,則善無以加矣。七惡併至,見惡之極矣。 愚意裁之。凡患瘡疽之時,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 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扺》 證候,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也。實證無惡 候者自愈。大凡膿潰之後,而煩疼尚未痊者,診其脈 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濇遲緩者易痊。此善惡之證,於 診候之中亦可知也。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 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 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痢嘔,蓋毒 氣入裏,臟腑之傷也,當隨證以治之。

《砭鎌法》

[编辑]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 石、鑱針,其實一也。今時用鎌者,從《聖濟總錄》丹毒論 曰:「法用鎌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又扁鵲云:「病在血脈 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 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砭石。」蓋砭石者,亦 從東方來,為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 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 不定,宜急鎌之,先以生油塗赤上鎌之,要在決洩其 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剌皮無 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鎌之法,雖治 瘡疽,不可輕用也。

《貼熁法》

[编辑]

夫瘡腫之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 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 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藥貼熁者,有宜用涼 藥貼熁者,有可以乾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 深淺不同,用藥亦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 似有頭者,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 也。於四畔赤焮處,搗生寒藥貼熁之,折伏其熱勢,驅 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夫生寒藥勢,氣力精全,性味 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藥草膏之類。其有 勢力微者,是使羸瘦之人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 粗工不審逆從,便用寒藥敷貼,趂逐邪毒復入於內, 歸於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扺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 血脈,疎通寒熱逆從,斷其去就焉。苟使執方無權,安 能散其鬱結,欲不成膿得乎?其腫皮厚者,以故軟布 或以紙花子塗藥敷貼之,待其藥乾換。腫皮薄者,即 用疎紗或薄紙塗藥敷貼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若 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 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 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遏 之。即血滯難瘥矣。

《溻漬法》

[编辑]

夫溻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 蓋湯水有蕩滌之功,古人有論,瘡腫初生,經一二日 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 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疎 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且如藥二兩,用水二 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漬 「其患處,漸漸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夫 「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病甚者, 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痛止為驗。」此治瘡腫神良 之法也。

《針烙法》

[编辑]

夫瘡疽之疾,證候不一,針烙之法,實非小端。蓋有淺 有深,有遲有速,宜與不宜,不可不辨。蓋疽腫皮厚,口小腫多,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癤皮薄,惟用針以 決其膿血,不可烙也。如未成膿已前,不可以諸藥貼 熁溻漬救療,以待自消。久久不消,內潰成膿,即當棄 藥,從其針烙。當用大針,如似火筯,磨令頭尖如棗核 樣圓滿,用燈焰燒,須臾作炬數搵,油燒令赤,於瘡頭 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須再烙令透。要在膿水易出, 不假按抑。」近代良醫,倉卒之際,但以金銀鐵鋌,其樣 似針者,可通用之,實在洩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然火, 猛燒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後,實者撚髮為絍,虛者 以紙為絍,於絍上蘸藥絍之,上以帛「攤溫熱軟粘膏 藥貼之,常令滋潤,勿令燥也。」夫瘡疽既作,毒熱聚攻, 蝕其膏膜,肌肉腐爛,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瘀 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其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 豈可得乎?嗟乎!此疾針烙取差,實為當理,然忌太早, 亦忌稍遲。嘗見粗工不審其證淺深,妄施針烙之法。 或瘡深,針烙淺,毒氣不得泄,以致內潰;或瘡淺針烙 深,誤傷良肉,筋骨腐爛;或抑擦掀動,益加煩痛;或針 之不當,別處作頭;或即時無膿,經久方潰。遂使痛中 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不遇良醫也。以此推之,凡 用醫者,不可不擇,縱常醫療之,得痊者幸矣。

《灸療法》

[编辑]

夫疽則宜灸不宜烙;癰則宜烙不宜灸。丹瘤腫毒,宜 溻漬之,腫皮光輭,則針開之,以泄其毒。治瘡之手法, 殆不過此,而各有所宜。故《聖惠方》論曰:「認是疽瘡,便 宜炙之,一二百壯,如菉豆許大,灸後覺似焮痛,經一 宿,乃是火氣下徹,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所 以然也。」若其瘡癢,宜隔豉餅子灸之,其餅須以椒薑 「鹽蔥相和爛搗,揑作餅子,厚薄如折,三錢以來,當瘡 頭豉餅子上灸之。若覺太熱,即擡起又安其上,餅子 若乾,更換新者尤佳。若其瘡痛,即須急灸,壯數多為 妙。若其膿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針開之,即得瘥也。」 若諸瘡經久不瘥,變成瘻者,宜用硫黃灸法灸之,其 法:硫黃一塊,可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 上燒,用釵尖挑起,點硫黃令著三五遍,取膿水乾,差 為度。若其發背初生,即宜上餅灸法灸之,初覺背上 有瘡,疼癢頗異,認是發背,可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 徑一寸,厚二分,貼著瘡上,以艾作炷灸之,一炷一易 餅子,其瘡粟米大時,可灸七七炷,其瘡如錢許大,日 夜不住灸,以瘥為度。」已上數法,並依本方,一一親驗, 所以載之。愚謂瘡醫自幼至老,凡所經驗,必須寫之。 嘗記疳痿惡瘡,諸醫不驗者,取蠐螬剪去兩頭,安瘡 口上,以艾灸之,七壯一易,不過七枚,無不效者。又法, 用乞火婆蟲灸之,同前法,累驗之神效,人皆祕之,往 往父子不傳。又法,赤皮蒜搗爛,焊作餅子,一如豆豉 餅子「灸法。灸之彌佳。」

《內消法》

[编辑]

夫瘡疽丹腫之生,皆由陰陽不調,榮衛凝澀,氣血不 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陽滯於陰則生瘡,陰滯於 陽則生疽。」瘡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於臟腑胸腹之 中,外則生於膚肉筋骨之表,發無定處。夫鬱滯之本, 則因血氣不流,蒸氣不能外達,留滯而成內熱,瘡疽 所以生焉。若初覺氣血鬱滯,皮肉結聚,腫而未潰,特 可疎滌風熱,通利臟腑,一二行徐次諸湯溻漬,即得 內消矣。不然則治之稍慢,毒熱不散,反攻其內,致令 膿血之聚也。《內經》謂「治病必求於本」,蓋瘡疽本乎中 熱之鬱結不通也,其風邪寒氣所聚也,治之宜溫熱 之劑,和血令內消也。辨之有法,須認風寒則腫硬色 白,熱毒則焮腫色赤,以為異也。如有氣已結聚。不可 論內消之法。宜用排膿托裏之藥。此皆先後之次也。

《追蝕法》

[编辑]

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 榮衛不行,必將為膿,留於節腠,必將為敗。」蓋瘡疽膿 潰爛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不出,疼痛難 任者,所以立追蝕膿之方法,使毒外泄而不內攻,惡 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瘡絍,其血出不止者,則未 可絍於瘡上,糝追蝕之藥,待其熟可絍方絍。若其瘡 絍之痛應心根者,亦不可以強絍之。悮觸其瘡,其焮 痛必倍,變證不無,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 上薄皮剝起者,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 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若膿 血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欲其早愈,殊不知惡不 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托裏法》

[编辑]

夫瘡疽丹腫,結核瘰𤻤,初覺有之,即用「內消之法。經 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膿汁清稀,毒不出,瘡口 不合,成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裏。 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 者,托裏補之;陰陽不和,托裏調之。」大抵托裏之法,使 瘡無變壞之證。凡為瘡醫,不可一日無托裏之藥,然 而寒熱溫涼。煩渴利嘔。臨證宜審其緩急耳。

===
《止痛法》
===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

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不知 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病之痛者,以寒之劑折其 熱,則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 自除矣。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 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 者瀉之,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引之,陰陽 不和者調之,經絡祕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 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用藥增損法》

[编辑]

古人用藥,因病制宜,治不執方,隨病增損,療積聚補 益可用丸藥,以從舊方,不加增損。蓋瘡疽危要之際, 證候多種,安有執方之論?固可臨時加減,以從其法。 只如發背、腦疽、惡疔瘡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於「托 裏藥內加五味子;恍惚不寧加人參、茯苓。虛而發熱 者,加地黃、䒷蔞根;往來寒熱并潮熱者,加柴胡、地骨」 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 硝;小便不通者,加木通、燈草。虛煩者,加枸杞子、天門 冬。自利者,加厚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薑。嘔逆者, 加丁香、藿香。多痰者,加半夏、陳皮。膿多者,加當歸、川 芎。痛甚者,加沒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 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怯者,加丹砂。口目瞤動者 加羌活。細莘愚雖不才,自幼及老,凡治瘡疽,常依此 法加減用藥,取效如神。後之學者,宜細詳焉。

《權變通類法》

[编辑]

「夫瘡疽之病,治療多方,總而論之,各有所宜。補瀉淋 溻,及敷掃貼熁,針鎌灸烙,用之不同。蓋知其道者,舉 治必效;昧於理者,利害不無。嘗見以寒療熱,以熱療 寒,古今之通論也。又有檢方療病,妄製加減,以意裁 之,自以為可。殊不知病有逆從,治有緩急,法有正權, 方有奇偶,用有輕重。夫醫者意也,得其意然後能變」 通也。達其變通者,悟其道而省其理也,則左右逢其 源矣。愚雖不才,略陳萬一。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 治熱以寒,而熱彌熾者,何也?蓋不知五臟有陰陽之 性,其可因其類而取之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 腎,腎水滋足,熱將自除;腎虛水寒,當補心火,心火既 降,寒將自除。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 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類 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何謂也?蓋治寒以熱, 必涼而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此亦欲其調和 也。其間有正有權者,何也?蓋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 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權也。然為瘡科,於補瀉汗 下,標本逆從,正權之理,烏可闕而不知也。大凡治療 瘡疽之要法曰:「初覺熱毒發熱鬱結而作瘡疽,一二 日宜先服五利湯,蕩滌邪氣,疎通臟腑,令內消也。」古 今湯法,謂切剉㕮咀如麻豆大,以猛火急煎,無令過 熟,欲其速利也。次有丸散,宣導血脈,漸次消磨,令緩 散也。助以淋溻,調和榮衛,行經絡也。更當膏潤溫養, 兼磨傅四畔貼熁之藥,順其陰陽也。追蝕,托裏,汗下 調補,臨時制宜,淺深緩急,自有等差,男女貴賤,亦當 別論。晉尚書褚澄曰:「寡婦尼僧,異於妻妾,雖無房室 之勞,而有憂思之苦。」此深達其情者也。又仲景云:物 性剛柔,餐居亦異,治亦不同也。所以黃帝興四方之 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況病之新舊,形志樂苦,豈可執 方無權,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 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 不寧。外證深沉者,亦宜即當用托裏散,或增損茯苓 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論五發疽》

[编辑]

夫五發者,謂癰疽發於腦背眉髯鬢是也。大概論之, 分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癰也;三者癤也。夫疽初生 如黍米大,癢痛有異,悮觸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腫沉 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 渴,腫暈侵展。請幫助識別此字。「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流血。」發於 背者,謂之發背疽也。其發於腦者,為腦疽也。其發於 鬢眉髯者,以類呼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 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輭,甚則亦令人 發熱惡寒,頭痛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又有初生一 頭,色浮赤而無根,腫見於皮膚之間,大小一二寸者, 癤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此疾初生,皆由滋味與厚 衣。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 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 血,血聚則肉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 矣。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 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 流傳子孫。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 人,急服五香連𧄍湯、漏蘆湯。若年未五十,少壯實者, 可服五利大黃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 上用迫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溻腫湯、潰毒湯淋 溻之。如此調治,以待膿成已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 安患人之心,慎勿惱觸,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裏散、茯苓湯、當歸托裏散之類。」渴不止者,服 竹葉黃芪湯、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𥐚硝苦寒之 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 膿水不快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 散,以酢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 散、翠霞散之類絍之。若瘡中毒氣未盡。慎勿早斂。若 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 時制宜。兼將護忌慎之法耳。

《總論》

[编辑]

夫瘡腫之患,莫大乎癰疽。然而癰疽何以別之?《經》所 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血脈不行,則陽 氣鬱遏而不通,故生寒熱穢毒之氣,騰出於外,畜結 為癰,久而不散,熱氣乘之,腐化為膿,然而骨髓不焦 枯,腑臟不傷敗,可治而愈也。何為疽?五臟風毒積熱, 毒熱熾甚,下䧟肌膚,骨髓皆枯,血氣涸竭,其腫色夭, 「堅如牛領之皮,故命曰『疽』。」癰者其腫皮薄以澤,此其 候也。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胸腹臟腑之中,外生 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鬱 滯之本,始於喜怒憂樂不時,飲食居處不節,或金石 草藥之發動,寒暑燥濕之不調,內使陰陽之不平而 蘊結,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輕者起「於六腑,浮達而 為癰。氣行經絡而浮也。重者發於五臟,沉澀而為疽。 氣行經絡而沉也。」明乎二者。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

疔瘡

[编辑]

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論之 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疔。《千金方》說疔瘡有十 三種,以至《外臺祕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 於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腫痛,青黃 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 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 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畜結,遂生疔瘡。《內經》曰:「膏 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 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迴瘡錠子從 針孔絍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𧄍湯、漏蘆湯 等疎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針 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絍。前錠子 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裏湯散。依常 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 治。此邪毒之氣入臟腑故也。《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 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癰疽癤毒證治》

[编辑]

發散諸般毒,多碾白芙蓉葉,入草烏葉少許,蜜調傅, 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諸毒,用膏藥,欲散,搓入麝香,欲 潰,搓入雄黃。

一應毒證已作渴,或膿過多,防其為渴,宜於《千金》內 補散之外,兼進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發熱惡寒,狀如傷寒而痛者,其痛處欲為癰疽。癰屬 腑,故生淺,皮薄而腫高;疽屬臟,故生深,皮厚而腫堅。 又有輕於癰疽者,名曰癤毒。癰,壅也;疽,沮也。癤,節也, 言氣血壅滯沮節也。並威靈仙飲微利之,或五香連 𧄍散,佐以復元通氣散。若膿血結成,不可發散。已潰 未潰,宜小托裏散,或《千金》內補散加木香、羌活、白芍 藥烏藥等分。渴加䒷蔞根此數藥皆治陽證。若陰證。 宜於「《千金》內補散。」減防風、桔梗之半。倍加白朮。未效 更加熟附。與諸藥煎服尤佳。

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勝。金石與 肺同類,肺附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𪔀為 臛,亦治發背。蓋𪔀之陽氣,皆聚於上甲,所以「上甲」可 入藥也。治法同前。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 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

毒之初發。並宜酒調「復元通氣散。」或病在下者。酒糊 丸通氣散。卻欲木香湯吞下。

《治諸毒方》結成者,以皂角樹上所生之葚,磨烏酢調 塗。此葚須預藏在煙閣頭,緩急取用。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 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 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虛陽外發,內外 俱虛,此為極病。凡消渴愈後生毒,毒愈後消渴,皆非 可治之病也。

癰疽、癤,此毒總名,亦舉其大概耳。其他證狀不一,名 稱亦異。未潰之際,憎寒壯熱,狂言妄語,如見鬼神,膿 去已多,而大熱不休者,似為難治。蓋毒之得膿,猶傷 寒病證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熱,則為壞傷寒矣。若淋 洗貼傅,自屬外科。癰疽發背已潰,出膿過多而羸瘦 者,芎歸湯。凡所服藥,並不可用。白朮能生膿故也。未 潰與初發陰證。用之卻可。

若其人嘔,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內補散滯其脾,恐挾 外邪未潰者,二陳湯加芎,或不換金正氣散。已潰者, 穀神嘉禾飲又一方治毒,並不喜食,於不換金正氣散加白茯苓、 半夏等分,人參、木香減半,亦名正氣散。

患癰毒人,膿血已潰,所去過多,津液枯竭,多病於渴, 縱有發熱躁擾等證,不可以治者,用「益榮生津」之劑。 若大熱不止者,難治。

瘡毒久不乾成漏者。忍冬草浸酒常服。

瘡毒而大便堅者。升麻和氣飲和消毒飲。加以身上 發熱甚者。消毒飲和敗毒散。

有火邪逼身。及因灸後。遍身發為赤核。腫痛旋盤。用 荊防湯浸取洗。

露𤷍名為「羊核」,生取石菖蒲爛研盦之,仍以石首膠 一兩許,火煆存性,研為末,酒調服。

有不傅藥時大痛,傅即不痛。有不傅藥時不痛,傅之 則痛。蓋寒、熱、風、濕,并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 藥拔出之,故不痛也。《血死》,陰毒在中,愈服愈深,愈不 覺痛,藥發之於外,故反痛也。

《薛己醫按》

[编辑]

《用藥總論》

[编辑]

人病不同,藥性亦異,有是病而宜是藥,不可以誤施 也。且如瘡疽,痛息自寧,飲食知味,脈證俱緩,緩則治 本,故可以王道和平之藥,徐而治之,亦無不愈。若脈 沉焮腫,寒熱煩躁,此脈證俱實,宜瀉之,非硝黃猛烈 之劑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劑則非也。若瘡瘍聚腫不 潰,潰而膿水清稀,或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 或手足並冷,此脈證俱虛,非大補之藥不能平,投以 硝、黃攻伐之劑亦非也。當推《內經》「虛者補之,實者瀉 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之本旨,隨證用藥,臨機應變, 庶不誤耳。大抵瘡瘍之證,皆由臟腑不和,氣血凝滯, 喜怒不常,飲食不節,或腠理不密,邪氣客於經絡;或 服丹石之藥及膏粱厚味,不慎房室,精虛氣竭所致。 故治其證者,當辨其表裏虛實,隨宜治之。若不推陰 陽逆順,氣味攻守,率爾投藥,以致實實虛虛,或概以 王道為萬全,猶執一而無權,適以害之矣。

《靈樞經》云:癰疽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云: 「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而成。」此因喜怒 憂思也。身有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滯不行,熱氣壅 結而成,此外因也。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 則肉腐為膿,此寒熱風熱所傷也。有因服丹石炙煿 麪濕,牀被厚者;有因盡力房室,精虛氣節者。《爾雅》云: 「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是言陰陽不和,有所 壅節,皆成癰疽也。又云:陰帶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 則發疽。此二毒發無定處,當以脈辨之。浮、洪、滑、數則 為陽,微、沉、緩、濇則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治法有 四節八事,初覺則宜消熱拔毒,已潰則宜撥膿止痛, 膿毒則消惡肉,惡肉盡則長傅痂。次第既明,又須別 其因以施治,觀病淺深凶吉。寒則溫之,熱則涼之,虛 則補之,實則瀉之。導以鍼,灼以艾,破毒潰堅,以平為 期也。

客問:「瘡瘍脈洪數,身作熱,為陽證,亦有死者,何也?」曰: 「《經》云:『陰滯於陽則生癰,脈見沉細弱澀;陽滯於陰則 生疽,脈見浮洪弦數,此氣血為證,瘡疽屬陰屬陽之 論也。彼瘡疽雖因積熱所成,若初起未成膿,脈洪數, 乃陰虛陽亢之證。若膿潰於內,不得發泄於外,身必 發熱,故脈洪數,瘡疽之病進也。膿既去,則當脈靜身』」 涼。腫消痛息。如傷寒表證之得汗也。若反發熱作渴。 脈洪數者。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死無疑矣。

《治法三要》

[编辑]

《病機機要》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若 其脈沉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也。其脈浮大,當先 托裏,恐邪氣入內也。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 經絡,故發癰腫。此因失托裏及失疏通,又失和榮衛 也。治瘡之大要,須明托裏、疏通、和榮衛之三法。內之 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於內,其邪」 氣深矣,疏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 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托裏也。「內 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 當和榮衛也。用此三法之後,雖未差,必無變證,亦可 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灸法》

[编辑]

元戎云:「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 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 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 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 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 將潰,所以不痛也』。」然此亦約法,因以東垣等法附於 「左,宜參用之。凡人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 以濕紙覆其上,立候視之,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 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厚薄,安於頭上,用大艾 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 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 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 餅鋪頭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 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粒如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 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薄,正安於瘡上,著艾灸十 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按:謂癰疽所發,宜灸之也。然諸瘡患久成漏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厚三、二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麪、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并「信效錠子」,互相用之。絍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大抵始發宜灸,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至灸冷瘡,亦須內托之藥切當,設有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轉生他病。

《攻補法》

[编辑]

元戎云:「陷脈為瘻,留連肉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 生癰腫。榮逆血鬱,則熱聚為膿。《正理論》曰:『熱之所過, 則為癰腫。營氣不從,亦有不熱者乎』?」答曰:膏粱之變, 芳草之美,金石之過,氣血不盛,榮衛之氣充滿而抑 遏不能行,故閉塞血氣,腐而為癰也。當泄之以奪盛 熱之氣。若其人飲食疎,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薄,營 衛之氣短促而濇滯,故寒薄腠理,閉鬱而為癰腫也。 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亦當以脈浮沉別之。既得盛 衰,泄之則連𧄍、大黃,補之則內托之類是也。

按:辨瘡瘍因熱因寒,及氣血鬱而成,當攻補之法不同,宜與前後諸篇兼看,殆無餘蘊矣。但世俗昧此理,而云是瘡不是瘡,且服五香連𧄍湯。然或中或否,致悮者多,蓋不審形氣虛實,瘡毒深淺,發表攻裏,所因不同故也。今以丹溪先生《外科精要》發揮諸法之義,附於後例之下,庶學者知所鑑焉。

《分三因》

[编辑]

陳無擇云:「發背癰疽者,該三因而有之。論曰:『癰疽瘰 𤻤,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 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 後成癰者,此乃內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身有 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 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者,此亦」 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麪、 溫牀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 不因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也。

按:「所分三因雖備,但未具瘡瘍之邪在經、在表在裏之異,故其治亦不能詳備也。」

《陰滯於陽則生癰陽滯於陰則生疽》

[编辑]

丹溪曰:「《精要》云:『陽滯於陰,脈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脈 沉細弱濇。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切詳其意, 陽滯陰滯,當作熱治寒治,求之寒熱,固可作陰陽論, 於陰於陽,分明是於氣於血,他無可言也。熱滯於氣, 固無寒滯耶?寒滯於血,固無熱滯耶?何寒不能傷氣, 熱不能傷血耶?以予觀之,氣為陽行脈外,血為陰行 脈內,相並分派,周流,循環一身,無停止,謂之「脈。」一呼 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共得六寸,一身 通行八十一丈,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得寒則行遲而 不及。五味之厚,七情之偏,運氣為滯,津液稠厚,積而 久也。為飲為痰,滲入脈內,血為所亂,因而凝濁,運行 沍泣,或為沸騰,此陰滯於陽也,正血滯於氣也,氣病。 今人或以藥助邪,病上生病血之病日增,溢出脈外, 隧道隘塞,升降有妨,運化失令,此陽滯於陰也,正氣 滯於血也。病分寒熱者,當是禀受之素,偏虛邪之雜 合,豈可以陽為熱,陰為寒耶?浮洪弦數,氣病之脈也, 豈可遽以此作熱論?沉細弱濇,血病之脈,豈可遽以 此作寒論?此萬病之根本。豈止疥癬瘡瘍癰疽而已。 幸相評其是否。

《明本末》

[编辑]

東垣曰:「《生氣通天論》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 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陰陽應象論》 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是言濕氣外傷,則 營氣不行。榮衛者,皆營氣之所經營也。營氣者,胃氣 也,運氣也。營氣為本,本逆不行,為濕氣所壞而為瘡 瘍也。膏粱之變,亦是言厚滋味過度,而使營氣逆行, 凝於經絡為瘡瘍也。此邪不在表,亦不在裏,唯在其 經中道病也。已上《內經》所說,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 遍看諸瘡瘍論中,多言二熱相搏,熱化為膿者,有只 言熱化為膿者,又言濕氣生瘡,寒化為熱而為膿者, 此皆瘡疽之源也。宜於所見部分,用引經藥,并兼見 證中分陰陽證,先瀉營氣是其本,本逆助火,濕熱相 合,敗壞肌肉而為膿血者,此治之次也。宜遠取諸物 以比之。一歲之中,大熱無過夏,當時諸物皆不壞爛者,而壞於交秋濕令大行之際也。近取諸身,熱病在 身,止顯熱而不敗壞肌肉,此理明矣。標本不得,邪氣 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為上工矣。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瘡癰。且營氣者,胃氣也。飲 食入於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肺朝百脈,次及皮毛, 先行陽道,下歸五臟六腑,而氣口成寸矣。今富貴之 人,不知其節,以飲食肥醲之類,雜以厚味,日久太過, 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 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則子能令母實, 火乃大旺,濕熱既盛,必來尅腎,若雜以不順,又損其 真水,腎既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 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疔之最重者也。若毒氣 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 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受物,無不受焉。治 大疔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 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諸瘡 瘍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沒藥,雜以芳香之藥止之,必 無少減之理。若使經絡通流,臟腑中去其壅滯,必無 痛矣。苦寒之劑,除其疼痛,藥下於咽,則痛立已,此神 品藥也。

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者,乃營氣而作也,今反補 之,與自棄何異?雖用藥施治而不能愈。地之濕氣,自 外而入內者,瘡癤當先服藥而用針,如瘡癤小,不欲 飲藥,或嬰兒之瘡,先當溫衣覆蓋,令其凝泣壅滯,血 脈溫和,則出血立已者,不如此,血脈凝滯,便針則邪 毒不瀉,反傷良肉,又益其瘡勢也。瘡瘍及諸病面赤, 雖伏大熱,禁不得攻裏,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 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見,宜多 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以潤之。如見風 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利通得大便行也。 若只乾燥祕澀,尤宜潤之,慎不可下也。瘡瘍鬱冒,俗 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驗瘡名色治之。當從《素問》 《針經》《聖濟總錄》。易老瘡論。及諸家治瘡用藥法度。此 為緊要。臨病之際。宜詳審焉。

按「《聖濟總錄》能悉諸瘡之名色,但其用藥,則多主寒涼,而無通變之法。唯已上易、老、東垣等言,深擷針經之大法,陳脈病治例之要,學者能熟此等議論,則臨證處方,便自胸中了然明白。」

《膿潰論》

[编辑]

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也。當推其虛實表 裏而早治之,可以內消,此即托裏之意也。若毒氣已 結者,勿泥此內消之法,當辨膿之有無淺深。若按之 即復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大按方痛者,膿 深也;小按便痛者,膿淺也。急酌量刺之,緩則穿通臟 腑,爛筋骨,可不慎哉!但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 十宣散及敗毒散、流氣飲之類,殊不知十宣散雖有 參、芪,然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氣,況不分經 絡時令,氣血多少,而概用之乎?敗毒散乃表散之藥 也,雖有表證,不過一二服,況非表證而用之乎?流氣 飲乃行氣散血之劑,若服之過度,則氣虛血耗,何以 為膿?此三藥者,不可輕用明矣。若夫瘡既成膿,皮膚 不得疎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而充實者,或 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兼或攻發太過,不行 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如沈氏室 乳癰膿成,予為針刺,及時,不月而愈。黃上舍腿癰,膿 熟惡針,幾至危殆,予為刺之,大補三月而愈。練千兵 腿癰,脈證俱弱,亦危「甚矣。」予治以托裏得膿,急使針 刺,彼固不從,致膿水開泄淋漓,不能收斂而歿。王安 人發背,待其自破,毒氣內攻,王貴腹癰,潰透腹脅,穢 氣從瘡口而出。予謂其決不起,果然。大抵瘡瘍之證, 感有輕重,發有淺深。淺者腫高而軟,發於血脈;深者 腫下而堅,發於筋骨。然又有發於骨髓者,則皮肉不 變,膿成之時,氣血壯實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針刺。 鮮有不誤。東垣云:「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 時不烙。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茲 舉一二與同道裁之。使患者知所慎云。

生肌止痛

[编辑]

夫肌肉,脾之所主也,潰後收斂遲速者,乃氣血盛衰 使然。世之治者,但知生肌用龍、竭之屬,止痛用乳、沒 之屬,恪守不移。予謂不然。蓋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 助氣血為主,則肌肉自生,豈假龍、竭之屬。設若膿毒 未盡,就用生肌,反增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 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而不斂,亦危矣。 蓋止痛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損之,虛者補 之,膿鬱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如是則痛自止,豈 假乳沒之屬?如黃汝耘背發,毒氣未盡,早用生肌,竟 致潰爛,予以解毒藥治之得愈。許序班患此,毒氣始 發,驟用生肌,其毒內攻而死。王汝道患腿癰,因寒作 痛,與乳香定痛丸。周朝儀母患時毒,因熱作痛,與防 風通聖散。丁蘭患臀癰膿潰,因虛作痛,與益氣養榮湯。劉貴患腹癰,因實作痛,與黃連內疎湯。王州守患 腿癰,膿成作痛,予為刺之。楊千兵母發背腐肉侵蝕 作痛,予為取之,痛即自止。嗟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 損實補虛,此用藥者之繩墨,若專用龍竭生肌,乳、沒 止痛,予恐其功不奏也。

《惡肉論》

[编辑]

「夫惡肉者,腐肉也。大凡癰疽瘡潰後,腐肉凝滯,必取 之,乃推陳致新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 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怯弱之人, 血液少,肌肉澀,必先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是謂定禍 亂,以致太平。設或留而不去,則有爛筋腐肉之患。」如 劉大尹汪太夫人取之及時,而新肉即生,得以全愈。 金工部陸舍人取之稍遲,幾至不救。鄭揮使取之失 期,大潰而斃。予常見腐肉既去,雖少壯者不補其氣 血,尚不能收斂。若怯弱者不取惡肉,不補氣血,未見 其生也。

腫瘍

[编辑]

「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腫硬痛深,脈沉 者,邪在內也,宜下之。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者,邪 在經絡也,當調榮衛。」「焮痛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 火。焮痛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大 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煩躁飲 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惡寒而不潰者,氣 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祕 讝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 也,宜補之。」

潰瘍

[编辑]

膿熟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肉不腐者,宜大補 陽氣,更以桑木灸之;膿清或不斂者,氣血俱虛,宜大 補之;膿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倦怠懶 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寒氣襲於瘡口,不斂或 陷下不斂者,溫補之;脈大無力,或濇微者,氣血俱虛 也,峻補之;「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 之。

作痛

[编辑]

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 宜滋陰。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脈實便祕 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濇而痛者,氣血虛寒也, 溫補之。

發熱

[编辑]

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脈濇而 熱者,血虛也,宜補血。午前熱者,補氣為主;午後熱者, 補血為主。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脈 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

作渴

[编辑]

尺脈大或無力而渴者,宜滋陰降火。上部脈沉實而 渴者,宜瀉火。上部脈洪數而渴者,宜降火。胃脈數而 渴者,宜清胃。火氣虛不能生津液而渴者,宜補中氣。 脈大無力或微弱而渴者,宜補氣血。膿血大泄,或瘡 口出血而渴者,大補氣血。如不應,急用獨參湯。

作嘔

[编辑]

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喜熱惡寒而嘔者,宜養胃 氣。脈實,便祕而嘔者,宜瀉火。脈細,腸鳴,腹痛,瀉而嘔 者,托裏溫中。

便祕

[编辑]

脈沉實而祕者,火在內也,宜泄之。脈濇而祕者,屬血 少,宜養血。脈浮而祕者,屬氣虛,且補氣。脈浮濇而祕 者,氣血俱虛也,宜補氣血。

疔瘡

[编辑]

「脈浮數者散之。脈沉實者下之。表裏俱實者,解表攻 裏。痲癢或大痛及不痛者,并灸之,更兼攻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