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75字
英特爾在製造技術落後對手、錯失AI浪潮、股價重跌之際,執行長基辛格閃電退休並離開董事會。分析師認為,無論誰接手都將面臨艱難挑戰,儘管英特爾有它政治意義,但僅靠政府支持並無法解決問題。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今天宣布公司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退休並離開董事會,自1日生效。兩位高層辛斯納(David Zinsner)和霍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共同暫代執行長職務,董事會已成立委員會尋覓接替基辛格的最佳人選。
英特爾董事會獨立主席耶里(Frank Yeary)表示,公司將繼續針對優先處理事項採取緊急行動,簡化及強化產品組合,提升製造與代工能力,同時優化營運費用和資本。
消息一出,英特爾股價一度上漲逾5%,不過最終下跌0.5%、收在23.93美元。
道瓊旗下的「巴隆周刊」(Barron's)今天指出,新的管理團隊必須向投資人證明,公司有能力平衡短期和長期優先事項。英特爾未來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愛德華瓊斯公司(Edward Jones)分析師普克(Logan Purk)在寫給客戶的一封信中指出,「儘管投資人可能認為這(英特爾執行長換人做)是一項正面的消息,我們所見到的持續證據表明,英特爾無法克服自行造成、或因其他原因產生的障礙。」
普克並寫到,新任執行長在能夠調整英特爾規模之前,可能會面臨一連串的問題。
「巴隆周刊」指出,英特爾第一大問題是晶片製造技術領先地位在2018年左右被台積電超越。2021年,基辛格出任執行長,落後情況已經加劇。基辛格以重返領先地位、並為其他公司代工為主要目標,不過「到目前為止,這項計劃並未取得太大進展」。
為了維持競爭力,英特爾甚至被迫轉向外部廠商,尋求與台積電合作生產部分商品。英特爾持續將希望寄託在預計於2025年中啟用的自有製造生產線,但結果尚不清楚。
之後不論誰接下英特爾執行長一職,都將面臨與基辛格同樣的挑戰。
「巴隆周刊」對於英特爾如何在削減開支的同時,追趕上台積電的技術打上問號。
投資人希望削減成本,基辛格之前已採取行動裁掉15%的人力和宣布停發股息。然而這些即時需求卻與公司長期發展相互違背,影響到對於研發和資本支出的重要投資。
美國政府最近依據「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Act)敲定英特爾近80億美元(約新台幣2620億元)的補助,雖然有所助益但款項僅占公司不到兩個季度的資本支出。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可能還得面臨基辛格不願做出的選擇:出售公司部分業務。
可能分拆的選項包括旗下Mobileye公司(MobileyeGlobal Inc.)的自駕晶片業務和亞爾特拉公司(AlteraCorp.)嵌入式晶片業務。另一個選擇是尋找買家收購整家公司,但買家不僅須具備雄厚財力,且這項交易涉及政治因素因此要達成極為困難。
最終,新任執行長將面臨艱難抉擇。對英特爾有利的是它在美國的地位,身為唯一可能追趕上台積電的美國晶片製造商,它是「晶片法」下最大受益者,獲得24%的撥款。英特爾背後有兩黨的政治意志,「但僅靠意志力並無法解決英特爾的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