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危機 自己農作自己救 明年防災納農民力 氣候變遷直接衝擊餐桌農糧,農委會統計去年農作物災損高達兩百七十億元,不論是國庫或是農民心血都受害;農委會轄下農試所推動參與式防災構想,除了農政單位、氣象局以及防災中心等的官方力量之外,未來也將於防災系統首度納入農民力,共同守護糧食,預計明年會推動。...
餐桌危機 農業防災升級 農委會出3招 近年台灣農作物受天災衝擊,直接影響食物價格波動。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駿季表示,過去防災資訊都「以人為主」,農業資訊較少,為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除將增加一一四個農業氣象站,也啟動「參與式防災系統」,讓不同地區、種不同作物的農民,能因應不同災害,收到預警及防範訊息。...
餐桌危機 救餐桌危機 學者:減法策略 縮短產銷供應鏈 本報願景工程「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報導極端天氣造成餐桌危機,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回應拋出「護鏈」新思維,呼籲政府應盡快整合各部會,解決從產地到餐桌冗長的產銷供應鏈造成的農產損失,以「減法」策略守護餐桌食物。...
餐桌危機 農業氣候預警 未來擬改小時制 聯合報願景工程「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專題,拋出極端天氣下餐桌食物所受到的危機。農委會回響提出至少六項未來的調適策略,包括治理農田水患、推動強固型溫網室、進行品種改良、推動產期調整、節水灌溉、農業保險等,未來也擬將農業氣候預警從日縮短為小時制,還能針對不同作物發出個別預警。...
餐桌危機 評論/「護鏈」新思維 迎戰餐桌危機 面對極端氣候,糧食安全常演變成國安問題,大家可能認為這只會發生在開發中國家貧困地區;其實,面對極端氣候衝擊,產地經冗長產銷供應鏈而造成的餐桌危機,這是農產品產銷不同於工業品之處。...
餐桌危機 林聰賢:天氣預警、耐逆境育種並進 極端天氣引爆全球餐桌危機,本報願景工程「餐桌上的氣候變遷」走訪全台,並借鏡南韓、秘魯如何透過科技、傳統找到護糧解方;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對此表示肯定,並將把相關建議納入政策思考,農委會也會積極推動耐逆境育種計畫、並透過天氣預警分析,及早輔導農民適時適種。...
餐桌危機 農業施作缺人、缺錢 保種開放農民參與 極端氣候造成全球危機,首當其衝就是農業,進而影響你我的餐桌。除了被動看天吃飯外,我們能做的還有什麼?政府除了應加強保種與育種人力、經費資源外,開放民間參與進行保種工作也很重要;此外,汲取傳統農耕精神、盡快建立有效的氣候預警制度,再結合食農教育、綠色消費等公民力,才能抵禦氣候變遷。...
餐桌危機 水梯田避淹水 學老祖宗與天氣共存共榮 因應極端氣候,不只能從科技中找到解答,從老祖宗的農業智慧中,也能尋得解方。專家舉例,早期的豬糞尿當有機肥施作、水稻插秧間距較寬、水梯田讓水流得以緩衝、多樣性種植等形式,都是極端氣候之下,得以重新學習的老祖宗農作智慧。...
餐桌危機 一枝冰棒的背後… 收購過熟水果 承擔「看天吃飯」風險 氣候異常、天災頻繁,台灣的水果平均有一成會因過熟而無法販售,如何將天氣帶來的考驗轉成機會,解決農民困境。知名天然冰棒「春一枝」收購水果、在地製成冰棒,不僅打出天然冰棒一片天,同時教育消費者「適時適吃」的觀念,面對氣候變遷,春一枝做了最好的示範。...
餐桌危機 農業突圍 台灣從「南向」找機會 「氣候變遷對農業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面對氣候變遷,專家提出台灣須要先有健康的土地、足夠的農民及良好的種子,重新規畫栽培制度、設施化及風險分攤化,同時「從下而上」擬定調適計畫。更重要的是,台灣缺乏資訊整合,有必要盡速整合氣象、災防及農業資訊,才能訂定精準的決策。農委會則表示,目前至少提出六大調適方向,並隨著氣候環境改變,進行滾動式調整。...
餐桌危機 秘魯境內氣候80種 建立調配機制 今年一場前所未見的急降雨重創秘魯,秘魯農業部表示,除持續鼓勵傳統梯田復耕,運用地方傳統農作系統如普諾的「waru-waru」,面對前所未見的天災,納入「科學技術力」,如治水、適地適種,試辦溫室、結合氣象資料預警等,都是未來對應氣候變遷的策略。...
餐桌危機 老農法+新科技 巡視印加梯田 無人機e指搞定 在古老的印加帝國秘魯,當地許多數百年的梯田仍沿用至今,近年也喊出:「找回印加人的務農方法」,他們相信循著傳統農法,可以解決極端天氣之下的耕作與糧食危機。...
餐桌危機 傳統秘魯3千年農法 抗暴雨異象 位於南半球的秘魯首都利馬,四月底原本應是微涼的早秋,但許多人仍熱到穿著短袖熱褲上街;沙漠型氣候「無雨城」利馬,才剛經歷了一場駭人暴雨,還因此成為國際焦點的秘魯人細數種種天氣異象,臉上盡是無可奈何,因伴隨異常天候而來像坐直升機般的物價,讓他們吃足苦頭。...
餐桌危機 採訪側記/農耕傳統力 台灣原民也有一套 以往想到極端氣候,最常想到的因應方式,無不就是透過「科學力」,提升農作技術來因應,但此行前往秘魯,發現這個南美洲的古老帝國,反而是努力地從傳統的農作知識、農耕體系當中,挖掘、尋找守護糧食的應變方法,而這項「傳統力」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餐桌危機 5智慧農場示範區 今年上路 本報願景工程「餐桌上的氣候變遷」走訪南韓,報導該國善用科技,氣象早期預警系統的資料細緻到可以個別農場、不同作物區分。對於他山之石,農委會農試所指出,透過農業物聯網即時監測、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準是未來的重要手段,年底前將於北中南推出五個智慧農場系統示範區,並盼推廣至全台。氣象局明年也將與農委會合作推動農業氣象大型計畫,讓農民更精準掌握天氣資訊。...
餐桌危機 採訪側記/南韓的前瞻眼光 讓危機變轉機 一提到南韓,多數人第一印象不外乎韓劇、韓星、手機…,「農業」從來不是大家熟悉的面向。這趟出發前,原將重點設定在南韓如何以科技幫助農業因應氣候變遷,但實際造訪後發現,南韓的科技實力固然值得借鏡,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是韓國人面對危機時的未雨綢繆、組織整合力,以及將危機轉為機會的「野心」。...
餐桌危機 南韓KWPA踏遍農村 她們苦尋「老奶奶的種子」 「在地種子一旦消失,很難再尋回。」南韓政府透過科技為氣候變遷找解方,民間農業組織「韓國女農協會」(KWPA)則透過尋回已逐漸失傳的在地種子,迎戰未來。對KWPA而言,保住在地種子,除了因這些種子更能適應氣候變化,更是一份對後代的責任感。...
餐桌危機 南韓農村研究天公伯 資料5秒抓一次 走進位於南韓全州農村振興廳內的戶外氣象站,每個儀器都有不同任務,有的負責量測土壤溫度、有的統計降雨時間、測量風速等,資料每五秒抓一次、十分鐘整理一次。最後都會彙整到農村振興廳,上線讓各地農民能夠參考。像這樣的自動氣象站,全南韓共近二百個,遍及各地。...
餐桌危機 科技南韓暖化沒台灣危急 農民變孔明能預言天氣 六月初的南韓,原本應是雨季,但在濟州島種柑橘近廿年的農民金大勳卻望著橘子樹嘆氣,「今年到現在還沒下什麼雨。」不只台灣,暖化、降雨季節錯亂等氣候衝擊也愈來愈常發生在南韓,但跟台灣不同的是,南韓政府近年從氣象預警、精進種植技術等各面向,多管齊下協助農民面對愈來愈劇烈的氣候變化。...
餐桌危機 智慧農場見雪關窗 物聯網、大數據讓番茄產量翻4倍 AI、物聯網、大數據,是所有產業未來趨勢,應用在農業上,不僅可解決缺工困境,更能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適應策略。南韓未來創造科學部投資民間企業Seedream廿四億韓元(約合台幣六三五○萬),打造友善環境的智慧溫室,作物生長不受極端天氣影響、產量穩定,農民收入、生活也能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