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作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余英時

「余英時的第一課」為一系列精品讀書會,是給所有對余英時的作品有興趣,並希望有系統及立體地理解余英時思想的讀者。在知識碎片化的年代,聯經希望透過這個小課,協助讀者更有系統地重組余英時相關的知識。我們邀請到三位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大家從不同角度切入余英時的思想宇宙,包括「入世的余英時」、「思想史的余英時」與「革命的余英時」,全方位、脈絡化地導讀余英時在不同階段的主要問題意識及思想路徑。

余英時的第一課
日期:2023年3月3日、3月10日、3月17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7:00-8:30
地點:聯經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捷運公館站)
報名:每場活動採預先報名,預先報名名額為35名,若線上名額額滿,將提早結束報名,活動現場另開放20名讀者候位入場。所有報名者當日需憑聯經出版2022年發行之《余英時文集》任一本,即可免費入場。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5cGQgpx3NUdntVTD8

第一節 【革命的余英時
青年余英時與他的「胡適式革命」
時間:2023年3月3日,下午7:00-8:30
導師:徐兆安
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明清至現代中國思想史與制度史,現正撰寫關於考試制度如何在後科舉時代建立信用的專書。

何以胡適所代表的新文化思潮,最終抵擋不住馬克思主義的衝擊?這是余英時在1983年〈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一文中所提出的經典問題。他對這問題的答案,為學界帶來深遠影響。余英時指出,胡適思想在「改變世界」方面有其重大的內在限制。胡適抱持「小心求證」的宗旨,拒絕對於中國社會性質提出全盤的解釋,因而無法產生「根本而徹底的改變世界方案」。在余英時的影響下,不少學者把胡適的經歷視為中國現代知識人困境的代表。

 少受注意的是,余英時並不止於分析胡適思想的限制。在1950年代初的香港時期,他曾用力開發一套以胡適思想為基礎,解釋文明進程以改變世界的方案。這套「胡適方案」,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我們走哪條路〉中的概念開展。 隨著史學研究上的進境,以及在美國學院中的驚人成就,1950年代的「胡適方案」彷彿退出了余英時的思想生命。但細究余英時學術生涯對於研究題目的選擇,歷史解釋的進路,「胡適方案」中的種種因子,例如「群體自覺」「物質與精神的配合」等,其實都一直存在。藉著聯經再版余英時50年代在香港時期的著作,我們可以重新發現余英時史學研究背後的思想淵源,並更真切地把握其民主自由論說的內涵。

讀本:

延伸閱讀:

第二節 【入世的余英時】
余英時看兩岸未來
時間:2023年3月10日,下午7:00-8:30
導師:翁稷安
簡介:原籍嘉義義竹鄉,生長於臺北。歷史學學徒,現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另經營Podcast節目「大衛鮑魚在火星」。努力尋求學院內/外生活平衡的可能。

本次讀書會,將以《余英時時論集》和《余英時政論集》兩部書為對象,作為理解余英時其人其學的切入。首先將以余英時著名的〈史學、史家與時代〉一文破題,指出要余英時學術的真精神,在於他的史學始終是一門入世之學。在純學術的討論外,必須同時留心他對時局的觀察與論斷,才能一窺余英時史學的全貌。

第二部分則會聚焦在《時論集》和《政論集》兩部書籍的討論,會先進行通盤的概覽,再由其中選擇數篇具代表性的文章,交待兩部書大致的方向和關懷。閱讀這些對於臺海兩岸三地觀察的時論文章,除具體討論主張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能跳脫後見之明的對錯論斷,進一步以這些主張為線索,追索背後所反映的,余英時對政治與文化的核心關懷。這些深層的關懷,正是貫穿余英時一生治史論學的關鍵所在。最後將重返少年余英時的兩部作品《香港時代文集》、《民主革命論》,指出在他學者生涯的起點,即已奠定了日後對學術和時政根本的信念和看法。藉由這樣的回顧,可以見得余英時那始終未曾偏移的入世基調,以期能對於這樣一位當代的重要史家,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

讀本:

延伸閱讀:

第三節  【思想史的余英時】
余英時的「胡適研究」:從思想史的思考談起
時間:2023年3月17日,下午7:00-8:30
導師:李顯裕
簡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法學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文學博士。現職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學術史與思想史,現正以近代中國重要人文學者的學術與思想為研究課題。曾撰述《余英時的香港情懷》、〈余英時與新儒家〉等多篇研究余英時的論著。

本次讀書會,將以《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思想與再認識》為對象,作為理解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研究風格的切入點,同時藉著此書余英時評論胡適所持的價值理念與評判標準,也可觀照余英時學思生命的本質。

課程上將以書中〈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與〈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為重心,具體分析余英時思想史研究的特色,如何在「思想與社會的互動」或「思想史的內在理路」取徑中來進行具體研究。最後也將延伸閱讀余英時兩本思想史研究名著《歷史與思想》與《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以及《我的治學經驗》,總合來了解余英時思想史研究的風格。

早在1952年,余英時22歲時即在香港《自由陣線》發表〈胡適思想的新意義〉一文,當時正處於中共展開「胡適思想批判」的運動中,此文可看出余英時思想早熟地全面為胡適辯護。而余英時早年受《胡適文存》的影響,早已奠定他自由主義思想的歸趨,而胡適的學術論述亦啟蒙了余英時。然後來余英時在兩位老師錢穆與楊聯陞的影響下,學術、文化層面與胡適早有著不同的差異。然胡適一生以著自由主義的精神,「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扮演著公共知識人(分子)的生命樣態,卻是形塑余英時的一生學術生命,帶有強烈入世關懷的最重要精神典範,此在《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思想與再認識》一書中,也可得到印證。

讀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