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健康管理

美國智庫報告建議,結合腰圍、體脂肪測量、營養師輔導,能更有效控制美軍肥胖風險。圖為空軍示範如何利用測量脖子維度推估體脂肪量。路透 軍武

胖胖美軍/因何低估肥胖症人數?美軍沒搞懂的健康問題

美國智庫認為,美軍的健康管理很有問題,他們長期低估肥胖症患者人數,部分原因是出自退伍軍人事務部的態度。其中最關鍵處在於,指揮官無法將可能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肥胖軍人,轉介給專業醫療人員。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尤其,美軍軍事設施不但未增加營養食品,反而引進速食店等娛樂文化,最終導致肥胖問題及醫療支出。而這還只是原因之一。

為了提升學生體位適中率,降低過重、肥胖率,學校利用暑假辦運動相關課程,讓學生動起來。圖/日新國小提供 生活

擺脫最胖城市汙名 台南局長、校長、老師帶頭瘦身

台南市小吃偏甜,有全糖城市之稱,連市長黃偉哲都自稱是全糖市長。台南曾居「過重、肥胖比例」6都之冠,而近幾年國中小學生體位適中率也低於平均,小胖弟、小胖妹人數不少,因暑假常是「養胖期」,學校採對策因應。8月30日開學了,各校健康檢查要陸續開始,提升體位適中率策略能否奏效,站上體重機就能揭曉。

台積電亞洲業務處長萬睿洋日前在台積技術論壇上透露,AI可以比人類快一萬倍的速度,在數百萬個蛋白質序列中,識別人類難以檢測的致病基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經

科技廠醫療AI大進擊 全基因檢測能成精準醫療救世主?

台灣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8月2日至4日盛大登場,AI果然無所不在,成為今年的關鍵熱點。會中展示「AI助陣醫療、電信業...

性治療師童嵩珍表示,「和性伴侶的感情狀況」、「性愛前戲的鋪陳」與「男性陰莖勃起的硬度與持久度」是影響性生活滿意度的主因。圖/童嵩珍提供 聽幕後

元氣醫聲EP31|過年遇情人節,專家授「情慾增溫十招」,讓你跟另一半性生活美滿

你對自己的性生活滿意嗎?根據調查,高達7成的受訪者不滿意自己目前的性生活狀態,更有逾半數受訪者因此曾考慮分手或離婚。 男女對性生活不滿意的原因不同,解決方法自然也不同,加上長假即將來臨,到底要怎麼褒愛?想看A片營造氣氛、用情趣用品助性,但伴侶間開不了口怎麼辦?又該如何選擇情趣用品?就讓專業的來,讓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童嵩珍教你性愛保鮮10個技巧。

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童嵩珍建議,用「99法則」算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屬於性福一族。情境圖/Ingimage 聽幕後

元氣醫聲EP18|多久「愛」一次才好?專家:這個數字算出性福密碼/性治療下集

天天想要做愛是不是病態?多久愛愛一次才正常?性治療師童嵩珍建議,用「99法則」算一下就知道,但要是一方性慾旺盛,造成另一方壓力,該怎麼辦?原來對做愛感到滿足,反而會減少次數!?沒時間調情、進行前戲,可以用「這個」輔助? 做愛不只是生理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關係的聯繫,想知道怎麼達成性生活的美滿嗎?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嵩馥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童嵩珍看過許多人在性方面的困擾,治療經驗豐富。圖/劉昱廷提供 聽幕後

元氣醫聲EP16|現代人無性生活原因多 要如何找回「性福」呢?/性治療上集

你以為做愛很簡單?不就是動物性的反射動作嗎?其實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伴侶間性生活要協調,還真的不容易。

 長期協助不性福的人找回做愛原動力的性治療師童嵩珍認為,不想做愛的無性生活原因很多,有生理問題的不舉、早洩,也有心理上對性就是厭惡覺得很噁心、骯髒,或是性愛姿勢錯誤,力量用錯導致行房無力,但更多的是關係不好不想做愛⋯⋯。 究竟當事兩人應該要如何對症下藥,找回對做愛的慾望?外遇是造成無性生活的主因嗎?歡迎收聽本集節目,一起解決無性生活的困擾!

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生活習慣出現巨大轉變,「顧健康」成為大家在疫後最優先關注的事項,讓「外溢保單」熱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經

外溢保單/健康意識抬頭 上百張外溢保單怎挑 健走型最吃香但非人人適用

新冠肺炎疫情長達2年多,民眾生活習慣出現巨大轉變,「顧健康」成為許多民眾在疫後最優先關注的事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防疫險、疫苗險熱賣外,還有一險種意外成為疫情期間的熱門,就是「外溢保單」,跟一般傳統保單最大不同是講求「事前預防重於事後理賠」,打中許多想健康的民眾心理。但目前市場上的外溢保單高達134張,該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呢?首先,可分成3大類來看。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鄭運鵬遭質疑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違規跑攤造勢,市府衛生局稱無證據認定違規。記者翁唯真/攝影 政治

六都攻防戰/國門第一線 鄭運鵬、張善政防疫標準大不同 態度是重點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鄭運鵬遭質疑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違規跑攤造勢,市府衛生局稱無證據認定違規,但對比國民黨張善政先前自主健康管理時恪守規定毫無公開行程,兩人防疫態度和採用標準截然不同,選民恐將分清差異。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透露,正討論國內確診者「7+7」規定,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確診者「7+7」將調整?張上淳:後7天快篩陰可放寬限制

指揮中心拍板10月13日邊境解封「0+7」免居檢,國人持續關注國內確診者「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規定,是否有調整可能性。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接受自由時報專訪,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可以到餐廳內用、聚餐和聚會活動等。

指揮中心宣布15日起入境檢疫改為3+4。圖為13日桃園機場入境旅客完成唾液採檢PCR後繳交檢體。記者黃仲明/攝影 焦點

3+4之亂/放牛吃草或沿用舊制?防疫旅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日前宣布,從明天(15日)開始,所有入境旅客將從原先的「7+7」改成「3+4」,也就是3天檢疫隔離、4天「自主防疫」。不過由於沒有訂定詳細指引,防疫旅館業者已經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情況。有業者明白表示,鑒於管理上的方便,傾向只要住滿7天8夜的旅客,還是會在入住前就要求他們不能外出,否則就不能入住。也有業者表示,現在已經沒有疫調,而且也沒有電子圍籬,加以政府的政策其實就是走向「與病毒共存」,太嚴格的規定已經不具備太大的意義。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楊振昌說,大部分醫學院校都沒有教職業醫學,若有開相關課程,比重也非常低。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焦點

職醫解密/職業醫學為主專科之一 為何在醫學系養成被消失?

為什麼大家都說「職醫」像偵探?相較大家熟知的內外婦兒科,職業醫學科在23個西醫師主專科中非常冷門。「職醫」的任務是,在有限的科學證據下,去分析疾病病因是否與工作有足夠因果關係;然而,職業醫學成為衛福部的主專科已近20年,但職醫在社會上能見度仍相對不足,主因是職醫在醫學生養成教育中幾乎「被消失」,資深職醫坦言,職醫比較不賺錢,而且可能要碰觸法律問題,都是造成醫學生不想踏入的原因。

新北日前急修居隔轉型臨時草案送衛福部審核,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右)以「太快了」、「時機的問題」等理由卡關,左為新北市長侯友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新北居隔轉型卡關 侯友宜下一步該怎做?

雙北單日確診個案加總昨已突破6000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居隔改為「3+4」方案,讓許多基層忙翻,新北急修居隔轉型臨時草案送衛福部審核,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以「太快了」、「時機的問題」等理由卡關。由於新北確診人數持續衝高,市長侯友宜頻頻跑在中央前面,目前一邊等待中央審核新北方案,一邊執行中央「3+4」政策,中央若遲遲不准,侯市府下一步能怎麼做?

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的「軟性封城」,北市府解釋,「軟封」訴求人民自律,本周就是關鍵決戰,降低活動,北市強調軟性封城是自律取代他律。記者蘇健忠/攝影 焦點

北市府揭「軟硬封城」差在哪 侯友宜說法透露跟進機率低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26日)拋不排除台北市「軟性封城」的主張,更預估5月7日北市單日確診數恐破萬,由於民意一向對「封城」高度敏感,此話一出立即掀起議論,會跟去年三級警戒一樣禁止餐廳內用嗎?北市府解釋,「軟封」訴求人民自律,本周就是關鍵決戰。雙北市是共同生活圈,新北市長侯友宜會跟進柯文哲的主張嗎?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自5月1日零時起,機組員檢疫規定鬆綁,從「5+5」放寬到「3+4」,可返家一人一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機組員檢疫鬆綁為3+4 可返家1人1室

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3+4」措施4月26日上路,針對長程班機組員返台防疫措施,不論有無確診,一律先進防疫旅宿或公司防疫宿舍內居檢5天,再加5天自主健康管理,就算可返家居檢,也得符合一人一戶標準,防疫政策不衡平,讓機組員相當不滿,日前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中已討論消關政策,機組員返台檢疫措施將比照密切接觸者居隔的3+4方案,可返家一人一室、居檢期間可派飛。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自5月1日零時起,完整接種的國籍航空機組員檢疫天數比照居家隔離天數縮短為「3+4天」。

指揮中心已宣布居家照護管理措施,但對機組員的防疫政策卻是「要趨嚴很容易,要鬆綁卻很難」。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沒確診仍得關5天 防疫政策放寬碰上機組員就轉彎?

本土確診案例逐日飆升,防疫指揮中心昨宣布輕症或無症狀的確診個案的居家照護管理措施,可接受一人一室,且距發病日或採檢日達10天、症狀緩解者可解隔離,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但反觀第三劑疫苗覆蓋率達九成以上的國籍航空機組員,仍得配合機組員防疫政策,入境外站的組員返台,不論有無確診,都得強制關上5天,且返家居家檢疫者也得符合一人一戶規範,防疫政策的衡平性明顯有差別。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每多1名確診者,就會有總計18人要被隔離或是協助服務治療,對社會形成莫大壓力,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確診就擴大匡列隔離代價大 「以篩代隔」能維持社會運作嗎

本土病例今直逼3000例,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暴增、遭匡列,若以1人確診平均會有10至16人被匡列,一日3000人確診,代表約3到5萬人得居家隔離,一旦單日案例破萬例,就代表每天新增10萬到16萬人被隔離至少10天,對企業、學校及家庭都形成莫大的壓力,更衝擊台灣生產力。台北市長柯文哲更預言,如果居隔標準再不調整,台北市一周內會停擺,建議應「以篩代隔」。在與病毒共存下要維持社會運作,到底該如何做?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飆升,政府的防疫政策從堅持清零慢慢轉向與病毒共存,但防疫指引應更明確,民眾方能有效遵守,共同抵禦病毒傳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新台灣模式民眾霧煞煞 居隔爆5大亂象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飆升,政府的防疫政策從堅持清零慢慢轉向與病毒共存,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居家檢疫「名稱」一堆,民眾霧煞煞、無所適從。

焦點

圖解新聞/蔡總統居隔有何影響 看看國外領袖怎麼做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各國領袖居家隔離如何處理政務,以及QA讓你一次看懂「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 疫情遍地開花,總統府拉警報。總統蔡英文因清明連假在官邸與確診家人餐敘,昨被通知需居家隔離至4月14日,再7天自主健康管理,即起暫停所有公開行程。

年齡歧視的氛圍下,高齡人口要如何維持尊嚴及自主的生活,需要社會共同思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高齡=負擔?拒絕年齡歧視 銀髮人才不流失

近來各大學紛紛成立老年學研究所,這些老年學研究者其中一個在意的面向是,在目前「高齡=不具生產性=負擔」的年齡歧視 (ageism)價值下,高齡人口要如何維持尊嚴及自主的生活?老人就業恐造成年輕人的被剝奪感,產生世代衝突。以前認真賺錢、養家糊口的父母,到了老年後卻遇到「孩子不願照顧」的問題,因為孩子認為,爸媽年輕時忙於工作也沒好好照顧自己。

全球疫情延燒的這2年,機組員返台檢疫措施歷經多次調整,機組員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為機組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焦點

機組員爭取縮短居檢天數、增自宅檢疫 醫師專家一面倒反對

世界各國都已陸續解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力拚3月中旬可望鬆綁邊境,檢疫改為10天居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長期在執勤、居檢、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中不斷輪迴的航空機組員返台檢疫,是否也可能同步調整?航空公司與工會正極力爭取鬆綁,公衛學者卻認為「母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