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國共內戰之後,國軍引進政戰制度,並在蔣經國的強力主導下,曾經引發諸多將領不滿。但海軍內部本就派系林立,政府遷台後的台美關係與軍中派系相結合後,複雜性更高。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國史館公開的許多國防部機密檔案當中,有一份關於海軍遷台初期的人事分析報告,揭露了當年的許多內幕。...
國軍政戰制度在蔣經國的強力主導下,曾經引發諸多將領、軍官不滿,但蔣中正害怕部隊向中共投誠,或者倒向第三勢力,造成了蔣經國的政戰幹部權力擴大。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國史館一份美國駐華大使館海軍武官翟瑞樂在1952年4月3日寫給蔣中正總統夫婦的信函,揭露了當年的許多矛盾。
數年前曾有特定立場人士宣稱,宋美齡生前曾經批評蔣經國是賣國賊,但這個賣國賊說法是無中生有。2024年9月,國史館將1992年楊西崑訪談紀錄出版,楊西崑還原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對美交涉的過程,以及當時國民黨高層之間的恩怨糾葛。楊西崑表示,當年宋美齡批評的其實是他,而不是蔣經國。...
兩岸間,長久以來有類似外交的關係,也有和談的場景,1980年代甚至還討論過以邦聯(confederate)方式統一。而這些,都需要有人「穿針引線」,也就是「密使」。 蔣經國與美國中情局副局長退休的克萊恩,兩位忘年之交在1983年再次會面前,曾有一段未成功的兩岸搭橋史。蔣經國當時為何對兩岸問題採取了謹慎保守態度,避之唯恐不及?隨國史館的解密資料公開,終於可以看清謎團。
退輔會在全台共16處榮民之家,是全國最大的榮民榮眷安養機構。許多老人家曾經有過閃耀的青春、特殊的經歷,聯合報數位版將不定期刊出他們的故事。 胡琮人生經歷最有趣的一段,是在救國團擔任團主任蔣經國的秘書。對初出社會的胡琮來說,與爸爸同年的蔣經國,儼然亦父亦友,兼顧慈祥與風趣,一老一少之間,有外人不知的小秘密。
蔣中正日記中對於國共內戰時解放軍投誠事件著墨不少,但從投誠到慘劇,竟不止一次。1965、1966年海峽兩岸的反共義士政治宣傳,以及投誠共軍的個人命運常常交錯而過,生與死也在一線間。 資深記者程嘉文藉由蔣中正日記,嘗試還原共軍投誠後的各種現場。 另也從蔣中正日記中凸顯一江山戰役、大陳島撤退時,國軍將領王生明等人殉職消息傳來後,蔣中正第一時間的反應,由此對照後人批評蔣中正總統過於重視土地得失,不願撤退身陷險境的部隊的批評。...
1967年的113空戰,是台灣海峽上空至今最後一場空戰。蔣中正日記記載,我方曾擊落2架共機,但也有1架未返航。 1960年代,兩岸不時爆發軍事衝突,除了113空戰,還有1965年的八六海戰與烏坵海戰。每天堅持寫日記的蔣中正,如何記載這些戰役?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帶你一探究竟。
蔣經國樂意與美方中情局進行祕密軍事合作「梨山計畫」,有其不得不的理由,主要是因為1960年代的美國政治環境,對台灣不利。 中情局1965年起設置在台灣的長程雷達,其中有代號是Checkrote,這是專門偵測中共飛彈而研發的雷達天線。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解密檔案中抽絲剝繭,告訴你為何這項中情局與台灣的軍事合作,走得很辛苦。...
儘管國防部否認新竹大圓山區有60年歷史的美軍營區重新啟用,但從谷歌的衛星照片歷史檔案除了發現雷達陣地,也有早期台美軍事合作的遺跡。 中情局在台灣設立梨山一號與梨山二號雷達,是為了監控中共飛彈試驗與發射飛彈情況。中情局還曾派遣威斯特博士向蔣經國簡報。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解密檔案告訴你「梨山計畫」的始末。...
台大圖書館近來舉辦台灣史巨擘曹永和逝世10周年紀念展,吸引許多歷史學者參與。諷刺的是,也正是台大在月前無預警拆除曹永和故居,讓人不免聯想國學大師錢穆晚年在連串壓力下搬出「素書樓」、官員安排其故居變紀念館,大師不久就過世的往事。...
1959年11月1日,當時遠東最大醫院之一,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台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該院占地面積150餘萬平方公尺,總收容量610個病床,有90多名醫師,和450多名護理師參加工作。開幕典禮當日上午10點在台北市石牌的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時任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數百人觀禮。
1954年10月31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慶祝總統六秩晉八華誕,當日上午10時在中山堂中正廳舉行,由時任教育部長兼該團指導委員張其均主持,該團全體指導委員及各有關機關首長張厲生、谷正綱、錢思亮、蔣經國、程天放、張彝鼎及敵後青年代表等共計二千餘人均到場參與。
王昇想在軍中發揮政戰系統的影響力,必須藉由電視快速傳播,他向當時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報告,國防部與教育部合作籌建中華電視台(華視),蔣經國同意,但也明白告訴王昇,政府沒錢,對於開台後如何維持收視率,王昇要自己要想辦法。 王昇想了哪些方法?王昇除了設立電視台,透過電視莒光日統一教學,傳播政治作戰理念,他還新創了哪些事?資深記者高凌雲從王昇貼身機要王耀華的書中,找到答案。
王昇的貼身機要王耀華,出書回憶1977年桃園縣長選舉的國民黨提名過程,間接描述了「國防部的王昇」與「國民黨的王昇」各自角色不同所引發的衝突與妥協。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追隨王昇大半輩子的王耀華的書中,看到了王昇許多不同的面向,尤其是,蔣經國的兩位得意門生,軍方是王昇,黨務與救國團系統是李煥,因為1977年許信良參選桃園縣長選舉,以及後來發生中壢事件,隱約浮現黨內派系問題。
蔣經國一路提攜王昇,但早有怨言,1975年蔣經國日記,可看到2段批評王昇文字。1983年兩度將王昇貶官前,蔣經國也在日記寫下對王昇的負面評價,王昇到離世前可能都不知道蔣經國對他的真正看法。蔣經國為何對他「憤怒而痛責之」? 資深記者高凌雲從追隨王昇大半輩子的王耀華的書中,看到了王昇許多不同的面向,書中也揭露李登輝曾有意拉攏他。本系列將分成3篇,為讀者揭露政戰特工出身的王昇的一生。...
宋美齡在政治、外交、教育、婦女運動、教育推廣的貢獻,大大地協助了蔣中正,即便深入危境,或受車禍之痛也不改其色。這背後是勇氣,也是能力。不僅如此,資深記者高凌雲的這篇文章,也描述出宋美齡的某些特別令人欣賞的人格特質。 例如,蔣中正倚重的國防部長俞大維,曾為了兒子俞揚和娶妻蔣孝章,與蔣經國鬧得不愉快,宋美齡是蔣經國期待的協調者。
1965年10月4日中午,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應邀赴美訪問10天後返國。蔣經國在松山機場的記者會中表示,他只離開台灣兩周,在美國訪問期間,他想念國家,想念在國內的同胞,態度真摯,語句懇切,充份表露出他對國家民族的愛。蔣經國係應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之邀,於9月19日出發,20日抵達美國,展開10天訪問。原定3日返國,後因在西雅圖耽誤,延至4日返國。
不少先進國家設有總統博物館或總統圖書館,詳盡收集歷任總統的口述歷史、錄音錄影及文物。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深感台灣雖尚未有類似硬體機構,但可先做軟體口述歷史,「把歷任總統資料研究清楚,就是台灣政治史的軸線」,可惜他向前總統蔡英文提出口述歷史邀訪已遭拒,馬英九口述歷史也至今未成。
1972年9月17日,日本政府派出時任自民黨副總裁的椎名悅三郎作為特使,來台向中華民眾、政府解釋日本政府將與中共建交的決定。而椎名悅三郎17日中午搭機到達松山機場時,卻有數百名手持標語牌的學生和群眾在機場外示威。...
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曾於2002年起以兩年訪談前總統李登輝近60次,並於2008年出版4冊訪談錄,但許多內容被認為太敏感或不易整理未被收入。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上任後為彌補此缺憾,在建構李登輝總統資料庫時納入相關影音及訪談,發現李在蔣經國執政時擔任副總統的筆記曾讚蔣是「偉大領袖」,也認定蔣於解嚴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