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閩南語

1971年華視開播鄉土劇《嘉慶君與王得祿》,轟動一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軍武

老參謀揭密/王昇為推莒光日建華視 為何先開閩南語劇

王昇想在軍中發揮政戰系統的影響力,必須藉由電視快速傳播,他向當時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報告,國防部與教育部合作籌建中華電視台(華視),蔣經國同意,但也明白告訴王昇,政府沒錢,對於開台後如何維持收視率,王昇要自己要想辦法。 王昇想了哪些方法?王昇除了設立電視台,透過電視莒光日統一教學,傳播政治作戰理念,他還新創了哪些事?資深記者高凌雲從王昇貼身機要王耀華的書中,找到答案。

「本土語」列為中小學必修,卻因政府訂出的2大關卡,被各校封為「排課大魔王」。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2限制被封排課大魔王 得犧牲學生午休甚至靠偷渡

「本土語」列為中小學必修,卻因政府訂出的2大關卡,被各校封為「排課大魔王」。每年3月、4月,各校都在搶老師,學校行政團隊倍感壓力,只好利用午休、偷渡別的課來上、請老師代打,或直播共學,讓整體教學安排變得混亂不堪,而且學生程度不一,有老師感嘆,像在高中國文課教注音符號。

有教務主任表示,國小階段引入多元語文選修,政策初衷很好,但實際執行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師資缺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師資荒 老師躺病床遠距教學 教甄還要證照

本土語已列為中小學必修,但語言別採自由選修,有些語言因較冷門,師資難尋令學校頭痛。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所學校,發現新課綱本土語課程有語言師資缺乏、課表安排混亂和強制學習無益等三大困境。

近來監察委員檢討高鐵、台鐵、捷運、客運等全台大眾運輸台語發音腔調,要求研議審查機制,不過全台各地台語腔調不同,再度引發非議。圖為台灣高鐵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監委台語糾察隊遭疑越權 大眾運輸也要閩南語正音?

賴清德總統日前在民進黨全代會全程以「台語」發聲,今年6月教育部在民進黨立委質詢後也修正相關辦法,「閩南語」能力認證,正名為「台灣台語」,引發學界質疑「欲蓋彌彰、居心叵測」。近來就連監察委員也動員,檢討高鐵、台鐵、捷運、客運等全台大眾運輸台語發音腔調,要求研議審查機制,不過全台各地台語腔調不同,再度引發非議。

「臺灣台語」的出現,其實是不同族群折衝下結果。圖為教師教台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評論

臺灣台語為何產生? 顧及各族群意識下的不得已

「臺灣台語」一詞近年來引發眾多討論,近日教育部預告將把「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又引起各界批評。其實若檢視「臺灣台語」命名由來,會發現這幾乎公認邏輯不通的詞,來自各族群代表協調結果,恐怕只能說是因應台灣現狀而生。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系列」中的辭典,源於閩南人早期的大航海時代。圖/清大提供 生活

閩南人「大航海時代」解密 4百年前自編西班牙語辭典 揭閩西交流祕辛

明朝時,福建閩南人開始大舉前往世界各地做生意,包括到台灣拓墾;同時期,西班牙帝國也四處征戰,在殖民地菲律賓與來菲的閩南人交會。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團隊,靠著400年前閩人在菲律賓編的西語辭典手稿,揭開這段歷史與閩人的大航海時代,也對映出早期的台灣社會。辭典中「北仔」指朝廷的君王或北京的朝臣,類似今日南部人說台北「天龍國」;「私己錢」,在17世紀似乎專指女人私房錢。...

「臺灣台語」一詞在立委質詢下浮上檯面後,引起不少討論。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投書批評為不知所云。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

官方文書改稱「臺灣台語」 是多元包容還是邏輯不通?

行政院2022年8月發函中央機關指未來文書若提及各國家語言,應優先以「臺灣台語」替代過去慣用的「台語」、「閩南語」,立委之後也質詢應落實。絕大多數民眾首次聽說「臺灣台語」一詞,都感霧煞煞,學者則指出,該詞確實邏輯不通,但已是各族群不同意識型態折衝下爭議最小的結果。

馬克祖克柏與來自台灣的Meta軟體工程師陳鵬仁一同示範了全新AI語音翻譯技術在英語與台語之間的流暢翻譯過程。圖/Meta提供 財經

Meta研發閩南語AI翻譯引起話題 背後著眼元宇宙應用

Meta近期發表一款全新AI語音翻譯系統,首波推出的語言竟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閩南語,讓台灣人又驚又喜。Meta為什麼在此時推出全新AI語音翻譯系統?這後面又蘊藏著Meta的哪些夢想?

政治

人工智慧翻譯發功 英語、閩南語暢聊不卡關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瞭解Meta最近推出以人工智慧驅動的口語翻譯系統。19日釋出的翻譯系統展示影音中,Meta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用英語和說台語的人工智慧研究員陳鵬仁對話,經由中介翻譯,無縫溝通。但在系統開發之初,不論收集文本、解譯資料,和訓練翻譯模型時均困難重重。

本土語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但師資、教材未到位,教學現場充滿焦慮。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列必修學生更苦了? 高中生吐心聲 跟你想得不一樣

距離開學不到2個月,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的本土語師資、教材仍未到位,教學現場充滿焦慮。詢問實際要修課的高中生,發現學生對有機會學習本土語都抱有熱情,但也提出對師資和執行方式的擔憂,盼政府加強推廣、落實配套,不要辜負學生期待。

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在澳洲逐漸抬頭,愈來愈多學生對原住民感興趣,家長對語言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圖為澳洲學生上課情形。法新社 教育

推本土語也陷師資危機 看澳洲教學現場如何逆轉勝

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111學年起本土語列入中小學部定必修課程,包括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閩東語(馬祖)和台灣手語,希望藉此保護、振興和促進面臨失傳風險的語言,強化身分及價值觀認同。但政策匆促上路,在師資未到位的情況下,不僅初衷難落實,更讓教育現場陷入惡夢。

「本土語」列必修課程,不少教學現場面臨師資不知從何而來的焦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3大困境遲遲未解 師焦慮爆表 憂衝擊受教權

距離9月開學不到2個月,國高中現場仍對最新的必修課程「本土語」充滿焦慮。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111學年起國高中必修本土語,國一、二必修1節,國三可開設彈性課程選修;高中則是必修2學分,另可規劃選修4學分,依學生意願開課。 聯合報今年6月針對全台966所國高中發布的108課綱3周年民調,教師在開放式意見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裡,國高中教師提到對本土語課程的三大困境,包含師資不足、排擠原有課程、教材未到位等。

必修本土語下學年上路,眼見只剩幾個月,教學現場卻急需師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本土語之亂 閩南語檢定通過率不到2成 全台沒師資怎上課?

9月即將開學的111學年,國高中課表將發生新變化。國中一、二年級將有一節本土語必修課,高中則增加兩學分本土語必修。另外,國三本土語課程可作為彈性學習課程選修,高中也可另規畫4學分選修,依學生意願開課。 課程上路在即,現場卻充滿焦慮。本報日前針對108課綱實施滿3年,向全台966所國高中發布民調,教師共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除課綱實施困境,不少教師也反映本土語課程遭遇極大困難。「師資未完備的情況下,即使開設也無人可授課」、「本土語教材、師資都沒有,令行政端很焦慮」。

許多頂尖大學也祭出補助措施、鼓勵教師用本土語言授課,但引來學界反彈,認為背後配合政治的動機大於教學。圖為台大校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學母語不是高教的事」 頂大獎勵本土語授課 學界反彈批太政治

下學期起,國、高中將跟隨國小的腳步,將本土語言列為必修課程,但上路在即,教材和師資都不足,出現不少亂象。不只國教,許多頂尖大學如台大、台師大也主動推動,紛紛祭出補助措施、鼓勵教師用本土語言授課,卻也引來學界反彈,認為背後配合政治措施的動機大於教學授課本身。

奇異果文創出版社原定將《阿舍囝的新生行遊》與《木瓜》選入高中閩南語課本,卻被​審查委員「二度退貨」。圖/翻攝自奇異果版高中台語課本集資計畫網站 教育

本土語選文 慰安婦和白色恐怖二度被退貨 審委:課文負面又憤怒

今年起國中和高中生也都要上本土語言課。雖然教育部未將本土語文教科書納入審定範圍,但國教院仍將本土語文以初階方式審查,通過者列為「建議書單」。然而,奇異果文創出版社的高中閩南語課本,原定選入《阿舍囝的新生行遊》與《木瓜》兩文,盼將白色恐怖與慰安婦議題,融入本土語言使用中,卻被審查委員退貨,理由是課文與課綱精神不符。

明年除了小學生要上本土語言課,國中一、二年級將必修一節課、高中則增兩學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中小學必修本土語 58種語言選到「眼花撩亂」

今年八月起中小學生必修本土語言,不過師資供不應求,又擴大向國中、高中開課,近來已有部分學校提早調查學生選修意願,打算早一步「搶」老師。但一張調查表多達58種語言別,讓家長直呼「眼花撩亂」,也有國小校長說,收回調查表後才是災難的開始,除了統計人數、分班是大工程,師資在哪仍是未知數。

政府推行本土語言教育,多數家長反映成效不佳,現在又喊出2030年打造雙語國家,引發不少家長憂心,圖為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語言教育亂象/下】家長批母語教學「表面功夫」 不如跟阿嬤學

政府推行本土語言教育,多數家長反映成效不佳,現在又喊出2030年打造雙語國家,讓不少家長憂心「國語都學不好了,還學本土語?」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說,制定政策的人不可以為打著「愛台灣」的名號,自己的本土語言沒學好,又推動雙語國家,建議總統、行政院長自己以身作則、示範一下。

今年5月底ARRC團隊進行火箭的繫留懸浮飛行測試準備。圖/ARRC提供 生活

火箭阿伯堅持MIT火箭夢 不怕每次失敗「就賠掉一台賓士」

吳宗信這個名字聽起來好陌生,但講到「火箭阿伯」大家便耳熟能詳,他把研發100%MIT的「火箭夢」當成自己的社會責任,10年來試射火箭24次,屢敗屢戰。這看似瘋狂的夢想,不僅在2015年首次集資時為人樂道,吳宗信也確認台灣有能力發展火箭產業,現在他再度設定目標,力拚明年8月能成功發射類衛星載具的混合式燃料火箭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