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業 現金流高達 3500 億美元? 學看 3 點揭露公司價值的秘密...哪些被高估了你知道嗎?

這個行業 現金流高達 3500 億美元? 學看 3 點揭露公司價值的秘密...哪些被高估了你知道嗎?

(圖/shutterstock)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一篇蠻有遠見的文章,

原標題名為「經濟學人:判斷估值泡沫的方法」 

這文章使我對公司價值的意涵更清楚,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一起思考討論!

 

公司泡沫情況調查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的“熊彼特”專欄,

開始對科技公司的泡沫情況開展調查。

結果顯示,科技公司的估值正在產生泡沫,

但還沒有達到虛高的程度。

下面我們就說說,“熊彼特”在這次調查裡,

所使用的三個測試方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贊助商連結...)

 

 

1. 看公司本身的現金流是否充沛

科技公司在這方面表現怎麼樣呢?

2001 年時,還有大約一半的上市科技公司,

缺少變現能力,沒辦法把銷售額變成真金白銀。

但 2016 年,這個數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球最大的 150 家科技公司,在扣除資本支出後,

現金流已經達到了 3500 億美元。

看來,科技公司在第一個測試中的表現還是很不錯。

(上圖是 2016 年統計全球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市值)

 

2. 判斷公司變現能力

為了便於區分,可以按照變現能力把科技公司分成 3 類:

 

(1) 成熟穩重的老牌公司

比如蘋果、三星,他們雖然增長緩慢,

但是非常穩定扎實,有 40% 的市值可以馬上變現。

 

(2) 勢頭正猛的行業焦點

它們的估值雖然很高,但是能馬上變現的卻很少,

比如特斯拉,有 90% 的估值都要等到 2020 年之後才能變現。

 

(3) 尚未盈利,但用戶數卻非常龐大

比如優步。這類公司的估值雖然一路走高,

但是目前還缺少可靠的變現途徑。

作為投資人,應該清晰地判斷自己投資的公司是哪一類,

然後再對這些公司區別性估值。

假如不加判斷,只是一股腦的推高估值,

就會使科技行業的泡沫越來越大。

 

 

3. 檢查是否存在合成謬誤

也就是把整個行業裡,各個公司的戰略匯總到一起,

看看有沒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例如在互聯網行業,

幾家網路服務供應商制定的目標市場份額加起來遠遠超過 100%,

那麼我們就可以認定,互聯網行業是存在泡沫的。

再例如在次貸危機裡,

每家銀行都說自己已經把風險轉加給其它銀行,

這顯然也是自相矛盾的。

而在合成謬誤這件事上,科技行業一直還算控制得不錯。

根據“熊彼特”專欄的預測,到 2025 年時,

前 5 大科技公司的總利潤在全美企業盈利中的占比,

將達到 10%,這個資料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因為通過對外發佈的資訊,

各大公司的高管們沒有預期通過複製別人的業務帶來利潤流,

例如,他們並不期望 Facebook 成為搜索巨頭,

也沒想讓 Google 稱霸社交媒體。

 

若出現公司價值虛增狀況...

不過,這篇文章也指出,雖然情況尚未失控,

但科技公司已經顯示出了虛浮的情況,具體表現為 2 點。

 

1. 公司價值估值過高

很多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仍然過高,

普遍達到了 10 到 100 億美元,

而將這些公司的估值加起來,

高達 3500 億美元。

 

 

2. 從以往的經驗看

科技公司明顯缺少應對挫折的能力

比如推特,2016 年第四季度財報發佈,

公司淨虧損 1.67 億美元,

比去年同期的 9000 萬美元擴大了 85% 以上,

但他們對此卻沒有採取任何有效措施,仍堅持既定路線。

再比如亞馬遜,當前的估值中有 92% 是 2020 年之後才能實現的利潤。

要知道,作為一個估值高達 4100 億美元的巨型公司,

亞馬遜三分之一的估值來自它的 AWS 雲計算服務平臺,

而別的業務,比如影視、物流、電子商務,盈利都很低。

更糟糕的是,根據以往的經驗,科技公司一旦出現衰退,

用不了 2 年,銷售額就會蒸發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這篇文章認為現在很多大公司估值的主要風險來自斂財過度,

因為企業融資是有規律的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經濟學人》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再見理想撰稿、成亞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公司的市值、利潤、投資總額須保持比例

一旦平衡被打破,泡沫將越來越大。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