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由幾種不同類型的媒體種類構成:電視廣播電台電影報紙雜誌和基於互聯網網站;同時美國的音樂產業也非常強大。大部分美國媒體由牟利性公司經營,台灣人和台灣媒體非常重視美國媒體的新聞報導,並經常參照與摘錄許多美國媒體報導的畫面及表述,美國媒體是台灣重要的主流媒體。現今的美國的傳媒集團也是全球媒體產業的重要領導者。

隨着《1996年美國電信法》的通過,美國政府進一步對媒體集團放鬆管制而使得媒體融合出現,並由此導致了大型合併案例的發生。這從而使得媒體所有權進一步集中並導致跨國媒體集團的出現。這些合併使得媒體集團可以更嚴格地控制資訊[1]。目前,美國大約90%的媒體被五家公司英語Media cross-own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所經營[2][3][4][5][6]

報紙

編輯
 
1969年7月21日星期一《華盛頓郵報》的頭版頭條報道《「雄鷹降落」——兩個男人登陸月球》
 
紐約時報》總部大樓

在20世紀獲得大成功之後,美國報紙在近年的影響力和洞察力都在下降。美國沒有國家級報社,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是全美銷量最大的報紙,它們在美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有出售[7]。儘管《紐約時報》的主要受眾是紐約市人民,但其已經成為佔主導地位的全國性「記錄性報紙」。除了每日在全美範圍內發行之外,「記錄性報紙」還意味着全國規模大小的公共圖書館都會訂閱並利用微縮膠捲存檔該報;並且歷史學家和法官都會參照《紐約時報》的文章作為證據,表明在某個時期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記錄性報紙。儘管《今日美國》已將自身確立為全國性報紙,但它卻被學術界廣泛嘲笑為「快餐報」,並且未被大多數圖書館訂閱(更不用說存檔了)。除了上述報紙外,美國所有主要的大都市區都有自己的本地報紙。通常,一個大都市地區最多能支撐一到兩家主要報紙,而許多較小的出版物則是針對特定的受眾發行。儘管這些年來出版成本一直在增加,但報紙的價格總體上仍然很低,這迫使報紙更多地依賴廣告收入以及主要通訊社的通訊服務,例如需要美聯社路透社彭博社為這些報紙提供全國或全球的新聞報道內容[8]

除少數報紙外,美國的絕大部分報紙都是私人所有。它們被大型報業連鎖公司所掌控,例如甘尼特報業集團麥克拉奇公司等,這些報業集團擁有數十份乃至成百份報紙。不過也有那種只擁有少量報紙的小型報業連鎖公司;同時也有極少數報紙屬於個人或家庭企業所有,但這樣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少。大多數通用型報紙要麼每周出版一次,多為周四或周五;要麼每天都出版。周報的發行量往往比日報要小很多,多集中在農村或小城鎮。而在一些大城市,通常會有一些「非主流周刊」來補充主流日報,例如:紐約市的《鄉村之聲》和洛杉磯市的《洛城周刊英語LA Weekly》,這兩家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同時大城市的市民還會支援本地的城市商業雜誌,這些雜誌多刊載與本地貿易相關的文章,以及針對當地社區和團體的報道。

根據美國報紙行業期刊《編輯與出版商》(Editor&Publisher)的報道,可能是由於來自其他媒體的競爭,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美國的日報數量有所下降。特別是自1970年以來,晚報的數量下降了一半;但是早報和周日報的數量卻有所增加。在1950年,全美約有1,772份日報,其中晚報約有1,450分,佔比70%;但是到了2000年,全美就只有1,480份日報,而晚報則下降到766份,佔比也下滑到50%。目前,美國的日報發行量也在緩慢下降,部分原因是城市裏實力較弱的報紙幾乎倒閉,而那些擁有兩份日報的城市也日趨減少。

年代 發行量
1960年代 5880萬份
1970年代 6210萬份
1980年代 6220萬份
1990年代 6230萬份
2000年代 5580萬份

美國報紙的收入主要來源是廣告,包含分類廣告及隨刊廣告郵件;而並非發行收入。但是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報紙廣告開始受到易貝怪獸人力網克雷格列表等網站的挑戰。此外,自2000年代以來,各大主要日報上的調查報道開始減少,許多記者開始組建自己所有的非牟利性調查報道編輯室。這些案例有全國級的《為了人民英語ProPublica》、州級的《德州討論區報英語The Texas Tribune》和地方級的《橙縣之聲英語Voice of OC》等。按照發行量統計的話,目前全美的四大報分別是《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

2019年8月,新媒體投資集團宣佈同意收購甘尼特報業集團,同時新公司將以甘尼特報業集團而不是門房傳媒英語GateHouse Media的名字在甘尼特總部運營,但是新任CEO將由新媒體投資的人出任[9][10]。新媒體投資集團最終於2019年11月19日完成對甘尼特報業集團的收購,新公司成為全美最大的報業出版發行集團[11]。合併完成之後,所有門房傳媒網站的網址全部跳轉到甘尼特官方網站。

輿論報英語La Opinión》的網站是全美閱讀量最大的報紙網站,每月約有600萬讀者。同時,《輿論報》也是全美發行量最大的西班牙語報紙,並在洛杉磯地區的報紙總發行量上僅次於《洛杉磯時報》。

雜誌

編輯
 
時代周刊》創刊號封面
(1923年5月3日出版)
封面人物為時任美國眾議長約瑟夫·葛尼·坎農英語Joseph Gurney Cannon

由於英語讀者在北美媒體市場擁有極大的規模數,因此美國擁有龐大的雜誌出版業。數百種雜誌幾乎能滿足讀者的所有需求,這樣的規模可以通過美國各大城市的報刊攤來觀察到。多數雜誌由某個大型傳媒集團或小型地區媒體公司所有。由美國雜誌編輯協會英語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每年主辦的美國國家雜誌獎旨在表彰那些表現卓越的美國雜誌。

美國三大周刊新聞雜誌為:《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時代周刊》與《新聞周刊》的政治立場為中間偏左;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則為中間偏右。《時代周刊》因每年提名「年度風雲人物」而享譽國際,《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則會在每年發佈全球大學排名英語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美國還有十幾種政治雜誌,這其中包括《大西洋》和《紐約客》。而在娛樂雜誌方面,《綜藝》、《荷里活報道》和《洛城唱片英語L.A. Record》都非常受歡迎。最後,除了《名利場》、《魅力英語Glamour (magazine)》、《時尚》、《汽車英語Automobile (magazine)》、《滾石》等數百本服務於美國人民不同興趣和愛好的專業雜誌之外,還有數十種由各大專業機構、組織或協會出版發行並服務於其會員的雜誌,例如:《ACM通訊》(針對電腦科學專業人員)、《美國律師聯合會期刊英語ABA Journal》(針對律師)等。位於邁阿密的《兩個世界英語Two Mundos》是美國一本雙語(英語 / 西班牙語)生活方式及娛樂類季刊

進入21世紀之後,雖然這不是美國雜誌的協同出走,但是美國雜誌的出版方式的確從平面印刷優先轉為數碼出版優先。

電台

編輯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關政府和資本主義的爐邊談話
(攝於1934年9月30日)

美國電台主要是在調幅調頻兩個頻帶內廣播。目前的主流的美國電台里,一些是談話電台英語Talk radio,它們同時兼具訪問和討論的性質;而另一些則是音樂電台英語Music radio,它們各自播送某一類型的音樂,例如:40強音樂英語Top 40嘻哈音樂鄉村音樂等。近年來,電台公司之間的合併趨勢日益明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是美國主要的公共廣播電台;但美國大部分電台都是商業廣播,且都是牟利性質。談話電台作為一種政治媒體在1990年代非常盛行,這是由於聯邦通訊委員會在1987年廢除了「公平原則」,這意味着廣播電台不需要通過製作播出多種觀點的節目來「平衡」整個電台的立場。

1970年,聯邦通訊委員會將個人或法人能夠擁有的廣播電台數限制為:本地調頻廣播和調幅廣播台站各1家;全國調頻廣播電台和調幅廣播台站各7家。但是由於《1996年美國電信法》而導致的媒體所有權集中化的趨勢,使得單個廣播公司可以在某個區域市場內擁有最多8家電台台站。現在,美國的大多數電台台站都隸屬於大型主要廣播公司,例如:iHeartMedia(原清晰頻道通訊公司)、積雲傳媒英語Cumulus Media城鎮廣場傳媒英語Townsquare Media企通傳播英語Entercom

衛星電台英語Satellite radio是美國現代一種越來越流行的廣播電台形式。全美訂閱用戶數最大的兩家衛星電台服務商分別是天狼星衛星電台英語Sirius Satellite RadioXM衛星電台英語XM Satellite Radio,而它們最近合併成了天狼星XM公司。與地面廣播電台不同的是,衛星電台中的音樂頻道是免費的,而其他類型的頻道中的商業廣告數量也相對很少;同時,衛星電台是完全不受聯邦通訊委員會監管的。

隨着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電台和數碼串流媒體服務也開始出現,Pandora電台SpotifyiHeartMedia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美國唱片業將網絡電台視為極大的威脅,試圖通過徵收唱片音樂的高額使用費來阻止獨立網絡電台播放其歌曲。數碼音頻廣播的目標是取代調頻廣播而成為美國未來的主流廣播電台形式,但這遭到了一些行業專家對其傳輸方法的質疑。但是對於那些企圖擴大覆蓋範圍的本地電台及希望與調頻廣播電台保持同步播出的網絡電台受益。

尼爾森音頻英語Nielsen Audio,原名「阿比創(Arbitron)」,是一家消費者服務公司。它為全美的地方電台和全國電台提供類似尼爾森收視率的收聽率調查研究服務。

電視

編輯
 
美國五大主流電視網的標誌
 
巴拉克·奧巴馬集會上的新聞攝影師和電影攝製組
(攝於2008年2月4日)
 
美國媒體採訪畫面(鑑於美國2020年冠狀病毒疫情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20年3月4日與美國各航空公司CEO會面,討論新冠病毒對美國旅遊業的衝擊。)

99%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1台電視機,且大部分的家庭擁有1台以上的電視機。目前美國的五家主要廣播公司分別是:CNN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網)、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網)、CBS公司CBS電視網)和霍士廣播公司FOX電視網)。2019年8月13日,CBS公司與維亞康姆集團正式宣佈了合併的意願,合併後的公司名為維亞康姆CBS公司[12][13][14]。新成立的維亞康姆CBS公司擁有CW電視網50%的權益(剩下的通過華納兄弟持股歸AT&T所有)。

美國還有幾家西班牙語地面電視網有線電視頻道,這也是美國最主要的非英語電視服務。西班牙語地面電視網不像英語電視網覆蓋範圍那麼廣,主要集中在拉丁裔美國人西班牙裔美國人社區。部分西班牙語地面電視網還會作為非主流的訊號源通過有線電視、衛星電視IPTV直接或點播的形式覆蓋地方,這甚至不需要在當地建立自有自營英語Owned-and-operated station或加盟電視台站。美國的西班牙語電視網包括1986年推出的環球電視網,其前身是西班牙國際電視網(Spanish International Network);以及它的主要競爭對手世界電視網,這是一家成立於1986年並於2001年成為NBC電視網的姊妹電視網;此外,2009年成立的星電視英語Estrella TV則是另一家西班牙語電視網。

美國的公共電視台所發揮的作用遠不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但是包括西維珍尼亞州馬利蘭州肯塔基州南卡羅萊納州在內的美國許多州都有國營的公共廣播機構,這些機構負責運營和資助那些代表本州的公共電視台。不過從政府獲得的補貼也不足以維持電視台運營,因此這些公共電視台還依賴公司贊助和觀眾捐款。

DirecTVDish Network是美國主要的衛星電視服務提供商,截至2014年2月,其在全美分別擁有2000萬和1400萬訂戶[15]。同時,全美主要有線電視服務提供商包括:擁有2200萬訂戶的康卡斯特;擁有1100萬訂戶的時代華納有線英語Time Warner Cable;以及考克斯有線英語Cox Communications特許有線AT&T U-verse英語AT&T U-verse威訊Fios英語Verizon Fios,它們各自擁有500萬到600萬訂戶。

電影

編輯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在1992年執導的動作片殺手悲歌》的初期預算為7000美元(不含後期製作成本),上映後卻在全美拿下200萬美元的票房,獲得了商業上的極大成功。基於技術進步,他開創了自己的有線電視頻道國王電視網英語El Rey Network[16]

在20世紀,電影業發展成為美國最成功,最強大的產業之一。與其他知識產權產業一樣,由於全球化的影響並隨着製造業農業的重要性下降,其對美國經濟的相對重要性也有所提高[17]

家庭影片市場的興起

編輯

美國電影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又有了重大的發展。隨着製片公司家庭影片英語Home video市場的完全接受,使得其有可能開拓廣闊的全新業務。類似《艷舞女郎》、《鼠譚秘奇》、《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電影可能在院線上表現不佳,但現在卻已經在家庭影片市場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同時它也見證了美國第一代能接觸到錄影帶的電影人誕生,這其中就包括昆汀·塔倫蒂諾保羅·湯馬士·安德森等。昆汀、保羅等導演在拍攝他們的電影處女作之前就接觸了成千上萬部電影,而他們執導的電影也大量參考了前人之作或與之有密切聯絡。

昆汀與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有過許多合作,羅伯特在1992年所執導的動作片殺手悲歌》獲得了商業上的極大成功,這部電影不含後期製作的製作成本僅7000美元,但上映後的最終票房卻高達200萬美元。2011年,《殺手悲歌》以包含「文化、歷史或美學意義」而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成為國家影片登記表的一部分。這部電影更以「總票房百萬美元以上且製作成本最低的電影」而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18]。這一切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獨立電影的爆炸式發展和電影製作成本的不斷下降。這再次改變了美國電影製作的格局,並引領了荷里活中下層電影製作的復興——通常這些人無法獲得電影公司的財政支援。

隨着21世紀的到來,DVD市場規模變得龐大起來,這對製片公司來說意味着將更加有利可圖且獲利速度更快。於是為了推高DVD的銷量,電影製片公司開始在DVD包裝中增加額外場景、發行未剪輯版或加長版,以及添加大量評論音軌英語Audio commentary等。藍光光碟在隨後的出現可能會導致DVD銷量有所下降,但是2019年的DVD銷量依舊超過藍光碟這一事實證明DVD總銷量下滑的罪魁禍首並非藍光光碟的出現。相反,經濟大衰退以及影片點播數碼拷貝英語Digital copy串流媒體服務的出現和受歡迎才共同導致DVD銷量在過去13年內下滑了86%以上。

現在,隨着平板電腦的普及,我們經常可以在假期拜訪祖母的車上或海灘上、機場休息室里看到越來越多利用可攜式裝置觀看電影的人。這是自家庭錄影帶推出以來,電影觀眾規模的最大一次擴充。

互聯網

編輯
 
YouTube是2019年度訪客數最多的網站。

互聯網的出現為報紙及其他媒體提供了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及保持存檔公開的方式。美國互聯網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和訂閱收入。除了谷歌雅虎搜尋引擎入門網站外,YouTube維基百科Facebook推特亞馬遜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紅迪繽趣易貝貓途鷹Indeed網醫英語WebMD按圖索途英語MapQuest梅里亞姆-韋伯斯特Etsy等也是美國人民熱衷訪問的網站。

線上串流媒體

編輯

如今,線上串流媒體服務可以讓觀眾在任何裝置上觀看即時的新聞及體育節目,亦或者是經典電影和受歡迎的現代電視劇。隨着線上串流媒體服務的流行,越來越多的有線電視服務提供商不得不提供更多的服務報價來競爭這個價值6,550億美元的市場[19]

2006年,亞馬遜開箱噼啪英語Crackle (streaming service)OTT互聯網影片點播服務平台正式上線。緊接着在2007年,NetflixHulu也上線提供服務。CBS全通道英語CBS All AccessTubi英語Tubi前後在2014年上線;而YouTube Red也在2015年推出。Disney+Apple TV+在2019年開播,HBO Max孔雀計劃於2020年上線。

虛擬MVPD英語Multichannel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服務是OTT即時影片串流媒體服務,它可以捆綁有線電視網絡或電視機提供隨時隨地的鏡像服務,但其價格低於任何一家傳統電視服務提供商的電視套餐價格。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Howard Zinn; 許先春, 蒲國良, 張愛平, 譯. 美国人民的历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020-04-29]. ISBN 9787208035270. 
  2. ^ Ashley Lutz. These 6 Corporations Control 90% Of The Media In America. 商業內幕.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3. ^ Frances Goldin; Debby Smith; Michael Smith. Imagine: Living in a Socialist U.S.A.. Harper Collins. 2014-01-21 [2020-04-29]. ISBN 97800623055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7). Twenty years ago, thirty corporations controlled 90 percent of the media. Today, it is a grand total of six mega-corporations – Rupert Murdoch's News Corporation, Disney, Viacom, Time Warner, CBS and Comcast. Besides accumulating their own profits, the media are daily trumpets for the rest of the corporate world's advertising. 
  4. ^ Debra Clarke, Frédéric Dubois, Mark Cooper, Nick Dyer-Witheford, Danielle Fairbairn, Robert Horwitz, Robert Jensen, Dorothy Kidd, Francisco McGee, Jeanette McVicker, Chris Paterson, Ben Scott, Michel Senecal, Leslie Regan Shade. David Skinner, James Robert Compton, Michael Gasher, Mike Gasher,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Michael Gasher , 編. Converging Media, Diverging Politic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Lexington Books. 2005 [2020-04-29]. ISBN 97807391130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5. ^ Robert W. McChesney.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新出版社英語The New Press.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6. ^ 2020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無國界記者.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1). 
  7. ^ Tess Stynes. USA Today Remains Top Newspaper by Circulation. 華爾街日報.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8. ^ High wires. 經濟學人.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9. ^ Oliver Darcy. USA Today owner Gannett merges with GateHouse Media to form massive newspaper company. CNN. CNN Business.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10. ^ New Media Investment Group to Acquire Gannett. 美國商業資訊.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1). 
  11. ^ Marc Tracy. Gannett, Now Largest U.S. Newspaper Chain, Targets ‘Inefficiencies’. 紐約時報.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12. ^ Georg Szalai; Paul Bond; Etan Vlessing. CBS, Viacom Strike Deal to Recombine. 荷里活報道.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13. ^ Charles Gasparino; Lydia Moynihan. CBS, Viacom agree to merge, forming a $28B entertainment firm. 霍士財經網.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4. ^ Viacom and CBS Corp. are officially back together again. CBS新聞.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15. ^ Rick Jervis. Consumers wary of Comcast, Time Warner Cable merger. 今日美國.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16. ^ Craig Hunter. T2's Robert Patrick & More Join 'From Dusk Till Dawn: The Series'. The Hollywood News.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17. ^ Kym Anderson. Globalization's effects on world agricultural trade, 1960–2050. 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輯英語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皇家學會). 2010-09-27, 365 (1554): 3007–3021 [2020-05-01]. ISSN 0962-8436. PMC 2935114 . PMID 20713399. doi:10.1098/rstb.201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18. ^ Kevin Lynch. Oscars 2015: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alternative Academy Awards. 健力士世界紀錄. [2020-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5). 
  19. ^ Sang-hee Ba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Korean EFL Learners’ English Article U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8-08, (80): 63-97 [2020-05-05]. doi:10.20865/20188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