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廙
王廙(276年—322年11月4日)[1][2],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晉朝官員,書法家、畫家、音樂家。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弟,「書聖」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在東晉官至荊州刺史。
生平
[编辑]王廙早年任司馬越的掾和參軍。光熙元年(306年)因參與迎惠帝回洛陽而封武陵縣侯,後任尚書郎和濮陽太守。次年,當時是瑯琊王的晉元帝司馬睿移鎮建康後,王廙便棄官南遷至建康,並獲司馬睿任命為司馬,及後多次守備鄱陽和廬江二郡以及參與平定周馥和杜弢的判亂。
建興三年(315年),王敦因忌荊州刺史陶侃的功勳,調陶侃任廣州刺史,而以王廙為寧遠將軍,接任荊州刺史。當是荊州將吏鄭攀和馬雋等向王敦請求讓陶侃留任荊州,但王敦怒而不許。二人見陶侃雖然有平滅杜弢之功但卻遭南貶廣州,且荊州群眾怨憤,於是與杜曾聯手進攻前來上任的王廙,王廙因而被逼移守江安,而杜曾等人則與第五猗抵抗王廙。王廙隨後督諸軍進攻杜曾,但反被杜曾所敗。最後因王敦派湘州刺史甘卓和豫章太守周廣協助王廙擊敗杜曾,王廙才得以到荊州。
王廙到任荊州後,大殺陶侃的舊將領和佐官,以及殺害受陶侃敬重的名士皇甫方回,於是王廙在荊州名望大降,人心都背離。王廙於是被司馬睿調離荊州,改以輔國將軍加散騎常侍入朝。
永昌元年(322年),大將軍王敦在江州舉兵,王敦之亂爆發。司馬睿命王廙勸諫王敦,但王廙非但不能諫阻王敦,而且更被王敦留下來,協助王敦的行動,並受王敦命令下殺害抵抗王敦失敗的譙王司馬承[3],但成功保住表弟夏侯承的性命[4]。同年王敦攻陷建康,自任丞相,並樹立王氏族人,於是任命王廙為平南將軍、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但不久便病逝。王廙因是晉元帝的姨表弟,於是對王廙之死十分悲痛憐憫,王廙靈柩運回建康時皇太子司馬紹更親至拜謁靈柩,一如家人之禮。朝廷追贈侍中、驃騎將軍,諡為康侯。
性格特徵
[编辑]- 史載王廙年少時就能寫文章,博學多才,「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工於隸書和飛白書[5] 南渡後為東晉書畫第一,指導王羲之書法,亦是晉明帝司馬紹的畫畫老師[6]
- 王廙性格高朗豪率,曾於早上自尋陽坐船乘風東歸建康,至黃昏便到達,並倚在舫樓上長嘯,有超逸的神情和氣概。
- 《世說新語·仇隙篇》中劉孝標注引《王廙別傳》載其傲慢不恭,但凡人事只要不合自己心意就會當面拒絕,因而招來其他人憎恨。
家庭
[编辑]父母
[编辑]夫人
[编辑]兄弟
[编辑]子女
[编辑]注釋
[编辑]- ^ 《晉書·武帝紀》及《資治通鑑·卷九十二》皆載其卒於永昌元年十月己丑日,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晉書》本傳並未言其卒年享壽,但據本傳中載其於元帝即位為帝時(318年)寫的《中興賦》自陳四十三歲,則推算其生年當為276年
- ^ 《世说新语·仇隙》及《晉書·司馬承傳》
- ^ 《晉書》卷55:會甘卓懷疑不進,王師敗績,敦悉誅滅異己者,收承,欲殺之,承外兄王廙苦請得免。尋為散騎常侍。
- ^ 張懷瓘《書斷》:「晉平南將軍侍中王廙,右軍之叔父,工隸飛白。」
- ^ 《歷代名畫記》:「晉室過江,王廙書畫為第一,書為右軍之法,畫為明帝之師。」《書斷》:「善書畫,嘗謂右軍曰:『吾諸事不足法,唯書畫可法。』晉明帝師其畫,王右軍學其書。」
- ^ 《晋书王廙传》,廙字世将,丞相导从弟,而元帝姨弟也。
- ^ 《法书要录·卷十·王羲之与高平郗公书》:及尊叔廙,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侍中、骠骑将军、武陵康侯。夫人,雍州刺史、济阴郤詵女,诞颐之、胡之、耆之、美之。
- ^ 《世說新語注·賞譽·122》:王氏譜曰:「耆之字修載,琅邪人,荊州刺史廙第三子。歷中書郎、鄱陽太守、給事中。」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 《晉書》列傳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