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 talk:脚注
关于注脚
[编辑]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用ref模板(即蓝字注脚)的页面,从页中前往注脚有时根本跳不过去,但从注脚返回页中就没有问题;而用ref语法(即紫字注脚)双向跳转都很快。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蓝字注脚的注脚名称不能用汉字? Burea Acupotter'n TALK? 06:17 2006年5月6日 (UTC)
- 請提供不能跳轉的例子好麼?推薦都使用<ref><references/>,{{ref}}我個人認為使用的空間不大,完全可以廢除。— fdcn talk 2006年05月6日10:04 (UTC+8 18:04)
更新
[编辑]已經更新註腳標示方法;舊方法移動到Wikipedia:脚注/模板。-- tonync (talk) 10:31 2006年7月28日 (UTC)
開條目附參考來源,增加條目長度
[编辑]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看看新條目,許多是侵權的內容,而一部分是廣告,有許多則是短條目。侵權和廣告有相應的程序處理,而短條目除了掛模板表示還沒有完成之外,也要提倡寫條目務必附上參考來源,如此一來增加條目的篇幅,也符合可驗證性方針。
與其他語言版本作長度的比較 http://stats.wikimedia.org/ZH/TablesArticlesGt1500Bytes.htm 中文版大於2kb的條目只佔14%,相近的俄文版佔26%,挪威19%,芬蘭29%。中文版前面的荷蘭語超過2kb的條目佔32%、西班牙語40%、法語30%、德語44%、日語19%。不多說,有空把條目寫長一些吧,中文維基百科的平均條目長度為1200位元組。只要附上完整的參考來源,條目長度很容易就突破1000位元組,這也是提升百科整體的品質的方法之一。—Jasonzhuocn 2007年7月26日 (四) 07:23 (UTC)
- 現在正流行創立一些沒有中立參考來源、沒有知名度、沒有重要性的生者小條目。— Marcus Hsu talk 2007年7月26日 (四) 09:45 (UTC)
- 我这两天也在犹豫这个问题,遇见一个短条目是,究竟是加上reference模板还是直接把没有参考资料内容移去,然后作为小小作品处理,因为其实很多条目我觉得无法找出理论上存在的参考资料。或去我们应该定一个规则,让参考资料的问题,大于条目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参考资料的小小条目是可以删除的。—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7月26日 (四) 10:44 (UTC)
- 条目长度似乎是统计采用了新的标准,上一次统计时还是3000多,这一次只有1000多,难道是改成了字数,而不是字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7月26日 (四) 15:00 (UTC)
- 我也留意到這個問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它只是一時計算出錯而已。中文維基百科條目中也提到條目平均長度約為3,000,在搞清楚統計數字為何轉變得這樣之前,暫時也不去改動吧。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7月27日 (五) 02:50 (UTC)
- 在我的貢獻裡面搜尋貢獻紀錄找出自己過去的創的條目,把過去的作品重新整理加長到平均值以上,沒有加上參考來源的補上參考來源。—Jasonzhuocn 2007年7月27日 (五) 16:16 (UTC)
- 我也留意到這個問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它只是一時計算出錯而已。中文維基百科條目中也提到條目平均長度約為3,000,在搞清楚統計數字為何轉變得這樣之前,暫時也不去改動吧。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7月27日 (五) 02:50 (UTC)
- 条目长度似乎是统计采用了新的标准,上一次统计时还是3000多,这一次只有1000多,难道是改成了字数,而不是字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7月26日 (四) 15:00 (UTC)
新發現的註腳分組功能
[编辑]原來在<ref>和<references />都有個group屬性,可以把註腳分組,像這樣:
原始碼:
AAA<ref group="ref">參考a</ref>BBB<ref group="note">注b</ref>CCC<ref group="ref">參考c</ref> ---- ;參考 <references group="ref" /> ;備註 <references group="note" />
顯示:
AAA[ref 1]BBB[note 1]CCC[ref 2]
- 參考
- 備註
- ^ 注b
加了group之後,<ref>標籤腳注會在對應<references />出現。但可是group屬不能用漢字,如<ref group="參">1</ref>便會顯示成[參 1]這樣的亂碼,而且不能對應<references />。
為了可以顯示漢字,小弟特意做了{{MarkRefGroup}}和{{MarkNoteGroup}}先來試試顯示「參」和「注」的效果,我也在這個條目做了一次白老鼠,大家看看效果如何和給點意見。—街燈電箱150號 熄燈致哀 2008年5月20日 (二) 18:37 (UTC)
- 两个字,漂亮!—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5月20日 (二) 18:51 (UTC)
- 這個功能太有用了。一點意見,不要用全文轉換來實現它(會對正文處的key值也起作用),也暫不要大面積應用,還是報bug請開發者解決最好,我想,其它語種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fdcn talk — 2008年5月21日 (三) 03:08 (UTC+8) — 2008年5月20日 (二) 19:08 (UTC)
- 報bug當然是個好主意!奈何我不懂怎去報bugzilla…… —街燈電箱150號 熄燈致哀 2008年5月20日 (二) 20:00 (UTC)
- 謝謝告知。學習使用group。另外問題已提交Bugzilla:14216。--百楽兎 2008年5月21日 (三) 16:00 (UTC)
- 原來note和ref可分家的。YunHuBuXi 2008年5月22日 (四) 06:59 (UTC)
- 超級感謝百楽兎的幫忙!!orz—街燈電箱150號 熄燈致哀 2008年5月22日 (四) 12:23 (UTC)
- 這個功能太有用了。一點意見,不要用全文轉換來實現它(會對正文處的key值也起作用),也暫不要大面積應用,還是報bug請開發者解決最好,我想,其它語種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fdcn talk — 2008年5月21日 (三) 03:08 (UTC+8) — 2008年5月20日 (二) 19:08 (UTC)
造了個更好的{{refGT}}模板,日後等到這個bug修正了那就只須改模板就可以了({{MarkRefGroup}}就此暫停使用)。另教學方法也已寫到Wikipedia:腳注中。—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3日 (二) 11:04 (UTC)
- 很棒的工作!个人觉得应当{{RefGroupTag}}改用{{refH}}参考内容{{refF}}方式,{{NoteGroupTag}}改用{{noteH}}注释内容{{noteF}}方式,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参数中间不能加“|”符,有些老手用参数1的方式在引用内容上也容易出现“=”符。下面的列表模板名称最好{{RefGroupFoot}}改为{{refList}}、{{NoteGroupFoot}}改为{{noteList}}。— fdcn talk — 2008年6月4日 (三) 01:16 (UTC+8) — 2008年6月3日 (二) 17:16 (UTC)
- 謝謝讚賞!不過用{{refList}}很容易跟{{Reflist}}搞混呢…… 還有我也曾經想過用{{refH}}参考内容{{refF}}的方式,但問題是<ref></ref>不能拆成兩個模板,還不能用參數。—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3日 (二) 18:11 (UTC)
- 我试验一会儿。不行也没办法。— fdcn talk — 2008年6月4日 (三) 02:15 (UTC+8) — 2008年6月3日 (二) 18:15 (UTC)
- 我在英文維基上連絡了開發者Ævar Arnfjörð Bjarmason,但他說Group功能不是他開發的,所以請我們連絡開發這個功能的人。那麼,該連絡哪一位呢?--百楽兎 2008年6月9日 (一) 03:37 (UTC)
- 在Cite.php中有關group的說明是由mw:user:Lionelbrits所加入,未知他是否為開發者。—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9日 (一) 16:39 (UTC)
- 我在英文維基上連絡了開發者Ævar Arnfjörð Bjarmason,但他說Group功能不是他開發的,所以請我們連絡開發這個功能的人。那麼,該連絡哪一位呢?--百楽兎 2008年6月9日 (一) 03:37 (UTC)
- 我试验一会儿。不行也没办法。— fdcn talk — 2008年6月4日 (三) 02:15 (UTC+8) — 2008年6月3日 (二) 18:15 (UTC)
- 謝謝讚賞!不過用{{refList}}很容易跟{{Reflist}}搞混呢…… 還有我也曾經想過用{{refH}}参考内容{{refF}}的方式,但問題是<ref></ref>不能拆成兩個模板,還不能用參數。—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3日 (二) 18:11 (UTC)
更正代码已啪上,等着在维基百科上应用它了。— fdcn talk — 2008年6月19日 (四) 13:20 (UTC+8) — 2008年6月19日 (四) 05:20 (UTC)
- 最好下次更新的时候能把字词转换系统的问题修好。—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8年6月19日 (四) 05:32 (UTC)
- fdcn辛苦了!—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8年6月20日 (五) 18:30 (UTC)
test
[编辑]- refs
- notes
- ^ note b
我预计的错误就是,不能自动把繁简看成一个group。— fdcn talk — 2008年6月24日 (二) 02:57 (UTC+8) — 2008年6月23日 (一) 18:57 (UTC)
我向管理員反映這件事情
[编辑]我只是照著人家條目將參數進行歸位,就像良美建設裡頭有顯示紅字就是我更改,可是突然冒出這個人阻止我,我很氣又不明白我的好心做法是哪裡錯,所以就回他話,但對方一直拿幫助:註腳來阻止我對維基百科進步,奇怪了,特色條目與優良條目他們的標示參數也是跟我做的一樣,為何會被當成破壞? —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3:42 (UTC)
- 我認為將意見當作動員令發給40位維基人是不妥的,發在這裡就足夠了。--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4 (UTC)
- (:)回應請Jasonzhuocn不要轉移主題焦點,你說的事是不適合在這裡講。--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9 (UTC)
- 几乎所有的条目的注脚都是附在对应的段落里,你的特色条目、优良条目恐怕是少数。由于效果完全相同,你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对跟进修改的编辑者造成困扰。加上这样的编辑增加模板使用量、增加条目长度,因此这样的编辑建设意义不大。--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4:16 (UTC)
- 照你所言將<ref>...</ref>參數寫在內文裡頭也感到認同?要是條目內容是長篇大論,滿滿的<ref>...</ref>參數夾在句與句之間,光看就覺得眼花嘹亂了,這那能叫人家編輯得下去。--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4 (UTC)
122.125.136.3先生在User_talk:Kolyma內的發言,已經違反了中文維基百科的WP:文明方針。--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8 (UTC)
- Jasonzhuocn請不要在這裡發表與討論主題無關的事,有何不滿,請自己去找管理員。--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2 (UTC)
- 是这样。编辑不下去,就用en:WP:WikEd吧。--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4:29 (UTC)
- 先不談違反了WP:文明方針的問題,先談一個嚴重的問題,特色条目、优良条目是所有條目的標準,這樣的問題是以特色条目、优良条目為標準才出現的,這位仁兄(暫稱)所提出的問題,不是代表我們在打自己的嘴巴嗎!特色条目、优良条目都不是標準,那該拿哪一種為標準?那些特色條目與優良條目所標示參數的條目是不是該改正,以免這樣的問題又再發生。還有您們回答之間都不空格,看的不累嗎?--Honmingju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43 (UTC)
- 随便说一下,Honmingjun你还不是我见过最傻逼的人。—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3 (UTC)
- (:)回應空格這只是小事情,如果你在意,這當然會感到累呀。--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4 (UTC)
- 依Honmingjun所言來看,被稱為特色条目、优良条目豈不是在誤導嗎,因為自己被稱為「特色」、「优良」,難道不能憑著他們來修正其它條目嗎?--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3 (UTC)
- 那位仁兄举的例子是徐向前,就在下看到的情况,有人对此种方式提出异议。--快龙☀后会有期 2010年6月12日 (六) 14:51 (UTC)
- <ref>...</ref>式的註釋會干擾編者,但也能直觀的顯示註釋位置;另一方式比較清爽,但不利於編者查看注釋,特別是對原編者來說。如何取捨還真是個難題,建議和條目原作者溝通一下。同時期待維基官方能推出真正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這將即大方便編輯者們,相信屆時中文條目有望日破一萬!--玖巧仔●□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1 (UTC)
- (!)意見:使用太複雜的wiki語法,可能使別人修改頁面變得困難,要考慮這種修改與得出的「改善」比較是否值得。--Mewaqua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4 (UTC)
- ( ✓ )同意--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6 (UTC)
- 沒錯,我就是站在使用者立場去反映,因為一打開下去編輯,結果裡頭密密麻麻,一不小心就會被更動到不是要修改地方,光看就覺得很頭疼,結果你們這些人只會看我是在搞破壞,不明白我的訴求有其正當性,如果你們一昧把我貼標籤看成是破壞,我也沒辦法跟你們講下去。--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08 (UTC)
- Mewaqua請再明白地說,你說比較什麼?-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12 (UTC)
- 讲成破坏可能不太恰当,但是这样的编辑确实和惯例相违背。--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2日 (六) 15:13 (UTC)
- Mewaqua請再明白地說,你說比較什麼?-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12 (UTC)
- 我也覺得無奈呀,錯又不是在我身上,是你們維基百科裡頭存在兩種版本,有人是那樣標示,也有人這樣標示,然後被人說我沒依照幫助:註腳行事,拜託,你們自己不統一,就不要怪我在亂改腳註,我還不是看了很多條目,最後才選擇站在使用者立場下去修改,搞得好像在批鬥,又不是紅衛兵時代。-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24 (UTC)
- 你的修改一点问题都没有。既然有了新的注释方式,所谓“惯例”也该变一变了。--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8 (UTC)
- 我也覺得無奈呀,錯又不是在我身上,是你們維基百科裡頭存在兩種版本,有人是那樣標示,也有人這樣標示,然後被人說我沒依照幫助:註腳行事,拜託,你們自己不統一,就不要怪我在亂改腳註,我還不是看了很多條目,最後才選擇站在使用者立場下去修改,搞得好像在批鬥,又不是紅衛兵時代。-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24 (UTC)
一堆我經手的條目都全被撤銷,這不是被當成破壞處理嗎?也不是我自己在說,用不著他們講也知道他們認為我的舉動是搞破壞,可是很好笑,我看yiken從2010年 5月11日 (二) 03:44 ,一直到2010年 5月14日 (五) 11:40,這段時間裡編輯了20個條目,他舉動也跟我一樣將腳註做注解與來源分開標示,可是卻一個人也沒去撤銷他的編輯,這算什麼?--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45 (UTC)
- 已建立Special:AbuseFilter/78以阻止在用户讨论页大量留言的行为--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5:58 (UTC)
- 把注脚写在后面的语法是后加的,因此Help:脚注(我认为这个不算方针或指引)没有写。--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6:04 (UTC)
- 不太明白各位的讨论,没看出IP用户对注脚的修改有何问题呀?--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3 (UTC)
- 他的编辑应当是减小了长度,而不是增加了长度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4 (UTC)
- 有人反对的是r模板。在我看r模板是wp标注参考文献的一大进步,所有正规文献写作的时候都是用的这种方式——正文注释标签加上与正文独立的文献数据库,这样做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维护。--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6 (UTC)
- 不太明白各位的讨论,没看出IP用户对注脚的修改有何问题呀?--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3 (UTC)
- (:)回應Gilgalad君:在整個過程中,在下並未「反對」R 模板;而是認為 ref、references 語法既然符合幫助:脚注(而且還用黃底字體凸顯給讀者看),實不宜被任意更改而已。如果 R 模板被普遍認同值得取代 ref、references 語法,建議先寫入幫助:脚注,再來作這些更改才比較合情合理。-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3:34 (UTC)
有兩種版本,一個是將<ref>...</ref>參數寫在內文裡頭,另一個是使用{{r|參數名稱}}寫在內文裡頭來取代<ref>...</ref>參數,{百無一用是書生}-,我這麼解釋是否明白?--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6:49 (UTC)
- 我和Gilgalad的看法一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2日 (六) 16:54 (UTC)
- (&)建議書生君:「解鈴還需繫鈴人」,事件的遠因係您於2009年9月28日 (一) 02:19將 R 模板引介進入Help:脚注時,僅在不怎麼起眼的地方寫了小小一段,而且也沒有去更改該頁面佔極大篇幅的 ref、references 語法使用說明,因此包括在下的許多人並未查覺。其後Walter Grassroot君使用 R 模板編修徐向前條目,並獲得 GA。現有122.125.136.3 君據此更改數個原本使用 ref、references 語法寫註腳的條目,在下以該等語法符合Help:脚注為由勸阻,未獲回應後予以回退,因而引發爭議。
- 如果書生君認為 R 模板值得「取代」ref、references 語法,建議先依正規程序更新Help:腳註頁面,讓大家有所依據,以免再度引發無謂的爭端;如果書生君仍然認為 R 模板只是另一個「選項」(目前Help:腳註的相關描述便是如此),建議修飾一下您上面的表達方式,否則豈不形同鼓勵大家改來改去,那麼維基還有章法可言嗎?!謝謝!-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4:34 (UTC)
- 虽然很多人反感我在条目中编写运用大量的参考,很多人反对我使用{{r}},很多人看到我用到那么多引用觉得非常不爽。当然了,增加那么多引用,岂不是增加你们中的某些人破坏条目的难度了么?你们不是不能随心所欲在你们想恶心的条目中增加自己的看法了么?我不想绑架别人,但是{{r}}引用是作为行政员的书生在我编辑邓小平时推荐给我的,这样当时使150kb的条目大小骤然降低到130kb。书生你最好也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把{{r}}引用到中文维基,以及你的考虑。对于我而言当然没问题,我此前已经说过我编辑的某些条目已经移除我的监视,你们随便破坏,你们大可把注释删了。你们全删除或者破坏了,也大可把我编写的优良特色都拉下马,你们自然可以抱在一起弹冠相庆,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但是我在编写的时候是我亲自借到或者买到书,一页一页地校对和增加,我在尽我最大努力使得条目中的内容能够正确、恰当、充分地呈献给真正的读者。无论如何,条目你们可以肆意地整,但是整理条目中的思绪、还有编写每个条目我都阅读的十几本书,某些你们人永远都无法得到,而且在条目被破坏删除的同时,你们也割断了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该条目内容的媒介。—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6:54 (UTC)
- 另外我说一下,当我整理资料编写条目的时候,当我翻阅资料校对内容同时,某些傻逼人却讨论给我戴个“五毛”好还是什么“新国家主义支持者”好。我已经受够了某些比还小十几岁的小孩,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还做出评头论足。真是觉得恶心至极,正如维基百科的规定,条目不属于个人,跳蚤王八蛋随便破坏,我还不懂怎么和这群混蛋进行沟通。还有就是我知道维基规则,管理员要封禁不用警告,我还会回来编辑。就是想表达一下看法。—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2 (UTC)
- (:)回應樓上不要請太衝動,並請記住善意推定的原則。我知道樓上編條目很用心,才會有這樣的反應,不過我想大家也不見得都是那種為反而反的人。或許是大家對這個模板還不是很了解,在相關的方針和幫助也沒看到這個模板的緣故。-祥龍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
- 没有注释的时候他们当然可以随便增加自己看法或者打压自己反对的看法;当发现自己反对的观点有注释的时候,他们当然不能随心所欲地篡改内容了。我弄到他们的痛处了,他们当然只能要么给我盖帽子,要么就说注释规则不符合维基规范。我能指望这些人渣做什么?沟通?FUCK! 引用海子的一句话,“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5 (UTC)
- (:)回應還是請樓上不要太衝動,我也知道有些人會破壞維基,但請保持善意推定原則,不要輕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且這裡沒有人在向閣下你蓋帽子,我想最初只是因為某些用戶對{{R}}的不了解以及對方針、幫助的敘述有些誤解才導致這場紛爭的。樓上的發言有可能將整個討論變質,還請多加留意才是。-祥龍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34 (UTC)
- (:)回應樓上不要請太衝動,並請記住善意推定的原則。我知道樓上編條目很用心,才會有這樣的反應,不過我想大家也不見得都是那種為反而反的人。或許是大家對這個模板還不是很了解,在相關的方針和幫助也沒看到這個模板的緣故。-祥龍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
- Walter Grassroot,與這討論的主題有關係嗎?—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
- 直接回答你的看法,我支持你的做法。—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0 (UTC)
- Walter Grassroot请不要激动,从效果上看,{{r}}和<ref>...<ref/>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人(比如我)只是不太喜欢诸如[3]:123-124这样的形式,这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习惯不太相符,在正文中加入了过多的数字。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而已,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查找出处时非常方便。蓝色的顶夸克-对撞机·气泡室- 2010年6月13日 (日) 05:08 (UTC)
- 直接回答你的看法,我支持你的做法。—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0 (UTC)
- Walter Grassroot,與這討論的主題有關係嗎?—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08 (UTC)
有些人名义上打着“程序正义”的幌子,实际上干的是破坏条目、破坏协作氛围的勾当。实际上r模板的核心还是ref标签,这些人在引用H:脚注的时候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你也可以使用模板{{注脚}}、{{R}}和{{reflist}}产生同样的效果,具体请参看模板的说明文档。”--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7:13 (UTC)
- (:)回應Gilgalad君:在此事件之前,在下並未看過{{R}}模板的用法,也從沒注意到幫助:脚注的後半段有這麼一段話(據查應該是2009年9月28日才由Shizhao君添加的),「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絕非事實,敬請收回。另外,在下訴求的重點在於 ref、references 是符合幫助:脚注的正規註解方式(而且還用黃底字體凸顯給讀者看),不宜任意更改。當在下看到122.125.136.3君修改鐵砧山等條目的註腳方式時,立刻於2010年6月12日 (六) 21:09在122.125.136.3君的討論頁發言勸阻,但並未獲得回應,反倒於21:17再度修改火炎山 (苗栗縣)條目,在下隨後才於21:18予以回退,以避免更多的條目被修改。如此作法若有不妥,敬請不吝指正;但扣上「实际上干的是破坏条目、破坏协作氛围的勾当」的大帽子,實令人難以承受。-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3:17 (UTC)
- Kolyma自己都没有完全看完幫助:脚注,就让别人遵守你认为所谓“方针、指引”,而滑稽的是,你要求对方遵守的幫助:脚注已经证明他编辑的合法性以及你回退的错误。你考虑过你自己的做法么?你道歉过么?没有。你反而继续滥用自己的回退权,还警告新手。现在你还避重就轻地说一个2009年9月就已经存在的解释,你到2010年6月还没有看到,你真无辜得“惊天地泣鬼神”。你连缺乏对新手最基本的尊敬和帮助都没有,只会规避责任。真不知道你这种人拥有回退权究竟做过多少次错误回退。另外,请蓝色的顶夸克仔细看该事情,究竟是谁在伤害新手。把IP用户的十多次合理编辑都回退了,Kolyma,你真他妈的善意。—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3日 (日) 05:57 (UTC)
- (:)回應Walter Grassroot君:您弄清楚整個來龍去脈嗎?您弄清楚是新手在傷害我,還是我在傷害新手嗎?您一向都用如此心態去推斷別人的用意嗎?您一向都這樣口出惡言嗎?從您的發言中,看起來您為了使用 R 模板與特殊的註腳方式遭受相當大的壓力,但那與我何干?我印象中從未與您對談過,您在指控我的版面上借題發揮,對我公平嗎?
- 請注意幫助:腳註那一句是「你也可以使用……」,表示它只是一個選項。我的解讀是:這並不代表用它取代該頁面最先(應該也是最早)介紹的 ref、references 語法是合理的。在昨天的過程中,我先到 122.125.136.3 的討論頁提醒 ref、references 是符合幫助:腳註,但未獲回應。見他繼續依此方式修改另一條目後,才予以回退。請問這樣算是「濫用」回退權嗎?如果您依然堅持立場,建議不妨前往維基百科:申請解除許可權申請註銷,免得讓我繼續為害維基百科。
- 至於您的其他指控,我只能回覆一句:「敬請善意推定」,其餘多說無益。-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8:21 (UTC)-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1:39 (UTC)
- (*)提醒Walter Grassroot君:要扣別人的帽子前,建議先把功課做好。依據122.125.136.3君的用戶貢獻記錄,在事件發生前,他總共只編輯了7次,其中前2次還與我無關,「把IP用户的十多次合理编辑都回退了」,實有誇大之嫌。-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8:39 (UTC)
- (:)回應,請注意善意推定原則,這種隨意推測他人念頭的說法只會容易導致更多糾紛。不過這麼一來便可確定{{R}}的使用並沒有問題,只是可能需要向大家多多推廣才是(該模板的說明幾乎全是英文)。-祥龍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3 (UTC)
- Gilgalad,我根本沒得罪你,請你不要拐個彎罵人,這叫指桑罵槐,你大可只說後面
這一段話,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如果是為了讓我聽進去而這樣子罵人,那就免了,我會感謝你。--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22 (UTC)这些人在引用H:脚注的时候故意忽视了这么一句话:“你也可以使用模板{{注脚}}、{{R}}和{{reflist}}产生同样的效果,具体请参看模板的说明文档。”
- 抱歉。说的不是你。谢谢。--Gilgalad 2010年6月12日 (六) 17:35 (UTC)
- Gilgalad在说反对你的人。—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2日 (六) 17:41 (UTC)
- 我不管是不是誤會也好,大家都累了,先去睡一覺,平下心來,再將討論矯正回主題,各位晚安。--122.125.136.3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17:43 (UTC)
严格地说,这么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r模板会提高不会用此模板的人的编辑难度。所以建议应尽快促进上面的工具栏增加使用r模板的工具。—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2日 (六) 23:35 (UTC)
- H:脚注只是一个技术文档,教你如何使用脚注,根本不是什么方针和指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3:39 (UTC)
(!)意見:如果是選擇「編輯某一段」而不是「編輯全部」時,用r模板就要分兩次編輯,一次是修改正文某段落,一次是修改「參考資料」一段,反而不及用<ref>……</ref>方便。--Mewaqua 2010年6月13日 (日) 04:21 (UTC)
真是不明白,本来一个小问题为何要跑题跑得这么远。<ref>...<ref/>同{{r}}之间在显示效果上没有什么区别,特色、优良条目喜欢用这个模板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它们注释较多,用起来方便。就如同{{reflist}}同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references> </div>之间在很多时候没有多少区别一样。将<ref>...<ref/>转换成{{r}}虽然谈不上破坏,但对于普通条目来说只能说是多此一举。蓝色的顶夸克-对撞机·气泡室- 2010年6月13日 (日) 05:08 (UTC)
- 对,其实122.125.136.3就是想为r模板正名而已。r模板不是不好,只是如果是对一个内容已经相对固定的条目说是很好,因为参考内容整理过后全都在后面。但是对于一个依然存在改进空间的条目就相当不好了,修改起来还要拉下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太支持122.125.136.3的,因为那个条目依然有改进空间。—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05:45 (UTC)
- H:脚注只是说明cite语法如何使用,颜色标记也只是为了突出cite语法,而{{r}}模板只是对cite语法做了一个包装,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此外,站在读者角度,使用{{r}}模板后可能更有阅读体验,尤其是后面的参考文献部分会干净很多--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9:28 (UTC)
- 即使按照Kolyma的逻辑,H:脚注中的“註腳文本写在列表區”部分也写得很清楚了,{{r}}不过就是他的快捷方式罢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3日 (日) 09:31 (UTC)
- 那麼請問未來是傾向兩種作法並存呢?還是傾向使用「註腳文本写在列表區」(或直接使用 R 模板)以取代傳統作法呢?如果是後者,建議在H:脚注的一開頭就說明清楚,而且最好將兩者在文章中的位置對調。我認為遊戲規則講清楚最重要,這樣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議。-Kolyma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1:35 (UTC)
我是122.125.136.3,綜合上述,整理如下
{{r}} | <ref>...<ref/> | |
優點 | 由於內文與註腳是分開,故無內文與註腳夾雜,易於看出編輯的地方。 | 易於看出每個註腳位置。 因為是與內文放在一起,因此只需要找出準備增加註腳的位置即可直接編輯( 相對也是缺點 )。 |
缺點 | 難以一眼看出每個註腳的位置。 修改不便,必須找內文與註腳來對應才能修改。 |
由於內文與註腳是夾雜,故有不便於編輯之處,尤其以條目是大量的內文,在編輯是甚為明顯。 |
---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05 (UTC)
附加說明,上面整理出來的表格可知道一件事,就是{tl|r}}與<ref>...<ref/>兩者彼此間優缺點,其正好是互補關係,也就是A的缺點就是B的優點,相對B的缺點正是A的優點。---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34 (UTC)
- (?)疑問樓上的表格是不是把內容放錯格子了?例如像{{r}}的缺點那一格似乎是<ref>...<ref/>的優點內容-祥龍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09 (UTC)
- (:)回應感謝提醒,已修正-61.225.87.110 (留言) 2010年6月13日 (日) 10:30 (UTC)
- {{r}}和<ref>...<ref/>如果引用是网页或者新闻,那么从条目大小、还是条目的表现上亦无明显差异。但是如果引用的是带有页码的杂志和书籍,那么从编辑者角度上,只要在条目中表明不同页码即可,非常便于那些运用书籍、打算长期改良某条目的编辑;从维基百科自身角度,每增加一个同书异页码的来源,{{r}}就比<ref>...<ref/>省上200字节左右(如果是30个同书异页码,那么就省下6000字节,以此类推),{{r}}的优势自然非常明显。当然从读者角度,很多人不习惯有页码插入正文的(虽然美国的APA\MLA标准书写格式都是这样的),这取决于个人的阅历和专业习惯。举三个例子,我在汶川大地震条目中,运用的是<ref>...<ref/>,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因为暂时没有系统的专论,新闻和期刊则为主要,且因表述分散,普通的ref是最好选择;我在邓小平条目中,运用的是{{r}},因为一些巨著比如《邓小平文选》,我是不可能一天读完,只能在两个月内,看一点补充一点,{{r}}则是最方便的;我在涂尔干条目中,运用的是{{reflist}},因为条目的基础是我以前的书籍阅读和笔记,我可以一次性整理出来。所谓的注释本身就是方便编辑者,方便读者,以及保护维基条目质量。条目选用某种,完全应当是自由裁量的标准,是依条目具体内容和题材而有所选择。把选用某种注释当做破坏的理由而进行回退,才是别有用心人的干的事情。—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10年6月14日 (一) 08:10 (UTC)
僅ref註腳顯示:
條目內碼 | <ref>...<ref/> <ref name="...">...<ref/> |
|
腳註內碼 | <references /> | 也可改用{{reflist}} |
範例條目:很多條目可見此用法,是目前最常見且常用。
ref與note兩註腳分開顯示( 第一種 ):
條目內碼(注釋) | {{noteTag|1=...}} | |
條目內碼(參考來源) | {{refTag|1=...}} | |
腳註內碼(注釋)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Foot}}</div> | 使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div>是為了使字體變小,若去之,則與內文字體相同大小。 |
腳註內碼(參考來源)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noteFoot}}</div> | 同上( 省略說明 ) |
範例條目:爐石塘
ref與note兩註腳分開顯示( 第二種 ):
條目內碼(注釋) | 略(與第一種相同) | |
條目內碼(參考來源) | 略(與第一種相同) | |
腳註內碼(注釋)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noteFoot|refs=<ref name="...">...</ref>}} | 使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div>是為了使字體變小,若去之,則與內文字體相同大小。 |
腳註內碼(參考來源)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Foot|refs=<ref name="...">...</ref>}} | 同上( 省略說明 ) |
範例條目:白眼塘 (澳門)
第一種與第二種不同是在於:前者是同於<ref>...<ref/>,直接放在句子裡;後者是註腳集中在{{refFoot|refs=這裡}}。
122.125.136.3開啟本討論是看到這種用法:
條目內碼 | {{r}} |
腳註內碼 | {{reflist|refs=<ref name="...">...<ref/>}} |
範例條目:鄧小平
我把H:腳注整理出來成四個表格,其實122.125.136.3提出只是為了將{{r}}取代<ref>...<ref/>,這樣的簡化,實際上顯示效果仍是一樣,這個簡化只有打開編輯才看得到內碼,從編輯歷史可知其差別,若有人計較條目的位元組大小( 計較那人想法,我猜應該是為了新條目推薦 ),其不然是可不拘這種小節,這也就是會出現有人阻止122.125.136.3這種編輯了,人家看到只是位置換掉或者是內碼簡化了,122.125.136.3說是要使其之易於編輯而不會眼花繚亂,這只是為了讓編輯的人容易下手去增加腳註,不會為了找出放在那個句子的苦尋,這也是合理的考慮,但未必什麼條目都這麼做,就Kolyma所言,我想他意思是指你這種做法應用在篇幅不大的小條目,似乎是殺雞用牛刀,就如同蓝色的顶夸克所言,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做法,講到這裡就不難看出為何你被人視為破壞了。另外,翻閱你的對話頁,就依蓝色☆枫叶回覆給你的意思,我想他也認為直接將<ref>...<ref/>放在句子裡是正規的做法,如果你用心點的看上面的討論,就可以知道為何會有人站的立場是同於蓝色☆枫叶,你想的容易編輯,相對也是帶來困擾,凡事都有一體兩面,沒有一個絕對的平衡點,這種要求對維基百科似乎有些強人所難。-61.225.80.199 (留言) 2010年6月15日 (二) 15:36 (UTC)
這一則討論是時候該結束了,所以提交至此,詢問各位,看是否有必要去修改幫助:註腳,請過目。—122.125.136.46 (留言) 2010年6月14日 (一) 16:26 (UTC)
- 修改什么呢?又有新的功能出现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15日 (二) 04:18 (UTC)
- 不需要修改,難道只因為這一則討論不足以支持?還是說,繼續給它亂下去呢?「它」並不是指我,是講討論裡頭提到的爭議或使用上缺陷。—122.125.61.29 (留言) 2010年6月15日 (二) 10:20 (UTC)
- 应该新建一个格式指引。--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5日 (二) 10:50 (UTC)
- 不需要修改,難道只因為這一則討論不足以支持?還是說,繼續給它亂下去呢?「它」並不是指我,是講討論裡頭提到的爭議或使用上缺陷。—122.125.61.29 (留言) 2010年6月15日 (二) 10:20 (UTC)
- 刚才我在阅读条目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我不熟悉{{r}}模板,因此以下我用来自mediawiki cite扩展本身的语法叙述):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name="n" />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ref name="n" /> Excepteur sint occaecat cupidatat non proident, sunt in culpa qui officia deserunt mollit anim id est laborum.<ref name="n"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ref name="n">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references>
如果这样写的话,即使上面的一些段落被移除,对加入的参考影响也不大。然而: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name="n">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ref>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ref name="n" /> Excepteur sint occaecat cupidatat non proident, sunt in culpa qui officia deserunt mollit anim id est laborum.<ref name="n"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但如果这样,一旦第一个段落被移除,后面的段落引用的内容就没了。而删除第一个段落的人,常常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16日 (三) 03:31 (UTC)
- 请管理员移到VPM。--达师 - 147 - 228 2010年6月16日 (三) 10:23 (UTC)
- 没有必要制定强制性的规范。愿意用ref标签就用ref标签,愿意用r模板的就用用r模板,本来这几个方式就可以共存,编辑的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编辑风格。如果有人愿意抽空用reflist或者references整理参考文献,那是更好不过的事情。--Gilgalad 2010年6月17日 (四) 19:05 (UTC)
- (+)支持,两者完全可以自由选择。-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6月18日 (五) 03:35 (UTC)
- (+)支持。在下也认为两者完全可共存。如在个别条目中确实造成了很大麻烦,则可适当修改。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出现Liangent所说的问题,也会很快被发现而改正的。—蓝色☆枫叶♂拉呱 2010年6月19日 (六) 05:06 (UTC)
- 但是删除少了(脚注在最后忘记删了)比删除多了(我前面提到的情况)容易修复。Liangent(留言) 2010年6月20日 (日) 14:33 (UTC)
- (+)支持:应该允许编者选择自己习惯的脚注方法,而且应该尊重之前的编者,不要特意将其全盘修改掉。--快龙☀后会有期 2010年6月20日 (日) 10:40 (UTC)
是否应该统一注脚位置
[编辑]现在中文维基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标注整句的注脚的位置,一种是标在句号或逗号内(如“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1]。”),另一种是标在句号或逗号外(如“维基百科是自由的百科全书。[1]”)
特色条目中也出现了这个使用上的分歧。使用中文的编辑者自己创建的条目(如邓小平、起锚 (口号)和唐朝等)第一种标法,而翻译自外文的条目(如病毒、威廉·莎士比亚和美国等)往往用第二种标法,有的特色条目甚至两种混用(如超新星等)。
我听说以前曾组织过一次投票但后来不了了之。是否应通过讨论并再次投票选定一种用法,从此消除以上分歧?--I.R.A.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03:29 (UTC)
- (!)意見,统一起来有难度,在我个人看来,在句号内的,指对之前最多一句话的注脚,在句号外,可能是对整段话的注脚。不妨考量下有无可参考的权威规范,无论英文中文。--∰ 黑目观世界 ⌘ 2011年2月7日 (一) 03:42 (UTC)
- (:)回應:早有規範了-幫助:註腳。-- ★ 小虎 Tiger 2011年2月7日 (一) 03:52 (UTC)
- (:)回應:我倒是不明白為何一定要在句號之前,校內的格式手冊都是說放在符號之後。不過,其實兩種方法都可以(看過不少學刊的格式,也是有前有後,要求不同),只要內文統一使用就沒問題。若選擇放在符號前就通篇在前,放在符號後則通篇在後(除了句子內的詞語註腳)。另外,我記得我初到維基時,是沒有「中文在標點後不加空格,凡句尾的註腳皆應放在標點符號之前[3]。」這句的。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07:40 (UTC)
- (:)回應,我也奇怪,为什么“中文在标点后不加空格”就一定要“凡句尾的注脚皆应放在标点符号之前”呢?--∰ 黑目观世界 ⌘ 2011年2月7日 (一) 08:23 (UTC)
- 我的意思是是否要统一。如果帮助:注脚规定要放在句号内的话,是否应将所有名字空间的放在句号或逗号外的注脚都改过来?--I.R.A.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09:53 (UTC)
- 我覺得在條目內文要統一使用,但不應將全域所有條目的用法都統一到任意一種,應視乎條目編者而定。H:註腳那個「規定」不知何時加入,正正扼殺了編寫上的彈性。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2月7日 (一) 10:35 (UTC)
昔日討論
[编辑]感觉ref name造成编辑不便
[编辑]虽然<ref name="XX" />使编辑者当时感觉界面比较简练,但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 条目在以后(由他人)编辑时,如果原始的参考资料被移除了,那么一堆使用<ref name="XX" />的出错。
- 拆分条目时,也容易使参考资料出错。
- 想从这个条目中复制某个 ref 的具体信息(用于编辑其他条目)时,遇到<ref name="XX" />非常火大,因为还要去慢慢找出处。
总之我觉得<ref name="XX" />只不过使得编者爽一时,他人对这个条目后续处理时就辛苦了。而用{{r}}呢又割裂了正文与脚注(我觉得违背多数人的编辑逻辑),同时也没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而且name="XX"都是自己起名,有时很莫名其妙...
请教有何比较好的编辑方法。-- 豆腐daveduv留言 2012年8月22日 (三) 23:12 (UTC)
- 可参考天卫二这种格式,虽然个人觉得仍然一般。--CHEM.is.TRY 2012年8月23日 (四) 00:10 (UTC)
- 还行吧,我是Ctrl+F直接查找的……--铁铁的火大了(留言) 2012年8月23日 (四) 01:21 (UTC)
<ref>url</ref>
党笑而不语--Fanglongzong(╯3╰) 2012年8月23日 (四) 08:39 (UTC)
- 还行吧,我是Ctrl+F直接查找的……--铁铁的火大了(留言) 2012年8月23日 (四) 01:21 (UTC)
- 一般修葺的较好的(在英文和日文)都使用<ref name/>+{{reflist|ref=}}来处理参考注脚的,如果怕有漏,就把后面的参考列表全复制掉,缺的再全篇找一次——路过围观人士 2012年8月23日 (四) 01:39 (UTC)
- 在<references/>里面放<ref>的用法是后来加的。其实当时删除某个参考资料的用户应该负责看看编辑后的样子有没有出错。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23日 (四) 05:51 (UTC)
实话说<ref name="ref名">还是挺好用的,至少出现重复参考本身就很奇怪,哈佛式脚注也值得一用.还有我觉得对条目做大改动的时候至少应进行一次概览,尤其是要注意一致性,多预览多留意吧. - Dr. Cravix ♬La Pluie 2012年8月25日 (六) 10:35 (UTC)
- (!)意見:为什么使用“割裂了正文与脚注”的<ref name="" />或者{{r|xxx}}和为什么使用div+css进行网页布局的原因异曲同工,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开。每次编辑时看到一堆注释内嵌在文章中就火大,看不清哪个是正文。找不到ref在哪里有ctrl+F,出错有红字和过滤器,反倒不是大问题。最不便的是哈佛式脚注,不仅要费力找书目,而且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例)某脚注说出自Cravix 2012,但是后边书目里根本没有这位作者。这种情况既没有红字也没有过滤器,很难发现。--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 2012年8月27日 (一) 14:00 (UTC)
- 注脚是内容不是表现形式。尽量使用DOI引用可能能部分解决问题。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27日 (一) 15:41 (UTC)
- (!)意見:为什么使用“割裂了正文与脚注”的<ref name="" />或者{{r|xxx}}和为什么使用div+css进行网页布局的原因异曲同工,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开。每次编辑时看到一堆注释内嵌在文章中就火大,看不清哪个是正文。找不到ref在哪里有ctrl+F,出错有红字和过滤器,反倒不是大问题。最不便的是哈佛式脚注,不仅要费力找书目,而且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例)某脚注说出自Cravix 2012,但是后边书目里根本没有这位作者。这种情况既没有红字也没有过滤器,很难发现。--哪位维基人能够一下打死五个? 2012年8月27日 (一) 14:00 (UTC)
- 拆条目不经常发生吧...而且一般都是有经验用户执行,应该会注意到的。不过有时候误操作的出错提示的确是挺烦人的....--耶叶爷 2012年9月6日 (四) 06:10 (UTC)
問:ref的標籤問題
[编辑]關於:ref標籤存在,但沒有找到references/標籤,我一直想知道他的原因及解決方法--淺藍雪(留言) 2012年11月16日 (五) 16:59 (UTC)淺藍雪
- 因為你沒有根本沒寫references啊![1]這個東西要自己寫,不會隨著你寫ref時自動跑出來的。我也曾經因此被機器打槍而不解--克勞棣(留言) 2012年11月16日 (五) 17:48 (UTC)
- ^ 請注意我這段留言的維基碼是怎麼寫的
- ref相關的註釋語法和模版,我以前花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才看懂那些參數分別所代表的意思。不用急,慢慢依樣畫葫蘆試著用一用、改改看,也是可以上手的。加油。--章安德魯(留言) 2012年11月16日 (五) 18:09 (UTC)
- @克勞棣大:不要忘記 <references/> 那個最重要的「 / 」,害我剛剛要幫章安德魯大手動簽名...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5 (UTC)
- 總之,如果裡面有 <ref> </ref> 包起來的,記得在裡面放上 <references/> 或 {{reflist}} 讓 <ref> </ref> 裡的東西可以列出來,千萬不要忘記 <references/> 裡面的「 / 」喔。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9 (UTC)
- 其實我並沒有忘記"/",而是我以為可以省略而沒有差別,今天才知道原來<references>後的所有東西都不會顯示出來。克勞棣(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08:42 (UTC)
- 我倒覺得以讀者思維來看,打開編輯頁,看到內文密密麻麻如螞蟻般擠在一起,這種中文內容還挾帶英文一堆內容碼,比如<ref></ref>裡頭放著一堆{{cite news|url=網址|title=標題|page=頁數|author=作者|publisher=出版者|accessdate=2012-11-17查閱|language=zh|date=2012-11-17}},光這一個是還好,當內容一多起來,那麼這些內容碼就看起來多到很頭暈,說實在地,這種硬要將來源做制式處理也只是為顯示整潔罷了,編輯功能卻不太具人性化,倒滿佩服那些手上一寫就使留下數萬字元,甚至超過十萬字元的編者們,從首頁隨便點一個頁面來看就很容易找到這種好幾萬字元的條目,很好奇地問你們,難道不會因為條目輸入龐大的內容而感到手痠肩頸疼嗎?--36.232.221.189(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11:41 (UTC)
- 長篇條目請愛用模板:reflist將所有的ref整合到最後,內文只要用模板:R或者<ref name="" />。--Reke(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12:00 (UTC)
- ProveIt很方便的--lavixcanvas RED - Taylor Swift T-Swifty<3 2012年11月17日 (六) 12:09 (UTC)
- 我雖然開過ProveIt,但是不懂用。--一個正常人 讠寸讠仑 电由阝我 贡南犬 2012年11月18日 (日) 08:17 (UTC)
- @克勞棣:在XML中,「/」代表「結束」的意思,沒有它就沒有結束,所以後面的東西都會被認為被包在 <references> 裡面。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7日 (六) 12:26 (UTC)
- 我雖然開過ProveIt,但是不懂用。--一個正常人 讠寸讠仑 电由阝我 贡南犬 2012年11月18日 (日) 08:17 (UTC)
- 我倒覺得以讀者思維來看,打開編輯頁,看到內文密密麻麻如螞蟻般擠在一起,這種中文內容還挾帶英文一堆內容碼,比如<ref></ref>裡頭放著一堆{{cite news|url=網址|title=標題|page=頁數|author=作者|publisher=出版者|accessdate=2012-11-17查閱|language=zh|date=2012-11-17}},光這一個是還好,當內容一多起來,那麼這些內容碼就看起來多到很頭暈,說實在地,這種硬要將來源做制式處理也只是為顯示整潔罷了,編輯功能卻不太具人性化,倒滿佩服那些手上一寫就使留下數萬字元,甚至超過十萬字元的編者們,從首頁隨便點一個頁面來看就很容易找到這種好幾萬字元的條目,很好奇地問你們,難道不會因為條目輸入龐大的內容而感到手痠肩頸疼嗎?--36.232.221.189(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11:41 (UTC)
- 其實我並沒有忘記"/",而是我以為可以省略而沒有差別,今天才知道原來<references>後的所有東西都不會顯示出來。克勞棣(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08:42 (UTC)
- 總之,如果裡面有 <ref> </ref> 包起來的,記得在裡面放上 <references/> 或 {{reflist}} 讓 <ref> </ref> 裡的東西可以列出來,千萬不要忘記 <references/> 裡面的「 / 」喔。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9 (UTC)
- @克勞棣大:不要忘記 <references/> 那個最重要的「 / 」,害我剛剛要幫章安德魯大手動簽名...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6日 (五) 20:05 (UTC)
- ref相關的註釋語法和模版,我以前花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才看懂那些參數分別所代表的意思。不用急,慢慢依樣畫葫蘆試著用一用、改改看,也是可以上手的。加油。--章安德魯(留言) 2012年11月16日 (五) 18:09 (UTC)
- ┌──────────────────────────┘
大概明白了。。我再試試叻--淺藍雪(留言) 2012年11月17日 (六) 13:31 (UTC)淺藍雪
- 回上面IP:豈止手痠肩頸疼,頭都痛,有時連心都痛。總有些人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Oneam 01:00 AM(留言) 2012年11月18日 (日) 06:11 (UTC)
- tntchn君:那為什麼<br>與<br/>就沒有差別?(所以我才以為references/也一樣可以省略)克勞棣(留言) 2012年11月18日 (日) 12:17 (UTC)
相較於台灣大百科全書就簡單多了,只要將文字輸入稿中,再傳給評審後,等待通知即可,中途不必動用到任何代碼或內容碼源,對編者而言,維基百科介面操作也是種困擾,說不定對某些人而言也算是阻礙,不知道下一個十年的維基百科,是否還會處於「緩慢進步」?當然我不會說原地踏步,因為我沒十年一直待在這裡。--36.232.214.101(留言) 2012年11月18日 (日) 15:34 (UTC)
- 没办法,MW的编辑器是开放性编辑器,可以加装插件来扩展功能,但这也意味着由于开放,不能每个插件功能都提供所见即所得功能,如果像百度百科的功能模块是内建性的,完全可以在编辑器上实现所见即所得,但wp暂时不行(至少wikia的编辑器好像有一定程度的所见即所得),暂时维持为代码编辑模式,MW官网一直在做所见即所得编辑器开发,但进度你看下就知道了,最近才把IME输入问题解决掉,还只是实现所见即所得功能,还没包括页包含(即模板)和插件的所见即所得实现,你说进度有多慢?其实肯花功夫看一下大部分编辑代码指示,或边用边学,基本可以够用的(主要模板太多了,只能多参考现成的,学着用)——Sakamotosan 2012年11月19日 (一) 13:34 (UTC)
- 克勞棣:br 是HTML跟XHTML裡都有的語法,HTML跟XHTML的差別就是前者較靈活,後者參照XML標準較嚴謹,由於HTML比較靈活,所以直接打 <br> 就可以了,當然打 <br /> 也可以,瀏覽器都看得懂,而XHTML比較嚴謹,跟XML一樣任何標籤都需要有「 / 」作結尾,所以用XHTML就一定是 <br /> 而不是 <br>,但基本上所有的瀏覽器都支援HTML,加不加沒有太大的關係。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標準的XHTML中「 / 」前面是需要空一格的,所以事實上 <br/> 也是錯誤的語法。
- 而 references 這個標籤又比較特別了,它既不是HTML或XHTML的語法,這種情況通常都是是用XML來解析語法,前面說過,XML的任何標籤都需要有「 / 」作結尾,所以照理講 <references>(內容)</references> 這樣也是通的,總之「 / 」在XML裡就是需要就是了。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2年11月19日 (一) 10:28 (UTC)
- 說到這些代碼,有時候新進或IP用戶常常不明就裡的把代碼或模板砍掉了,或是寫錯了就丟在那裡……--全無尊嚴先生(留言) 2012年11月19日 (一) 12:07 (UTC)
- 說是技術,對熟練或資深的用戶而言就不算是技術,相對地是對新進或IP用戶而言就是很有難度的技術,所以常會不熟悉操作下或者忽略小細節,容易就顯示紅字一堆亂七八糟警告訊息,往往又不知怎麼修正,或者自己找就一直看不出代碼哪裡有漏填或誤寫,於是有人為了怕麻煩就丟著不理,因為密密麻麻之中找出bug是很傷眼,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做程式工程師,找bug這檔事還是建議系統要去自動將偵錯之處選出來,並提示給編者是哪裡環節或位置是操作錯誤,因為樓上有用戶就說了,維基百科是開放給大家用的,當然要用大眾角度走入人群,所以系統人性化操作是一定要的。--36.232.219.23(留言) 2012年11月20日 (二) 15:39 (UTC)
- 但是wikitext的大部分地方是“没有任何代码是错误的”,通常认为的错误只是“无意使用了另一个功能”。Liangent(留言) 2012年11月20日 (二) 15:59 (UTC)
- 說是技術,對熟練或資深的用戶而言就不算是技術,相對地是對新進或IP用戶而言就是很有難度的技術,所以常會不熟悉操作下或者忽略小細節,容易就顯示紅字一堆亂七八糟警告訊息,往往又不知怎麼修正,或者自己找就一直看不出代碼哪裡有漏填或誤寫,於是有人為了怕麻煩就丟著不理,因為密密麻麻之中找出bug是很傷眼,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做程式工程師,找bug這檔事還是建議系統要去自動將偵錯之處選出來,並提示給編者是哪裡環節或位置是操作錯誤,因為樓上有用戶就說了,維基百科是開放給大家用的,當然要用大眾角度走入人群,所以系統人性化操作是一定要的。--36.232.219.23(留言) 2012年11月20日 (二) 15:39 (UTC)
- 說到這些代碼,有時候新進或IP用戶常常不明就裡的把代碼或模板砍掉了,或是寫錯了就丟在那裡……--全無尊嚴先生(留言) 2012年11月19日 (一) 12:07 (UTC)
关于脚注
[编辑]我使用的如: 「<ref>」、 「{{Reflist}}
」、「
[註腳群組 1]」;都如这样:如输入<ref>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ref>显示<ref>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ref>、
[1]显示[2]都不能正常标注脚注,请问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与上面那个「後台設定有問題? 」一样似乎是新首页上线后才出现的。 ♦ 二十八星宿 ♦(留言) 2013年5月31日 (五) 11:04 (UTC)
- special:永久链接/26727902,正常——Sakamotosan 2013年5月31日 (五) 12:42 (UTC)
- 太奇怪了为什么在您那里是正常的? ♦ 二十八星宿 ♦(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5:15 (UTC)
- 問題仍然存在,不只腳註,很多地方都出問題,基本上問題就如上述,原本文字前會出現不明程式碼(非專業人士無法確定,只是猜想),看樣子是想做什麼功能(好像是自動添加連結),但是失誤了?風鳴(留言) 2013年5月31日 (五) 15:38 (UTC)
- 给个出这个问题的实例。乌拉跨氪 2013年5月31日 (五) 15:41 (UTC)
- 今早又出現了,已截錯誤點截圖--風鳴(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1:28 (UTC)
列明版本号,如,[{{fullurl:index.<a class="ktg6us78hf8vdu7" href="javascript:void(0)">php</a>|diff=26732475&oldid=26729349}} 找到了],感觉好像使用了所示即所得编辑器造成,还是用了某些错误的转码工具?从差异来看,好像加入了<a class="ktg6us78hf8vdu7" href="javascript:void(0)"></a>——Sakamotosan 2013年6月1日 (六) 02:29 (UTC)- User:風鳴看似沒有使用VisualEditor,請提供當時使用的編輯工具的清單(如可以提供的話)以便調查。-HW(論 獻) 2013年6月1日 (六) 03:00 (UTC)
- WIN7 谷歌瀏覽器,就這樣,沒有其他工具--風鳴(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3:37 (UTC)
- User:風鳴看似沒有使用VisualEditor,請提供當時使用的編輯工具的清單(如可以提供的話)以便調查。-HW(論 獻) 2013年6月1日 (六) 03:00 (UTC)
- 对了我在「後台設定有問題? 」上所说的问题可在special:永久链接/26786842看到。♦ 二十八星宿 ♦(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5:06 (UTC)
- 绝对是你的编辑工具有问题,我的对话给你改写了,请清理干净你的浏览器或其他代码转换工具——Sakamotosan 2013年6月1日 (六) 05:29 (UTC)
it:Wikipedia:Bar/Discussioni/Stringa ktg6us78hf8vdu7 che appare nelle voci, 最后一句话。Liangent(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8:38 (UTC)
- 意思是有擴充套相衝?不過他沒有講是哪一個啊。。。。。。,已清理工具,等下來試試看還有沒有問題--風鳴(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9:14 (UTC)
- 原文提到了,Facecons。Special:AbuseFilter/165。Liangent(留言) 2013年6月1日 (六) 09:20 (UTC)
- ^ 註腳文字
User:Jarodalien最近一直在用{{refbegin}}/{{refend}}包围{{reflist}},使参考文献显示为双重加小字体。我已经指出如果他喜欢看这种字体就应该自定义css,而不是错误使用模板。我将一些条目恢复正常,他撤销了我的编辑,在另一名编辑回退后,他又继续将这个编辑也回退掉[1]。在这之前也有多名编辑指出过同样的问题,但他依然如此。请问是否有必要从技术上阻止此类的编辑?--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02:32 (UTC)
- 按照破坏处理,并继续指出可以自行定义自己显示的CSS样式。——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7日 (一) 03:21 (UTC)
- 最好能说明一下如何自订CSS。—Snorri(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03:33 (UTC)
- 採用某類註釋方法是編輯的權利,既然Jarodalien君是一系列條目的主編,他這樣編寫自然有他道理。{{refbegin}}/{{refend}}另一個功能是將參考文獻與註釋分開的編輯,適合撰寫超過50K的大型條目中,因為當點擊註腳時,會自動鏈接到相應的書籍或資料。降低註腳字體以保證文章不會被過大的註腳佔據篇幅,這個目的無可厚非。高階的編輯當然會根據條目類型,選擇採用不同的ref方式,比如R或者Refist。
只是未料到一位勤勉的編輯,在自己創建條目上所做的修改,還被人稱之為“破壞”。只能恭喜User:Jarodalien君開墾的土壤中又招致了蛆蟲,看來兄台又得改弦更張、編輯更冷門的條目類型了。--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08:05 (UTC)
- 滚,少火上浇油。因为{{refbegin}}/{{refend}}本身的设计就包含了{{reflist}}的设计理念,重复使用就会造成嵌套。根本没这个需要,这位编辑大概为WP做了不少不错的编辑,但大概还没搞懂这两个模板的使用和编辑规范,大概不愿意改变不应该有的习惯,大概有人说得太重,大概有人在借着小小问题就大立分裂之道。——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7日 (一) 08:17 (UTC)
- 在閣下尚未染指中文維基時(2010年初),敝人與其他編輯在撰寫條目中,尚無{{reflist}}。2008年底此前,維基甚至條目咸有來源,最初我們是採用<references />开始,后因字體過大,採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縮小字體,這也成為維基定式,寫入維基工具欄的“參考文獻區”。此後採用{{refbegin}}/{{refend}},是指單純一些翻譯英文維基條目中,學術化的要求採用大量引用來自某一或幾本書籍,而進行的有規律的整理。2010年,中文維基引入{{R}},用於減輕文章過度引用所導致的字數太多,但是由於閱讀習慣不同,一直沒有大方面推廣。2011年左右,由於模板限制解除,{{reflist}}出現,用於取代此前的“<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而{{refbegin}}/{{refend}}/{{R}}繼續保留,用於不同類型的條目編寫。
- 敝人解釋這些,是讓其他編輯了解一下歷史,不要被所謂“大家的意願”誤導。當然,對於那些不會編輯、只懂得侮辱咒駡資深編輯的人而言,想必是毫無意義的了。或許把每一位維基主編排除打擊出維基,才是他們對中文維基百科最大的貢獻。--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0:14 (UTC)
- 如你這般利用問題做別處文章的做法才令人失望。解釋就解釋,不要夾雜私貨,更不要妄自尊大。--Zhxy 519(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10:30 (UTC)
- @Walter Grassroot:我的意思是Jarodalien使用“{{refbegin}}{{reflist}}{{refend}}”这种双重加小格式。即使在没有{{reflist}}的时候,也没有“{{refbegin}}<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refend}}”这种双重缩小用法吧。事实上我已经给刘嘉解释过{{refbegin}}/{{refend}}是包围General Reference,但在我解释完后,我的编辑就被旋即回退了。他对双重加小唯一解释是,他觉得双重加小更好看。--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11:13 (UTC)
- 敝人解釋這些,是讓其他編輯了解一下歷史,不要被所謂“大家的意願”誤導。當然,對於那些不會編輯、只懂得侮辱咒駡資深編輯的人而言,想必是毫無意義的了。或許把每一位維基主編排除打擊出維基,才是他們對中文維基百科最大的貢獻。--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0:14 (UTC)
- 在閣下尚未染指中文維基時(2010年初),敝人與其他編輯在撰寫條目中,尚無{{reflist}}。2008年底此前,維基甚至條目咸有來源,最初我們是採用<references />开始,后因字體過大,採用<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縮小字體,這也成為維基定式,寫入維基工具欄的“參考文獻區”。此後採用{{refbegin}}/{{refend}},是指單純一些翻譯英文維基條目中,學術化的要求採用大量引用來自某一或幾本書籍,而進行的有規律的整理。2010年,中文維基引入{{R}},用於減輕文章過度引用所導致的字數太多,但是由於閱讀習慣不同,一直沒有大方面推廣。2011年左右,由於模板限制解除,{{reflist}}出現,用於取代此前的“<div class="references-small"><references /></div>”;而{{refbegin}}/{{refend}}/{{R}}繼續保留,用於不同類型的條目編寫。
- 回User:Wangxuan8331800君,很早以前維基似乎對“小號”和“下標”的大小都有爭議。維基選擇何種索引模板,至今尚未形成共識;以往數年的編輯討論我也參與不少,最終分歧強烈,註釋各類議案全盤流產。這些經歷使得我清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敝人創建萬余條目,絕大多數也採用{{reflist}},從編輯風格上我贊同閣下。然而,他人條目風格如何編寫,我亦深表理解;如若別人強行干預敝人條目,一時半刻,我也做不到“欣欣然接受”。還望閣下能夠換位思考。劉嘉兄為人宅心,全天忙於編寫、遠離爭議,如若對方換成蘇州兄、騰博士或維基皇帝,閣下不也自討苦吃?至於動輒背後申報VIP將對方封禁,畢竟不是君子所為,還望閣下以後慎行。設想,如果主編因自己創建的條目編寫被封,對申報者、創建者和執行者而言,總不會是一件美事吧。--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4:28 (UTC)
- @Walter Grassroot:躺枪。。。其实我极少就格式问题与人发生争执,因为我本人对格式这类技术活不太明白,基本照搬他人。——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4月8日 (二) 02:33 (UTC)
- 即使在我之前,已经有多人就此事提醒过Jarod,连同我至少三人提及此事。唯Jarod将“没有规定”视为“明文允许”,对他人提出的意见视而不顾,我想这对于讲求协作的wiki理念并不是件好事。我一直期望能做出杰出贡献的编辑在编辑以外方面也应该为榜样,但如他这几日在WP:GAN的一些言论,可能我的确对他的期望太大了。另外,我在提报前已对刘嘉声明我会考虑提报破坏,且无意亦深知无人会去执行封禁。--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7日 (一) 14:59 (UTC)
- 各家自掃門前雪吧。Walter Grassroot先前的回覆有一點情緒化,但他在上一段的見解(4月7日14:28 突然換了語氣,變得像管理員一樣,有點不習慣 =.=)提到的「換位思考、自討苦吃」值得深思。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4月7日 (一) 15:05 (UTC)
- 假使“各家自掃門前雪”,此事就根本不會發生了。這些提議者所針對的,全部是User:Jarodalien自己從零創建、完善、翻譯的優良條目和特色條目,而非他修改這些提議人所創建主編的條目。如果大家說我是“夾雜私心”,那麼就算是鄙人“以小人之心,度諸位君子之腹”了。鄙人對很多維基管理員的尸位素餐、虛以委蛇、趾高氣揚已經深惡痛絕,絕不會同這些官僚媾合。告辭。--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6:34 (UTC)
- 其他編輯當然可以(也理應)去阻止一些錯誤格式在wiki上出現,並無不可。另wiki好像沒有"主編"一說?"他人條目"一說我恐不能接受。--Temp3600(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17:28 (UTC)
- 假使“各家自掃門前雪”,此事就根本不會發生了。這些提議者所針對的,全部是User:Jarodalien自己從零創建、完善、翻譯的優良條目和特色條目,而非他修改這些提議人所創建主編的條目。如果大家說我是“夾雜私心”,那麼就算是鄙人“以小人之心,度諸位君子之腹”了。鄙人對很多維基管理員的尸位素餐、虛以委蛇、趾高氣揚已經深惡痛絕,絕不會同這些官僚媾合。告辭。--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6:34 (UTC)
- 各家自掃門前雪吧。Walter Grassroot先前的回覆有一點情緒化,但他在上一段的見解(4月7日14:28 突然換了語氣,變得像管理員一樣,有點不習慣 =.=)提到的「換位思考、自討苦吃」值得深思。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4月7日 (一) 15:05 (UTC)
- 回User:Wangxuan8331800君,很早以前維基似乎對“小號”和“下標”的大小都有爭議。維基選擇何種索引模板,至今尚未形成共識;以往數年的編輯討論我也參與不少,最終分歧強烈,註釋各類議案全盤流產。這些經歷使得我清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儘管敝人創建萬余條目,絕大多數也採用{{reflist}},從編輯風格上我贊同閣下。然而,他人條目風格如何編寫,我亦深表理解;如若別人強行干預敝人條目,一時半刻,我也做不到“欣欣然接受”。還望閣下能夠換位思考。劉嘉兄為人宅心,全天忙於編寫、遠離爭議,如若對方換成蘇州兄、騰博士或維基皇帝,閣下不也自討苦吃?至於動輒背後申報VIP將對方封禁,畢竟不是君子所為,還望閣下以後慎行。設想,如果主編因自己創建的條目編寫被封,對申報者、創建者和執行者而言,總不會是一件美事吧。--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4月7日 (一) 14:28 (UTC)
大家還是就事論事,爭取在字體大小上取得共識為好。—Snorri(留言) 2014年4月7日 (一) 16:01 (UTC)
- 不就是参考文献字体大小的问题吗?我觉得只要大不超过正文字体,小不让人觉得眼花,都可以接受。另外,据我的理解,对条目重要编辑者的尊重应该主要在条目内容方面,因为主编在这方面一般来说有更深入的思考,所以对条目不是很专精的其他编辑在进行重大改动之前有必要和主要编辑者沟通,避免无谓的冲突。不过,在格式、尤其是字体这种涉及到所有用户观感的问题方面,最好照顾照顾大众的感受。总之,不是什么大事。--Gilgalad 2014年4月7日 (一) 20:58 (UTC)
- 簡單的字體大小問題被岔開去做了文章,希望可以拉回來以事論事地討論。如果拿著方針來說,這件事應該可以套用WP:RULES當中的一句:「逐漸演化出的常規或慣例。將方針正式化的觀點已在互助客棧、郵件列表、以及相關的條目對話頁上彰著廣告,持續合理的時間,並且所有的反對意見都已經妥善處理。」絕大部份條目目前要麼使用舊有的<references />,要麼用{{Reflist}},應該可以當做「逐漸演化出的常規或慣例」。現在正在客棧討論,只要妥善處理反對聲音就可以寫入格式手冊了。據上面的討論,似乎現在只有Jarod是反對者,就連User:Walter Grassroot也只是對維基百科的運作發發牢騷,實際在參考模板的使用上是符合現有的慣例的。(希望沒有解讀錯你的觀點)雙重嵌套、雙重小字體已經踏出了個別編者風格間的差異了,而是已經涉及到條目的可讀性。
- 需補充的是,User:Temp3600沒錯,條目從不會「歸屬於」任何個別編者,無人有權利防止別人更改他的條目的任何部份。相信這裡每個人都對Jarod的巨大貢獻是深表欽佩的,而因他的編輯所延伸出來的小問題,有人因此發起討論,絕不是也不應該看做是對某位編者任何程度上的攻擊或否定。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7日 (一) 22:54 (UTC)
- 建议要是还没有试过的现在试一下看看,这样框起来,是不是字体就小得让你自己觉得实在看不清楚,无法接受,有必要去禁止他人用这样的字体;说会造成技术问题的,请拿出一个现有的例子做为证明;
- 如果的确无法接受,引起公愤,令人深恶痛绝,那通过共识达成规则写入手册甚至说就是不准用,用了永久封禁都肯定没问题;
- 很多人喜欢拿条目的所有权说事,只要我不认同他们的某一种编辑就是霸占条目,反过来,他们怎么样都不可能算,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编辑,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嫌疑;
- 如果要自称是“大家的意见”,只有怎么样的,没有怎么样的,以致于他人是怎么样就是破坏,那我认为,请你拿出这是“大家意见”的证据并不是过份的要求,所以在有以上第二项达成以前,这说来说去也只是不同个人的眼光和习惯问题,是有人非要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达成一致,想要一统江湖,想要从北极熊管到帝企鹅;
- 反正打了这些,就把你以前的一起回复:你要求我“原创”条目,说我就这样翻译,代表不了维基百科的“最高水平”。只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代表”什么最高水平,我想做的只不过是尽可能快地增加质量相对OK条目的数量;
吵架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伤害对方来满足自己,所以题外话:看到你所说的某些话,我很高兴让你表现出了自己恶的一面。--刘嘉(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2:20 (UTC)
- 早惡過了,而且還不止一次……--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8日 (二) 02:28 (UTC)
- 可以把實際的效果在這裡重現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太小,徵求一下意見。—Snorri(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2:36 (UTC)
- 这个问题我也是最近排版更新后才注意到,一开始还以为是排版更新造成的,后来才发现是不当使用模板把字体缩小了两次。字体太小了,真的是看不清(英文还勉强,中文真的是太挤了),如果这也称得上是好看,那真的是没话说了(除非自己的浏览器放大了好几倍字体)--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02:51 (UTC)
- 無論是{{refbegin}}/{{refend}}或{{reflist}}都有將字型縮小約90%的效果,所以嵌套兩次就變成約81%的大小。如果特定用戶習慣比較小的註釋字型就應該透過CSS去調整,使用模版嵌套很無意義(要嗎就直接把模版字型設定成81%不就得了?)審美觀與閱讀習慣因人而異不可能找到一個人人都100%接受的格式,但整個中文維基整體上的格式統一遠比個人的審美自由重要得多,所以強制設定一個人人都需遵守的格式規則還是有必要的。
-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創建一個條目並不代表這個用戶就擁有這個條目。維基百科不是用貢獻程度來定義一個人的權力大小的地方……--泅水大象™ 訐譙☎ 2014年4月8日 (二) 02:56 (UTC)
- User:Jarodalien,我們應該按照制定方針的正規討論途徑,理性地解決分歧。就是字體大小的問題嘛,應該很容易解決的。對於有關封禁、指責破壞等言論,我認為和當下的問題毫無關係,你也不須放在心上。大家提出如此的疑惑,是因為雙重嵌套參考模板確實是全所未見之風格,你作為最先使用者(未知有否前人),有責任向社群解釋新格式的優勝之處。我很歡迎方針、格式向好的改變,但這須先通過社群討論。不過,無論參考字體是否應該縮小,都應該直接更改{{Reflist}}、Refbegin/end等模板,而不是用雙重嵌套的方法造成不必要的格式不統一。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4月8日 (二) 03:16 (UTC)
- 现时直接使用<references/>即会产生90%大小的参考文献,
- ^ 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
- ^ http://www.siyew.com/me/syjj/ 四野简介 -第四野战军网
并非必须
- 使用<references/>不会双重缩小[2]
- 可以类似地把
改成不进行双重缩小
- 虽然如此,这更多的是社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用户可能通过<div style="font-size:90%"><references/></div>再次手动缩小文字
- 需要以上修改吗?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8:11 (UTC)
- {{refbegin}} {{reflist}} {{refend}}会导致双重缩小,没必要因为照顾某人的写法而修改{{reflist}}。——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09:09 (UTC)
- 这样的话,既然<references/>已经缩小了字体,就没必要在这些模板里再次设定字体大小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09:01 (UTC)
- 现在模板都没设定字体大小,reflist加一个reflist的类,refbegin/refend加一个refbegin的类,<references/>本身是有references的类,然后都是靠MediaWiki:Common.css调整的大小(以上为某次从enwiki更新模板时调整)。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09:21 (UTC)
- 这样的话,既然<references/>已经缩小了字体,就没必要在这些模板里再次设定字体大小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09:01 (UTC)
- 贴相关代码,<references/>的ol其实用到ol.references,reflist用reflist,refbegin用refbegin
#//bits.wikimedia.org/zh.wikipedia.org/load.php?debug=true&lang=zh-cn&modules=skins.vector.styles&only=styles&skin=vector&*
ol.references, div.reflist, div.refbegin {
font-size: 90%;
margin-bottom: 0.5em;
}
div.refbegin-100 {
font-size: 100%;
}
div.reflist ol.references, div.refbegin ol.references {
font-size: 100%;
}
div.reflist ol.references {
list-style-type: inherit;
}
- 根据由此推得,reflist和refbegin共用应该导致字体缩小了两次(因为DOM结构变成div.refbegin还包裹了div.reflist,这两个分别算了两次90%),单独使用才会没问题的。——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09:37 (UTC)
- 所以div.refbegin ol.references后面加一个, div.refbegin div.reflist就完事。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10:19 (UTC)
- 技術性的細節上面的朋友們已經解釋過了,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簡化為「到底是90%還是81%的字體大小較適合?」我個人是覺得81%實在太小了老人家眼力差實在是吃不消……--泅水大象™ 訐譙☎ 2014年4月8日 (二) 10:21 (UTC)
- 既然默认认同是90%,那就是90%,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让整个社群迁就,甚至容许技术上不应该的行为,对于错用模板的行为应该要求纠正而不是妥协。——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8日 (二) 12:15 (UTC)
- 现在这个已经是妥协过了的,当时从英文搬的时候<references/>结果就是81%,然后发现中文有很多已有的类似用法(通常是refbegin里除了references还有几个额外的内容),就加了div.refbegin ol.references的100%。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8日 (二) 12:49 (UTC)
- 现在这个已经是妥协过了的,当时从英文搬的时候
- 总之12px或11px比较合适,再小就看不清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8日 (二) 13:23 (UTC)
- @cwek:其實90%和81%分別是多?可否弄個例子?--Temp3600(留言) 2014年4月10日 (四) 20:13 (UTC)
- @Temp3600:,看上面L大的沙盒演示,配合源码来看,正常字体就是现在文本的(14px),正确使用参注脚的就是正常的90%(12.6px),双重嵌套的就是在正确使用下再缩90%,也就是81%(11.3333px,但奇怪的是用计算机算应该是11.34px……)。12px左右比11px的稍微大些,也能与正常文本足够区分。——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11日 (五) 00:53 (UTC)
- 总之认为,嵌套使用{{refbegin}}{{reflist}}{{refend}}会导致参注字体过小,不应该是合适的编辑风格,有必要进行指正。——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11日 (五) 00:53 (UTC)
- 话说对上面的修改(div.refbegin div.reflist)有何意见?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11日 (五) 16:55 (UTC)
不如來個投票吧
[编辑]在下希望以投票來顯示共識,於Help:脚注一頁「格式指引」一段加入「脚注大小應為正文格式的90%」一項。--Temp3600(留言) 2014年4月11日 (五) 16:30 (UTC)
- 轉念一想,其實這和walter所恨的「訂下死規矩來限制活人」(自己意譯)一致,深感為難。--Temp3600(留言) 2014年4月11日 (五) 16:41 (UTC)
- 我倒覺得此案的意見已經一致到不用投票也知道共識的程度:只有一名用戶使用雙重嵌套讓字體縮寫到81%,其餘參與討論者不是認為那樣的字體太小,就是沒有表達屬意的參考文獻字體大小值。--泅水大象™ 訐譙☎ 2014年4月11日 (五) 17:06 (UTC)
- 同意大象。--Zhxy 519(留言) 2014年4月12日 (六) 06:38 (UTC)
- 已添加上面的样式规则。Liangent(留言) 2014年4月12日 (六) 11:13 (UTC)
- 同意大象。--Zhxy 519(留言) 2014年4月12日 (六) 06:38 (UTC)
- 我倒覺得此案的意見已經一致到不用投票也知道共識的程度:只有一名用戶使用雙重嵌套讓字體縮寫到81%,其餘參與討論者不是認為那樣的字體太小,就是沒有表達屬意的參考文獻字體大小值。--泅水大象™ 訐譙☎ 2014年4月11日 (五) 17:06 (UTC)
- 句尾的脚注可选择放在标点符号之前或之后(如整段多句作注,请尽可能分段),但全文应该统一使用,而不应混用。
- 若对某句内容标示来源,请附加在该句最后一字与句号(或标点符号)之间。
是否应修改前者的内容?--Zetifree(留言) 2014年5月1日 (四) 12:45 (UTC)
- (+)支持修改前者的內容,目前不少優良條目都不會這樣[註 1]放腳註--M940504(留言) 2014年5月5日 (一) 07:46 (UTC)
- (:)回應,这似乎是另一个问题了,就是假如编者对某个词作脚注应该放在词旁边还是句子结尾。H:FN说放在词旁边是可以的,WP:CS则没有提及。--Zetifree(留言) 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
- (+)支持修改後者的內容。這樣也好[註 2]。那樣也好。[註 2]都沒問題吧。-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5月5日 (一) 07:58 (UTC)
- (+)同意:我觉得都没问题。——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4年5月8日 (四) 10:32 (UTC)
- (+)支持修改前者的內容以符合後者的內容:若對某句內容標示來源,請附加在該句最後一字與句號(或標點符號)之間[註 3]。若對某段內容標示來源,請附加在該段落最後的句號(或標點符號)的後面。[註 3]— lssrn45 | talk 2014年5月5日 (一) 08:19 (UTC)
- (+)同意您的看法。--Zetifree(留言) 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
- 不矛盾吧?句尾的脚注可以是对某句内容做注,也可以是对前面多句做注。--Kuailong™ 2014年5月5日 (一) 18:53 (UTC)
- (:)回應,如果是仅对某句做注就矛盾了,前者说标点前后都可以,后者说要放在前面。--Zetifree(留言) 2014年5月6日 (二) 05:50 (UTC)
- 我的观点是如果对词语作注,放在该词的后面,如果对整句作注,放在句子及标点符号的后面[1]。[2]--Gqqnb(留言) 2014年5月6日 (二) 22:33 (UTC)
老生常談的話題不下十次了,還不是一樣在爭脚注放的位置是在前還是在後,真不曉得談這麼多次,這能有何幫助?大概又是不熟悉使用脚注的人才會討論這樣問題。可別想因為這次討論出來什麼結果,整個維基百科全部條目照著適用之,每個條目使用脚注方式不同是常見的情況,就像每個人都有五官,不會因為有了五官就會每個人的面孔都長得一樣,難道這也算是種矛盾嗎?所以說,奉勸老是爭論脚注位置放前放後這問題的人可以適可而止,多去先翻閱之前討論,好好做個研究功課下功夫再來問,一看都知道問題與之前討論一樣就是沒去研究功課,看見什麼想到什麼就跑來問的這種人,這樣做法不會求得什麼結果出來,他們會回答也是照之前討論如出一轍,結果不會有所不同,這正是問題所在,沒必要對明知沒結果的討論重新開相同議題來發問。--111.252.233.91(留言) 2014年5月7日 (三) 17:01 (UTC)
"参考文献"或是“参考资料”
[编辑]IP用户103.10.197.218统一将"参考文献"替换为“参考资料”,在下觉得这一做法没有必要。关于这一问题社群曾有争议但并无共识,因此应遵照先到先得,不应在争议未解决的情况下单方面刻意替换。因此在下将IP用户此次批量替换回退。--Wcam(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19 (UTC)
- 是另外一個IP刻意把"資料"替換做"文獻"在先,這裡原先的版本本身就是用"資料"不是"文獻",所以先到先得也是"資料"才對。--103.10.197.218(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26 (UTC)
- 请问可否指出是哪一笔编辑把”资料“替换作”文献“?最早出现“参考文献”的版本在2009年9月27日:11261382的當前版本--Wcam(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35 (UTC)
- 在你的版本裡的用法例子很清楚是寫"資料"來源而不是"文獻"來源,在第一個"文獻"出現之前的版本的例子都是"資料"。--103.10.197.218(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45 (UTC)
- 这一版本中出现“资料来源”,但并未出现“参考资料”。先前有用户将“资料来源”改为“参考文献”并未引发争议。现存争议是关于"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这两个词汇,既然争议未解决,则不应单方面将"参考文献"批量替换为“参考资料”。--Wcam(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54 (UTC)
- 這樣不等於未引發爭議,可能只是未有人發現。最少可見最初用的就是"資料"而沒有"文獻"。如果我這樣做是不妥的,那麼這個單方面把“参考资料”批量替换为"参考文献"都不妥。--103.10.197.218(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1:02 (UTC)
- 请问可否指出是哪一笔编辑把”资料“替换作”文献“?最早出现“参考文献”的版本在2009年9月27日:11261382的當前版本--Wcam(留言) 2015年6月11日 (四) 20:35 (UTC)
关于添加来源的格式
[编辑]如果来源的标题有错字或者不符合格式手册要怎么处理?比如[3]的0x月0x日是否要把0拿掉--找来源好麻烦※肯定帮不到你 2016年5月30日 (一) 13:11 (UTC)
- 可参考英文维基的类似讨论(en:Wikipedia_talk:Citing_sources/Archive_38#Typos_in_web_titles),大致意见是保持原样。--Wcam(留言) 2016年5月30日 (一) 17:29 (UTC)
- 來源不受格式手冊規範。--Gqqnb(留言) 2016年6月2日 (四) 00:15 (UTC)
- 來源標題、作者那些應該維持原樣。但是Cite模板內的date、accessdate就受規範。這應該是機器人設定不夠精準,@Antigng:--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6月2日 (四) 09:00 (UTC)
- 这个任务已经停了。我期末考完以后再改吧。--Antigng(留言) 2016年6月2日 (四) 14:09 (UTC)
假設在條目裡,腳註標示方式只有這二種,你會選哪一種?為什麼你會這麼選?
[编辑]以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為例,腳註標示方式:
請問各位,在這二種方式當中,為何大家比較喜歡用第一種?若採用第二種,對編者與讀者而言,這會是有什麼問題呢?你們會建議用哪一種比較好?--111.252.233.233(留言) 2016年9月18日 (日) 14:47 (UTC)
- 个人支持前者。原则上对于来源无需进行这般详细的归类(读者无需在行内即立刻了解来源的类别),行内使用过多影响阅读,且若有需要标注注释(即H:FOOT中的解释性加注,补充说明,非数据源),容易与这些来源混杂在一起。--Morningstar1814(留言) 2016年9月18日 (日) 19:25 (UTC)
- 同意不需像第二種分這麼細,而且很少人用的同時也表示很少人懂,對於後來的編者而言,第二種方式修改與增加來源並不容易。-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6年9月19日 (一) 04:31 (UTC)
- (!)意見:怎么找个这样的例子,换个例子吧:
--7(留言) 2016年9月19日 (一) 16:04 (UTC)
- @Jarodalien:你想換例子去討論你舉的例子,請自便。但是呢……我(111.252.233.233)很清楚自己就是找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為例,而且也知道自己想討論的就是第一種、第二種的腳註標示方式。所以說,我很確信自己找來的例子與你舉的例子是不一樣,並且百分百沒看錯。(p.s.你我之間的例子需要細心點看才會看出差異)--111.252.232.134(留言) 2016年9月19日 (一) 16:28 (UTC)
- 兩個例子證明了沒有絕對的事情,來源越來越多時(像是KOKUYO寫的條目常常三四百個,甚至更多),做些分類我想是不錯的,但是來源不多時,這麼分反而會顯得空洞(如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9月20日 (二) 19:42 (UTC)
- 我(111.252.233.233)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第二種對腳註依來源性質而分類的標示方式,但是我看很多條目並不會這麼做,僅管是長條目陳列的來源非常多,例如我在二二八事件看到對腳註標示的當前版本陳列來源多達690個,還有在中華民國對腳註標示所見到當前版本也陳列多達756個來源,它們卻也不會這麼用(……更多例子不勝枚舉)。若是這麼好用的話,為何編者選擇棄而不用呢?--111.252.232.16(留言) 2016年9月21日 (三) 17:09 (UTC)
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
[编辑]英文维基给的例子是在句号后的,其他语言的也大多是这样,然而日语的ref给的例子是在句号前的。中文维基上并没有对此举例或者说明。那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 LoveVanPersie(留言) 2017年12月1日 (五) 04:34 (UTC)
- 各有利弊,无共识,条目中统一为佳。Help:脚注#格式指引、Help_talk:脚注#是否应该统一注脚位置。--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1日 (五) 05:02 (UTC)
- (:)回應:@YFdyh000、LoveVanPersie:我的編輯依據是,「若前方整個段落都是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句號後面;那如果是「僅有某逗號到這個句號的內容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句號前面;那如果是「僅有某逗號到這個逗號的內容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逗號前面;以此類推。-- 宇帆(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1日 (五) 05:35 (UTC)
- 这种做法也用过并有其道理,但其他编者、读者可能理解不到其含义而显得有些错乱(比如可能句号前后均有ref),不够统一风格。最理想情况是开发出有效的标注功能,ref覆盖哪些表述,ref来源的哪个位置(如这个提议),但短期内恐怕不会有。--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1日 (五) 05:53 (UTC)
- 其实我觉得在ref模板里加一个说明注释风格的可选参数就行了,想排除用法歧义的话,可以用此参数指明一下自己所引的资料是管一整段话、几句话、一句话、半句话还是只管单个词语,这样不同习惯即使全文混用影响也不大,顶多是形式上不美观。或者由第一个对条目有重要贡献的人在条目页首用注释说明一下脚注风格,便于之后的编辑者统一风格,这样就先到先得,都按第一个人的习惯来,也不会有歧义。不能完全照搬某种语言的学术文献的注释风格,学术文献都是针对纸质资料指定的注释风格,不可能为了追求精确注释而把纸面涂得花花绿绿,而网络百科可以利用语义化代码、自定义注释显示风格和交互式体验实现更加灵活准确的注释。
-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采用某一种固定风格,而是考虑什么风格最能够准确地满足精确注释的需要,同时又保证其实现代码不能太繁琐,美观性和是否会引起新手误解倒不是主要问题。我经常会对一句话的不同部分引用好几处不同的资料,而且是一整段一整段地加入比较密集的注释。如果实现精确注释的代码方案比较繁琐,那估计编辑的人和维护的人都会很头疼。--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5日 (二) 10:14 (UTC)
- 这种做法也用过并有其道理,但其他编者、读者可能理解不到其含义而显得有些错乱(比如可能句号前后均有ref),不够统一风格。最理想情况是开发出有效的标注功能,ref覆盖哪些表述,ref来源的哪个位置(如这个提议),但短期内恐怕不会有。--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1日 (五) 05:53 (UTC)
- (:)回應:@YFdyh000、LoveVanPersie:我的編輯依據是,「若前方整個段落都是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句號後面;那如果是「僅有某逗號到這個句號的內容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句號前面;那如果是「僅有某逗號到這個逗號的內容參考這個來源」我會把這個來源腳註放在逗號前面;以此類推。-- 宇帆(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1日 (五) 05:35 (UTC)
顺便问一个问题,时不时能看到有编辑者会这样使用注释:“你好,世界。[3]。”我只在中文维基上看到过这种注释方法,而且一般是出现在段落中间,猜不透其用意,所以感觉奇怪。这种“2个句号中间夹一个参考”的方式是一种手误还是一种特别的注释风格? --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5日 (二) 10:33 (UTC)
- 还没见过这样用,感觉比较奇怪、不符合标点格式要求,可以去掉一个句号。--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5日 (二) 11:20 (UTC)
- 哦哦,谢谢。--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
- @Giggle2005::出現这样的注释:“你好,世界。[3]。”,我會認為是曾有句子被刪去,原來可能是這樣:“你好,世界。(被刪掉的句子)[3]。”然後我會查看頁面歷史。刪去句子但保留着兩個句號圍着一個Ref這種明顯不符合格式的東西我會自然地認為是非維基經常用家的人所為,而該句子有時可能是沒必要移除的。Silvermetals(留言) 2017年12月19日 (二) 15:06 (UTC)
- 哦哦,谢谢。--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
- (!)意見:像來源請求模板一樣,把文獻引用的段落用東西包起來如何例如「[4]」
- 原始碼類似:
{{參考來源區塊| {{參考來源區塊|娜娜其}}<ref>娜娜其譯名的來源</ref>是{{參考來源區塊|來自深淵中的角色}}<ref>來自深淵角色的來源</ref>,{{參考來源區塊|外觀為兔子形狀毛茸茸的生骸}}<ref>原作一手來源</ref>。}}<ref>關於娜娜其角色的有效介紹</ref>
- 如此之類的,你們覺得如何?@YFdyh000、LoveVanPersie、Giggle2005:。-- 宇帆(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9日 (六) 09:32 (UTC)
- 颜色方面要仔细考虑。其他方面或许可以试试,比如中文维基的{{fact}}等模板支持包裹标注,英文则不能。--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9日 (六) 11:31 (UTC)
- (-)比較反對:显得页面乱--偷窥ACU的用户页/留言余光中 2017年12月19日 (二) 06:00 (UTC)
- (:)回應:@A-Chinese-Wikipedian:顏色只是為了在這裡討論時能看清楚,實際上是沒有顏色的。-- 宇帆(明年二月加入維基將滿十周年!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19日 (二) 06:06 (UTC)
- 设置视觉效果以示区别不是不好,只是别弄成默认效果就行了。具体的展示风格根据不同用户的自定义JavaScript给这类<span>添加指定的class属性即可,默认效果(包括未登录、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或禁用JavaScript的情形)就是不设置视觉效果(保护视力,预防眼花)。如果是使用背景颜色作为不同区域的区分标志,建议对其设置半透明的CSS背景色,这样即使有2处注释的区域发生部分重叠,也能看得出位置区别。更复杂的区域重叠经过适当的转换处理(比如必要时对整句注释拆开成对关键词分开注释)后,应该都有能靠颜色准确区分的简单处理办法。好像最多用上4种颜色就足够需求了,也不必要拉大行高。(怎么感觉像在讨论四色问题...)当然,可以用更好的做法排除掉可能使区域发生重合的情况,做法就是一次只显示一处注释区域。比如用户把老鼠移到“[1]”上,那就只给注释1的覆盖区域添加额外的醒目效果,注释2的区域特效此时不显示。这样就不会发生区域重合了(此时用下划线比用背景色好)。而显示颜色建议支持用户自定义,方便只混淆部分颜色的色盲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配色(虽然应该不多,嗯)。或许我考虑得太复杂了,反正加不加效果突出、加什么效果合适的问题只是锦上添花的非强制功能,最后再去考虑吧。--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
- (:)回應:@A-Chinese-Wikipedian:顏色只是為了在這裡討論時能看清楚,實際上是沒有顏色的。-- 宇帆(明年二月加入維基將滿十周年!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19日 (二) 06:06 (UTC)
- (+)支持:这个方式应该是能够解决标点位置的问题。但有一点,即使采用了此方案,中文维基可能会长期存在翻译外文条目的情况,所以旧式的注释风格会和新式的风格并存,这个似乎不可避免。另外,我突然觉得直接使用HTML标签而非模板来实现此标注风格或许更好,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比如就用<span>标签包裹要注释的文字,用起来不会比专门的“參考來源區塊”模板麻烦。如约定用法:
哈,我要注释<span type="ref">这里<ref name="参考资料1" /></span>。
- 即可,用标记包裹文字和在标记区域末尾附注的整体风格不变。毕竟<span>是原生的HTML标签,接触过网页设计的人一看就明白,没有额外的学习成本。有的浏览器有网页结构3D化的显示功能,能直观展示HTML标签的层次关系,也比用不同颜色标记更清晰一些。我觉得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求就不必依赖于借助模板加以实现,除非能明显简化代码量或者有统一特殊显示格式的目的。--Giggle2005(留言) 2017年12月19日 (二) 07:23 (UTC)
- 用HTML标签不利于统一维护。首尾调用模板则不反对,如{{col-begin}}。首尾标注估计能节省模板解析资源。--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21日 (四) 04:51 (UTC)
- 如此之類的,你們覺得如何?@YFdyh000、LoveVanPersie、Giggle2005:。-- 宇帆(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7年12月9日 (六) 09:32 (UTC)
- (-)反对:措施成效不大。現有的條目需要人手改掉,亦未見太大益處,根本是耗費人力物力之舉。源碼編輯時會十分混亂,視覺化編輯更是難操作。--【和平至上】💬📝 2017年12月21日 (四) 12:07 (UTC)
- 目前在讨论方案细节和利弊,远没到实施阶段(也肯定非强制要求),无需因此反对。如果名称简洁,不感觉会太混乱。视觉化编辑器不了解,但模板如果不输出可见内容,应该忽略才是,编辑器支持则可能需官方技术组支持。如果仅为标注,不知道“{{refi-s|name}}内容{{refi-e|name}}”可否。注:关于必要性和利弊,仍在讨论阶段。--YFdyh000(留言) 2017年12月21日 (四) 16:09 (UTC)
文內引用擺放的位置
[编辑]雖然已經編輯過不少文章後才來問,但引用的擺放位置應該在哪呢?是:
- 這段是引用[1]。還是
- 這段是引用。[1]?
還是沒有硬性規定?吉太小唯(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09:46 (UTC)
- 不知道啊。。我的话,如果是在一个段落的结尾就放在句号后面,如果在段落中间就放在句号前面。——꧁༺星耀晨曦༻꧂(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09:48 (UTC)
- 個人習慣若是運用此來源的文字為整句話,則置於句點後方;若僅有一段數據等,並非是整句文字皆出自該來源,則置於該段文字後方。--NHC、人家才不是NPC呢哼! 。:.゚ヽ(*´∀`)ノ゚.:。 2018年1月10日 (三) 09:53 (UTC)
- 使用說明:註腳→宜放置於標點之前。--Aizag(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09:54 (UTC)
- 那就跟我原本的習慣一樣了,看到引用跟文字中間空了一個句點的間隔,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吉太小唯(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10:07 (UTC)
- 原来是以放在前面为绝大多数,不过现在放在后面也慢慢流行了。个人感觉保持文内统一先来先到为好。--Yangfl(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10:57 (UTC)
- 那就跟我原本的習慣一樣了,看到引用跟文字中間空了一個句點的間隔,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吉太小唯(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10:07 (UTC)
- 使用說明:註腳→宜放置於標點之前。--Aizag(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09:54 (UTC)
- Help_talk:脚注#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YFdyh000(留言) 2018年1月10日 (三) 17:06 (UTC)
若干語言學相關條目註釋引用的文獻沒有列出
[编辑]若干條目內註釋引用的文獻似乎是英文維基百科頁面搬來的,但參考文獻沒有列出完整格式,如書名、期刊篇名等。這現象是在語言學相關條目中發現,如半閉後圓唇元音註釋49列出Engstrand (1999),但參考文獻下並沒有該項,須至英文維基百科才找得到。類似情況在明清官話、中古漢語也有,考量到可能還有其他大量條目有此問題,希望各位關注。因為不熟悉機器人的運作,不清楚這工作是否有機器人能大量修改。--Young0715(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4:54 (UTC)
- 这种翻译的条目却没有标注确实给后续编辑带来了困扰。--立日(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41 (UTC)
- 使用的哈佛参考文献格式中的{{Sfnp}},不会在缺少书目的时候报错,类似翻译但是缺失参考文献的不少,见Category: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上面中古汉语条目,应该把英文条目"Works cited"小节完整复制到中古汉语条目的"书目"小节下应该可以解决。
- 另外,可以在自己的common.js导入英维的脚本HarvErrors.js,可以显示出哪个引用缺失。效果如图[4]。方法是加入下面一行:
mw.loader.load(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vick/HarvErrors.js&action=raw&ctype=text/javascript" );"
--Kethyga(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7 (UTC)
该页面介绍了2005年之前标记脚注的方法和如何过渡到<ref>标签,这还需要留着吗,2013年的兼容性也不用再提了吧?还是说有纪念价值?
另外的一个小问题是,该页面的例子写<ref>张三. 2005. 太阳. 学术出版社, 香港. pp. 23.</ref>,但这是很不规范的参考资料写法,现代的用法应该是用cite模板了。虽然帮助:脚注是帮助,不是指引,我觉得最好也用上现代写法。--Gqqnb(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16:44 (UTC)
- 始終是對新手介紹怎樣用ref的地方,一來到就說用cite模板,似乎又太難了。對比英文版的en:Help:Footnotes,範例也是
<ref>''LibreOffice For Starters'', First Edition, Flexible Minds, Manchester, 2002, p. 18</ref>
,也是不用cite模板的。2005年舊的註腳方法到了今天倒是還有上千個條目在使用中的說。--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2年10月8日 (六) 17:06 (UTC) - 可以调整和更新文档,但历史信息建议保留(调整位置)而非移除。cite是更规范、利于维护等优势,但顺便问一下,是否有转换参考文献文本到cite参数的工具/机器人,有时想偷懒(直接从其他学术工具导出引用),不想手动填各字段。--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17:27 (UTC)
- 目前好像只有{{Cite doi}}可以偷懶?--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19:41 (UTC)
- doi自动生成的结果有时不全,且无法即时看到结果,不太放心。里面的[5]工具听上去不错且仍在更新,有待尝试。--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4:52 (UTC)
- 學術工具導出的話,你導出成BibTeX (.bib)引用格式,它是結構化的,應該很方便地用字符串替換的方法改成cite模板。--Gqqnb(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2:17 (UTC)
- 感谢建议。不知道是否有已知的替换工具/脚本。--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4:53 (UTC)
- 2017原始碼編輯器支援根據輸入資訊自動生成註腳,通常只需要簡單覆核,可以省去一大半力氣。——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0月9日 (日) 10:09 (UTC)
- Zotero (73782253) 抓取学术参考文献很方便的,也方便转换到Wikipedia格式,官方库支持大多数英文学术网站,中文库有中国大陆几个常见学术网站。另外,维基可视化编辑中的“添加引用”,其中支持抓取的网站和Zotero基本是同步的。--Kethyga(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2:20 (UTC)
- 目前好像只有{{Cite doi}}可以偷懶?--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19:41 (UTC)
- 能加當然好,但是會用 Cite 模板的也不見得真的有照著用,我有修復的某些亂七八糟的情況就不說了,就連我自己有時候糾結一番也只能瞎填。好比說從{{youtube}}外部資源模板改成{{Cite AV media}}引用時,有時候我會拿location屬性來放該影片的頻道連結,自首可以從輕發落嗎。--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19:57 (UTC)
- YouTube一般用cite web了吧,我没有放过频道链接。cite格式细节挺多乱填,没有具体定论和检查(某些检查也很添麻烦)。像是新闻网站A转载媒体B的新闻,我会用cite web而非cite news,B填为作者,因为我不知道是否为媒体B原稿。我很想批评的是新浪等自媒体网页填website=新浪、作者不填,冒充可靠来源。--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4:50 (UTC)
- 例如Yahoo新聞這種的,我會一樣用 Cite news,website 放 yahoo新聞,然後真正的新聞發佈者(Udn、EtToday...etc)放 publisher,用這樣來表示網站轉載,因為他有點類似於新聞發佈者放 publisher,然後外電來自於路透社的話 agency 放路透社這樣的情況。別說author跟publisher了,有放 url 我就偷笑了,一堆空引用都是靠通靈能力下去修復的,最好<ref>{{cite web|||||}}</ref>是有人看得懂這想引用什麼鬼啦。--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0:40 (UTC)
- 但“publisher”参数似乎指发行机构(单位)而非撰稿者……
- 我还想吐槽,cite最终展示效果的字段位置和含义,有时不是很好懂。包括期刊卷号、期号等本就不好理解和识别的概念。包括书籍主编、章节作者等如何体现区分。
- 刚刚一例,大同號輕巡洋艦“皮明庥. 罗致通. 中山舰风云录. 武汉出版社. 1998-10: 138. ISBN 7-5430-1812-8.”,谁能看出这是“page=138|chapter=罗致通”,用at参数则“|at=和|page=只需其一”,用“page=138 罗致通”似乎很怪。舍弃章节标题感觉损失少许信息。或许该手动加上双引号/单书名号……似乎cite应该默认加书名号彰显这是篇名。en:Template:Cite book的chapter参数是加了双引号。
- --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1:01 (UTC)
- 例如我用這個新聞舉例,網站(website)是Yahoo新聞、發行單位(publisher)是TVBS新聞網(標題上方)、作者或撰稿者(author)是王馨儀(標題下方)。
- 對,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有人抱怨"很不規範的參考資料寫法",因為其實規範很多,除了腳註說明頁面中的芝加哥格式以外,還有什麼 APA 等等,你符合其中一種通常就是其他規範的不規範。Cite 那一票模板具體是用哪個規範,我也沒有深究過,但是基本上學術界搞參考文獻是會這樣搞就是了。羅致通前面是句號,所以他不會是作者,然後如果是編輯的話我記得好像不在那個位置,還會多一個"編"。我是有看過有人用 title 放例如說"《中山艦風雲錄》羅致通"之類的,至於預設加不加書名號我就沒意見了。--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1:26 (UTC)
- 想做就做啊!皮明庥. 〈罗致通〉. 《中山舰风云录》. 武汉出版社. 1998年10月: 138頁. ISBN 7-5430-1812-8.。-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10月9日 (日) 11:32 (UTC)
- 既然发现英文有加双引号,我觉得是中文的cite(CS1)可能要改,而非个例问题。但书名号还是双引号,书名号是否单双转换,就有点复杂了。--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1:55 (UTC)
- 剛剛發現有個{{Cite isbn}}的模板,底下有一堆子頁面,這個模板還有在繼續使用嗎?--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10日 (一) 04:10 (UTC)
- 南社 (72601569) 有在用,删除内容前,需要清理。另外,看这个模板可以在不同条目使用。--Kethyga(留言) 2022年10月10日 (一) 04:17 (UTC)
- 我会使用via参数,表明网站的内容通过第三方无关的服务提供。这个参数的存在感低到大家都不记得它。--MilkyDefer 2022年10月9日 (日) 11:17 (UTC)
- 你說的沒錯,參數的說明的確是把 Yahoo新聞放 via 會比較正確。--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1:40 (UTC)
- 如果是在yahoo!新聞看到的新聞,那麼我不贊同這麼做。以您剛剛舉的例,url直接填TVBS新聞網的網址,而不填yahoo!新聞的網址,豈不是更好?不用填via,也不必區分website和publisher。我不理解為什麼許多編輯者引用在yahoo!新聞看到的新聞,會沿用yahoo的網址。人家已經告訴你,它轉載自哪家媒體了,那麼編輯者是否應該自己去找一找被轉載的媒體報導這則新聞的自家的網址?-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10月9日 (日) 12:25 (UTC)
- 能找到原始的更好,但是有时候历史新闻的话,门户网站上还有,但是新闻机构的网站(比如TVBS)可能已经无法访问了,Yahoo新闻类似中国大陆的新浪、搜狐等。--Kethyga(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2:31 (UTC)
- 撇開轉載新聞,有時候若在Google書籍上能夠找到某本書籍,不用親自去圖書館,那當然比較方便,這時我就會填寫相應之「via」參數。——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0月9日 (日) 12:41 (UTC)
- 我個人會用work搭配publisher展示主從關係。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2年10月10日 (一) 01:09 (UTC)
- 這種組合我通常只用於網站文章。畢竟Google書籍只是平臺,不是真的出版者。——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0月10日 (一) 07:06 (UTC)
- 我個人會用work搭配publisher展示主從關係。 --窝法乙烷 儿法梦碎 2022年10月10日 (一) 01:09 (UTC)
- 如果是在yahoo!新聞看到的新聞,那麼我不贊同這麼做。以您剛剛舉的例,url直接填TVBS新聞網的網址,而不填yahoo!新聞的網址,豈不是更好?不用填via,也不必區分website和publisher。我不理解為什麼許多編輯者引用在yahoo!新聞看到的新聞,會沿用yahoo的網址。人家已經告訴你,它轉載自哪家媒體了,那麼編輯者是否應該自己去找一找被轉載的媒體報導這則新聞的自家的網址?-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10月9日 (日) 12:25 (UTC)
- 对的,之前我建议过“插入”工具增加该字段,不过后来没继续下去。当时讨论中也有人提到是否加单双书名号、卷号用中文表明等。via同时有局限性,某些格式会被拒绝。--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2:02 (UTC)
- 你說的沒錯,參數的說明的確是把 Yahoo新聞放 via 會比較正確。--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1:40 (UTC)
- 例如Yahoo新聞這種的,我會一樣用 Cite news,website 放 yahoo新聞,然後真正的新聞發佈者(Udn、EtToday...etc)放 publisher,用這樣來表示網站轉載,因為他有點類似於新聞發佈者放 publisher,然後外電來自於路透社的話 agency 放路透社這樣的情況。別說author跟publisher了,有放 url 我就偷笑了,一堆空引用都是靠通靈能力下去修復的,最好<ref>{{cite web|||||}}</ref>是有人看得懂這想引用什麼鬼啦。--Anghualee(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10:40 (UTC)
- YouTube一般用cite web了吧,我没有放过频道链接。cite格式细节挺多乱填,没有具体定论和检查(某些检查也很添麻烦)。像是新闻网站A转载媒体B的新闻,我会用cite web而非cite news,B填为作者,因为我不知道是否为媒体B原稿。我很想批评的是新浪等自媒体网页填website=新浪、作者不填,冒充可靠来源。--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4:50 (UTC)
- 的確需要更新一下。在那個年代(2005)還沒有那麼多平台網站,電子書等平台也是越來越多。應該恰當更新引用網絡來源時的格式,如via這類參數。
- 另外,Help:脚注的定位很明顯不是給新人看的,內在的要求就和寫論文時引用資料的格式要求一樣。置頂也有寫明「如果您是新手,建议您阅读《Help:如何引用来源》一文。」,那邊也是寫「如果您想要了解更高级、更复杂的来源引用方式,请参考《帮助:脚注》」。--Nostalgiacn(留言) 2022年10月19日 (三) 12:29 (UTC)
CITEPUNCT?
[编辑]英文维基百科有w:MOS:CITEPUNCT,它说明脚注/来源/引文/参见/在这儿到底叫啥该放在标点符号的前面或者后面(在英维基上是在后面)。中文维基上有没有相似的内容?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5:37 (UTC)
- 没有,甚至分为两个派系。--MilkyDefer 2023年8月18日 (五) 16:05 (UTC)
- 妈耶…… 有没有可以看到“放在标点前面”派的理由的地方?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15 (UTC)
- 理由是句号前表示佐证句内(包括如半句或某个数据),句号后表示佐证整句或整段多句。没有统一做法,并且仍没法保证ref佐证的内容没被后续改动过。应该有挺多的历史讨论。--YFdyh000(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23 (UTC)
- 佐证句内的半句不能直接放逗号后面吗?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42 (UTC)
- 放逗号后面不美观,以及少数情况下放前面更精准。如“2000年冠军、2001年亚军、2002年冠军。”,如果该资料只写了2001年,放第二个顿号后面类似2000年也是它支撑的。--YFdyh000(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7:04 (UTC)
- 好吧,差点儿忘了中文是全角的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23:52 (UTC)
- 你想討論的是不是「腳註標示放在句號之前、之後」這個話題?如果是,其實過去不少人討論過,比如:放在句號前面、放在句號後面。由此看來,還真的分成兩個派系,甚至還有人指正對方。--2001:B011:A401:34DC:C111:EE79:9E7F:3D84(留言) 2023年8月19日 (六) 01:21 (UTC)
- 好吧,差点儿忘了中文是全角的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23:52 (UTC)
- 放逗号后面不美观,以及少数情况下放前面更精准。如“2000年冠军、2001年亚军、2002年冠军。”,如果该资料只写了2001年,放第二个顿号后面类似2000年也是它支撑的。--YFdyh000(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7:04 (UTC)
- 佐证句内的半句不能直接放逗号后面吗?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42 (UTC)
- 理由是句号前表示佐证句内(包括如半句或某个数据),句号后表示佐证整句或整段多句。没有统一做法,并且仍没法保证ref佐证的内容没被后续改动过。应该有挺多的历史讨论。--YFdyh000(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23 (UTC)
- 妈耶…… 有没有可以看到“放在标点前面”派的理由的地方? Aaron Liu(留言) 2023年8月18日 (五) 16:15 (UTC)
怎么在注里添加来源
[编辑]https://w.wiki/7KJa --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 2023年8月24日 (四) 09:07 (UTC)
- 您的格式錯了,幫您修正了:Special:Diff/78643092。--Valerianb24(留言) 2023年8月24日 (四) 09:39 (UTC)
- 我为什么收不到你的回复?--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 2023年8月24日 (四) 11:18 (UTC)
{{#tag:ref|這是註{{#tag:ref|這是註裡的來源}}這樣|group=註}}
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
对应的</ref>
标签這樣</ref>這樣用。@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另外Valerianb24你可能誤會他的意思了,註裡面是可以放來源的。--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4日 (四) 12:22 (UTC)
註解
註裡的來源
- 註裡面放來源裡面再放註也可以,可套娃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
<ref>
对应的</ref>
标签[註 1]來為尾巴</ref>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
对应的</ref>
标签[註 2]來為尾巴</ref>來源尾巴</ref>。{{#tag:ref|這是一條來源{{#tag:ref|這是一條來源{{#tag:ref|這是套娃來源1}}{{#tag:ref|這是套娃註1|group=註}}來為尾巴}}{{#tag:ref|這是一條註解{{#tag:ref|這是套娃來源2}}{{#tag:ref|這是套娃註2|group=註}}來為尾巴|group=註}}來源尾巴}}
。以上--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4日 (四) 12:28 (UTC)
- 感谢--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06:07 (UTC)
- 別客氣。另外,有興趣可以參考使用說明:杂项魔术字 §tag語法和使用說明:脚注 §已知內部錯誤來進一步了解。 --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5日 (五) 14:20 (UTC)
- @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回复@A2569875:只能说MediaWiki对新手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不友好了(此处应有一个[6]表情--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4:33 (UTC)
- 也還好啦XD,他概念上就只是語法從<xxx>換成{{xxx}}而已,習慣一下就好XD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5日 (五) 14:49 (UTC) -- 宇帆-
- 阿對了,補充一點,MediaWiki对新手確實不友好,比如剛才那個其實有淺規則,就是<ref group="">xxx...xxx</ref>或<ref name="">xxx...xxx</ref>裡面的group=和name=到套娃模式時就要放到最後面如{{#tag:ref|xxx...xxx|group=""}}或{{#tag:ref|xxx...xxx|name=""}},不然印象中好像會壞掉。不過我覺得這種交叉與法學一下也好,說不定哪一天會用到,例如<span>123</span>可以如法炮製寫成{{#tag:span|123}}。所有合法的<xxx>...</xxx>形式都能換成{{#tag:xxx|...}}形式,它們是等價的。--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5日 (五) 14:57 (UTC)
- @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回复@A2569875:只能说MediaWiki对新手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不友好了(此处应有一个[6]表情--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4:33 (UTC)
- 別客氣。另外,有興趣可以參考使用說明:杂项魔术字 §tag語法和使用說明:脚注 §已知內部錯誤來進一步了解。 --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科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 2023年8月25日 (五) 14:20 (UTC)
参考資料
樓上說的也未免太複雜了吧?!給他看Help:脚注,不就好了嗎?--2001:B011:A401:5546:C41:C9A9:F002:8396(留言) 2023年8月27日 (日) 11:56 (UTC)
關於注釋格式問題。請問現在社群的共識或條目撰寫的要求是注釋內容不需要與後續的正文內容空一格了麼?
[编辑]-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我記得以前是注釋內容要和後續的正文內容空一格隔開。
例如:正文內容,<ref>注釋內容</ref> 正文內容。
現在是不要求空格,還是統一標準而不再空格?
因為最近我在撰寫條目的時候,多次被同一名編輯修改我的格式。如果這個空格格式已經不被允許,我後期編撰條目的時候也可以規避。但如果這個空格格式是可以自由選擇,那該編輯專門針對我的條目進行修改是否算是不遵守社群禮節?
--Chiu Hsiao (✉️Message) 2024年6月14日 (五) 01:46 (UTC)
- 从未要求过空一格,中文环境下也没有空格的习惯和要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6月14日 (五) 03:17 (UTC)
- 多謝。那我知道該如何撰寫了。--Chiu Hsiao (✉️Message) 2024年6月14日 (五) 03:21 (UTC)
-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关于同一网页参考资料不同版本的引用问题
[编辑]我正在编写条目中科宇航。条目中部分内容的参考资料以前在该企业官网一页面上,但去年该网页内容进行了修改(但标题、url均不变)。
由于新旧两版本的网页都被互联网档案馆所记录,我该如何处理新旧参考资料?我目前的做法仅仅是把旧版设为dead-url=yes
,并区分了参考资料名和引用时间。
链接:
--Yusancky(留言) 2024年7月6日 (六) 06:16 (UTC)
- 這種處理方法初步看上去沒甚麽大問題。Sanmosa 蚌埠 2024年7月6日 (六) 11:06 (UTC)
- 參考資料的模板只支持一個連結,可以用備註的參數加註另外一個連結,或者使用2個<ref>--Rastinition(留言) 2024年7月6日 (六) 11:09 (UTC)
- 我相信他是在代碼上把新舊兩版當成兩個分別的來源處理的,也就是你所説的第二種辦法。Sanmosa 蚌埠 2024年7月6日 (六) 11:53 (UTC)
參考來源的引用應該在逗號/句號的前面還是後面?
[编辑]我不確定是否有人已經問過這個問題,但是對於在條目中引用來源到底要在逗號/句號前面還是後面?在不少條目中兩者都有且都被混用,而且似乎沒有明確的方針。所以,到底是要怎樣標註<ref>呢?是「地球是平的。[1]」還是「地球是平的[2]。」?--FK8438(留言) 2024年11月25日 (一) 06:14 (UTC)
- Help:脚注、Help_talk:脚注#中文维基ref的位置应在句号前还是句号后?。我的意见是:一个从句,如果脚注修饰的是某段分句内容的,放标号左侧;如果针对整个从句,则是结尾句号右侧。——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1月25日 (一) 06:40 (UTC)
- (+)贊成。不过实际写起来(尤其是一些长条目的编辑)编者自己可能都想不起来这层标点符号的关系,所以应该也无所谓吧。--SheltonMartin留言|签名 2024年11月25日 (一) 08:28 (UTC)
- 這個問題問過很多次。衹有支撐一整段的來源才會放在最後一個句號的後面,其餘情況都放標點前面,User:Sanmosa/論述/引用格式有很好的解釋。--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24年11月25日 (一) 06:46 (UTC)
- 這也只是我自己的個人建議。一般來説,不同用戶有不同的做法,我看過有全部放前面的,也有看過全部放後面的,甚至部分放前面、部分放後面,但決定前置或後置的條件與我自己的習慣不一樣的我都有見過。這主要是中文的標點符號體系的發展所導致的,現在確實沒有任何的規定指明放置的位置,而且要為此施加硬性規定也沒有可行性。Sanmosa 新朝雅政 2024年11月25日 (一) 08:17 (UTC)
- 一如往常,沒有定論。我個人就認為應一律置於標點符號前(涉及整段內容者可用重複註腳處理),但顯然這不代表社群共識。——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1月25日 (一) 08:21 (UTC)
- 同意没完全定论,也没人愿意将特定的表示方法变成明文规范。只能给出确实有不同的表示方法。——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11月25日 (一) 09:01 (UTC)
- 个人标注方式完全同Ericliu1912;对这一问题观点同上,即无需作出特别规定,尊重主编+先到先得即可。--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25日 (一) 12:10 (UTC)
-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引注的文句最末有引号,那么无论通常脚注本身格式是放在句末点号前还是句号点号后,这时都应该放在引号之后。--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25日 (一) 20:26 (UTC)
- (?)疑問:如果中維沒有的話,那麼別的語言和其他維基項目(甚至是非WM的)是否有類似的規矩和方針供參考?此外,按照邏輯來說在逗號的前面是更合理的(逗號通常沒有額外信息,只是敘述用途且與引用通常無關),但是對於句號的話我也不知道怎麼搞。--FK8438(留言) 2024年12月3日 (二) 01:57 (UTC)
- 英维是统一放句号后。对现实中(即可靠来源中)的文献来说,我没有仔细统计过,但习惯也是显然不统一的。不过一般是统一放句末点号前或后(感觉是放点号前更多见,但不确定),“段落来源放后、单句来源放前”之类的这种格式好像没在站外见过。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中的示例是放点号前的格式(即Ericliu和我的格式),不过那个标准本身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规范。——自由雨日🌧️❄️ 2024年12月3日 (二) 02:08 (UTC)
- 英文標點符號較窄,中文很寬,足以造成視覺差異。——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2月3日 (二) 19:21 (UTC)
- 維基百科的不少格式其實是來自傳統論文格式,或者說傳統百科全書。可以直接參考書籍和論文的格式。我看了一些論文和數,有放標點符號前([7]),也有放標點符號後([8])。學界都兩可了,應該也沒必要強制。個人是建議一個條目內統一一個做法,這樣比較美觀。--Nostalgiacn(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16:01 (UTC)
- 放前放后有实际需求的,需求应大于美观。也就是放后面可能是一句/多句/一整段的来源,放前面可能只是这一句半句的脚注。除非有更好办法诞生来清楚标注脚注所能佐证的内容──我很期望,但目前没有。--YFdyh000(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18:18 (UTC)
- 我多年以前在逗號的註解,都是採用方法二,僅在句號時,才用方法一。現在觀念有改,無論逗號或句號的註解,一律採用方法一,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美觀,整齊劃一,給閱覽者觀看條目時,有較佳的語感。--Znppo(留言) 2024年12月4日 (三) 18:37 (UTC)
- 英维是统一放句号后。对现实中(即可靠来源中)的文献来说,我没有仔细统计过,但习惯也是显然不统一的。不过一般是统一放句末点号前或后(感觉是放点号前更多见,但不确定),“段落来源放后、单句来源放前”之类的这种格式好像没在站外见过。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中的示例是放点号前的格式(即Ericliu和我的格式),不过那个标准本身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规范。——自由雨日🌧️❄️ 2024年12月3日 (二) 02:0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