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国松 (画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国松
出生 (1932-04-26) 1932年4月26日92岁)
 中华民国安徽省凤阳自治区第七区(今安徽省蚌埠市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组织五月画会

刘国松(1932年4月26日),男,祖籍山东益都,台湾画家。14岁在武昌开始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29岁又回到纸墨世界,创作“现代水墨”。1949年定居台湾,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美国爱荷华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台南艺术大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多所重点大学与美术学院的名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1932年4月26日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38年父亲于抗日战争中阵亡。与母亲流亡于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妹妹不幸于逃难中夭折。

1945年,进入中国武汉的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在前往学校的路途会经过一条名为胭脂路的街道,街道上有两间裱画店,在于对画作的欣赏之下结识了其中一位老板并且开始接触基本绘画方法,开启美术学习之路。[1]

1948年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并展现了在绘画上的天份。

1949年只身随遗族学校到台湾,就读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二以同等学历报考大学,在大学入学考试的志愿栏中全部填入艺术系,并于1951年如愿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艺术系(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读。[2]

美术现代化推动

[编辑]

1951年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就读,1955年以第一名毕业,随后于基隆市立第一中学教学实习一年。

1956年与同班同学郭东荣郭豫伦李芳枝在师大艺术系教室举办“四人联合西画展”,展后在老师廖继春的鼓励下,成立五月画会,加入师大艺术系毕业的陈景容郑琼娟,1957年5月10日六人在台北中山堂举办首届“五月画展”。

1959年受廖继春的推荐,赴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担任郭柏川的美术助教,参与尉天骢主编之《笔汇》革新号月刊编辑工作。

1960年受聘至中原理工学院(今中原大学)建筑系担任讲师。

1961年受台北故宫“中国古艺术品展”赴美以及展览建筑界自然材料主义影响,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深感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与流行画风之不当,更对发展与宣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开始宣导“中国画的现代化”,1962年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的鲜明主张。[3]

1963年,受石恪〈二祖调心图〉狂草式笔法影响,用炮管刷子在纸上刷出狂草式大笔触线条,创作“狂草抽象”系列;同年与造纸厂共同研发粗纸筋国松纸,借此创造出独特的“抽筋剥皮皴”技法,“狂草抽象”系列首次在1964年的第八届“五月画展”展出。[4]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也是作品首次为美术馆收藏。

1965年首次个展于台北国立台湾艺术馆(今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举办[5],第一本论文集《中国现代画的路》[6]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6年出版第二本论文集《临摹、写生、创造》[7]

走出国际

[编辑]

1966年由美国艺术史学者李铸晋教授推荐,获美国洛克菲勒三世基金会(今洛克菲勒基金会)两年环球旅行奖;首本个人画册《刘国松画集》以英文行世,由李铸晋与罗覃撰写专文,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1966至1967年期间,应邀至美国举办个展,绘画风格肯定,后转至欧洲旅行,十月返回台湾,继续任教于中原理工学院。[8]

1968年与徐术修文霁萧仁征孙瑛冯锺睿韩湘宁等人筹组“中国水墨画学会”,举办过多次的展览、演讲和座谈会。[9]

1969年受前一年底美国“阿波罗8号”太空船登陆月球拍摄地球照片的启发,开始创作“太空画系列”,首幅〈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 '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10]

迁居香港

[编辑]

1971年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迁居香港。

197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并创设“现代水墨画”课程。任教期间宣扬“为学如同金字塔,为艺如同摩天大楼”、“先求异,再求好”、“画室即实验室”的理念,鼓励学生寻求自我风格。

1973年创办“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

1975年为中大校外进修部第一届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毕业生举办之水墨画展撰写序言,首次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1976年改写过1965年发表于《文星》的文章〈谈绘画的技法〉,特别加入这项理论,以〈谈绘画的技巧〉之名,刊登于香港《星岛日报[11],三年后又发表于台湾《联合报[12],引发大规模的讨论。

1980年应美国爱荷华州伊利诺州艺术谘询委员会之邀,在爱荷华大学担任访问艺术家一年。并于各大学美术学院、教育电视台及美术馆巡回演讲及教授绘画。

中国巡展

[编辑]

1981年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之成立大会并参展。

1983年,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广州广东画院、武汉湖北省美术陈列馆、哈尔滨黑龙江省美术馆巡回,并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公开举办三场演讲,随后三年巡回展于中国十八个重要地区与城市。

1984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刘国松画辑》。参加北京“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特别奖”。

返台定居

[编辑]

1992年10月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返台中定居,并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应邀出席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东方美学与现代美术”学术研讨会,会后有感而发撰文〈先求异、再求好──解开国画的死结〉[13]美术教学理论,发表于《台湾新生报》。

1996年应汉宝德邀请台湾国立台南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历史博物馆举办“刘国松艺术研究展”,出版萧琼瑞著《刘国松研究》以及李君毅编《刘国松研究文选》。

1999年应邀赴巴黎制作《画中有诗版画集》。余光中特别为刘国松的画创作六首诗一并印出,同时出版《诗情画意集》。

2000年应邀赴中国西藏大学讲学,并前往珠穆朗玛峰,出藏后左耳突然失聪。

2001年赴四川九寨沟旅游,开始实验用建筑描图纸结合渍墨技法创造了一系列九寨沟的波光水影作品。

2004年应邀于香港艺术馆举办“刘国松的宇宙”展览,并出版大型画册。

2005年应苏立文教授邀请出席英国牛津大学主办之“现代中国艺术学术研讨会”。

2006年在张家界游览之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张家界作品,而后山水巨幅〈天子山盛夏〉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7年“宇宙心印: 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主办于武英殿展览馆,之后巡回展于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2008年获台湾第十二届“国家文艺奖”。

2009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合肥亚明艺术馆巡回“宇宙心印: 刘国松绘画一甲子”展览。

2010年获美国加州世界艺术文化学院及世界诗人大会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大型展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中华艺文终生成就奖”。

2012年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八十回顾展”。

2013年山东博物馆成立“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作品常设展示。

201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革命·复兴:刘国松绘画大展”,翌年巡回至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印尼雅加达国家博物馆曼谷当代美术馆

2016年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大型回顾展“苍穹之韵:刘国松水墨艺术展”。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是首位华人画家获此殊荣。 获台湾总统府二等景星勋章。

2017年获颁第三十六届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奖。“一个东西南北人:刘国松创作回顾展”于山东博物馆展出。第三届香港水墨艺博会Ink Asia,香港水墨会举办“向刘国松致敬”特展。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举办 “似重若轻:M+ 水墨藏品展”展出M+馆藏刘国松作品。

2018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出任首任院长。策划并参加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系列展演活动之一“水墨概念艺术大展”。美国史丹佛大学坎特尔视觉艺术中心举办“墨境:山崎朗子与杨致远夫妇藏当代水墨画”,展出〈禅梦〉一作,并被挑选作为画册封面。

2019年由刘国松文献库与香港水墨会合办的首届“刘国松水墨艺术奖”在香港颁奖。高雄市立美术馆举办“奔‧月—刘国松”跨年大展。

2020年瑞士里特贝尔格博物馆举行“向往自然:解读中国艺术中的山水”展览,展出典藏画作〈雪景〉,并作为画册封面。

2022年台师大美术系及刘国松基金会联合主办“开拓当代水墨之路:刘国松艺术文献展1940s—1980s”于台师大美术系德群画廊

2023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年度大展“刘国松:实验悟道”。

个展

[编辑]

1965年 台北国立台湾艺术馆

1966年 美国加州拉古纳艺术协会美术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术馆;美国丹福The Gallery

1967年 美国普林斯顿Gallery 100;美国纽约市诺德勒斯画廊;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美国乔治亚州雅典市乔治亚大学美术馆

1968年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堤市塔夫托美术馆;菲律宾马尼拉陆兹画廊

1969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市现代美术馆;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美国印地安那州诺特丹市圣玛丽学院艺术馆;美国纽约市诺德勒斯画廊;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现代美术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1970年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贾斯林美术馆;台北凌云艺苑现代画廊;美国加州圣地牙哥美术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贾斯林美术馆;美国加州圣地牙哥美术馆

1971年 德国法兰克福工艺博物馆;英国伦敦莫士㧑公司画廊;英国布里斯托市美术馆

1972年 美国盐湖城犹他州立大学美术馆;美国娄根市犹他州立大学艺术馆;菲律宾马尼拉陆兹画廊;德国汉堡市汉斯胡普勒尔画廊

1973年 香港艺术中心

1974年 美国加州卡迈尔市拉克画廊

1975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泉艺术中心;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喜诺画廊

1976年 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州立大学乌瑞奇美术馆;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馆

1977年 美国新罕布夏州普利茅斯市普利茅斯州立大学美术馆;美国加州洛杉矶市西方文理大学美术馆

1978年 澳洲墨尔本市东西画廊;澳洲北阿德莱市格林赫尔画廊;澳洲伯斯市邱吉尔画廊

1979年 澳洲坎培拉市剧场画廊;德国法兰克福工艺博物馆

1980年 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州立大学乌瑞奇美术馆;美国土桑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美国加州蒙特利半岛美术馆;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馆

1981年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立文化艺术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市科罗拉多大学美术馆;美国加州哥斯塔梅沙市安德瑞画廊

1982年 美国洛根市犹他州立大学诺拉依科哈瑞森艺术博物馆

1983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南京江苏省美术馆;武汉市湖北省美术陈列馆;广州市广东画院;哈尔滨黑龙江美术馆

1984年 上海美术馆;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烟台市展览厅;福州市五一广场中央展览厅

1985年 香港艺术中心;澳门市政厅贾梅士博物馆

1986年 陕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画廊;甘肃兰州市少年宫;新疆乌鲁木齐市展览馆;重庆市文化宫;四川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馆

1987年 湖南长沙市湖南省国画馆;山西太原市山西大学美术馆

1988年 山东潍坊博物馆

1989年 德国布瑞曼市海外博物馆

1990年 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2年 台中台湾省立美术馆

1994年 台北龙门画廊

1996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

1997年 广东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1999年 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

2000年 台湾中央大学艺文中心;美国纽约古豪士画廊

2001年 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2年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2003年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山东青岛市博物馆;香港汉雅轩画廊

2004年 香港美术馆

2005年 新加坡泰勒版画学院;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湾创价学会主办台湾巡回展

2006年 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

200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2008年 法国巴黎法宝75画廊

2009年 湖北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安徽省亚明艺术馆;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交通大学艺文空间

2010年 英国伦敦古豪士画廊;台湾新北市市府艺廊

2011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2年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3年 山东博物馆

2014年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2015年 MoCA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印尼雅加达国家博物馆;曼谷当代美术馆

2016年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7年 山东博物馆

2019年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22年 国立台湾师范大美术系德群画廊

2023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艺术贡献

[编辑]

刘国松在师大艺术系毕业后,于1956年与同班同学一起创立“五月画会”,次年5月首届“五月画展”掀起了台湾现代艺术运动。1958年,刘国松开始大量撰写艺术理论文章,鼓吹现代艺术。1959年,他的艺术思想由全盘西化转为中西合壁,在当时创作的石膏油画上加入水墨韵味。 1961年,刘国松意识到中国绘画的笔墨纸材有不可替代的材质特性,因此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并援引西方现代化风潮的绘画理念,宣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他曾指出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身处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年代,他主张走中西合璧的路,在有选择的发扬光大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有选择地吸收消化西方带来的现代文明表征,借由现代西方的抽象理念与中国画论精神的接合,创造现代的中国画。[14]

1963年,刘国松受石恪〈二祖调心图〉狂草式笔法影响,用炮管刷子在纸上刷出狂草式大笔触线条,创作“狂草抽象”系列;同年与造纸厂共同研发粗纸筋国松纸,创造出独特的“抽筋剥皮皴”技法,在欧、美、非、亚洲各大城市进行巡回展出。

1969年,受美国“阿波罗8号”由月球背面拍摄之地球照片的影响,开始创作“太空画系列”,首幅〈地球何许?〉获美国 “主流 '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

1971年应聘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迁居香港;197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并创设“现代水墨画”课程,隔年又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创办“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在移居香港的二十馀年间一直致力于培养后进,其教学理念“先求异,再求好”、“画室即实验室”带动了香港地区的现代水墨运动,并透过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多次举办展览研讨活动,倡导现代水墨,影响深远。

1973年开始全力探索“水拓画技法”。

1975年为中大校外进修部第一届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毕业生举办之水墨画展撰写序言,首次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1976年改写过1965年发表于《文星》的文章〈谈绘画的技法〉,特别加入这项理论,以〈谈绘画的技巧〉之名,刊登于香港《星岛日报》,三年后发表在台湾《联合报》,引发港、台、中地区大规模讨论。 刘国松指出,“中锋”不过是“笔”技法的一种,而“笔”又是众多技法的一种,因此不用被“中锋”以及“笔”所拘。因此应开发用笔以外的各种多元媒材、技法跟工具,突破笔的限制。 节录刘国松2016年的文章:

英国知名艺术史教授苏立文于1976著《中国美术简史》,将刘国松列入创新一派。1982年英国出版的纽约大学教授希诺考瓦著《现代中国和日本》大学教科书视其为中国代表画家。

1980年刘国松应爱荷华与伊利诺州艺术谘询委员会邀请,担任访问艺术家。在此交流期间,遇到了驻校作家艾青王蒙,结束访问后,艾青回国将刘国松的画册拿给“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欣赏,促成隔年刘国松访中国的契机。

1981年应江丰之邀,赴北京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之成立大会并参展,认识了刘海粟陆俨少吴冠中、“中国画研究院”的主席李可染、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作人、常务书记华君武等重要的人物,也是刘国松首次在中国展出作品[15];1983年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馆等,并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公开举办三场演讲,随后三年巡回展于中国十八个重要地区与城市,在中国艺坛形成一股“刘国松旋风”。

1985年,刘国松对水拓法技巧的掌握,已经达于巅峰,又开始有思变的意味;1986年,“渍墨画”的技法初步形成。[16]

1987年刘国松前往西藏旅游,成为创作西藏山水系列灵感的泉源,画风也为之一变。[17]

1992年应邀出席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东方美学与现代美术”学术研讨会,会后有感而发撰文〈先求异、再求好──解开国画的死结〉美术教学理论,发表于《台湾新生报》。

2000年再次前往西藏,应邀在西藏大学讲学,并前往珠穆朗玛峰,出藏后左耳突然失聪,返台后创作“西藏组曲系列”。

2000至2001年间多次赴四川九寨沟旅游,深受原始自然境观的感动,开始实验用建筑描图纸结合“渍墨技法”创造了一系列九寨沟的波光水影作品 。

刘国松一生追求现代水墨创作,获得“现代水墨之父”的美誉。 以下节录刘国松在自传中,对于自身推动现代水墨的看法:

荣誉

[编辑]

1970年代刘国松应聘香港大学艺术系执教,将现代水墨的风气带到了香港,前后廿馀年培养后进无数。1983年初,刘国松应大陆美协之邀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后,三年内在大陆巡回展出十八个主要城市,并到处演讲与讲学,促使传统文人画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的局面,1985年大陆第六届全国美展曾颁给他与李可染特别奖。

200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破例在中国文化经典的殿堂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这不但肯定他在历史上的定位,也说明了现代水墨画已进入中国美术史的主流。

他又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国家文艺奖”(2008)、“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1)、二等景星勋章(2016)及“第36届行政院文化奖”(2017),同时也获得中国文联的荣誉委员,更是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文理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2016)。

1965年以来举办个展近百次,半数以上为美术馆邀请,收藏其作品的美术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共有七十几间。研究他的中、英、德文专著有十馀本,美国与德国的大学教科书大量引用他的理论与作品图片。刘国松本人名列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录》。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编辑]

荣誉

[编辑]

奖项

[编辑]
  • 1966年 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ation))两年环球旅行奖
  • 1991年 获李仲生现代绘画文教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 2008年 获台湾第十二届国家文艺奖
  • 2017年 获台湾第36届行政院文化奖
  • 2011年 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

客座/讲座/荣誉教授

[编辑]
  • 1975年 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 1992年 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 2004年 台南艺术大学颁发“荣誉教授”证书
  • 2009年 西南大学与四川美院客座教授
  • 2010年 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 2015年 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座教授
  • 2018年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

荣誉博士

[编辑]
  • 美国加州世界艺术文化学院及世界诗人大会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刘素玉、张孟起. 《一個東西南北人:水墨現代化之父劉國松傳》.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9: 56-57. 
  2. ^ 刘素玉、张孟起. 《一個東西南北人:水墨現代化之父劉國松傳》.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9: 82-86. 
  3. ^ 刘国松. 〈過去•現在•傳統〉. 《文星》第59期. 1962.9: 16-20. 
  4. ^ 萧琼瑞. 《劉國松研究》.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7: 92. 
  5. ^ 胡永. 〈劉國松展畫〉. 《联合周刊》. 1965.4.3. 
  6. ^ 刘国松. 《中國現代畫的路》. 台北: 文星书店. 1965.4. 
  7. ^ 刘国松. 《臨摹、寫生、創造》. 台北: 文星书店. 1966.4. 
  8. ^ 萧琼瑞. 何政广 , 编. 《現代・水墨・劉國松》. 台中: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7.11: 76-82. 
  9. ^ 萧琼瑞. 《劉國松研究》.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7: 274. 
  10. ^ 报讯. 〈劉國松一幅現代畫 獲美國際美展首獎〉. 《联合报》第五版. 1969.5.26. 
  11. ^ 刘国松. 〈談繪畫的技巧〉. 香港: 《星岛日报》. 1976.11.17-19. 
  12. ^ 刘国松. 〈談繪畫的技巧〉. 《联合报》. 1979.1.9-11. 
  13. ^ 刘国松. 〈先求異、再求好──解開國畫的死結(上)、(下)〉. 《新生报》. 1992.5.17、24. 
  14. ^ 刘国松. 〈我的創作理念與實踐〉.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5). 
  15. ^ 李铸晋. 〈中西藝術的匯流——記劉國松繪畫的發展〉,《劉國松畫展》目錄序文. 台北: 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6.7: 34. 
  16. ^ 萧琼瑞. 《劉國松研究》.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7: 210. 
  17. ^ 萧琼瑞. 《劉國松研究》.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7: 281. 
  18. ^ 總統主持105年五四文藝節文化界人士授勳典禮.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6-05-04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 萧琼瑞. 劉國松研究. 台北市: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6.7. ISBN 957-00-7637-2 (中文(繁体)). 
  • 萧琼瑞. 何政广 , 编. 現代・水墨・劉國松. 台中市: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17.11. ISBN 978-986-05-3218-0 (中文(繁体)). 
  • 刘素玉、张孟起. 一個東西南北人:水墨現代化之父劉國松傳. 台北市: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9. ISBN 978-957-32-8629-5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