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晖
沈旭晖 博士 教授 | |
---|---|
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专任副教授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2年 | |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名誉客座副教授 全球政治经济硕士副课程主任 | |
任期 2012年—2021年 | |
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 |
任期 2012年—2021年 | |
遵理学校国际教育高级总监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0年10月17日 | |
信报主笔(国际) | |
任期 2014年2月—2019年8月26日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英属香港 | 1978年11月24日
籍贯 | 客家 ( 福建省永定县)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英国国民(海外) |
配偶 | 吴凯霖(2013年结婚) |
沈旭晖(英语:Simon Shen,1978年11月24日[1][2]—),是香港国际关系学者,现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专任副教授[3][4],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同校全球政治经济硕士副课程主任、同校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5]、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6]、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等。在学术组织以外,他亦曾任信报主笔(国际),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民族主义与外交、国际反恐、中美关系、香港涉外关系等。同时为活跃于香港、中国大陆和美国的民间智库主席及多份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
学术背景
[编辑]沈旭晖早年就读轩尼诗道官立小学和皇仁书院,在校时任职为学生会主席,期间他所制定的学生会选举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曾在会考取得9优成绩[7][1]。1997年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颁发奖学金[8][9],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系,师从布拉德福德·威斯特菲尔德、历史学家史景迁[10],及政治学教授王绍光等[11]。
2000年,沈取得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士及政治学文学硕士学位,另外曾获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最佳青年学者奖、最佳东亚研究论文奖[12]。毕业后,曾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任职访问学人,任教国际关系及中国政治。2006年获牛津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博士学位[13]。
沈于2003年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加入其亚太研究所。2006年博士毕业后担任助理教授,2008年成立国际关系研究计划,出任主任[14]。2009年为回应金融海啸,策划并成立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并出任课程代表[15][16]。
2009年8月,在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沈获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招揽,任职该校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在任期间,曾参与策划国际研究学士课程,并继续以客席副教授身份统筹上述的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17][18]。其后兼任对外关系统筹主任[13] ,至2012年6月离任[19]。
2010年上半年,沈到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访问学人,为该所历来最年轻的访问学人[20]。
2011年到英国华威大学担任访问学人,于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讲座[21],并曾与华威大学Shaun Breslin教授于该智库发表政策报告文章[22]。
2011年,获委任为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成员[24]。
2012年离开香港教育学院,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出任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全球政治经济硕士课程主任、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25][26]。
2020年,沈旭晖以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的身份由香港抵达台湾。[28]
2021年7月,沈旭晖以1,495万港元沽出其大埔露辉路倚龙山庄29号地下物业;该单位属复式三房间隔,面积约1,551平方呎,外连约439平方呎的花园,售后帐面获利562万元。[29][30]
2021年9月1日,沈旭晖于台湾发布社交网站帖文,宣布未来一年将会担任国立中山大学政治所副教授;并指为迎接人生下一页,已经辞去所有在香港的学术机构、公司及团体的董事、职位和持份。沈旭晖更强调今后在香港以外新成立的不同公司和业务,均与香港从前的公司一概无关。[30][31][32]
主要观点
[编辑]沈旭晖定期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定期为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报章杂志撰写国际关系评论及出版专著,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节目评论国际关系(见著作及评论列表)。
他是国际媒体就国际议题相约访问的香港学者,曾接受半岛电视台[33]、美国时代杂志[34]、日本读卖新闻[35]、南韩经济新闻[36]、西班牙埃菲社[37]、中国新华社[38]等访问。
国际及中国外交研究
[编辑]- 沈旭晖在《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中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是复合概念,不同利益团体如政府、知识分子、网络群体、学生等,都能通过参与各取所需,不应只通过他们各自的表面诉求理解。[39]文化评论员梁文道称这概念“让我们看到今天在整个民族主义的浪潮里面,意见不同的人也找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很多外国人所想的那样子很容易失控”。[40]
- 他在编著《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中提出,中国网民正以公民发声方式,为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双边关系构成限制,同时亦在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公民权利。[41]
- 他在《亚洲周刊》提出,中国可参考1945-1991年苏联提名其主权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并存于联合国的案例,让台湾和西藏流亡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然后由中国提名它们以“次级主权”身份参与联合国。[42]
威尼斯化/本土国际化
[编辑]- 沈旭晖主张香港人可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期刊《Pacific Affairs》分析,中国提名陈冯富珍参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是中国通过借用香港身份服务中国外交的做法,却也构成了港人正规参与国际的先例。[43]
- 沈旭晖认为香港的国际都会地位正在褪色,迈向“威尼斯化”。[44]同时,认为国民教育、过份功能化和本土化,是香港“去国际化”的成因之一。[45]曾多次撰文分析香港特区政府缺乏国际视野。[46][47]
- 沈旭晖反对以“外国势力论”研究六四事件,曾在六四事件二十周年提出十点论据反驳相关观点。[48]
- 沈旭晖主张加强社会科学科制整合,[49]提出在香港建立“社会科学第三部门”,[50]并赞成出现旋转门。[51]
香港社会参与
[编辑]Roundtable
[编辑]沈旭晖是香港智库及社会科学网络Roundtable的创会理事会主席(Founding Chancellor)[52],并为其研究所及顾问公司Powersoft Consultancy Limited主席[53],其杂志《Met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督印人。亦为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 被香港舆论称为掀起近年年轻人论政风潮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与香港政府、北京及民间保持一定关系。[51][54][55]
公职、政府关系及本土政治参与
[编辑]沈旭晖亦同时担任政府公职,他是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古物谘询委员会、香港电台顾问团、吸烟(公众卫生)条例上诉委员会成员之一,[56]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对其赏识并曾为其写序。[57]被委任加入古物谘询委员会时曾受政府收编的争议。[58]
2007年起,星岛日报、苹果日报等推测他担任副局长或政治助理呼声甚高,称其“政治能量极高,与各种不同政见的人士皆保持良好关系”,[59][60]并称其获包括行政长官曾荫权与民主派等不同人士的认同,[61]2008年,据报他与龚耀辉、王兼扬、李律仁等曾被招揽成为香港政府副局长和政治助理,然均没有接受任命。[62]沈旭晖访问中多次称暂无意从政,除非能促进社会科学,和专业挂钩推动国际视野,[51][63]但在2010年“第四代自问自答”访问中道“要是有一天,我们这类学术背景的人能把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的基本框架带进社会和政府,那自然应正面看待”。[64]与同属Roundtable的特区政府政治助理陈智远为好友。[65]
沈旭晖虽然强调不参与本土政治,但他的文章多次引发论战及影响社会。2010年1月,与社会学者吕大乐就香港第四代参与反高铁示威爆发笔战[66][67][68]。2011年6月,发起800名青年学者,以不符合政治学原则作切入点,联署反对替补机制,[69],并于七一游行前夕发表“给林瑞麟的信”详述替补机制种种问题[70],被《香港文汇报》评为“撒豆成兵”。有关方案,最终政府在广泛公众压力下被迫撤回。
2011年11月,为声援林辉等被黄毓民就有关区议会选举的批评,以政治传讯的角度,于Facebook发表五千字文章“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黄毓民”,24小时内被转载超过一千次、“喜爱”超过一千次,黄毓民本人亦留言表示“旭晖兄,多谢赐教,自必痛切反省,重新上路”[71]
2012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期间,发表《致狼书》、《致猪书》、《万言书》[72]一系列长篇文章强调香港核心价值,高调评论梁振英及唐英年两位参选人,但后来因称叶国华是梁振英共产党内的上线,收到恐吓电邮,并在选举后宣布,日后只会专注评论国际事务,不评论本地事务。[73]
2010年4月,获委任为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成员[74]。
2010年10月,获委任为公共博物馆谘询委员会成员[75]。
2011年1月,获委任为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成员[76]。
任职香港大专院校以外,亦为耀华教育管理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研究及发展经理,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美国雪城大学香港中心客席教授等。[77]
2016年,沈旭晖接受记者专访,他指出北京不习惯间接管治,香港内部有北京“虚权实化”问题,香港最少未来十年不需要他,所以他准备离开香港发展。[78][79][80]
北京关系
[编辑]沈旭晖定期参与大陆交流合作项目。[81]
2009年10月1日,获邀出席香港特区政府访京国庆观礼团,为212名代表中最年轻成员。[82][83]
政治立场转变
[编辑]据BBC新闻报导,发生于2019年7月21日的元朗白衣人恐怖袭击事件是促使沈旭晖立场转变的原因。沈旭晖在香港“反送中”风波之前,他的政治立场属于“中间派”,以年轻学者的身份,得到政治光谱左中右各方的认同,例如,在2013年他举行的婚礼及宴会,出席者包括了政治立场南辕北辙的人,时任特首梁振英、学运领袖黄之锋、李嘉诚之子李泽阶等政见大相迳庭的人物都同场出席。在这场运动中,他成为一个“和理非”的学者,支持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争取香港实行双普选。发生元朗白衣人恐怖袭击事件后,皇仁书院的学生及校友发起登报联署批评与“白衣人”握手的何君尧,本来很少参与联署的沈旭晖签名公开支持。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中,特首林郑月娥曾提出成立独立检讨委员会并邀请沈旭晖加入,但他拒绝邀请,原因是不觉得加入该委员会能有所作为。沈旭晖在不同的报章撰文及接受国际媒体采访,谈论对香港发生的抗争运动的看法。沈的公司更用大数据方式研究反对政府的年轻人经常使用的“连登讨论区”,并举办研讨会邀请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分析“黄色经济圈”。〈愿荣光归香港〉是一首由2019年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参与者创作并广为传唱的歌曲,沈旭晖用钢琴弹奏此曲并上载到互联网,被认为一种宣示政治立场的行动。[84]
文化生活
[编辑]沈旭晖也以社会科学学者身分参与文化项目。2007年,与陈志云、陈冠希、彭浩翔等同获《信报》选为香港“未来十年50大新星”(文化界)。[85]2008年至2010年,曾主持一系列访问“青年公共知识分子系列”和“第四代公式系列”的文章[86],被访者包括大陆学者许知远[87]、作家汤祯兆[88]、艺人周秀娜[89]等,近年担任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书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评审。[90][90]
媒体工作及国际评论
[编辑]2014年2月,出任信报主笔(国际)[91]。2019年8月26日,沈旭晖辞去该职务[92]。
香港报章杂志
[编辑]沈旭晖以每周或每月方式撰写评论文章及散文,发表于香港媒体和其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
- 《明报》专栏《咫尺地球》(题目多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范式转移)及思潮版
- 《亚洲周刊》专栏《国际制高点》
- 《信报》专栏《昔日国际都会》(关于香港与国际互动的历史)
- 免费报纸《am730》专栏《Avantgarde Cafe》(关于国际社会的另类新闻)
- 《茶杯杂志》专栏《Movies and Politics》(关于电影与政治)
- 香港艺术中心月刊《艺讯Artslink》(关于艺术电影)及艺术杂志《AM Post》(关于舞台剧)
- 此外不定期为《号外》杂志、消费杂志《Lime》与《Elle Men》等供稿
中国大陆报章杂志
[编辑]沈旭晖2008年开始为中国大陆报章杂志撰写评论文章,主要包括﹕
电视主持
[编辑]沈旭晖曾主持的电视国际关系节目包括﹕
- 2006年底曾与张宝华担任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香港故事》的主持人之一
- 2008年曾担任香港电台节目《头条新闻》主持人之一
- 香港Now宽频电视主持国际评论环节
-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主持有线新闻台特备环节《沈旭晖看世界杯》,讲解世界杯各国家球队及分析背后千丝万缕的关系。
- ViuTV节目《404之异国二域》
电台主持
[编辑]沈旭晖客串主持的电台国际关系节目包括﹕
- 2003年起,于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与陶杰、刘细良等担任主持,为最初始嘉宾主持之一[93]
- 曾于商业电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主持声音专栏《这么近那么远》
- 曾客串主持台湾中央广播电台节目《世事知多少》
- 2020年8月起主持《国际线》的沈视度势节目
个人生活
[编辑]家庭
[编辑]沈旭辉为客家人[来源请求],于香港土生土长。沈旭晖为家中独子[94],父母分别支持泛民主派与建制派[95],父亲沈俊明退休前曾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教授[95],外祖父为民国时期《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家族后人[96],出任该报高层掌管财务[97],母亲亦继承传统为《大公报》工作;其舅公张忠栋及张忠本分别为独派台大历史系教授以及解严后初代台商[98](两人均与张忠谋无关[99])。
沈旭晖于2013年12月1日与吴凯霖(Bonnie)结婚,在香港中文大学行礼,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设宴。婚礼被喻为世纪婚礼,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前律政司司长黄仁龙等均有出席。[100]二人婚后诞下两名女儿,长女昵称“雪雪”、次女昵称“雪糕”,两姊妹相差两岁。吴凯霖曾任沈旭晖国际关系课的助教,后来,她的兴趣由研究国际关系,转去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并修读游戏治疗。吴凯霖著有《跟孩子说OK》。[101][102]
个人兴趣
[编辑]沈旭晖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8级钢琴造诣,并在学习打鼓。[103]
他热爱电影,近年出版《国际政治梦工场》系列,分析超过一百部电影和国际关系的互动[104]。
沈旭晖酷爱卡通人物叮当(多啦A梦)。他每次到日本,都会购买与多啦A梦相关的书籍,购买目标由最基本的图册,至行销角度理论的书籍都有,家中亦收藏有大量多啦A梦的毛公仔及玩具。[105]
逸事
[编辑]与吕大乐笔战
[编辑]2010年1月,与社会学者吕大乐就香港高铁争议拨款引发严重警民冲突以及不同世代论争,沈旭晖在《明报》发表〈一个学术时代的终结:第四代学者眼中的吕大乐昔日情怀〉文章[106],指吕大乐的学术过时,以旧思维、旧框条、旧人物阅读新世界,之后吕大乐发表〈我的“昔日情怀”〉文章反驳[107],引起笔战。[108][109][110]
“次主权”概念的笔战
[编辑]2010年8月马尼拉前警员劫持香港旅行团事件发生后,沈旭晖撰文反驳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及节目主持阮次山指曾荫权无权致电菲律宾总统阿奎诺三世的观点,并以学术概念“次主权”解释。[111][112]亲共前政协委员刘迺强的恶毒批评指次主权为“假学术”,乃至有分裂中共中央主权推动香港独立之嫌。[113]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争议脱离民情,明显有中方人动员制造事端,庸人自扰。[114]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亲自撰文,形容次主权“用词不当”,但肯定讨论双方“并无分歧”,希望双方终结辩论。[115]论争期间,前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练乙铮[116]、专栏作家陶杰[117][118]、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119]、时事评论员黄世泽[120]、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121]等人先后撰文支持沈旭晖使用次主权之学术名词,但也有一国两制研究中心[122]和时事评论员王岸然等不以为然[123]。
与“MIRROR”的渊源
[编辑]沈旭晖透露,当他大约于二十年前就读于皇仁书院,当时他和鲁庭晖等同学组识内阁竞选皇仁书院学生会,而他们竞争对手的内阁名称就是“Mirrors”。沈旭晖和鲁庭晖等所属的内阁和由对手12人组成的“Mirrors”内阁展开热烈竞争,最后险胜。对手“Mirrors”内阁的关键人物已于2020年离逝,沈旭晖形容该人物是同届同学最传奇的人之一,例如成为了被各大赌场blacklist的赌神。鲁庭晖当时十分敬重对手,因此对手内阁会的名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鲁庭晖于2018年将旗下12人男子组合歌手团体命名为“MIRROR”,沈旭晖形容这是一种典型旧香港“男人的浪漫”。[124]
著作列表
[编辑]个人著作
[编辑]- 《国际政治梦工场IV之水月镜花》,2011年7月,香港:圆桌精英出版社,ISBN 978-988-19655-8-5
- 《亚洲政治运动场》,2010年11月,香港:圆桌精英出版社,ISBN 978-988-19655-1-6
- 《国际政治梦工场》(简体版),2010年8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0-12554-1
- 《国际政治梦工场III之中华魅影》,2010年7月,香港:圆桌精英出版社,ISBN 978-988-99553-8-0
- 《国际政治梦工场──从电影看国际政治II (下卷)》,2009年7月,香港:上书局出版,ISBN 978-988-17896-1-7
- 《国际政治梦工场──从电影看国际政治II (上卷)》,2008年7月,香港:上书局出版,ISBN 978-988-17735-4-8
- 《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the 21st Century》,2007年12月,英国:Palgrave Macmillan出版,ISBN 978-0-230-54939-5
- 《国际政治梦工场──从电影看国际政治》,2007年7月,香港:上书局出版,ISBN 978-988-99479-9-6
- 《后特区国际歌(第二卷):美国新保守骷髅》,2006年9月,香港:([//web.archive.org/web/20070427013545/http://www.roundtable.com.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ndtable Publish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出版,ISBN 978-988-99227-3-3
- 《后特区国际歌(第一卷):中东反恐新解读》,2005年6月,香港:TOM(Cup Magazine)出版,ISBN 978-988-98409-4-5
- 《耶鲁酒月的童话—美国留学杂忆》,2003年10月,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ISBN 978-962-973-987-4
编著
[编辑]- 《Multidimensional Diplomacy of Contemporary China》(Editor with Jean-Marc Blanchard),2010年6月,美国:Lexington Books出版,ISBN 978-0-7391-3994-3
-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Editor with Shaun Breslin),2010年4月,美国:Lexington Books出版,ISBN 978-0-7391-3247-0
- 《China and Anti-terrorism》(Editor),2007年10月,美国:Nova Science Publishing出版,ISBN 978-1-60021-344-1
- 《非国家个体与大中华地区的整合》(郑宇硕合编),2007年10月,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ISBN 962-442-292-4
- 《后特区启示录》(编),2004年10月,香港:TOM(Cup Magazine)出版,ISBN 978-988-98002-4-6
- 《恋战区选──2003区议会选举研究集》(编),2004年10月,香港:([//web.archive.org/web/20070427013545/http://www.roundtable.com.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ndtable Publishing]]出版,ISBN 978-962-8240-06-7
学术论文
[编辑]- 曾在《China Quarterly》、《China Review》、《Journal of Comtemporary China》、《Issues and Studies》、《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sian Survey》、《Pacific Affairs》、《Pacific Re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Asian Perspect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ournal of East Asian History》、《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日本学刊》、《政治学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评论》、《国际问题论坛》、《二十一世纪》等国际期刊发表。[125]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符小波. 美式學術頑童 沈旭暉. 文汇报. 2004-05-03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4).
- ^ 邊青學者 沈旭暉. 政在生活 (信报财经新闻). 2009-10-17.
- ^ Academics | Pearson. 国立中山大学台港国际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aiwan & Hong Kong Studies (英语).
- ^ 沈旭暉辭在港所有職位 留台任副教授:不可能兼顧價值觀衝突地方. 香港01. 2021-09-01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中文(香港)).
- ^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沈旭暉. [2008-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9).
- ^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沈旭暉. [201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 ^ 涉足學術與傳媒 建構國際政治夢工場. EDU+ 全方位进修月刊. 星岛日报. 2009年3月 [2009-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 ^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獎學金1996年獲獎名單.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7).
- ^ 沈旭暉教授.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 [2016-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 世紀 past & present:耶魯十年一夢. 明报通识网. 2010-06-02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 王紹光序. 中東反恐新解讀. 后特区国际歌 1. 香港: 茶杯杂志. 2005: 6–7. ISBN 9789889840945.
- ^ 《耶魯酒月的童話—美國留學雜憶》書籍簡介. [2012-06-26].[永久失效链接]
- ^ 13.0 13.1 沈旭暉個人資料. 香港教育学院. [201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中文(繁体)).
- ^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計劃:職員及計劃領導.
- ^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全球政治經濟社科碩士課程:課程統籌.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9).
- ^ 香港中大增政经硕士抗海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报,2009年2月2日
- ^ 沈旭暉過檔教院 研設新學位課程. 明报. 2009-06-11 [200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 ^ 世紀好人物:沈旭暉 卅歲已經在談下一輩的事情了. 明报通识网. 2009-06-11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 ^ 沈旭晖. 沈旭暉Facebook. Facebook.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 《沈旭晖第四代上位术》,U Magazine,2010年2月
- ^ Dr Simon Shen - University of Warwi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niversity of Warwick Website 2010-2011
- ^ 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永久失效链接],Chatham House March 2010
- ^ 深港生活大獎花落各家. 南方都市报. 2011-12-10 (中文(简体)).
- ^ 政府委任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 www.info.gov.hk. [201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中文(繁体)).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rogramme Coordinator,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MGPE) Programme
- ^ 沈旭暉談國際關係與香港. 《中大通讯》416期. 香港中文大学. 2013-04-19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存档副本 (PDF). [2014-11-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04).
- ^ 朱绍俊. 專訪沈旭暉. 中央广播电台. 2020-11-03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中文(繁体)).
- ^ 【名人散貨】沈旭暉賣樓呎價不足1萬元 輸俾劉細良?. 雅虎财经. 2021-07-09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中文(繁体)).
- ^ 30.0 30.1 文维广. 沈旭暉辭在港所有職位 留台任副教授:不可能兼顧價值觀衝突地方. 香港01. 2021-09-01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中文(繁体)).
- ^ 沈旭暉辭在港所有職位 留台任副教授:不可能兼顧價值觀衝突地方. 明报(加东网). 2021-09-02 [2022-01-21] (中文(繁体)).
- ^ 林哲. 沈旭暉留台任副教授辭在港所有職位. 大纪元新闻. 2021-09-02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中文(繁体)).
- ^ Crouching dollar, floating yu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l Jazeera English,20 January 2011
- ^ China and Vietnam: Clashing over an Island Archipela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ime.com,10 January 2010
- ^ 象征の死を待つ政府,读卖新闻,2009年2月27日
- ^ 中의 SNS 민생은 ‘许’ 정치는 ‘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orean Economic Review, 8 March 2011
- ^ Oásis da Rota da Seda está com dias contados na China,Agencia EFE,13 September 2009
- ^ 粤港年轻人都是一家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社,2008年8月17日
- ^ Amazon.com介绍 Simon Shen著: 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the 21st Centu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12月,英国:Palgrave Macmillan出版,ISBN 978-0-230-54939-5
- ^ 梁文道﹕学术顽童细说民族主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凤凰卫视》2008年6月13日
- ^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与外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传媒透视》,2010年4月
- ^ 沈旭晖: 中国有没有提名台湾、西藏进联合国的智慧?[永久失效链接],《亚洲周刊》2008年6月5日
- ^ Pacific Affairs网页[永久失效链接]﹔"Borrowing the Hong Kong Identity for Chinese Diplomacy: Implications of Margaret Cha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mpaign," Pacific Affairs, Vol.81, No.3, Fall 2008, P.361-382
- ^ 沈旭晖﹕香港“威尼斯化”的未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08年10月20日
- ^ 沈旭晖、陈碧琪﹕什么令香港去国际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2009年3月2日
- ^ 沈旭晖﹕从特首Freudian Slip看特区缺乏国际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08年12月12日
- ^ 沈旭晖﹕泰国骚乱与危机管理[永久失效链接], 《明报》2008年12月15日
- ^ 沈旭晖﹕从六四20年看“外国势力论”的10个悖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09年6月8日
- ^ 政治及历史学者沈旭晖 科制整合训练逻辑思维,《东方日报》2005年1月14日
- ^ 沈旭晖﹕社会科学第三部门论 ——Roundtable三周年反思[永久失效链接],《明报》2008年2月4日
- ^ 51.0 51.1 51.2 RT创办人拒走捷径誓做“健康人”,《星岛日报》2009年8月9日
- ^ Roundtable網站.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2).
- ^ Powersoft Consultancy網站. [200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4).
- ^ Dialogue with Simon Shen与沈旭晖对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Milk Magazine》2008年7月24日
- ^ Shen: All is the End in Itsel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刊物Vars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年5月
- ^ 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沈旭晖﹕Public Service[永久失效链接]
- ^ 刘兆佳:国际政治梦工场II序
- ^ 马家辉﹕沈旭晖唔使脚震,《明报》2007年1月21日
- ^ 煲呔“相中”政坛新血 沈旭晖呼声最高,《星岛日报》2007年1月8日
- ^ 副局长人选传有泛民人士,《星岛日报》2008年1月10日
- ^ 隔墙有耳:煲呔再睇中沈旭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 (香港)》2007年9月22日
- ^ 十七人占七位智经色彩极浓,《信报》2008年5月23日
- ^ 盼第四代港人打破宿命[永久失效链接],《明报》2008年12月21日
- ^ 沈旭晖﹕第四代自问自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10年1月3日
- ^ 沈旭晖﹕给陈智远的信[永久失效链接],《明报》2008年6月8日
- ^ 沈旭晖﹕一个学术时代的终结,《明报》2010年1月31日
- ^ 吕大乐﹕我的昔日情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10年2月8日
- ^ 沈旭晖﹕我也有的昔日情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10年3月1日
- ^ 年輕學人促請政府收回「敗者替補」方案聯署聲明.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繁体)).
- ^ 给林瑞麟的信,信报,2011年6月30日
- ^ 信报:沈旭辉鸿文劝重返正路 毓民言痛切反省,2011年11月9日。
- ^ 致豬書(二),香港:明報.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中文(繁体)).
- ^ 【學者入商界】沈旭暉復出評政事 現為李澤楷打工.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9-07-25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中文(繁体)).
- ^ 政府委任新一届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成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政府新闻署公布 2010年4月1日
- ^ 政府成立公共博物馆谘询委员会[永久失效链接],香港政府新闻署公布 2010年10月20日
- ^ 环境保护委员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环境保护署 2011年1月
- ^ 香港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沈旭晖[永久失效链接]
- ^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人生的下半場:另一條跑道. 明报. 2016-04-24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中文(繁体)).
- ^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人生的下半場:另一條跑道. pentoy.hk. 2016-04-25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怀仁. 從沈旭暉離開香港 看香港面對的「中國壓力」. 独立媒体. 2016-04-25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两地青年精英羊城纵论新一轮合作 粤港兄弟要共赢不要低头算小账,《南方日报》2008年8月18日
- ^ 香港各界人士国庆观礼团名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政府新闻署新闻公布 2009年9月29日
- ^ 余锦贤:国庆观礼团河蟹名单,《信报》2009年9月30日
- ^ 林祖伟. 中間派香港學者沈旭暉的反思:「一國兩制」不要再退. BBC新闻. 2020-01-21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中文(繁体)).
- ^ [需要较佳来源],《信报》2007年6月28日
- ^ 沈旭晖﹕批判教会的独立基督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08年12月30日
- ^ 沈旭晖﹕南来知青看香港,《明报》2008年12月21日
- ^ 沈旭晖﹕“到了日本研究参与香港的时候了”,《明报》2009年11月1日
- ^ 沈旭晖﹕假如周秀娜是第四代学者……,《明报》2009年11月8日
- ^ 90.0 90.1 香港電台網站. www.rthk.hk. [201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 (中文(繁体)).
- ^ 沈旭暉出任《信報》主筆.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中文(繁体)).
- ^ 【逃犯條例】沈旭暉辭任信報國際主筆 及李澤楷公司所有職位.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魔鬼经济学与十八仝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10年5月6日
- ^ 女儿开学随笔:大时代,甚么是回复平静? - 坚离地城:沈旭晖国际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 ^ 95.0 95.1 沈旭晖. 十年 沈旭暉. 壹周刊. 2011-06-02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 從唐英年媚外論談起. 信报. 2012-01-19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0) (中文(繁体)).
- ^ 罗海雷. 我的父親羅孚. 香港: 天地图书. 2011. ISBN 9789882194205 (中文(繁体)).
- ^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www.facebook.com.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中文(繁体)).
- ^ 張忠本的事業第四春. www.businesstoday.com.tw. [202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中文(繁体)).
- ^ 明報新聞網海外版 - 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港聞. www.mingpaocanada.com. 2013-12-02 [2014-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1) (中文(繁体)).
- ^ 沈旭暉太太Bonnie湊女心得:孩子不是要變得social才是叻. 香港经济日报. 2018-02-21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中文(繁体)).
- ^ 名人親子:Bonnie搭橋鋪路 幫沈旭暉做好爸爸. 明报. 2020-07-28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中文(繁体)).
- ^ 涉足学术与传媒 建构国际政治梦工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岛日报﹕全方位进修月刊》 2009年3月
- ^ 電影隨意門沈旭暉. [200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4) (中文(繁体)).
- ^ 沈旭暉×多啦A夢 瞓埋一堆. 2013-03-07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 一個學術時代的終結:第四代學者眼中的呂大樂昔日情懷. 明报. 2010-01-31 (中文(繁体)).
- ^ 吕大乐. 呂大樂﹕我的「昔日情懷」. 明报. 2010-02-08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K.H. Yeh; Y.H. Wong; C.K. Li. 呂大樂與沈旭暉的世代對話:3名80後學人的反省. 圆桌精英. 2010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梁文道. 梁文道:舊不如新(都是呂大樂惹的禍二之一). 苹果日报. 2010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健吾. 梁文道談《四代香港人》與世代論兩篇. 《壹周刊》979期. 2010-03-13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繁体)).
- ^ 沈旭晖. 沈旭暉:解構香港次主權--從曾蔭權致電菲律賓總統談起. 《明报》. 2010-08-27 (中文(繁体)).
- ^ 沈旭暉:解構香港次主權 ——從曾蔭權致電菲律賓總統談起. 2010-08-27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繁体)).
- ^ 刘迺强. 劉迺強:香港沒有次主權. 《信报》. 2010-08-31 (中文(繁体)).
- ^ 劉銳紹指爭論脫離民情. 《信报》. 2010-09-08 (中文(繁体)).
- ^ 刘兆佳. 劉兆佳:授權還是次主權. 《信报》. 2010-09-08 (中文(繁体)).
- ^ 练乙铮. 練乙錚:次主權是個好東西. 《信报》. 2010-09-15 (中文(繁体)).
- ^ 陶杰. 陶傑:八二三窩裡咬. 《壹周刊》. 2010-09-02.
- ^ 陶杰. 陶傑:不報文科. 《壹周刊》. 2010-09-16.
- ^ 纪硕鸣. 紀碩鳴:今天的香港明天的台灣. 《亚洲周刊》. 2010-09-19.
- ^ 黄世泽. 黃世澤:反對次主權等同反對一國兩制構想. 《信报》. 2010-09-01.
- ^ 张炳良. 張炳良:人質事件啟發「授權外交」思考. 《明报》. 2010-09-22.
- ^ 张楠迪扬. 張楠迪揚:「次主權」是偽概念. 《明报》. 2010-09-02.
- ^ 王岸然. 王岸然:大香港思想與「次主權」論. 《信报》. 2010-09-01.
- ^ MIRROR團名背後原來有個熱血故事 沈旭暉揭魯庭暉20年前已刻在心底. 东方新地.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中文(繁体)).
- ^ 香港教育學院網站. [201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