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七國時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各王國和部族的分佈
802年的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

七國時代(英語:Heptarchy)是指5世紀至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歷史時代。七國包括根德王國諾森布里亞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麥西亞王國雅息士王國修適士王國韋息士王國

公元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由南部向中部侵入不列顛島,漸漸地在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國。當時由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不列顛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國的數目遠遠不止7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大國逐漸地吞併了周邊的小國,形成了以這7個大國為代表的七國時代。最後韋息士王國攻滅其他六國,建立韋息士王朝。而這七個王國的格局,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歷史背景

[編輯]

人們對於史前時期不列顛島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但這些居民在阿弗伯利英語Avebury所遺留下來的巨石陣等遺蹟都證明史前期的島上居民擁有一種相當程度發達的文明,他們當時正處於青銅時代文化期。 隨後,在公元前5世紀早葉時,首批塞爾特人將歐洲大陸上的鐵器時代文化帶到了島上。

公元前54年,凱撒渡過英倫海峽,對島上的塞爾特人進行了幾次征服戰爭。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對不列顛用兵。到了公元85年,羅馬帝國在不列顛上的領土已經延伸到克萊德河以南。

在羅馬人征服不列顛島的初期,塞爾特人發動了一系列反抗羅馬人的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是布狄卡起義(Boudica's uprising),但都在羅馬人的血腥鎮壓下宣告失敗。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不列顛島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軍事防線——哈德良長城,其目的在於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南下侵略。

4世紀初開始,為應對蠻族對歐洲大陸的入侵和其他戰事,羅馬帝國逐漸開始削減不列顛的駐軍。[1][2] 隨着羅馬軍隊的撤出,蠻族人對羅馬化不列顛的侵擾也越來越頻繁。公元410年霍諾留皇帝在位時,自顧不暇的羅馬帝國正式停止援助羅馬化不列顛,表明希望不列顛人進行自我保衛。[3][4] 留在當地的羅馬-不列顛貴族面臨着日益惡劣的安全環境,特別是皮克特人不時對英格蘭東海岸的騷擾。[5] 為此,羅馬-不列顛領導人以割讓領土為回報,引入外籍的盎格魯-撒克遜僱傭兵作戰。[5][6][7]

也許是因為相應的報酬得不到兌現,442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倒戈叛變。[7]。於是在5世紀下半葉,日耳曼部落紛紛湧進了不列顛——它們分別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此後不列顛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持續抗爭多年,[7]到6世紀時不列顛人遭受慘重失敗,並喪失了大量土地。[8] 這些日耳曼部落便開始逐漸建立國家,七國時代由此開始。

從8世紀晚葉開始,維京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麥人)開始侵略不列顛島。他們將英格蘭沿海地區破壞殆盡 ,並於865年對英格蘭展開全面入侵,但被韋息士王國的阿佛列大王擊敗,被迫在英格蘭東部定居下來;這塊地區因為實行丹麥人的法律而被稱為丹麥區。阿佛列大帝的繼承人經過激烈的戰鬥,收復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10世紀晚期,丹麥人在卡努特大帝的帶領下再次對英格蘭地區展開侵略,於1016年控制了整個英格蘭,並一直統治到1042年。隨後,韋息士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又打敗了丹麥人,恢復了中斷了的撒克遜王系。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希斯汀戰役中獲勝,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終終結,史稱諾曼征服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社會概貌

[編輯]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農奴高,但都依附於國王。隨着以後的幾個世紀的戰爭和農業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壓力下淪為農奴,或是依附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則是特權階級,他們通過效忠國王,從國王那裏獲得領地,並對自己擁有的領地行使較大程度的自治權。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領會議演化而成的,國王擁有王國的行政和司法大權,貴族階級則組成國王的顧問會議,協助國王處理國政。國王將郡作為王國的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由郡長治理,在一些情況下這些郡長將職位變為世襲,管理着幾個郡。郡以下的行政單位為縣,郡和縣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縣法庭由縣長長掌管。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農業是第一產業,但入侵的丹麥人是活躍的商人。在9世紀時,城鎮的重要性開始增加。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愛爾蘭和羅馬派來的傳教士的影響下,開始了基督教化的過程。但愛爾蘭宗教儀式和大陸宗教儀式上的差別幾乎導致不列顛基督教會的分裂,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的Synod of Whitby英語惠特比宗教会议上終於獲得了解決。與此同時,修道院成為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文化中心,那裏以精美的手抄本而聞名。

各大王國概述

[編輯]

根德

[編輯]

根德王國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葉由入侵英格蘭地區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關於該王國的建立,歷史學家至今爭論不休。按照傳統說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領亨格斯和霍薩兩兄弟的率領下,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登陸,他們是受當地不列顛人的邀請,前來幫助當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後,亨格斯和他的兒子埃斯克馬上調轉槍頭,和邀請他們前來的不列顛人首領沃丁根鬧翻,朱特人很快就打敗了當地人,並在大約相當於今天英國的根德郡的區域建立起根德王國。

根德王國的埃特爾伯特在6世紀末在英格蘭稱霸,據說他的霸權範圍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區域。在公元597年,埃特爾伯特在其首都根德伯里接待了教宗額我略一世派出的傳教使節聖奧古斯丁,並在聖奧古斯丁的影響下,接受了洗禮,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國王。

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根德國力衰退,周期性地為麥西亞和韋息士所征服和瓜分,最終在8世紀後半期淪為麥西亞奧法統治下的一個省份。奧法死後,根德人在796年爆發了反抗麥西亞的起義,但被殘酷鎮壓下去。公元825年時,根德被韋息士的國王埃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認韋息士的君權,隨後根德成為韋息士的一部分。

東盎格利亞

[編輯]

東盎格利亞王國是盎格魯人於5世紀末葉建立的,它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現在英國羅福郡沙福郡。這個王國的早期歷史很模糊,不過該王國大塊領土地處沼澤地帶之中,使得它處於一個比較有利的防禦位置,這個因素讓東盎格利亞在6世紀末葉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的一個強國。

東盎格利亞的國王雷德沃爾德(Raedwald)(他大約死於公元627年)接替根德的埃特爾伯特成為南英格蘭的霸主,雷德沃爾德曾幫助埃德溫擊敗了諾森伯倫的埃特爾弗里特,並讓埃德溫登上諾森伯倫的王位。但很快,隨着麥西亞的崛起,東盎格利亞的主導地位開始削弱。公元650年以後,東盎格利亞長期淪為麥西亞的附庸國。公元825年,東盎格利亞人在韋息士王愛格伯特的援助下發動了對麥西亞的起義,儘管他們隨後擺脫了麥西亞的統治,但又淪為韋息士的附庸國。更壞的事情接踵而來,865年——866年冬季,入侵英格蘭的丹麥人在東盎格利亞境內過冬,869年,丹麥人重臨故地,這一次他們可不再是短暫停留,他們征服了整個東盎格利亞。丹麥人摧毀了王國境內的修道院,並謀殺了東盎格利亞人的年輕國王——聖徒愛德蒙。

9世紀70年代,韋息士的阿佛列大帝擊敗丹麥人,迫使丹麥人在英格蘭東部的丹麥法區居住時,東盎格利亞通過韋息士和丹麥人於886年的和約成為丹麥法區的一個部分。不過丹麥法區的丹麥人不久以後又故態重萌,不僅幫助維京人侵略韋息士,還不斷地侵擾該王國。最終韋息士國王長者愛德華在917年征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從那以後,東盎格利亞就成為英格蘭一個伯爵領地了。

諾森伯倫

[編輯]

諾森伯倫王國由盎格魯人建立,它最初由兩個在公元500年左右時建立的獨立小王國組成:一個是伯爾尼西亞(Bernicia),領土包括今天的東蘇格蘭、英格蘭的伯維克、羅克斯堡、東諾森伯倫以及對衡地區;另一個是德拉(Deira),領土包括今天英格蘭的約克郡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兩國以蒂斯河為界。現存的一些稀少的史料記載道,6世紀中葉時,伯爾尼西亞的國王為埃達,德拉的國王為埃里(或埃勒)。

604年,伯爾尼西亞的國王埃特爾弗里特(Æthelfrith,593年-616年在位)將兩個小王國合併為諾森伯倫王國,並為統一後的王國增加了一部分蘇格蘭以及威爾斯的領地。616年,埃特爾弗里特被流亡在外德拉的愛德溫(Edwin)打敗,並被取而代之。627年,愛德溫接受了基督教,並在英格蘭建立了諾森伯倫的霸權。可惜好景不常,632年,愛德溫被威爾斯格溫內斯王國的國王卡德瓦爾隆(Cadwallon ap Cadfan)殺死,這個王國是和麥西亞國王彭達結盟以反對諾森伯倫的。經過一年的混亂後,諾森伯倫的王位由伯爾尼西亞的奧斯瓦爾德(Oswald)獲得,他請來聖埃丹進行塞爾特基督教的傳教工作。然而很快,642年,奧斯瓦爾德也被麥西亞的彭達殺死了。之後,奧西烏(Oswiu)(641年-670年在位)以及埃克格里菲斯(Ecgfrith)(670年-685年在位)先後繼承王位。在這個時期中,諾森伯倫的國力逐漸衰微,麥西亞王國卻國勢蒸蒸日上。不過,奧西烏在宗教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他在惠特比宗教會議上確立了羅馬基督教會對塞爾特基督教會的領導權。

7世紀晚葉以及8世紀時期,諾森伯倫在政治上長期處於傾軋、爭吵、不和,不過該王國的教會、藝術、學術、文學卻處於一個黃金時代。

867年,入侵的丹麥人在諾森伯倫的首都約克獲得了勝利,他們佔領了王國的南部地區,諾森伯倫的盎格魯人只能夠控制蒂斯河以北,福斯灣以南的一個小王國。丹麥克努特大帝征服整個英格蘭後,在諾森伯倫設置了丹麥人伯爵,這些丹麥人伯爵中,以死於1055年的西瓦特為最具實力。但很快,1065年時,諾森伯倫人便將西瓦特的繼承人托斯提格驅逐,其位置被麥西亞伯爵埃德溫的弟弟摩卡爾取代。1066年,托斯提格在挪威哈羅德·哈德拉達的陪同下,重返諾森伯倫,並在福爾福德戰役中打敗了摩卡爾和愛德溫,這時,剛剛獲得英格蘭王位的哈羅德二世迅速趕往北方,擊敗了托斯提格和哈德拉達。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諾曼第公爵威廉抓住了哈羅德來回征戰,疲於奔命的弱點,在英格蘭南部的希斯汀擊敗了哈羅德,結束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麥西亞

[編輯]

麥西亞王國是由盎格魯人建立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英國的密德蘭地區。該王國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建立起來,但其早期歷史含混不請,只有到了國王彭達統治時期,麥西亞的歷史才變得清晰起來。

彭達將麥西亞的勢力範圍擴展到韋息士王國(645年)以及東盎格利亞王國(650年),成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蘭霸主。彭達死後,麥西亞的霸權在3年之內一蹶不振,在這個時期,諾森伯倫派來的一名傳教士使麥西亞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彭達的兒子伍爾夫赫爾重新建立了一個更為強大的麥西亞。8世紀時,埃特爾巴爾德為麥西亞王時,整個南英格蘭都為麥西亞的勢力範圍。麥西亞的霸權在奧法(757年-796年在位)時達到了鼎盛,他控制了東盎格利亞、根德、修適士,並迫使韋息士和諾森伯倫對他維持着臣服的關係。奧法還在麥西亞王國的西部建立了奧法牆以保護西部地區免遭威爾斯人的侵擾。

奧發死後,麥西亞的霸權地位逐漸衰落,其霸權地位為韋息士所取代。當9世紀初韋息士王埃格伯特擊敗麥西亞後,麥西亞曾短暫承認韋息士的宗主地位,不過在874年,當入侵的丹麥人嚴重破壞了麥西亞後,麥西亞恥辱地屈服於丹麥人,其東部地區通過886年韋息士和丹麥人的和約,成為丹麥法區的一個組成部分,西部地區則為韋息士的阿佛列大帝控制,至此,麥西亞的獨立歷史宣告結束。

雅息士

[編輯]

雅息士王國(意為「東撒克遜」)可能是於公元6世紀初期建立由撒克遜人建立的。這個王國的王族祖先可以上溯到歐洲大陸上日耳曼人所尊崇的主神沃登(奧丁),這也是其他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統治者所聲稱的。

雅息士的領土範圍包括現在英國的雅息士郡赫福郡大部以及大倫敦。大約在604年,雅息士國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根德國王埃特爾伯特的影響下,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繼起的國王就驅逐了倫敦主教梅利圖斯,王國很快又恢復了異教的信仰。不過在653年,國王西格伯特又向諾森伯倫國王奧斯維提出派遣傳教士到本國傳教的請求,奧斯維向雅息士派遣了塞德,塞德使雅息士再次信奉了基督教,並在王國境內建立了教堂。在伍爾夫赫爾為麥西亞王期間,雅息士承認了麥西亞的宗主權,從此便開始了雅息士為周邊強國支配的歷史。

825年,雅息士和其它東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一道,臣服於韋息士王國,並作為韋息士的一個伯爵領地。886年韋息士和丹麥人的和約,使得雅息士淪為丹麥法區的一個部分,但在917年為韋息士國王長者愛德華收復。雅息士伯爵領地最著名的伯爵是比爾特諾特,他在991年的莫爾頓戰役中陣亡。

修適士

[編輯]

修適士王國(意為「南撒克遜」)是在5世紀末期建立(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在477年)的,其建立者是撒克遜人的首領埃爾,他在幾次戰役中打敗了塞爾特人,建立起一個短暫時期內的軍事霸權,領土範圍在今天英國東南部威爾德地區的南部。

人們對這個國家早期200年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7世紀末時,這個王國還是信奉異教,直到約克主教聖威爾弗里德在修適士傳教(681-686年),才使這個王國的民眾信奉了基督教。

685-688年時,韋息士國王卡德瓦拉征服了修適士,之後的因尼統治期間,修適士繼續臣服於韋息士。771年時,麥西亞的奧法征服其周圍鄰國,修適士也隨之易主;從那時起直到825年,修適士一直處於麥西亞的統治下。825年時,修適士和其它東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一併,臣服於韋息士王埃格伯特。

韋息士

[編輯]

韋息士王國(「西撒克遜」之意)可能是在495年由徹迪克領導下的撒克遜人建立的,據傳他率領族人在今天英國漢普郡沿海地帶登陸。到了徹迪克的孫子查烏林(560年-593年在位)時,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已經遍佈希爾騰山脈

直到8世紀末葉時,韋息士一直處於強國的陰影下——先是根德,然後是諾森伯倫,最後是麥西亞。不過這一時期韋息士也並非毫無作為,國王卡德瓦拉(685年-688年在位)對鄰國開展了幾次成功的戰役,他的繼承者因尼一方面向西面的不列顛人小王國擴展領土,一方面迫使根德進貢。因尼死後,韋息士陷入了混亂狀態中。

直到埃格伯特為王時(802年-829年),韋息士的國勢再次振興起來,他成為了全英格蘭的宗主,不過他的繼承人被迫放棄了一大部分霸權以集中精力來防禦丹麥人的入侵。到了阿佛列大帝(871年-899年在位)統治時,韋息士的歷史和英格蘭的歷史聯繫起來,到了10世紀長者愛德華埃塞爾斯坦埃德蒙一世埃德雷德相繼為韋息士國王時,韋息士逐漸對整個英格蘭,包括丹麥法區在內,建立了鞏固的統治。但在和平者埃德加(959年-975年在位)平靜的統治後,無準備者埃塞爾雷德(978年-1016年在位)再也無法抵抗維京人的入侵,維京人首領、丹麥國王克努特在英格蘭建立起丹麥人的統治(1016年-1042年)。克努特家族的消亡,使得懺悔者愛德華成為英格蘭的最後一位韋息士王系國王(1042年-1066年)。

隨着1066年的諾曼征服,韋息士不再成為政治概念,而成為地理概念,它一般指現在英國的多實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ones.The end of Roman Britain: Military Security. pp.164 - 168.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ailings of the Roman army in Britain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eventually left.
  2. ^ Jones.The end of Roman Britain. p246. Roman Britain's death throes began on the last day of December 406 when Alans, Vandals, and Sueves crossed the Rhine and began the invasion of Gaul
  3. ^ Dark. Britain and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p.29.Both Zosimus and Gildas refer to the 'Rescript of Honorius',a letter in which the Western Roman emperor told the British civitas to see to their own defence.
  4. ^ Esmonde Cleary. The Ending of Roman Britain. pp.137 - 138.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Rescript of Honorius' may have been for a place in southern Italy rather than Britain and that the chronology is wrong
  5. ^ 5.0 5.1 Morris. The Age of Arthur.pp.56 -62. Picts and Saxons.
  6. ^ Myres. The English Settlements. p.14. Talking about Gildas references to the arrival of three keels(ships),...this was the number of ship loads that led to the foedus or treaty settlement. Gildas also uses in their correct sense technical terms, annona, epimenia, hospites, which most likely derive from official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billeting and supply of barbarian foederati.
  7. ^ 7.0 7.1 7.2 Morris. Age of Arthur. p.75. - Gildas:.. The federate complained that their monthly deliveries were inadequately paid.. - All the greater towns fell to their enemy..
  8. ^ http://en.wikisource.org/wiki/The_Ruin_of_Britain#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ount Badon is referred to as Bath-Hill in this translation of Gildas text.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