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梓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梓坤
性別
出生王森福
1929年4月(95歲)[1]
湖南零陵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湘語),英語,俄語
母校吉安縣固江小學
吉安縣固江鎮第三中心小學 (高小)
吉安中學 (初中)
吉安縣國立十三中 (後改名泰和中學)
武漢大學 (學士)
北京大學 (碩士)
莫斯科大學 (副博士)
職業數學家
機構南開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信仰
父母王肇基 (父), 郭香娥 (母)
親屬王森財 (親哥)
獎項天津市勞動模範 (1961, 1979和1982年)[2]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2]
全國自然科學獎 (1982年)[2]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5年)[2]
第9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2年)[2]
經歷
受影響於

王梓坤(1929年4月21日[1]),原名王森福,男,江西吉安人,生於湖南零陵,中國數學家,曾任南開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概率統計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生平

[編輯]

家庭與早年

[編輯]

王梓坤出生於湖南零陵(永州)農村,祖籍江西吉安縣固江鎮,本名王森福,即「生福」之意。[3]王森福的父親王肇基只讀過4年書,寫得一手好字,是一個老實能幹的商鋪會計;母親郭香娥是傳統農村婦女,沒讀過書,脾氣不太好。[4]在吉安縣固江小學就讀前,王森福曾在湖南讀過1年書。[5]1936年,8歲的王森福隨家人離開湖南,來到了靠近湖南的老家吉安縣固江鎮楓野村定居。[6]「王梓坤」這個名字是他的小學老師王少誠給他取的。[5]王梓坤記性出眾,在固江小學第1年學習蒙學經典和《四書》時,背書又快又好,常被王少誠老師和其他長輩稱讚。[7]在吉安縣固江小學就讀的第2年,受過新式師範教育的王少誠老師改用新學教材,一個人開設了語文、算術、常識、音樂、美術和體育共6門課程。[8]在農村長大的王森福家境貧寒,放過牛,砍過柴,衣服很舊,報考中學和報考大學的路費都是同學出錢資助的。[9]1940年,王梓坤的父親去世,家庭經濟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了,當時王梓坤還在讀小學。[10]因為沒錢交住宿費,王梓坤決定每天走10多里路去上學,其中包括5里多山路,來回一共是20多里。[11]王梓坤帶着竹棒出門,在上學路上曾遇到過幾次豺狼,但都有驚無險。[12]不管颳風下雨,王梓坤上學從未遲到過。[12]因為當時許多農村人覺得讀書只要會識字就行,讀太多書沒有用,加上家裏非常困難,王梓坤每次和同學一起去參加升學考試都要瞞着母親。

高等教育

[編輯]

王梓坤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力學系,獲得學士學位。在獲得北京大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南開大學任教。在南開工作2年後,又被派往蘇聯學習。前往蘇聯前,王梓坤先在北京學習俄語,並聽他人的建議,去中科院向數學家關肇直請教去蘇聯學什麼數學方向比較合適。關肇直建議他去學習概率論,因為當時國內對概率論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13] 在蘇聯時,王梓坤師從世界著名統計學家安德雷·柯爾莫哥洛夫,並獲得副博士學位。

成名

[編輯]

80年代初期,天津市委曾選拔王梓坤擔任天津市副市長,但被他謝絕了。[14]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

學術成就

[編輯]

思想與風格

[編輯]

王梓坤是中國開展概率論前沿研究的先驅[2],又在國內數學學術圈內自成一派。

王梓坤認為書是讀不完的,為了讀出水平,必須做到「精於一」。王梓坤常對自己的研究生說:「別人知道的,你不知道,沒有關係;別人不知道的,你卻知道,你才有出息,有成就。」[15]

著作

[編輯]

自著

[編輯]
  • 王梓坤. 随机过程通论 共2卷 第3版.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303036318. 
  • 王梓坤. 随机过程与今日数学 第1版.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 ISBN 9787303074907. 

譯著

[編輯]

傳記

[編輯]
  • 陳竹如, 李爭光. 困苦玉成——王梓坤. 中外數學家傳奇 第1版. 哈爾濱出版社. 2001. ISBN 7-80639-606-3. 

引用與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陳竹如 2001,第1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著名学者 王梓坤. 北京師範大學官方網站. [2016-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中文(中國大陸)). 
  3. ^ 陳竹如 2001,第2頁。
  4. ^ 陳竹如 2001,第2-3頁。
  5. ^ 5.0 5.1 陳竹如 2001,第10-11頁。
  6. ^ 陳竹如 2001,第6頁。
  7. ^ 陳竹如 2001,第13頁。
  8. ^ 陳竹如 2001,第15-16頁。
  9. ^ 陳竹如 2001,第20頁。
  10. ^ 陳竹如 2001,第29頁。
  11. ^ 陳竹如 2001,第32頁。
  12. ^ 12.0 12.1 陳竹如 2001,第34頁。
  13. ^ 陳竹如 2001,第92-93頁。
  14. ^ 陳竹如 2001,第202頁。
  15. ^ 陳竹如 2001,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