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八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六十七
黃帝靈樞經二十一〈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衛氣行篇第七十六 九
宮八風篇第七十七〉
藝術典第八十七卷
醫部彙考六十七
《黃帝靈樞經二十一》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馬蒔曰:前論刺有五節,後論有真氣、有邪氣,故名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曰:「固有 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 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 者,刺外,去陽病也;發矇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 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 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馬蒔曰:「此言刺其五節,而先指各經之所用也。『振埃者,如振落塵埃也,其法刺其外經,以去陽氣大逆之病耳。發矇者,開發矇聵也,其法刺其腑輸,以去其腑病耳。去爪者,如脫去其爪也,其法刺其關節肢絡耳。徹衣者,如徹去衣服也,其法盡刺諸陽經之奇輸耳。解惑者,如解其迷惑也,其法盡知調陰陽諸經之虛』」 實,以移其病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真氣遊行出入於肢節皮膚經脈之間,皆當調之和平,導其通利。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受於天者,先天所生之精氣。穀氣者,水穀所生之營衛宗氣津液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神氣之所遊行出入,故曰「刺節。」 有因真氣不調,有為邪氣所阻,故曰「真邪。」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 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 滿於胸中,憤䐜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 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黃帝曰:「取之何如?」 岐伯曰:「取之天容。」黃帝曰:「其欬上氣,窮詘胸痛者,取 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 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曰:「善 哉!」〈惡去聲音《噎。詘》音屈。〉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詳言振埃之義也。刺法用振埃者,以其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氣憤而脹,竦肩而息,大氣逆於上,為喘為喝,坐伏不常,病勢內煩,甚惡埃煙。」不得息,乃行「振埃」之法,效亦甚捷。其法當取之天容,係手太陽小腸經。如有欬而上氣,窮詘胸痛,則當取之廉泉,係任脈經穴。但所取之數,在天容者,無過人行一里許而止鍼。在廉泉者,至其血變而即止鍼耳。
張志聰曰:此陽氣逆於內,而不得充行於形身也。陽氣者,陽明水穀所生之氣,大氣宗氣也。陽氣大逆,故憤䐜肩息;大氣逆上,故喘喝坐伏也。《六元正紀論》曰:「陽明所至為埃煙,病,惡埃煙。」不得息,陽明之氣病也。陽明者土也。請言振發其陽明之氣疾如振發其塵埃也。天容,手太陽小腸之經,刺之以通陽氣之逆。詘者,語塞也。其欬上氣,窮詘胸痛者,所受於天之氣上逆不得合并而充身也。故取任脈之廉泉,以通腎臟之逆氣。一里者,如人行一里,其氣已通,言其速也。血變者,通其血絡也。閔士先曰:「手太陽心之腑也。通神氣。故取手太陽之《天容》。」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 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何輸使然?願 聞其故。」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 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 疾於發矇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 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 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 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 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第一夫字音扶〉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詳言發矇之義也。夫發矇者,其人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今言刺腑輸以去腑病,其輸不知何在?伯言此乃刺法之大約,即此一腑以觀之,真足以發矇也。如耳目無所聞見者,即於日中刺其手太陽小腸經之聽宮穴,其氣與眸子相通,當中其眸子也。若聲則與耳自相聞矣,何也?以手堅按兩鼻之竅,而急偃其聲,頃則聲必應於耳也。此所謂「彼雖弗見所為,而不必以有目以為視,吾能見而取之」 ,真有神明相得之妙也。
張志聰曰:此言神氣之通於七竅也。矇者,耳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