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0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九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七十一

  脈法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別論 六節臟象論 五臟生成篇 移精變氣

  論 脈要精微論 平人氣象論 玉機真臟論

藝術典第九十一卷

醫部彙考七十一

脈法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 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 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 矣。」

「色為陽,血為陰。色有陰陽,而脈亦有陰陽。夫色有清明濁暗,五色之見於面也,各有部分,審清濁而知病之從來,知部分則知病之所在。」《金匱要略》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心中上氣者欬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沬。」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則不治。在上焦,其吸促,在下焦,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平脈篇》曰:「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者,裏病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此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也;視權衡規矩而知所苦者,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臟。按尺寸觀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者。寸主在上為陽,尺主在下為陰,浮為在表為陽,沈為在裏為陰,滑主氣為陽,濇主血為陰。審察脈之上下、表裏氣血,而知病之生於陰,生於陽,而以法治之也。」夫診有五過,診無差悮,則治之不失矣。

《陰陽別論》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曰:「四經應四 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 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 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 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 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 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 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 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四經」者,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應四時之氣也。「十二從」者,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從手太陰順行至足厥陰也。「應十二月者,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足陽明應三月辰,足太陰應四月巳,手少陰應五月午,手太陽應六月未,足膀胱應七月申,足少陰應八月酉,手厥陰應九月戌,手少陽應十月亥,足少陽應十一月子,足厥陰應十二月丑。」十二脈者,六腑六臟之經脈。十二經脈,乃臟腑陰陽配合。故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能知陰陽,可別死生。夫胃脘之陽,資養五臟,五臟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陽也。五臟為陰,如無陽和之胃氣,而真臟之脈見,則臟氣為敗必死。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四時五臟,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病處。能別真臟之陰脈,則知肝脈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脈至者,九日死也。手足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手足三陰之脤,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也。能別於陽之脈證者,知一陽、二陽、三陽之發病,及陽結之為病也。至於「三陽搏鼓,三日死;二陽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別於陽者,知所病之證,及死忌時也。別於陰之脈者,知一陰、二陰、三陰之發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於陰搏之死證也。所謂陰陽者,胃「脘之陽,真臟之陰,手足之三陽,手足之三陰也。」言審辨陰陽之脈,謹熟之於心,應之於手,無與眾相謀論也。手足之陰陽,乃六臟六腑之經脈,故當以脈之來去動靜遲數,而分別其陰陽。懸絕者,真臟孤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木生於地,故死於九九之數。肺主天氣,絕於六六之期;水火本於先天,故死於生成之數;脾土寄於四季,故絕於四日之周。五臟死期,總合《大衍》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