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八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
滯下門二
王綸明醫雜著〈痢疾〉
李梴醫學入門〈病因 裏急腹痛後重 辨五色 審七情 虛勞 休息
蠱疰 治法 愈後 辨似〉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 證治 死證 脈候〉
王肯堂證治準繩〈滯下〉
趙獻可醫貫〈痢病〉
喻昌醫門法律〈痢疾論 律三條〉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虛實 論寒熱 論積垢 論五色 論腹痛
論裏急後重 論大孔腫痛 論口渴 論小水 論陰陽疑似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痢病治法〉
藝術典第二百八十卷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
滯下門二
《明王綸明醫雜著》
痢疾
痢是濕熱及食積,治者別赤、白、青、黃、黑五色,以屬五 臟。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 血俱傷;黃者食積。治法瀉腸胃之濕熱,開鬱結之氣, 消化積滯,通因通用。其初只是下,下後未愈,隨證調 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虛故也。痢多屬熱,然亦有虛 與寒者,虛者宜補,寒者宜溫,年老及虛弱人不宜下。 方,用黃芩炒、黃連炒各五分,白芍藥炒二錢。已上三 藥,乃痢疾之必用者。木香、枳殼炒各五分,甘草炙三 分,檳榔一錢,薑水煎服。若腹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縮 砂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
〈註〉按前證皆因濕熱鬱結,後重不利,宜用此方。若飲食停滯,用二陳湯加山樝,送香連丸。仲景先生云:「脈沉而有力者,屬裏實也,宜下之;沉而無力者,屬裏虛也,宜補之。元氣虛滑者,宜溫之澀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脈浮大,此為虛而強下之故也。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下痢腹堅者,當下之。下痢譫語」,有燥屎,當下之。下痢,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急。下之下痢,脈大浮弦,當自愈。下痢腹滿痛為實,當下之。治者審焉。
若後重。加滑石炒五分。再加枳殼、檳榔、芍藥、條芩各 五分。
〈註〉按利而便膿血者,乃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若大腸積滯壅實而後重,法當疎導。若大腸氣虛下陷而後重,法當升補。
若白痢加白朮、白茯苓、滑石、炒陳皮各一錢。初欲下 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樝、枳實各一錢。
〈註〉按前證若腹痛後重怕按,或脈洪實,為積滯閉結,宜用此方疎通之。若腹痛後重喜按,或脈微細,為陽氣虛寒,宜用六君加乾薑溫補之。
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五分。初欲下之,再 加大黃五錢。
〈註〉按前證若病日久,或誤服疎通之樂而不能愈者,當調補脾胃。大凡血證,久而不愈,多因陽氣虛而不能生血,或因陽氣虛而不能攝血。故丹溪先生治此證,久而不愈,用四君子湯以收其功。
若紅白相雜,加川芎、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以理血; 滑石、陳皮、蒼朮各一錢五分以理氣;有餘食積者,加 山樝、枳實以消導。
〈註〉按:前證若氣滯食積,濕熱所致,宜用此方治之。若脾虛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送香連丸調補之。《經》云:「脾主血,肺主氣。」前證乃氣血俱受病也。若因脾肺血傷所致,宜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煎送香連丸。若因脾肺氣傷所致,宜用四君湯加當歸、川芎,煎送香連丸。
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或下後未愈,去檳榔、枳殼,減芩、 連、芍藥各七分,加白朮一錢五分,黃芪、陳皮、茯苓各 一錢,縮砂、乾薑炙各五分。
〈註〉按:前證若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能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當用升麻益胃湯舉其陽氣,則陰自降而二便自愈。若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其勢危甚,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送二神丸。
若紅痢久,胃弱血虛,或下後未愈,減黃芩、黃連各五 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阿膠、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五 分。
〈註〉按:「前證若脾經血熱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子加川芎、當歸。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