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七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

  傷寒門十六

  李梴醫學入門太陽經證 陽明經證 少陽經證 太陰經證 少陰經證

   厥陰經證 日數 標本 榮衛 經腑 少陽禁汗禁下 三陰有中有傳 論傷足不

  傷手 辨傳足不傳手 論表裏 辨陰陽 表裏俱無 表裏俱有 當汗 當下 不可

  汗 不可下 不可灸 不可吐 急下 急溫 過經不解 暫補 大法 論正傷寒名

  義 傷寒 傷風 兩感 傷風見寒傷寒見風 合病 併病 疫厲 溫熱病 晚發

  冬溫 暑暍 寒疫 風溫 風濕 寒濕 中濕 濕痹 痓痙 溫瘧 霧露 水證

  黃疸 冒風

  趙獻可醫貫論傷寒 溫病論

藝術典第三百七十卷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

傷寒門十六

《明李梴醫學入門》

《太陽經證》

頭疼身熱脊強,此太陽正病也。以後凡言太陽證,即 頭疼身熱脊強也。凡言表證者,亦即太陽證也。各《經》 倣此。陽從下起。三陽之長,曰:太陽脈尺寸俱浮,浮緊 傷寒,浮緩傷風。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 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頭者,諸陽之會,氣病則麻,血 病則痛。身熱者,寒客皮毛,鬱閉其陽,而後發熱,陽雖 人身,正氣鬱則為邪為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始於 寒,而終成於熱也。惟不發熱而但惡寒者,邪發於陰 也。或熱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頻數;或熱結膀胱 溺澀;或汗多溺難;或汗後不解;或汗漏不止;或過經 不解;或畜血發黃。或喘、或嘔,皆太陽所主。

《陽明經證》

陽明夾於二陽之中,陽氣盛極,故曰「陽明。」脈尺寸俱 長,長而微洪,經病長而沉數,腑病。太陽脈靜則不傳。 如脈數急欲吐者,此寒邪變熱,傳於陽明,當二三日 發,以其經中客邪,故目痛鼻乾。身熱者,陽明主肌肉, 邪甚則身前皆熱。不眠者,煩盛津乾,胃氣不和也。太 陽未罷者,發熱惡寒。太陽已罷者,不惡寒而反惡熱, 煩渴作嘔,津乾便鞕,或即狂言,謂之正陽明、少陽。陽 明脅滿不大便而嘔,或瘀血發黃,或下血讝語,或胸 煩懊憹,皆此經所主。然亦有裏寒下利,或寒氣結積 而為痼瘕者,不可不知。

《少陽經證》

少,初也,陽氣初嫩,亞於陽明,故曰「少陽。」脈尺寸俱弦, 弦而滑數者,陽極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陽受病, 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風熱上壅,不利 則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不食,嘔而口苦,咽乾目眩。若 不嘔吐而能食者,為三陰不受邪也。若身無大熱躁 悶者,陽去入陰無疑矣。似瘧,婦人血結,皆此經所主。

《太陰經證》

陰從天降,首曰「太陰」,在陽為表,在陰為裏。邪在表則 見陽脈,邪在裏則見陰脈。故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 下,沉細無力當溫。太陰受病,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 胃中,絡於咽嗌,故腹滿或痛而嗌,喉下乾燥,或大便 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溫而渴者,為傳經腑熱。 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為直中陰證,或因內傷飲食, 冷氣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陰乃三陽之終,三 陰之始。」陽經表證未盡,宜汗;半表裏胸滿多痰,宜吐; 傳經裏熱,宜下;直中陰經,宜溫。調脾勝邪,正在此關。

《少陰經證》

次於太陰,故曰「少陰。」脈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下,沉 微無力當溫。少陰受病,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起於足 心,貫腎絡於肺繫,故舌乾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 痛腹脹,或大便閉鞕,不欲厚衣者,皆熱入裏之深也。 若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乾嘔 亡陽,咽痛脈微欲寐者,乃陰毒入臟之深也。或下利 體痛欬嘔者,水氣也。或飲食入口則吐,脈弦遲厥逆, 心下實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脈沉發熱者,汗之。蓋 有初得病直攻少陰。不先自太陽傳次而入也。

《厥陰經證》

厥陰者,陰盡則變而厥逆生。蓋傳經至此已盡,無復 可傳,再傳則逆於手經矣。脈尺寸俱沉,沉實有力當 下,沉遲無力當溫,浮緩病自愈。厥陰受病,當六七日 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脣青舌捲而煩滿者,胸 中氣滿急也。「或囊拳」者,陰囊縮也。在女子則陰戶急 痛引小腹,此傳經厥陰風熱,毒深於內也。肝木移熱 尅脾,脾受賊邪,五臟六腑皆困,榮衛不通,耳聾,囊縮 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則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