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3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十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十

  黃帝素問十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藝術典第三十卷

醫部彙考十

[編輯]

《黃帝素問十》

[編輯]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編輯]

馬蒔曰:「詳論平人、病人脈體氣象,故名篇。」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 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 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 息以調之為法。上為去聲下為平聲

王冰曰:「平人謂氣候平調之人也。經脈一周於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馬蒔曰:此言一息五至之脈為無病也。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呼吸定息,總為一息。一息五至,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醫者一息,則無病之人亦一息,所以知其脈之五動為不病也。當以不病之人,調彼有病之人,緣醫者自己不病,故因彼病人,乃平自己之息,以調候之耳,所以為診法也。張志聰曰:「閏餘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餘不盡而脈又動,如歲餘之有閏也。蓋人之呼吸,乃陰陽之氣出入循環,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亂,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是為候診之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王冰曰:若呼吸脈各一動,準候減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凡行八丈一尺,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氣,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從此可知。馬蒔曰:此言一息二至之脈為少氣,自平脈之不及者言之也。一呼脈當再動,而今止一動,一吸亦當再動,而今亦止一動,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之間,止得二至而已。《脈訣》以二至為敗脈,《難經》以為離經脈。由正氣衰少。故脈如是也。張志聰曰: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榮衛相將,脈隨氣轉。人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減於平人過半,故主氣之衰微。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 熱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痹。

王冰曰:呼吸脈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自斯著矣。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為溫;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脈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濇為無血,故為𤸷痹也。」 馬蒔曰:此言一息六至之脈,為諸病自平脈之太過者言之也。一呼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一吸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為六動矣。《脈訣》以為數脈,《難經》亦以為離經脈,是六至而躁,躁者動之甚也。今尺脈躁動,當尺有熱。尺部者,下部也。主腎水不足,其病為溫。若有躁動之脈,而尺部不熱,其六至之脈帶滑,則滑者,即前篇陰氣有餘,陽氣不足也。陽氣不足,當為表虛而感風;其六至之脈帶濇則濇者,即前篇「陰氣不足,陽氣有餘」 也。陰氣不足,當為裡虛而成痹,其脈病相應者如此。

張志聰曰:吸而躁者,有餘之邪,從外而內也。溫病者,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冬傷於風,至春發為風溫。此皆伏匿之邪,由內而外,從陰而陽,故「尺中熱也。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尺不熱。氣分之邪,留而不去,則迫於經,故脈滑也。邪積而不行,故脈濇泣也。」 蓋言從內而外者為溫病,從外而內者為風邪,留著於外內之間者為痹也。上節言不及者,緣正氣衰少;此言太過者,乃邪氣有餘。而有餘之邪,又有陰陽外內出入之別。

人一呼吸,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疎乍 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 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數音朔下同

王冰曰。呼吸脈各四動。準候過平人之倍。計二百七十息。氣凡行三十二丈四尺。況其以上耶。《脈法》曰:「脈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 然四至以上亦近五。

至也,故死矣。然脈絕不至,天真之氣已無,乍數乍疎,胃穀之精亦敗,故皆死之候。夫常平之氣,胃海致之。《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也。」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 逆謂反平人之候也。《甲乙經》云:「人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馬蒔曰:此舉三者之脈為必死,以其無胃氣為逆也。人一呼,脈當再動,而今曰四動,則一吸脈當再動,而亦四動,所謂一息八至脈也。《脈訣》以八至為脫脈,《難經》以為奪精脈。且曰四動已上,則《脈訣》以九至為死脈,十至為歸墓脈,十一十二為絕魂脈,故皆謂之死脈也。此則自五至以上之太過者言之耳。若脈絕不至,則一呼一吸,脈絕不來,正氣衰盡,故亦謂之死脈也。此則自五至以下之不及者言之耳。又有乍時而疎,脈不應指而來;乍時而數,脈或連指而來,是乃胃氣不和,正氣無主,亦謂之死也。此則非太過非不及,而脈之雜亂者耳。蓋以平人常時之脈氣,必稟於胃氣而生,人無胃氣,則以上諸脈見矣,夫是之謂逆,逆則知其為死也。張志聰曰:「四動以上,太過之極也;脈絕不至,不及之極也。乍疎乍數,或太過,或不及,氣之亂也。此皆不平之甚,故為死脈。」 以上論,脈平者,命曰「平人」 ;太過不及,則病劇者,死矣。故四時之脈,當以胃氣為本也。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則生機已絕,絕則死矣。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 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 之氣也。

王冰曰:微弦,言微似弦,不是微而弦也。鉤及耎弱、毛、石義並同。但弦無胃者,謂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也。毛,秋脈,金氣也。毛甚,謂木受金邪,故今病。肝氣象陽之散發,故臟真散也。《臟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取其順氣。」

馬蒔曰:此承上文「人無胃氣曰逆」 ,故此下五節,遂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而此一節,則自肝脈而言之也。春時肝脈,必主於弦,然春有胃氣,則脈斯微弦,夫是之謂平。微者和也。若弦脈甚多,而胃氣甚少,則弦而不微,是不和也,肝臟當有病矣。幸而曰少,止謂之病。設止有弦脈,而全無胃氣,則當謂之死耳。夫曰弦多「胃少」 ,曰「但弦無胃」 ,皆自脈體之太過者言之也。有等有胃氣而毛脈兼見,是肺脈來見也,肺主秋,故病當見於秋;有等胃氣少而毛脈甚,是金來尅木也,肝主春,故病當見於今。皆自脈體之不及者言之也。何也?肝臟本有真氣,惟春則發於肝,肝藏筋膜之氣,故肝主木,木主春,肝主筋,筋病見於春。《金匱真言論》曰:「是以知病在筋也。」 張志聰曰:胃氣者,中土柔和之氣也。弦乃東方春木之象,微乃胃氣之和,故春得胃氣而脈微弦曰平;弦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毛為秋脈,屬金,春脈微弦而毛,此金尅木,至秋則病矣。如毛脈過甚,此木受金刑,當主即病。臟真者,真臟所藏之神也。神在臟為肝,在體為筋,言真臟之神散於肝,而主藏筋膜之氣。如春木微弦之脈,乃因胃氣而至於手太陰,故曰:「脈不得胃氣。」 肝不弦,腎不石。是弦、鉤、毛、石之脈,亦皆胃氣之所生 。楊元如曰:春胃微弦者,言四時之中有此胃氣。由胃氣而養此五臟之真。此節以四時而合於五臟,末節以五臟之氣而合於四時。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 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 之氣也。

王冰曰:但鉤無胃,謂前曲後居,如操帶鉤也。石,冬脈,水氣也。石甚為火被水侵,故今病。心臟象陽氣之炎盛,《臟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取其順氣。」

馬蒔曰:「此以心脈之病言之也。夏時心脈,必主於鉤,然夏有胃氣,則脈斯微鉤,夫是之謂平。若鉤脈甚多,而胃氣甚少,則鉤而不微,是不和也,心臟當有病矣。幸而曰少,止謂之病;設止有鉤脈,而全無胃氣,則當謂之死矣。夫曰鉤多胃少」 ,曰「但鉤無胃,皆自脈體之太過者言之也。有等有胃氣而石脈兼見,是腎脈來」 見也。腎主冬,故病當見於冬;有等胃氣少而石脈甚,是水來尅火也。心主夏,故病當見於今。皆自脈體之不及者言之也。何也?心臟本有真氣,惟夏則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故心主火,火主夏;心主血脈,血脈病見於夏。《金匱真言論》曰:「是以知病在脈也。」 張志聰曰:鉤乃南方夏火之象,微則柔和之胃氣也。夏得胃氣而脈微鉤曰平。鉤甚而少微和之氣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石。乃冬令之脈。微鉤而帶石。乃火中有水。至冬水氣所主之時而為病矣。如

水氣太甚。此火受水尅。當即病矣。夏臟之元真通於心。而主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 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於脾,脾藏 肌肉之氣也。按甲乙經弱甚作石甚

王冰曰:但代無胃,謂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也。石,冬脈,水氣也。次其勝尅,石當為弦,長夏土絕,故云「石」 也。弱甚為土氣不足,故今病。脾以含藏水穀,故臟真濡也。

馬蒔曰:「此舉胃脈之病言之也。長夏,六月,建未之月也。長夏屬土,胃亦屬土,故胃脈主於長夏。長夏胃脈耎弱,而又能微和,夫是之謂平。若弱脈甚多,而胃氣甚少,則弱而不微,是不和也,脾臟當有病矣。以脾與胃為表裡也。幸而曰少,止謂之病。設止有代脈,而且無胃氣,則當謂之死矣。代者,脾氣衰弱之甚也。夫曰『弱多胃少』」 ,曰「但代無胃」 ,皆自脈體之太過者言之也。有等脈來耎弱,而至沈如石,以石主冬脈,故病當見於冬;有等脈已如石,而石之又甚,是水來尅火,不能生土也,胃主長夏,故病當見於今。皆自脈體之不及者言之也。何也?脾臟本有真氣,惟長夏則通於脾,脾藏肌肉之氣,故脾主土,土主長夏,脾主肌肉。肌肉病於長夏。《金匱真言論》曰:「是以知病在肉也。」

張志聰曰:「長夏濕土,主氣。微耎弱,中土柔和之氣也。代者,相離之脈,蓋脾主四季,四時有交相更代之氣,是以柔和相離,脾之平脈也。如但代而無微耎之和,此胃氣已絕,故為死脈。蓋脾之得以灌溉於四臟者,由胃氣之所生,故但代無胃曰死。耎弱有石,是所不勝之水氣,反來侮土,至冬時水氣反虛而為病矣。弱」 甚者,脾氣太弱,當主即病。蓋言乘侮太甚者即病,而本氣虛者亦即病也。土臟之元真濡於脾,而主藏肌肉之氣 。楊元如曰:「肝主疎洩,故曰散;心主血脈,故曰通;脾主灌溉,故曰濡;肺臟居尊,故曰高;腎為水臟,故曰下。」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 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 陰陽也。

王冰曰:但毛無胃,謂如物之浮,如風吹毛也。弦,春脈,木氣也。次其乘尅,弦當為鉤,金氣逼肝,則脈來見,故不鉤而反弦也。弦甚為木氣逆來乘金,則今病。肺處上焦,故臟真。高《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內穀為實。穀入脾胃,氣傳與肺,流溢於中而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以其自肺宣布,故云「以行榮衛陰陽也。」

馬蒔曰:「此舉肺脈之病言之也。秋時肺脈必主於毛,輕虛以浮,謂之毛也。然秋有胃氣,則脈斯微毛,夫是之謂平。若毛脈甚多,而胃氣甚少,則毛而不微,是不和也,肺臟當有病矣。幸而曰少,止謂之病。設止有毛脈,而全無胃氣,則當謂之死矣。夫曰毛多胃少,曰但毛無胃,皆自脈體之太過者言之也。有等有毛脈,而」 又有弦脈,是肝脈來見也。肝主春,故病當見於春。有等毛脈少而弦脈甚,則金來尅木也,肺主秋,故病當見於今。皆自脈體之不及者言之也。何也?肺臟自有真氣,惟秋則高於肺,肺行營衛二氣,陰陽諸經,故肺脈衰而已,前諸證因之也。

張志聰曰:「按《平脈篇》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是四時之中,皆有縱有橫。縱者雖得胃氣,而所不勝乘之,故曰胃而有毛,胃而有石。橫者,臟氣不足,而所勝妄行,故曰毛而有弦,石而有鉤』。」 此臟氣橫行,是以本位虛而反招讎復。按四季長夏之中,文義三換,當知四時之氣,皆有縱有橫,有客氣,甚而有本氣虛也。且金臟之元真高居於肺,而主行營衛陰陽,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楊元如曰:「相傅之官,燮理陰陽,宣布政令。」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 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 之氣也。

王冰曰:但石無胃,謂如奪索,闢辟如彈石也。鉤,夏脈,火,兼土氣也。次其乘尅鉤,當雲「弱土主長夏,不見正形,故石而有鉤,兼其土也。鉤甚為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腎居下焦,故臟真下也。腎生骨髓,故藏骨髓之氣也。」

馬蒔曰:「此舉腎脈之病言之也。冬時腎脈必主於石,如石之沈於水也。然冬有胃氣,則腎斯微石,夫是之謂平。若石脈甚多,而胃氣甚少,則石而不微,是不和也,腎臟當有病矣。幸而曰少,止謂之病;設止有石脈,而全無胃氣,則當謂之死矣。夫曰石多胃少」 ,曰「但石無胃,皆自脈體之太過者言之也。有等有石脈而鉤」 脈兼見。是心脈來見也。心主夏。故

病當見於夏,有等石脈少而鉤脈甚,則火盛生土,水受火土之邪,腎主冬,故病當見於今,皆自脈體之不及者言之也。何也?腎臟本有真氣,惟冬則通於腎,腎臟通骨髓之氣,故腎主水,水主冬,腎主骨髓,骨髓病於冬。《金匱真言論》曰:「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張志聰曰:石乃冬藏之脈,微則柔和之胃氣也。腎得胃氣而脈微石曰平;石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腎病。但石而無胃氣曰死。石而有鉤,火侮水也,立夏火氣反虛而為病矣。若乘侮太甚,當主今病。水臟之元真,下藏於腎,而主藏骨髓之氣。《五運行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 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 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王冰曰:「宗,謂十二經脈之尊主也。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者,自鬲而出於乳下,乃絡肺也。絕,謂暫斷絕也。中謂腹中。泄謂發泄。」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故胃有大絡,其脈氣不同,而病死亦異也。人但知十二經及督任二經共十五絡穴,以脾有公孫、大包二絡故也。然脾以大包為大絡,而不知胃絡豐隆之外,亦有大絡。曰虛里者,則不止於十五絡,而當謂之十六絡矣。此虛里者,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之下,其脈氣動時,必」 至應衣。蓋以宗氣者,即大氣也,積於膻中,而與此相通也。若虛里之脈,盛而發喘,或數而兼絕,則病當在胃之中。其脈結而且橫,則內必有積,此脈之太過也。其脈絕而不至,則胃氣已絕,所以謂之曰死,此脈之不及也。大凡左乳之下,其動應衣,正以宗氣由此而泄,故衣為之動耳。前曰動衣,不至於動之甚,可以驗宗氣之動,而此曰「動衣」 ,則動之甚,而宗氣之泄也,故謂之曰死。張志聰曰:「此言五臟之脈,資生於胃,而胃氣之通於五臟者,乃宗氣也。宗氣者,胃腑水穀之所生,積於胷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行於十二經隧之中,為臟腑經脈之宗,故曰宗氣,胃之大絡,以候宗氣者也。四時胃少曰病」 者,宗氣之為病也。「五臟無胃氣曰死」 者,宗氣或絕於內,而或泄於外也。宗脈貫鬲絡肺,如喘盛而乳下之脈數絕者,宗氣病於膻中也。如脈結而有止者,虛里之橫絡有積滯也。是胃氣少而為五臟之病者,宗氣之有虛有實也。如虛里之脈絕不至者,胃腑之生氣絕於內也。乳之下,其動甚而應衣者,宗氣欲泄於外也。此無胃氣,而為五臟之死脈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 曰肩背痛。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 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沈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 痛。寸口脈沈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 脈沈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 堅者,曰病;在內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 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濇 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

王冰曰:「短為陽氣不及,故病於頭。長為陰氣太過,故病於足。陽盛於上,故肩背痛。沈堅為陰,故病在中。浮盛為陽,故病在外也。沈為寒,弱為熱,故曰寒熱。又沈為陰盛,弱為陽餘,餘盛相薄,正當寒熱,不當為疝瘕。而少腹痛,應古之錯。」請幫助識別此字。爾。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亦陰氣內結也。喘為陽吸,沈為陰爭,爭吸相薄,故為寒熱盛。滑為陽,小實為陰,陰病病在內,陽病病在外也。小為氣虛,濇為無血,血氣虛弱,故云「久遠之病。」滑浮為陽足,脈疾為氣全,陽足氣全,故云「新淺之病。」脈急者,疝瘕少腹痛,此覆前疝瘕少腹痛之脈也。言沈弱不必為疝瘕,沈急乃與診相應也。滑為陽,陽受病則為風。濇為陰,陰受病則為痹。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陽盛於中,故脈滑緩;寒氣否滿,故脈盛緊也。馬蒔曰:此言寸口之脈,可以驗諸病也。張志聰曰: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為陽,尺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皮肉筋骨為陽,腹中脅內為陰。蓋天地四時之氣,從外而內,由陽而陰,故以寸口之浮沈,以候外因之外內也。「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陽部,故主頭痛,諸陽氣之在上也。「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於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沈主在裡,浮主在外。寸口脈沈而堅,主病邪,堅積在裡;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沈,而別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內也。寸為陽,沈為陰。寸口脈沈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於裡陰,陰陽相乘故

主寒熱。陽邪入裡,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於裡陰之下也。脅下主身半之中,腹中為形身之裡。寸口脈沈而橫,是外邪入於裡陰之中,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邪氣上逆則喘,寸口脈沈而喘,此外因之陽邪入於裡陰而上逆,陰陽相搏,故為寒熱。此又以寸口之沈,候外因之邪入於裡陰,而亦有上中下之不同,而復以寸關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內新故也。曰脈盛脈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浮沈,以候病之外內上下者,候表裡陰陽之氣也。蓋天地四時之邪,始傷氣分,留而不去,則入於經。然亦有始終留於氣分者,有即轉入於經者。邪之中人,變幻不一,故當以脈「甄之。」是以氣分之邪,止見寸口之浮沈長短,如入於經,則有滑濇緊急之形象矣。夫脈乃陰血氣分之陽邪入經,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有餘之病,故堅而有力也。夫經脈外絡形身,內連臟腑,病在內者,故小實而堅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而分別邪正之在外在內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則血脈已傷,故小弱以濇也。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滑主陽熱,故主風邪在陽。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別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風寒濕邪皆能為痹,或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或內舍於五臟六腑,故痹病於外內之間者,其脈皆主濇也。緩為脾脈,滑則熱盛於中,緊則為寒。故主腹脹也。此外因之邪。入於腹中。而有寒熱之分也 。《莫子》請幫助識別此字。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乃天地四時之氣。而合於人之五臟也。是以天地四時之邪。亦從外而內。故當以寸口之浮沈別之。」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易去聲

王冰曰:「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反謂之逆。」 馬蒔曰:「此言脈當與病相順也。凡人有陽病,或外感,或內傷,皆當見陽脈。人有陰病,外感則陰病當見陽脈,內傷則陰病當見陰脈也。故脈順陰陽,則病易已。有等。脈逆陰陽則病。外感者,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內傷者,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皆病之難己者也。」

張志聰曰:所謂陰陽者,氣血外內上下也。言臟腑之脈,陰陽並交,雌雄相應,內外循環,此為順也。如陰陽反逆,其病為難愈。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 已。

王冰曰:「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氣不相應,故難已也。」 馬蒔曰:「此言脈當與時相順也。如春病得弦脈,夏病得鉤脈,秋病得毛脈,長夏得緩脈,冬病得石脈,則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若脈反四時,則春得濇脈,夏得石脈,長夏得弦脈,秋得鉤脈,冬得緩脈,是謂反四時者也。間臟者,如」 肝病乘土,當傳之於脾,乃不傳之於脾,而傳之於心,則間其所勝之臟,而傳之於所生之臟矣。《難經》五十三難所謂「間臟者生」 是也。及無間臟之脈,皆謂之難已耳!張志聰曰:「脈得四時之順者,春脈微弦,夏脈微鉤,此得四時生氣之順,而無他變也。反四時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 間臟者,相生而傳也;「不間臟」 者,相尅而傳也。如外淫之邪,始傷皮毛,則內合於肺,「肺欲傳肝,而腎間之,腎欲傳心而肝間之,肝欲傳脾,而心間之,心欲傳肺而脾間之,脾欲傳腎,而肺間之」 ,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濇,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 之脫血。尺濇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 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解同懈㑊音亦

王冰曰:血少脈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脈色青也。尺為陰部,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濇為無血,熱而無血,故解㑊並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㑊不可名謂之解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則腹腎主尺之義也。臥久傷氣,氣傷則脈診應微。今脈盛而不微,則血去而氣無所主乃爾。盛,謂數急而大鼓也。尺濇脈滑,謂尺膚濇而尺脈滑也。膚濇者,榮血內涸,脈滑為陽氣內餘,血涸而陽氣尚餘,多汗而脈乃如是也。尺主下焦,診應腸腹,故膚寒脈細,泄利乃然。《脈法》曰:「陰微即下」 ,言尺氣虛少熱。中,謂下焦中也。馬蒔曰:此言尺脈,亦可以驗諸證也。臂多青脈者,大凡筋脈之中,皆血也。血多則赤,血少則青,故知脈青為脫血之證耳。尺脈緩濇,緩為熱中,濇為血少,熱而血少,故曰解㑊。安臥者,不能起也。脈盛者,火愈熾也。火熱則血妄行,故亦謂之脫血。蓋上文脫血,有數脫之義,非一時火盛而暴脫,故其脈不盛,其脈當青,此曰脫血者,有火盛而暴脫之義,其脈亦未必不青也。尺脈來濡。而又兼滑濇。為陰虛。

滑為陽盛,謂之多汗。《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尺部見冷,而脈又兼細,是寒氣在腹,泄利未已,謂之後泄。尺部常熱,而脈又麤大,是熱氣在腹,謂之熱中也。」

張志聰曰:此論內因之病,自內而外,從尺而寸,由血而經,經而氣也。臂多青脈者,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於色也。《靈樞經》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可為上工。緩為脾脈濇,主臟氣不足,解㑊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尺屬陰而主血,脈宜沈靜,盛者,肝臟之火盛,而血不藏也。《靈樞診尺篇》曰:「尺膚濇者,風痹也。」 夫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之液也。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夫陽氣生於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衰於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故脈細也。此以診尺而知腎臟之生陽,下焦之虛泄也。尺膚麤常熱者,火熱下行,故主熱中,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夫陰陽氣血,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內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皆死。」

王冰曰:「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論》中,真臟脈見者,勝死也。尺麤而臟見亦然。」

馬蒔曰:「此言真臟脈見者,各有相尅之死期也。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臟脈見而全無胃氣,則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尅木也。壬癸者,水日也,心之真臟脈見而全無胃氣,則至壬癸日而死,以水尅火也。甲乙者,木日也,脾之真臟脈見而全無胃氣,則至甲乙日而死,以木尅土也。丙丁者,火日也,肺之真臟脈見而全無」 胃氣,則至丙丁日而死,以火尅金也。戊己者,土日也。腎之真臟脈見而全無胃氣,則至戊己日而死,以土尅水也。是謂「真臟脈見,故皆死也。」

張志聰曰:夫五臟之氣,地之五行而生。地之五行,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於五行,而死於十干也。按此節當在篇末「闢辟如彈石曰腎死」 之下,誤脫在此者也 。楊元如曰:「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以證診尺之義。《靈樞篇》內亦無此節文,宜改正為是。」

頸脈動喘疾欬,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 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王冰曰:「水氣上溢,則肺被熱熏,陽氣上逆,故頸脈盛鼓而欬喘。頸脈,謂耳下及結喉旁人迎脈者也。《評熱病論》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腫也』。」 疸,勞也。腎勞胞熱,故溺黃赤也。「《正理論》曰:『謂之勞癉』」 ,以女勞得之也。已食如飢,是則胃熱,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飢也。若加面腫,則胃風之診也。何者?胃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故爾。腎少陰脈,出於足心,上循脛,過陰股,從腎上貫肝鬲,故下焦有水,足脛腫也。陽怫於上,熱積胷中,陽氣上燔,故目黃也。《靈樞經》曰:「目黃者,病在胷。」 馬蒔曰:此言即諸證而可以辨曰水、曰黃疸、曰胃疸、曰風之異也。水氣上逆,則頸脈者,人迎、大迎等穴也。其脈則動,其氣則喘,其欬則疾。及目裹者,目下也。目下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是皆水之證也。溺色黃赤,而又且嗜臥,是之謂黃疸也。已食如飢,是之謂胃疸也。然水證有兼風者,其面發腫,蓋面為諸陽之會,風屬陽,上先受之,故感於風者,面必先腫,不可誤以為止於水也。惟足脛之腫,則止謂之水耳。蓋足少陰腎經之脈,上循脛至陰股,故病如是也。且黃疸之目必黃,以熱積胷中,上熏於目而然也。

張志聰曰: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少加刪改,以證診尺之義。上節論診尺,此節論疾,所謂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也。是以見頸脈動疾,目內微腫,足脛腫者,知水病之在裡也;溺赤,安臥已,食如飢者,知為黃疸、胃疸也;面腫者,知為風水也。此又不待持脈而知其病也 。楊元如曰:「診尺而知解㑊多汗之病在外。視疾而知水飲黃疸之病在內。」 故曰:「論疾診尺。」 謂論證視尺。皆可以知病。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姙子也。

王冰曰:手少陰脈,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靈樞經》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此之謂也。動謂動脈也。動脈者,大如豆,厥厥動搖也。《正理論》曰:脈陰陽相薄,名曰動。又經脈別論曰:

陰薄陽別,謂之「有子。」

馬蒔曰:此言婦人姙子之脈也。左手寸部,屬手少陰心經,而手太陽小腸經之脈,為之表裡。《脈賦》云:「太陽大是男娠。」 故知手少陰之脈動甚者,為姙男子也。《靈樞》·論疾診尺篇與此同。後世更手為足,蓋不考二經皆同故也。由此推之,則右手寸部,屬手太陰肺經,當為姙女子者可推矣。張志聰曰:此復言診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婦人之姙子,亦可以分別也。子,男子也。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當娠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 大,命曰「逆四時」也。

王冰曰:春夏脈瘦,謂沈細也,秋冬浮大,不應時也。大法春夏當浮大而反沈細,秋冬當沈細而反浮大,故曰「不應時也。」

馬蒔曰:此舉脈之與時相逆者言之也。脈有順四時者,即上文「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 是也。脈有逆四時者,未有正臟之脈相形,而他臟之脈反見。春夏脈宜浮大,今反沈細而瘦;秋冬脈宜沈細,今反浮大而肥,此即所謂逆四時也。

張志聰曰:「後章論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雖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而陰陽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 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王冰曰:「風熱當脈躁而反靜;泄而脫血,當脈虛而反實;邪氣在內,當脈實而反虛;病氣在外,當脈虛滑而反濇堅。故皆難治也。何也?皆反四時之氣,乃如是矣。」

馬蒔曰:「此言脈與病反」 者,是亦「脈與時反之意也。病由風熱,脈宜浮大而反沈靜,則陽病見陰脈也。泄利脫血二證,脈宜沈細而反實大,則陰病見陽脈也。病在中者,脈為有力,則中氣方盛,今脈反虛;病在外者,脈宜浮虛,則表病易痊,今脈反濇堅。是皆難治之證,猶脈之反四時也。」 張志聰曰:「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 ,而人之氣血。有浮大沈瘦之陰陽。即受病之脈氣。亦有外內虛實之相應。是以脈不應病者。命曰「反四時」 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 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 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王冰曰:「不弦不石,皆謂不微似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以胃氣為本,而胃氣以水穀為本,是無水穀者無胃氣,無胃氣者,真臟之脈見也,即如肝脈當弦而不弦,腎脈當石而不石之類。」 張志聰曰:「此言五臟元真之氣,亦皆胃腑水穀之所生也。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氣者,水穀之所資生,故人以水穀為本,胃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也。所謂無胃氣」 者,真臟脈見,而不得微和之氣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真臟之脈,亦胃氣之所生也。故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春為弦,夏為鉤,秋為毛,冬為石,皆得胃氣而為之也。故曰:「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得胃氣之和者。命曰平人。後章論五臟之真。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疎,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王冰曰:「洪大以長者,氣盛故然爾。」 《扁鵲陰陽脈法》云:「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呂廣云:『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大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乍數乍疎,乍短乍長者,以氣有暢有未暢也』。」 《扁鵲陰陽法》云:「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 王。呂廣云:「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故其脈來,進退無常,浮大而短者,穀氣滿盛也。呂廣云:『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其脈來浮大而短』。」 《扁鵲陰陽脈法》云:「少陽之脈,緊細動搖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王,太陰之脈,緊細以長,乘於筋上,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陰之脈,沈」 短以緊,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馬蒔曰:「此舉三陽之脈而言之,正見脈貴順四時也。按《難經》之意,以為得第三甲子太陽王,歲有閏月,有大小,大約四五六月也,其氣大盛,其候大熱,故脈之至也,既洪且大,又見其長,蓋洪大而長,皆陽脈也,而陽之甚盛,故純見陽脈,而無陰脈者,如此得第一甲子少陽王,大約在十一二正月也,其氣尚微,其候當」 寒。故脈之至也,乍數乍疎。乍短乍

考證

長。蓋長數為陽,疎短為陰,而陽之初生,故陽脈雖乍至,而猶未離乎陰脈者如此。得第二甲子陽明王,大約在正二三月也。其氣始萌未盛,其候始暄,故脈之至也,既浮且大,又見其短。蓋浮大為陽,短則為陰,而陽氣方壯,故陽脈盛而陰脈微者如此,此則《難經》之與《內經》相同者。《難經》又云:「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沈短而敦。」 其意以為「得第四甲子,太陰之氣王,大約在五六七月也,其氣承夏餘陽,陰氣始至,其候暑溫,故脈之至也,緊大而長。」 蓋緊為陰脈,大者長者為陽脈,而陰之初生,故陰脈微而陽脈盛者如此得第五甲子少陰王,大約在七八九月也,陽氣衰微,陰氣漸盛,其候清涼,故脈之至也,緊細而微。蓋緊細與微,皆陰脈也,而陰之方盛,故陰脈之全見者如此。得第六甲子厥陰王,大約在十月十一二月也。陰氣極盛,其候寒凝,故其脈之來也,沈短而敦,蓋沈短而敦,陰脈之極也,而陰之正盛,故陰脈之甚重者如此。此則《內經》之所遺,而《難經》之所備,其必有所本也。

張志聰曰:「此言陽明胃氣,不獨行於五臟,而亦行氣於三陽也。夫脾與胃,以膜相連耳,是以胃氣之行於五臟者,由脾氣之轉輸,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是以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焉。故太陽之洪大,陽氣之盛也;少陽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陽明之浮大」 而短者。兩陽合明。陽盛而間於二陽之間也。此三陽之氣。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 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 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王冰曰:「琅玕,《珠類》」 ,言脈滿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也。脈有胃氣,則累累而微,似連珠也。

馬蒔曰:「上文第五節至第九節,論五臟平脈、病脈、死脈,既已悉矣,而此下五節,又詳喻之,此一節則自心經而言之也。夏胃微鉤為平脈。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蓋脈滿而盛,來如連珠,按之如循琅玕,乃來盛去衰,有鉤而且和之義,所以謂之平也。夏以胃氣為本,故取其鉤而且和也。鉤多胃少曰」 心病。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蓋其來如喘,又喘而連屬,且中手而偃曲,則有鉤多胄少之義,所以謂之病也。但鉤無胃曰死,而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蓋前雖似曲,而後則居然不動,如操執帶鉤,則全無和意,所以謂之死也。

張志聰曰:此言臟真之脈,四時以胃氣為本也。累累如連珠者,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心臟和平之象也。琅玕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溫潤而柔滑也。此臟真之脈,柔耎和平者,得四時之胃氣也。前節以四時胃氣,資於臟真,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 此節以五臟之真,得四時胃氣,故曰平心脈來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秋,以胃氣為本。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蓋弦鉤、毛石者,臟真之氣象也;如連珠如榆莢者,臟真之體象也。喘喘,急疾貌。喘喘連屬,心氣不安也。曲者,鉤之象,其中微曲,心氣虛也,故當主心病。曲而不動,如操帶鉤,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楊元如曰:「前論四時之氣生五臟,故肝而心,心而脾,序四時之相生。」 此論五臟之真合四時。故心而肺。肺而肝。序五行之相制。制則生化也。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 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 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王冰曰:「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浮薄而虛也。脈有胃氣,則微似榆莢之輕虛,不上不下,如循雞羽,中央堅而兩旁虛也。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風吹毛也。」 馬蒔曰:「此即肺經之平脈,病脈死脈而喻之也。秋胃微毛曰平,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蓋厭厭聶聶者,恬靜之意。榆莢非甚粗大,而如落榆莢,則有輕虛以浮之意,故謂之平也。秋以胃氣為本,故取其毛而且和也。毛多胃少曰肺病,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蓋雞羽者,輕虛之物也,不上不下,如循雞羽,則雞羽兩旁雖虛,而中央頗有堅意,所以謂之病也。但毛無胃曰死,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蓋如物之浮,而如風吹毛,則毛而全無胃氣,所以謂之死。張志聰曰:「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如榆莢者,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於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如循雞羽,較之榆莢,更屬輕虛,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賊我之木體,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虛無」 根也;「如風吹毛」 ,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 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耎輭同

王冰曰:「如竿末梢」 ,言長耎也。脈有胃氣,乃長耎如竿之末梢矣。長而不耎,故若循竿。勁,謂勁強急之甚也。

馬蒔曰:「此即肝經之平脈、病脈、死脈而喻之也。春胃微弦曰平。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然長竿末梢,最為耎弱,揭之則似弦而甚和,所以謂之平也。春以胃氣為本,故取其弦而且和也。弦多胃少曰肝病。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蓋盈實而滑,似有堅意,而長竿如循末梢,則弦而不和。所以謂之病也。但弦無胃曰死。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蓋急而益勁。如弓弦新張。是全無胃氣而不和。所以謂之死也。

張志聰曰:耎弱,初生柔和之氣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長竿,梢末長而耎也。此皆本於胃氣,故臟真之脈,得以柔耎,和平盈實,則非耎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長竿,非若梢末之耎弱矣。滑脈如珠,弦長帶滑,如竿之有節矣。《辨脈篇》曰:「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 此肝氣病而阻結也。急益勁。如新張弓弦。強勁之劇。胃氣絕也。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 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 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 脾死。

王冰曰:「和柔相離,如雞踐地」 ,言脈來動數相離,緩急和而調,若胃少,故脈實急矣。舉足,謂如雞足之舉也。烏喙鳥距,言銳堅也。「水流屋漏」 ,言其至也。水流,謂平至不鼓,屋漏,謂時動復住。

馬蒔曰:「此即脾經之平脈、病脈、死脈而喻之也。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蓋雞之踐地,至和而柔,所以謂之平也。正以長夏以胃氣為本,故取其弱而且和也。弱多胃少曰脾病,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蓋如雞舉足,雖為和緩,而實盈且數,則少和,意所以謂之病也。但」 弱無胃曰「死。」 死脾脈來,銳而且堅,是弱而不和也。如烏之喙,其喙不靜;如鳥之距,其距必前;如屋之漏,其勢必間;如水之流,其勢不及。所以謂之死也。

張志聰曰: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相離,時一代也。蓋脾為孤臟,中央土以貫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離之代散也。雞足有四爪,踐地極和緩,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臟,有如雞之踐地,和緩而四散也。實而盈數,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如雞舉足,拳而收斂,不能灌溉於四臟也。如烏之喙者,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如鳥之距」 者,較雞舉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 者,點滴稀疎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濕土之氣四散也。蓋言脾主中和之氣,如太過不及之甚者,皆為死脈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 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 來,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辟音劈

王冰曰:「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謂如心脈而鉤,按之小堅爾。胃少則不按亦堅也。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堅,明按之則尤甚也。發如奪索,猶蛇之走辟,辟如彈石,言促而又堅也。」

馬蒔曰:「此即腎經之平脈、病脈、死脈而喻之也。冬胃微石曰平。脈沈而滑,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蓋石沈於水,靜而不動,喘喘累累,按之而堅,所以謂之平也。石多胃少曰腎病,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蓋葛根若附而引之不絕,按之大堅,則石而不和,所以謂之病也。但石無胃曰死,死腎脈來」 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曰腎死。蓋發如奪索,辟如彈石,則全無沈意,是全無胃氣,所以謂之死也。

張志聰曰:「喘喘累累,沈石生動之象也。如鉤者,浮而中空,水之體也。按之堅者,石之象也。如葛如索者,木象也。蓋沈石者,腎之本體,如引葛而按之益堅,是腎氣不藏而外泄矣。如奪索者,較引葛更堅勁矣。如彈石者,無喘累生動之氣,腎之死象也。」《莫子》請幫助識別此字。曰:「鉤乃心之脈也。心脈如循琅玕。腎脈如鉤者,心腎水火之氣,互相交濟者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