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5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五十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

  寒門二

  王肯堂證治準繩中寒

  喻昌醫門法律序 陰病論 律三條 色脈六則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寒病證治

  方薑附湯 理中湯 四逆湯 白通湯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湯 三建

  湯 霹靂散 厚朴七物湯 附子粳米湯 大建中湯 大黃附子湯 赤丸 鐵刷湯

  桂附丸 胡椒理中丸 附子散 二氣湯 二氣丹 來復丹 金液丹 神珠丹 大已

  寒丸 附子溫中湯 黑錫丹 靈砂 養正丹 回陽救急湯 熨法 不換金正氣散

  薑桂散 沉香桂附丸 四味回陽飲 六味回陽飲 理陰煎

  單方

  醫案

藝術典第二百五十卷

醫部彙考二百三十

[編輯]

寒門二

[編輯]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

中寒

[編輯]

「中寒之證,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顫掉,或灑灑 惡寒,或翕翕發熱,或卒眩運,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 也」,其異於傷寒何也?曰:「傷寒發熱,而中寒不發熱也。」 仲景於傷寒詳之,而中寒不成熱者未之及,何也?曰: 陽動陰靜,動則變生,靜則不變,寒雖陰邪,既鬱而成 熱,遂從乎陽動,傳變不一,靡有定方,故極推其所之 之病,不得不詳也。其不成熱者,則是邪中於陰形之 中,一定而不移,不移則不變,不變則止在所中寒處 而生病,是故略而不必詳也。治之先用酒調蘇合香 丸,輕則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用薑附 湯。若人漸甦,身體回煖,稍能言語,須臾問其別有何 證,寒脈遲緊,挾氣帶洪,攻刺作痛,附子理中湯,加木 香半錢;挾風帶浮,眩運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帶濡, 腫滿疼痛,加白朮一錢;筋脈牽急,加木瓜一錢;肢節 疼痛,加桂一錢。亦可灸丹田穴,以多為妙。大抵中在 皮膚則為浮,中在肉則為苛為重,為聚液分裂而痛, 或痛在四肢,或痛在胸脅,或痛脛背,或痛在小腹 引睪,或經脈引注臟腑之膜原,為心腹痛,或注連於 臟腑,則痛死不知人;中於筋骨,為筋攣骨痛,屈伸不 利。中入六腑五臟,則仲景述在《金匱要略》中。所以肺 中寒者,吐濁涕;肝中寒者,兩臂不能舉,舌本燥,喜太 息,胸中痛而不得轉側,則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 人苦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 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不言「脾腎二臟中寒者」,缺文 也。然所謂中臟者,乃中五臟所居畔界之郭內,阻隔 其經,臟氣不得出入,故病。若真中臟,則死矣。

《永類鈐方》云:「肝中寒,其脈人迎並左關緊而弦,其證 惡寒發熱,面赤如有汗,胸中脅下攣急,足不得伸。心 中寒者,其脈人迎並左寸緊而洪,其證如噉蒜虀,甚 則心痛徹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脾中寒,其 脈人迎並右關緊而沉,其證心腹脹,四肢攣急,噯噫 不通,臟氣不傳,或祕或泄。肺中寒,其脈人迎並右寸」 緊而濇,其證善吐濁氣,短不能報息,灑灑而寒,吸吸 而咳。腎中寒,其脈人迎並左尺緊而滑,其證色黑氣 弱,吸吸少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治當審 微甚,甚則以薑附湯為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 子附子五積散。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薑附湯, 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並序

[編輯]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分配,手足六經,百病之生,莫不由之。軒岐論列,要在於此。然原始上古經文,先師僦季貸所傳,每思洪荒初闢,結繩紀事,書從何來,豈光音天化生世界,早有天醫降下乎?抑仰求大自在天而得之乎?然而醫藥者,上天之載也,窮理盡性至命,首推醫學矣。去古漸遠,無階可升,日取《內經》讀之,其端緒或有或無,有者可求,無者將何求耶?君相二火及燥氣,未曾深及,即寒之一氣,賴先聖張仲景推演傷寒中寒為二論,不知中寒論何以不入《金匱》之藏?至晉初即無可搜求,並其弟子衛、沈四逆三部,厥經亦亡,從未有老醫宿學記載一語。晉人之淺於譚醫,豈待問哉!設使晉代仙醫許旌陽、葛稚川之流,仰遡丹臺紫府,大自在天之藏,得其原論,亦未必為當世之所好矣。昌既常論《傷寒論》,不揣凡駑,竊欲擬議仲景傳世之文,以窺見不傳之一班後及《內經》之風熱暑濕,並燥火缺略,百病傳訛,綿力任重,老而不休,志非不苦,但以從不見聞之說,定為率由,坦道按劍而詫不祥,在所不免。然《十百》中豈無二三「知己」 取其《大關》

略其小失乎?見為是者因其是,暢發奧旨;見為非者因其非,另豎偉議,總不肯安上世至今相沿之黯汶,而必欲耀之光明。有仲景表章《內經》於前,有諸君子表章《內經》《金匱》於後,昌於後輩中如雜劇登場,漫引其端,要不謂非箇中人物也。且昌數十載,寤寐誠求,纔脫凡身,必承提命,此番公案,尚有待於再來雲。

《陰病論》

[編輯]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不息,陰靜而有常。 二氣交而人生,二氣分而人死,二氣偏而病起,二氣 乖而病篤,聖神憂之,設為醫藥,調其偏駁,使歸和平, 而民壽已永」觀於生氣通天論中,論人身陽氣,如天 之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是雖不言陰病,而陰 病之機,宛然可識。但三皇之世如春,陽和司令,陰靜 不擾,所以《內經》凡言陰病,但啟其端,弗竟其說。厥後 國政乖訛,陽舒變為陰慘。天之陽氣閉塞,地之陰氣 冒明。冒明者,以陰濁而冒蔽陽明也。百川沸騰,山冢 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言之矣。民病因之,橫夭 宏多,究莫識其所以橫夭之故。漢末張仲景著《傷寒 論》十卷,治傳經陽病,著《卒病論》六卷,治暴卒陰病,生 民不幸《卒病論》當世即已失傳,豈非其時賢士大夫 莫能深維其義,《金匱》玉函置而弗收,其流布民間者, 悉罹兵火之厄耶?仲景已後,英賢輩出,從未有闡揚 其烈者。惟韓祇和於中寒一門,微有發明,誨人以用 附子、乾薑為急,亦可謂仲景之徒矣。然自有醫以來, 祗道其常,仲景兼言其變。請幫助識別此字。而按劍,勢所必至。越千 百年,祗和草澤一家之言,已不似仲景登高之呼。況 有丹溪、節齋諸縉紳先生,多主貴陰賤陽立說曰:「陽 道饒,陰道乏。」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曰:「陰氣難成易 虧,故早衰。」製為補陰等丸,畸重乎陰,疇非至理。苐於 此道,依樣壺盧,未具隻眼,然世醫莫不奉以為宗,即 使《卒病論》傳之至今,亦與《傷寒論》同,其悠悠汶汶也 已。嗟乎!化日舒長,太平有象,亂離愁慘,殺運繁興。救 時者儻以貴陰賤陽為政教,必國非其國。治病者倘 以貴陰賤陽為藥石,必治乖其治矣,豈通論哉?昌尚 論仲景《傷寒論》於凡陰病見端,當以回陽為急者,一 一表之,吾儔已駸,駸知所先矣。今欲並度金鍼,暢言 底裡。《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夫晝為陽,群陰莫不 潛伏;夜為陰,群陰得以現形,諸鬼為之夜食。一切山 精水怪,揚氛吐焰,伎倆無窮,比雞鳴則盡隱矣。蓋雞 鳴,夜雖未央,而時則為天之陽也。天之陽開,故長夜 不至漫漫而將旦也。陰病之不可方物,此見一班,而 誰為燃犀之照也哉?佛說四百四病,地、水、火風各「居 其一」,是則四百四病,皆為陰病矣。夫水火木金土,在 天成象,在地成形,原不獨畸於陰。然而五行皆附地 而起。水附於地,而水中有火,火中有風。人所以假合 成身,身所以相因致病,率稟四者。金性堅剛,不受和 合,故四大惟金不與。證無生者,必修西方佛土,有由 然也。世人但知地氣靜而不擾,偶「見地動,便駭為異。 不知地之小動,則為災眚,大動則為劫厄。劫厄之來, 天地萬物,凡屬有形,同歸於壞。然地氣有時大動,而 世界得不速壞者,則以元天真武,坐鎮北方,攝伏龍 蛇,不使起陸」,以故地動而水不動,水不動而水中之 火,火中之風,自不動也。仲景於陰盛亡陽之證,必用 真武湯以救逆者,非以此乎。至於戌亥混茫,亦非天 翻地覆,互相混也。天原不混於地,乃地氣加天而混 之耳。蓋「地水火風四輪同時轟轉。雷。」請幫助識別此字。沖射之威,千 百億道,震盪於五天之中,頃之,攪毀太空,混為一區, 而父母所生血肉之軀,其陰病之慘烈,又當何如?《襌 宗》有「白浪滔天,劫火同然,大千俱壞」等語,豈非四大 解散之時,實有此象乎?究竟地氣之加於天者,止加 於欲界色界等天,不能加於無色界天。所以上八景 中,忉利天宮,萬聖朝真,兜率內院,諸天聽法,各各身 除中陰,頂現圓光,由此直接非想非非想天,而入佛 界法界,睹大千世界,若掌中一珠矣,更何劫運可加 之耶?劫運所加之天,至子而開,陰氣下而高覆始露, 至丑而陰氣盡,返於地而太空始廓,兩儀分奠厥位, 「日月星辰麗乎天,華嶽河海附乎地,五天之氣散布 於列曜,九地之氣會通」乎山澤,「以清以寧,曰大曰廣」, 庶類以漸萌生。而天界隙中,所餘暴悍濁陰,動輒綿 請幫助識別此字。「千萬丈,排空直墜,摧殘所生,靡有孑遺。天開地闢 以後,陰慘餘殃,尚若此其可畏,必至寅而駁劣,悉返 沖和,天光下濟,地德上乘,名木嘉卉,纍纍垂實,光音, 天人下食其果,不復昇舉,因得施生,乃至繁衍,而成 天地人之三界也。」此義關係人身性命,病機安危,最 宏最鉅,儒者且置為不論,不議醫者,更蔑聞矣。昌每 見病者陰邪橫發,上干清道,必顯畏寒腹痛,下利上 嘔,自汗淋漓,肉瞤筋惕等證,即忙把住關門,行「真武 坐鎮」之法,不使龍雷升騰霄漢,一遵仲景已傳之祕, 其人獲安。倘失此不治。頃之,濁陰從胸而上入者,咽 喉腫痹,舌脹睛突;濁陰從背而上入者,頸筋粗大,頭項若冰,轉盻渾身青紫而死。謂非地氣加天之劫厄 乎?惟是陡進附子、乾薑純陽之藥,亟驅陰邪,下從陰 竅而出,非與迅埽濁陰之氣,還返地界同義乎?然必 盡驅陽隙之陰,不使少留,乃得功收再造,非與一洗 天界餘氛,俾返沖和同義乎?會仲景意中之法,行之 三十年,治經百人,凡遇藥到,莫不生全。雖曰一時之 權宜,即擬為經常之正法可也。醫學缺此。誠為漏義。 謹立鄙論。以開其端。後有作者。出其廣大精微之蘊。 是編或有可採雲爾。

卒中寒者,陽微陰盛,最危最急之候。經曰:「陰盛生內 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不泄則溫氣 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 故中寒。《內經》之言若此。今欲會仲景表章《內經》之意, 敷陳一二,敢辭饒舌乎。

經既言陰盛生內寒矣,又言外中寒者,豈非內寒先 生,外寒後中之耶?《經》既言血凝脈不通矣,又言其脈 盛大以濇者,豈非以外寒中,故脈盛大,血脈閉,故脈 濇耶?此中伏有大疑,請先明之。一者、人身衛外之陽 最固,太陽衛身之背,陽明衛身之前,少陽衛身之兩 側,今不由三陽而直中少陰,豈是從天而下?蓋厥氣 上逆,積於胸中則胃寒,胃寒則口食寒物,鼻吸寒氣, 皆得入胃。腎者胃之關也,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 故曰中寒也。此《內經》所隱而未言者也。一者其脈盛 大以濇,雖曰中寒,尚非卒病,卒病中寒,其脈必微。蓋 《內經》統言傷寒中寒之脈,故曰盛大以濇。仲景以傷 寒為熱病,中寒為寒病,分別言之,傷寒之脈,大要以 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濇弱弦微為陰。陽病而見陰脈 且主死。況陰病卒急,必無反見陽脈之理,若只盛大 以濇,二暢一陰,亦何卒急之有哉!此亦《內經》所隱而 難窺者也。

再推仲景以沉、濇、弱、弦、微為陰脈矣。其傷寒傳入少 陰經,則曰「脈微細。」今寒中少陰,又必但言脈微,不言 細矣。蓋微者陽之微也,細者陰之細也。寒邪傳腎,其 亡陽亡陰,尚未可定。至中寒則但有亡陽,而無亡陰, 故知其脈必不細也。若果見細脈,則其陰先已內虧, 何由而反盛耶。

在陽寒證惟少陰有微脈,他經則無。其太陽膀胱為 少陰之腑,纔見脈微惡寒,仲景早從少陰施治,而用 附子乾薑矣。蓋脈微惡寒,正陽微所至。《詩》云:「彼月而 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在天象之陽,且不 可微,然則人身之陽,顧可微哉?腎中既陰盛陽微,寒 自內生,復加外寒,斬關直中,或沒其陽於內,滅頂罹 殃。或逼其陽於外。隙駒避舍。其人頃刻雲亡。故仲景 以為卒病也。

人身血肉之軀,皆陰也。父母搆精時,一點真陽,先身 而生,藏於兩腎之中,而一身之元氣由之以生,故謂 「生氣之原。」而六淫之外邪,毫不敢犯,故謂「守邪之神。」 暗室一燈,炯然達旦,耳目賴之以聰明,手足賴之以 持行者矣。昔人傲雪凌寒,尋詩訪友,猶曰一時之興。 到至如立功異域,囓雪生還,幾曾內寒生而外寒中 耶?故以後天培養先天,百年自可常享。苟為不然,陽 微必至陰盛,陰盛愈益陽微,一旦外寒卒中,而以經 常之法治之,百中能有一活耶?卒病之旨,其在斯乎? 腎中真陽,得水以濟之,留戀不脫;得土以堤之,蟄藏 不露。除施泄而外,屹然不動,而手足之陽,為之役使, 流走周身,固護腠理,而悍衛於外。而「脾中之陽,法天 之健;消化飲食,傳布津液,而運行於內,而胸中之陽, 法日之馭」;離照當空,消陰除噎,而宣布於上。此三者, 豐亨有象,腎中真陽,安享太寧,故有「八十而御女生 子,餘勇可賈」者矣。即或施泄無度,陽痿不用,尚可遷 延歲月。惟在外、在上、在中之陽,衰微不振,陰氣乃始 有權,或膚冷不溫,漸至肌鞕不柔,衛外之陽不用矣; 或飲食不化,漸至嘔泄痞脹,脾中之陽不用矣;或當 膺阻礙,漸至窒塞不開,胸中之陽不用矣。乃取水土 所封之陽,出而任事,頭面得陽而戴赤,肌膚得陽而 熯燥,脾胃得陽而除中,即不中寒,其能久乎?

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冽,無汗而喪 神守。急用附子、乾薑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入 陰分。然恐藥力不勝,熨蔥灼艾,外內協攻,乃足破其 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此一難也。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於內,必逼其陽亡 於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用附子、乾薑、豬膽汁,即不 可加蔥及熨灼,恐助其散,令氣隨汗脫,而陽無由內 返也。宜撲止其汗,陡進前藥,隨加固護腠理,不爾,恐 其陽復越,此二難也。

用附子、乾薑以勝陰復陽者,取飛騎突入重圍,搴旗 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爭趨,頃之復合耳。不知此義 者,加增藥餌,和合成湯,反牽制雄入之勢,必至迂緩 無功,此三難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首加當歸、肉桂,兼理其榮,以寒邪 中入,先傷榮血故也。不爾,藥偏於衛,弗及於榮,與病即不相當,邪不盡服,必非勝筭。此四難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入人參、甘草,調元轉餉,收功帷 幄,不爾薑、附之猛,直將犯上無等矣。此五難也。 用前藥二三劑後,覺其陽明在躬,運動頗輕,神情頗 悅,更加黃芪、白朮、五味、白芍大隊,陰陽平補,不可歇 手。蓋重陰見睍,浪子初歸,斯時搖搖靡定,怠緩不為, 善後必墮前功。此六難也。

用群隊之藥,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陽出早 已從陰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寒 痰阻塞竅隧者,無由遽轉為熱,薑附固可勿施,其牛 黃、竹瀝一切寒涼,斷不可用。若因其素有熱痰,妄投 寒劑,則陰復用事,陽必躁擾,必墮前功,此七難也。 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放馬,偃武崇文之意,茲後總 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通,不宜辛辢助 熱壅塞。蓋辛辢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陽既安堵,即 宜休養其陰,何得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藥存,轉生他 患,漫無寧宇,此八難也。

昌粗陳病概,明告八難,良工苦心此道,庶幾可明可 行矣。然鹵莽拘執之輩,用法必無成功,愚昧鮮識之 人,服藥必生疑畏。謹合《陰病論》,請正明哲,祈互相闡 發,俾卒病之旨,坦然率由,非生民之厚幸乎。

丹溪曰:「中寒者,倉卒受寒,其病即發而暴。蓋中寒之 人,乘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 補自解,此胃之大虛,不急治,去生甚遠。法當溫散理 中湯,甚者加附子,其見解超出尋常矣。然又曰:『有卒 中天地之寒氣,口傷生冷之物,有外感無內傷,用仲 景法。若挾內傷,補中益氣湯加發散之藥,必先用參』」 芪托住正氣。可見丹溪宗尚東垣。在仲景宮牆之外。 未知其宗廟百官之富美也。

戴元禮曰:「中寒,是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瓜果冷 物,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 倦言語,或遇熱病,誤服涼藥,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在 脈數者,或飲水者,煩躁動搖者,皆是熱病。寒熱二證, 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則殺人,學者慎之。」按:元 禮國朝名醫中之翹楚也,其於中寒,略窺大意,未識 奧旨,且不曰「以熱病法治之則死」,反曰「熱病用此藥 即死」,殊失主客。然二老外更無有言及中寒者,昌又 推其登壇建幟之功矣。

《律三條》

[編輯]

凡治陰寒暴病,恣用清涼藥者,百無一活。如此死者, 醫殺之也。

凡治暴寒病,胸中茫無真見,雖用辛熱,或以漸投,或 行監制,時不待久,倏然而逝,醫之罪也。

凡醫起一陰病者,即可免一劫厄,天理人事,必至之 符也。其不能起人卒病,而求倖免劫厄,自不可得。世 有「藹藹吉人」,其擇術當何如耶?

《色脈六則》

[編輯]

中寒之色,必見青者,以青乃肝之色也。故仲景云:「鼻 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謂厥陰挾少陰,腎水為寒, 寒極則陽亡,陽亡則死耳。

脣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夫五臟治內屬陰,主藏精 宅神。血氣並,寒邪而入,堵塞之臟,真之精氣不行,神 機化滅,升降出入之道皆絕,榮絕則脣口青。《靈樞》曰: 「足厥陰氣絕則脣青,肝藏血,氣絕則榮絕可知。」 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脫者,去也。經脈乃臟腑之 隧道,為寒氣所逼,故經氣脫去其脈,而入於內之臟 即死,入於內之腑即愈也。

《經》曰:「血氣井走於上,則為大厥暴死。」上者,膻中三焦 之腑也,又不盡指入臟言矣。又如邪客五絡,狀若屍 厥者,以通血脈為治。此但於頭面絡脈所過,通其血 脈則愈,又不盡指入腑言矣。可見脈脫入臟入腑者, 脈之徵也;血氣走痹於上者,證之徵也。參互考訂,然 後其死其愈,可得詳耳。

中寒脈散者死。蓋脈脫內入。脈散外出。內入猶有臟 腑之分。外出則與陽俱亡而不返矣。

尺脈遲滯沉細,寒在下焦。若溫經散寒,其人可愈。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編輯]

《論寒病證治》

[編輯]

凡寒病之由於外者,或由風寒以傷形,或由生冷以 傷臟。其由於內者,或由勞慾以敗陽,或由稟賦之氣 弱。若寒自外入者,必由淺及深,多致嘔惡脹滿,或為 疼痛泄瀉。寒由內生者,必由臟及表,所以戰慄憎寒, 或由厥逆拘攣。總之,熱者多實,寒者多虛。故凡治寒 證者,當兼察其虛,而仍察其臟,此不易之法也。 凡陰毒寒邪,直中三陰者,此即《傷寒》類所謂直中陰 經之陰證。其倉卒受寒,以致身冷戰慄,或四體拘攣, 或心腹疼痛,或口噤失音,昏迷厥逆,或嘔吐踡臥,脈 微細,或沉緊無神者,皆其證也。切不可妄用風藥,再 散其氣。但速宜溫中,則寒邪自散。輕則理中湯、溫胃 飲,甚則四逆湯、大溫中飲,或附子理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熱在危急,脣青囊縮無脈者,宜用華佗《救陽脫方》急救之,或仍灸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但得手足漸 溫,脈微出者,乃可生也。一方,以胡椒研碎,用滾酒泡 服,外用蔥鹽熨法。一方,用黑豆二合炒熟,以酒烹入, 滾數沸,去豆取酒服二椀即愈。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溫胃飲。

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歸氣飲,或五積散加吳萸。 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四逆湯、歸氣飲、煖肝煎。 其有寒中三陰,而寒滯不散,因致脹滿痛甚者,宜暫 用排氣飲,或韓氏溫中湯,先散其滯,然後調補之,或 用五味沉附湯,或煖肝煎,俱可擇用。

生冷內傷,以致「臟腑多寒,或為疼痛,或為嘔吐,或為 泄瀉等證,治法隨見各門。」又或素稟陽臟,每多恃強 好食生冷茶水,而變陽為陰者,治亦同前。

「稟賦素弱,多為陽衰陰勝者,此先天之陽不足;或斲 喪太過,以致命門火衰者,此後天之陽失守。其證則 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為寒慄,或脾胃不健,或 肚腹不實,或小水頻數,或陽道不壯,或每多恐畏,或 眼耳少神,是皆陽虛生寒也,治宜溫補元氣。其微者, 宜五君子煎、理陰煎、六氣煎、溫胃飲、壽脾煎之類,擇」 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右歸丸、四味回 陽飲、六味回陽飲」、「海藏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其有脾腎虛寒,每多腹痛,飱泄腎泄者,宜九炁丹、一 炁丹,並於泄瀉門求法治之。

[編輯]

薑附湯濟生方

[編輯]

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運悶,手足厥冷。」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挾風不仁。」 加防風半兩。

兼濕腫滿。加白朮半兩。

筋脈攣急。加木瓜半兩。

肢節疼痛。加桂心半兩。

理中湯仲景下同

[編輯]

治太陰中寒

白朮土炒,二兩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剉,每服五錢,水煎服,或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飲下,食前。名「理中丸」 ,加附子各等分,名「附子理中湯」 ,為丸名《附子理中丸》,治沉寒痼冷。

四逆湯

[編輯]

治「三陰傷寒,裡寒外熱。」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右剉,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通湯

[編輯]

復陽通脈

蔥白四莖 生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破八片,去皮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查,分溫再服。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編輯]

服白通湯後,反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查,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豬膽,羊膽亦可。

通脈四逆湯

[編輯]

治「中寒下利清穀,厥逆脈微腹痛,而外反熱,不惡寒,面赤乾嘔咽痛,此陰陽相隔,元陽欲散也,以此主之。」

甘草炙 乾薑各三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查,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薑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三建湯丹溪心法下同

[編輯]

治中寒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炮,各等分

右剉,每四錢,水二盞,薑十五片,煎服。

霹靂散

[編輯]

治中寒

附子一枚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培之,細研, 真臘茶一大錢,為末。

右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之。

厚朴七物湯仲景下同

[編輯]

治「中寒腹滿發熱,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殼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

[編輯]

治中寒腹痛。雷鳴。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湯

[編輯]

治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蜀椒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大黃附子湯

[編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此治之。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莘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赤丸

[編輯]

治中寒厥逆

茯苓 半夏洗,各四兩 烏頭二兩,炮 細莘,一兩

右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一方以桂易半夏。《千金》以人參易細莘,治證並同。

鐵刷湯衛生寶鑑下同

[編輯]

治「上焦寒痰。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右六味,㕮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查,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

[編輯]

治「冷氣入心,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間乍甚,經久不差。」

川烏 黑附子並炮,去皮臍,各三兩 乾薑炮 赤石脂 川椒去目,微炒 桂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竟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早服無所覺,至午時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盡一劑,終身不發。」

胡椒理中丸

[編輯]

治「肺胃虛寒,欬嗽喘急,嘔吐痰水。」

胡椒 甘草、 䕀冬花 蓽茇 良薑 細莘 陳皮 乾薑各四兩 白朮五兩

右九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湯或「鹽酒米飲」 任下。

附子散

[編輯]

治「陰證傷寒,脣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

附子炮 官桂 當歸 白朮炒,各二錢半

乾薑炮 半夏麴各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

二氣湯

[編輯]

治一切虛寒痼冷,助陽退陰。

乾薑二錢 黑附子大者一箇,去皮臍,炮製,半兩 硫黃 肉桂各一分

右研勻,水麪糊為丸,如桐子大,硃砂二錢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鹽湯送下。

二氣丹

[編輯]

治「伏暑中寒,或內傷冷食,中脘痞結,嘔瀉不止。」

硫黃、 硝石等分。

右為末,同炒黃色,研細,糯米糊丸梧子大。每四十丸,井水下。

來復丹

[編輯]

治沉寒痼冷

硫黃、 硝石各一兩,入銚內,微火溫炒,用柳木不住 手攪,令陰陽氣相入,再研細,入 五靈脂、 青皮、 陳皮各二兩。

右為末,次入元精石末一兩,及硝黃末和勻,酢糊丸「豌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下,甚者五十丸,小兒三五丸或一丸。」

金液丹入門

[編輯]

治虛寒吐利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冷。精神昏睡。

露睛。口鼻氣冷。身冷。脈微。自汗。小便不禁等證。

硫黃將鐵杓熬鎔,傾入井水或麻油內,後用桑柴灰 淋鹻,炆七八遍,換水去紅暈。

右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傷寒陰證,不拘丸數。

神珠丹衛生寶鑑

[編輯]

一名離珠丹。治下焦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此之謂也。

杜仲 萆薢 巴戟各二兩 訶子五箇 龍骨 硃砂另研,各一兩 破故紙三兩,炒 砂仁半兩 胡桃仁一百二十箇

右九味,為末,酒糊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大已寒丸

[編輯]

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 肉桂各六兩半, 乾薑 良薑各十兩

右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下,食前。

附子溫中湯

[編輯]

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嬾言語,睏倦嗜臥。」

乾薑炮 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 人參

甘草炙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朮各五錢。

草豆蔻麪裹煨,去皮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三錢

右十味,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查溫服,食前。

黑錫丹入門下同

[編輯]

治「脾腎俱虛,冷氣刺痛,止汗墜痰,除濕破癖。」

黑錫鎔去查, 硫黃鎔化水浸各二兩,卻將錫再鎔 化,漸入硫黃,俟結成一片,傾地上,去火毒,研至無聲 為度,後入 附子、 故紙、 肉豆蔻、 小茴香、 川楝、 陽起石、 木香、 沉香、 胡盧巴各一兩, 肉桂五錢。

右為末,和勻,酒糊丸梧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熟。每三五十丸,空心薑鹽湯或棗湯下;婦人,艾酢湯下;一切冷痰,鹽酒下。年高有客熱者服之效。或加蓯蓉、牛膝、白朮、丁香,名「接氣丹」 ,治真元虛憊。

靈砂

[編輯]

治諸虛痼冷。厥逆如神。

水銀三兩, 硫黃一兩,煉成者。

右研細,糯米糊丸麻子大,每五七丸至十五丸,空心人參棗湯或鹽湯下。

養正丹

[編輯]

升降水火,助陽接真。治中寒吐瀉。

黑錫丹頭二兩,就火微鎔,入水銀一兩,攪勿令青煙 起,煙起便走水銀,又入硃砂末一兩,炒令十分勻和, 即放地候冷。

右為末,糯米糊丸菉豆大,每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回陽救急湯醫鑑下同

[編輯]

治「傷寒初起,無頭疼,無身熱,便就惡寒,四肢厥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踡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 ,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乾薑。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甘草。

右剉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

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

「泄瀉不止」 加黃芪、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

倉卒無藥,可用蔥熨法,或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稍得甦醒,灌入生薑汁,然後煎服此湯。

熨法

[編輯]

治「寒邪直入三陰,無頭疼身熱而惡寒腹痛,下利清白,脣青面黑,吐沫口噤,或身疼如被杖,四肢厥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引衣踡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及一切虛寒,並能治之。」

蔥細切, 麥麩各三升 鹽一升

右「用水和勻,分作二處,炒令極熱,重絹包之,乘熱熨臍,冷更易一包。其蔥既冷,再用水拌炒熱,依前用之。如大小便不通,亦用此法。」

不換金正氣散奇效良方下同

[編輯]

解散寒邪

蒼朮泔浸一宿 橘皮 半夏麴 厚朴薑製 藿香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七片,紅棗三箇,煎一鍾,食前服。

薑桂散

[編輯]

溫中散寒

乾薑、 良薑各錢半, 辢桂、 木香、 半夏、麴甘草炙,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箇,煎一鍾,不拘時服。

沉香桂附丸

[編輯]

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附子炮,去皮臍 乾薑炮 良薑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烏頭炮去皮臍,剉作小塊,子如豆大 吳茱萸湯浸洗炒 沉香

右各一兩為細末,用好酢煮麪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飲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下同

[編輯]

治「中寒或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炮乾薑、 製附子各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

[編輯]

治中寒虛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 錢如泄瀉或血動者以冬朮代之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理陰煎

[編輯]

此方通治三陰中寒,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單方

[編輯]

中寒腹痛:桑椹絹包風乾,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 酒下,取汗。集簡方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雲「一歲一粒。」孟詵 食療

元臟傷冷:用附子炮去皮臍為末,以水二盞,入藥二 錢,鹽蔥薑棗同煎,取一盞,空心服。去積冷,暖下元,肥 腸益氣,酒食無礙。經驗方

心腹冷痛:吳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千金方 男婦冷氣:香烏散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二 錢,飲食不進,薑棗湯下;婦人冷氣,米飲下。乾坤祕韞 一切冷氣,去風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氣強力,固精益 髓,令人少病。「川烏頭一斤,用五升,大甕鉢子盛,以童 子小便浸七日,逐日添令溢出,揀去壞者不用,餘以 竹刀切作四片,新汲水淘七次,仍浸之,日日換水,日 足取出,焙為末,酒煮麪糊丸菉豆大。」每服十丸,空心 鹽湯下,少粥飯壓之。經驗方

心腹冷痛,冷熱氣不和:山梔子、川烏頭等分,生研為 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博濟方 又方「二虎丸:去積冷,補元臟,進飲食,壯筋骨。用烏頭、 附子合四兩,釅酢浸三宿,切作片子,掘一小坑,炭火 燒赤,以酢三升,同藥傾入坑內,用盆合之一宿取出 去砂土,入青鹽四兩,同炒赤黃色,為末,酢打麪糊丸 如梧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婦人亦宜。」

中寒洞泄:「生川烏頭一箇,木香兩半,為末,酢糊丸梧 子大。」每陳皮湯下二十丸。本事方

諸冷極病,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淨,空腹服一 合,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心腹冷痛法酢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數顆,其效如神。 集簡方

腎邪冷氣力弱者,用大茴香六兩,分作三分,用生附 子一箇去皮,分作三分。第一度用附子一分,茴香一 分,同炒黃,出火毒一夜,去附子,研茴香為末,空心鹽 酒下一錢;第二度二味各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以 附子去一半,留一半,同茴香為末,如前服;第三度各 一分,同炒存性,出火毒,全研為末,如前服之。朱氏集驗方 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痲:五靈脂二兩,沒藥 一兩,乳香半兩,川烏頭一兩半,炮去皮,為末,滴水丸 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生薑酒磨服。本草衍義

脾胃虛冷,腹滿刺痛:肥狗肉半斤,以水同鹽豉煮粥, 頻食一頓。心鏡

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箇,陳橘皮一塊,去白 焙,水煎熱服。衛生易簡方

中寒腹痛吐利,脣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脈沉細,咽 喉不利:用滄鹽一斤,炒焦大熱,布絹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陰臍間。或作二包,將一包熱熨臍上,冷更熨 一包,尤妙。良方

醫案

[編輯]

《衛生寶鑑》曰:「至元己巳六月,予住夏於上都,僉院董 彥誠,年踰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潼乳,又 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 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昬憒。眾太醫議之,蔥熨臍 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鬚蔥白九莖,水 三升,煮至一升,去柤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 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 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先生 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證, 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 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此之謂也。」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 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冷,額上涼, 汗出,時發昬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證,欲以宣風 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制宣風散,謂小兒內傷 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飱泄,散中 有結,恐傳慢驚,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 飱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證,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 非所宜也。《內經》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 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調經》篇亦曰:「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 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故寒中。東垣 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 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 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 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翼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 嘗記李思順云:證者,証也。病狀於中,證形於外。凡醫 者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證,又執其方,此皆背 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

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元有胃虛之證。至元己巳 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 役過度,致飲食失節,每旦則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 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飲食,懶於言語,身體睏倦,召 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 宿有虛寒之證,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 氣。《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若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鶩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 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 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 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是從權而治其急 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乾薑、「附子辛苦大熱, 以瀉寒水,用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朮、 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薑、 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溫厚腸胃,白茯苓 甘平,助薑附以導寒濕;白芍藥酸微寒,補金瀉木,以 防熱傷肺氣,為佐也。」不數服效愈。

《薛己醫按》曰:「大司馬王浚川嘔吐宿滯,臍痛甚,手足 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丸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 而細,用參附湯一劑頓愈。」

陳《湖陸》:請幫助識別此字。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滿嘔吐,厥逆, 面赤脣麻,咽乾舌燥,寒熱不時,而脈洪大。眾以痰火 治之,屢止屢作。迨乙巳春,忽熱頻甚,用藥反劇。有朱 存默氏謂服寒涼藥所致,欲用參、朮等劑。彼疑痛無 補法,乃延余。診而歎曰:「此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 外假熱也。且脈息弦洪而有怪狀,乃脾氣虧損,肝脈 乘之而然,惟當溫補其胃。」遂與補中益氣加半夏、茯 苓、吳茱萸、木香,一服而熟寐徹曉,洪脈頓斂,怪脈頓 除,諸證釋然矣。

儒者沈尼文,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 痛,用人參養胃湯加芎、芷、麵糵、香附、桔梗,一劑諸證 悉退。次日腹痛甚可畏,喜手按,痛即止。此脾氣虛弱, 客寒乘之而作,是內虛寒而外假熱也。用香砂六君 子加木香、炮薑,服之痛減六七,又以前藥去二香,一 鍾而愈。

府庠王以道,元氣素弱,丙午丁未二年,以科場歲考 積勞致疾,至十二月間,其病甚作,大熱淚出隨凝,目 赤面黯,揚手露胸,氣息沉沉幾絕,脈洪大鼓指,按之 如無,舌乾捫之如刺,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遂先服 十全大補湯。余曰:「既服此湯,其脈當收斂為善。」少頃 熟睡,覺而惡寒增衣,脈頓微細如絲,此真寒之象也。

余以人參一兩、加熟附三錢,水煎頓服而安。夜間脈
考證
復脫,余以參二兩、熟附五錢仍愈。後以大劑參、朮、歸

身、炙甘草等藥調理而安。

上舍徐民則,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麪食而患腹痛。余 曰:「此陰寒之證也,須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不信,別 用二陳、枳實、黃連香薷飲之類而死。

少宗伯顧東江,停食患痢,腹痛下墜。或用疏導之劑, 兩足腫脹,食少體倦,煩熱作渴,脈洪數,按之微細。余 以六君子加薑、桂各一錢,吳茱萸、五味各一錢,煎熟 冷服,即睡,覺而諸證頓退,再劑而安。此內真寒而外 假熱,治以熱劑而冷飲。東垣先生治假寒熱之證,投 以假寒熱之劑,正此謂也。

「進士劉華甫夏月食冷果品,患腹痛泄瀉等證。余用 附子理中湯,一鍾頓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