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名揚日本的台灣畫家陳永森:映照戰後膠彩發展的創作人生

2024/11/14 陳飛豪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創作者當中,文藝創作啟蒙於日治時期、戰後選擇留在日本,且有獨特表現的人,文學部分有獲得直木賞的邱永漢,以及以東亞歷史小說聞名的陳舜臣。在視覺藝術方面,2023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吾之道」回顧展的何德來屬於洋畫家,而膠彩畫(相近媒材在日本稱為日本畫)的領域則必定要談起本文的主角——陳永森。

1913年出生自台南的陳永森,父親陳瑞寶從事民間佛像雕刻,在耳濡目染下,漸漸對美感造型的事物產生興趣。可惜8歲時,父母離世只好寄養於叔父家。就讀中學時由畫家廖繼春啟蒙,後來亦求教於民間畫家黃靜山逐步踏上創作之路。

或許是自小少了雙親的照顧,個性獨立自主的陳永森,在1933年前往日本學畫前,對著來送行的親友們發下承諾,沒有得到日本畫壇最高肯定前誓不返鄉,而他也不負眾望地分別在1953年與1955年,各以膠彩畫《山莊》和《鶴苑》獲得日展(前身為帝展與文展)的最高榮譽白壽獎,是第一位得到此殊榮的外國畫家,並且獲得昭和天皇接見。

雖說陳永森主要以膠彩畫家的身份為人所知,不過他廣泛涉略各種媒材。1933年陳永森赴日當年即考上日本美術學校(武藏野大學)日本畫科,並且進入名畫家兒玉希望開設的畫塾學習,並拜其為師。1938年畢業後,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就讀油畫科。戰後,1949年,再度考入東京藝術大學(東京美術學校與東京音樂學校合併)附屬工藝講習所,習得工藝與雕塑技巧。甚至在留日前也曾經開照相館為主要收入,赴日後也半工半讀確定生活無虞。同樣曾在日求學的台灣政治家與媒體人吳三連,是陳永森重要的資助與收藏者,可謂其創作生涯的伯樂。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正前方由左至右依序為:王怡然《鮫人淚...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場一隅,圖正前方由左至右依序為:王怡然《鮫人淚》《淨月王》《幻目天》及《鴦掘摩》。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永森十分積極參與各項展演競賽,且多有斬獲。在台時期的少年時代就曾入選台展,以及如前所述的日展最高榮譽白壽賞外,更曾經在1952年同時在日本畫(膠彩)、油畫、雕刻、工藝與書法五項全部入選,被當時的日本媒體稱為「萬能藝術家」與「藝術綠野中的五色花」。而他的藝術全能,也體現在他1953年時,在展場受昭和天皇召見時的對話。

天皇:「(《山莊》)是寫生畫嗎?」

陳:「不是,是離開台灣20年,故鄉的山河,時縈繞夢寐。在夢中得到靈感,起來變成此畫。」

天皇:「你會各種畫嗎?」

陳:「是的,日本畫、西洋畫與中國畫我都會,我想透過藝術,謀求東西文化的交流,與日中藝術的調和。」

雖說陳永森幾乎旅居日本,但他並沒有與台灣畫壇斷了聯繫。獲得白壽賞後,自然不負年輕時對鄉親立下的承諾,因此在1954年榮譽歸鄉,並且舉辦個展。而這時他恰巧遇到臺灣藝術史中,非常知名的「正統國畫之爭」。在戰後外來政權亟欲建構中華性文化系統的歷史背景下,省展國畫部中,所謂「本省人」在日治時期繪製的「東洋畫」被視為日本畫的延伸,在文化政治與省籍差異的敏感神經下被挑起,最後雖然以「國畫二部」的形式暫時擱置爭議,但相關討論不斷。1970年代各種大事件,特別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後,省展無預警取消國畫二部,畫家林之助才參考戰後各方說法,積極定名「膠彩」一詞,以維持當時東洋畫家們的存續與展演舞台。

而陳永森則對當時來台的水墨畫概念中,臨摹與少見色彩的創作方法不以為然,強調今日畫家應該善加利用多元色調,表現眼前與生活經驗中,多采多姿的現實世界,這些均是在當時對臨摹和黑白灰墨韻為主的水墨畫的批判性言論,自然也招來當時水墨派大將劉國松等人的反論,由此可見,膠彩與水墨的扞格,在當時台灣藝壇中華性正統化的氣氛中,一直是討論焦點。

對於台灣藝術史系統來說,陳永森出身日治台灣也啟蒙於這個時代,在戰後以日本為主要的活動與創作舞台,也因此可說他持續養成於「日本畫系統」,是一個台灣膠彩發展史中,可用以對比的獨特案例。而2024年10月於北美館開幕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陳永森作品與台灣膠彩畫的對照,相信是值得關注的觀賞重點。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想必是陳永森的《綠蔭》(1956)一作,當時他雖然已經透過在日展的優異表現,晉身為「無鑑查」畫家,不過當時他提出以綠色裸女為主題的《綠蔭》時,卻遭恩師兒玉希望質疑並非自然,希望陳永森修改,但他堅決不從,最後被撤畫。雖然並未影響後續陳永森參與日展,但師生關係幾乎決裂。

陳永森,《綠蔭》, 1956,膠彩、絹本,48.5 × 39.5公分,陳芳向收藏...
陳永森,《綠蔭》, 1956,膠彩、絹本,48.5 × 39.5公分,陳芳向收藏。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怡然,《幻目天》, 2019,膠彩、紙本,50 × 73公分,藝術家自藏。 圖...
王怡然,《幻目天》, 2019,膠彩、紙本,50 × 73公分,藝術家自藏。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而有趣的是,這次「喧囂的孤獨」展覽,倒是安排了許多描繪人體形象,不過著重奇幻氛圍來令觀者意識到,畫中人物非一般人類的作品,以與陳永森的綠色裸女對比。舉例來說,畫家王怡然《鮫人淚》中以淡綠色調描繪的人魚,以及橘黃色調美男子形象的佛教人物《淨月王》、《幻目天》與《鴦掘摩》;劉耕谷的《五月雨(荷)》中的人物亦以暗紅血色的皮膚表現,加強了雨季時節的陰霾感。

由此可見,不論是陳永森的《綠蔭》,還是王怡然和劉耕谷的作品,事實上不是為了「寫實」,而是為了「寫意」,並非描繪一般印象的人體,而是為了傳達出某種特異情境的奇幻效果。本次展覽似乎是希望透過此次安排,為《綠蔭》在日展受到的不平待遇,做出一個遲來的反論。

另外如前述,陳永森創作類型橫跨東西媒材,這次展出的《瓊苑瑤池夢》(1961)作品,材料為膠彩,不過卻刻意畫成油彩的質感,與在台畫家如融入立體主義風格的林之助《暮紅》(1963)和郭禎祥《室內》(1957)相比,彼此雖在不同國界努力,卻在相近的時代,有志一同地想融合東西的藝術風格,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陳永森帶有日式雅緻風情的《獅貓八美嬌》,對面所展示的,則是曹根所描繪,台灣日常草根風景,野貓環伺在魚乾旁的《竊視》,以及家居魚類食材的《廚房一隅》,兩相對比,倒也傳達出台日藝術情調以及兩地畫家創作氣質養成的差異。

在膠彩的發展歷程當中,事實上這個「台灣的發明」某種程度與國內政治與歷史發展息息相關,也算是帶點心酸的時代結晶。不過這個歷史進程,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讓不同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可以映照出不同的樣貌,陳永森自然也是這樣的藝術家,創作養成於日治時期,戰後持續留在日本藝壇發展,我們似乎可以透過他的經驗想像出不間斷養成與錘鍊於「日本畫」系統的台灣畫家,可能會表現出的樣貌,而本次北美館的「喧囂的孤獨」展覽,確實也為觀眾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更讓我們理解台灣膠彩的發展歷史。

劉耕谷,《五月雨(荷)》, 1998,膠彩、紙本,73 × 91公分,私人收藏。...
劉耕谷,《五月雨(荷)》, 1998,膠彩、紙本,73 × 91公分,私人收藏。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骯髒的畫必須勝過美麗的畫」:日本大正異色畫家甲斐莊楠音的情愛與創作

美國返還沖繩的國王「御後繪」:琉球王國文化財的顛沛流離

日本「大吉原展」爭議:花街藝術的策展難題,與對當代女性的創作啟示

陳飛豪

陳飛豪,生於1985 年。身兼藝評人與藝術家,文字寫作主以藝術評論、日治台灣文史議題與東北亞觀察為主。作品計畫則多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作品計畫曾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2016年台北雙年展與2020/2021東京雙年展,亦曾於C-lab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南市美術館、韓國首爾LOOP ALT SPACE展出。2022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帝國南方無理心中」。另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陳飛豪作品 2013-2020)》

作者文章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名揚日本的台灣畫家陳永森:映照戰後膠彩發展的創作人生

2024/11/14
澀谷東鄉神社的「神葬祭」,透露澀谷時尚形象背後的古老一面。圖為2023年御靈祭的...

時尚澀谷的傳統容顏:幻之「澀谷茶」與東鄉神社「神葬祭」

2024/09/18
韓團BTS最年輕成員柾國2023年在紐約NBC《今日秀》演出。 圖/路透社

女性凝視下的「男之羈絆」:日本BL、K-pop花美男,與當代新男性形象的重構

2024/08/13
臥佛像(仏涅槃群像),江戶時代,17 世紀。香川・法念寺藏。 圖/特別展「法然と...

日日念佛往生極樂:日本淨土宗850年大展,與法然圓寂的美術演變

2024/06/28
美國將民間發現的琉球王國文物歸還給沖繩,包含第二尚氏王朝第18代國王尚育王的畫像...

美國返還沖繩的國王「御後繪」:琉球王國文化財的顛沛流離

2024/03/26
左為日本大正年代異色畫家甲斐莊楠音約30歲時的女裝扮相;右為其作品《橫櫛》局部。...

「骯髒的畫必須勝過美麗的畫」:日本大正異色畫家甲斐莊楠音的情愛與創作

2024/03/20

最新文章

最適合人類的食物是什麼?人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這個問題。示意圖,圖為2016年7月...

21世紀的狩獵採集者生存指南:人類有「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嗎?

2024/11/21
電影《福田村事件》於2024年11月15日,在臺灣電影院公開上映。 圖/《福田村...

《福田村事件》的再思考:日本終於看見「轉型正義」展露曙光

2024/11/15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名揚日本的台灣畫家陳永森:映照戰後膠彩發展的創作人生

2024/11/14
到「現人神」(あらひとがみ)是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但這個過去曾經有過的信仰,隨...

#現人神: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見人如見神?

2024/11/13
圖為美國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TNPRC)的恆河猴,非本案當事猴。 圖/路...

美國「恆河猴逃逸事件」:從實驗室脫逃的猴子「所有權」歸誰?

2024/11/12
示意圖,巴黎著名餐廳Chez L 'Ami Louis內,一名服務生端著招牌薯條...

《巴黎侍者》:從餐廳服務生之眼窺看巴黎底層社會

2024/11/08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