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4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三
嗜臥門
黃帝素問〈刺熱篇 厥論 診要經終論 六元正紀大論〉
靈樞經〈海論 大惑論〉
扁鵲難經〈脾病〉
張機金匱要略〈但欲臥〉
朱肱活人書〈多眠有四證〉
李杲十書〈熱傷氣證 脾胃虛證〉
李梴醫學入門〈總論證治〉
陶華六書〈辨證〉
陳士鐸石室祕錄〈論治法〉
方〈大建中湯 白朮飲 平胃丸 四逆湯 萎蕤湯 黃芪人參湯 交泰丸 升陽補
氣湯 升陽益胃湯〉
單方
鍼灸
醫案
不得臥門
黃帝素問〈病能論 逆調論 厥論 診要經終論 熱論 評熱病論 水熱穴
論〉
靈樞經〈脹論 邪客篇 大惑論〉
張機金匱要略〈雜病脈證治〉
孫思邈千金方〈論脈證〉
朱肱活人書〈總論證治〉
劉完素六書〈總論證治〉
李杲十書〈治法〉
戴思恭證治要訣〈證辨虛實〉
李梴醫學入門〈總論證治〉
李中梓醫宗必讀〈論治法〉
陶華六書〈傷寒證治法〉
喻昌醫門法律〈傷寒證治法〉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錄〈論治法〉
方〈酸棗湯 䒷蔞薤白半夏湯 溫膽湯 千里流水湯 酸棗湯 又方 茯神散 梔
豉湯 五苓散 豬苓湯 乾薑附子湯 黃連解毒湯 梔子烏梅湯 黃連阿膠湯 涼
膈散 𪔀甲丸 六君子湯 麥門冬茯苓飲子 高枕無憂散 酸棗仁丸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 加味溫膽湯 七福飲 理陰煎 六安煎 大和中飲 大補元煎 三陰煎
五福飲 壽脾煎 排氣飲 五君子煎〉
單方
鍼灸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四十三卷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三
[编辑]嗜臥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刺熱篇》
[编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 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 則庚辛死。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註〉肝主疎泄,故小便赤黃。肝脈環陰器,抵小腹而上,故腹痛。肝藏魂,魂傷故多臥。木火主氣,故身熱,此言內因之病。熱爭者,寒與熱爭也,此言外淫之邪。魂傷則狂言,肝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故不得臥。「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
《厥論》
[编辑]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 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診要經終論》
[编辑]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
〈註〉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嗜臥。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其病善眠。
〈註〉濕土為病也。
《靈樞經》
[编辑]《海論》
[编辑]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 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姚氏曰:「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也。髓海不足,則精液竭,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
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
[编辑]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 而反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 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 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 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 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 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註〉「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如留於陰久則多臥,留於陽久則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 「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 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註〉《非常經》者,非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之經,常出入。此因邪氣留於上焦,則上焦閉而不通,飲食於胃,則中焦滿實,以致衛氣久留於下之陰,而不能上行於陽,故卒然多臥也。
《扁鵲難經》
[编辑]脾病
[编辑]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 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 痛,怠墮嗜臥,四支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但欲臥
[编辑]《狐惑篇》曰:「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 得之三四日,目亦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 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五臟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 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 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多眠有四證》
[编辑]「病人尺寸脈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 喘,四支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溫證也。」風溫不可發 汗,宜萎蕤湯。
病人脈浮,頭眩,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己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 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病人尺寸脈俱沉細,但欲寐者,少陰證也,急作四逆 湯復其陽,不可緩也。
若狀如傷寒,四支沉重,忽忽喜眠,須看上下脣。上脣 有瘡,蟲蝕五臟;下脣有瘡,蟲蝕下部,當作狐惑治。
《元李杲十書》
[编辑]《熱傷氣證》
[编辑]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支 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經》云:「熱傷氣。」又 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脾胃虛證》
[编辑]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支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 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 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宜「升 陽益胃湯。」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傷寒邪傳陰,則多眠。昏昏閉目者,陰主闔也。默默不 欲言者,陰主靜也。有太陽證,外已解,神將復者。設若 胸滿脅痛,鼻乾得汗者,小柴胡湯。脈浮,羌活沖和湯、 冬月麻黃湯。有陽明熱伏於裏而嗜臥者,小柴胡湯。 小陰脈沉細,自利欲吐,而渴,多眠者,四逆湯加人參、 茯苓,以益陰回陽。或熱病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初覺 安靜,漸次昏沉,喜臥不省,宜急與四逆湯,令四肢溫, 不爾有睡熟而死者。百合病目,合則汗出,風溫常不 了了,狐惑,精神恍惚,治見各條。惟汗下後酣睡者,為 正氣已復,不必藥也。
《陶華六書》
[编辑]《辨證》
[编辑]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於寤,行陰於寐。 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 在陽也;昏昏閉目,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 《經》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者,外已解也。鼻 乾不得汗,嗜臥者,氣熱內攻,不干乎表,故熱氣伏於 裏,則喜睡也。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譫語,為 有熱也。見盜汗。其胃熱亦嗜臥也。風溫孤惑。亦有是 證。又當辨之。
《石室祕籙》〈臣陳士鐸著〉
[编辑]《論治法》
[编辑]「傷寒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嘔吐, 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能臥寐者,死證也。」傷寒而脈微沉細,明是陰證,況欲臥而不欲動乎?汗已出矣, 內無陽證可知。心中不煩,時欲嘔吐,此陽邪已散,而 陰邪作祟,急宜祛寒為是。乃失此不溫,至五六日而 下利,是上下俱亂也。此時倘不煩躁,則腎中之真陽 未散,今又加煩躁,不得臥寐,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 兆矣,非死證而何?然而其先原因失治,以至於不可 救,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擾亂之證也。我有奇方,名「轉 陽援絕湯」,用人參、白朮、炒棗仁各一兩,茯神五錢,肉 桂二錢,水煎服,一劑即可安臥而回春矣。此方用人 參以救絕,用白朮、茯神以分消水濕而止下利。又用 肉桂。以溫中而去寒。加棗仁以安心而解躁。用之得 宜。自然奏功如響也。
方
[编辑]大建中湯〈東垣下同〉
[编辑]治諸虛不足,多臥少起。
黃芪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 地骨皮 續斷 川芎藭 石斛 人參 當歸身酒浸 白芍藥 小甘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朮飲
[编辑]治脾勞虛寒。嘔吐不食。腹痛泄瀉。胸滿喜噫。多臥少起。情思不樂。腸鳴體倦。
白朮 人參 草果仁 乾薑炮 厚朴薑汁炒 肉豆蔻麵裹煨 橘皮 木香 麥糵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平胃丸〈千金方〉
[编辑]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服建中湯及服此方。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丹參三兩 苦參 葶藶 元參各二兩 芎藭 桂心各一兩
右,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四逆湯〈仲景下同〉
[编辑]治「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箇,生用 乾薑一兩半,炮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強人加附子半箇,乾薑」 加一兩半。
萎蕤湯
[编辑]治「風溫病。嘿嘿但欲眠。」
萎蕤三分 石膏一兩,碎 白薇 麻黃 川芎 羌活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葛根各半 兩〈生者可用二兩尢佳〉 青木香一分。〈冬一兩始春半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服。
黃芪人參湯〈東垣下同〉
[编辑]治「脾胃虛弱。暑傷元氣。怠惰嗜臥。」
黃芪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陳皮、 麥冬、 蒼木〈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神麯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箇
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查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麪、大料物、冷物。
交泰丸
[编辑]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乾薑炮三分, 巴豆霜五分, 人參、 桂各一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洗〈春夏所用秋冬去之〉 柴胡 川椒炒去汗,并閉目,去子 白朮各一錢五分 厚朴去皮,剉炒,各七錢〈春夏酌減〉 苦楝酒煮曬 白茯苓 砂仁各三錢 吳茱萸湯洗七次,五錢 川烏頭炮去皮臍,四錢五分 皂角水洗去皮弦 黃連〈秋冬減一錢半〉 紫菀各六錢。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
升陽補氣湯
[编辑]治飯後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
厚朴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各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右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柤大溫服,食前。
升陽益胃湯
[编辑]治脾胃虛怠惰嗜臥
黃。二兩。 半夏〈脈濇者用〉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獨活 防風 白芍 羌活各五錢 橘皮四錢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 白朮各三錢, 黃連一錢。
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柤溫服,早飯後或加至五錢。不淋,減澤瀉。
單方
[编辑]人心昏塞多忘喜臥:商陸花陰乾百日,搗末,日暮水 服方寸匕,乃臥思念所欲事,即於眠中醒悟也。〈蘇頌〉 飽食便臥,得穀勞病,令人四支煩重,嘿嘿欲臥,食畢 輒甚用大麥糵一升,椒一兩并炒,乾薑三兩,搗末。每 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三。〈肘后方〉
人耽睡臥:花穀葉曬研末,湯服一二錢,取瘥止。〈愓堯輔方〉 馬頭骨主「治喜眠,令人不睡。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 夜一。作枕亦良。」〈別錄〉
膽熱多眠:「馬頭骨灰、鐵粉各一兩,硃砂半兩,龍腦半 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竹葉湯下。」〈聖惠方〉 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欲睡:用酸棗仁一兩,生用, 全挺蠟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散。每服二錢, 水七分,煎六分溫服。〈濟眾方〉
鍼灸
[编辑]《千金方》曰:「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 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
《醫學綱目》曰:「困睡,無名指第二節尖,灸一壯,屈手指 取之。」
醫案
[编辑]《儒門事親》曰:陳州長吏一小兒,病寐而不寤三日,諸 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以大驚丸及水 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驟有驚乎』?問 於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平和,曰:『驚風之脈,當洪 大而強,今則平和,非驚風也』。」竊問其乳母:「『爾三日前 曾飲酒醉否』?蘧然笑曰:『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美, 飲一罌而睡。夫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 也。乃剉甘草、乾葛、葛花、縮砂仁、貫眾前汁,啜之立醒』。」 《衛生寶鑑》曰:「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間,感傷寒求治。 予診得兩手六脈沉數,外證卻身涼,四支厥逆,發斑 微紫,見於皮膚,脣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嗄,默默 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鬱冒,反側不安。」此證乃熱深厥 亦深,變成狐惑,其證甚急。詢之從者,乃曰:自感冒頭 痛,身體拘急,發熱惡寒,醫以百解散發之,汗出浹背, 殊不解。延他醫,皆發汗,遂至如此。予詳其平昔膏粱 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 陽明,故大便難。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 解毒湯,病減大半。復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 省椽曹德裕男婦,三月初病傷寒八九日,請予治之。 脈得沉細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開,兩手 常抱腋下,昏昏嗜臥,口舌乾燥。乃曰:「前醫留白虎加 人參湯,一服可服否?」予曰:「白虎雖云治口燥舌乾,若 執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證不可用白虎者有三。《傷寒 論》云:立夏已前,處暑已後,不可妄用」,一也;太陽證無 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況病人陰證悉具,其時春氣 尚寒,不可用,三也。仲景云:「下利清穀,急當救裏,宜四 逆湯。」遂以四逆湯三兩,加人參一兩,生薑十餘片,連 鬚蔥白九莖,水五大盞,同煎至三盞,去柤,分三服,一 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溫,翌日大汗而解。繼以理中 湯。數服而愈。
不得臥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病能論》
[编辑]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 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註〉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於五臟則安,逆留於胃,即為臥不安,有所留阻則為癰逆,故人不能少空懸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恆陰陽》之 中。
〈註〉肺朝百脈,而輸精於臟腑,肺氣逆,則氣盛而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矣。
《逆調論》
[编辑]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 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 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 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註〉陽明胃脈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所出血氣,從大絡而上注於肺,從胃脈而下注足少陰,如陽明逆則不得從其道,是以不得臥而息有音也。陽明之津液,隨氣而下注於腎,如陽明逆不得從其道,而腎之水氣,反上客於陽明,是以胃不和而臥不安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 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註〉陽明逆不得從其道而下入於腎,則腎之水氣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於胃,是以胃不和而臥不安也。故曰:腎者水臟,主藏津液,又主臥與喘也。
《厥論》
[编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 臥。
〈註〉足太陰厥,則腹滿䐜脹,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 見而妄言。
〈註〉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診要經終論》
[编辑]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註〉春令所以洩冬藏之氣也。人臥則氣歸於陰,而反洩之,故令人欲臥不得眠。氣行於陽,則目張,行於陰則目瞑。眠有所見者,目不瞑也。
《熱論》
[编辑]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 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
〈註〉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目而屬胃,故有目痛鼻乾之形證。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評熱病論》
[编辑]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
〈註〉水邪乘胃,故不得臥。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驚恐也。金畏火熱,故欬甚也。
《水熱穴論》
[编辑]《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 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 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 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註〉「五行乃水陰之所注,故皆為腎俞。」是以病水則下為胕腫大腹,上則為喘呼不得臥者,此標本俱病。蓋腎為本,肺為標,在肺則為喘呼,在腎則為水腫,肺為氣逆,故不得臥也。
《靈樞經》
[编辑]《脹論》
[编辑]脾脹者,善噦,四支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註〉吳氏曰:「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腑脹也。」
《邪客篇》
[编辑]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明, 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 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 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 以為血,以榮四支,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 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 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 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 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註〉衛氣者,慓悍滑疾,獨行於脈外,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以司晝夜之開闔。行於陽,則目張而起,行於陰,則目瞑而臥。如厥逆之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 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 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 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 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 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 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 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也。」
〈註〉衛氣之行於陰,從手足陽明下行至足,而交於
足少陰,從足少陰而注於五臟六腑,故當調此二經之氣焉。「補不足」 者,補衛氣之不足;「瀉有餘」 者,瀉厥氣之有餘;「調虛實」 者,調外內之虛實,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則臥,汗出而已」 者,正氣和而厥氣散,衛氣得從其道而出入矣。
《大惑論》
[编辑]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 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 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註〉衛氣出於陽,則目張而寤;入於陰則目瞑而臥。故衛氣留於陽,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雜病脈證治》
[编辑]《虛勞篇》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胸痹篇》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䒷蔞薤白半夏 湯主之。」
《水氣篇》曰:「太陽病,脈浮而緊,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 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然病此 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黃疸篇》曰:「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舌痿疑作身痿〉 《驚悸篇》曰:「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 不能眴,不得眠。」
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論脈證》
[编辑]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 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脣口 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 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痛苦泄注,腹滿氣 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之曰脾虛冷 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悶滿,不得臥, 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也。
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氣短。其脈平也。
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欬而不得 臥。引項上痛。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問:「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曰: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傷寒二日,陽明經受病,可 發其汗,非正陽明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身熱目 疼,鼻乾,不得臥,其脈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已。 問不欲眠。曰:「太陽證發汗,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 眠,欲飲水者,當少少與之,胃中和即愈。若脈浮、小便 不利,發渴者,五苓散主之。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 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 者,乾薑附子湯主之。若發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 眠,劇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宜梔子豉湯主之。傷 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主之。傷 寒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得眠,酸棗」湯主之。少陰 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 之。若少陰病。下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又問傷 寒差後不得眠何也。蓋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 所以病後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懊憹煩心,反覆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 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煩微汗出,虛煩者,梔子 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 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 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 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燥熱 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煩躁不得眠,五苓散或 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湯、黃連解毒湯。 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參,加䒷蔞實主之。
《元李杲十書》
[编辑]《治法》
[编辑]羌活勝濕湯加柴胡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中 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
《內經》半夏湯,治不得臥,乃去飲之劑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證辨虛實》
[编辑]不寐有二種,有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 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寐。虛者六君子湯加炒酸棗仁、炙黃芪各半錢;痰者宜溫膽湯減竹茹一半,加 南星、炒酸棗仁各半錢,下青靈丹。
自驚悸、怔忡、癲狂諸證,亦可用溫膽湯加,或同金銀 煎、竹茹,則隨其寒熱虛實而去取之,導痰湯加石菖 蒲半錢尤妙。
大抵驚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風,皆是膽涎沃心, 以致心氣不足。若用涼心之劑太過,則心火愈微,痰 涎愈盛,病愈不減。惟當以理痰氣為第一義。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或終夜煩擾,或晝夜惺惺不眠。」未經汗下而不眠,屬 陽明初證者,葛根解肌湯。在裏屬心神不清者,大承 氣湯。已經汗下不眠,津液乾,熱盛陰虛,胃不和也。太 陽發汗過多,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即愈。若脈浮而渴, 小便難者,五苓散。汗吐下後,懊憹不眠者,梔豉湯。晝 夜不眠者,酸棗仁湯。錯語乾嘔不眠者,解毒湯。譫語, 小便淋澀,煩躁少睡者,白虎加山梔。挾瘀血者,犀角 地黃湯。少陰下利而渴,或因下後不得眠者,豬苓湯。 少陰二三日,心煩不眠者,黃連雞子湯。下後陽虛脈 沉無表證,夜靜晝煩,不得眠者,宜古薑附湯,或四逆 湯加茯苓。汗多者,小建中湯。傷寒瘥後不眠者,陰氣 未復也,梔子烏梅湯,或溫膽湯加竹茹。虛者十味溫 膽湯。精神恍惚者,朱雀丸。古法不眠者,單熟酸棗散。 多眠者,生酸棗散亦好。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論治法》
[编辑]按《內經》及前哲諸論,詳考之而知不寐之故有五:一 曰氣虛,六君子湯加酸棗仁、黃芪。一曰陰虛,血少心 煩,酸棗仁一兩,生地黃五錢,米二合,煮粥食。一曰痰 滯,溫膽湯加南星、酸棗仁、雄黃末。一曰水停,輕者六 君子湯加菖蒲、遠志、蒼朮;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 橘紅、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麯、山樝之類。大端雖五, 「虛實寒熱,互有不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陶華六書》
[编辑]《傷寒證治法》
[编辑]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 目閉而臥安。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 也,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乾不得臥,則邪 在表也。若胃有燥屎,與大熱讝語,反大汗,胃中汁乾 而不得臥,則為邪在裏也。胃不和則臥不得安,故宜 散熱和胃。若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又用梔子豉湯 以湧之。至於少陰病,熱煩於內而不得眠,又宜扶陰 散熱。若瘥後不得眠者,則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 復也。有汗下太過,陽氣暴虛而不得眠者。若無熱證, 又宜陽附湯以退陰復陽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醫門法律》〈臣喻昌著〉
[编辑]《傷寒證治法》
[编辑]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 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夫《傷寒》忌見陰脈,故 仲景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今脈之微、沉、細,俱見 外證,嗜臥汗出不煩,陽不為用矣。自欲吐,陰邪上干 矣。更加自利,則臟氣必至盡絕矣。況始先不煩,今更 煩躁,始先欲寐,今更不得臥寐,所存一綫之陽,擾亂 若此,可復收乎。
下之後,復發汗,脈沉微,身無大熱者,用乾薑附子湯 為救法。其證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此證前一條云,「下之後復 發汗,必振寒,脈細微」,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誤 汗亡陽,誤下亡陰,故云內外俱虛。然不出方,以用附 子回陽,人參益陰,已有成法,不必贅也。此復教人以 精微之蘊,見亡陽一證,較亡陰倍多。然則陽用事於 晝者也,熱煩躁擾,不得眠,見於晝者若此;陰用事於 夜者也,安靜不嘔不渴,見於夜者若彼。豈附子、人參, 陰陽兩平之可施乎?必乾薑、附子,偏於辛熱,乃足回 其陽,以協於偏勝之陰也。
《景岳全書》〈臣張介賓著〉
[编辑]《論證》
[编辑]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 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 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 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 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 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舍此 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 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 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則知所以治此矣。
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 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 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 也。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大制元陽,陽為陰抑,則神索 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當養陰中之陽,及去靜中 之動,則得之矣。
凡服藥即得寐者,此得效之徵也。正以邪居神室,臥 必不寧,若藥已對證,則一匕入咽,群邪頓退,盜賊甫 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亂之機,判於頃刻,藥之效否,即 此可知。其有誤治妄投者,反以從亂,反以助虐,必致 煩惱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見幾,當以此預知之矣。
《論治》
[编辑]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 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 若有所繫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 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皆宜以養營養氣為 主治。若思慮勞倦傷心脾,以致氣虛精陷,而為怔忡 驚悸不寐者,宜壽脾煎,或歸脾湯。若七情內傷,血氣 耗損,或恐畏傷腎,或驚懼傷膽神,以精虧而無依不 寐者,宜五福飲、七福飲,或三陰煎、五君子煎,擇而用 之。若營衛俱傷,血氣大壞,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 必用大補元煎加減治之。若勞倦傷心脾,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補中益氣湯。若 思慮過度,心虛不寐而微兼煩熱者,養心湯,或酸棗 仁湯。若焦思過度,耗心血,動心火,而煩熱乾渴不寐 者,天王補心湯。若心虛火盛,煩亂內熱,而怔忡不寐 者,安神丸。若精血虛耗,兼痰氣內畜而怔忡,夜臥不 安者,「祕傳酸棗仁湯。痰盛者,十味溫膽湯。」
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 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 血氣旺則諸證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暴一寒, 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風寒之 邪必宜散,如諸柴胡飲及麻黃、桂枝、紫蘇、乾葛之類 是也。火熱之邪必宜涼,如竹茹石膏湯及芩、連、梔、蘗 之屬是也。痰飲之邪宜化痰,如溫膽湯、六安煎、導痰 湯、滾痰丸之屬是也。飲食之邪宜消滯,如大和中飲、 平胃散之屬是也。水濕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 散,或加《金匱》腎氣丸之屬是也。氣逆之邪宜行氣,如 排氣飲、四磨飲之屬是也。陰寒之邪宜溫中,如理陰 煎、理中湯之屬是也。諸如此類,亦略舉大概,未悉其 詳,仍當於各門求法治之。
徐東臯曰:「有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 鬱,而致不眠者。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火獨 亢,不得眠者。有脾倦火鬱,不得疎散,每至五更,隨氣 上升而發躁,便不成寐者。此宜用快脾解鬱,清痰降 火之法也。」
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 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 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 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 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 雖以痰火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
《石室祕錄》〈臣陳士鐸著〉
[编辑]《論治法》
[编辑]「人病心驚不安,或夜臥不睡者,人以為心之病也,誰 知非心病也,腎病也。欲安心者當治腎。」方用:人參熟 地山茱萸當歸菖蒲麥冬茯苓茯神各三兩遠志二 兩生棗仁白芥子各一兩黃連肉桂砂仁各五錢右 為末,蜜為丸,每日送下五錢,或酒或湯俱可。此方乃 治不寐耳,宜用參、苓、當歸、麥冬足矣。即或為火起不 寐,加黃連亦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茱萸補腎之藥, 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不寐者,乃心氣不歸於腎也。 今用熟地、山茱萸以補腎,則腎氣有根,自然上通於 心矣。肉桂以補命門之火,則腎氣既溫,相火有權,則 心氣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凡人臥不得安枕。方用:人參五兩遠志棗仁炒各二 兩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柏子仁一兩麥冬、茯神各 三兩陳皮五錢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一 兩,五日即安,一料全愈,名為「寧神安臥丸。」
方
[编辑]酸棗湯〈仲景下同〉
[编辑]治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一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深師》「有生薑、麥冬。」 〉
䒷蔞薤白半夏湯
[编辑]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䒷蔞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溫膽湯〈千金方下同〉
[编辑]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半夏 竹茹 枳實炒,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生薑四兩, 《甘草》一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
千里流水湯
[编辑]治虛煩不得眠
麥冬, 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薢, 人參
生薑各二兩,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 ,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编辑]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
酸棗仁五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编辑]治煩悶不得眠
枸杞白皮 生地黃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三兩, 茯苓, 知母各四兩, 人參二兩,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编辑]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知母一兩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梔豉湯〈仲景下同〉
[编辑]治「大下後。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五苓散
[编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去黑皮 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兩,不見火
右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此藥須各自秤見分兩,然後合。
豬苓湯
[编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 茯苓 阿膠炙過 澤瀉 滑石各一錢。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乾薑附子湯
[编辑]治「太陽病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一兩,炮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
黃連解毒湯
[编辑]治「時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黃連三分 黃蘗半兩 黃芩一兩 梔子四枚,劈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盞,去滓服。未知,再服進粥,以此漸差。《外臺》云:「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傳此方。諸人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梔子烏梅湯
[编辑]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 黃芩 甘草炙微赤,各半兩 柴胡一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竹葉十四片,豉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黃連阿膠湯
[编辑]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眠者。」
梔子仁半兩 黃蘗微炙 阿膠炒令黃,各一兩 黃連二兩,微炒
右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涼膈散
[编辑]一名連𧄍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裏,下證未全,煩心懊憹,不得眠,讝語狂妄等熱證。」
連𧄍一兩, 梔子, 大黃, 薄荷, 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兩半, 𥐚硝一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虛實加減。
𪔀甲丸〈綱目下同〉
[编辑]治膽虛不得眠。四支無力。
𪔀甲 酸棗仁 羌活 牛膝 黃芪 人參 五味子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
六君子湯
[编辑]治氣虛脈弱不得臥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紅 半夏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麥門冬茯苓飲子
[编辑]治「傷寒後。」 心神恍惚。不得臥。
麥門冬 赤茯苓 知母焙 芎藭 炙甘草 酸棗仁微炒 橘紅炒 檳榔各一兩
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溫服,日三服。
高枕無憂散〈醫鑑下同〉
[编辑]治「心膽虛怯,晝夜不睡,百方無效,服此劑如神。」
人參五錢 石膏三錢 陳皮 白茯苓 竹茹 半夏薑汁浸炒 枳實 麥門冬 龍眼肉
甘草各一錢半 酸棗仁炒,一錢
右剉水煎服
酸棗仁丸
[编辑]治膽氣實熱。痰迷不睡。
酸棗仁炒,二兩 青竹茹二錢半 柏子仁炒研 遠志 防風各三兩 生地黃酒洗 枳實各五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硃砂乳香為衣,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
酸棗仁湯〈圖經下同〉
[编辑]治振悸不眠
酸棗仁二升, 生薑六兩, 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右用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酸棗仁湯
[编辑]治虛煩不眠
棗仁二升 蝭母 乾薑 茯苓 芎藭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用水一斗。先煮棗仁減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加味溫膽湯
[编辑]治「病後虛煩不得臥。」 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半夏泡七次,三錢半 竹茹、 枳實炒,各一錢半 陳皮二錢二分 茯苓、 甘草各一錢一分
棗仁、炒 遠志、 五味子、 人參、 熟地黃各一錢。
右剉一劑薑棗煎服
七福飲〈景岳全書下同〉
[编辑]治五臟氣血虧損。不得臥。
人參 熟地各隨宜, 棗仁二錢,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三五分,製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理陰煎
[编辑]治脾腎中虛不寐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 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 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六安煎
[编辑]治痰滯氣逆不得臥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各一錢,去皮尖,切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
大和中飲
[编辑]治飲食留滯。積聚不寐。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樝、 麥芽各二錢, 厚朴、 澤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補元煎
[编辑]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不寐。」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當歸 枸杞各二、三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山茱茰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三陰煎
[编辑]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怔忡不寐」 等證。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芍藥酒炒 杏仁各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福飲
[编辑]治「五臟氣血虧損。怔忡不寐。」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壽脾煎
[编辑]一名「攝營煎。」 治怔忡不寐,神魂不寧,大便脫血。
白朮二三錢、 當歸、 山藥各二錢 棗仁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製,三五分 人參〈急者用一兩〉 乾薑炮,各一、二、三錢 蓮肉去心,炒,二十粒
水二鍾煎服
排氣飲
[编辑]治氣逆不寐
木香七分或一錢, 厚朴一錢, 藿香、 陳皮、 枳殼各一錢五分, 澤瀉、 香附、 烏藥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熱服。
五君子煎
[编辑]治脾胃虛寒。吐瀉不寐。
人參二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單方
[编辑]虛勞煩悶不得眠,用大棗二七枚,蔥白七莖,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千金下同〉
虛勞不得眠:酸棗、榆皮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日再為度。
又方「乾薑四兩為末,湯和頓服,覆取汗,病愈。」
骨蒸勞煩,心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一大盞半,研 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合,更煮過, 不計時服之。〈聖惠〉
晝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 之,冷即易,終夜常枕之,即愈。〈肘后方〉
膽虛不眠,心多驚悸:用酸棗一兩,炒香搗為散,每服 二錢,竹葉湯調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 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
膽虛不眠:用馬頭骨灰、乳香各一兩,酸棗仁炒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服。〈聖惠〉
鍼灸
[编辑]《甲乙經》曰:「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仆,面浮腫,足脛寒, 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善 驚,厲兌主之。」
驚不得眠。善齘。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三陰交主之。 不得臥。浮郄主之。 《醫學綱目》曰:「膽寒不得臥。竅陰一分,補之,灸」
醫案
[编辑]《儒門事親》曰:「一婦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戴 人曰:『兩手脈緩乃脾病,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議,以 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果大怒 汗出,是夜困眠,至八九日不寤,醒而食進脈平。 一婦久思不眠,余假醉而不問,婦果怒,是夜困睡。」 《醫學綱目》曰:「紹興癸丑,次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 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牀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 夕無寐,更醫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 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 也。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 肝不受邪,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 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 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疴去 體矣。」遂處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方用真珠母為 君,龍齒佐之,真珠母入《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 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不知龍齒安魂,虎 睛定魄,各從其類也。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 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 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 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在 夫人達之而已。
《萬病回春》曰:「一小兒十五歲,因用心太過,少寐驚悸, 怔忡,惡寒。先用補中益氣湯,茯苓、酸棗、遠志,惡寒漸 止;又用加味歸脾湯,驚悸少安;又用養心湯而痊。」 薛己《醫按》曰:「一婦懷抱不舒,腹脹少寐,食少痰湧,月 經頻來。」余曰:「脾統血而主涎,此鬱悶傷脾,不能攝血制涎歸源,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
《景岳全書》曰:「省中周公者,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 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通宵不寐者,凡半年餘。 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 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從來且半,皆如膏濁液,尩 羸至極,自分必死。診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胃氣 尚存,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一以養陽,一 以養陰,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 全愈。此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證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