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4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十四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四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四

  聲音門

  黃帝素問脈要精微論 宣明五氣篇 奇病論 大奇論 腹中論 脈解篇

  氣交變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憂恚無言篇 九鍼論

  扁鵲難經不治證

  孫思邈千金方風寒客中

  楊士瀛直指方大驚不語 聲出於腎

  錢乙指迷論腎怯與失音相似

  劉完素六書不能言 暴瘖

  張從政儒門事親婦人重身證

  朱震亨心法分經辨因

  危亦林得效方虛損證

  樓英醫學綱目病因有二

  李梴醫學入門證治

  徐春甫古今醫統總論證治 病分三因 證本六淫

  龔信古今醫鑑中風失音

  李時珍本草綱目雜證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方二物湯 荊芥湯 木通湯 薑橘飲 玉粉丸 芎莘散 人參清肺散 杏仁煎

  嚮聲破笛丸 犀角地黃湯 金花散 治𧏾桃仁湯 通聲膏 訶子湯 又方 發聲散

   蛤蚧丸 又方 密陀僧散 遠志丸 茯神散 加味固本丸 加味上清丸 嘹亮丸

   訶子散 柴胡升麻湯 潤肺丸 蜜脂煎 人參平補湯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人

  參固本丸 平補鎮心丹 定志丸 六味地黃丸 八味丸 二陳湯 小降氣湯 七氣

  湯 潤下丸 十味溫膽湯 小青龍湯 參蘇飲 三拗湯 華蓋散 麥門冬湯 柴胡

  清肝散 六味竹葉石膏湯 竹衣麥門冬湯 百合丸 靛花丸 荊蘇湯 人參荊芥散

   射干湯 大補元煎 左歸丸 右歸丸 五福飲 七福飲 一陰煎 二陰煎 四陰

  煎 補陰益氣煎 金水六君煎 六安煎 貝母丸 理陰煎 溫胃飲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四十四卷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四

[编辑]

聲音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脈要精微論》

[编辑]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氣篇》

[编辑]

五邪所亂,搏陰則為瘖。

足少陰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邪搏於陰,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瘖。

《奇病論》

[编辑]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 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 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十月胎出,則胞絡通而音聲復矣。

《大奇論》

[编辑]

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脈絡阻則音不出」,脈絡疏通,其音自復。故脈不至而瘖者,不須治之。其病自已。此係經脈所阻之病。與邪搏於陰而為瘖之不同也。

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 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 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陽明氣血皆多,其脈當浮大,今脈沉而鼓動帶濇,是血氣虛於內矣。大則為虛,是血氣虛於外矣。」蓋榮衛血氣,皆從內鬲而外達於形身,榮衛不足,則鬲氣虛,是以胸脅脊背之間,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榮衛氣血,雖生於陽明,主於心臟,然始於先天之腎中。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不瘖舌轉,是先天之根氣「不傷。故為可治。」如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陰陽血氣雖順而瘖者,當至三歲之久而後能復也。若年不滿二十者,臟腑正盛,血氣方殷,而反有此敗證。比及三年,五臟六腑之氣漸至消滅而死矣。

《腹中論》

[编辑]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 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 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 陽氣虛,虛則狂。

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於上。是有餘於上。反灸之。則陽熱之氣。乃入於陰而為瘖矣。砭之則陽氣外泄而虛。虛則狂矣。須風逆之氣與血相

并而後治之

《脈解篇》

[编辑]

「《太陽》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 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瘖矣。陽受氣於四末,陽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而為痱。腎氣不足則為瘖,以致少陰之氣不至,則手足厥冷矣。

《氣交變大論》

[编辑]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瘖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少陰之復,暴瘖。」

金主聲,故「暴瘖」也。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心脈濇甚為瘖。

心主言「心氣少,故為瘖。」

《經脈篇》

[编辑]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 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干於通里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虛則不能言者,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 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

陽明之別絡,與經相會於豐隆之間,而別走於足太陰之別絡,其別行者,並經脈而循於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十五大絡之氣血,皆本於胃腑水穀之所生,是以足陽明之絡,與諸經之氣相合。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經別之絡於喉嗌也。

《憂恚無言篇》

[编辑]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 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 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口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 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 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 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肺主聲,心主言,肝主語,然由足少陰腎氣之所發,故善治者,審其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當責之心肝;能語言而無音聲者,當責之脾肺;不能語言而無音聲者,此腎氣之逆也。夫憂則傷肺,肺傷則無音矣。恚怒傷肝,肝傷則語言不清矣。此音聲之戶,謂聲氣之從此而外出也。口脣開闔,而後語句清明,故為音聲之」扇。舌動而後能發言,故為音聲之機。懸雍為音聲之關。頏顙者,齶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洩,謂氣之從此而分出於口鼻者也。橫骨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故為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會厭者,為開為闔,主聲。氣之出入薄小則發聲疾,厚大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寒氣者,足少陰寒水之氣也。蓋少陰之脈,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其正氣上行,而後音聲乃發。如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謂不能開也,「發不能下」,謂不能闔也,是以至其開闔不致,而無音聲矣。

《九鍼論》

[编辑]

邪入於陰,轉則為「瘖。」

謂邪入於腎臟之陰。轉入於心臟之陽,則為「瘖」矣。

《扁鵲難經》

[编辑]

《不治證》

[编辑]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風寒客中

[编辑]

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發,故瘖不能言,宜服發表 之藥,不必治瘖。

《宋楊士瀛直指方》

[编辑]

大驚不語

[编辑]

大驚入心,則敗血頑痰填塞心竅,故瘖不能言,宜密 陀僧散、遠志丸、茯神散之類。

聲出於腎

[编辑]

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風寒 暑濕,氣血痰熱,邪氣有干於心肺者,病在上脘,隨證 解之,邪氣散則天籟鳴矣。若夫腎虛為病,不能納諸 氣以歸元,故氣逆而上,欬嗽痰壅,或鳴或脹,胸腹百 骸,俱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氣愈乏,其聲愈乾矣

《錢乙指迷論》

[编辑]

腎怯與失音相似

[编辑]

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不進藥,此非 失音,乃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當補腎,地黃丸主 之。失音乃感風寒卒病耳。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不能言

[编辑]

腎虛內奪,則為瘖痱。蓋內奪而厥,舌瘖不能言,二足 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云:瘖痱 足不履用,音聲不出者,地黃飲子主之。

燥。乾者,金肺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也。兼火熱 致金衰,耗液而損血。鬱而成燥者,由風能勝濕,熱能 耗液,故《經》云:風熱火同陽也,寒濕燥,同陰也。又燥濕 小異也,金燥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而反同於 風熱火也。又如大便乾澀,乃大腸受熱,化成燥澀。《經》 云:「諸澀枯涸。」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元 腑閉塞,不能浸潤,金受火鬱,不能發聲者是也。蓋肺 主聲也。肢痛緛戾者,風熱濕相搏,遂致偏枯,語音澀, 手足不隨。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亦以鮮矣。亦有 寒濕相鬱,榮衛不能開發貫注,多成偏枯。《經》曰:諸澀 枯涸,乾勁皴揭,屬於燥也。

暴瘖

[编辑]

暴瘖猝瘂也。金肺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於乾,乾 為天,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 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諸發語聲者,由 其形氣之鼓擊也,鼓擊者,乃健動之用也。所謂物寒 則能鳴者,水實制火,火不尅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熱 乘金肺,而神濁氣鬱,則暴瘖無聲。《經》言:「內奪而厥,則」 為瘖痱,此腎虛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婦人重身

[编辑]

夫婦人重身,九月而瘖瘂不言者,是脬之絡脈不相 接也,則不能言。《經》曰:「無治也。」雖有此論,可煎玉燭散 二兩,水一椀,同煎至七分,去查放冷,入蜜少許,時時 呷之,則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聲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分經辨因

[编辑]

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手少陰之 別脈繫舌本,故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 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此三脈亡血,則舌無血榮 養而然,治當補血。又此三脈,風熱中之,則舌脈弛縱 而然,風寒客之,則舌脈縮急而然,隨證治之。

《危亦林得效方》

[编辑]

虛損

[编辑]

虛損憔悴。氣血不足。失聲音久瘖。宜「天真丸。」服過半 月。言語自然有聲。

《明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病因有二

[编辑]

瘖者,邪入陰部也。《經》云:「邪搏於陰則為瘖。」又云:「邪入 於陰,搏則為瘖。」然有二證:一曰舌瘖,乃中風舌不轉 運之類,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 也。二曰喉瘖,乃勞嗽失音之類,但喉中聲嘶,而舌本 則能轉運言語也。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證治》

[编辑]

有氣血虛損者。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宜於十 全大補湯去桂加菖蒲、遠志。

痰塞不語,宜導痰湯加菖蒲、竹茹、人參,或芩、連。亡血 不語,宜「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甘草、菖蒲、遠志。」

《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

《總論證治》

[编辑]

聲音者,內關五臟,其為病也,因於六氣。《金匱真言論》 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音角,其聲呼;南方赤色,入 通於心,其音徵,其聲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音宮, 其聲歌;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音商,其聲哭;北方黑 色,入通於腎,其音羽,其聲呻。」此所以聲音通於五臟 者也。《直指》云:「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 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 轉,則不能語言,暴病者尚可醫治,久病者不可治也。 故心為聲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屬金,主清肅,外司皮 腠。風寒外感者,熱鬱於內,則肺金不清,欬嗽而聲啞, 故肺為聲音之門者此也。腎者人身之根本,元氣發 生之主也。腎氣一虧,則元氣寖弱,而語音瘖者有之。 《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錢氏方》小兒 吐瀉利小便過多,以致脾虛不飲食,用益黃散作效, 數日後忽爾不語,錢氏知其脾氣已復,腎氣尚虛,投 以地黃丸益腎,相繼數劑,遂能言,於是益信聲音之 根出於腎也,不誣。

病分三因

[编辑]

有內熱痰鬱,窒塞肺金,而聲啞及不出者,及有欬嗽 久遠傷氣而散者,此內因也。有外受風寒,腠理閉塞寒束於外,鬱嗽而聲啞,三拗湯之類,此外因也。又有 忽暴吸風,卒然聲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爭競,大聲 號叫,以致失聲,或因歌唱傷氣而聲不出,此不內外 因也,養息自愈。

證本六淫

[编辑]

風寒燥熱,致聲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濕相干者,鮮有 知也。經曰:「因於濕,首如裹,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 濕也。《直指》云:風寒暑濕、燥火痰氣有干於心肺者,病 在上脘,隨證解之,邪氣散則天籟鳴矣。惟夫腎虛為 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故氣奔而上,欬嗽痰壅,或喘 或脹,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為之牽掣。其嗽愈重,其 氣愈乏,其聲愈乾,君子當於受病之處圖之可也。 風寒欬嗽失音者,三拗湯主之;熱痰壅盛,聲不出者, 鹽湯探吐之;大腑祕結,上下不通,聲氣不出者,大柴 胡湯下之。此皆切於病證,其效如響應也。

凡病人久嗽聲啞,乃是元氣不足,肺氣不滋,宜補氣 養金潤燥,其聲自亮。若虛勞之人,則宜滋腎水,潤肺 金為本,訶子百藥煎收斂以治其標。標本兼治,此十 全也。久病人不語,為心氣絕者死。

《龔信古今醫鑑》

[编辑]

中風失音

[编辑]

中風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俗呼為「啞風。」小續 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或訶子清音湯亦可。然不 語豈止一端,有舌強不語,有神昏不語,有口噤不語, 有舌縱語澀,有舌麻語澀。其間治痰治風,安神養氣 血,各從活法,又難拘續命、訶子而已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

[编辑]

《雜證》

[编辑]

《音瘖》有肺熱肺痿,及風毒入肺,蟲食肺;或寒包熱,狐 惑;或失音不語,舌強不語;或痰迷;或腎虛瘖俳。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論證》

[编辑]

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弘,臟虛則聲怯,故凡五 臟之病,皆能為瘖。如以憂思積慮,久而至瘖者,心之 病也。驚恐憤鬱,猝然致瘖者,肝之病也。或以風寒襲 於皮毛,火燥刑於金臟,為欬為嗽而致瘖者,肺之病 也。或以饑飽,或以疲勞,致敗中氣,而喘促為瘖者,脾 之病也。至於酒色過傷,慾火燔爍,以致陰虧而盜氣 於陽,精竭而移槁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瘖者,此腎 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臟皆能為瘖者,其概如此。然舌 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 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 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經》曰:「言而 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之奪也,而況於無聲者乎。是 知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惟心之神、肺之氣、腎之 精三者為之主耳。然人以腎為根蔕,元氣之所由生 也。故由精化氣,由氣化神,使腎氣一虧,則元陽寖弱, 所以聲音之標在心肺,而聲音之本則在腎。觀之《經》 云:「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 也。然則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瘖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瘖也; 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瘖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 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 強也。風閉者可散而愈,火閉者可清而愈,氣閉者可 順而愈,此皆實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閉,雖曰 有虛有實,然非治節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虛者 「多而實者少,當察邪正,分緩急而治之可也。」「內奪」者, 有色慾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 恐之奪,傷其膽也;饑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 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 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然難易之辨固若此, 而猶有難易之辨者,則辨其久暫,辨其病因,乃可悉 焉。蓋暫而近者易,漸而久者難。脈緩而滑者易,脈細 而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數劑即開 者易,久藥罔效者難。此外復有號叫歌唱悲哭,及因 熱極暴飲冷水,或暴吸風寒而致瘖者,乃又其易者 也。若此者,但知養息,則弗藥可愈,是皆所當辨者。

《論治》

[编辑]

風寒襲於皮毛,則熱鬱於內,肺金不清,而閉塞喉竅, 欬嗽甚而聲瘖者,宜參蘇飲、二陳湯、小青龍湯、金水 六君煎、三拗湯之類以散之。

火邪侵肺,上焦熱甚而聲瘖者,宜四陰煎麥門冬湯 主之。心火盛者,二陰煎。胃火上炎者,竹葉石膏湯。肝 膽火盛者,柴胡清肝湯之類主之。勞瘵痰嗽挾火者, 竹葉麥門冬湯主之。

肝邪暴逆,氣閉為瘖者,宜小降氣湯、潤下丸、七氣湯 之類主之。

痰氣滯逆為瘖者,如二陳湯、六安煎、貝母丸、潤下丸 之類,皆治標之可用者,或用鹽湯探吐之亦可。其有 虛痰,或痰火之甚者,當於痰飲門參酌治之。

虛損為瘖者,凡聲音之病,惟此最多,當辨而治之。凡色慾傷陰,病在腎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歸丸、右歸 丸、人參平肺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兼肺火者,宜 一陰煎、四陰煎、人參固本丸之類,擇而用之。

凡大驚大恐,猝然致瘖者,肝膽受傷也,宜七福飲、五 福飲、十味溫膽湯、平補鎮心丹、定志丸之類主之。 凡饑餒疲勞,以致中氣大損而為瘖者,其病在脾,宜 歸脾湯、理陰煎、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溫胃飲之 類主之。

凡憂思過度,致損心脾而為瘖者,宜七福飲、歸脾湯 之類主之。

凡病人久嗽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 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 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末,庶可保 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妄行消 耗,則未有一免者矣。

凡患風毒或病喉癰,病既愈而聲則瘖者,此其懸雍 已損,雖瘖無害也,不必治之。

[编辑]

二物湯

[编辑]

治風寒邪氣。留滯失音。

薄桂二錢。 石菖蒲一錢。

右咀新水煎細呷

荊芥湯

[编辑]

失音通用

荊芥穗 紫蘇葉 陳皮 木通 當歸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煎服

木通湯

[编辑]

治諸風失音

石菖蒲 防風 羌活 直殭蠶炒 全蠍焙 桑螵蛸 木通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炒,五錢

右咀,每服三錢,薑五片,蘇葉五片,煎服。

薑橘飲

[编辑]

治風痰、風毒纏喉不語。

南星略炒,半兩 生薑四兩 橘皮三錢

右咀,每服三錢,紫蘇五葉煎服。

玉粉丸寶鑑

[编辑]

治冬月寒痰結於咽喉,不利,語言不出。《鍼經》云:「寒氣客於會厭,卒如啞,宜服此藥。」

桂心 草烏各一字 半夏泡,五錢。

右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芎莘散得效

[编辑]

治熱痰壅盛,失音聲不出,是燥熱所致,用此即效。

川芎 細莘、 防風、 桔梗、 白芷、 桑白皮、 羌活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二片,薄荷三葉,水煎服。

人參清肺散

[编辑]

治痰嗽咽乾聲不出

人參 陳皮 貝母炒,各一錢半 䕀冬花七分 半夏 桔梗 茯苓 知母 桑白皮 川黃連 枳殼 杏仁研,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右剉,分作二貼,每服薑三片,水煎服。

杏仁煎直指

[编辑]

治欬嗽失音聲不出

杏仁泥、 砂糖屑, 白蜜、 生薑汁各一盞。

桑白皮 木通 貝母炒,各一兩五錢 紫菀 五味子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右六味剉,以水五升,煎至半升,去滓,入杏、蜜、糖、薑,再煎成稀膏。每取一匙,含化咽下。或加知母、䕀冬花尤效。

嚮聲破笛丸回春

[编辑]

治謳歌動火,失音不語者,服之神效。

連𧄍 桔梗 甘草各二兩五錢 薄荷葉四兩 砂仁 訶子煨 大黃酒蒸,各一兩 川芎五錢 《百藥煎》二兩

右為細末,雞子清和丸彈子大,臨臥噙化一丸。

犀角地黃湯

[编辑]

治熱入血室,心忪不語,眩冒迷忘,失音。

生地黃四兩, 犀角、 牡丹皮、 芍藥各五錢。

右咀,每服四錢,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金花散

[编辑]

治失聲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

右,三更後仰臥,隨意食之。熱證通用,聲即開。

治𧏾桃仁湯

[编辑]

治狐惑。蟲食其臟。上脣瘡。其聲啞。

桃仁去皮,炒 槐子 艾葉各一兩 大棗十五枚

右,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次服。

通聲膏

[编辑]

治欬嗽氣促。胸中滿悶。語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 人參 桂心 木通 五味子 䕀冬花 石菖蒲 竹茹 生薑汁 白蜜各二升 棗肉 細莘 酥各二兩

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內酥蜜薑棗,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溫酒一小盞化下,或不用酒,噙化。

訶子湯河間下同

[编辑]

治失音不能言語

訶子四箇,半生半炮 桔梗一兩,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一盞,水一盞,煎五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愈。《醫鑒》名訶子清音湯。蓋桔梗通利肺氣,訶子泄肺導氣,童便降火甚速。

又方

[编辑]

治前證

桔梗三兩, 大訶子四箇, 甘草二兩,製同上。

每服一錢匕,入沙糖一小塊,不用童便,獨用水五盞,煎至三盞,時時細呷,一日服盡,其效甚速。

發聲散海藏

[编辑]

治咽喉語聲不出

䒷蔞皮剉 白殭蠶去頭 甘草各等分,並炒黃。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或生薑自然汁調下,用五分,緜裹噙化,嚥津亦得,日兩三服。一方有桔梗。

蛤蚧丸丹溪

[编辑]

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并作《久欬失音》。

蛤蚧一對,去嘴足,水浸去膜,刮了血脈,用米酢炙 訶子煨 阿膠炒 生地黃 製甘草 麥門冬 北細莘各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棗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

又方千金

[编辑]

治暴嗽失音語不出

杏仁研如泥, 生薑汁、 沙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兩, 通草、 貝母各四兩, 桑白皮五兩

右以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滓,入「杏仁泥、薑汁、白蜜和勻,微火煎取四升。初服四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密陀僧散虞世

[编辑]

治驚氣入心。瘖不能言。

密陀僧研極細末。

每用一錢。茶清調下。或熱酒調下。有熱者。麝香湯調下。昔有人為虎蛇所驚久瘖。服此即愈。

遠志丸本事

[编辑]

治因驚言語顛錯

遠志薑製 南星牛膽製 白附子 白茯神 人參 酸棗仁炒,各五錢 硃砂三錢,水飛

麝香一錢, 金箔五片。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硃砂為衣,薄荷湯下三十丸,日再服。

茯神散本事

[编辑]

治同上

茯神 生乾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桔梗 白茯苓 遠志薑製。

右為末,每二錢,水二盞,燈心一錢,大棗二枚,同煎至七分服之。有一婦年七十四歲,因戎亂為驚疾,服《二方》得效。

加味固本丸入門

[编辑]

治「男女聲音不清,或失音。」

生地、 熟地、 當歸、 黃蘗蜜炙 茯苓各一兩, 烏梅肉十五箇, 訶子、 天冬鹽炒 麥冬鹽炒 知母、 阿膠珠各五錢 人參三錢, 《人乳》

牛乳、 梨汁各一椀

右為末,和勻,蜜丸黃豆大,以訶子湯或蘿蔔湯下八十丸或百丸。《醫鑑》名「鐵笛丸。」

加味上清丸回春

[编辑]

清聲潤肺,止欬嗽,爽氣寧神。

《白沙糖》八兩, 薄荷葉四兩, 柿霜四兩, 硼砂、 元明粉、 寒水石、 烏梅肉各五錢, 片腦五分。

右為末,甘草水熬成膏,和丸芡實大。每一丸噙化,茶湯下。

嘹亮丸回春

[编辑]

治久失音聲啞

香椿芽汁四兩,「如無,用淡香椿芽為末四兩代之。」 人乳 白蜜、 梨汁各四兩

右和勻,重湯煮熟,不拘時服,白湯送下。

訶子散丹溪

[编辑]

治欬嗽聲音不出

訶子皮三錢,半生半炒 桔梗五錢,半生半炒 甘草二錢,半生半炒 木通三錢

右剉,分二劑,每一劑水煎,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小

盞臨臥咽下

柴胡升麻湯醫鑑

[编辑]

治傷寒欬嗽聲嘶。或咽痛。

柴胡 黃芩 半夏 升麻 葛根 桑白皮 枳實 桔梗 知母 貝母 元參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潤肺丸入門下同

[编辑]

治久嗽聲嘶。語音不出。

訶子皮、 五倍子、 五味子、 片芩、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蜜丸櫻桃大,每一丸,噙化咽下。

蜜脂煎

[编辑]

治暴失音聲嘶。常服潤肺。

豬脂二斤,熬去查。 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

右入磁器內,俟成膏,不拘時挑服一匙。

人參平補湯

[编辑]

治腎虛聲不出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黃 白芍藥 杜仲 白茯苓 菟絲子 北五味子 川巴戟 橘紅 半夏製,各六分 牛膝 白朮 破故紙 益智 胡盧巴 甘草炙,各三分 石菖蒲二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水煎,五更初腎氣開時,不許欬唾言語,默默服之,《回春》名「滋腎湯。」

補中益氣湯東垣

[编辑]

人參 黃芪炒 白朮炒 甘草製,各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歸脾湯

[编辑]

人參 黃芪 白朮、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製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加龍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服。

人參固本丸

[编辑]

人參二兩 天冬炒 麥冬炒 生地黃各四兩 熟地黃四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溫酒或淡鹽湯下。中寒之人不可服。

平補鎮心丹

[编辑]

人參 龍齒各二兩五錢 白茯苓 白茯神 麥冬 五味各一兩二錢五分 山藥薑汁炒 天冬 車前子 遠志製 熟地酒蒸,各一兩半 棗仁炒三錢 硃砂一兩五錢為衣。

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飲或溫酒下。

定志丸

[编辑]

人參 茯苓各二兩 菖蒲 遠志製,各一兩

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六味地黃丸

[编辑]

熟地八兩,蒸搗 山茱茰 山藥炒,各四兩 牡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右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

八味丸

[编辑]

即前方「六味地黃丸」加肉桂、製附子各一兩。

二陳湯

[编辑]

陳皮 半夏製,各三錢 茯苓二錢, 製甘草一錢

水二鍾。薑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小降氣湯

[编辑]

家紫蘇 台烏藥、 白芍藥 陳皮各二錢。

製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七氣湯

[编辑]

半夏製,五兩 人參 肉桂 甘草製,各一兩

右每服三五錢,水一鍾半,薑三片,煎八分服。

潤下丸

[编辑]

橘紅一斤,鹽五錢,水浸,同煮乾, 製甘草一兩。

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滾白湯下。

十味溫膽湯

[编辑]

半夏湯泡 枳實麩炒,各二錢 廣陳皮二錢 茯苓錢半 人參、 熟地、 棗仁炒 遠志、製 五味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小青龍湯

[编辑]

半夏 五味各半斤 麻黃去節 桂枝 芍藥 甘草 乾薑 細莘各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今當隨證輕重,酌宜用之。

參蘇飲

[编辑]

人參、 蘇葉、 乾葛、 前胡、 陳皮、 白茯苓、 枳殼、 半夏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三拗湯===
考證
麻黃連節 杏仁連皮尖 生甘草

右咀,每服五錢,薑三五片,水煎,食遠服。

華蓋散

[编辑]

麻黃去節 蘇子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麥門冬湯

[编辑]

天冬、 麥冬、 桑白皮各七分, 五味九粒。

紫菀茸、 貝母各六分,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淡竹葉、 生地各一錢。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柴胡清肝散

[编辑]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各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連𧄍、 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六味竹葉石膏湯

[编辑]

石膏、煆、 淡竹葉、 桔梗、 薄荷葉、 木通。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竹衣麥門冬湯

[编辑]

《竹衣》:取金竹內衣膜鮮者一錢。 《竹瀝》:取金竹者 竹茹彈子大一丸, 甘草、 橘紅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錢, 杏仁七粒去皮尖研 麥冬二錢。

右咀,水一鍾半,加竹葉十四片,煎七分,入竹瀝一盃,和勻服。

百合丸

[编辑]

百合 百藥煎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薏苡仁 訶子等分。

右為末,雞子清和丸彈子大,臨臥噙化,或用蜜丸亦妙。

靛花丸

[编辑]

靛花 薄荷葉蘇州者。

右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睡噙化。

荊蘇湯直指

[编辑]

治感風寒卒瘂及失音通用。

荊芥穗、 紫蘇葉 木通 橘紅 當歸、 辢桂、 石菖蒲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人參荊芥散丹溪

[编辑]

治感冒風寒。言語不出。咽乾鼻涕。

人參 荊芥穗 陳皮 桔梗 半夏 杏仁 通草 北細莘 麻黃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薑五片,水煎服。

射干湯仲景

[编辑]

治「天行暴寒,熱伏於內,欬嗽不得息。喉瘂失聲。或乾嗽無唾,喉中如梗。」

半夏二錢, 杏仁、 陳皮、 桂心、 枳實各一錢, 射干、 當歸、 獨活、 麻黃、 紫菀、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薑五片,水煎服。

大補元煎

[编辑]

治色慾傷陰成瘖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枸杞、 當歸各三錢, 山茱茰、 製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编辑]

治前證

熟地八兩 山藥炒 山萸肉 枸杞 菟絲製 鹿膠炒珠 龜膠炒珠,各四兩 牛膝酒蒸,三兩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

[编辑]

治前證

熟地八兩 山藥炒 枸杞微炒 鹿角膠炒珠 菟絲子製 杜仲薑汁炒,各四兩 當歸身

山萸肉各三兩, 製附子二兩,漸加至五六兩 肉桂二兩,漸加至四兩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 ,其效尤速。

五福飲

[编辑]

治大驚猝恐致瘖

人參 熟地並隨宜。 當歸三錢 炙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炒。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亦可。

七福飲

[编辑]

治前證

人參 熟地並隨宜 當歸三錢 製甘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五分 棗仁二錢 遠志製,三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亦可。

===一陰煎===

治「色慾傷陰兼火,致成瘖者。」

熟地五錢, 芍藥、 生地、 麥冬、 丹皮各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二陰煎

[编辑]

治前證

生地、 麥門冬各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 黃連各一錢, 白茯苓、 元參、 木通各一錢半。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四陰煎

[编辑]

治前證

生地三錢, 麥冬、 芍藥、 百合、 沙參各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補陰益氣煎

[编辑]

治「中氣大虛而瘖者。」

人參 當歸 山藥炒,各二錢 陳皮 製甘草 柴胡各一錢 熟地三錢,或一兩 升麻五分火浮去之

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金水六君煎

[编辑]

治風寒外襲,欬嗽而瘖者。

熟地黃五錢, 陳皮一錢五分, 當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 製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六安煎

[编辑]

治痰氣致瘖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二三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各一錢,去皮尖 白芥子七分。老弱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貝母丸

[编辑]

治前證

貝母一兩。

為末。用沙糖或蜜和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

理陰煎

[编辑]

治「中氣大損」 而瘖者。

熟地黃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製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

溫胃飲

[编辑]

治前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白扁豆二錢,炒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陳皮 製甘草各一錢 當歸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單方

[编辑]

失聲不出:用蘿蔔搗自然汁,入薑汁少許,時時飲之, 聲則出。本草下同

又方:密陀僧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點茶飲之,聲即出。 又方:皂角一條去皮子,蘿蔔三枚,煎服,數次聲則出 風冷寒鬱失音。用桂心為末,頻放舌下,漸漸嚥汁,聲 自出。丹溪下同

卒啞: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別杵桂一分,和搗如泥, 每用杏核大,綿裹噙,細細嚥之,日三夜五。

欬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蜂蜜調服 之。

風冷失音:以紫梗荊芥根一兩,研汁,入酒相和,溫飲 半盞,服無時。聖惠

風冷失音。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兩絞汁。酒一大盞。 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鍾。聖濟總錄

卒失音:陳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肘后 熱病聲瘖,黃芩麥門冬為丸服。本草下同

肺熱聲瘖,人參、訶子,末同噙之。

聲啞牛蒡子、桔梗、甘草。煎服。

又方「青黛、薄荷,蜜丸含之。」

失聲不出:馬勃、馬牙硝、沙糖丸服。

欬嗽失音:萊菔同皂莢煎服。

客熱中風不語:梨汁、竹瀝、荊瀝、生地汁,熬膏服。 風熱失音:「槐花炒嚼。」

感寒失音,訶黎勒、桔梗、甘草、童便,水煎服。久欬嗽失 音,加木通。

肺癰失音:「杉木灰瀝汁飲良。」

痰熱失音,中風不語,天竺黃煎汁飲。

瘂病:蟬蛻為末,水和服。 風熱失音:「犀角磨水服之。」

肺傷失音:豬脂同生薑煮,蘸白芨末食。

肺熱暴瘂:豬油一斤,煉入白蜜,時服一匙。 失音人乳、竹瀝各二升,溫服。摘元

卒不得語,人乳和酒服。

中風不語,舌強三年「陳醬人乳汁各五合相和研,以 生布絞汁,隨時少少與服,良久當語。」聖惠久欬失音:人尿服之良。本草下同

諸風口噤不語。天南星、蘇葉、生薑煎服。

諸風口噤不語:荊芥為末,童便、酒煎服。

風瘂不語,黃芪、防風煎湯熏之。 男女中風,口噤不語,紅花、乳香同服。

口卒噤瘂附子吹之。 卒然失音。黑大豆同青竹篦子煮服。

卒不得語:豉汁合美酒服。

咽傷聲破,酒調乾薑末服。

卒風不語,生薑安舌下嚥津。

偏風失音不語:杏仁生吞良。

尸咽痛痒。語音不出。有蟲食咽。榧子蕪荑杏仁桂蜜 為丸噙。

風僻失音,桂安舌下嚥津。

又方桂同菖蒲煎服。

卒風不語:楮枝葉,煮酒服。

失音不語:東家雞棲木燒灰,水服盡一升效。

驚氣入心。瘖不能言。密陀僧茶服一匙。

尸咽語聲不出:《履鼻繩》燒灰水服。

中風失音:白殭蠶酒服。

中風舌瘖不語,龜尿點舌下良。

卒忤不語:真珠為末,雞冠血和丸,納口中。

中風痰迷失音:雞屎白水煮服。

中風失音,百藥不效:亂髮灰同桂末酒服。

石菖蒲出音聲煎服或末服並佳。

通草出音聲,可煎服之佳。

杏仁可和酪作湯,益潤肺氣,又欲好聲。「杏仁一升,去 皮尖,熬酥一兩,蜜少許,和丸梧子大」,米飲下十五丸, 或二十丸。

感寒失音:取桂心為細末,含之咽汁。

咽喉痒痛,失音不語:桂心、杏仁各一兩,為末,蜜丸櫻 桃大,綿裹含化嚥汁。

卒失聲,聲噎不出:用苦竹葉濃煎飲之。

卒失聲音不出:「橘皮濃煮取汁,頻服。」

中風失音不語:用梨生搗取汁,每服一合,日再。 乾柿潤聲喉,可水漬常服之。

胡麻油主瘖,瘂能潤肺故也。可和竹瀝、薑汁、童便等 服之。

童子尿,主久嗽失音,由其能降火故也。又云:「人尿益 聲,可溫服之。」

雞子多食,令人有聲,以水煮兩沸,合水服之。

鍼灸

[编辑]

《靈樞經》曰:「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難言,甚則不能 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暴瘖氣梗,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其言,微 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入於 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舌本強視,盛則瀉之,虛則 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別而上行,入 於心中,繫舌本,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下絡喉 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取之所別。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 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寒氣 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 音。」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 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喉痹卒瘖,取豐隆。

暴瘖氣喘,取「扶突、廉泉。」

厥氣走喉不能言,取《照海》。

「卒然無音。」取天突。

《甲乙經》曰:「欬,上氣喘,暴瘖不能言,及舌下挾縫青脈, 頸有大氣,喉痹,咽中乾急,不得息,喉中鳴,翕翕寒熱, 項腫肩痛,胸滿,腹皮熱,衄氣短哽,心痛,隱疹頭痛,面 皮赤熱,身肉盡不仁,天突主之。」

瘖不能言,刺腦戶。

暴瘖不能言。喉嗌痛。刺風府。

舌緩瘖不能言,刺瘖門。

喉痹,瘖不能言,天突主之。

暴瘖氣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 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瘖不能言,期門主之。

暴瘖不能言,支溝主之瘖不能言,合谷及湧泉、陽交主之。

癲疾狂,瘈瘲眩仆,癲疾瘖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 之。

《衛生寶鑑》曰:「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取足陽明頰 車、地倉,左治右,右治左。」

瘖不能言,取手少陰陰郄,或手少陽、三陽絡。 暴瘖不語,取靈道,或「支溝。」

暴瘖不能言,取手太陽天窗,或足少陰通谷,或手厥 陰間使。

《資生方》曰:「舌緩不能言,取瘂門;舌下腫難言,取廉泉。」

導引

[编辑]

《保生祕要》曰:「失聲導引法,心頭推開至臍,想腎水升 至肺潤之,呼吸歸丹田,以調其息。」

口不能言《導引法》先推開肺經,運腎水洗其心肺,又 推其舌肋,肺如華蓋,覆於心頭。不能言者,是火旺肺 燥,非腎水不能潤之。

醫案

[编辑]

《丹溪心法》曰:「一人患乾欬嗽,聲瘂,用白朮二錢,人參、 橘紅各一錢半,半夏麴一錢,白茯苓、桑白皮、天門冬 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味子二十粒,知母、地骨 皮、䒷蔞仁、桔梗各五分,作一貼,入薑三片,煎服。夏加 黃芩五分,仍與四物湯,入童便、竹瀝、薑汁,并炒黃蘗 二藥,晝夜相間服兩月,聲出而愈。」

俞繼道遺精,誤服參、芪及升浮劑,遂氣壅於上焦,而 瘖聲不出。用香附、童便浸透為末,調服,而疎通上焦 以治瘖。又用蛤粉、青黛為君,黃蘗、知母、香附佐之為 丸,而填補下焦以治遺。十餘日良愈。

孫兆《口訣》云:內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遷入,經半 月,飲酒大醉,臥起失音,不能語。孫用補心氣薯蕷丸, 以細莘、川芎治濕,十日其病漸減,二十日全愈。曹既 安,見上問誰醫?曰:「孫兆郎中。」上乃召問曰:「曹何疾也?」 對曰:「凡新宅壁土皆濕,地亦多陰,人乍來,陰氣未散。 曹心氣素虛,飲酒至醉,毛竅皆開,陰濕之氣,從而入」 乘心經,心經既虛而濕氣又乘之,所以不能語。臣先 用薯蕷丸使心氣壯,然後以川芎細莘去濕氣,所以 能語也。

《醫學綱目》云:「人舌短,言語不辯,乃痰涎閉塞舌本之 脈而然。嘗治一中年男子,傷寒身熱,師與傷寒藥五 貼,日後變神昏而瘖,遂作體虛有痰治之。人參五錢, 黃芪、白朮、當歸、陳皮各一錢,煎湯,入竹瀝、薑汁飲之, 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漸能轉 運言語,熱除而瘥。蓋腎足少陰之脈挾舌本,脾足太」 陰之脈,連舌本;心手少陰之別繫舌本。故此三脈虛, 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 此三脈亡血,則舌無血,營養而瘖。《經》云:「刺足少陰脈, 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 不止為瘖。」治當以前方加補血藥也。

一男子年五十餘歲,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舌不能 語,但渴飲水,脈略數。與歸、芎、芍、地各一兩,朮、參各二 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入竹瀝、童便、薑汁,至二十 餘貼,能言。若此三脈,「風熱中之則其脈弛縱,故舌亦 弛縱,不能轉運而瘖;風寒客之則其脈縮急,故舌強 舌卷而瘖。」

一男子久病痰嗽,忽感風寒,食酒肉,遂厥氣走喉,病 暴瘖。灸豐隆二穴各三壯,照海二穴各一壯,其聲立 出。仍用黃芩降火為君,杏仁、陳皮、桔梗瀉厥氣為臣, 訶子泄逆氣,甘草和元氣為佐,服之良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