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君/再生與共存
推薦書:Baptiste Morizot/著,林佑軒/譯《重燃生之燼火: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衛城出版)
如果生命是火焰,那麼大自然有一天是否會成為一片灰燼?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是否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廢墟?
世界各地正以各種災難提醒我們,那或許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很可能就是明天過後的真實場景。環保行動刻不容緩,而我們該如何面對岌岌可危的現況?
《重燃生之燼火》是法國生態學家兼作家巴諦斯特‧莫席左繼《生之奧義》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作品,在這本書中,他延續了對自然保育的深刻關懷,並提出了比傳統環保觀念更符合現實的觀點:自然保育的終極目標並不是復原到人類干預之前的原初狀態,而是尋找一種能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方式,讓人類的活動不僅不破壞環境,而且還能促進環境的持續更新與自我修復。保育與開發、自然與人類可以不再二元對立,進而和諧共生。
過去的環保意識多半停留在保護的層面,意圖以減少破壞、修復創傷的方式來恢復自然。而莫席左認為我們對自然該進行的不只是保護,更重要的是再生,讓生態系統能自我修復、自我延展。也就是說,人類不再只是環境的破壞者,而是潛在的生態共生者,一如本書的副書名,「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
人類世(Anthropocene)是一個尚未被正式認可的地質概念,用以描述地球最晚近的地質年代,這個詞語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提出,意旨在說明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已經大到可以單獨劃分為一個新的地質時期。在人類世中,人類活動引發了許多深遠的影響,包括氣候變遷、多種生物滅絕、土地和水資源的敗壞、各種化學汙染等等,人類的存在確實對地球帶來許多傷害,目前我們也正在承受其中的苦果。
莫席左認為,既然人類的存在是個不爭的事實,那麼與其不切實際地嚮往沒有人類的淨土,想方設法把地球恢復到原廠設定般的初始狀態,不如學習如何與自然共生共存;所以,人類不僅該停止對地球的破壞,更要積極參與自然的自我復甦,成為生態系統的共創者。自然是動態的,充滿了變化,共存於世的人類不應該自外於這個流動的過程,而是必須謙卑地融入其中,尋找共生的可能性。
莫席左並且強調,真正能讓我們投入與行動的,來自於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情感連結,所以,在山間觀察野狼的生活,在河邊凝視雲朵的倒影,或是在森林中靜靜聆聽風聲,這些美好的時刻都能讓人深刻地感受自然的美麗與珍貴,並進一步意識到保護一切生靈與自然環境的必要性。這種情感的連結,是一種比單純的理性更強大的力量。也只有當我們真正擁有對世界發自內心的愛,才能產生堅定的環保意識。
除了情感層面的連結,本書也從實際層面呼籲,環保行動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全球性的共同合作,僅靠個人的節能減碳無法真正逆轉地球危機,唯有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協作,才能為自然創造再生的條件。永續發展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需要全面具體落實的生活方式。
如果生命是火焰,那麼在經歷消亡與衰落後,仍然保有重新燃起的潛力,猶如一堆燼火中殘留的火星,雖然微弱,但只需少許助力就有再度熊熊燃燒的能量。即使地球傷痕累累,各處一息尚存的燼火仍然存在,等待著人類同心協力的覺醒與行動;相信我們不僅有能力扭轉局勢,也有機會以更美好的方式,重新書寫人類世的故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