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蘇柏璇醫師指出,門診與類流感相關的主訴如喉嚨痛、咳嗽、有濃痰、發燒、肌肉痠痛、骨頭痠痛、頭痛、疲勞感等。除了疾病治療外,也發現有不少民眾希望藉由中醫提升免疫力,避免類流感上身,人數約增加1成。
蘇柏璇表示,中醫理論提及的「正氣」,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抵抗力」、「免疫力」。免疫力是身體的防禦系統,影響免疫力的因素眾多,常見使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包括:
●生活作息不規律;
●飲食不均衡:挑食、吃太多生冷及肥膩、熱量高的食物;
●精神壓力過大、過度疲勞;
●慢性疾病;
●長期服用特定藥物,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腫瘤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物等。
中醫調理外,同時調整作息、飲食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增強免疫力必須從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脾胃等方面著手,再輔以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的改變:
1、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增強脾胃功能有助產生充足的氣血,維持免疫力;飲食上可加入健脾益氣的藥物,如紅棗、山藥、黨參、白朮等,並避免過食生冷。
2、養肺固表:類流感的流行季節常伴隨寒冷氣候,會對肺和表層的免疫功能產生挑戰;可服用有助於提升肺氣的藥材,如人參、黃耆、防風等。
3、補腎陰腎陽:腎為先天之本,對免疫系統也有重要影響;可適當服用補腎陰腎陽的藥材,如肉蓯蓉、菟絲子、枸杞、黑芝麻等。
4、保持情緒愉快:中醫認為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內臟功能,造成肝鬱氣滯進而影響免疫力。因此,保持情緒穩定、減少焦慮和壓力,對免疫系統非常有幫助;可酌量服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香附或飲用玫瑰花茶。
5、善用中醫三伏貼:除中藥外,三伏貼是内病外治的保養方法,在特定節氣將溫熱屬性的中藥餅敷貼特定穴位,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寒邪以調節整體免疫系統。
延伸閱讀:
確診流感怎麼吃?兩階段舒緩不適、增強免疫
但如果已經確診流感,又該怎麼吃才好?全台最大線上營養師平台「好食課」,曾邀請新北市新莊超群診所中醫師康智勛來解析。康智勛指出,確診流感後,飲食上可分兩階段調整,以舒緩不適、增強免疫力。
感冒期間》避免甜食、水果、加工製品
只要有咳嗽、有痰,請儘量避免甜的、水果類,避免生痰增加不適;也絕對要減少加工製品的攝取,即使這些毒素或負擔不會立即致病,卻會讓身體累積很多小毛病。
感冒後期》可吃秋葵、山藥、白蘿蔔保護呼吸道粘膜
感冒到後期通常會轉變成乾咳、乾癢,這時除了吃藥,也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黏液」的食物,如秋葵、山藥、蓮藕、白蘿蔔、白木耳等,這些食物的黏液可以保護呼吸道黏膜,對於平常容易亂吃、胃酸容易過多的人也有保護胃壁的效果。
康智勛提醒,調整飲食之外,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若喝水喝到反胃,可以加少量蜂蜜「潤」肺;而容易乾眼、掉頭髮的人,也可以泡枸杞水,約取15~20克枸杞泡水來喝,濃度則視各人喜好,但記得枸杞一定要吃掉,對皮膚也有保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