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大腸癌
共找到
858
筆 文章
-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112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冠、新冠肺炎降至第6名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112年十大死因趨勢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3.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5 、65歲以上自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十大癌症 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而癌症的部份,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我國癌症死亡發生時鐘較111年快轉14秒,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10分7秒快了14秒鐘;112年我國5萬3126人死於癌症,111年是5萬1927人,增加了1199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上升2.2%。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李秋嬿說,整體癌症時鐘雖然快轉,但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112年死亡人數為7724人,平均1小時8分2秒有1人死亡,較111年1小時7分32秒,變慢了30秒,而111年又比110年1小時5分56秒,慢了1分36秒。此影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因排名,從107至110年的第10名,去年再降至第12名。至於十大癌症中,標準化死亡率上升成長較多的有女性乳癌、食道癌,其他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前列腺癌則有下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比為8成7,並於65至74歲增加較為明顯,以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但前列腺癌、胃癌則排名順位往前,威脅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必須多加留意。
-
2024-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菜豆是蔬菜類還是豆類?營養師教簡易方法辨別哪些豆子屬於「蔬菜豆」
蔬菜有益健康,有人把各種豆子當作吃蔬菜,有些賣場也把豆類放在蔬菜區。然而豆子種類多,屬於蔬菜的只有一部分。有些豆子主成分是蛋白質,有些大多澱粉,吃錯了反而變胖、血糖飆升,到底哪些豆類才是蔬菜呢?常見的蔬菜豆:甜豆〡荷蘭豆〡四季豆〡豇豆〡粉豆〡醜豆。四季豆、甜豌豆、豇豆等,口感明顯與澱粉豆不同。蔬菜除了容易分辨的葉菜類,還有花葉、果菜與各種菇類。豆類蔬菜是歸屬蔬菜的豆科植物,富含膳食纖維、低熱量。許多人分不清楚吃的是什麼豆、算不算蔬菜。奇美醫學中心營養師洪嘉享表示,還是有簡易方法判斷,例如菜豆、荷蘭豆、四季豆、豇豆、甜豌豆等,豆莢等部位鮮嫩、吃起來爽脆清甜的應該就是蔬菜,尤其通常「具有鮮脆的口感且富含水分,吃起來帶有自然的鮮甜味」。除了營養成分,在口感上跟「全穀雜糧類」的乾豆類例如紅豆、綠豆,及「豆魚蛋肉類」的豆類例如黃豆,都可明顯區別。市場菜豆名稱多樣、果莢不同,都屬於高纖一族。許多菜市場容易買到的條狀菜豆,看起來都很像,很多人都管它叫四季豆,但真正學名是「菜豆」。包括敏豆、豆角、玉豆、刀豆、芸豆、粉豆、醜豆等都歸類於「菜豆屬」,又因果莢外型差異而有不同名稱。醜豆果莢扁長,側邊曲線扭曲,豆仁圓且凸起,因不美觀被稱醜豆,不過醜豆果莢肉質厚又軟嫩。民眾常用台語稱呼「敏豆仔」的豆子,則是一種淡綠色圓莢四季豆,豆莢細長,種子較不突出,表面較平順,口感清脆帶甜,也是高纖一族蔬菜。而菜市場攤販經常叫賣的「菜豆仔」,在植物學上的歸類其實不是菜豆,而是「豇豆」。豇豆果莢圓直形,有青皮、白皮、紫紅皮等品種。細長形狀約30到50公分長,又稱作長豆,和一般20公分左右的菜豆大不同,很好分辨。富含多種營養素,對穩定血糖、血壓都有幫助。豆類蔬菜除了口感佳,也富含多種營養,像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與各種礦物質(鐵、鉀、鎂),對於血糖及血壓的穩定都有幫助,不過對於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則要適當攝取。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蔬菜攝取量為三份,一份約生重100公克,豆類蔬菜可搭配其他類蔬菜食用,以達每日建議攝取量。豆類蔬菜膳食纖維高、熱量低,能增加腸道內益菌活動,促進腸道蠕動、軟化糞便,預防及紓緩便祕,幫助排除腸道廢物,間接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料理前去除豆莢側面筋絲,才不會影響美味。洪嘉享指出,豆類蔬菜也因富含膳食纖維,需較長時間咀嚼,能增加飽足感、降低食欲,相對有助飲食控制和減重。而水溶性纖維也可延緩胃排空、降低葡萄糖吸收速度,避免飯後血糖急速上升。還可與膽汁結合排出體外,有助降低膽固醇合成,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林姓主廚表示,料理豆莢類的蔬菜如敏豆、荷蘭豆、甜豆、醜豆等,要讓食材更好入口,清洗下鍋前還是要先去掉豆莢側面堅韌的「筋絲」,可以先將蒂頭折下一小塊,由上而下順著兩側邊緣把粗纖維撕掉,避免影響口感。蔬菜豆安全吃Q:豆類蔬菜易殘留農藥,如何避免吃進農藥?1.浸泡後以流動水清洗營養師洪嘉享指出,豆類蔬菜屬「連續採收作物」,較容易受到害蟲侵襲,常以農藥防治,農藥殘留風險較高。為避免殘留農藥吃下肚,烹調前務必要徹底清洗,以免危害身體。建議先浸泡在水中10分鐘,再用流動的水沖洗,過程重複2~3次。2.汆燙後再清炒豆類蔬菜的烹調方法多樣,可以清炒、燉煮或加入湯品。油炒前可先滾水汆燙一遍,去除殘留藥物,炒完後鍋底的水濾掉,只吃撈起的菜豆。Q:四季豆未煮熟透,吃了會中毒嗎?坊間流傳多年的說法:未煮熟透的四季豆(菜豆)吃了會中毒!食藥署回應疑問指出,四季豆確實含有毒成分:主要為菜豆毒素、皂苷(皂素)和胰蛋白酶抑制物。但這些有毒物質只要持續高溫就可破壞,民眾不用過於擔心。食藥署表示,四季豆必須徹底加熱到「内外熟透,色變豆熟」才可安全食用。顏色未變或還有豆菁味,就千萬別吃。吃了不熟的四季豆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胃部燒灼、腹脹,腹瀉等腸胃症狀,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冷汗、畏寒、四肢麻木等輕度神經症狀。部分還有心慌、胸悶、無力,少數造成溶血性貧血,但病程很短,一般1到2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2 醫療.一般外科
你還在用雙氧水跟優碘治療小朋友的傷口嗎?「濕敷」更能加速傷口癒合!
家裡若有個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充滿電力的孩子,每天在居家、學校、公共場合的跑跳追趕,難免有些意外發生,擦傷、割傷、燙傷等大小傷不斷,身為父母嘴上叨念卻也心疼不已,面對孩子的傷口,家長該怎麼處理?一、擦傷、割傷你的傷口照護觀念還停留在雙氧水與優碘嗎?這十年,傷口照護觀念大大翻轉,從「乾燥」走到「濕潤」。以往用強力消毒藥水如雙氧水與優碘處理傷口,希望傷口保持乾燥,反而會破壞傷口癒合所需的肉芽組織生長。甚至,「流點血」是好的,流血可以協助清潔傷口,帶走髒污。1. 若持續流血,先止血:如果傷口大量流血,可先以乾淨衣物、毛巾在傷口上加壓止血,若沒有合適的物品在身旁,也可使用手指;如果傷口有異物,如玻璃碎片,則避免直接在異物上加壓,而是在異物的周圍加壓止血。切記千萬不能綁住肢體,以免血液循環不良,若無骨折情況,則可嘗試抬高肢體協助止血;如疑似有玻璃碎片等異物,建議前往醫院急診或者有外科處理能力的醫療院所。2. 若傷口有部分髒污,如碎石、沙子,可以生理食鹽水、煮過冷卻後的水甚至自來水直接沖洗,或者以棉籤、紗布巾沾取,由內而外清潔傷口,可舒緩傷口的不適。如需要移除碎石等表面髒污,則可用酒精消毒過的鑷子移除。並且以肥皂清潔傷口周遭。3. 覆蓋傷口敷料或者乾淨無菌墊。若是小傷未必需要覆蓋,不過保持傷口濕潤才能增加癒合的速度,現在有許多敷料如人工皮可以取代過去的紗布,不只可以提供濕潤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也較為舒適。每天更換一次即可。什麼情況需要就醫?1. 無法止血、傷口很深、很大、不規則2. 動物咬傷,或致傷的物品很髒,有可能需要額外注射破傷風。3. 傷口在臉上,可能會為了美觀需要額外的處理。4. 傷口紅腫熱痛,有感染跡象。二、燒燙傷另一個居家常見的意外是燒燙傷,沖脫泡蓋送雖然朗朗上口,但其中執行細節還有什麼要注意的要點呢?1. 沖:立即以涼爽的水沖傷口的部分達15~30分鐘2. 脱:衣物泡濕後,移除、剪開傷口附近的衣物與飾品,包括尿布,但若與皮膚緊黏,則不強行移除避免造成傷害。3. 泡:讓受傷部位泡在涼爽的水中15~30分鐘,如果身旁完全找不到任何乾淨且涼爽的水,利用其他涼爽的液體,如牛奶或者任何冷飲是可以接受的緊急處置。4. 蓋:小心沖泡傷口的過程中,注意孩子的體溫,可以在傷口外的身體部分蓋上衣物,避免失溫;而傷口在緊急處理完後,可利用手邊乾淨的保鮮膜、沾濕的枕套、毛巾等覆蓋傷口,可避免傷口進一步感染。5. 送:只要是傷口大於2.5平方公分(如10元硬幣大小),就應儘速送去臨近有附設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治療與照護。意外發生通常來得又急又快,家長不見得能提供即時的幫助,讓孩子事先學習傷口的急救與照護,在第一時間能冷靜並正確應對傷口,將可減少傷口發炎等情況發生,也更能好好配合家長與醫護人員的協助。資料來源: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011/health_2.htmlhttps://www.nhs.uk/conditions/baby/first-aid-and-safety/first-aid/what-to-do-if-your-child-has-an-accident/https://www.ucihealth.org/blog/2018/10/wound-carehttps://www.mayoclinic.org/first-aid/first-aid-cuts/basics/art-20056711https://www.sunshine.org.tw/service/index/scald/burn-intro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4735培養孩子的健康觀│2022兒童醫學夏令營▸孩子的健康觀要如何養成?從課本、影片,不如讓孩子實際體驗⭐6大一線明星醫師授課,正統專業醫護師資⭐108課綱多元學習方向,提供五大超值服務⭐8大主題課程,沉浸式模擬實境⭐100%實作體驗⭐業界最高規格師生比1:6今年夏天,讓孩子跟良醫"醫"起玩翻暑假>>https://bwhealth1.pse.is/495xze延伸閱讀: 這3種人最容易長瘜肉!全台第一名胃腸肝膽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4個飲食法 30分鐘慢跑=5400步!一張表告訴你:沒時間運動,你該多走多少路?
-
2024-06-10 養生.營養食譜
天然胃藥、超強抗癌菜「高麗菜」怎麼炒最好吃?內行人「加2物」口感秒升級
高麗菜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很常見的蔬菜,更是火鍋常客,但你知道它的營養好處有哪些嗎?高麗菜對於腸胃的極大益處,使其被譽為「天然養胃方」;它更是抗癌的超級食物,平時多攝取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能夠預防各類癌症。以下為您完整介紹高麗菜的營養、保存方式,以及高麗菜食譜。高麗菜營養成分彰化基督教醫院說明,高麗菜又名甘藍菜、包心菜,為十字花科的蔬菜。本草綱目記載,高麗菜味甘、性平,可益腎補髓、利五臟六腑、腎主骨、利關節;能明耳目、益心力、壯筋骨。高麗菜為優質性高的食材,除了低熱量外更富含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以下整理每100克甘藍(圓球形)營養成分: 高麗菜8大營養好處高麗菜不只能改善腸胃問題、預防癌症!以下台灣癌症基金會整理說明高麗菜的8大營養好處: 保護心血管:高麗菜含有錳,能減少體內脂肪堆積,幫助新陳代謝。澳洲科學家針對954名澳洲70歲以上女性,飲食及心血管健康的研究發現,飲食中十字花科蔬菜攝取愈多者血管愈健康。 預防骨質疏鬆:高麗菜含有維生素K,有助於維生素D及鈣質吸收,預防骨質疏鬆。 改善腸胃問題:含豐富的硫配醣體,能抑制胃炎,改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所引起的不適,有「天然養胃良方」之稱。 幫助消化、改善便秘: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能促進排便。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已將膳食纖維,列為預防「大腸癌」的重要飲食成分。在《腫瘤學年報》中發表關於十字花科蔬菜攝取,對罹患大腸癌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攝取較多十字花科蔬菜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明顯較低。 調節血糖:富含有鉻元素,屬於低升糖指數的食材,適量食用有助於血糖穩定,適合糖尿病患者。 預防癌症:研究顯示高麗菜的其中成分,吲哚(indole)及異硫氰酸鹽,已於動物實驗證實能抑制膀胱癌、乳癌、肝癌、肺癌及胃癌的發生。 抗老、美白:富含皮膚所需的抗氧化物,其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能幫助「淡化斑點」和痘疤的色素,使皮膚白皙有光澤。 減重:高麗菜熱量低、營養價值高、價錢便宜又百搭任何食材,具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對食量大且需體重控制需求者,是減重的最佳武器。什麼人不適合吃高麗菜?高麗菜富含鉀離子,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以下3類人要特別注意食用高麗菜。 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素是含碘的蛋白質,高麗菜所含的異硫氰酸鹽在體內過多時,會抑制甲狀腺吸收碘,導致體內甲狀腺激素生成產生障礙,不適合甲狀腺機能低下者攝取。 脹氣:含寡糖類當進入腸道不易會被吸收,腸道菌利用寡糖類做為發酵材料,產生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當腸胃不適、腸蠕動不佳,氣體排出緩慢,就容易產生脹氣現象。 腎臟功能不佳:富含鉀離子的高麗菜,對於腎臟功能末期的患者,攝取時易造成腎臟的負擔。高麗菜怎麼挑選?挑選高麗菜就像選擇另一半~以下鮮享農YA - 農糧署要教大家如何挑選到新鮮的高麗菜,趕快學起來: 第一印象:外型完整,葉片無黃萎或水傷。 仔細看看頭髮的髮質:葉子薄且清亮,表示滋味較為脆嫩、品質較好。 摸摸看吹彈可破的嫩肌膚:手輕捏梗部,若一下就捏碎且聲音清脆,代表質地鮮嫩。 最後大絕招:春天時,舉起來看看是否輕盈,冬天時,抱起來看看是否厚重又扎實。圖片/翻攝自農糧署。高麗菜的保存方式當季高麗菜營養又好吃!但你是不是總會煩惱「一次吃不了這麼多怎麼辦?」以下鮮享農YA - 農糧署分享幾個超實用的高麗菜保存撇步,不學起來太可惜~ 冷藏保存:首先用菜刀挖掉菜心,避免高麗菜的水分從中心流失;接著塞入沾濕的紙巾,然後用報紙保起來,裝入塑膠袋放進冷藏是保存,約保存2周。圖片/翻攝自農糧署。 冷凍保存:有兩個方法,第一是切絲,放入保鮮袋,並壓出空氣。第二則是揉鹽,擠出水分放入保鮮袋,放入冷凍庫,約可保存一個月。圖片/翻攝自農糧署。炒高麗菜怎麼炒最好吃?家常菜「清炒高麗菜」怎麼炒才最好吃?以下鮮享農YA - 農糧署分享炒菜步驟: 把高麗菜切適當大小,用水洗淨後,在高麗菜上面灑一小匙鹽巴,用手抓勻後放置15分鐘。 平底鍋小火慢慢爆香蒜頭,蒜頭炒至金黃色澤後,加少許水轉大火煮到水滾。有些人也會加入蝦米爆香,多增添一味鮮味。 放入高麗菜用大火翻炒幾下後,把水分收乾,加入少許鹽巴即可起鍋。圖片/取自農糧署。高麗菜怎麼炒最營養?「麻油高麗菜飯」食譜農糧署加碼分享一到高麗菜創意料理「麻油高麗菜飯」食譜,作法超簡單,不僅香味四溢,又營養加分,超適合在冷冷的冬天來一碗~麻油高麗菜飯作法如下: 老薑切絲;乾香菇切絲;高麗菜切條狀;白米洗淨瀝乾備用。 倒入麻油,以小火將薑絲炒至捲曲。放入香菇絲,加入高麗菜及鹽巴,再倒入米酒略拌炒後關火。 將內鍋倒入步驟1的米及一杯的水,將米鋪平。再將步驟二的料,均勻平鋪於米上。 電鍋外鍋放入四分之三杯水,蒸約20分鐘後跳保溫,悶10分鐘後,翻鬆拌勻即可。圖片/取自農糧署。參考資料:彰化基督教醫院、台灣癌症基金會、農糧署-高麗菜挑選、農糧署-高麗菜食譜、農糧署-高麗菜保存延伸閱讀: 喝「決明子茶」,找回小蠻腰!中醫師教你做6款「減脂茶、排毒餐」,消水腫又去濕氣
-
2024-06-09 癌症.抗癌新知
我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還會得癌症?研究曝與3件事有關
42歲的英國凱特王妃公開自己正在接受癌症治療。過去,癌症的發生率與年齡增長相關,近年來年輕人罹癌卻大幅增加,儘管早發性癌症(定義為18-49歲)僅占總病例一小部分,但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顯著增加。專家正在找出原因,初步認為與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改變、還有仍不明確的風險因子,如抗生素使用造成腸道菌變化等相關。近20年來,早發性癌症患者增加79%。去年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旗下腫瘤學刊物《BMJ Oncology》的一項大規模分析,1990年至2019年間,早發性癌症增加了79%,同期死於早發性癌症的人數則增加28%,比率最高的是北美、大洋洲(包括澳洲、紐西蘭和夏威夷)和西歐。早發性癌症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五年存活率偏低,可能歸因於早發腫瘤的分子差異,使癌細胞更可能快速轉移。「研究指出,早發癌症特別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大腸癌)、胰臟癌、甲狀腺癌和生殖器官癌症,發病率在近幾年持續上升。」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早發性癌症研究計畫主任Veda Giri博士說,年輕癌友面臨長期的身體影響,加上還有生育、照顧孩子的責任,治療期間會很艱難。在英國,常見的早發性癌症包括乳癌、肺癌和結直腸癌等。生活習慣因子紅肉多、纖維少、鈉攝取過量,還有菸酒與肥胖。為什麼早發性癌症呈上升趨勢?一項頗具公信力的研究,來自2019年英國愛丁堡大學,他們與國際流行病學家一起研究了204個地區、29種早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紅肉多和鈉含量高,水果和纖維含量低的飲食,以及飲酒和吸菸,是最主要風險因子。另外,肥胖也確定是罹癌主要風險之一,因肥胖與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相關,會導致DNA損傷,進而導致癌症。環境變化因子1. 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肺癌重要因子。但光是這些原因,不足以解釋罹癌年齡下降。著名腫瘤學家、白金漢大學醫學院創始院長Karol Sikora教授認為,「雖然生活方式與癌症息息相關,但有些生活習慣良好的年輕人也罹患癌症,在他們身上找不到上述危險因子。」關於這一點,《BMJ Oncology》2023年一項研究指出,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性氣管癌、支氣管癌和肺癌 (TBL)的重要危險因子。2. 人類飲食變化,改變腸道菌叢的平衡。Sikora教授指出,所謂「群體效應(cohort effect),意味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比此年分之前出生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可能肇因於某些共同行為與共同接觸的環境因素。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今年1月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一項最新研究,從1,687名患者的結直腸腫瘤中取出特定的有害菌種,其微生物特徵與對照組的晚發型不同。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墨爾本大學結直腸腫瘤基因組學實驗室負責人Daniel Buchanan副教授說,「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的潛在原因之一,與我們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有關。」過去幾十年,人類的飲食、生活方式和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改變細菌類型,以及腸道中的好壞菌平衡。3. 抗生素過度使用,引起腸道微生物變化。該研究也將病例的增加與抗生素使用增加做了連結。2022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英國7,500多個結直腸癌病例的數據,發現所有年齡層的患者,都與使用抗生素存在關聯,尤其是在早發患者身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抗生素引起的腸道微生物變化可能是永久性,且會影響免疫系統對抗細胞癌變的能力。4. 晚生育的男女,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增加。社會變遷也可能是早發癌症的原因之一。越來越多女性延遲生育年齡,根據《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年的報導,與20-24歲女性生育的孩子相比,年齡較大的女性所生育的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高出13-36%;年紀較大才生育的男性,也同樣有上述風險。但此風險是否持續到孩子成年,仍是未知。遺傳是禍首嗎?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多維持固定比率。關於早發性癌症,「基因」是罪魁禍首嗎?事實上,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比其他因素引起的少很多,例如結直腸癌。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消化疾病教授Xavier Llor表示,只有約10%的早發性結直腸癌病例與基因相關。雖然與基因相關的癌症,例如與胃癌和卵巢癌相關的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確實是年輕患者比老年患者更常見的原因,但這類型腸癌的數量,多年來維持固定比率,無法解釋早發性癌症突然大幅增加。「我們得出結論,早發性癌症增加的潛在因素,與環境和生活方式最相關。」Xavier Llor教授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7 醫聲.醫聲
癌逝捐眼角膜 女兒盼媽媽的眼可以看向全世界
「媽媽兇的時候像獅子;溫柔的時候又像綿羊。」談起最愛的媽媽杜婉瑜,郭育伶眼中滿是孺慕之情。自從媽媽因大腸癌末期併肺轉移離世後,郭育伶感到那些只想對媽媽說的話,再也無處傾訴,她眼底深藏的落寞與哽咽的聲音,無不讓人感受到她對媽媽的無盡思念。在媽媽臨終階段,她和弟弟完成了她的心願,將她的眼角膜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期盼媽媽能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看見這世界。郭育伶提到,從小到大她與媽媽的關係非常緊密,每天放學回家後,她總會和媽媽分享當天發生的事情,媽媽總是會耐心傾聽,並在必要時給予建議。即使現在媽媽已經離世,她仍然很想和她說話,渴望著媽媽能夠再多陪伴她一段時間。談到媽媽在她和弟弟上學期間,從不過分要求成績,任由他們自由成長。然而,對於哥哥的教養方式則較為嚴厲,尤其在哥哥高中叛逆期,曾經嚴厲管教導致哥哥曾離家出走過。後來友人邀約媽媽參加慈濟的活動後,開始在醫院擔任志工和參與親子成長班,這些經歷讓她的教養方式逐漸變得溫和,也開始懂得更柔軟的教育小孩。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郭育伶談到,媽媽年輕時曾在幼兒園工作,結婚後為了照顧孩子,改開設課輔班;隨著孩子長大,又重回慈濟幼兒園擔任教師。她善於與家長溝通,總能發現孩子的問題,並給予適當的建議,這種能力讓她在幼兒園工作期間,贏得了家長們的高度讚譽,甚至在她過世後,許多家長都特地來向她致謝。去年11月,杜婉瑜被診斷出大腸癌並且已經轉移到肺臟。經過多次化療,病情依然惡化,最終她選擇簽下安寧緩和醫療,同時表示願意捐贈眼角膜。這一決定對於郭育伶和家人來說,更是意義深遠。郭育伶強調,媽媽從不強迫家人接受她的觀點,而是讓他們理解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並尊重其選擇。儘管爸爸起初不同意捐贈器官,但最終也尊重了媽媽的決定。郭育伶表示,未來會和另一半討論器官捐贈,並希望能夠在自己人生的最後階段,也做出同樣有意義的決定。郭育伶提到,媽媽從小就教導他們,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並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現在是小學教師,就是因為媽媽的影響。她希望能夠以媽媽為榜樣,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並在未來繼續推動器官捐贈,讓更多人受益。面對親人的猝然離世,家屬需要練習讓想念陪伴生活,成大醫院陳雅蓮社工師分享:「成大醫院長年致力於器官捐贈之推廣、勸募及家屬關懷,我們深知大愛捐贈結束後,社工師與家屬仍透過捐贈者家屬聚會延續緣分。為了凝聚家屬的愛,於1999年成立家屬團體「成愛家族」,意喻『成人之美 愛心家族』,協助彼此走出悲傷與失落,同時因為延續他人生命而感到驕傲。」
-
2024-06-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硒8大功效:保護心血管、延緩老化...10大硒食物排行一次看!過量恐致6副作用
硒(Selenium,se)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硒(Selenium,se)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可構成人體內第21個胺基酸—硒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硒與生殖、甲狀腺功能、DNA生成及抗氧化等有關,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硒何時吃?一文看懂硒功效、副作用、每日攝取量及硒食物一覽表。硒的8大功效硒具有多種功效,可以說是超級元素,體內的硒大多從食物攝取,貯存在骨骼、肌肉中。以下整理硒的功效:.維持甲狀腺機能:根據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預防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蘇珊.布魯醫師於《免疫系統全方位復原計畫》提及,硒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和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必需元素,穀胱甘肽過氧化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甲狀腺濾泡損傷。如果沒有硒,甲狀腺無法製造荷爾蒙,細胞就會被自由基破壞。一般認為,自體免疫形成的過程之一是甲狀腺細胞受損且看似異常,當免疫系統發現後對其發動攻擊便會造成更多傷害和發炎。.保護心血管:硒參與人體免疫系統中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抗氧化反應,有助於預防心肌梗塞、高血壓,減緩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硒也是生產前列腺素必須的礦物質,而前列腺素為控制血壓的荷爾蒙之一,可使血管擴張進而預防動脈硬化。.延緩老化、維持皮膚彈性:硒具有的抗氧化特性,對於延緩皮膚老化有幫助,與維生素E共同作用可發揮更強大的抗氧化效果。.排毒、解毒:硒可與有害金屬離子結合,形成金屬─硒─蛋白質的複合物,把誘發病變或毒害的金屬離子排出體外,達到緩毒、解毒、排毒的作用。.預防癌症:PrimePlus健康設計家的品牌營養師Sean表示,硒有延緩細胞癌化進程並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效果。研究發現充足的硒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著負相關的結果。.提升免疫力:硒具有的抗氧化功能,可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並減輕發炎反應、增強免疫力。.改善不孕:家醫科醫師李思賢發文指出,硒是男性精子形成的必要成份,可幫助分泌性荷爾蒙以增加受孕機率,但硒會隨著精液排出體外,因此男性更需要補充;對女性而言,有助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保護肝臟:硒是構成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重要成分,有清除自由基、促進肝臟代謝的作用,有助於保護肝細胞、減少發炎反應。硒何時吃?硒的每日攝取量硒可從日常飲食中攝取。根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硒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如下,成人每日上限攝取量應以不超過400微克為原則: 0~6個月:AI=15 μg(微克) 7個月~3歲:AI=20 μg(微克) 4歲~6歲:25 μg(微克) 7歲~9歲:30 μg(微克) 10歲~12歲:40 μg(微克) 13歲~15歲:50 μg(微克) 16歲以上:55 μg(微克)國健署建議,懷孕女性的攝取量應增加5微克,哺乳期女性應增加15微克的攝取量。缺硒6症狀!過量攝取恐致6副作用根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檢驗醫學部檢驗宣傳單顯示,缺硒會造成以下6症狀: 心肌病 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免疫力下降 生長緩慢 甲狀腺功能失調 男性生育能力受損攝取過多的硒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指出,攝取過量會造成以下副作用: 噁心、嘔吐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皮疹 易怒 嘴裡有金屬味、呼吸有大蒜味 頭髮或指甲脆弱、脫落 牙齒變色神經系統問題攝取極高的硒則有呼吸困難、顫抖、腎衰竭、心臟病和心臟衰竭等嚴重風險。硒食物有哪些?10大硒食物含量排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硒,需仰賴食物攝取。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衛教,以下整理10大含硒食物一覽表: 硒食物 硒含量 6~8顆 巴西堅果 約544微克 3盎司 鮪魚 約92微克 3盎司 比目魚 約47微克 3盎司 沙丁魚 約45微克 3盎司 烤火腿 約42微克 3盎司 蝦 約40微克 1杯 通心粉 約37微克 3盎司 牛排 約33微克 3盎司 火雞 約31微克 3盎司 牛肝 約28微克 其他硒食物包含雞蛋、糙米、全麥麵包等等,1顆熟雞蛋約15微克的硒含量,1杯糙米約19微克,1片全麥麵包約13微克。【延伸閱讀】10種「鎂食物」含量排行榜大公開!含鎂食物有哪些?缺鎂7症狀一次看鋅什麼時候吃?缺鋅症狀有哪些?鋅6大營養功效及10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怕冷、疲倦...你可能缺碘了!缺碘可以吃什麼?10種「含碘食物」及含碘量排行一次公開參考資料: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農業知識入口網新知專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檢驗醫學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別以為馬上逃到戶外是對的!半夜發生地震,你一定要知道這4件事 5月星座運勢排行》巨蟹偏財運旺、摩羯迎來正財!12星座「財運、職場、戀愛運勢」前3名是...
-
2024-05-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年男子血便源頭竟是「這癌症」!「新術式」可望保留肛門,透過篩檢避免晚期大腸癌
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發生後,才發現是「超低位直腸癌」50歲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一年半前大便習慣改變,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有7公分大腫瘤,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仍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王先生因此經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奕彰門診看診,如果採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因此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MRI)顯示,患者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沒有侵犯括約肌,經評估可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年10月接受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即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什麼是「超低位直腸癌」?治療上目前有什麼困境?據國健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說,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6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由於王先生的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陳奕彰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癌好發族群有哪些?早期症狀有哪些?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陳奕彰指出,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提醒大家應定期接受大腸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陳奕彰說,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健保署於去年3月已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為何被稱為「婦科第一凶癌」?初期症狀有哪些?婦科醫點名: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被稱為「沉默殺手、婦科第一凶癌」,正是因為它缺乏明顯的早期症狀,出現症狀時也常常被誤認為是腸胃道問題,因此大部份被診斷出來時,都已是第三、第四期。而且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國人到醫院的次數減少,同樣也減少了健檢的機會,當然也包括了癌檢。究竟卵巢癌的症狀有哪些?CA-125能篩出卵巢癌?怎麼吃可以預防卵巢癌?快由婦科權威陳保仁醫師與宋明樺營養師說給你聽:子宮內膜異位症跟卵巢癌有關係嗎?根據大型統計,在卵巢癌患者當中,發現有七成患者都同步有內膜異位症的狀況。但這不代表內膜異位症就會造成卵巢癌,而是兩者的成因(不正常的排卵、外來的刺激導致卵巢表皮受到刺激的突變)有相當的類似,它們的危險群(晚婚、晚生、比較胖、愛吃高油脂食物等)也幾乎一模一樣。卵巢癌初期難發現!一發現就末期?卵巢癌稱為沉默殺手有兩大原因:1.症狀不容易判別:初期症狀有肚子脹脹,脹氣、吃不太下食物、腹脹導致肚子變大、變瘦。2.因為不容易早期偵測,發現期數晚就可能較難治療。導致發生率稍微上升,但死亡率、死亡人數甚至更高。月經通常不會異常,除非腸胃吸收變差、荷爾蒙變差,月經才可能略有影響。因此若出現經常性(兩三周以上)的腹脹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就醫檢查。宋明樺營養師:「沒有毒的食物,只有毒的劑量」雖然卵巢癌的發生和遺傳、家族病史、年齡或荷爾蒙有關,但我們可以從飲食控制著手。以下為飲食建議:1.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現代人多外食,當中不外乎就是高油高糖高鹽,而高油高糖和卵巢癌有相當的關連,尤其高油的動物性油脂、反式脂肪都可能增加卵巢癌風險。2.一天一餐吃素:間接減少動物性油脂的比例。3.留意澱粉攝取:精緻澱粉(麵包、甜點)會影響血糖、荷爾蒙平衡、身體慢性發炎。如果烤土司、烤麵包等加熱澱粉等溫度過高,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氨」,進而導致卵巢癌的發生。*用氣炸鍋比較健康?氣炸鍋原理是高溫烹調,因此不管是澱粉、蛋白質、蔬菜,只要透過高溫調理,就可能增加成分的變質。如果長時間攝取,無形中吃下可能隱藏在當中的致癌成分。身體隨時在癌變?如何空出時間修復是關鍵癌症不會突然產生,而是慢慢的長成。我們的身體有抑制癌症的基因,就像是身體的警察,可以幫忙打擊壞人,但如果壞人一直出現,警察來不及撲滅,就可能導致癌症。我們的身體其實隨時都在癌化中,只要有修復期才是關鍵。除了飲食控制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目前就是靠「CA-125」指標來參考。CA-125是一種蛋白質,但不只卵巢受損,只要是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腸子發炎、月經來時內膜的脫落等狀況,都可能導致指數上升。而CA-125的標準值為35,目前的共識是70以上,就可能要留意了。超過標準值不代表就是罹癌了,它只是屬於篩檢及追蹤指標,並非診斷指標。目前唯一較有共識的是「基因檢測」。專家解析安潔莉娜裘莉My Medical Choice國際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她之前在《紐約時報》投書My Medical Choice,文中披露自己因為帶有家族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BRCA1基因變異,所以選擇雙乳切除手術,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BRCA1/2這兩大基因群,可能與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相關,一旦有這些基因,罹癌風險就有可能增加。不過要提醒,但並非只要透過基因檢測就可以檢查出卵巢癌,因卵巢癌只有10~20%與基因有關。還包括受外在影響,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致癌因子,因此,更要注重攝取飲食、體重維持還有運動等,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也有人會問,拿掉卵巢是否就不會罹患卵巢癌?其實卵巢長癌的病灶在上皮,肚子裡有許多地方和它是同個來源(如腹膜)。因此卵巢拿掉,還是有可能造成腹膜長癌。因此定期的追蹤,與醫師互相溝通,了解治療的風險再下決定,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7 養生.聰明飲食
受傷的人不要吃香蕉?怎樣吃香蕉才能減肥?劉怡里解答關於香蕉的各種疑問
香蕉素有「快樂水果」之稱,營養價值極高,屬於高纖、高鉀水果,富含維生素A、B群、C、E、β胡蘿蔔素、鎂、磷、果膠、色胺酸等營養素,香蕉不僅是減肥聖品,還具有降血壓、穩定心情、防癌、改善便祕、助眠等功效。台灣是香蕉王國,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香蕉,現在正值香蕉盛產季節。香蕉是許多人愛吃的水果之一,還能製成甜點、打果汁、入菜,食用方式相當多元。不過,香蕉熱量高,若要運用於減肥,則必須技巧性的食用。吃香蕉如何有效減肥?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香蕉糖分含量高,1條中型香蕉就是2份水果,熱量頗高,但富含膳食纖維,且含4.7克抗性澱粉,若要用於減肥,應選用「青黃不接」的香蕉,也就是流行的「香蕉減肥法」。吃香蕉如何有效減肥?劉怡里建議,可以在餐前或餐中吃香蕉,因為香蕉糖分含量高,也含有果膠成分,餐中搭配喝水,讓果膠吸水膨脹而增加飽足感,又因血糖上升,就不會吃得太多,飲食因此減量,但要注意香蕉不可吃過量,一天最多吃1至2條香蕉。吃香蕉喝點水 助排便防腸癌香蕉鉀含量也高,很適合有高血壓的人吃,幫助鈉離子代謝,因而能降血壓,但限鉀的腎臟病人、腎功能不好的人,則不宜食用。此外,香蕉維生素B群含量多,色胺酸的含量也多,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具有緩解情緒、放鬆心情、紓壓、助眠等效果,因此香蕉有「快樂水果」美譽。香蕉富含果膠,劉怡里建議,吃香蕉喝點水,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能預防大腸癌。香蕉的鎂含量也高,有助於提升營養素的代謝率,具有護心效果。尤其香蕉葡萄糖含量高,吃香蕉還可以迅速補充大腦能量,讓人變得更有精神。空腹及受傷的人不要吃香蕉?常聽長輩說:「受傷的人不要吃香蕉。」劉怡里解釋,香蕉含糖分高,在人體代謝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1參與,若體內維生素B1缺乏,易產生痠痛、神經痛等問題,加上香蕉含磷高,體內的鈣會被排斥,若發生骨折,骨頭合成的速度會變慢,因此推測才會流傳「受傷不吃香蕉」的說法。空腹是否可以吃香蕉?劉怡里說,視個人體質而定,如果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就不宜空腹吃太甜的黃色皮香蕉,建議餐後再吃香蕉。
-
2024-05-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整形天后顧婕直腸癌切除腫瘤仍擴散到肝臟!不可不知的10大警訊與6大好發族群
罹患直腸癌的57歲「整形天后」顧婕,上個月開刀切除腫瘤,昨日卻驚傳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曾連續15年位居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是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因,應多留意10種常見症狀。整形天后飽受便祕之苦,近期發現竟是直腸癌顧婕過去20年飽受便祕之苦,脹氣達30年、血便1年,又愛吃烤肉、燒肉,近期因排便都要1小時,還要擠壓腹部才能解便,做大腸鏡檢查才在直腸與乙狀結腸處發現5公分惡性腫瘤,證實罹癌第二期,上個月底手術切除腫瘤,未料昨日傳出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續治療將延長,於日前進行肝電燒手術。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有哪些?那些是高危險群?糠榮誠表示,大腸直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情形。大腸直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但當出現便血、便祕和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一般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發現瘜肉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如果經常暴飲暴食、嗜吃燒烤食物、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如何治療?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直腸癌,糠榮誠強調,飲食要均衡,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天天五蔬果」,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的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台灣癌症基金會列出常見直腸癌10種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1.排便習慣改變: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祕。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2.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3.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瘜肉也會發生。4.便血或糞便帶血。5.裡急後重: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6.腹痛。7.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8.食欲不振體重減輕。9.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病灶。10.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就診才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哪些人是容易得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有大腸瘜肉者●大腸癌家族史者●癌症家族史者●慢性腸發炎者●肥胖者●長期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飲食者→想了解更多 大腸(直腸癌)衛教資訊:元氣百科 大腸(直腸癌) 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5 癌症.抗癌新知
你的體型易致癌嗎?重症醫曝身形符合「2大特徵」罹癌風險更高,高個子也有風險?
你覺得你健康嗎?你知道怎樣的身材容易罹患癌症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患癌症的風險更高。哪些身材易患癌症?黃軒表示,根據一項33萬人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現不同的體型與整體癌症的發病風險有關。該研究涉及近33萬人,大部分年齡在35歲至65歲之間。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身形符合2大特徵者 患癌症風險更高經過15年的跟蹤隨訪,有超過4.7萬人患上了癌症,研究人員分析這些人的身材,發現有兩組身材患癌風險更高就是:「高個子和大肚腩者」。.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0%,與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第2組(個子高,全身性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3%。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升高了12%。與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該組身形者,總體患癌風險沒有升高。黃軒精簡了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為什麼身材跟癌症有關聯?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腹型肥胖的典型特徵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一項發表在《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根據這些參與者的數據,體重指數(BMI)和腰圍(WC)與罹患癌症的幾率有很大關係。另一項針對2000多人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上,同樣得出類似結果,無論男女,身高越高相對患癌風險越高。這些研究結果共同強調了「體型與癌症」風險之間的緊密聯繫,提醒我們重視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常3大習慣 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2021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刊發了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列舉了一系列日常習慣,強調遵循這些建議能有效預防大多數癌症的發生。研究顯示,體重管理是預防癌症的關鍵因素之一,過重或肥胖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世界衞生組織呼籲,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來維持適當的體重,對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至關重要!以下是這些建議的體重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最後,黃軒提醒,其實很多高風險易罹癌,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肥胖」所導致!我們應該積極維持健康的體重,為自己的身材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防癌環境」。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透過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5-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 大腸鏡檢查精準順利仰賴有效「低渣飲食」
好不容易排到大腸鏡檢查,進行了痛苦的低渣飲食、服用清腸藥物,卻因為腸道清不乾淨,「被退貨」要擇日再重作,一切前功盡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如果大腸內殘留太多糞便,大腸鏡的光學鏡頭照不到清晰影像,就無法準確發現病灶或息肉。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第一。糠榮誠說,除了飲食西化、生活作息、基因遺傳外,也跟政府推動大腸癌篩檢政策有關,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平均每年新增1萬6千多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是女性的1.5倍,跟經常外食應酬、抽菸及喝酒等因素有關,且肥胖會增加罹癌風險。糠榮誠說,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腸子沒清乾淨,糞便糞水殘留,影像不清晰等於白做。愈來愈多人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除了糞便潛血檢查,無痛大腸鏡日益普及,可精準揪出息肉、腸道黏膜病變,檢查的同時能進行息肉切除,杜絕癌變後患。進行大腸鏡檢查,要注意腸子是否有清乾淨,若糞便或深色糞水殘留在腸壁,照不到清晰影像,等於白做了。低渣飲食、使用瀉劑+補水,三原則清理腸道。糠榮誠說,正確清腸步驟,一定要低渣飲食、喝光瀉劑、補充水分,否則當醫師宣布腸道不乾淨,必須重作,花錢又費時。低渣飲食的目的,是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留下殘渣,降低糞便量;檢查前喝完瀉藥清掉宿便,並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促進腸道蠕動。許多人聽到要讓腸道保持乾淨狀態,擔心低渣飲食執行不夠徹底,乾脆禁食只喝水,糠榮誠提醒,不吃東西可能導致頭暈、低血糖、虛弱無力。糠榮誠建議,民眾可選擇低渣專用代餐,只要在檢查前一天食用,可少餓兩天肚子,不用擔心吃錯食物,也不須擔心飢餓無力。經過專業配方的代餐包,控制每日粗纖維素攝取量在4公克以下,熱水或微波復熱即可,口味美味營養,顛覆大眾「代餐=難吃」的既定印象。清腸劑進化到量少味佳,不必再喝大量藥液。喝瀉劑是進行大腸鏡檢查的另一道關卡,光是拿到清腸藥就很痛苦,因為一包要對1000cc的水,味道令人抗拒難以下嚥,甚至吐出來影響藥效。目前市面上有另一種藥劑,只要泡150cc的冷水,檸檬清甜口味,友善易服。好好遵循「大腸鏡檢查攻略」,確實進行低渣飲食、服用清腸劑及多喝水,就能讓檢查的效果最大化。多數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50歲以上務必定期受檢。大腸癌有九成以上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雖然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但仍有癌變的機會。5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糠榮誠強調,息肉從發生到癌化演變,通常約5至10年左右,應定期接受篩檢。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則要40歲開始進行檢查,每5年做一次。隨著年齡增長,大腸癌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大腸鏡檢查能有效降低病灶,在檢查過程發現息肉即可直接取樣切片、切除,並不會感到疼痛。
-
2024-05-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白天晚上都巡房,那有時間行房?
病人問醫師:「我看你白天也巡房,晚上也巡房,真辛苦,那你怎麼有時間行房?」醫病關係真好,病人還關心醫師的房事!病人生病常千變萬化,何時出狀況不一定,因此定時或不定時查房成了醫師常規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看在外人的眼裡,尤其準時上下班人的眼裡,就會讓人擔心醫師的家庭生活—性生活,怎麼辦?需要醫師緊急停止「行房」,趕快去醫院「巡房」的情況有哪些呢?第一種大概是懷疑腦出血,須緊急手術處理以免腦壓升高,影響呼吸心跳,危及生命。此外,就是腦血管突然塞住,血流不過,半身癱了,例如心律不整、心房震顫忘了吃抗凝血劑,心臟的血塊跑到腦袋內引起腦中風,此時就必須動手術將血塊取出,或用導管將血塊夾出,以挽救生命。腦部以外,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應該是心臟疾病了,心血管不通、堵住了,心臟沒血流供應,引起胸悶胸痛,不緊急處理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此時醫師需放下一切、穿好褲子,到醫院緊急幫病人做心導管檢查,把心血管打通或放支架,以搶救生命。除了以上心及腦的疾病之外,突然大吐血,血壓降低者,可能肝硬化、引發靜脈瘤破裂出血,此時也需醫師緊急做內視鏡,將出血的血管給紮起來或打強力膠將血管凝固,否則可能因出血過多引起休克死亡。此外,就是各種外傷例如槍傷或交通事故引發各種內出血,例如心包膜出血或肺挫傷大量出血或脾臟破裂出血或肝臟破裂出血或四肢受傷,骨頭斷了等這些都需要醫師緊急拋下一切,緊急上陣。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突然右上腹痛厲害,人昏厥過去,這種情形在以前常碰到,通常是肝癌太大,破裂出血,血壓降低,此時除了緊急輸血之外,也需要請放射科醫師及時做血管栓塞,將肝癌的血管堵住,以免繼續出血,同時將營養肝癌的血管堵起來,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總而言之,不少醫師的工作就像是打火兄弟,一有狀況就必須緊急動起來,拋下新婚妻子,拋下啼哭的幼兒,紮緊褲帶,穿上綠衣,戴上綠帽,趕緊去救人,雖然工作上不至於像打火兄弟一樣出生入死,甚至犧牲生命,但醫師常為了救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例如因血壓太高在開刀房倒下去的,有B肝而疏於定期檢查等肝癌末期才發現而往生者,或從未做過大腸鏡而死於大腸癌者時有所聞。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不要說「行房」、「巡房」,可能就是醫師自己躺在「病房」與死神搏鬥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超級澱粉食物地瓜!營養師教「1吃法」吃到最完整營養的地瓜
地瓜是熱門的養生食物,屬於根莖類澱粉食物,營養價值很高。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地瓜110克只有133大卡,約半碗飯的熱量,膳食纖維含量豐富,有助於血糖穩定、排便順暢,預防心血管疾病、大腸癌發生,更是減肥的好食材。劉怡里指出,不論黃肉或紅肉地瓜都富含β胡蘿蔔素,紫肉地瓜還多了花青素,抗氧化力強,膳食纖維又很多,屬於低GI食物,可以幫助腸胃道的蠕動,不僅有助穩定血糖,還具有降膽固醇、改善便祕、減重、防癌等多重保健功效。地瓜營養成分解析以110克黃肉地瓜為例,富含2.3克膳食纖維、304毫克的鉀,還含有鈣、鎂、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維生素E等營養素,這些營養成分具有以下作用:◆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有助於排便,清除腸道毒素,高纖的特性適量食用,助於穩定血糖。◆鉀:維持血管維彈性健康,適合血壓高的族群食用,也利消水腫。◆鈣、鎂、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幫助身體提升免疫力、保眼、抗氧化、預防癌症等皆有幫助。蒸煮熟後連皮一起吃最營養地瓜是很好的澱粉,如果腸道健康者,想要吃到最完整營養的地瓜,劉怡里建議,可以清洗乾淨,蒸煮熟後連皮一起吃,也可以食用到完整的植化素。但提醒如果脹氣嚴重或是剛開完腸胃道手術的病人,應循序漸進食用,不要一次吃太多。3色地瓜適合不同族群地瓜種類很多,常見黃肉、紅肉及紫肉地瓜,劉怡里指出,可依照其特別的營養特性,建議適合的族群食用。黃肉地瓜:黃色果肉,口感綿密,適合蒸煮烤炸。紅肉地瓜:紅色果肉,口感細軟,味道甘甜,適合煮湯或烤或蒸。紫肉地瓜:紫色果肉,口感較硬實,適合蒸煮烤。1.補充元氣的上班族:適合維生素B1很高的「黃地瓜」。2.用眼過度的3C族群:適合蛋白質和維生素A最高的「紅地瓜」。3.便祕防癌族群:適合纖維最高和富含花青素的「紫地瓜」。食用地瓜6注意事項1.蒸熟或是烤熟都很健康2.不選擇泥狀(GI值較高)3.發芽可以食用只是營養降低4.高纖可以當成減重主食5.110克地瓜等於半碗飯熱量6.護眼、防癌、助排便(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7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酒臉紅是「基因缺陷」易致癌 近5成台灣人都不宜飲酒
你喝酒臉會紅嗎?可能帶有遺傳基因缺陷。衛福部心健司表示,台灣人因基因特性,4成9民眾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導致無法有效代謝酒精,容易致癌。為倡導民眾遠離酒精危害,衛福部響應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5月9日「台灣無酒日」活動。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說,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會讓酒精中的一級致癌物「乙醛」無法順利代謝,增罹癌風險。「喝酒會臉紅代表不適合飲酒。」陳哲宏指出,民眾對喝酒有迷思,甚至認為喝酒臉紅表示酒精被代謝掉、肝功能好,可多喝酒沒關係,但喝酒臉紅是缺乏代謝基因乙醛去氫酶,導致肝臟無法正常將乙醛代謝成無毒的乙酸,因此微血管擴張。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酒精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7種癌症密切相關。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方俊凱說,酒精、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明訂為一級致癌物,不論有沒有基因缺陷導致的酒精不耐症,民眾都不應該喝酒過量,若有酒癮,建議尋求專業管道戒酒。方俊凱說,酗酒的原因很多元,多數酗酒者不知道該如何不喝,很多人睡不好喝、心情不好喝,但開心也想喝,只要想喝就喝,因此酒癮中心會先幫助求助者了解狀況,並依照個案轉介到醫療院所,後續的治療衛福部有補助,涵括心理治療、家庭治療、藥物治療,甚至醫師評估後,若長期治療復健需求,亦有相關補助經費。衛福部心健司長陳亮妤指出,有飲酒困擾甚至有酒精成癮現象的民眾,皆可透過免付費戒酒專線0800-255959(愛我無酒無酒),或至全台灣138家指定酒癮治療機構,尋求專業協助。此外,衛福部推動「酒癮治療費用補助」,對於自願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成癮治療者,每人每年最高可申請酒癮治療費用補助4萬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避免高齡備孕辛苦 醫呼籲未生育女性最佳凍卵年齡為30至34歲
女性肩負生育責任,獨特的生理結構,一生中需面對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在育齡期喜悅迎接生命,也會在中年時失去荷爾蒙保護,面臨各種健康威脅。下周就是母親節,我們請六位婦科女醫師分享自己的保養方式。剛升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的張懿芬,今年31歲、育有一女。過了而立之年,邁向更成熟的階段,她對愛自己有一套見解,會嘗試「輕醫美」來維持肌膚狀態,隨時保持好心情。避免高齡備孕過程辛苦,建議凍卵預做準備。女人年過30,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心理衝擊壓力也愈來愈大,尤其是「生小孩」。張懿芬說,30歲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生轉捩點,許多人事業開始穩定起步,面臨工作升遷機會,同年齡的男性正在衝刺事業,女人卻不斷被提醒該結婚及生育,背負婚姻、懷孕、育兒等重擔。根據內政部110年報告,67%的女性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其中有6%的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超過40歲。雖然難孕、不孕可以靠醫療幫忙,但殘酷的現實是卵子品質與庫存量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張懿芬建議,女性可以自費抽血檢測卵巢庫存量,如果還無法決定備孕,可以先凍卵,等到想懷孕時,不用再經歷多次取卵、反覆吃藥和打針的辛苦過程。一般來說,30至34歲是進行凍卵的理想年齡,34歲後,染色體異常比率逐年上升。職場女性別追求100分,讓另一半發揮功能。女性懷孕,在職場上相對比較辛苦,張懿芬分享,曾遇過需要輪班的病患,做試管成功後,怕被主管知道無法加入輪夜班,影響同事觀感,即便身體不適也強忍著。她以自己為例,醫師通常會在30歲左右升上主治醫師,好不容易熬過最困難的住院醫師訓練,此時懷孕勢必會影響值班、開刀、門診。婚姻跟生小孩,絕對是影響女性一輩子的大事,沒有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只有最適合結婚的對象。張懿芬鼓勵女性,經濟獨立的人才有話語權,再苦再累也要扛下去。回想生完小孩的那一年,人生很失控,每天跟不睡覺的嬰兒搏鬥(本以為值班的訓練應該很能熬夜),工作落後同事,懷孕期間的肥肉還掛在身上,值完班還要回家當周末父母,花了一年才讓身體跟生活回到正軌。張懿芬看診時,觀察到職場女性下了班還沒吃飯,撥空就醫還要趕回去照顧小孩,讓人心疼。踏入家庭後,覺得生活很難平衡,只能取捨放下,不追求什麼都要一百分,她認為「失能一點的媽媽,會換得比較有功能的老公。」靠運動維持最佳狀態,私密問題應積極就醫。女性生完小孩或接近40歲,常因家務腰痠背痛、缺乏運動肌力不足、產後輕微漏尿、營養素不均衡、月經不規則、性生活不協調……諸多問題讓情緒容易起伏,建議靠運動維持身材與健康。產後受荷爾蒙影響,陰道容易乾澀,張懿芬表示,可藉由陰道雷射手術治療,刺激黏膜組織的膠原蛋白增生。若有漏尿問題,除了勤練凱格爾運動,可選擇高強度聚焦電磁技術,恢復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女性私密問題,不要因害羞而難以啟齒,這也是女性健康與自信的指標。張懿芬靠運動維持最佳狀態,只要持之以恆,都是增加腦內啡的理想運動。她喜愛壁球、重訓,與另一半共同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鍛鍊身體還能增進感情。避免停經後骨質流失,30歲達顛峰趁早存下骨本。骨質疏鬆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常被忽略,張懿芬呼籲,30歲是骨質達到巔峰的時候,要趁早多存一些骨本。且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會快速流失,要保持體重、避免菸酒、預防跌倒,以及每日攝取足量鈣加維他命D。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尤其許多疾病年輕化,應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家族史,並採取必要的飲食或運動計畫。政府免費補助乳房攝影、子宮頸癌及大腸癌、口腔癌篩檢,可自費施打HPV疫苗、做骨質疏鬆檢測,珍惜健康,就是愛自己。張懿芬醫師小檔案● 年齡:31歲●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經歷:北市聯醫婦幼院區婦產科總醫師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外訓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美國瑜伽聯盟85小時孕婦瑜伽師資認證通過● 給患者的一句話:現代女性常需要在許多角色中快速轉換,先有能力擁抱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
2024-04-25 癌症.抗癌新知
等罹癌就來不及!「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重症醫盤點「常見7症狀」提早預防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你的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其實早在你罹癌很多年前,你的身體已經透過很多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你發出警告,但這些警訊卻被你忽略,一直到你身體細胞被癌化出現症狀,才發現自己罹癌,但到這時候一切都太遲了。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整理,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7種預警信號,提醒你提早注意身體狀況以避免罹癌風險!罹癌前身體的7個小症狀1.一直感到疲倦一般情況下,疲勞後只要好好休息很快就能調整回来。但嚴重且長期反覆一直疲倦,就要引起注意!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勞,被稱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有關,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体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腹部一直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3.有經常性腹痛你經常有腹痛,而且夜間更為嚴重,平卧位更使疼痛加重,但又常常摸不到肚子那邊疼痛,甚至最後只有常坐著入睡,這些「找不出疼痛在哪個部位的長期腹痛,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這也是為何胰臟癌一發現已是晚期的原因,因為你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肚子一直痛痛的,或者更是隨便挪個姿勢,讓腹痛暫時改善,又不去注意身體狀況了。4.一直感到火燒心火燒心又稱胃食道逆流,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而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不可不慎呢!5.一直有血便問題血便常會與痔瘡混淆,有很多有痔瘡患者看到衛生紙上的血跡,以為是自己長年的隱疾而已,殊不知這很可能是大腸癌前兆。如果當血便不去檢查,等到你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排便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的表現。呼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6.尿尿一直有血尿當你的尿液呈現黃色並帶有血跡,而身體沒有其他明顯不適時,可能會誤以為這僅僅是身體上火,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是膀胱癌的警示信號!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良性腫瘤相對較少見。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導致無痛性血尿,即肉眼可見的血液混雜在尿液中。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重視這一個症狀,從而延誤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在咳嗽咳嗽,是一個普遍的症狀,但如果咳嗽持續且難以治癒,就需要格外注意了。以下咳嗽的情況,可能預示你有肺癌風險:.持續性的乾咳,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咳出帶血的痰、痰中有血絲,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時伴隨胸部悶痛或呼吸急促.咳嗽時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咳嗽並伴有不明原因的低燒或輕微發熱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肺癌!「身體向你常見多次求救信號,每一次都給了你防止癌變的機會!你要好好珍惜自己!」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黃軒以自己病患的例子舉例,許多罹癌的病患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罹癌?對此他提醒,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只要你抓住每一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我們仍可以及時早點診治,更防止了晚期癌症的發展!以上常見癌症罹癌前身體7個小症狀要特別注意,若有相關症狀要當心!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4-22 醫聲.癌症防治
基因檢測 揪3種肺癌早期突變
70歲的老奶奶,因婦癌至林口長庚醫院就醫,意外發現癌細胞轉移肺臟,左肺有大小不一的結節,基因檢測其中3顆體型較大的結節,竟然都是各自獨立的原位癌,且由不同基因突變所致。林口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這是「極為罕見」的案例,鮮少肺癌患者腫瘤病變是因多個基因突變造成,幸好患者結節小於1公分,屬於早期肺癌,即可手術切除病灶。肺腺癌占整體肺癌8成5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台灣最常見的肺癌類別為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占整體肺癌的8成5,晚期肺癌的標靶藥物發展,多以治療肺腺癌為目標,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多種。柯皓文表示,根據林口長庚的癌症登記資料,並與日本LC-SCRUM-Asia合作研究,台灣肺腺癌患者約6到7成帶有可治療的基因突變,且台灣針對多數的肺癌標靶藥物都已納入健保給付,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不過,仍有3成帶有不可治療的基因突變,則採取傳統的化療方式治療。國內最常見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為EGFR,但並非每一位肺腺癌患者體內的癌變基因都是同一種,像前副總統蕭萬長,他左肺及右肺的突變基因就不同,臨床上較常見的是同時出現兩種癌變基因,如前述70歲老奶奶同時有3種基因突變的原位癌,分別為BRAF、EGFR、cMET,不僅罕見也是柯皓文從醫第一次碰上,能即時發現也與老奶奶願意自費做基因檢測,才能揭曉突變基因。治療多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會先依照腫瘤的大小以及惡性的程度,決定投藥的方式,不過,有些標靶藥物在投藥後,還會再產生基因突變,如治療EGFR基因突變的部分標靶藥物,使用9個月到14個月後,有5成左右的患者會再次產生EGFR T790M,目前肺癌的藥物治療已走向依不同基因決定藥帖,即近年不斷提及的「精準醫療」。早期肺癌治療比率攀升國內肺癌的患者,多數是晚期發現,依照5年前的資料,約有8成的肺癌患者是第三期後才接受治療、2成是早期發現。但自從國健署於2022年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後,國內早期肺癌患者即接受治療的比率攀升,從原先20%提升至30%到40%,晚期肺癌從80%降至約50%。柯皓文表示,該數據也連帶被認為是肺癌於2023年擠下大腸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持續擴大篩檢,相信未來肺癌的致死率可以大幅降低。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台灣癌症患者年輕化 台大醫教授:大腸癌篩宜降至45歲
台灣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的幅度已成亞太區第一名,經過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減少四成的死亡率,二期以上大腸癌減少34%,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在台灣,40歲到49歲的年輕大腸癌患者急速上升,較他們父母那一輩增加1.5倍,由於下修癌篩年紀至45歲已成國際趨勢,台灣須擬訂相關政策,照顧這群仍是負責家庭經濟的勞參人口,避免家庭陷入困頓。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的資料,在進行大腸鏡檢查中,40歲到49歲無家族性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的風險較他們父母的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十年,多年來他也觀察,1960年之後出生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明顯增加,愈晚出生的世代罹病率愈高,而與國科會的千人研究也正在進行,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變化與年老者不同,也與其他國家不同,不確定是飲食習慣,還是化學藥物造成,恐伯還需更多研究。台灣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有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有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值得大規模篩檢。邱瀚模認為,大腸癌篩檢是有早期症狀的,50歲以上篩檢,已證實可減少四成死亡率,而台灣年輕患者特別多,更要將現行的篩檢政策從50歲下降至45歲。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全基因檢測」老人小孩都能做 榮總醫:精準預防癌症高風險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全基因檢測(NGS)沒有年齡限制,精準預防醫學能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訂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在台北榮總開設基因諮詢門診,兩年來已有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受檢民眾最多的是正常人及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共占35%。曾有位企業家檢查出大腸瘜肉,全基因檢測發現帶有KRAS基因,為防止變異為大腸癌,張家銘建議他減少紅肉攝取,之後追蹤,瘜肉就未再增長。全基因檢測希望可以先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有效規避高風險的致癌因子。張家銘分享,一位64歲的陳女士因肺腺癌過世,去世前基因檢測顯示NQO1基因異常;因NQO1異常應避開致癌性化學物質,特別是苯化合物,後來發現陳女士在化工廠就職,如她能提早基因檢測,就可進行個人化健康管理。張家銘表示,全基因檢測沒有年齡限制,現在只需靠抽血就能進行檢測。精準預防即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因素」,有效分析基因體質,調整後天環境因素和做好身體檢查,即可達到精準預防疾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精準醫療生態圈 從治療到預防
全台最大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日前登場,會議中的專家揭示,抗癌已進入精準醫療生態系時代,為減少治療上的差距,健保即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讓治療精準化,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抗癌也從治療端走向預防篩檢,除五癌篩檢外,包括胃癌高危因子幽門螺旋桿菌及病毒性的B、C肝病毒的篩檢都在推行,專家也建議大腸癌篩檢下修年紀至45歲,減少大腸癌對年輕人的威脅。聯合報已連續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資訊,現場600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癌症連續逾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這代表從治療到預防,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健保給付NGS 5月將上路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已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更精準更專一的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NGS,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精準醫療已成為未來抗癌的方式之一,甚至將打造個人化mRNA癌症疫苗,預防癌症復發;台灣目前執行五癌篩檢,台大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台灣年輕大腸癌患者人數已成亞太區第一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是國際趨勢。癌症防治政策 須創新思維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防癌政策的擬定上,可考慮運用賦稅獎勵機制或「外溢保單」保費折減等方式鼓勵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或多進行健康促進行動,並鼓勵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對自己健康負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他說,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研院最新技術:mRNA技術是否再創個人化癌症疫苗問世?
最新的mRNA技術日益被證實可應用於開發Covid疫苗,並在減少癌症轉移、復發方面發揮作用。2024年癌症論壇上,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中研院團隊正積極利用這一技術,有望開發個人化癌症疫苗。儘管距離正式臨床試驗還有一段路程,但若能廣泛應用,可能將造福許多癌症患者。事實上,癌症往往是基因突變造成,而帶有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透過微轉移、冬眠癌等階段,轉移到其他器官窩藏、冬眠,直到時機成熟,開始生長,這過程很不容易早期偵測,若發現某器官有5公釐(mm)癌轉移腫瘤,可能已含3千7百萬顆癌細胞。陶秘華說,癌細胞基因帶有不少「突變位點」,檢測分析這些突變點,便可據此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進而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反應,T細胞會辨識微小癌細胞,予以殲滅,即使癌細胞在冬眠,仍可揪出來。中研院運用「大腸癌小鼠腫瘤模型」實驗發現,運用腫瘤新抗原mRNA疫苗,的確可引發T細胞反應,抑制大腸癌細胞生長,期待未來癌症疫苗可應用於臨床,達到「終身免疫,預防癌症復發」效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7 焦點.健康知識+
胃怕撐、心怕鹹...8大器官怕什麼?喜歡哪些食物?一圖看身體器官照顧指南,教你吃出健康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知道身體的各大器官怕什麼、喜歡什麼?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你平時多吃了一塊雞排、多喝了一杯酒,你的器官都清楚。器官是維持健康的根本,對待器官就要比對待愛人更細心呵護;她整理出「身體8大器官照顧指南」,教你吃出健康好身體。身體8大器官怕什麼?1.胃怕「撐」營養師常說不要吃到撐,吃八分即可!因為長期處於很撐很飽的狀態,胃就需要一直分泌胃液消化食物,讓胃黏膜容易受傷、不利於修復,可能導致胃負擔。→健胃食材:秋葵、山藥、木耳。富含多醣體、黏蛋白的食物,可增加胃黏膜的保護力,當然控制食量也很重要。2.肺怕「煙」肺不僅怕菸,其實燒金紙、點蚊香、放煙火等等,都可能產生危害肺部的PM2.5,長期吸入恐對呼吸道有傷害,甚至影響孩童腦部發展。→顧肺食材:番茄、芭樂、白蘿蔔。營養素可幫助修復肝細胞,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避免二手菸及空汙為害。出門可以把口罩備著以防不時之需。3.肝怕「酒」喝酒傷肝!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以一個酒精當量=15g酒精=105大卡,約=啤酒375c.c =紅酒110c.c =水果酒150c.c =烈酒30-40c.c,所以男生一天可以喝的量就是x2。若長期飲酒過量,恐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尤其體脂較高的人,更容易受酒精的傷害。→保肝食材:魚油、芭樂、深綠色蔬菜。含有Omega-3、維生素C營養素 可幫助肝臟排毒、抗發炎4.腸怕「堵」便秘會造成皮膚粗糙、口臭、肥胖等等⋯,糞便如果留在腸道內太久,毒素會長期刺激腸黏膜,易導致大腸癌。→整腸食材:木耳、南瓜、奇異果。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物膠,皆可促進消化蠕動,幫助排便更順暢。當然補充一點好油、充足飲水也是很重要的哦。5.心怕「鹹」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導致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而鈉含量過高的食物,會使血管內水份增加,易導致高血壓,尤其心血管疾病好發在肥胖者、老年人、長期菸酒者。→養心食材:堅果、酪梨、香蕉。除了平時要控制鈉含量以外,也要多注意脂肪攝取,避免脂肪堆積於血管內壁;也記得要保持運動習慣、戒掉菸酒,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風險。6.腎怕「渴」若水份攝取不足會使尿液濃縮 長期下來易導致結石,建議成人每天至少攝取2000~3000c.c.的水量。→顧腎食材:喝水、牛奶、黑豆。每日足夠飲水可稀釋尿鈣及草酸沈澱,而每日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也可以降低腸道對草酸的吸收,也可以將動物性蛋白質,替換成植物性蛋白質,降低尿鈣濃度。7.胰怕「醣」胰臟有調節血糖的功能,若暴飲暴食,一次有太多的血糖震盪。長期下來使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易導致糖尿病。→顧胰食材:玉米、雞蛋、瘦肉。首先要避免高糖及精緻澱粉,提高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也優先選擇低GI的食材 維持血糖平穩。8.膽怕「油」形成膽結石的主要原因,是長期攝取高油食物,會導致膽固醇濃度過高沉積在膽囊壁上。如果兩餐之間間隔太久 膽囊太久沒有收縮,也很容易膽汁堆積、易結石。→保膽食材:瘦肉、菠菜、燕麥。蔬果的膳食纖維可幫助吸附膽酸,也應避免飲食過度油膩,也記得要三餐定時吃。看完以上高敏敏提醒的身體8大器官飲食指南,知道平常哪些食物能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了嗎。除了飲食要注意之外,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正常作息也是很重要,千萬別仗著自己年輕就以為器官都不會老!想要健康的器官是需要靠自己細心照顧,記得定期健康檢查,隨時關心自身的身體狀況,才不會等器官受損後才發現,已經為時已晚!延伸閱讀:.做出7項改變可望降低罹癌風險、助長壽!與「飲食」相關占了5項之多.自由基是百病根源!如何減少傷害?3種抗氧化食材防老化、癌症.腎結石「6類食物」要少吃!辣椒上榜 就連大家最愛1酸甜水果也是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每4分19秒一人罹癌 國健署推癌篩、疫苗、主動追陽防治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2024癌症論壇」,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聯合報連續6年舉辦「癌症論壇」對癌症健康議題十分關心,目前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癌已躍升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吳昭軍以「善用國家癌症篩檢資源-早期癌症篩檢計畫」表示,依國健署最新統計,國人各類癌症發生率現況為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呈現下降趨勢,但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甲狀腺癌卻是上升,至於大腸癌、口腔癌、皮膚癌、食道癌為持平,另需要注意的是,乳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的死亡率有上升趨勢。爲及早發現癌症,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確定罹癌者達1.3萬人、癌前病變更高達5萬人;其中111年7月1日起對於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一次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依國健署統計,LDCT篩檢於截至去年12月,為針對50至74歲吸菸史達一年30包的重度吸菸者,以及50至74歲男性、45至74歲女性且具肺癌家族史者,共篩檢7.8萬人,共發現九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至於,C肝防治方面,吳昭軍說,國健署補助45至79歲,原住民為40至79歲,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希望明年達到C肝根治目標。吳昭軍指出,癌症需及早發現、治療,提高五年存活率,據統計,〇至一期五年相對存活率為第四期2至7倍;除篩檢外,公費疫苗接種也十分重要,如國健署自107年12月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但HPV疫苗對男性也可預防頭頸癌、口咽癌等,希望多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吳昭軍說,國健署已與健保署攜手自去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五項癌症篩檢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協助民眾就醫意願及妥適安排,讓民眾獲得最好的治療。吳昭軍說,國人罹患癌症除受基因、遺傳等影響外,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四大因素也扮演關鍵角色,為避免罹患癌症,國健署也積極推廣戒菸,重視青少年吸菸問題,降低成癮性,並促進肥胖防治及培養健康飲食型態著手,提升民眾健康識能,遠離癌症。
-
2024-04-16 養生.聰明飲食
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水溶及非水溶有何差異?
我們都知道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可以促進消化健康,有助於體重管理,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並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甚至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纖維可以改善60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功能。但你知道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攝取足夠的纖維量嗎?什麼是膳食纖維?纖維是植物中的一種物質,膳食纖維則是你吃的那種。膳食纖維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都在支持健康方面發揮作用。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包括:.全穀類.堅果和種子.水果和蔬菜可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有何差異?一般來說,最為人熟知的膳食纖維分別是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及非水溶性纖維(Insoluble Fiber)。燕麥、豆類和水果中含有可溶性纖維,可溶於水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和降低膽固醇。另一方面,非水溶性纖維存在於蔬菜、堅果、種子和全穀物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預防便秘。膳食纖維還包括抗性澱粉,它相對不易消化,存在於香蕉、豆類和馬鈴薯等冷卻的澱粉類食物中,在健康的腸道中發揮關鍵作用。事實上,不同膳食纖維之間是必不可少且相互關聯的,因此刻意強調不同膳食纖維種類可能是多餘的,最好的方式讓人們混吃不同類型的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會如何?首先,判斷你是否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的主要方法是每天排便一次或兩次,而在排便時能否舒適、快速、不費力地排出。其次,你的糞便的樣子也是觀察的重點。它們應該很容易折斷,更像是一根長而光滑、形狀良好的香腸,而不是顆粒或糊狀。 第三條線索來自你整體的健康狀況。你的腸道對心理健康和免疫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情緒低落或容易感染任何細菌等情況,可能是你的腸道健康需要一些幫助的微妙跡象。為什麼膳食纖維重要?多數人未攝取足夠的纖維,這種飲食狀況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雖然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患有便秘,但還有一大群人經常腹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通常是由富含肉類和超加工食品的低纖維飲食引起的。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可能更廣泛。2019年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攝取量較少者相比,每天攝取25至29克膳食纖維的人其全因和心血管相關死亡率減少了15%至30%。另外,他們罹患冠心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的機率也降低了16%至24%。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我們的身體缺乏分解纖維食物的酵素。因此,你的胃對於體積大、能量較低的高纖維膳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化及吸收,這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也能促進飽足感。 纖維也有助清除體內多餘廢物,因為在身體使用完所需物質後,這些廢物會被放回腸道中釋放。如果你的腸道中有大量纖維,它在通過時會帶走一些可能積聚並有害的物質,如膽固醇、雌激素和其他賀爾蒙,以及酒精分解產生的毒素。每天應該攝取多少膳食纖維?根據美國農業部《2020-2025 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應該每天攝取25至28克纖維,50歲以下的男性每天應攝取31至34克纖維,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應攝取22克纖維,51歲及以上的男性每天應攝取28克。 .50歲以下女性:每天25至28克。 .50歲以下男性:每天31至34克。 .51歲以上女性:每天22克。 .51歲以上男性:每天28克。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建議,增加纖維攝取量時,一定要循序漸進,並補充大量液體。由於當膳食纖維通過消化道時,它類似於海綿需要水才能順利通過。如果你攝取的膳食纖維多於平常的攝取量,但水分不足,你可能會感到噁心或便秘。此外,在你購買纖維補充劑之前,可能需考慮纖維補充劑和富含纖維的食物可能不會帶來相同的好處,例如飽足感。如果你未達成每日建議攝取的纖維量,那麼其他必需營養素的攝取量也可能同樣不足。換言之,你的纖維攝取量是衡量整體飲食品質的良好指標。嘗試透過未精製的食物來達到你的纖維目標,這樣也可以獲得它們提供的所有其他好處。【資料來源】.You probably aren’t getting enough fibre – here’s how to up your intake.Medline Plus: Dietary Fiber.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Fiber: How to increase the amount in your diet.Cleveland Clinic: How Much Fiber You Need and Why It Matters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趨勢:不抽菸肺癌是世界五大癌症死因、50歲以下台灣大腸癌增加幅度亞太第一!聽專家解析原因與如何預防?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並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2023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肺癌不抽菸的個案多!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台灣增加幅度已是亞太第一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癌症篩檢能否放寬更多會擴大到無癌症家族史?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除癌症篩檢外,癌症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民眾可望透過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利用mRNA科技來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重點在於態度、陪伴和正確抗癌知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凱特王妃罹癌震驚各界,世界研究指出罹癌青壯年近30年增79%!了解什麼是預防性化療
英國凱特王妃2024年3月發布影片宣布罹癌,表示在先前腹部手術後的檢測發現癌症,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她也正在該治療的早期階段,但並未進一步透露治療細節。尤其她年僅四十二歲,癌症患者雖大多為年長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未滿50歲罹癌的病例,近30年來激增約八成。學者對此趨勢原因未有定論,從菸酒、肥胖到加工食品都有嫌疑。多留意身體警訊、及早篩檢為對抗青壯年罹癌的可行方式。凱特王妃治療團隊所指的預防性化療是指什麼?在癌症治療中扮演何種功能?未滿50歲癌症死亡數 增近28%法新社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去年刊登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1990年~2019年間,全球每年未滿50歲確診29種常見癌症任一種的患者總數,大增將近八成,原因無人能確定。這項全球性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不滿五十歲的癌症確診病例為182萬例,到了2019年增加到326萬例,增幅達79%。研究人員還預測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未滿五十歲的癌症新病例數還會再增加三成,經濟富裕國家將尤為顯著。青壯年罹癌人數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長有關。不過,過去半世紀各年齡罹癌者存活率已幾乎翻倍,但未滿五十歲癌症死者數在過去30年來卻仍增加近28%。英國伯明罕大學癌症學者西瓦庫瑪說,罹癌青壯年增加的趨勢可謂一種「流行病」。自從凱特王妃2024年一月歷經腹部手術、3月22日宣布罹癌後,西瓦庫瑪等醫師均發聲,指出在診間看到的青壯年癌症病患越來越多。乳癌最常見 消化道癌症受關注青壯年癌症患者中,乳癌最為常見,但研究人員特別憂心結腸癌、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指出,以未滿五十歲的美國男性癌逝者來說,結腸癌如今是頭號殺手,在女性癌逝者中也僅次於乳癌。參演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影星查維克博斯曼二○二○年就是因結腸癌病逝,年僅四十三歲。台灣常將發生在結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通稱大腸癌。針對青壯年癌症病例增加,西瓦庫瑪坦言尚未有證據能確定其原因,可能是多項因素綜合導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柯爾曼說,潛在解釋有二:★其一,當前四十幾歲青壯年比上一輩更早暴露於菸、酒、肥胖等致癌因子。她指出,流行病式的肥胖問題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西瓦庫瑪也認為,肥胖起碼是部分原因,但有些青壯年患者既非肥胖,也沒有遺傳具罹癌風險的基因。★其二,青壯年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疑似禍首包括若干化學物、新藥物甚至塑膠微粒,但未獲證實。★也有人歸咎於高度加工食品,但亦無足夠資料佐證。★另有理論指向食物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柯爾曼的研究雖顯示癌症會改變微生物群,卻難定論微生物群的改變會致癌。開設年輕癌症病患特別門診的伯明罕大學教授貝格斯說,青壯年罹癌數增加的原因不少,包括醫界越來越善於在早期發現癌症;年輕人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度也比上一輩敏銳,更願意在相關症狀剛出現時就尋求幫助。英國觀察家報引述貝格斯指出,其他因素還有部分癌症風險因子可能透過家族基因遺傳;隨著帶有癌症風險基因的人比以往壽命更長且能生育更多小孩,這類基因於是在人口中累加。年輕人罹癌 化療劑量耐受度高為了應對青壯年結腸直腸癌病患數增加,美國2021年將建議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好消息是,年輕罹癌者對化療劑量的耐受度比年長患者高,可用更強效治療方式。英國華威大學醫學教授楊恩說,較年輕罹癌者存活率一般較高;像凱特這樣手術中意外發現癌症,多半是還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化療更有效。學者希望凱特的經驗能提醒民眾,一旦察覺任何身體異狀就應諮詢醫師。西瓦庫瑪說,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多半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真的覺得哪裡不對勁,不要拖延,就去做檢查」。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澳洲非營利媒體網站「對話」解釋,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在癌症治療上,「預防」指涉在癌症移除後,透過化療來防止癌症復發。要真正預防癌症,專家建議可就飲食、運動、防曬等方面的生活型態進行調整。另外,一種荷爾蒙療法藥物「泰莫西芬」可用來降低部分乳癌高風險患者罹癌風險,阿斯匹靈則可以用於腸癌等癌症的高風險患者。放射線治療 局部移除癌細胞癌症發生後,如果癌細胞限於身體局部,而未發現轉移到遠處部位的證據,手術、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能移除所有癌細胞。但如果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診斷出來,醫師會使用化療(抗癌藥物)、荷爾蒙或免疫治療等療法,循環至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化療也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使用,來防止原發癌復發。雖然手術可能已治好癌症,但部分案例中,難以偵測的微小細胞可能已擴散至血管,被帶到體內遠處的部位,這將導致癌症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復發。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只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以及手術後再接受追加化療的患者,發現後續化療能防止癌症復發,延長患者壽命。化療副作用 造血功能暫受損許多化療藥物是透過擾亂癌細胞中心的遺傳物質DNA來阻止其分裂;為了增加效果,在身體不同部位生效的多種藥物會混合使用。不過化療不只針對癌細胞作用,也會殺死分裂中的正常細胞,但由於癌症病灶裡分裂中細胞的占比較高,每次化療殺死的癌細胞比率會高於正常細胞。化療通常每隔3-4周進行一次,正常細胞可在間隔時間恢復。化療副作用通常可逆轉,且常發生在細胞汰換率較高的部位。例如血細胞的製造會暫時被打亂;如果白血球數量低,感染風險會增加。化療用的特定藥物也可能導致手腳麻木等。預防性化療是在局部手術後,沒有癌症殘留的證據後開始實施,因此患者通常可在化療結束後數周內恢復正常活動。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