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泌尿科
共找到
549
筆 文章
-
-
2020-02-27 科別.泌尿腎臟
尿很久、難解尿、餘尿感 7項目自評有沒有「攝護腺肥大」
每個男性都有攝護腺,攝護腺包覆著尿道,正常體積就跟栗子差不多大,約20立方公分,如果持續增生,長得像鵝蛋那麼大,約6、70立方公分,就叫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 解尿很困擾根據統計,51-60歲男性約5成有良性攝護腺肥大;70歲時約有7成,80歲以上長者幾乎9成都會面臨這個困擾。攝護腺的肥大,讓尿道變窄,患者尿流變細,要尿很久,還會尿不乾淨,尿完還有滴滴答答,或是有餘尿感,成了中老年男性的尷尬困擾。患者每次都費盡心力在對抗尿道阻力,膀胱久而久之會有刺激性症狀:頻尿、尿急、夜間頻尿的困擾。攝護腺肥大 7項目自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說,攝護腺位置約在靠近肛門4、5公分的地方,病人有症狀,通常加上肛門指診就能確診為攝護腺肥大,不過攝護腺肥大與射精沒有明確關聯性,也未必會變成攝護腺癌。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兩種常用藥物:甲型阻斷劑,透過降低血壓鬆弛攝護腺平滑肌改善尿流;以及男性荷爾蒙阻斷劑,抑制攝護腺增生,消減攝護腺,讓小便順暢。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才會做攝護腺切除手術,移除阻礙尿道的攝護腺組織。醫師提供7個項目自評是否攝護腺肥大,由好到壞0至5分,總分少於7分只需持續觀察,超過7分就得介入藥物治療。
-
2020-02-23 性愛.性福教戰
老夫老妻=無性生活?醫師破解年紀大就不該有性生活迷思
性欲逐漸低下,往往是影響伴侶關係的重要因素。社會普遍有個迷思,認為夫妻到了中老年後,就會自然而然缺乏性生活,進而分房睡,甚至演變成「無性夫妻」,難道老夫老妻就非得跟無性畫上等號?改善性生活 伴侶之間要同步「為什麼我無法像年輕時一樣?」一名70歲老翁因勃起功能障礙求診,希望可以讓他像年輕時一樣展現雄風。不過再次回診後,並無明顯改善,老翁這才坦言,沒有按時服用藥物,因為妻子認為「老年人不該有性生活,且吃這些藥物對身體不好,身體健康比較重要。」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維恭表示,後來建議老翁帶妻子一起來看門診,改善兩人的觀念,夫妻也漸漸恢復性生活。蔡維恭說,口服藥物本身不危險,且在醫界已有非常豐富的使用經驗,都有安全數據。性生活是兩性相處的重要一環,鼓勵伴侶一起來門診,避免只有一方提升性欲,另一方仍覺得不舒服,雙方面都能享受性生活,才有正面幫助。蔡維恭解釋,中老年人性生活頻率比一般人少,但不見得就是「無性」,每人狀況不同。早期國外曾研究發現,65歲以上男性有七成有性生活,女性大約是四成五到五成。若依本土數據來看,65歲到75歲的男女可能三成到六成還有性生活,但頻率確實會隨著年紀增長減少,80歲通常降到三成左右。睪固酮、荷爾蒙 影響性事滿意度談到中老年後性欲降低,蔡維恭表示,老年人身體狀況、體力沒有年輕時好,都會造成影響。再來跟勃起功能也有關係,不論男女,性功能會隨著年齡下降,常見的就是性功能障礙,表現不盡理想,就會影響性行為意願。蔡維恭說,男性睪固酮低下,會使陰莖海綿體構造退化,影響勃起和性欲;女性更年期後,荷爾蒙減少,除了性欲減低,陰道也會比較乾燥,不適感會升高。「對男性來說,睪固酮過低是一個因素,但並非主因。」蔡維恭表示,高血壓、糖尿病等身體代謝疾病,也會讓海綿體勃起老化更明顯。心態先調整 才能治生理問題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人覺得年紀大就不該有性生活,性不是老年人該追求的,或有性生活多會損耗元氣等迷思。蔡維恭指出,雖然無性對身體並無負面影響,但也不代表年紀大就該放棄性生活。畢竟現代人維持身體狀況良好,性生活就是本能之一,雖然表現無法像年輕時好,但不代表要放棄。蔡維恭表示,基本上還是要調整心態,要有「想維持性生活」的心,才能了解原因,進而解決。若男性是因為睪固酮等原因影響勃起功能,經醫師評估後,會視情況給予補充睪固酮,藉以增加性欲、勃起機會,不過補充前仍需要醫師專業評估。口服藥物治療 多有不錯效果蔡維恭說,若因為年紀或慢性病造成,會視個案狀況評估治療方式,進而選擇使用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等方式。手術治療大多已屬於後線治療,多數人只需透過口服藥物的調整,或是合併荷爾蒙的輔助,大約有八成的病人都有機會可獲得改善,口服藥物的確是目前最方便、最安全又有效的選項。當然年紀越老或慢性病越多,效果可能沒那麼理想。除了求助醫療,蔡維恭坦言,病人自己也需要依循健康生活準則,調整生活作息,包含健康飲食也有幫助。女性的部分,則要評估是否仍有疼痛、乾澀等問題,或荷爾蒙是否需調整。蔡維恭強調,還有欲望很正常,不需要壓抑,「老夫老妻也可以甜蜜互動。」
-
2020-02-18 科別.泌尿腎臟
包皮有皮就割? 醫師:清潔更重要
寒假延長至2月25日,不少家長把握延後開學時間,帶孩子割包皮,醫師表示,近期求診的學子增加約一成,不過,除非是嚴重包莖或是反覆發炎者,才建議割除包皮,否則一般不會特別建議「有皮就割」,強調平時做好清潔更為重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曾有研究顯示,台灣高中男學生因包皮過長導致包莖約占四成,正常男性通常會在成年後,包莖情形會逐漸消失。但部分包莖不會消失,除了影響性生活,包莖還會藏汙納垢,容易反覆發炎,外生殖器因此難以清潔,也較容易罹患菜花、愛滋病等疾病。反覆發炎 恐影響排尿顧芳瑜表示,包莖的定義為,包皮不易推動,勃起時龜頭無法自然露出,或是包皮退下來後,難以再退回。日前有名30多歲的會計師,包莖問題嚴重影響性生活,過程中容易夾到包皮,以致性生活不美滿,最後決定動刀,改善長年的包皮問題。顧芳瑜說,包皮不可怕,最可怕是因此難以清洗陰莖冠狀溝(即龜頭溝),有些男性因清理不當或是衛生習慣不佳,長年龜頭反覆發炎,導致包皮纖維化,使包皮窄縮,不僅是影響性生活,連排尿也會受阻。若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可接受手術,傳統割包皮手術是使用金屬刀片切除多餘的包皮後,再使用電燒刀止血,手術時間約一小時,術後復原約需二到四周。近年則出現新式手術方式,切除與止血同步進行,手術時間僅需十分鐘,術後復原期約二周,相較於傳統手術,較不疼痛。臨床上諮詢的男性多落在20歲到30歲左右,學童並非是大宗,成年後的男性選擇割包皮,有一部分是自認有需要,另一部分是「病入膏肓」才會求診。每周至少要清洗三次顧芳瑜呼籲,男性無論有無包皮困擾,應時常清洗龜頭溝,即使再懶惰每周也要清洗三次,每天最多洗一次就好,毋需過度清潔,清洗時也不用使用肥皂、沐浴乳,用清水清洗即可,除非有難聞的異味再使用些許的中性的肥皂或洗面乳清潔,比較不會傷害生殖器。NG清陰莖方式NG行為1:抹肥皂用力搓答:清洗陰莖別用刺激性的肥皂、沐浴乳,最好先推下包皮,用手推掉堆積在龜頭溝上的垢,若有難聞氣味再使用清潔劑,建議使用中性的清潔劑。清洗時,溫柔一點,別太過用力搓洗。NG行為2:龜頭油油的一定要洗到皮膚吱吱作響答:男性生殖器的皮膚脆弱,人體會自然分泌油脂保護陰莖皮膚,累積過多會造成油垢,排尿未清乾淨也會卡住累積成尿垢,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但過度清潔反而容易讓陰莖受傷。NG行為3:一周洗一次龜頭垢就好了答:建議每天洗澡時一併清潔,再懶一周至少要洗三次,才能避免油垢累積,進而發炎。(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 記者陳雨鑫╱整理)
-
2020-02-10 科別.泌尿腎臟
工程師勃起不見龜頭 醫用包皮環切手術5分鐘解決問題
新竹一名31歲周姓工程師每當勃起只能看到包皮,連尿道孔都看不見,用手推勉強能露出龜頭,把龜頭整個露出來後,會覺得又緊又痛,始終沒有自信面對房事,周男擔心求助醫師,透過「微創包皮槍環切術」,讓他放下心中大石。東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黃賢祥指出,正常生殖器在沒有勃起的狀態下,包皮可以退到龜頭,若是包皮連龜頭都包住,只剩下小小的開口,不容易推回,就是所謂的包莖。包皮一旦過長就容易滋生細菌造成龜頭炎,或分泌物和沉積物聚積嚴重形成包皮垢,這時就要積極就診治療,避免長期慢性炎症及包皮垢刺激而誘發嚴重病變;此外,對於已婚男性來說,包皮過長還可能使伴侶產生念珠菌感染、陰道炎、子宮頸炎等婦科疾病。黃賢祥指出,傳統割包皮手術時間約30分鐘,術後較有明顯的疼痛感,切除處不平整也不美觀,又容易血腫、出血,需要時常換藥一直到10天後才可拆線;然而「微創包皮槍環切術」使用的一次性自動包皮吻合器,外型有如紅酒開瓶器,手術過程約5分鐘,只需透過吻合器的特殊環狀刀片搭配縫合鋼釘和矽膠縫合圈來切斷過長的包皮,術後傷口平整,縫合的止血釘約5至7天便會開始自動脫釘,美觀又安全,且一次性器械大幅減少感染的風險。黃賢祥提醒,切割包皮能降低罹患愛滋病並防止包皮藏汙納垢,減少伴侶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其次對於性生活的時間能延長及預防早洩,並減少因感染造成不育的可能性。不過,並非每一位男性都需要接受割包皮手術,若已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先與醫師諮詢後,再決定治療方式。
-
2020-02-10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切除就萬事OK?如果你也這樣想恐害腎衰竭
 72歲男性,4年前曾接受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術後排尿良好,最近1個月出現尿血及排尿不順而求診,經檢查診斷為復發性攝護腺肥大合併出血。靜脈腎盂攝影發現攝護腺肥大並阻塞排尿,超音波顯示膀胱內有明顯凸起,經由膀胱鏡檢查確認尿血是由攝護腺肥大造成,同時也引起尿道阻塞;膀胱內的凸起是攝護腺肥大的組織推擠形成,膀胱本身無其他病灶。 攝護腺肥大會引起尿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不只是引起頻尿、多尿、夜尿、排尿困難、有餘尿等症狀,同時也可能攝護腺出血造成尿血,加上攝護腺肥大患者大多年紀較大,常合併有心血管疾病多少都有服用抗凝血劑,更增加了尿血的機率;除了攝護腺肥大外,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統癌症等也可能引起尿血。 治療方面,大多數患者以口服藥治療都能獲得改善,但倘同時合併有出血、膀胱結石、尿滯留、腎功能受損、排尿困難影響生活等症狀時,建議接受手術治療改善。 手術後攝護腺就不存在?殷約翰提到,門診常會遇到患者以為接受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後,攝護腺就永遠沒問題了,事實上攝護腺在開刀後外皮依然存在,手術只是刮除中央肥大的攝護腺。根據統計手術後有15-20%會再次出現相關的排尿不順症狀,8.3%有需要再次手術的可能。 最後,殷約翰提醒,當出現尿血症狀時,應積極就醫找出原因治療。攝護腺肥大長期阻礙排尿會造成膀胱及腎臟功能破壞,甚至引起腎衰竭。然而,攝護腺肥大在手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且攝護腺癌的風險仍在,在治療後仍應持續追蹤,以免太晚發現病灶。 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男性年過50頻尿到怕 超過這時間水少喝! 
-
2020-02-09 性愛.性福教戰
預防武漢肺炎該戴著口罩親熱嗎?醫師這麼說
床上溫存纏綿時,如果兩個人都戴著口罩,你還做得下去嗎?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台灣雖然防疫有成,但不少人搶口罩,不管到哪,就戴著口罩。不過,小陳卻是這波口罩之亂的受害者,因為咳嗽、流鼻水,另一半就拒絕跟他做愛,幾經協調,「想要可以,但必須戴上口罩。」欲望一來,小陳當然點頭說好,但戴著口罩,提槍上陣,感覺相當怪異,兩人全身赤裸,但臉上卻戴著目前最夯的綠色醫療用口罩,越做越沒感覺,只好草草了事。網友直呼 缺氧極樂快感最近某網路出現一則類似情節的貼文,題目是「請問大家會戴口罩做愛嗎?」網友們答案相當有趣,許多人認為「有需要這麼拚命嗎?」有人則建議,做愛時,兩個人臉分別朝著不同方向,就不用戴口罩。有人創意十足,「戴口罩做愛,才會有缺氧的極樂感」、「戴口罩還好,如果買不到,建議戴全罩式安全帽做愛,保護他人最重要。」有人則是分享自身經驗,平時咳嗽,但只要開始交功課,就突然不咳了。最實際的回覆是「對方不咳嗽,不會戴口罩,但是下面的橡膠口罩是一定要戴的,不然安親班的學費這麼貴……」嗨不嗨 與一氧化氮有關為何做愛時,戴上口罩,整個就很解嗨、沒有FU,甚至陰莖會變得半軟不硬?高雄醫學大學泌尿科主治醫師、高醫泌尿科學副教授王起杰解釋,這與一氧化氮(NO)分泌有關,一氧化氮是啟動男人性愛的關鍵,如同火藥上的引信,沒有了它,陰莖就只是裝飾品,只剩尿尿功用。王起杰說,做愛之前必須有前戲及外界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及觸覺,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分泌一氧化氮,進而啟動陰莖海綿體內皮細胞,讓組織放鬆,增加血流,達到勃起堅挺。調整體位 避免面對面熄火戴上口罩,除了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無法獲得即時回饋,視覺上也怪異,很容易半途而廢,做不下去。建議如果真要戴上口罩做愛,可以採取狗爬式體位,女性在前面,男性在後面,如此一來,兩人不會面對面,透過聲音傳達熱情,就不容易熄火。台大醫院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流感等大部分病毒不會透過體液傳染,以飛沫傳染居。武漢肺炎病毒傳染途徑目前則被證實為接觸、糞便、飛沫,只要戴上口罩,應該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黃立民強調,做愛是開心的事,沒必要在承受重大壓力的狀況下勉強自己,硬要做品質應該也不好。站在公共衛生立場,如果身體不舒服,出現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就應盡量休息,否則半途熄火,場面尷尬。當然也不能勉強另一半配合,畢竟感情求的是長長久久。
-
2020-02-05 科別.泌尿腎臟
寒假延長2周 泌尿科醫師建議「割包皮好時機」
為防止武漢肺炎疫情蔓延,教育部日前宣布高中以下延後至2月25日開學,大專院校開學日也改到3月2日。對此,一名泌尿科醫師幽默表示,多出來的2周假期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好時機」,因為不用擔心開學影響手術時程。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學校不僅延後開學日程,也將寒假輔導課程取消,等於讓學生們多放2星期的寒假。面對意外的假期,泌尿科醫師李嘉文在臉書粉專上po文表示,「這個寒假真的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絶佳時機」,因為先前礙於時間關係無法安排手術,或是擔心開學、寒輔不方便的問題都解決了。李嘉文醫師的貼文在PTT上引起討論,有網友大讚他很會看準時機行銷,「這種商業奇才去當醫生太可惜了」、「這業配來的猝不及防」、「好建議啊,學期中又不能割」、「很會抓時機,發財趁現在」。李醫師接受《NOWnews》訪問時則強調,一般而言,割包皮手術的恢復期為3周,手術完後也會開3天份的抗生素給病患,避免傷口感染。此次寒假受疫情影響而延長,正好可以讓接受手術的學生在家休養,也能避免開學被同學撞見的尷尬情形,因此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好時機。
-
2020-02-04 癌症.其他癌症
右下背痛、右腿痠麻 竟檢查出罹患腎細胞癌
一名60歲男性兩年前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而至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腫瘤,起初以為是骨癌,後來切片顯示為腎臟轉移,並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因一線標靶藥物療效有限,於是合併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腫瘤幾乎消失,再配合手術切除薦骨腫瘤,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子玄指出,患者生活作息正常,也無任何慢性疾病,約兩年前因下背疼痛求診,經核磁共振影像發現薦骨處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本身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屬於重大疾病。患者多次與醫師溝通,強調「相信醫師一定可以幫我」。從一開始對標靶藥物反應不佳,後來經調整用藥,合併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後,位於薦骨的腫瘤萎縮,總算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而腎臟的惡性腫瘤也縮小許多,日前順利康復出院。蕭子玄說,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歲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其他疾病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而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他說,腎細胞癌發生的原因尚未確定,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因患者已是腎細胞癌第四期合併遠端轉移,故建議先透過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對於癌友而言是一大福音。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