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物理治療
共找到
724
筆 文章
-
-
2025-01-16 醫療.巴金森病
喝酒能改善巴金森病顫抖嗎? 專家呼籲:當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
「喝酒可以改善巴金森病症狀嗎?」近期巴金森病友社群中間開始熱議飲酒相關議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吳逸如表示,這類分享可能來自於原發性顫抖症病友的經驗。她指出,原發性顫抖症的震顫與巴金森病的顫抖症狀不同,前者在飲酒後可能因心情放鬆而短暫緩解抖動的感受,但巴金森病的震顫多為靜止性震顫,酒精無法改善症狀。且吳逸如強調,所有巴金森病藥物的服藥指引中,均建議病友避免飲酒,即使是社交場合的少量飲用,也需嚴加謹慎,更是不得與藥物同時服用,另外,任何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皆不建議飲酒,降低對神經的傷害。多元治療策略:生活習慣與用藥調整並重吳逸如指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症狀是因大腦退化,導致調節動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缺乏。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常用藥物主要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以及搭配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 (MAO-B inhibitors)、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酵素抑制劑(COMT inhibitors)等藥物。針對不同病友的需求,治療策略會依據年齡、生活型態及工作性質調整。根據《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例如:•較年輕的病友: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友,可使用多巴胺促效劑刺激多巴胺的接受器,並透過配合多元藥物搭配使用,以減少單一用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延長用藥蜜月期。•較高齡的病友:60歲至70歲以上病友,可使用左旋多巴直接補充腦內多巴胺,以簡單、安全的用藥方案為主,避免複雜的藥物組合。•工作型病友:對於仍在職場的病友,可根據自身工作時長或模式與醫師討論需求,靈活調整藥物劑量,確保藥效發揮時間病友能順利應對日常需求。吳逸如強調,巴金森病是因多巴胺的逐漸缺乏而產生動作障礙,飲用酒精更可能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影響巴金森病藥物的代謝與吸收,導致藥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她也說,除了避免如飲酒等對神經會造成傷害的習慣,持續運動與規律生活作息也是影響退化速度的重要因素。「規律的運動能增強肌力、改善平衡感,還能幫助病友穩定情緒。只要每天持續 30 分鐘以上,哪怕只是散步,也能顯著改善病情。」【巴金森病看更多】>>>完整新治療資訊與實用運動方法醫師呼籲:病友與醫師溝通是治療關鍵許多病友因未能充分與醫師溝通,導致藥物使用不當,甚至浪費資源。吳逸如分享,「曾有病人因未告知主治醫師就自行減少用藥,導致症狀控制不理想,主治醫師再加藥,結果病人轉診前來就診時,帶了多達十幾袋的藥物,這既浪費又增加不必要的風險。」經過耐心和病患溝通後,病患終於接受醫師指示,病情得以良好控制。她建議病友與家屬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醫療團隊充分溝通,不要害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需求,並記錄日常生活與症狀變化,有助於醫師針對藥物劑量和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巴金森病看更多】>>>治療疑難雜症一次解吳逸如也提醒,行動不便,獨居或輔助設備不足,而無法外出到醫院進行復健等巴金森病友,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依照顧管理評估量表量表(long-term care case-mix system, CMS)的評估以及經濟條件評估結果,安排居家復健及物理治療。更鼓勵病友:「巴金森病不是不治之症,只要規律用藥、堅持運動,再搭配正確的飲食與心態管理,病友仍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並提到巴金森病是所有退化性疾病中,藥物治療效果最好的,病友只要與醫師密切合作,便能減緩病情,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巴金森病看更多】>>>巴金森病有哪些資源可申請或使用?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5-0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果園採柳丁的滋味
編者按:本週繼續以相同的主題「感恩」,由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執筆。一位醫師寫出醫師需要感恩其他醫療團隊,包括護理人員、藥師、營養師、放射師、醫檢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時也還要包括醫療單位的行政人員、資訊人員、各種儀器設備的維護人員,清潔人員,維護醫院安全的保全人員等等,沒有他們醫院就無法順利運作,單靠醫師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醫者需要感恩惜福。一位健康基金會的創會醫師分享他最近邀請精神樂活家族相約到台南白河的老家,探索「人與土地連結」的精神樂活的果園採柳丁活動,並鼓吹人生在世要與土地連結,這生命才有根,才可以汲足豐富的水氣和養分,滋長生命的動力。正值深秋,家鄉一群精神樂活家族朋友相約到一位熱心精健家族位於台南白河的老家,從事一個探索「人與土地連結」的精神樂活的果園採柳丁活動。我一向鼓吹人生在世要與土地連結,這生命才有根,才可以汲足豐富的水氣和養分,滋長生命的動力。為了參加這個活動,我就先一天抵達久違的關子嶺溫泉,在晚輩侄子與侄媳婦相約下,我就先安排到白河附近的關子嶺風景區巡禮一番,並在深秋的涼風裡和晚輩侄子與侄媳婦聊聊老家晚輩們生活的大小事,激起我對台南麻豆那曾文溪畔老家的重重回憶。隔天,來了三、四十人参加這個精神樂活的家族行動,舉行了盛大的採柳丁活動。大夥歡樂地踏在果園土地上,踮著腳、伸出手依園主的教導,歡樂的採下那纍纍的柳丁果實。用心採柳丁之際,我的晚輩侄子送給我一顆,他剝好的柳丁,我品嚐起來,真是香甜可口,汁味濃郁。這又在內心裡激發另一層親情的感動。想起來,侄子們在我仍在家鄉生活的青年時期,他們是那麼地小小孩模樣,只是純純地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為深化「精神樂活」行動的人情、土地情與文化意涵的多重連結,以觸發生命深度與廣度的成長,進一步來豐富精神生活的內涵,並藉以促發活動中感受那「三五成群、人心溫暖」的美好。因此,採柳丁節目後,就在典型的農家庭院裡,每個人自己找位子,一起分享大家帶來那具有台南、高雄地方風味的午餐。餐後主持人就邀請所有參加採柳丁活動的精神樂活家族朋友們,輪流講講話、分享參加活動的感想。在所有精神樂活家族朋友的期待下,我也分享了活動的感想。當我身處這農家的庭院,就猛然的在思緒裡出現小時候家裡的農村景象,那村莊、土地、果實、菜園、家鄉的童年朋友,無一不是和我的生命有綿密的連結,一時思緒充沛,再加上前一天侄子和侄媳婦聊了不少故鄉晚輩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下,我即時提醒自己,年長者故事多,得掌握、縮短講話的時間,也順便掌控自己,那融合由小而長以致於老所長期累積起來的豐富情緒。當下,在這山中果園的農家庭院,我很生動的想起小時候成長過程那濃濃的農村味,那時台灣正處在經濟最困頓的時代,農家生活是社會最底層的一群。父兄母姐們每日均在四處土地上,張羅可以賣錢的農村物質與產品,以維持全家的基本生活。魚與肉只是神明拜拜時,餐桌上才有的聖品。主食是蕃薯籖和偶爾摻和的白米。當時,我身處年少無知的童年,整天和鄰居朋友,過著無憂無愁的日子。成天在田野間、在村莊小巷裡奔跑嬉戲,在池塘裡、在圳溝裡游泳,在曾文溪畔好玩的抓魚蝦,偶爾一起去放牛,過著趣味十足的童年生活。而這個正和成天忙碌的父兄母姐們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只是生活起居時間一致,天色晚了就回家,大家平安過日子。年長後,就在今天,我想起這段與故鄉家園的土地相處,與鄰居朋友為伍的日子,真是值得深深回味與慶幸。長期以來,在無言歲月中,逐漸剝開「我的老家」裡,這父兄母姐在嚴冬或酷暑所撐住的這一片天的辛苦場景。它造就了我童年無憂無愁的日子,正是生命最珍貴的寶貝與回憶。我慢慢地體會「我的老家」竟然擁有如此深厚、如此豐富的情感,但它,總是「盡在不言」中。「我的老家」永遠是一個厚實的歸宿。每當我和老家晚輩聊天之際,總是,隱約激發那無止盡的濃濃親情,所以在品嚐柳丁甜味時,竟然激起那親情的美滿滋味。雖然父兄母姐已經回到祖先的古老家園,但他們的影子隨時鮮明的閃現。我也和大多數農村就學子弟一般,自高中、大學以後就埋首學校功課,甚或開始長期離開故鄉,致使故鄉成異鄉,對家鄉土地陌生了。然而成長過程與故鄉土地、與鄰居朋友,與家人的深深連結,造就了一種生命的內在。這是那麼的「真實」,那麼充滿「愛與感恩」的感動,一種永不分離的擁有與珍惜。這種生命內在的真實成分,當我和晚輩侄子、姪女和侄孫輩們聊天的時候,就有相互深深連結與歸屬的感受,一種「永不止息」的愛與分享的珍惜。這是人生的一種豐富與幸福。
-
2025-01-14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痠、上背痛…久坐到底多傷身?治療師揭常見7大健康問題
現代人因為工作與生活習慣,每日久坐平均超過7.7小時。美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女性如果每日坐超過6小時者,死亡率比起每日坐著少於3小時者高出94%,男性則高出48%。這些驚人數據提醒大家,長時間久坐的生活型態,正在悄悄危害健康。長時間維持坐姿,容易導致身體痠痛、血液循環不良、手腳麻木、肌肉僵硬及痠痛,尤其「肌筋膜緊繃」會加重肩頸僵硬,長期累積這些壓力,若不透過伸展與放鬆釋放,恐將進一步損害健康。應對久坐問題,最好的改善方式是將運動融入生活中,例如通勤族每天通勤時提早一、兩站下車,增加步行機會;或利用工作空檔或精神不濟時,短暫做些簡單的伸展運動,即可幫助身體消除疲勞,增加工作效率。久坐不僅傷害健康,還會導致姿勢不良,例如脖子前傾、駝背、髖關節肌群緊繃等,反覆錯誤姿勢易使屈曲肌肉緊繃,伸肌則因長時間拉長而無力,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建議可利用伸展拉筋和筋膜放鬆的動作,來誘導肌肉和筋膜往受力的方向去伸展,讓肌肉收縮和延展順暢。如有拉傷或運動傷害時,在急性期過後約3至5天,愈早放鬆緊繃的肌肉愈好,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根據不同大小、材質、軟硬度去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如按摩球、筋膜滾筒等,能有效增強放鬆效果,只要持之以恆,便能遠離不良姿勢帶來的困擾。久坐的上班族該如何避免健康危機?建議每隔半小時至一小時起來活動一次,可以設定鬧鐘來提醒自己,簡單有效地打破連續久坐的壞習慣。此外,利用在工作零碎時間進行伸展運動和筋膜放鬆運動,能舒緩長時間久坐成肌肉緊繃與不適,只需要幾分鐘,便可減少疼痛、改善循環,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透過這些簡單的日常運動,可以輕鬆擺脫久坐帶來的困擾,維持活力與健康。久坐族常見7大健康問題1.肩頸痠痛:平均10%的人會肩頸痠痛不適。2.上背痛:最常見的久坐症狀。3.心臟疾病:久坐族比常活動者,有高出2倍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4.直腸癌:每天多坐2小時罹患直腸癌風險多出8%。5.下背痛:腰椎部位的疼痛,影響全球9.4%的人。6.膝蓋關節疼痛:約有30%的美國人,因久坐造成膝蓋疼痛。7.靜脈回流問題:因下肢缺乏運動,影響25%女性與15%男性靜脈回流變差。
-
2025-0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者更應該感恩惜福
編者按:本週繼續以相同的主題「感恩」,由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執筆。一位醫師寫出醫師需要感恩其他醫療團隊,包括護理人員、藥師、營養師、放射師、醫檢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時也還要包括醫療單位的行政人員、資訊人員、各種儀器設備的維護人員,清潔人員,維護醫院安全的保全人員等等,沒有他們醫院就無法順利運作,單靠醫師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醫者需要感恩惜福。一位健康基金會的創會醫師分享他最近邀請精神樂活家族相約到台南白河的老家,探索「人與土地連結」的精神樂活的果園採柳丁活動,並鼓吹人生在世要與土地連結,這生命才有根,才可以汲足豐富的水氣和養分,滋長生命的動力。這幾年因為慈濟的推廣,「感恩惜福」這幾個字讓大家耳熟能詳。仔細想想,這不只是宗教情懷,更是了解世間真理之後,讓大家可以提升幸福感的處世重要態度。而對於醫者而言更是如此。醫師的養成教育,需要經歷非常長的時間,辛苦的學習。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需要有各式各樣的基礎醫學的訓練,舉凡生理學、解剖學、藥理學、病理學等等,都需要各學門的老師們辛苦的教導。而到了臨床階段,如何把教科書上內外科學龐雜的文字知識,化為確實可行的運用,還真的得靠臨床老師們手把手的教出來。我自己的專科是精神科,教科書上念到種種症狀與診斷,如何能突破病人的防衛心,而能了解病人真正的困擾,會談方法就十分重要。不帶主觀引導而開放客觀的會談,說起來很容易,對於初學者而言,不先好好觀摩學長姐如何進行會談,接著帶著生澀的技巧,在資深的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指導下試看看,只靠各人的摸索是無法熟練跟成長的。所以醫學上不論是哪個科別,幾乎都是師徒制,沒有老師們的教導,是不可能有成熟的醫師。所以每當有年輕醫師來門診跟診,或是住院中的床邊教學,我都會向病人與家屬說明,以及感謝他們願意讓年輕醫師學習,因為當年我們就是這樣成長的。所以病人與家屬也是我們的老師。已故的葉英堃教授,在指導我照會精神醫學的時候,常會提起一則故事,提醒我們要感謝病人與家屬給我們學習以及讓醫學進步。葉教授說有一位日本資深的醫學教授,在他的退休會上,他最感謝的就是在死後願意提供給他做解剖的病人與家屬們,有了這上千個案例,幫助他在病人生前無法解開的謎團有了答案,如果沒有這麼多病人家屬的同意,醫學是無法進步的,所以如果在他的職業生涯有任何成就,都是這些病人與家屬無私的幫忙。尤其以精神科來講,病人都是在他們精神情緒最困頓的時候,願意給我們機會,我們才能一窺人類複雜的神經、心理、思考、情緒種種機轉,以及交纏的愛恨情仇,從而探索如何解決痛苦、追求快樂的良方。現代醫療高度專業與分工,醫師無法靠個人就能完成治療,因此醫師需要感謝所有各專業的醫療同仁。特別是護理同仁,醫師再怎麼高明的醫術,總是需要護理同仁24小時貼身的照顧病人,從抽血、打點滴、給藥、換藥,到翻身、拍痰、換尿布、擦澡;AI再怎麼厲害都無法取代護理同仁的親身照顧。更何況臺灣的護理人員的薪水很低,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願意留在臨床守護病人的他們。其他如藥師、營養師、放射師、醫檢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等等,都缺一不可。也包括醫療單位的行政人員、資訊人員、各種儀器設備的維護人員,清潔人員,維護醫院安全的保全人員等等,沒有他們醫院就無法順利運作。尤其自己年紀漸長,有機會陪著家人就醫,或是自己也需要看醫師時,當角色從醫師變成家屬,或者是自己就是病人時,感觸就特別深。原來生病徬徨無助時,從掛號、候診、診療、抽血、接受檢查、治療、照護、復健,到症狀改善康復,是需要這麼多人的幫忙才能達到。單靠醫師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醫者才更需要感恩惜福。
-
2025-01-06 養生.運動健身
物理治療師教每天原地一動作「緩解腰酸背痛」:專治腰比命硬的人
有些人天生筋骨僵硬,或是長時間姿勢不良導致腰酸背痛,物理治療師教一個動作,練了半年被朋友讚像變了個人,她開玩笑形容「這招專治腰比命硬的人」。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余慧在小紅書分享一個動作,指出可以放鬆緩解腰酸、腰痛、腰部肌肉僵硬和和背痛:‧一隻腳向前跨一大步,呈弓箭步。‧身體轉正,雙手抱頭。‧腰部以上順時針旋轉,再轉回來。‧一次做15個,一共做3組。有網友問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可以做嗎?余慧表示輕微椎間盤突出在做的時候要注意收緊核心,但如果症狀嚴重就不建議自己在家練了。資料來源/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余慧
-
2024-12-29 醫療.泌尿腎臟
性功能障礙非男性專屬煩惱 生理+心理因素讓女性問題複雜難解
性功能障礙往往被認為是「男性專屬煩惱」,常被討論的多是硬度如何更好、更持久,但性愛是「雙人探戈」,女性的問題時常被忽略,甚至羞於啟齒。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女性性功能障礙委員會主委、台中榮總泌尿醫學部醫師胡如娟指出,女生的性功能障礙其實比男生還複雜,包含情欲、親密感等多面向,往往生心理問題合併發生。胡如娟表示,女性性功能障礙主要分四種。第一為性欲低落;第二為疼痛,分成性交疼痛及陰道痙攣;第三為性喚起障礙(陰蒂勃起不足);第四為高潮障礙,性愛過程中沒有愉悅感。1.性欲低落抽血檢驗是否男性荷爾蒙不足。胡如娟指出,女生體內也會分泌男性荷爾蒙,性欲低落可能是男性荷爾蒙不足,可以在抽血、醫師評估後謹慎使用;一旦過度補充可能出現類似性別轉換的狀況,如聲音沙啞等。也可能荷爾蒙正常,但是神經傳導物質缺乏,可以透過抗憂鬱藥物補充。2.性交疼痛及陰道痙攣更年期後陰道乾澀,可使用水性潤滑劑。疼痛問題多是因為陰道乾澀,特別是更年期後。胡如娟說,行房時可以使用水性潤滑劑,平常患者也可以擦保濕的玻尿酸凝膠或是雌激素乳膏。若是乳癌患者不能擦拭荷爾蒙藥膏,也可以做陰道雷射,透過膠原蛋白增生、改善乾澀。3.性喚起障礙(陰蒂勃起不足)補充局部雌激素或使用威而鋼、陰蒂吸吮器。若女生出現類似男生的「上面有想法、下面沒辦法」的性喚起障礙,可能跟生殖系統萎縮有關,可以補充局部雌激素,或使用常用來治療男性的藥物威而鋼。胡如娟解釋,威而鋼是血管擴張劑,可以讓血液循環提高,增加陰蒂刺激反應,讓陰道濕潤。此外,也可使用坊間情趣用品店的陰蒂吸吮器,透過震動、按摩的方式改善。4.高潮障礙性治療師引導探索,找出自己的敏感帶。胡如娟表示,高潮分成陰蒂高潮、陰道高潮、子宮頸高潮,很多時候不是病人本身的問題,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敏感帶在哪裡,因此治療上沒有具體藥物或是儀器。通常會請「性治療師」做伴侶輔導,引導兩人如何探索對方身體。她強調,此類治療極為私密,曾經有病人說「感覺好像我付錢,給別人看我跟太太如何做愛」,聽完其實很心疼,醫療界應該更努力,讓民眾有較佳的體驗,建立合適的醫療與性治療師轉介機制。生理障礙加上心理因素,女性問題更複雜難解。女性性功能障礙在臨床上常見的生理原因包含更年期、產後餵母乳、身體不好等,又或是服用避孕藥者,因為荷爾蒙抑制,可能也會出現乾澀,導致外陰部疼痛。其餘心理層面可能影響更大,包括婚姻失和、伴侶劈腿,或是兒虐受害、曾被性侵害等創傷都會影響。另外,由於華人社會在性愛議題相對保守,不少人的性愛啟蒙是A片,如果影片中的動作不正確,未來行房時可能也會受傷,導致後續問題。泌尿科、婦產科、身心科……找熟悉的醫師談談就是好的開始。女性的性功能障礙時常合併其他問題一起發生,胡如娟說,必須找出原發問題,然後一起解決。例如,患者因為行房疼痛導致不想做愛,連帶性欲低落,如果只是把疼痛解決,患者仍然不想做愛,就必須找出原發問題合併治療,才可以達到較好效果。胡如娟說,大部分會是以整合團隊的方式治療,例如合併排尿問題時會先找泌尿科,做子宮頸抹片時找婦產科,或是伴侶諮商時找心理師等。完整治療團隊會包含泌尿科醫師、婦產科醫師、身心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和性治療師;若有陰道痙攣問題,也還需要物理治療師。胡如娟表示,民眾可以先以自己需求為主,選擇求助管道,若仍無頭緒,建議先找泌尿科醫師掛號,後續也可以提供轉介服務或是相關篩選機制。她也鼓勵民眾面對性愛問題,勇於就醫求助,就像運動會找教練、減肥會找營養師一樣,不需要害怕,可以先從自己熟悉的醫師開始,例如女性常因頻尿、發炎找泌尿科醫師,可以一併諮詢性功能障礙問題。
-
2024-12-28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側躺睡覺會聽到心跳聲?醫警告「1情況」留意血管問題,嚴重可能腦中風
你有試過側躺睡覺,當耳朵貼在枕頭上時,感受到耳朵類似砰砰砰的心跳聲?不止側躺,有時站著也會聽到。為什麼耳朵會有砰砰砰聲音?這是怎麼回事,正常嗎?醫師警示,搏動性耳鳴少數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需嚴防後續腦血管病變,發生腦中風的可能。「搏動性耳鳴」需留意嚴重血管問題根據《Mail Online》報導引述美國外科醫師Anthony Youn博士在TikTok上的一段影片中解釋,一直聽到心跳聲,可能是「搏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又稱脈動性耳鳴),大約10%的耳鳴患者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少部分較令人擔憂,可能是頭部或頸部腫瘤的警訊,這些腫瘤導致異常血管發展。頸動脈是心臟的主要血管之一。它位於頸部兩側,經過耳朵內側,負責向頭部、臉部和頸部供應血液。側躺時,頸動脈就靠在枕頭上,而你會聽到聲音這可能由於你的血液流動很快,比一般緩慢的血液流動產生更多的噪音,可能是由高血壓、血管異常纏結導致動脈和靜脈之間的連接出現問題;劇烈運動或懷孕時也可能會出現血流量增加,而甲狀腺過度活躍(稱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毒症),甚至攝入過多咖啡因,也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陳建志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搏動性耳鳴可能是腦部血管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一樣嗎?而少數人偶爾也會有耳鳴狀況,但卻沒有感覺到耳朵的心跳聲。普通的耳鳴跟搏動性耳鳴有一樣嗎?根據《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的解釋了二者的差異。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差別.搏動性耳鳴:指耳鳴的聲音和脈搏或心臟的跳動同步,是有節律性的耳鳴。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感覺脈搏在耳邊跳動。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非搏動性耳鳴(普通耳鳴):是持續性、無節律的嗡嗡聲或蟬鳴聲。多與跟聽力受損或壓力有關。搏動性耳鳴需就醫嗎?那如何確定自己的情況是安全的,還是少數的危險患者?如果你的情況頻繁,並感覺不太舒服,最好還是要就醫檢查。陳建志指出,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以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以減輕症狀。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蔡力凱曾受訪提醒,有耳鳴困擾者應嘗試同時檢測脈搏,以辨別耳鳴的節律是否和脈搏同步,若為搏動性耳鳴治療方向也不同,以避免後續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參考資料.《Mail Online》.《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4-12-25 醫療.整形美容
男車禍臉變形 換人工顳顎關節獲新生
34歲的葉先生,5年前因車禍導致雙側顳顎關節粉碎性骨折,除了顏面變形,還有牙齒咬合不正、下巴後縮等後遺症。車禍後,張嘴變得卡卡不順,僅能張開2.5公分,完全無法正常吃東西,連說話、發音咬字都有問題,也因臉變形而嚴重自卑。顳顎關節受創 嘴巴開合遇障礙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廖漢聰表示,顳顎關節或其周圍結構,常因為外力創傷、退化性病變、感染或關節內機械性問題等造成功能異常。一旦張口的幅度受限,會出現嘴巴開合障礙、無法咀嚼食物;當咬合肌受力位置不對,連帶造成全身筋膜系統失衡。廖漢聰指出,車禍造成雙側顳顎關節粉碎性骨折的葉先生,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人際關係,經醫護團隊多次評估,決定進行「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手術」。術後3個月,葉先生的臉部恢復對稱,嘴巴已經能張開達到4.5至5公分,可正常咀嚼硬食材,擺脫流質食物;術後5年,無感染或關節排斥反應,傷口癒合良好。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手術 3D模擬技術更準確 廖漢聰說,「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手術」為正顎手術加顳顎關節重建,術前會先用電腦模擬規畫,以3D列印技術製作切割導引版、正顎手術導引版、咬合板及人工關節的擺放位置,再從病患耳前進行小範圍切開,去除損壞的顳顎關節部分,植入合適的顳顎關節植入物後,完成修復治療。「全人工顳顎關節置換手術」的優點是設計精確、術後恢復快,適合重度關節損傷或骨結構缺失者。廖漢聰提醒,因切口靠近顏面神經,如不小心傷到,恐導致面癱,若人工關節擺放位置不對,也會導致咬合功能異常及顏面變形,因此,需要精細的3D模擬技術,讓手術執行更準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約有20至25%人口患有顳顎關節障礙症候群,在治療上,通常是採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咬合板調整等保守方式,大都可有效改善病情,少數狀況嚴重者則需要靠手術。目前這款人工顳顎關節植入物已獲衛福部核可在台上市,可望為更多顳顎關節疾病患者提供治療選擇。
-
2024-12-24 醫療.骨科.復健
嬤脊椎側彎坐輪椅 AI手術恢復行走
70多歲林婆婆脊椎變形,合併骨質疏鬆,因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行動不便,舉步維艱。台北榮總神經外科脊椎團隊評估後,以微創技術結合AI智慧電腦導航,事先模擬計算矯正螺絲置放位置,歷經8小時手術,她第2天即可下床走路,解除多年的疼痛人生。林婆婆年輕時即脊椎側彎,生產後常覺腰痠背痛、腳麻,但並未積極就醫。隨著年齡增長,行動能力愈來愈差,前幾年腿部疼痛不堪、寸步難行,持續復健、物理治療, 及各種注射打針療法均無效,在其他醫院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也未改善,最後只能坐著輪椅出門,幾乎放棄治療。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神經修復科主任吳昭慶說,人體脊椎應該從上到下一直線,脊椎側彎時呈現弧形,林婆婆就醫時,脊椎側彎已達40度,每一節脊椎更有扭轉問題,過往此類複雜脊椎病變患者進行矯正的手術風險高,必須將脊椎拉直、矯正,還需切除多餘的增生骨刺,病人須承受失血多、傷口大、肌肉破壞較多、復原時間長等缺點。近10多年來,北榮致力發展微創脊椎矯型手術。吳昭慶說,手術利用多重套管式微創器械,加上AI機器人智慧型顯微鏡,進行前側位、後位顯微手術,將矯正螺絲鎖在脊椎上適合的位置,截彎取直,重塑直立脊椎,目前北榮以這項手術治療人數已達二百到三百人。吳昭慶指出,相較於傳統手術用人腦想像的2D影像,新式手術搭配AI科技導航,可以達到人腦無法想像的3D結構,手術精準度達98%,出血量僅約300CC,低於傳統手術的3000CC,且不需住加護病房,於一般病房住院6至7天,傳統手術需住院二周,新式術後第二天即下床活動,疼痛大幅改善。吳昭慶說,林婆婆恢復良好,目前不再腰痠背痛,逛街買菜自如,近兩個月已開始騎腳踏車,意外發現增高3公分。北榮將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神經外科(Journal of Neurosurgery:Spine)、脊椎外科(Spine) 等國際期刊,並與國際醫材大廠合作推行脊椎AI微創手術教育,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地醫師都預定明年慕名來觀摩學習。
-
2024-12-19 養生.運動健身
超慢跑不求快、不需跨大步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教你注意3原則
最近「超慢跑」很夯,成了潮運動。網路上有非常多運動專家、達人或體驗者PO出海量的文章大加推崇,儼然成了全世界最好的運動之一。有些運動強調伸展,讓你的關節靈活;有的是強調重訓,讓你肌肉有力;有的是訓練心肺功能,或協調性平衡感等,各有不同的訴求與效果。訓練心肺、減脂減重超慢跑強調的是心肺耐力的提升,可以消耗熱量減脂減重,而且是較溫和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超慢跑的確是個好運動,一般人都可以輕易入門,很方便就動起來。超慢跑是以較慢的速度跑,用前腳掌著地跑,不求快、不求跨大步,甚至可以原地跑,但要求以每分鐘180次以上的頻率換腳,以速度來訓練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有氧運動的效果。有非常強的科學驗證、許多人親身見證都證實,運動可以減少罹癌的風險,也可以降低癌友們復發的機率。運動可以紓壓、排毒,透過血液循環提升代謝效率,更能強化健康體能,改善生活品質,所以我們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跑走法減少運動傷害我多年來體驗跑步和健走,自我體會出一套「跑走法」,跑一跑累了、喘了,換成用走的,調整一陣子後,較不喘、不累後,再回復用跑的,時間及距離不必特別限制,完全以當下的身心狀況來調整,這也是我推動多年「如意操」的精神,更可以自在運動,享受運動的好處,又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只要喜歡、方便、安全,能夠持續做下去的運動都很好,超慢跑是值得推廣的全民運動,如果能參考我的「如意操」精神來做跑跑走走的「跑走法」更是值得一試,讓我們自由自在動起來吧!如何掌握超慢跑超慢跑雖然較少發生運動傷害,臨床上還是有不少人受傷,因此要注意3項運動原則。1. 如果覺得跟不上節拍,就不必勉強,建議可把速度及強度放緩,以免喘不過氣,誘發心臟病。2. 一定要穿鞋襪或舖上軟墊跑,避免衝擊腳底,跑出足底筋膜炎。3. 跑時姿勢要挺拔、手腳放輕鬆,不要彎著腰背、繃著身體,否則會造成腰痠背痛,要以愉悅的身心跑,可達到減脂強身的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有一種頭痛是脖子惹的禍,5原因會加重疼痛!頸因性頭痛預防及舒緩方法
近一年來,小吳的頭痛反反復複,兜兜轉轉走遍了醫院的各科門診:腦外科、神經科、心內科、五官科……一直找不到原因。最終,沮喪的小吳踏進疼痛科門診,醫生耐心聽完他的訴說,為他做好體格檢查,看完了他拎來的一堆片子和化驗單後告訴他,他患的是頸源性頭痛。「什麼,腦袋痛是脖子惹的禍?」小吳不解地問。「沒錯,是頸源性頭痛!」醫生肯定地回答。在大家的印象裡,頭痛自然與頭部有關。其實,還有一個導致頭痛的罪魁禍首——頸椎。這種頭痛被稱為頸源性頭痛(頸因性頭痛),它常被忽略,危害卻不容小覷。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頸源性頭痛。頸源性頭痛是如何發生的頭部的神經、血管大都來自頸部。血管、神經向上走行到達頭部,途中要經過很多骨骼縫隙和肌肉間隙。如果頸部的肌肉或骨骼發生病變,如頸椎退行性病變、頸椎關節功能紊亂、頸部肌肉勞損、外傷等,經過頸部的神經、血管就會受到影響,發生異常變化,進而導致頭痛。當經常頭痛的患者,發現自己的頸部僵硬,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並伴有同側肩部及上肢疼痛時,要警惕是否患上了頸源性頭痛。頸源性頭痛是以慢性、單側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多發生於頸枕部,隨之擴散至病變側的額、顳及眶部,以顳部多見,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頸部不適,直接表現為頭痛。頭痛呈鈍性、脹痛或牽拉樣痛,無搏動性。此外,頸部活動、不良頸部姿勢等可誘發頭痛,休息後能緩解。頸源性頭痛的特點是間歇性發作,每次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後期可持續發作。其他伴隨症狀有噁心、頭暈、耳鳴等。5原因會加重頭痛1.頭枕部受涼:頸部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它們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特別敏感,頸部的血管、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的肌肉痙攣、缺血、無菌性炎症,刺激頸椎的神經並引起相應的症狀。2.坐姿不當:很多人需要整天面對電腦或伏案工作,頸椎長期處於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容易引起頸部肌肉的慢性勞損,加快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源性頭痛。3.睡姿不當: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枕頭高矮不合適、睡姿不良也是引起頸椎病以及頸源性頭痛的重要因素。4.外傷和勞損:突然受到外傷或長期的慢性勞損,可能導致頸椎結構改變,進而引發頭痛。5.情緒原因:過度的腦力勞動和長期精神緊張也是頸源性頭痛發作的常見誘因。頸源性頭痛如何治療?對於頸源性頭痛,疼痛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和病程選擇藥物、物理、微創介入手術等多種治療手段,解決患者的問題。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肌肉鬆弛類藥物、抗抑鬱藥物等,患者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物理治療包括使用紅外線、衝擊波、超聲波等理療方法對頸部肌肉進行松解,再配合特定訓練療法(頸椎關節、肩胛關節或上肢靜態與動態的伸展與訓練)以及低負荷耐力運動治療等,可有效緩解症狀。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是在超聲引導下,精確調節與疼痛相關的神經,可用很少的藥量達到止痛效果。根據阻滯神經的不同,超聲引導神經阻滯可分為頸神經根阻滯、星狀神經節阻滯、硬膜外阻滯、第三枕神經阻滯及枕大神經阻滯等。其他的微創介入治療還包括射頻、臭氧、膠原酶、低溫等離子等治療技術,可以對頸部神經進行選擇性消融及松解,改善與顱內三叉神經的交互影響,對長期慢性頭痛合併頸椎間盤膨出、頸椎間盤退變、頸椎曲度異常的患者療效較好。頸因性頭痛預防及功能鍛煉1.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和學習工作姿勢。人每天有6~9小時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因此,選擇合適的枕頭,對於預防頸椎和頸部肌肉勞損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日常工作學習中,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同一姿勢持續時間過長,爭取每天做工間操。2.自我保護和預防頭頸部外傷。在開車、乘車時,使用安全帶可減少頭頸部創傷的發生,避免急刹車等情況損傷頭頸部。3.及時治療頭頸部急性損傷。在急性損傷期,應注意保持臥床休息,採用頸托等用具進行頸部制動保護,儘量使受傷的頸椎和肌肉創傷反應降至最低程度。4.進行功能鍛煉,即頸椎各方向靜態對抗訓練。用手從左邊頂住頭部,手向右推的時候,脖子向左頂住,維持脖子的直立,進行靜態對抗,脖子不需要扭轉或者傾斜。前後左右四個方向都需要進行這樣的靜態對抗訓練。大家要記住,當你的頭痛和脖子問題聯手來襲時,不要驚慌,及時就醫並採取適當措施,可以讓頸源性頭痛得到明顯改善。
-
2024-12-13 醫療.腦部.神經
30歲舉步維艱 原來與巨星一樣罹罕病
腳總是「異常沉重」,年僅30歲的女子,2年前開始發現走路總是怪怪的,原以為是運動傷害,但怎麼做復健也都無法緩解肌肉僵硬感,漸漸地女子的日常生活都開始受到影響,某天看見國際巨星席琳狄翁自曝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其症狀與自己極為相似,赴北醫附醫檢查後,證實罹患相同的罕病。僵硬人症候群走路如機器人 影響生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戴瑞億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疾病,盛行率約百萬分之一,全台估計約有20多名患者,僵硬人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不明,但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人體的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僵硬人症候群好發於30歲到60歲的成年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發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從下腹部、下背部及下肢的肌肉開始出現僵硬感,漸漸地影響到走路,走路如機器人,最後會因肢體扭曲而舉步維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戴瑞億指出,這名患者是2年前發現異狀,她搭乘捷運時,準備走向對面月台,卻發現雙腿沉重舉步維艱,讓她走得滿頭大汗,出門上班成為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她只能改變通勤方式,改搭公車上下班,但當她行經斑馬線時,好幾次因為肌肉僵硬,卡在路中間進退不得,甚至曾跌倒骨折。接受免疫治療 肌肉僵硬獲得緩解戴瑞億說,患者就診時,經神經學檢查及血液、腦脊髓液的檢測,確定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目前採取多方治療,包含藥物、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其中,她從去年春天開始接受免疫治療,肌肉僵硬獲得明顯緩解,她與先生熱愛戶外活動,現在兩人還能偶爾外出踏青游泳,穩定控制病情,重拾生活。
-
2024-12-09 焦點.元氣新聞
「治療性運動有療效」X「居家科技輔具有智慧」 — 物理治療快閃出擊
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登場!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透過精彩舞台劇「疼痛解憂事務所」,向大眾傳達:「動作問題要找物理治療師」的觀念,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物理治療師的服務面向也趨向多元,無論是運動傷害、腰痠背痛,或是五十肩等,都能透過系統化評估、精準的物理治療,達到最佳的改善效果。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楊政峯理事長表示,「很多人坐下後沒辦法站起來、平衡感不好、容易跌倒……,會想到要吃營養一點,卻不曉得其實自己需要的是治療性運動,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透過系統化評估,針對個別需要對應不同的運動課表,達到減輕疼痛、提升身體自主性等效果。」若是失能的對象,則透過輔具來協助提升功能。近期,衛福部長照司也推出相關政策預告草案,期望幫助民眾運用智慧科技輔具,提升自主生活功能。長照規劃導入智慧科技輔具,三年補助6萬元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也蒞臨現場,說明物理治療結合智慧科技輔具,將為長照對象及家庭帶來新的曙光。吳副司長表示,賴清德總統積極推動「健康台灣」、「AI智慧科技島」,有助醫療與智慧科技產業結合且蓬勃發展,將智慧科技照護導入長照應用,對於個案自主生活、減輕照顧負擔,都非常有幫助。目前政府現有的長照給付制度,已包括傳統輔具,如:拐杖、輪椅、氣墊床等,以及居家環境改善項目,補助額度是三年4萬元,而新的長照給付預告草案增加智慧科技輔具項目,採全租賃方式,提供三年6萬元補助額度。兩者僅能擇一補助。傳統輔具/智慧科技輔具,該選哪一種?為什麼智慧科技輔具要採全租賃方式?民眾如何判斷哪一種補助較適合自己?吳副司長解釋,由於長照失能個案因為病情進展,每個階段會有不同需求,採取租賃方式可讓個案在每個階段選擇合適的輔具,在使用上提供較多彈性,也讓資源能夠有效地循環再利用。衛福部也會擬定前端申請、後續回收清潔消毒等配套措施,提供民眾完整、便利的服務。至於民眾該選擇傳統輔具,還是智慧科技輔具?需仰賴專業人員評估,物理治療師在這時候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智慧科技輔具項目眾多,包含移位類、移動類、排泄類、居家照顧床類、安全看視類等,使用前除了要透過甲類輔具評估人員(包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評估、精準掌握個案需求,也要考量家屬在使用上的知能、環境是否能夠配合等,決定哪一種輔具較適合現況。超高齡社會長照服務好幫手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襲,智慧科技輔具不只應用於個人和家庭,衛福部也積極將科技輔具導入日間照顧中心和住宿機構。藉由各式獎助方式,鼓勵日間照顧中心運用科技輔具,增加照顧作業行政效率、優化照顧服務品質、減輕工作人員照顧負擔及減少職業傷害。住宿機構自今年開始鼓勵機構建構照顧資訊系統,透過運用智慧輔助照顧科技(如:行動感知、照護支援、移動支援、入浴支援、排泄支援等),達到品質指標,也可獲得獎勵金。政府民間攜手,以全新的照顧服務模式,共同促進台灣社會長照服務品質和效率提升。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腰痛、落枕、媽媽手怎麼辦?精準、客製化「治療性運動」有感解鎖疼痛
這裡痛、那裡也痛!疼痛是許多人的日常。面對工作、生活習慣所造成的膝痛、腰痛、肩頸不適,除了休息以外,更需要透過物理治療來根治!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2024臺灣醫療科技展」藉由舞台劇、講座等,教導民眾各式舒緩疼痛、提升肌力等治療性運動妙招,幫助國人提升生活品質、告別身軀頂扣扣!運動不是「有動就好」!你需要的是「治療性運動」35歲的新手媽媽小芳,由於長時間抱寶寶,經常覺得上背疼痛、腰也很痠,吃了營養品也不見改善,很多人建議小芳要運動,小芳每天「超慢跑」半小時,疼痛卻沒有減少!後來小芳去看了復健科、經過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她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疼痛來自於懷孕期間骨盆前傾、用力不當、肌耐力不足……等因素,物理治療師為她量身規劃一套「治療性運動」,包括:肌力、核心訓練和伸展,小芳每天在家花十分鐘完成指定動作,很快就不再為疼痛所苦。「運動不是有動就好,散步、慢跑、爬山有益健康,但對於改善疼痛並沒有幫助。」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楊政峯理事長表示,物理治療主要分為三大面向:儀器治療、徒手治療和治療性運動,許多人不了解治療性運動和一般運動有什麼不同,導致治療性運動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重視,甚至經常和坊間的運動課程混淆。「治療性運動」效果遠勝熱敷、電療隨著現代醫療觀念改變,治療性運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治療性運動屬於主動式治療,效果經過各方驗證,遠超越傳統主流的熱敷、電療等被動式治療。有些看了醫生也沒有好、照X光也查不出原因的莫名疼痛,也可透過治療性運動來減緩。所謂的「治療性運動」,指的是「有療效的運動」。以一般人熟悉的腰痛為例,腰痛可以透過吃藥、打針來舒緩,也有人透過按摩放鬆、核心肌群訓練來改善,究竟哪一種方式比較有效?由於每個人疼痛的原因不同、需求也不同,別人做了很有效,不見得自己也有同樣的效果。而透過物理治療師系統性的評估,可以精準地找出疼痛的原因,並針對問題核心量身訂做適合的運動計畫,達到訓練肌群、平衡肌肉……等一般儀器治療無法達到的效果。楊理事長表示,「治療性運動可說是一種客製化的運動設計,也會產生個別化的效果。」舉凡低頭族常見的肩頸痠痛、腰痛、落枕、媽媽手、五十肩、跑者膝、脊椎側彎等,物理治療皆有助持久改善,建議民眾遇到疼痛困擾,可向專業物理治療師諮詢,精準找出原因、設計適合的運動計畫,讓治療效果最大化。
-
2024-11-29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早期徵兆,關節出現異音注意!醫授1類運動幫助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痛成為許多長輩面臨的共同挑戰。膝蓋的結構承擔著支撐身體重量與行走活動的重任,隨著時間的推移,膝關節內的軟骨和半月板逐漸磨損,導致許多長者出現疼痛與活動受限的問題。 膝蓋痛常見4原因 教你辨識早期症狀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吳凱文指出,長輩的膝蓋疼痛常因以下幾個原因引起: 1.年齡相關磨損: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2.關節炎: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主要導致疼痛的疾病。3.過度使用:長期從事走路、爬樓梯等重複性動作,會加劇膝蓋負擔。4.體重過重:體重增加使膝蓋承受過多壓力,加速退化。 此外,早期辨識膝蓋退化的症狀非常重要,僵硬、無力感,甚至關節出現異音或紅腫熱感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建議,避免病情加重。 預防與緩解膝蓋痛 3策略跟著做 吳凱文建議,長輩可採取以下預防措施,延緩膝蓋退化並減少疼痛: 1.維持適當體重:過重會對膝蓋造成額外負擔,控制體重有助於保護關節。2.進行低衝擊運動: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活動可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3.正確姿勢與鞋子選擇:保持良好姿勢,並穿著有支撐力的鞋子,能有效減輕膝蓋的壓力。 此外,當出現輕度膝蓋痛時,及時進行物理治療或運動有助於強化肌肉,避免疼痛進一步惡化。嚴重的膝蓋痛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玻尿酸注射或手術治療。 均衡飲食與體重管理 減輕關節負擔 健康生活型態調整中心營養師林靜馨強調,飲食在膝蓋健康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膝關節炎患者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長輩應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能夠提供關節軟骨合成原料,尤其可以攝取魚肉,含有天然的魚油幫助抗發炎,另豐富多色多樣的蔬菜水果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可以協助抗氧化減緩發炎,同時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管理,減少關節負擔。延伸閱讀: ·不只磨損、退化!盤點膝蓋痛「6大致病因」 肌肉不足也會害膝蓋不適 ·只要一下雨就膝蓋痛?醫揪「背後主因」 1圖告訴你舒緩要冰敷還是熱敷
-
2024-11-23 焦點.元氣新聞
中華隊長陳傑憲被球砸…遇到瘀腫 記得別揉搓
世界12強棒球賽複賽昨天中華隊遇上美國隊,中華隊長陳傑憲遭觸身球砸到腳,經超音波檢查有些瘀腫狀況。美國打擊手托馬斯、中華隊江坤宇也分別挨了觸身球。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扭傷、拉傷,臨床表現也會瘀腫。「瘀腫」也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撞傷、跌傷,按照受傷程度造成皮下組織或肌肉組織不同的血腫,起初血塊缺氧還不嚴重時呈現暗紅色,逐漸變成紫紅色,最後變成黃色,逐漸擴散、吸收。運動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遇到瘀腫時,應先確認傷勢,有沒有骨折、部位活動度、有無傷口等,再根據是否持續運動或休息,給予合適的處理方法。當下可以利用彈性繃帶或貼紮材料直接加壓受傷處,可止住皮下出血,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和組織出血;或是冰敷幫助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腫脹疼痛,每冰敷15分鐘休息一下,以免凍傷。後續處理方式,包含熱敷、按摩、塗抹瘀青藥膏、增加受傷處肌肉延展性、復健儀器治療等。針對瘀腫有許多處理方式,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但切記受傷當下,不要立刻揉搓,揉搓可能會讓血管破裂得更嚴重、出血更大片。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8 養生.運動健身
95歲奶奶在家坐著鍛鍊大腿 短短10天就有三大驚人效果:不再漏尿了
上了年紀的人面臨肌肉流失的困境,很多還會罹患肌少症,然而鍛鍊肌肉何時都不嫌晚,一名95歲的老奶奶用了健身器材訓練大腿,不到一個月就對各方面健康有顯著改善。一名62歲退休女老師分享95歲婆婆進行腿部肌肉訓練效果驚人,她上月給婆婆買了一個訓練腿部力量的健身圈,放在大腿間往內夾,其阻力能有效鍛鍊大腿肌。婆婆一次做20~40下,有空就練,一天練上好幾回,目前用了快20天,雙腿練到幾乎快能閉合,她表示用了10天開始感到有效果,總共有以下三種情況:1.不再漏尿婆婆自稱95歲了老是憋不住尿,感到有尿意時常常邊走邊滴尿,還在想是不是該包尿布。用了健身圈十天後就能憋住尿了,這十幾天以來都沒有滴尿,這是感到最為顯著的效果。2.腿部肌肉更有勁以前婆婆行動依賴輪椅,現在不用輪椅也能走,走的時候覺得腿變得有力,也不太會跌倒,包括手臂也變有勁,甚至能端起花盆。3.坐在床上起立變輕鬆以前常常站都站不起來,現在能一下就從床上站起來,不需要人攙扶。奶奶表示現在年紀大了下樓困難,也無法曬到太陽,如今用這個器材在家健身是一大福音;最高興的還是想上廁所可以不再一路漏尿,現在仍積極鍛鍊,有時能一口氣做50下,連媳婦都叮嚀她別這麼累。老人強健腿部肌力4招如果不想購買運動器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介紹四招強健腿部肌力運動,分別為「頂天立地.高低變身」、「大鵬展翅.上下飛翔」、「弓箭步法.前後湧動」、「交叉甩手.搖頭擺尾」,動作包含伸展、肌力、平衡感訓練等全身性綜合運動,需配合呼吸,但不一定全部動作都要做,可自行在方便時間,例如看電視時挑選其中的動作動一動,可以增強身體及腿部的肌力。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肩關節受傷 醫師解析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
道奇隊的大谷翔平在美國大聯盟世界大賽因為盜壘受傷,媒體引述總教練羅伯茲(Dave Roberts)說法是「肩關節半脫臼」,大谷手部的力量還在,肩關節活動範圍也沒有大礙。對此傷勢,透過及時診斷、物理治療及訓練,大多可以有效地恢復肩膀的穩定性並避免重複受傷,讓選手最快時間回到球場。肩關節半脫位對棒球運動員來說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這種傷害是肱骨頭部分或不完全地脫離肩胛盂,導致肩膀不穩定。棒球選手的肩關節長期進行劇烈運動,旋轉肌群和韌帶容易因過度使用、疲勞或創傷而變得鬆弛,較容易導致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半脫位症狀,包括肩關節不穩定感(鬆鬆的)、活動範圍受限,以及運動時肩部疼痛,長期下來會有肌肉萎縮的狀況。透過運動史、受傷史、身體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MRI)可以診斷肩膀是否半脫位,並評估嚴重程度。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經過適當物理治療後,大多可以完全恢復肩部功能,即使手術,術後積極復健,強化肩關節及核心肌群的肌力,可以重新參加運動,預後良好。。常見肩關節半脫位3原因:1.創傷性:高速、劇烈的肩部活動如投球或擊球,可能導致瞬間撞擊或扭傷,讓肩膀脫位。2.非創傷性:長期重複的肩部動作,如頻繁投球,會使肌肉和韌帶疲勞,增加脫位風險。3.神經肌肉:神經損傷或肌肉無力,也會導致肩膀不穩。治療分非手術和手術兩種:1.非手術治療:剛受傷時,冰敷減少腫脹,避免容易脫位之危險姿勢,接受物理治療(包括肩胛穩定性訓練、旋轉肌群強化訓練、增強肩關節感覺的運動),能幫助恢復肩膀的動態穩定性,必要時適當使用止痛藥物。2.手術治療:當非手術方法無效時,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重複性脫位或嚴重損傷的患者。
-
2024-10-26 焦點.健康知識+
你的生理年齡幾歲?單腳站立時間就能測 每少2.2秒增長10歲
除了各項數據指標,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研究團隊表示,單腳站立就能測試生理年齡,根據團隊的統計數據,50歲的人平均可以維持平衡9秒,而80歲者平均能維持3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根據妙佑醫療機構的數據,單腳站時50歲平均可維持9秒,60歲7秒、70歲4.5秒、80歲2.6秒。妙佑表示,單腳站需要身體在同一時間進行許多複雜的行為,耳朵裡有很多小器官保持平衡,眼睛提供視覺線索,身體和腿部的許多大肌群也參與其中。妙佑指出,單腳站可以測驗一個人骨骼、肌肉和神經的強壯程度,那些數據是衰弱症(frailty)的指標;衰弱會降低身體應對壓力和從疾病及跌倒中復原的能力,導致健康出問題。報導指出,妙佑診所團隊找了40位50歲至80歲的參與者進行一系列與運動相關的測試,受測者排除體重過重及患有會影響其平衡能力疾病者。在平衡測試中,受測者被要求單腳及雙腳站,雙腳站時向前看,一次睜眼一次閉眼,並將腳放在兩個測力板上,以測量腳對地面施加的力量;單腳測試時,物理治療師告訴參與者站直,雙臂以舒服的方式擺放,時間到了就用手抬起一條腿,看能維持多久。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每增長十歲,一個人能單腳站立的時間會減少2.2秒,因此,若50歲的人能夠保持平衡15秒,那60歲的人能保持平衡12.8秒。除了平衡能力,受測者也進行力量和步履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走路方式不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太大改變,但平衡能力、握力和膝蓋力量會隨時間流逝而有變化,隨著年齡變化最大的是單腳平衡。報導指出,這份研究的結論是研究結果能幫助優化相關訓練計劃,改善長者的平衡和力量,讓高齡的失能延後出現或得以避免。
-
2024-10-17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小陽光揮灑畫筆 中醫大兒童醫院提供身心全方位照護
為了喚起社會對燒燙傷議題的關注,並鼓勵顏損兒從繪畫中獲得自信,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台灣輝瑞藥廠,共同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巡迴畫展,展期為113年10月14日~18日,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們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並支持臉部平權的社會價值,用愛攜手陪伴陽光孩子勇敢迎向未來。繪畫抒發小陽光感受,舉辦畫展放鬆緊繃身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周宜卿行政副院長表示,燒傷及顏損兒需要的不只有外表上的重建,還有心靈上的支持協助,而藉由藝術創作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年紀尚幼的小陽光們,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疾病的看法,但卻可以透過繪畫抒發感受,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此外,這次特別選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畫展,也盼能夠營造舒適友善的環境,讓前來醫院就診的孩子放鬆身心,緩解緊張、害怕的負面情緒。跨專科團隊查房會診,提供傷友全方位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暨燒燙傷中心吳卓翰醫師指出,燒燙傷患者不只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做傷口重建,還需要各專科醫師一起多方位協助。中醫大附醫燒燙傷團隊每週都會舉行跨專科會議,包括整形外科、小兒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家一起查房,不只強調傷口照護,還提供全方位服務,照顧患者的身心,目標是協助傷患重返生活崗位。吳卓翰醫師補充,中醫大附醫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已久,陽光基金會不僅有專業的社工師提供傷友心理建設,還有多位物理治療師提供免費復健,幾乎所有在中醫大附醫診治的燒燙傷患者都會轉介到陽光基金會;很感謝陽光基金會在傷友出院後接續照顧,幫助他們為重返社會做準備,甚至還替不少傷友進行工作媒合,希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同理與支持。如果我有魔法,藝起突破外表限制!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主任說明,今年畫作主題是「如果我有魔法」。小陽光的畫作不僅是孩子創作力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對於每個陽光孩子來講,要經歷數不清的手術和漫長的復健,甚至常因外表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成長歷程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辛苦並不影響他們的創作天賦及無窮的想像力。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遇到甚麼困難,都應該勇敢面對,並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陽光一直在推廣臉部平權,主張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公平的機會。邀請大家藉由這次畫展,更認識燒傷顏損朋友外,也一起創造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響應臉部平權,助小陽光重拾信心台灣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提到,醫院往來的病友及家屬很多,感謝院方無償提供場地展出畫作,希望藉由此次作品展出,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們無窮的生命力,進而了解這群與眾不同的孩子,帶給小陽光更多溫暖與希望。透過畫作展出,對小陽光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有勇氣面對外來的挑戰,誠摯邀請民眾一同響應臉部平權,營造多元友善的社會。
-
2024-09-2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時間越長越容易背痛 專家教你固定做1事就能有效舒緩疼痛
後下腰疼痛(或稱下背痛)很常見,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有6億患者受苦於此;有人吃成藥來治療、做物理療法或定期打針,但物理治療師告訴大家,固定走路這個生活習慣就能減輕下背痛,走愈勤,愈不會痛。「Parade.com」報導,研究預測全球苦於後下腰疼痛的人到2050年會來到8億4300萬人,而要對付這種病痛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走路。物理治療師格羅班斯基(Liam Globensk)表示,人走得愈勤,就愈不可能受到長期後腰疼痛折磨。「亞特蘭大運動健康」(Atlantic Sports Health)物理治療師皮格納提耶洛(Liz Pignatiello)表示,整體而言,走路對背部疼痛的人是很好的運動,容易又隨時可做,所以大家長期要做並不困難,持續走路,再進階到別的運動項目。「辛吉健康」(Hinge Health)的物理治療師海爾弗里奇(Christynne Helfrich)表示,大部分人一天太多時間坐著,背部肌肉及脊椎受到超多的壓力,因此容易背痛。她指出無論何時你起身走路,都有功效;走路讓人體處於垂直姿勢,臀部旋轉,血液打透肌肉,改善行動力。最近刊於「刺胳針」( The Lancet)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規律走路有助於大幅減少背痛復發。有背痛史的成年人去走路,實驗期間比起研究控制組走的距離多一倍,背痛就沒復發。2019年有篇綜合研究指出,肢體活動與改善背痛有關。皮格納提耶洛指出,長期後下腰疼痛的人經常背部的生理結構、功能出現變化,骨盆及軀幹的協同功能變差;可能還會感受到肌肉萎縮、肌肉異常活動,想用肌肉時協調性很差,因此往往後下腰肌肉軟弱,容易疲勞。走路可以改善這些狀況,因為它提升肌肉耐力,有助於後下腰疼痛病患所見的缺陷。格羅班斯基指出,走路還能改善背痛相關的人體組織;走路的前後動作再加上旋轉,有助於肌肉穩定,長期下來能讓它們維持協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椅子就能做的運動「椅子瑜伽」!教你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做的6個簡單動作
可改善肌少症的「椅子瑜伽」,一般被認為是給長者做的運動,不過一項研究指出,這運動也很適合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及久坐的上班族。椅子瑜珈的好處?誰適合做?做瑜珈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流、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降低血壓、憂鬱和焦慮、慢性疼痛和發炎,及心理上的愉悅。瑜珈的招式相當多,椅子瑜珈則是坐在椅子上或使用椅子進行的傳統瑜珈,一般被認為是針對老年人的運動,許多被診斷出肌少症的長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他們做椅子瑜珈。根據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然而《CNN Health》報導,根據《醫療保健》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椅子瑜珈對 65 歲及以上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來說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它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提升體適能,降低骨關節炎發展為殘疾程度的風險。其實椅子瑜珈非常溫和,適合多數年齡階層做,尤其久坐的上班族更需要這種隨時可做的運動,不但能改善健康,提高身體靈活性、改善彎腰駝背等姿勢、腕隧道症候群等,也能減輕壓力,非常適合緩解緊張和肌肉酸痛。椅子瑜珈 每天做5分鐘勝過每週1次1小時許多人因為很難特別抽出一大段時間做運動,因而無法達到持續運動的目標。《CNN Health》訪問瑜伽教練則建議,最開始的目標只要設定每天五分鐘就好,「每天做五分鐘的椅子瑜珈比每週做1次1小時的瑜珈好。」每天5分鐘養成習慣後,之後可能慢慢的就會想做更久了。在家或辦公室方便簡易做的椅子瑜伽動作以下整理幾個招式,特別適合在家或辦公室方便做的動作,動作簡單,也適合初學者。一邊在做這些姿勢時,請透過鼻子吸氣和呼氣,充分調動橫膈膜 (主要呼吸肌肉),讓呼吸更深、更平靜。(瑜伽動作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資深藝人陳淑麗)先熱身:坐在座位旁,面向前方,雙手和雙腳一起或分開畫圈。也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側彎將右手舉在空中並向左傾斜,然後換邊將左手舉在空中並向右側傾斜。.扭曲扭轉到一側,保持姿勢三到五次呼吸,然後換邊。【參考資料】.《CNN Health》Chair yoga is not just for older people. It’s good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desk-bound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3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課程】巴金森運動全攻略
主題:巴金森 運動全攻略 劉昕璇 博士 x 古沛昕 博士•拒絕巴金森無效運動•拳力反擊-巴金森拳擊臨床上,我們常遇到巴金森的病友,知道要做運動訓練延緩症狀,但不知從何著手?甚至找不到合適的運動,錯失延緩時機。巴金森的動作症狀並非單純的肌力不足,而是大腦難以控制肌肉。了解自己的『神經-動作連結』,切中要點進行訓練,才有機會延緩症狀表現。除此之外,巴金森個案不容易進行一般的高強度運動,帕金森拳擊不只是專門設計給巴友的訓練,也是讓病友們增添勇氣的一種方式!歡迎大家前來聆聽、交流!⭐️時間:2024.10.06 (週日) 下午2:00-3:50 (下午1:30 開始報到)加開場:11.03(日)下午2:00-3:50⭐️地點: 全星物理治療所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35號2樓)⭐️聯絡資訊:💬 Line: https://lin.ee/UybKwbr☎️ 電話:02-2599-4881⭐️交通資訊:搭乘捷運🚝 民權西路站10號出口 (步行3分鐘)停車場嘟嘟房天祥站、台灣聯通大同場⭐️費用: 公益回饋講座,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
2024-08-31 退休力.健康準備
百條退休力步道推薦!一圖看平易近人登山步道前20名,陽明山二子坪最受青睞
住在台北市的蔡小姐化療後,只要體力尚可,就會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到陽明山二子坪步道健行,除了風景秀麗,最重要的是沿途輕鬆好走,幫助她恢復健康,因此特別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聯合徵求的「全台百條退休力步道路線」問卷中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三百廿五份,推薦步道逾二百五十條,推薦理由以「景色宜人」最多,但「步道平整與坡度平緩」和「具備無障礙設施」兩項合計超過六成,可見平易近人是民眾挑選步道的一大考量,對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者尤為重要。同時具備以上兩項特色且最多民眾推薦的就是陽明山二子坪步道,此外還有新北市三峽區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健行步道、台中市北屯區大坑九號步道、高雄市鼓山區柴山步道、新北市新莊區牡丹心步道(青年公園步道)、台北市信義區四獸山步道等。找條易親近步道 可說走就走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部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步道中,台北的四獸山也是口袋名單,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讓長輩放心出遊 享受大自然多扶事業專門提供無障礙接送及無障礙旅遊服務,創辦人許佐夫認為年邁或行動不便的長者不是不想出門,而是怕麻煩子女,長者當然希望能跟以前一樣,與家人一起享受大自然。在台灣的登山步道中,許佐夫特別推薦三條路線:烏來內洞觀瀑步道、淡蘭古道、草嶺古道。內洞步道多年前就已修整木棧道,無論是步伐緩慢、拄拐杖的長者,或是輪椅、代步車及娃娃車,都可來到距離瀑布最近的地方,內洞步道甚至帶動烏來老街全面無障礙,此外,台灣最大的無障礙立體停車場就設在烏來。走淡蘭古道可以跟石碇連結,他建議以石碇老街為起訖點,一天內徜徉山林,還能享用在地美食。至於推薦草嶺古道的原因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許多長輩看海後心情特別輕鬆,就會提高下次出門意願。除了登山步道,許佐夫額外推薦具備無障礙設施的「野柳女王頭」,他表示,每年國際沙雕節會鋪設無障礙木棧道,有輪椅或娃娃車的旅客不用排隊可以直接跟女王頭拍照,適合攜老帶幼的家庭出遊。時序入秋,天氣不再酷熱,就從民眾及專家推薦的步道名單中,挑選一條適合路線,安排一趟輕鬆愉快的登山旅行。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