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胰臟癌
共找到
297
筆 文章
-
-
2024-11-13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怎麼辦,怎麼讓打嗝停止?偏方效果因人而異 醫指點1招非常有效
打嗝打不停怎麼辦?許多人都有短促小「ㄜ」的打嗝經驗,但如果持續打個不停,既尷尬又困擾。日前有益智節目分享「手指戳肛門」能治打嗝的作法,引發網友熱議及實測,並分享「真的有效」心得。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有一些治打嗝的偏方,在無害情況下試試無妨,但如果打嗝已經造成身體不適,應該就醫找出根本原因。打嗝原因多 通常是短暫性生理現象朱光恩說,打嗝有許多原因,包含胃食道逆流、吃太飽、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食道潰瘍,以及進食時說話導致過度換氣等。打嗝的機制是橫膈膜收縮異常,上述原因都會讓橫膈膜不自主地短暫抽動,進而肌肉收縮、聲帶關閉,發出「ㄜ」的聲音。打嗝通常都是短暫性的生理現象,不過,有些狀況會造成連續性打嗝,例如中風、肌肉或神經過度刺激、情緒壓力等。朱光恩提醒,若是止不了打嗝,可能要靠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甚至是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讓橫膈膜不要一直持續收縮,保持在放鬆狀態。治打嗝偏方 效果因人而異打嗝通常很短暫,一下子就會消失,經常打嗝有可能是身體的嚴重警訊,朱光恩說,打嗝超過3天以上,一定要就醫治療。以肝癌來說,肝臟靠近橫膈膜的位置,腫瘤壓迫到橫膈膜時,會出現嗝不停的症狀;胃腫瘤也會引起胃擴張,肋膜癌、食道癌、胰臟癌的腫瘤大小也可能影響橫膈膜的收縮。坊間流傳許多治打嗝的偏方,朱光恩表示,效果因人而異,關於「手指戳肛門」的方法,並沒有文獻資料證實。至於網友實測後大讚有效,他認為跟按摩的原理一樣,刺激神經起到反射作用,減緩了打嗝頻率。朱光恩分享,「深呼吸」治打嗝非常有效,放慢速度吐納,使橫膈膜收縮得更深,並帶進更多的氧氣,保持均勻規律,其作用為抑制橫膈膜的收縮。日常要避免打嗝,應注意吃東西細嚼慢嚥、進食時少說話、少喝碳酸飲料及少吃產氣食物,多補充好菌緩解胃部不適。
-
2024-11-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2位肝膽名醫都推薦!51歲男得肝癌多吃「1菜」,雙側肝癌腫瘤全消失
得了肝癌也不用太喪志!醫師分享一名肝臟發現8顆肝癌腫瘤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鏢靶治療後,雙側肝癌全部消失,迄今沒有復發的跡象。他並分享治療期間他也有多吃地瓜葉,飲食營養大大加分。接受肝癌治療並多吃地瓜葉 抗癌更有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抗癌飲食、抗肝癌的天然食物,他舉其新書《你可以不生病》中提到的2個肝癌患者吃地瓜葉的病例告訴大家,面對癌症除了積極接受醫學治療之外,輔以抗癌營養元素和對應的食物,有望讓癌症恢復的更好。【病例一】51歲男子去年發現肝臟有8顆肝癌腫瘤,最大的有13公分,判定為晚期無法開刀,後續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標靶治療,到今年6月追蹤檢查發現,雙側肝癌腫瘤全部消失,且治療過程中沒什麼副作用,回診時精神奕奕,男子分享治療期間有多吃地瓜葉。【病例二】一位80歲阿嬤吃了地瓜葉之後,肝癌竟神奇消失,前兩天她還回診,已經連續三次胎兒蛋白值小於6,維持正常超過半年了,她的氣色很好,現在每天都有吃一碗地瓜葉。地瓜葉有什麼營養成分?究竟地瓜葉為何這麼神奇,它有什麼營養成分?地瓜葉又稱為番薯葉,因為生命力旺盛,可隨處種植、隨時採摘,又有「過溝菜」之名。過去台灣農業社會時期,地瓜葉是養豬食材主力,多是一般清貧家庭在食用。近年來,地瓜葉的營養價值倍受肯定,甚至被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列為十大抗氧化蔬菜之一。錢政弘也解釋,地瓜葉和葉柄纖維質多,食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營養成分還有維生素A 、B 、C、鉀、鎂、鐵、鋅、磷等,能幫助降血糖、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臟病。地瓜葉是酚類化合物的天然來源,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和作為抗氧化劑的潛在效用。葉子中的總酚類含量和總類黃酮含量比葉柄高十倍以上,所以葉子的營養價值很高,而葉柄則是纖維多助排便,對於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可以捨去葉柄硬的部位不吃。錢政弘說,實驗研究也發現地瓜葉可分離出的一種含有16個氨基酸的肽,稱Ipomoea batatas anti-cancer peptide(IbACP),即『甘藷抗癌肽』,它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木栓化,木栓化後的細胞壁能夠抗物理和化學侵蝕來增強植物的防禦能力,從而抵抗病原體和環境壓力!而甘藷抗癌肽這個成分現在被認為可以透過讓線粒體凋亡的途徑,誘導和促進胰臟癌細胞死亡,有抗癌的潛力!不過他強調,地瓜葉能不能對抗肝癌還有待研究證明。對於罹患肝癌的病患,當然仍是務必接受醫學治療。換肝之父陳肇隆也愛地瓜葉而其實不只錢政弘推薦地瓜葉,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也很愛。陳肇隆過去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曾分享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自己在家種植有機蔬菜,如地瓜葉、茼蒿等;且每天堅持日行萬步。陳肇隆說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陳肇隆指出,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得以維持好身材。積極治療、和平共處 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且因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亦逐年上升。不過現今罹患癌症也不需太悲觀,把它視為慢性病一般好好治療,與之和平共處,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一般人聞癌色變,然而罹癌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幸福的?日本癌症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從自己兩位罹癌親人身上看到,癌症不等於宣告死刑,還有餘裕能夠安排餘生。黑木登志夫指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都是癌症患者,弟弟1996年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胰管擴張,他接到弟弟的電話直覺是因癌細胞導致胰管阻塞,要他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胰臟癌,經過積極手術治療已存活28年,至今未復發,主治醫生表示他是胰臟癌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黑木的妹妹也罹患大腸癌四期,當初發現肝功能異常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肝臟有多處癌症轉移病灶,而原發癌是位於直腸。當時她們一度想放棄治療,經過醫生勸說「現今的治療已和過去不同,建議嘗試看看」,於是接下來四年接受化療,餘生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妹妹有幸看著孫子讀到小學六年級,對她而言是一份再好不過的禮物。不光是手足,黑木自己也在56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當時以為是痔瘡,進行內視鏡檢查在直腸中發現10公釐的息肉,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黏膜中有癌細胞,隨後將息肉切除。往後他每年都會接受結腸檢查,接下來的31個年頭,一共切除58個息肉。數據顯示,日本人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比例更高達65%,是日本死因第一名,然而醫學的進步讓三分之二的癌症成為可治癒和被挽回生命的疾病。許多患者從癌症中康復,也有人雖然持續抗癌,但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罹癌不再是被判死刑的象徵。癌症意外有優點 給予患者寬限期 黑木表示癌症不僅僅是可怕,其實還是有好處。現在許多癌症以年為單位進展緩慢,多數的癌症會給患者多年寬限期,還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他舉自己妹妹的案例,即使罹患大腸癌末期,接受化療和其他措施讓她能在家裡繼續存活四年,儘管有時會受藥物副作用所苦,但能夠外出旅行並看著孫子長大,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愛丁堡大學教授Scott A. Murray用一張圖表(如下圖)展示癌症的演進,大多數罹癌者經過治療能過上好幾年日常生活,到了最後階段,會以月為單位急速惡化,進入緩和醫療,最終死亡,這方面特性與心血管疾病、老化和失智大不相同。作家五木寬之也在2023年《文藝春秋》雜誌專欄寫道,日本的生死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癌症患者在餘生的時光進行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我們正處於一個可以冷靜自然接受癌症和因癌症而死的時代,這是很棒的一件事。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1-01 癌症.肝癌
狂打嗝持續1周!60歲男就醫驚見「20公分肝腫瘤」 醫列肝癌2症狀
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往往早有徵兆,其中頻繁打嗝都是身體在警示。台灣1名醫生近日分享個案,指1名60多歲男病人持續1周不斷打嗝,只有睡覺時才能停止,別無他法只能求醫。醫生用手摸其腹部,已經發現有硬塊,隨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證實肝臟有1個20公分大的腫瘤,相信腫瘤壓迫胃部,繼而刺激橫膈膜導致打嗝。醫生提醒「大部份(打嗝)都無事」,但如果身體出現異常,例如無法停止打嗝,請盡早求醫。醫生又指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節目《下班經濟學》分享病例,今次是1名60多歲男子,每日早上起床飲水,之後就會開始打嗝,完全無法停止,只有在睡覺時才可以停止打嗝,情況持續1周,他唯有就醫。錢醫生當時用手摸其上腹,已經發現有硬塊,大約有1個手掌大小,但病人沒有想過自己有病,所以沒有察覺,錢醫生安排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掃描,證實其肝臟有1個20公分的巨大腫瘤,由於腫瘤壓迫胃部,刺激到橫膈膜,所以導致打嗝。錢醫生解釋,肝臟缺乏神經,因此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到明顯疼痛,加上8成肝癌患者早期沒有症狀,難以發現自己罹癌,但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但他提醒其實「大部份(打嗝)都無事,大家不要太害怕」,但若身體狀況有異,就要及早就醫。延伸閱讀:長期酗酒當心患胰臟炎及胰管結石!飯後腹脹、消化不良屬常見症狀女子不煙不酒卻患胰臟癌晚期 醫生揭常吃2食物出事 6症狀即求醫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3歲二寶媽熱愛奶茶「兩天喝一杯」三年巨大變化讓她醒悟:該戒了
一名輕熟女懷了孩子後喝奶茶的頻率激增,但身體發生巨大變化,不僅血糖值增高,熟人見到都說她臉色也變黃許多,長期喝奶茶的負面結果讓她直呼該戒了。一名33歲女網友分享自己愛喝奶茶,但三年前一個月只喝3、4杯,當時健檢測血糖值為4.21;後來生了二胎變得超愛喝,大約兩天一杯,最高一個月可以喝19杯。她持續喝了兩年多,日前去健檢,血糖值升高到5.77,而且膚況變得非常差。她表示母嬰店的老闆娘說第一次見面時覺得她皮膚很白,現在臉色明顯蠟黃許多,不過她說自己一方面也會熬夜,但另一半原因應該就是喝奶茶所致。這名年輕媽媽直呼身體開始嗜糖了,不喝就覺得不對勁,自己知道糖份攝入過多會導致皮膚糖化,雖然看似數值還在正常範圍,但已被醫生指示該開始控糖,不控制下次就不一定還能維持正常,所以自己必須得戒奶茶了。奶茶帶來的危害1.反式脂肪有些奶茶中的「奶」是用奶精代替牛奶,其中的氫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科學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正相關,長期喝這種「奶精茶」就會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式脂肪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罹患機率。2.糖份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張依如指出,一杯正常甜度的珍珠奶茶熱量約等於一大份便當(相當700大卡)、含糖量約等同一碗白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換算約為50公克精緻糖,一杯大杯的半糖手搖飲,精緻糖量約有50公克,一杯就已經達到一天精緻糖分的建議攝取量了。攝取過多糖份會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使胰島功能受損,提升胰臟癌潛在風險。另外較高的空腹及餐後血糖水平會明顯增加罹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黑色素瘤的風險。糖分也會讓人老得快,糖分會和皮膚內的膠原蛋白結合,削弱膠原蛋白對皮膚修復和再生的功能,導致皮膚過早出現皺紋和鬆弛。研究顯示50~70歲的人若血糖水平高,會讓他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5~7個月。3.咖啡因一杯奶茶中的咖啡因平均為270mg,最高含量可達428mg,而一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約100~200mg,奶茶的咖啡因含量最多等於4杯咖啡。攝取過多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失眠、神經過敏、易怒、心悸、消化道潰瘍、骨質疏鬆等問題。
-
2024-09-10 焦點.元氣新聞
江蕙引退有原因,自爆抗癌9年多次面臨生死交關!醫研判三大癌症最有可能
江蕙1日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要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抗癌成功的她華麗回歸,表示要重新介紹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接下來要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她說:「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江蕙親筆信全文:大家好我是江蕙!這封信是在9/1生日當天寫的,遲遲未寄出;生日當天收到許多朋友的祝福,心中著實百感交集!其實每年的生日,都想要跟大家分享堆積在心裡的心情。每天反覆思考,覺得是該說的時候了!曾經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可以一直與歌迷共度。九歲為了生活而走唱,長大後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充實與快樂!直至2015年祝福演唱會的前夕,我身體發現極大的變化,不想影響團隊與大家的心情,也惟恐我的歌迷擔心,於是自行吃藥控制,所以演唱會取名為「祝福」,祝福大家也是祝福我自己。最初我天真的自以為是,以為休息就會好轉,沒想到身體狀況並不如預期。我開始有了不安與恐懼,不知如何面對,最終還是做了化驗檢查,唉⋯⋯真的存在“嚴重”的疾病。在病榻中的日子,醫院已成為我的第二個家!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在無數夜裡的輾轉,我為失去視為珍寶的嗓音而難過,也惟恐因為丹田受損,在徬徨無助之際,默默的向老天爺要了一個願望,如果有幸身體能恢復,那就是老天爺賜給我最好的祝福。事情發生了就只能面對,對抗病魔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也許是樂觀的心戰勝一切!在此要感謝我心中的活菩薩,也就是我的醫療團隊,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無時無刻給我加油打氣、帶給我超強正能量,用最開朗的心,勇敢面對病魔!讓我得以重生,可以快樂的唱歌、健康的生活。所以想跟正在與病魔對抗的朋友們分享正能量,樂觀或許不能戰勝病魔,但是積極勇敢正向的心情,能使得機會變成無限大!我是用生命唱歌的台灣查某人,自九歲開始,除了唱歌我什麼都不會!我知道我的再出發,會有一些聲音,但經歷過下一秒不知是生、是死的生死關頭後,而疫情帶給全世界極大的震撼與遺憾,對看待事情就更加通透!那所謂的『聲音』,已不在乎、也不再重要了。人生苦短、好好把握當下做自己!重拾麥克風站上舞台,為喜愛我的歌迷而唱、也為自己而唱、對一路上的貴人,銘感五內,無以言表。謝謝兩位溫暖的市長,邁邁市長,我沒有忘記我們的約定哦!還有蔣市長,您的歌聲不錯!特別要感謝我的藝人好友文章一句話「人生只有一次」,讓我有勇氣,起念化為動力再度出發,還有一直沒有忘記我的歌迷朋友們,期待之後的再相會。重新介紹我自己大家好,我是健康的江蕙!也是帶著樂觀正向歸來的江蕙!於2024.9.1江蕙驚爆罹癌一度不能說話 醫研判這三大癌症最有可能【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江蕙剛過63歲生日,下個月登上國慶晚會演出,今突發表親筆信,揭露自己2015年罹癌,這9年來積極抗癌。她說,「多次面臨生死交關,肺栓塞、大出血等等,接連而來。就連我最重視的嗓音都受到波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並在開刀與反覆的化療中,多次面臨生死交關。由於江蕙未說明罹患何種癌症,血液腫瘤科醫師研判,以女性、國人常見的乳癌、肺癌、大腸癌最有可能。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 研判應是原位癌「無法針對單一症狀,猜測罹患哪一種症狀。」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表示,但以江蕙抗癌9年,目前健康良好,可以復出登上舞台,顯示罹患的癌症,應屬於原位癌,而非期別為四期的轉移性癌症,因此可以藉由開刀、輔助性化療,加以治療,「若是轉移性癌症,恐活不到9年」。若要進一步分析,游介宇說,他並未實際治療江蕙,對於臨床診斷及治療的研判,是以臨床上實際的醫療邏輯加以判斷;因此,如果以女性來說,最常見的就是乳癌,或國人罹患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此三大癌症均可以早期發現、治療,如以癌症第一、第二期來說,5年存活率可達8、9成以上。還可以復出唱歌 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至於,江蕙指出,抗癌過程出現肺栓塞、大出血及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游介宇說,首先肺栓塞、大出血,此為罹患癌症、化療的危險因子,主要是癌細胞會破壞血液功能,如增加凝血功能就會引起肺栓塞,如果是破壞凝血功能就會導致出血;其次,嗓子沙啞、無法開口說話則有可能是化療副作用,而江蕙所罹患的癌症目前應已經痊癒,但因仍有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定期追蹤。或許外界會猜測,江蕙有沒有可能罹患頭頸癌、肝癌,甚至是胰臟癌等。游介宇指出,頭頸癌需要手術、化療,但應會影響嗓音,治療後恐無法唱歌,以江蕙還可以復出唱歌,罹患頭頸癌的機會不高;肝癌部分則不需要化療;若是罹患胰臟癌恐活不到9年。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6 名人.精華區
閻雲/X世代罹癌風險 將高於嬰兒潮世代父母
雖然過去30年來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但癌症發病率卻一直上升,對已步入中年的X世代來說,更是如此。美癌症研究最新發現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X世代步入60歲之後,他們罹患癌症機率,將會比他們父母親那一代的嬰兒潮世代更高。這篇論文今年6月10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如果以年代區分,最偉大世代(Greatest)是指1908至1927年出生的人,接下來分別是1928至1945年的沉默世代(Silent)、1946至1964年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1965至1980年的X世代(Gen X)、1981至1996年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稱Y世代),以及1997至2012年的Z世代(Gen Z)。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生物統計部門高級研究員Philip S. Rosenberg,他自稱嬰兒潮世代,在接受知名雜誌「財星(FORTUNE)」專訪時表示,他很想知道他們這一世代是否比祖父母及父母、以及他們的孩子及孫子是否過得很好。Rosenberg和團隊,使用1992至2018年380萬名被診斷惡性腫瘤的美國民眾資料,比較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癌症發生率,並進行模型分析,發現當X世代從2025年開始滿60歲起,他們在60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侵襲性癌症的可能性,高於嬰兒潮世代。更多癌症被診斷出來他們還預測發現,X世代比最偉大世代、沉默世代及嬰兒潮世代都更容易罹患癌症。Rosenberg表示,研究無法說明任何特定原因,但癌症發生率上升的另一種可能,就是癌症登記政策的變化,以及醫學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導致更多癌症病患被診斷出來。因此,他們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按照目前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未來幾十年內,美國癌症發病率可能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他們的研究提供進行中的真實狀況,讓其他科學團隊繼續深入探討,找出解決之道。肥胖和久坐也會致病儘管原因仍不明,但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研究發現肥胖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導致癌症發生率上升的部分原因。另有一些研究也顯示,包括多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類人造化學物質,以及殺蟲劑、空氣汙染等環境汙染物,也可能是罪魁禍首。研究發現,和嬰兒潮世代相比,X世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腎臟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胰臟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白血病的發生率都顯著增加;X世代男性罹患甲狀腺癌、腎臟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和白血病的發生率也增加。這個結果讓Rosenberg相當訝異,更讓他驚訝的是,他們預測X世代癌症發病率的上升,將抵消過去幾十年政府和醫學界努力得來的一些成果。受限於資料蒐集量還太少,研究無法對千禧世代進行評估,但研究結果衍生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當7200萬美國千禧世代進入40多歲、50多歲及60多歲時,按目前軌跡看來,他們的癌症發病率可能在未來數十年之內維持在比較高的區間。而這也讓Rosenberg在受訪時一再憂心地表示,我們不應只關心X世代的健康,因為目前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不只影響我們這一代的健康,也將影響後代子孫,甚至我們人類的未來。
-
2024-08-18 癌症.抗癌新知
比嬰兒潮世代罹癌率高3倍 新研究揭這2世代更可能患17種癌症
一項重大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和X世代出生的人,比二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更有可能罹患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該研究近日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發表於《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你是哪個世代?嬰兒潮世代:1946年~1964年X世代:1965~1980年出生Y世代(千禧世代):1981~1996年出生1965年後出生者,更可能罹患17種癌症,子宮體癌增幅最大。ACS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近20年來、超過2,300萬名被診斷出患有34種癌症的患者數據,年齡從25歲到84歲。研究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分(1920-1990)分成幾個組,發現X世代和千禧世代罹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是嬰兒潮世代的三倍,例如結直腸癌在50歲以下成年人的發生率正迅速上升。而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1990年代出生者的發病率,比1950年代出生者高出169%。出生年份接觸的危險因子不同,肥胖、酒精都有關。雖然癌症發生率上升,可能也與醫療科技進步、檢測能力增加有關,但新研究表明,肥胖和飲酒等生活型態也占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指出,在25歲到49歲的成年人中,胰臟癌、小腸癌、腎臟癌的發病率增長最快,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和酒精相關。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美國癌症協會科學家Hyuna Sung博士表示:「按出生年份排序的人群,擁有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氣候環境,都會影響他們在關鍵發育期接觸癌症風險因子的機會。」這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子宮體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臟癌、胰臟癌、骨髓瘤、非賁門部胃癌、白血病、睪丸癌、賁門部胃癌、小腸癌、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卵巢癌、女性肝癌、女性非HPV相關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氏肉瘤。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年輕人及早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透過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發生,並定期檢查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會演變成胰臟癌嗎?醫:血糖穩定是關鍵!4招維持胰臟健康
糖尿病、高血糖也是胰臟癌致癌因素?糖尿病、高血壓之於胰臟癌,相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下,會造成胰臟的長期慢性發炎。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癌變,造成胰臟癌,這是目前臨床研究已經能夠證實的。血糖過高不僅會造成胰臟發炎致癌,也會造成大腸癌、乳癌、肝癌,以及其他的癌變。胰臟周圍的組織,包括肝臟、膽道、腸道,或者是胰臟因爲長期的發炎,經過長時間血糖又沒有得到控制就造成組織的病變,細胞病變從而產生癌變。胰臟癌會造成血糖不穩定,也就是俗稱的「糖尿病」。糖尿病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和控制,會造成胰臟的持續發炎,就容易罹患胰臟癌。胰臟癌的内分泌系統導致血糖分泌有問題,所以相互之間是有緊密的聯係的。彭正明醫師對糖尿病患者溫馨小叮嚀:請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特別是居家的時間(缺少醫師的監督),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或者打針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這可是可以預防胰臟癌的方式!4招維持胰臟健康堅持以下這些良好的生活作息,遠離發炎就可以很好的預防細胞病變最後癌症的發生。1.控制好血糖會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2.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胰臟的病變:少油、少鹽、少糖3.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癌症是息息相關的,控制好發炎,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率4.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胰臟的健康:多喝水、少吃甜品、少喝手搖飲、烹飪方式盡量蒸煮代替煎炸(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曬太陽不需在豔陽下大曬特曬 譚敦慈分享夏日降溫消暑5招
炎炎夏日,光是站著不動就全身汗,完全不想走出戶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每天堅持固定運動,走10公里或爬樓梯,四季都不休息。為了避開過量紫外線,她選擇早上7點前出門爬山,一個小時內結束行程,避免在炙熱的陽光下曝曬太久。譚敦慈說,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是不需要在豔陽下大曬特曬,且要配戴太陽眼鏡、做好臉部防曬,避免長出斑點、黑色素沉澱。出門運動前,先喝水提高身體的保水力;運動中,適度補水保持「水合狀態」;運動後,仍不忘喝水補足流失的水分。譚敦慈強調,夏日補水非常重要,除了調整體溫、預防脫水,也能讓運動表現事半功倍。許多人不愛喝水,覺得白開水喝起來沒味道,譚敦慈建議,可以把蕎麥加在水裡,或是煮麥茶解渴,讓水多了一股淡淡的穀香。她提醒,勿把茶、咖啡列入每天的飲水總量,裡頭的咖啡因、單寧酸會影響鈣質、鐵質吸收,還會利尿。另外,夏日冰涼的手搖飲非常誘人,譚敦慈表示,含糖手搖飲是三高地雷,高精製糖增加熱量,也提高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而高果糖糖漿也會間接增加尿酸的形成,容易引發痛風發作。俗話說:「怕熱就別進廚房」,但是夏季的廚房真的好悶熱,譚敦慈力求做菜效率,減少長時間在廚房開火的熱傷害。她推薦可多準備涼拌料理,例如用醋、梅子、糖、開水醃製小黃瓜、白蘿蔔,以及把雞胸肉蒸過後拌些醬汁,清爽開胃,也保持營養均衡。譚敦慈的夏日降溫5招1.提早出門運動,避開在炙熱的陽光下曝曬。2.定時補水,每天喝足2000cc;如果不喜歡白開水的味道,可以加蕎麥、煮麥茶。3.縮短進廚房做菜時間,可善用定時器,就不用一直守在爐火邊。4.廚房可加裝循環扇,保持空氣流通。5.可多準備涼拌菜,記得5天內吃完,且要用乾淨的筷子、餐具取食,避免細菌滋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十大死因癌症連42居冠!看十年癌症威脅演變 這個癌死亡率增逾五成
衛福部昨天公布112 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二年成為國人死因首位,依死亡率來看,112年十大癌症死因與前一年相同,但把時間拉遠,比較102年與112年癌症發生率,順位上升的癌症包括前列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順位下降者有口腔癌與胃癌。 【延伸閱讀】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統計顯示,11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3126人,其中男性3萬1,885人,女性2萬1241人,占總死亡人數25.8%,較111年上升2.3%(增加1199人)。112 年癌症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較111年上升2.2%,近10年平均年增率為1.6%;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5.4人,與上年下降0.5%,近10年標準化死亡率平均年降1.3%。112年十大癌症依死亡率排序,112年十大癌症死因依序(單位:人/每10萬人口):(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44.3人(2)肝和肝內膽管癌33.1人(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29.1人(4) 女性乳癌25.2人(5)前列腺(攝護腺)癌15.7人(6)口腔癌15.5人(7)胰臟癌 12.3 人(8)胃癌10.0人(9)食道癌8.8人(10)卵巢癌6.4人近10年上升3種癌:前列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就近10年順位上升之癌症死因觀察,與102年比較,順位上升者有前列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順位下降者有口腔癌與胃癌。前列腺癌於112年死亡人數1,815人,較111年下降0.8%,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5.7人,亦較111年下降0.7%;若與102年比較, 前列腺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42.5%及44.3%,順位由第6位上升至第5位。胰臟癌於112年死亡人數2879 人,較111年上升4%,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2.3 人,亦較111年上升3.9%;若與102年比較,胰臟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57.4% 及57.5%,順位由第8位上升至第7位。卵巢癌於112 年死亡人數751人,較111年下降1.8%,死亡率每十萬人口6.4人,較111年下降2.1%;若與102年比較,卵巢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30.4% 及28.7%,順位由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112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冠、新冠肺炎降至第6名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112年十大死因趨勢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3.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5 、65歲以上自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十大癌症 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而癌症的部份,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我國癌症死亡發生時鐘較111年快轉14秒,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10分7秒快了14秒鐘;112年我國5萬3126人死於癌症,111年是5萬1927人,增加了1199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上升2.2%。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李秋嬿說,整體癌症時鐘雖然快轉,但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112年死亡人數為7724人,平均1小時8分2秒有1人死亡,較111年1小時7分32秒,變慢了30秒,而111年又比110年1小時5分56秒,慢了1分36秒。此影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因排名,從107至110年的第10名,去年再降至第12名。至於十大癌症中,標準化死亡率上升成長較多的有女性乳癌、食道癌,其他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前列腺癌則有下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比為8成7,並於65至74歲增加較為明顯,以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但前列腺癌、胃癌則排名順位往前,威脅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必須多加留意。
-
2024-06-14 醫療.牙科
每天刷牙幾次才正確?超過3次可能有害!正確刷牙方式及時間一次看
你每天刷幾次牙?刷牙是每天都會做的清潔,有些人可能每次吃完零食和飯後,都會使用牙線及刷牙,但你知道過度刷牙並不利於牙齒健康嗎?事實上,過度刷牙會磨損琺瑯質並導致牙齦萎縮,當你刷牙太頻繁或太用力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專家指出,通常每天刷牙超過3次是不必要的,而且可能有害。刷牙太用力或太多會導致牙齒變得更加敏感,還會導致牙齦後退並暴露牙根區域,從而損傷牙齦。一天該刷牙幾次?飯後多久才刷牙?最理想的刷牙次數是每天刷牙三次,亦即三餐飯後刷牙一次。不過,對於多數午餐時間不在家的人來說,午餐過後刷牙有點困難,因此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應該是最低限度。若每天刷牙少於兩次,可能會導致細菌滋生、蛀牙和牙齦疾病。刷牙不足不僅會影響口腔健康。有研究發現,夜間不刷牙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還可能會導致失智症、關節炎和胰臟癌的風險。美國牙科協會建議,飯後至少等半小時再刷牙,尤其是如果你吃了檸檬、葡萄柚或蘇打水等偏酸的食物。等待刷牙時,可透過喝水或嚼無糖口香糖幫助清潔口腔。如何正確刷牙?除了刷牙的頻率之外,正確的刷牙方式也同等重要。正確的刷牙方式可以保持牙齒足夠清潔,防止蛀牙和其他牙齒問題,而刷牙不正確反而可能會損壞牙齒。正確的刷牙方式:.將牙刷與牙齦成45度角。 .輕輕地以短距離(牙齒寬度)來回移動牙刷。 .牙齒的前側、後側和咬合面都要刷。專家指出,最好的刷牙方式是用軟毛牙刷做圓週運動,以確保刷到牙齦線和所有牙齒表面,並且搭配牙線使用。另外,使用含氟牙膏並刷牙兩分鐘,多數人刷牙時間可能都不足。花時間徹底、仔細地刷每顆牙齒是預防蛀牙和蛀牙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牙刷的平均使用壽命為三到四個月,若刷毛出現磨損和折斷的情況就該更換,建議每季更換牙刷一次。【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How to Properly Brush Your Teeth.You've Been Brushing Your Teeth All Wrong.ADA Releases New Brushing Tips for the New Year
-
2024-06-09 癌症.抗癌新知
我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還會得癌症?研究曝與3件事有關
42歲的英國凱特王妃公開自己正在接受癌症治療。過去,癌症的發生率與年齡增長相關,近年來年輕人罹癌卻大幅增加,儘管早發性癌症(定義為18-49歲)僅占總病例一小部分,但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在全球顯著增加。專家正在找出原因,初步認為與飲食生活習慣、環境改變、還有仍不明確的風險因子,如抗生素使用造成腸道菌變化等相關。近20年來,早發性癌症患者增加79%。去年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旗下腫瘤學刊物《BMJ Oncology》的一項大規模分析,1990年至2019年間,早發性癌症增加了79%,同期死於早發性癌症的人數則增加28%,比率最高的是北美、大洋洲(包括澳洲、紐西蘭和夏威夷)和西歐。早發性癌症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五年存活率偏低,可能歸因於早發腫瘤的分子差異,使癌細胞更可能快速轉移。「研究指出,早發癌症特別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大腸癌)、胰臟癌、甲狀腺癌和生殖器官癌症,發病率在近幾年持續上升。」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早發性癌症研究計畫主任Veda Giri博士說,年輕癌友面臨長期的身體影響,加上還有生育、照顧孩子的責任,治療期間會很艱難。在英國,常見的早發性癌症包括乳癌、肺癌和結直腸癌等。生活習慣因子紅肉多、纖維少、鈉攝取過量,還有菸酒與肥胖。為什麼早發性癌症呈上升趨勢?一項頗具公信力的研究,來自2019年英國愛丁堡大學,他們與國際流行病學家一起研究了204個地區、29種早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紅肉多和鈉含量高,水果和纖維含量低的飲食,以及飲酒和吸菸,是最主要風險因子。另外,肥胖也確定是罹癌主要風險之一,因肥胖與慢性發炎和氧化壓力相關,會導致DNA損傷,進而導致癌症。環境變化因子1. 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肺癌重要因子。但光是這些原因,不足以解釋罹癌年齡下降。著名腫瘤學家、白金漢大學醫學院創始院長Karol Sikora教授認為,「雖然生活方式與癌症息息相關,但有些生活習慣良好的年輕人也罹患癌症,在他們身上找不到上述危險因子。」關於這一點,《BMJ Oncology》2023年一項研究指出,室外空氣汙染是早發性氣管癌、支氣管癌和肺癌 (TBL)的重要危險因子。2. 人類飲食變化,改變腸道菌叢的平衡。Sikora教授指出,所謂「群體效應(cohort effect),意味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比此年分之前出生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更高。可能肇因於某些共同行為與共同接觸的環境因素。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今年1月發表在《英國癌症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一項最新研究,從1,687名患者的結直腸腫瘤中取出特定的有害菌種,其微生物特徵與對照組的晚發型不同。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墨爾本大學結直腸腫瘤基因組學實驗室負責人Daniel Buchanan副教授說,「結直腸癌發病率增加的潛在原因之一,與我們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有關。」過去幾十年,人類的飲食、生活方式和環境發生變化,可能改變細菌類型,以及腸道中的好壞菌平衡。3. 抗生素過度使用,引起腸道微生物變化。該研究也將病例的增加與抗生素使用增加做了連結。2022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英國7,500多個結直腸癌病例的數據,發現所有年齡層的患者,都與使用抗生素存在關聯,尤其是在早發患者身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抗生素引起的腸道微生物變化可能是永久性,且會影響免疫系統對抗細胞癌變的能力。4. 晚生育的男女,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增加。社會變遷也可能是早發癌症的原因之一。越來越多女性延遲生育年齡,根據《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年的報導,與20-24歲女性生育的孩子相比,年齡較大的女性所生育的孩子,罹患兒科癌症的風險高出13-36%;年紀較大才生育的男性,也同樣有上述風險。但此風險是否持續到孩子成年,仍是未知。遺傳是禍首嗎?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多維持固定比率。關於早發性癌症,「基因」是罪魁禍首嗎?事實上,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癌症,比其他因素引起的少很多,例如結直腸癌。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消化疾病教授Xavier Llor表示,只有約10%的早發性結直腸癌病例與基因相關。雖然與基因相關的癌症,例如與胃癌和卵巢癌相關的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確實是年輕患者比老年患者更常見的原因,但這類型腸癌的數量,多年來維持固定比率,無法解釋早發性癌症突然大幅增加。「我們得出結論,早發性癌症增加的潛在因素,與環境和生活方式最相關。」Xavier Llor教授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第3期腸癌仍能保住肛門 放療+化療+磁振刀精確治療腫瘤
一名55歲男性健檢時發現低位直腸惡性腫瘤,大腸鏡及腹部電腦斷層顯示腸道已部分阻塞,且侵犯到骨盆腔淋巴結,確診為直腸腺癌,若直接手術切除恐無法保留肛門,日後生活得靠腸造口排便。由於患者強烈希望可以保留肛門,醫師先讓腫瘤縮小再動手術,順利保留肛門,讓患者維持生活與社交品質。三軍總醫院放射物理科主任羅承翔指出,這名患者因為工作需要長途開車,確診第三期大腸腺癌,腫瘤位置離肛門口僅3公分,若進行外科手術,安全距離不足以保留肛門;但患者相當抗拒腸造口,焦慮會影響工作,因此被轉介到放射科治療。三總放射治療科主任黃文彥表示,患者接受5次骨盆腔放射治療及12周化學治療,再接受自費的磁振刀治療,治療後一周就可正常上班。在外科手術前,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消除。磁振刀即核磁共振導引放射治療,結合核磁共振影像加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黃文彥表示,大部分腫瘤最清楚的影像檢查方式是核磁共振,但核磁共振的磁場會干擾放射治療,因此過去放療多以電腦斷層做影像導引。磁振刀可在放射治療時顯示腫瘤與正常組織界線、隨呼吸移動範圍,即時觀察腫瘤,確定放射線精準照射。黃文彥提到,傳統治療時照射範圍會比腫瘤略大,避免因誤差而沒有照射到腫瘤,正常組織被照射到的機會因此增加。磁振刀可減少照射範圍,降低正常組織的傷害,精確治療腫瘤,提升治療成功率。目前適用磁振刀的腫瘤包括腦瘤、頭頸癌、肺癌、乳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腎臟癌、或其他經評估適合的腫瘤。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健保大數據/胰臟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大醫院/前導化療後手術 提升第三期患者存活期根據健保署數據,台大醫院是執行最多胰臟癌手術的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胰臟癌手術特色是「前導化療後手術」,過去罹患第三期胰臟癌、無法開刀切除腫瘤的患者,至台大醫院也能在複方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台大醫院每年約收治300至400名胰臟癌患者,吳健暉表示,其中可直接以手術切除的患者約占1/3,經前導化療後切除腫瘤的患者占1/3,無法開刀的患者亦占1/3。近年微創手術成外科主流,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亦投入相關臨床研究,但以腹腔鏡為主,較少使用費用高昂的達文西手術,傳統手術亦有進行,但與他院不同之處,在於前導化療後手術。吳健暉說,前導性化學治療在國外已成趨勢,台大醫院的作法是在術前使用複方化療,並定期監測患者腫瘤指標下降趨勢,以及相關數值變化,若患者腫瘤縮小或維持穩定,再進行手術。「不少第三期胰臟癌患者本無法開刀,在化療後切除至今存活。」吳健暉表示,第三期、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一年,但在接受前導化療且完成手術後,有患者存活至今已三、四年,且無復發跡象。醫學中心手術No.2台北榮總/達文西微創手術純熟 重粒子治療儀全國唯一台北榮總在胰臟癌手術領域精湛,患者人數眾多,北榮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該院於胰臟癌手術有兩大優勢及特色。石宜銘表示,在兼顧病人安全、乾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北榮十多年來全力發展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胰臟癌微創手術,減少術後疼痛,技術成熟,至今已為659人手術,其中高達八成是採微創手術,去年針對胰頭癌共進行161例微創手術。北榮目前已於國際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發現利用微創手術能提升胰臟癌病人治療成功率。第二特色為去年八月成立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擁有全國唯一重粒子治療儀器,提供胰臟癌精準治療。在胰臟癌患者手術及後續照顧上,石宜銘說,北榮雖然是一位患者掛名一位主治醫師,但事實上由外科部5名主治醫師共同負責,因達文西微創手術時間平均長達8小時,較傳統手術多出2小時,耗時冗長,需多名醫師合力完成,後續也可共同照顧。石宜銘指出,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北榮有3名專門進行胰臟癌化療的醫師,還有重粒子治療醫師,且治療團隊每周開會,共同討論病例,讓病患享有優質治療。醫學中心手術No.3成大醫院/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 至今20多年仍健在胰臟癌早期確診難、治療難、常快速擴散,有研究指出,大於2公分,遠處轉移的機率高達75%,存活率低。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團隊手術成功率、存活率都領先國際,尤其沈延盛開的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至今20多年仍健在,不斷有各地轉診、國外病患遠道而來求助。患者多認為胰臟癌如同被判死刑,沈延盛找到獨特手術法、經驗累積傳承,且指導部分醫院克服困難。早在2003年還缺乏標準療法時,他就在當時院長林炳文支持下成立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結合多科臨床研究,團體作戰提高存活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沈延盛說,胰臟癌預防首要減少胰臟發炎,避免癌變。健康生活飲食加運動,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吃新鮮蔬果,別大吃大喝,高蛋白、高脂肪都不要,避免增加胰臟消化負擔。傳言糖尿病、高糖或飲酒易得胰臟癌,沈延盛說,目前研究無法證實其因果關係,但抽菸會讓胰臟癌風險增加兩倍、檳榔也含致胰臟癌有毒因子。研究指出,遺傳約占10%、年紀越大機率越高,以現有科學知識預防困難,仍有運氣成分,但綜合經驗顯示:一日五蔬果加運動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最低。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跨科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了28例新診斷胰臟癌患者,其中15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曾譯諏表示,該醫院消化外科有悠久歷史,由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專業團隊組成,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大部分胰臟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有「癌王」稱號,須靠電腦斷層、核磁共震等儀器,甚至內視鏡超音波切片才能正確診斷,很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只能以繞道手術或緩和治療等來延長存活。目前常見的胰臟癌手術包括惠普式手術(Whipple's procedure)或稱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及胰尾切除手術。手術時間長且有較高術後合併症,術後恢復期長,不過因科技及醫療進步,已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的機率。阮綜合醫院透過跨科的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透過檢查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腫瘤的患者,採用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提高存活率。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5大院所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確診「癌中之王」多半已三到四期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轉移、難診斷,發現時多已晚期,存活率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於111年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榜單中,位居第十位。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胰臟癌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國內胰臟癌每年就診人數逐漸增加,去年總計有9,550人因胰臟癌就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胰臟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問題是胰臟癌「就難在早期發現」,若從被診斷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證明者的資料分析,有高達六成六的患者是在晚期才發現,此時都難以進行手術,僅靠化療或標靶藥物等治療,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112年胰臟癌確診患者,四成八是第四期,存活時間極短。「胰臟癌對我而言,非常有感觸。」石崇良說,他的岳母幾年前因胰臟癌而離世,初期毫無症狀,僅時常聽她說胃很不舒服,照了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平時靠吃胃藥緩解,直到出現黃疸症狀,才發現不是單純的胃病,而是胰臟癌變。此時已經是胰臟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各處,主動脈被腫瘤包覆,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僅能做化學治療,診斷到離世就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胰臟癌最棘手的就是「難以被早期診斷」,石崇良表示,依研究顯示,胰臟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到了第四期僅剩下13%。如果從罹患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來分析期別,以去年的數據為例,3,317名持有重大傷病卡的胰臟癌患者,有1,610人在第四期被診斷,占整體約四成八,第三期有581人,等於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患者占整體的六成六。胰臟癌晚期化療已納給付,另有針對基因突變者的標靶藥。石崇良表示,胰臟癌的治療方式,初期可透將手術改善,晚期治療方式則是採以化療為主,另有標靶或免疫療法等手段。化療藥物如健擇、鉑金類藥物、愛斯萬(複方化療藥)目前健保皆已納入給付;而健保也已給付可用於胰臟癌的標靶藥物,其中一款是針對具有NTRK融合實體腫瘤的患者。至於免疫療法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目前並不顯著,石崇良表示,各家醫院仍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多是自費健康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仍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石崇良表示,雖然已知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但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他解釋,現行醫療院所的檢驗檢查,都是因應患者主訴的症狀開立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而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患者根本沒有察覺,且如果只是輕微的胃痛,醫師也僅會針對該症狀做對應的檢查,如胃鏡等。從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胰臟癌風險因子太普遍,健保財務難因應「廣篩」。石崇良表示,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十大癌症推動相對應的癌症篩檢,近年已推動到「五癌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以及肺癌。但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太過普遍,推動篩檢母數過大,已達到「廣篩」的地步,會使財務難以負擔。雖然腫瘤指標中有一項CA199可以當作判斷依據,但CA199並非胰臟癌專屬的腫瘤指標指數,且準確度未達「精確」標準,也使胰臟癌難推動篩檢。他呼籲如果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對象,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採取定期健康檢查,防範未然。國內胰臟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罹患胰臟癌就醫的人數,從7,260人增至9,550人,男性略高於女性。胰臟癌患者約九成以上皆需住院治療,但住院不代表都是接受手術的患者,能執行手術者僅占胰臟癌住院人數的10%。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專家指出,近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即使如此,早期被診斷的人仍有限,主要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檢查工具受限,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晚期,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近五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108年為7,260人、109年7,627人、110年8,229人、111年8,911人、112年9,550人。男女就醫人數差距約一百多人,每年的數據都是男性略高於女性,以112年的數據為例,胰臟癌就醫人數男性4,844人、女性4,706人;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胰臟癌最大宗的就醫年齡層落在60歲到69歲間,有2,841人,其次為70歲到79歲有2,680人。去年9,550位胰臟癌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健保署醫管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依健保資料顯示,112年被診斷罹患胰臟癌的9,550位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主要與胰臟癌多晚期才發現,能夠接受手術者只有早期胰臟癌患者,雖然有部分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患者也能執行手術,但後續復發率高,醫療團隊執行手術的機率不高。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胰臟位處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由於後腹腔的空間大,胰臟腫瘤擴大的期間,患者幾乎沒有感覺。通常要堵住膽管或是其他部位,患者才會感受到「腹痛」,又或是出現黃疸等症狀才會就醫,此時腫瘤都已經太大,且癌細胞幾乎都已轉移,現行的治療方式效果非常有限。胰臟癌早期患者多靠高階健檢發現,腹超意外發現者極少。朱光恩表示,能夠早期發現的患者,清一色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極少數是因為診斷其他疾病,在做腹部超音波時「非常偶然」下被發現。要透過超音波診斷胰臟癌,操作醫師技術要非常好,因胰臟的前方是胃,會擋住胰臟的成影。而現行的腫瘤指標CA199準確度又不高,除非採取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只是這兩項檢查健保不一定給付,自費價格又昂貴,沒有明確症狀前,幾乎不會使用高階影像檢查。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胰臟癌患者典型的症狀為體重快速減輕、黃疸、腹痛,如果有類似症狀,醫師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檢查方式就是利用胃鏡,只是前端再加上超音波儀器,讓超音波緊貼著胃照射胰臟,只是這檢查方式也需要有症狀時才會使用。胰臟位置示意圖胰臟位於上腹部,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因為被胃遮掩,超音波檢查不容易看清楚,臨床上不容易診斷,特別是腫瘤。胰臟腫瘤是否侵犯血管,是能否手術的關鍵。林寰澤表示,臨床上胰臟癌多數不能手術,與腫瘤侵犯到血管有關,通常出現症狀的患者,病灶都已經侵犯到血管,只能投以一般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胰臟癌以化療藥品為主,由於療效並不佳,且其餘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都屬於自費項目,導致診斷胰臟癌後約半年,患者就可能因病離世。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機率導致胰臟癌。林寰澤表示,胰臟癌的高風險群為有菸酒癮、高齡、肥胖、高血脂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林寰澤說,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朱光恩呼籲,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有機會痊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6 醫聲.癌症防治
國衛院打造本土癌症基因庫促NGS納保 每年估2萬癌友受惠
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宣布,透過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建立台灣首個本土臨床基因組數據庫(CGDB),至今已收錄近2千筆資料,加上健保5月1日起給付19種癌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透過檢測生物標記尋找基因突變,進而精準投藥,不僅預計每年約2萬名癌患受惠,也能加速未來藥物開發和法規核准流程。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示範計畫是由衛福部、國衛院、5家國際藥廠及17家醫院合作進行,成功建立的CGDB收案近2千例,包含食道癌291例、胰臟癌445例、胃癌349例、膽管癌204例、膽囊癌41例,以及肺癌604例;而自2019年成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目前整合了31個醫院、3個研究機構及台南市政府、台大醫學院台灣腦庫,並累計96萬筆資料,學術界、產業界也已透過單一窗口,分別申請148、32件。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為首次公私部門協力(PPP)成功的模式;初步診斷患者癌別,檢測癌症基因後,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MTB)將據此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必要時也將媒合藥廠贈藥或臨床試驗;檢測結果與治療藥物的療效等真實世界資料,也可作為品質檢測、未來給付項目評估、新藥研發或檢測方式開發的重要參考。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長楊志新表示,單一癌別通常有多組關鍵突變基因,像是肺腺癌就有十幾種,若一個一個藥物嘗試,加上檢體稀少,每試一個基因型將耗時一星期;但NGS藉由電腦快速大量定序後,便能依據腫瘤變異位置分類基因型,全程僅需三星期。健保本月起給付的NGS將涵蓋14種實體腫瘤和5種血液腫瘤,給付區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等3種,依檢測基因數支付不同點數,最高支付定額3萬點;另依專家建議各癌別之檢測時機不同,每人每癌別可終生給付一次,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合作藥廠之一的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池田秀子(Hideko Ikeda)表示,全球皆關注台灣精準醫療的發展,因此樂見試辦計畫推行成功,進一步促成NGS納保,少去醫師猜測癌患變異基因的時間,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浪費,藥廠也有機會贈藥給患者,收集的檢測與療效成果更有助後續藥品研發,幫助更多潛在癌患,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4-05-16 癌症.抗癌新知
每年超過4千人受惠 胰臟癌、膽管癌裝金屬膽道支架6月納健保
罹患胰臟癌、膽管癌患者常出現惡性膽道狹窄、阻塞,並引發黃疸、皮膚癢、腹痛、發燒、食欲不振等症狀。為提升癌症照護品質,衛福部健保署6月起擴增給付新醫材「金屬膽道支架」,運用於緩解惡性膽道阻塞。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預估1年約有4千多名癌友受惠,健保約花費1.5億元。延伸查詢:→醫材百科 膽道支架張惠萍說,惡性膽道阻塞發生原因,可能是罹患胰臟癌、膽管癌、膽囊癌導致膽道狹窄,或惡性腫瘤轉移造成膽管壓迫所導致,臨床上治療膽道阻塞採手術切除腫瘤,也可使用引流管將膽汁導引至體外。張惠萍說,膽道支架材質分為塑膠及金屬,經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評估,結果顯示在無法切除或臨界可切除的惡性肝外膽道狹窄病人,金屬膽道支架較健保給付塑膠膽道支架具較佳的支架暢通率、延長暢通時間,可降低再介入次數,提升臨床療效及品質。張惠萍說,金屬膽道支架自費價格中位數約4至6萬元,6月起納入健保給付後,預估1年約4千多名癌友受惠,讓醫師依病患病情選用合適醫材種類,增加治療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0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竟有分胖、瘦!消除脂肪肝3方法,「這種飲食方式」最重要
脂肪肝(Fatty Liver)是台灣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資料,台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3成。許多人以為肥胖或愛喝酒的人才會有脂肪肝,但其實很多外表看起來很瘦、體重正常、不喝酒的人也有脂肪肝。如果放任不管,脂肪肝長期下來可能引起肝臟發炎,導致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接下來就從西醫、中醫的角度,教你如何改善和預防脂肪肝!西醫如何改善脂肪肝?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文傑指出,脂肪肝的成因可分為「胖的脂肪肝」和「瘦的脂肪肝」,「胖的脂肪肝」是因為攝取過多糖分和脂肪,過多三酸甘油脂累積在肝臟細胞。「瘦的脂肪肝」則是因為飲食缺乏膽鹼,使脂肪堆積在肝臟甚至發炎,這容易發生在體型較瘦的人身上。有些人雖然是標準體重,平常也沒有大魚大肉、甚至吃素,但因爲吃的魚、蛋、肉類不足,攝取的膽鹼不夠,也可能會有脂肪肝。要消除脂肪肝,目前還是以飲食與運動為主。吳文傑指出,改善脂肪肝的第一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飲食、多運動,讓每日消耗的熱量比攝取的熱量還多。有些脂肪肝患者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維生素E。如果脂肪肝已經造成肝臟發炎,則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減重手術來治療。如果體重減少5%,可解除10%的脂肪肝炎、減輕45%的肝纖維化。能達到此目標的患者高達7成!想要消除輕度脂肪肝,我們從生活習慣著手就可以達成。以下是我們可透過日常生活消除脂肪肝的3大方法:消除脂肪肝3大方法一、飲食熱量至少要減少30%,或每日減少500到1000大卡,來讓體重減少3到5%。這相當於每天少喝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或少吃一包洋芋片。但如果脂肪肝已經發展成較嚴重的「脂性肝炎」或「肝纖維化」,體重至少要降低7到10%。二、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或每週增加60分鐘的運動量:可進行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等減重到一定的程度時須配合一定的重量訓練,增加肌力來讓體脂率下降。三、補充維生素E:每天吃800國際標準單位的維生素E,可以改善非糖尿病、無肝硬化的脂肪肝。但因為維他命E的過量攝取可能增加死亡率,有些研究也懷疑維他命E跟攝護腺癌的關係,所以必須慎重使用。中醫如何治療脂肪肝?根據台北長庚中醫內兒科主任江昆壕在《長庚醫訊》發表的衛教資訊,中醫認為脂肪肝的成因,是由於飲食失調、勞逸過度、先天不足等因素,致使肝氣鬱滯、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氣滯血瘀,鬱積於肝而發為脂肪肝。治療方面,中醫建議從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著手,避免會傷害身體臟腑與氣血的飲食內容與生活作息,再輔以中藥治療,補養臟腑、調理氣血,使臟腑氣血功能恢復正常,才有機會逐漸改善脂肪堆積在肝臟的情況。江昆壕提醒,脂肪肝的患者務必要減肥、適當運動,盡量避免飲酒,同時控制好慢性病,定期做健檢來追蹤肝臟的健康狀況。又如果有長期服用的藥物,請記得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預防脂肪肝的飲食習慣綜合中、西醫2種觀點,要預防脂肪肝,我們在飲食習慣上可從以下3點來做調整:一、選擇地中海飲食:以全穀雜糧取代精緻澱粉,攝取多樣且充足的蔬菜類、多樣且適量的水果類,適量乳製品、黃豆類、堅果類,選擇芥花籽油、橄欖油、苦茶油等好油,補充魚肉、雞肉、雞蛋等蛋白質,減少吃紅肉、肥肉頻率,以及少吃甜點。二、避免飲酒:男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20公克酒精,女性每天飲酒量不應超過10公克酒精。三、補充膽鹼:雞蛋、乳製品、肉類都含有大量膽鹼。素食者可以吃堅果類、大豆蘑菇、藜麥,或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事實上,要預防脂肪肝並不難,只要持之以恆地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同時均衡飲食,少吃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就不用擔心脂肪肝找上門了!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告別脂肪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地中海飲食原則〉延伸閱讀: 胰臟癌若會痛就晚了!五類人快去做檢查
-
2024-05-06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生長擴散速度快 可能3個月內急遽惡化!AI輔助揪出早期腫瘤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於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首次擠進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前十大,而致死率也是目前癌症中最高;在美國,胰臟癌是排名第二大死亡的癌症,僅次於肺癌。胰臟癌無早期症狀 生長及擴散速度快台大內視鏡光學診斷暨治療中心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無早期症狀,且生長及擴散速度快,發現時多已經是晚期,不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僅10%。廖偉智於台中榮總所舉辦的「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分享,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包含初期症狀不明顯、CT影像難以肉眼辨識,因為有些檢查顯示跟良性病變相似。而且胰臟位在人體臟器正中間,導致診斷不易,若沒有及早揪出病灶,常錯過寶貴的治療時間。廖偉智強調,胰臟癌來勢洶洶,可能在3個月內就急遽惡化,從早期演變為晚期無法治療的棘手狀況,癌細胞快速轉移到周圍組織、遠端器官。近年台大醫院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可偵測到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偵測率高達9成,人工智慧輔助讓篩檢工具大躍進。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 可偵測小於2公分腫瘤胰臟癌需要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一旦腫瘤超過2公分,要先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可藉由手術得到根治的機會。廖偉智提醒,抽菸、喝酒、家族遺傳、肥胖、少運動、糖尿病、慢性胰臟炎等,都是誘發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菸酒會增加胰臟發炎機率,若經常發炎,則容易產生癌病變。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廖偉智呼籲,日常要做好體重控制、血糖管理,避免胰臟快速或大量分泌胰島素,避免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增加胰臟負擔。疾病百科/胰臟癌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看完整百科
-
2024-05-01 養生.聰明飲食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抗老、防癌...5功效益健康 烹飪加上「這個」茄紅素多更多
茄紅素(Lycopene)屬於一種植物特有的植化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員,普遍存在於番茄、西瓜、紅心芭樂、紅色葡萄柚、石榴、木瓜等紅色系水果及其相關製品中,顏色愈紅、茄紅素含量愈高。雖然茄紅素是類胡蘿蔔素家族成員,但因為其不具有維生素A活性,因此,早期並未受到營養學界的重視,但經研究分析後發現,茄紅素的抗氧化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甚至是維生素E的10倍,高居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的翹楚。營養博士吳映蓉表示,茄紅素因為有出色的抗氧化作用,所以受到學術界、營養學界的重視,近幾年也陸續發表許多相關的研究論文。目前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茄紅素的確在身體保健上占有一席之地。功效作用多樣化1.預防癌症: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茄紅素不只可抑制癌細胞作用,減少癌症發作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可以達到預防的功用,尤其在乳癌、卵巢癌、肺癌、胃癌、胰臟癌等有顯著的預防效果。2.保護心血管:當壞的膽固醇(LDL)氧化卡在血管壁時,會造成血管壁失去彈性,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茄紅素的高抗氧化能力,則可抑制壞的膽固醇氧化合成,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3.改善攝護腺肥大:台大醫院研究發現,每天給予攝護腺肥大患者30 mg的茄紅素,12週後惱人的頻尿、排尿困難等排尿障礙症狀皆有明顯改善。而根據歐美流行病學研究報告也指出,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升高,降低攝護腺癌風險。4.美白護膚:具抑制皮膚黑色素細胞的生成,攝取足夠的茄紅素,可達到美白效果。此外,其抵抗紫外線的能力比beta-胡蘿蔔素好,因此,能避免皮膚光傷害、減少皺紋和黑斑生成。5.抗老化:自由基是人體老化的關鍵,因茄紅素的高抗氧化能力,可去除體內因飲食、作息不正常等而滋生的過量自由基,就可延緩身體老化現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7 醫療.消化系統
滿肚子氣卻放不出來怎麼辦?小心「這幾種脹氣」恐是疾病警訊
阿平最近的胃腸也有點不對勁,好像消化不良一樣,總感覺吃進去的食物都堆在肚子裡,即使一段時間不吃東西,但是餓的時候,肚子似乎仍然鼓鼓脹脹的,食慾也跟著變差,就連以往喜歡吃的菜色都提不起興趣,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居然是胰臟癌。很多人以為脹氣只是小毛病,時間過去就好了,但它卻可能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警訊,如果改變飲食習慣仍無法改善,建議最好讓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氣」是怎麼來的?到底為什麼會脹氣,這些氣體又是從何而來?中醫師黃裕昌指出,脹氣是一般人最常見的症狀,大部分的氣體是從外而來,可能在說話、吃東西、喝飲料時進入體內。如果狼吞虎嚥、邊吃東西邊說話,這時吃進的空氣可能比食物還多,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食物在體內異常發酵所產生的額外氣體。由於吃下食物之後,經過消化系統內的各種消化酵素的分解,有近9成的食物會被消化完成,在小腸內被吸收,而其他未被小腸吸收的食物,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的細菌分解利用,當細菌分解食物時,就會產生氣體,這些氣體包括氮氣、氫氣、二氧化碳及甲烷等。這些氣體,部分會由血液吸收後經由肺部排放,其餘的會以放屁、打嗝的方式排出體外。而正常人滯留在腸胃道的氣體約有100~150毫升左右,大部分都集中在胃與腸道之中,但形成的原因卻不太一樣。【胃脹氣】黃裕昌說,胃脹氣比較侷限於胃的位置,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就像一個袋子,是有進出口的,食物進入胃中應該要往下,但當輸送功能出現問題,產生的氣就會往上跑,或者上下出口過於狹窄或堵塞,讓其無法向上或向下通氣時,也會造成脹氣,更會讓附近器官出現疼痛現象。【腸脹氣】小腸則比較少脹氣,大多數的脹氣都出現在大腸,可能的原因是長了壞東西、蠕動不良、氣體過多,或者是因為受到其他器官的壓迫等種種原因,而出現脹氣問題。而當進入體內的氣體總量超過腸胃道所吸收與排出的氣體總量時,肚子就會出現鼓脹的感覺,往上,就會打嗝,往下,就是排氣(放屁)了。不尋常的脹氣,重病前兆雖然脹氣是人體常見的現象,卻也可能是許多嚴重疾病的前兆。黃裕昌提醒,許多胃腸道的疾病如急性慢性胃炎、潰瘍、胃下垂、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胃酸缺乏、胃癌等,都有可能出現脹氣。此外,肝炎、肝硬化、膽結石、胰腺炎、肝癌等,與肝、膽、胰腺等疾病也要特別注意,甚至某些心血管疾病、感染或腹膜疾病,也會出現類似腹脹的症狀。因此,如果有脹氣又同時出現異常現象時,就千萬不能輕忽。黃裕昌解釋,脹氣歸屬於脾胃肝膽的問題,但除了肝膽本身的問題之外,其他如肝硬化、肝腫大、膽發炎等都會造成脹氣,這是因為肝本主疏泄,疏泄不通自然出現脹氣,且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時,也會反映在腸胃、脾胃上,這些表現都可能只是單純的脹氣。甚至連心臟出現問題時也是,另外,子宮卵巢等所造成的壓迫,也會脹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懷孕。脹氣有時非常主觀,甚至有些人特別感覺容易脹氣,即使只是小小的脹氣都不舒服,但也有人總覺得腹部脹脹的,卻不是單純的脹氣問題,而是上述疾病在作祟。如果脹氣情形連續出現3天以上,長期且反覆發作,若消除了食物因素之外,仍持續發生時,或者伴隨嚴重的腹部疼痛、腹瀉、血便、胸悶等,最好找專業醫師做進一步診斷治療。黃裕昌從中醫的觀點指出,腹脹也有虛實之分,治療上也會從肝膽方面著手,通常會以運脾化痰濕、加疏肝理氣、降氣、消導等藥物著手,例如溫膽湯、柴胡疏肝湯等,但器質性病變,則必須仍從治療主因為主。單純的脹氣大部分來自於飲食、情緒壓力,所以,會以消脹氣、理氣的藥物下手。他也提醒,如果飲食習慣開始改變,經常吃不下飯,或者一吃就吐、持續脹氣不舒服,或有胃部持續上頂的問題,都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5 癌症.抗癌新知
等罹癌就來不及!「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重症醫盤點「常見7症狀」提早預防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你的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已出現!其實早在你罹癌很多年前,你的身體已經透過很多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你發出警告,但這些警訊卻被你忽略,一直到你身體細胞被癌化出現症狀,才發現自己罹癌,但到這時候一切都太遲了。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整理,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7種預警信號,提醒你提早注意身體狀況以避免罹癌風險!罹癌前身體的7個小症狀1.一直感到疲倦一般情況下,疲勞後只要好好休息很快就能調整回来。但嚴重且長期反覆一直疲倦,就要引起注意!長期(超過6個月)難以恢復的慢性疲勞,被稱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研究人員發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有關,這些包括了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和發炎反應,還有代謝功能失調、線粒體功能障礙,什至遺傳變化都有關。這些機制,導致人体免疫力受到長期的破壞,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得到快速生長,尤其是消化器官癌症腫瘤,與慢性疲勞和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腹部一直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腸胃不適,出現進食困難或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皆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卵巢癌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因為它的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以持續的腹脹感,且不會輕易地消除居多,但是容易會被忽視。3.有經常性腹痛你經常有腹痛,而且夜間更為嚴重,平卧位更使疼痛加重,但又常常摸不到肚子那邊疼痛,甚至最後只有常坐著入睡,這些「找不出疼痛在哪個部位的長期腹痛,要小心癌王胰臟癌的前兆。這也是為何胰臟癌一發現已是晚期的原因,因為你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肚子一直痛痛的,或者更是隨便挪個姿勢,讓腹痛暫時改善,又不去注意身體狀況了。4.一直感到火燒心火燒心又稱胃食道逆流,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並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就像是火燒一般,又因為食道與心臟位置皆在胸口處,因此這股燒灼感就像是「燒著心臟」一樣的不適。而長期胃食道逆流、如果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再服用止痛、止酸藥物後仍不能緩解,吃飯後還會出現飽脹或疼痛加劇、這樣的持續性消化不良現象,也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症的前兆信號,不可不慎呢!5.一直有血便問題血便常會與痔瘡混淆,有很多有痔瘡患者看到衛生紙上的血跡,以為是自己長年的隱疾而已,殊不知這很可能是大腸癌前兆。如果當血便不去檢查,等到你出現大便變細條、大便一直解不乾淨、排便次數也增多,甚至有些人還引起便秘問題,通常在這些症狀都出現,已經是大腸癌晚期的表現。呼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其檢查目的,就是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或大腸直腸腫瘤,出現了惡變情況。6.尿尿一直有血尿當你的尿液呈現黃色並帶有血跡,而身體沒有其他明顯不適時,可能會誤以為這僅僅是身體上火,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是膀胱癌的警示信號!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良性腫瘤相對較少見。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導致無痛性血尿,即肉眼可見的血液混雜在尿液中。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重視這一個症狀,從而延誤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在咳嗽咳嗽,是一個普遍的症狀,但如果咳嗽持續且難以治癒,就需要格外注意了。以下咳嗽的情況,可能預示你有肺癌風險:.持續性的乾咳,感覺刺激性強且難以緩解.咳出帶血的痰、痰中有血絲,且這種情況出現得間斷不定.咳嗽時伴隨胸部悶痛或呼吸急促.咳嗽時排出大量泡沫狀痰液.咳嗽並伴有不明原因的低燒或輕微發熱如果出現了持續3個禮拜以上的咳嗽,且服用藥物後,症狀無改善,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查看肺部是否存在異常。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肺癌!「身體向你常見多次求救信號,每一次都給了你防止癌變的機會!你要好好珍惜自己!」我們的身體具備自然防禦系統,能夠在癌症形成之前發出多種預警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試圖阻止癌細胞發展的機會。黃軒以自己病患的例子舉例,許多罹癌的病患和家屬,都會問為什麼會罹癌?對此他提醒,其實重視這些預警信號是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前兆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只要你抓住每一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我們仍可以及時早點診治,更防止了晚期癌症的發展!以上常見癌症罹癌前身體7個小症狀要特別注意,若有相關症狀要當心!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