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0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高血壓
共找到
2858
筆 文章
-
-
2020-02-09 科別.心臟血管
莫名頭暈吃止暈藥無效 原來是狹心症
年過七旬的阿嬤麗花(化名)約莫兩年前出現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並未查出有眩暈症等,但仍服用止暈藥來緩解症狀。未料這一吃就長達兩年,症狀看似沒有好轉。近日來,她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但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接著又赴心血管科就診,這回才經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於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約莫八成患者會出現胸悶痛症狀,一成會有腹痛症狀,約百分之五的人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麗花阿嬤可能早在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上本身體重過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且平常未控制好,仍少運動且好吃油膩飲食,才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仍算發現得早,還沒有出現暈倒撞地腦出血、心肌因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發生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張釗監表示,要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會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工具。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醫療團隊為麗花阿嬤施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如今的她終於不再頭暈,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麗花阿嬤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其實為數不少。張釗監表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這些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目前正值冬季,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張釗監表示,民眾如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已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0-02-09 橘世代.健康橘
雷洪6妻妾跑光 72歲養生秘招擄新歡
72歲資深演員雷洪過去擁1妻5妾,坐享齊人之福讓不少人羨慕,他有套獨到的養生方法「裸睡」,再冷的天也如此,早上喝溫牛奶,平日絕不碰冰,每日騎腳踏車、爬山運動,吃食方面少吃澱份、油炸。有不少人調侃雷洪「精力旺盛」、「過人體力」,他坦言其實長年拍戲、日夜顛倒,生活作息不正常,過去他不但肥胖,常感覺疲累,尤其上了年紀代謝變慢,前年一度還差點耳中風,幸虧平日還算保養得宜,才重拾健康,強調:「健康不是第一,是唯一」。武行出道的雷洪,雖已70多歲,身體仍相當硬朗,簡單的扭腰難不倒他,一個彎腰,雙手能輕鬆碰到腳,柔軟度一流。但他說,自己一直有血糖不穩、血液循環不佳狀況,且長期熬夜拍戲,其實肝不好也有高血壓,三餐不正常也導致胃不舒服,因此過去他隨身帶了「四老婆」準備的藥包,有保肝丸、深海魚油、維他命B+C群、銀寶、維骨力、胃藥、降血壓藥、治腳痛、耳鳴等10幾種藥,另外還有眼藥水,簡直就是藥罐子。2016年,他經歷因妻妾投資失利慘賠6千萬,妻妾一個個跑光後,雷洪人生回到原點,「無論如何,自己不能倒」,最重要的是「戒菸」,他坦言16歲就抽菸,到50幾歲時,菸齡長達40年。有次拍打鬥戲從5層樓高處往下跳,地面鋪上紙箱、海綿墊,他卻因突然的肺部衝擊,整整休息一個禮拜,當時導演李岳峰就勸他戒菸,之後他身體就漸漸恢復,前陣子免疫系統出問題加上耳鳴,很快就痊癒,都要歸功於戒菸,如今72 歲,他還可以一口氣爬上10樓,也多虧戒菸才有這樣的肺活量。目前的雷洪雖然妻妾都跑光,身邊還是有50多歲「閨蜜」陪伴、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8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2年齡是分水嶺 症狀輕重差很大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美國醫學會期刊」5日刊登的一篇報告指出,患者多為中年人,孩童病例非常稀少,此外,孩童多數是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感染,和當年SARS及MERS流行模式相似。專家指出,人類免疫力在中年下降得特別快,所以在這波疫情中,長者發病率最高,但專家也表示,需要更多資料才能下定論。患者年齡中位數 49~56歲紐約時報報導,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孩童似乎較少出現武漢肺炎重症。美國醫學會期刊5日刊登的報告顯示,患者年齡中位數介於49至56歲。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Dr. Malik Peiris)表示:「根據我的經驗,我強烈地猜測年輕族群已感染武漢肺炎,只是病況較輕。」裴偉士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裴偉士說,科學家或許不會看到武漢肺炎孩童病例,因為「我們沒有輕症患者的資料。如果新型冠狀病毒傳遍全世界,而且傳播範圍像季節性流感一樣廣,我們就有可能看到更多孩童病例」。深圳10歲童發病 無外顯症狀深圳一名10歲孩童曾和家人到疫情發源地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旅遊,回到深圳後,其他染病的家庭成員年齡介於36至66歲間,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瀉和肺炎症狀。醫生發現,10歲孩童的肺部也有病毒性肺炎跡象,但他沒有外顯性症狀。有些科學家懷疑,這是孩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典型病例。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流行病學家瑞娜.麥金泰爾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她說:「這名孩童應該是無症狀或症狀極度輕微的武漢肺炎患者。」SARS、MERS 病童也大多沒事這種模式在許多方面看來,和SARS及MERS疫情爆發模式類似,這兩種疫情也是由冠狀病毒引起。MERS疫情2012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爆發,南韓也在2015年爆發疫情,並在兩國共奪走800條生命。當時,多數染病孩童並未出現相關症狀。在2003年SARS疫情中,有800人死亡,但其中沒有孩童,多數是45歲以上病患,其中男性死亡風險更高。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員在超過8000個SARS病例中,只找到135個孩童病例。超過12歲 症狀與成人較類似 研究員發現,12歲以下的孩童不太可能需要住院、接受氧氣或其他治療,而12歲以上的孩童症狀和成人染病症狀比較相似。裴偉士說:「我們不完全了解病況嚴重性和年齡相關的原因。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的例子,你可以藉此看得更清楚。」病毒只引發孩童輕症感染,卻引起成人嚴重症狀的情況並不少見。例如,感染水痘對孩童而言大多無足輕重,但對成人而言是場災難。流行性感冒與眾不同是因為流感和人類一起演化上萬年,而且每年感染全世界數百萬人。裴偉士指出,儘管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孩童因為流感住院,但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因流感死亡。50歲後免疫力下降 發病率高成人可能更容易得到傳染病,因為他們更可能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等疾病,削弱他們抵禦傳染病的能力。人體與生俱來的免疫力對對抗病毒至關重要,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尤其在中年以後。麥金泰爾說:「人們50歲以後免疫力下降,而且下降愈來愈快,這就是為什麼在多數傳染病中,長者的發病率最高。」無症狀年輕族群 恐成疫情推手?一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問題是,無症狀的患病孩童能否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麥金泰爾表示:「年輕族群不只是孩童,還包括青少年和20歲左右的人。一般而言,年輕族群和社會接觸最密切。沒意識到自己患病的年輕族群可能使疫情更嚴重。」麥金泰爾等科學家表示,為了充分了解武漢肺炎,需要更詳細的資料:人們第一次接觸病毒的時間、第一次出現症狀的時間,以及有多少人症狀較輕微,症狀輕微的又是哪些人。有了更詳細的資料,「男性死亡風險較高」等結論就有可能改變。儘管如此,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范德堡大學小兒科傳染病學專家丹尼森說,「很難想像孩童病例被低報。我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染病孩童非常、非常少,而且孩童面臨的風險沒那麼高」。
-
2020-02-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38歲孕婦突視力模糊癲癇 緊急剖腹搶救母嬰均安
新竹一名懷孕32周的38 歲孕婦,近日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數次,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胎兒在腹中嚴重缺氧,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終止妊娠,生產過程中孕婦一度昏迷,嬰兒也因早產體重僅 1660公克,所幸經治療後母子均安。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斌指出,許多婦女在懷孕或生產時突發癲癇症狀,俗稱「子癲前症」、「子癇症」或「妊娠毒血症」,是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大多發生在20周後,最主要的症狀是高血壓,其他還有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體重過度增加等合併症狀。孕婦癲癇發作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造成胎兒的腦部受到缺氧傷害,尤其孕產期34周前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嚴重者可能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孕婦的循環系統受到極大影響,併發症包括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全身抽筋等癲癇症狀。胎兒若不滿30周,死亡率較高,死因多為早產、子宮胎盤機能不良而導致胎盤剝落。陳文斌表示,胚胎著床後,母體會分泌胎盤生長因子(PIGF),降低螺旋動脈阻力,有效的運送血液給胎兒,而子癲前症患者的PIGF濃度較低,血管擴張不佳,隨著胎兒增大,血管的管徑大小若差1倍,產生的血流將差16倍,影響胎兒生長,此時母體的血壓會不斷升高來增加供應量,血管阻力也會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必須終止妊娠,才能即時保住母親與胎兒的性命。陳文斌提醒,35 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過去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狀況的孕婦,都是發生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可在第一孕期 11 至 13周時,透過抽血檢測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並搭配高層次超音波進行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出子癲前症發生率,及早發現,及早對症治療。
-
2020-02-05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未必胃出問題 就怕心肌梗塞
「有時候急著要跟屋主或客戶約時間看房,都會喝一杯咖啡,隨便吃一點東西就解決。」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中工作的他,常常日夜都是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形態,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問題早就找上他,並且前陣子開始偶爾伴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廖先生總以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太放在心上。日前到北投健康醫院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驚訝地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有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錢政平提醒民眾,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再伴隨胸悶、胸痛症狀者,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許多的遺憾。
-
2020-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醫生,我沒有抽菸喝酒習慣,還固定運動,最近血糖怎麼突然變高?」、「我一直按時吃治療糖尿病的藥,也改吃低脂和高纖的食物,但為什麼血糖就是一直降不下來?」不穩定的血糖值,常造成許多民眾緊張,懷疑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 其實導致高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與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有關聯,也可能因感染、壓力或發炎等疾病狀態而導致血糖過高,此外,有些藥物,例如:類固醇、抗精神病藥物等,已為人所知可能引起高血糖,但不少罹患慢性病者卻也很容易忽略。 像是高血壓是常見慢性病,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卻鮮少有人留意到部分降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減少胰島素分泌或阻抗胰島素作用,而增加血糖過高風險,若未能及早發現初期症狀,使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現象,便可能誘發糖尿病,或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 根據文獻指出,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相較於其他種類的降血壓藥物,較易出現高血糖的不良反應,尤其是空腹血糖值過高或肥胖的病人,更是有較高的風險會導致糖尿病發生。 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值過高或併有肥胖症、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病人,應謹慎使用thiazide類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平日用藥除了要留意原有的疾病控制外,也要定期監控血糖,以減少併發症或血糖過高的風險。 為避免高血糖的危害,除了改善飲食及規律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也要留意正在使用的藥物是否有導致高血糖的可能性,如服用可能引起高血糖的藥物,用藥期間要特別留意血糖的變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平日除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與監測血糖外,就醫時亦應告知醫療人員併用之藥品,若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立即回診就醫,必要時依據醫囑調整治療藥物。 延伸閱讀: 吃對血壓自然降! 16種天然降壓食材隨時都能吃到 降血壓藥物 該清早服用還是睡前吃?
-
2020-02-05 科別.腦部.神經
33歲男昏睡不醒 竟是腦中風
新竹33歲粘姓男子,去年11月在家昏睡不醒,母親發現及時送醫,被診斷小腦出血,經顱內清腫及腦室引流手術,術後接受中醫針灸及復健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粘姓男子從事製造業,有原發性高血壓但未服藥,當天在家睡覺,醒來覺得頭有點暈,走路搖搖晃晃,認為可能是工作累,就繼續補眠,未料醒來時已開完刀、在加護病房。中醫大新竹附醫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開顱併顱內血腫清除及腦室引流手術」先將頭蓋骨鋸開,再切開腦膜,清除40毫升的血塊,病患術後住院約2周。粘男術後在復健科醫師何宇淳、中醫科醫師黃詩偉協助下做後續治療,透過頭皮針灸,刺激頭部穴位,加速腦神經修復、循環,也透過四肢穴位刺激,促進復原。黃詩偉表示,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研究指出,腦中風的病患搭配中醫治療,可加速復元,縮短住院天數,改善生活品質,更可預防二次中風,降低6成中風再發率。何宇淳指出,粘姓病患手術成功,神經後遺症不多,口齒不清已完全復原,不過仍有肢體的動作障礙,目前進行平衡協調及眩暈復健,未來復原可達9成以上。急診室主任游俊豪提醒,腦中風不只是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也有高危險群,一旦健檢出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可每天固定時間量2次血壓,並維持正常作息,控制飲食、多運動、少熬夜。
共
96
頁